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上饶市 >> 铅山县 >> 篁碧畲族乡

篁碧畲族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铅山葛仙山

铅山葛仙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葛仙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位于铅山县中部,系武夷山的支脉。站在主峰眺望四周,近观九条支脉如九条苍龙,盘旋腾跃,乘云奔来,气势雄伟,人称“九龙窜顶”。  远视可见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上饶灵山、弋阳圭峰。远望葛仙山如同一巨鳌,耸立于峰峦豁谷之中,奇秀峻绝,东晋初,著名道士葛玄来到葛仙山,炼丹传教,遂使葛仙山成为名闻赣、闽、浙的道教圣地。  葛仙祠北宋元祜七年(1092),在葛仙山之香炉峰建葛仙祠,后经南宋、元、明几代扩建,遂成一气势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除大葛仙山殿外,有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楼。葛仙祠座北朝南,依山筑阁,铁瓦石门,殿内神像森列,古匾横陈。  寺院周围分布着迎客松、试剑石、上马石、下马石、舍身石、息心岩、仙人足迹、飞升台、洗眼仙泉、龙池等古迹。历年来,善男信女不绝,尤其是每年的六月初一为葛仙山的“开山门”之日,十月初一为“关山门”之日,八月二十相传是葛仙寿诞,还有七月十九、九月九等诸日,朝山进香者常达万人以上。  地址:中国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石塘古镇

  石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铅山的造纸业)。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2003年7月,石塘镇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铅山县东南40公里的半山区。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石塘。整个石塘镇有8个行政村,1个街管区,53个自然村,计有3900户,15000人,其中集镇人口5500人,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在铅山,石塘是仅次于河口的一个千年古镇,一条铅山河将石塘与河口两镇紧密连接在一起。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武夷山进入上饶后,这里是最近的一个水运码头,铅山河在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晋商万里茶路上通过古驿道由南而来,运抵石塘后,就可以在这里装船改旱路为水路运到河口,再装大船起运。在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一段这样的剧情,说的是乔志庸经过茶道到武夷山贩运茶叶,而我们现在到的石塘就是水运的必经之路。  其实石塘镇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除了纸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

铅山河口古镇

  河口古镇曾是历史上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北宋时称“沙湾市”。明嘉靖年间,这里手工业发达,水路直通鄱阳湖。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河口镇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管辖,古称沙湾市, 因地处信江河与铅山河的合流之处,故名河口,明嘉靖年间,这里手工业发达,水路直通鄱阳湖,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沙湾市”的繁荣。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是古代的江西四大名镇  用时参考  3小时  交通   铅山县城驻地河口镇,可以到带湖车站(走高速,半小时,票价15元)和三江车站乘(走省道,一小时,票价11.5元)坐“上饶—铅山”的县际班车直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聚居过许多学者,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南宋淳熙二年,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  介绍:  鹅湖书院聚居过许多学者,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南宋淳熙二年,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这场辩论的结果是不欢而散,但在这次辩论中所显现出来的思想火花却照亮了理学发展的前途。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书院四周有山有溪,环境优雅,院内建筑错落有致,的确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从三清山所在的玉山县乘汽车到上饶,再转乘中巴经茅家岭到书院  门票  30元  开放时间  8:00-17:20  景点位置  江西省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  

石塘革命烈士纪念碑

石塘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石塘烈士纪念碑总体上仿造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比例和样式上精心模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碑体正面词“铅山县石塘烈士纪念碑”此为当时的在任领导题词,字体雄浑。    左侧“永垂不朽”  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石塘烈士纪念碑则用了后面“永垂不朽”四个字。  右侧“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1951年8月,毛主席委派以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江西,深入到井冈山等老革命根据地。谢老并将一面绣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赠送给江西人民。从此,毛主席的这一题词,便成为江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强大动力。石塘烈士纪念碑则用的毛主席的这15个字。

铅山黄岗山

  黄冈山是闽赣两省界山,其至高点2158米位于江西铅山县境内。山顶长满萱草(俗称黄花菜),八九月开花时节,山岗遍染金色,十分秀美。黄岗山位于上饶铅山县境正南端,是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主体部分,也是武夷山主峰和东南大陆最高峰。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海拔1900米以上由于受到山地冰川侵蚀,地形平缓,山顶平圆,坡面宽阔;海拔1000-1500米左右的周缘地区,山势陡峻,山谷幽深。气候上属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又具有明显山地气候特点,是江西省日照时间最少,降雨量最多,湿度最大的地区。山顶为亚高草甸,遍布野生黄花菜、千里光等。

辛弃疾文化主题公园

  公园建设在红砂岩山上,总面积1620余亩,前期工程投资850万元左右。目前,公园的辛弃疾塑像及周边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成为当地广大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2014年,铅山县辛弃疾文化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32米高的辛弃疾雕像落成,这位南宋著名词人,手持10米长剑,意气凛然。据悉,铅山县辛弃疾文化主题公园总占地1620余亩,其中建筑占地总面积不超过200亩。  辛弃疾文化园项目以辛弃疾文化为核心,分为《北望江山》《瓢泉岁月》《铁血传奇》和《千古风流》等四大主题功能片区。

铅山石塘古镇

  铅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铅山县城驻地河口镇,可以到带湖车站和三江车站乘坐“上饶—铅山”的县际班车直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  

报本坊

  在铅山古县城永平镇西门幸福弄西侧弄口,有一四角亭。亭叫“报本坊”,为南宋大儒朱熹所题。亭西壁嵌一碑,碑高150厘米,宽74厘米,刻有白菜一株,题词两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这是明代铅山知县笪继良立的碑刻。  报本坊位于永平申家巷。  报本,报答父母之意;坊  :牌坊,旧时一种类似牌楼的建筑物,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报本坊是为了表彰南宋永平少年申世宁的孝行而建的。  南宋绍兴六年(1137年)叛将潘逵兵袭永平,到处抢夺财物。其中一伙兵丁进申家。当时,申父年逾古稀,卧病在床。家里一贫如洗,无物可取。兵丁气急败坏,高举钢刀,威逼申父:“老东西,快快交出钱财,否则别怪我刀枪无情!”这时,正在床前尽孝的申世宁见父亲生命有虞,毅然伏在父亲身上,高声叫道:“别杀我父亲,我愿替父受死!举刀人见世宁年未弱冠,命他离去,世宁不从。再次叫他离去,世宁仍然岿然不动。兵丁只好向世宁砍去,连砍三刀,世宁身上血流如注,浸透衣被。然而,世宁却闭目咬牙,毫无惧色。兵丁也为之感动,匆匆解衣为其裹伤后,收刀而去。  词人辛弃疾闻悉,异常感奋,欣然赋诗:"世宁孝行何高高,慷慨性命轻鸿毛。尔时自欲赴黄壤,欣然延颈迎霜刀.至孝感兮天地动,白日无光百川涌。三刀不死古今稀,一命自有神灵拥……“太傅赵士礽亦有诗赞曰:"铅山乃灵山,号为七宝库。有时地爱宝,人杰时一付。礼围较文章,发为性仁赋。盛美固不绝,且作忠孝路。时凶资贼多,炽焰不容捕。长驱斩关来提挥远相诉。申生本医家,首冲众贼怒。有子趋而前,悲泣湿衣袧。愿代父这死,三万色不怖。贼曰汝子孝,解衣衬血污。以此两全生,父子欢如故。何不上明君,青旌当金铸。  宋淳熙年,知县陈映在申家巷口,立“报本坊”颂扬申世宁孝德嘉行。朱熹闻讯后,十分赞赏,亲书“报本坊”题额。   

仙人寨景区

  仙人寨,又名仙人城、仙人峰,位于铅山县汪二镇漕家村东2公里处,距弋阳龟峰景区15公里,离320国道、311高速路口8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处山奇、石异、水碧的自然风景区。  仙人寨属典型丹霞地貌,为地垒式快状山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0.2平方公里,山势险峻。主峰挺起,海拔260米,四面悬崖峭壁,无路可上,须用二乘长梯相接方可攀登。顶峰有岩洞,相传为神仙-之处,有仙人在此蜕骨升天,故名仙人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势及上饶,广信知府沈保桢在同顶设碉堡防守,因此,又名仙人寨,现有古石墙保存完整。  顶峰平坦,竹青青木荫荫,有大片青竹、紫薇、八月桂,风景秀丽。正中有仙人峰寺,为唐代鹅湖峰寺智孚僧建,香火鼎盛,历代都有增修。并有方井一口,长约2米,宽约1.5米,深约1米,澄冷可掬,四季不枯,为山上和尚用水之处。侧面八仙岩,高达6尺,相传是八仙在此修道,另有舍利洞,尚存历代和尚骨灰十二个。  山下有一半敞洞穴,面积约2000平方米,  发现于1983年元月,穴中有夹红砂软质印纹陶片及陶罐底足,单一方格纹饰,另有三件较粗糙的形似磨制石器的石片,初步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   

湖坊镇

  湖坊镇位于上饶市铅山县西部,东邻虹桥乡、港东乡,南接陈坊乡,东北连汪二镇,西北界弋阳县和贵溪市,镇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统计到2008年人口约2.4万。耕地面积面积2.9万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煤炭等储量大;林业资源丰富,仅高产毛竹林超过4万亩;水质上乘,可养殖水面达1万亩。  进入21世纪以来,该镇确定“谋快速发展,建魅力乡镇,做大经济总量,提升集镇品位,打造周边三县七乡镇区域中心集镇”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经济民营化、乡风文明化四大战略,实现了镇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成绩喜人,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建立了3000亩红芽芋、6000亩优质稻、1000亩特种水产等多个优质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超过1万亩先后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全国新建企业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六个好”乡镇党委、全省百强乡镇等60余项荣誉。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4376万元,完成财政收入1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371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800万元。   

九狮江

  信江流经铅山一段,又称为九狮江。因北岸有九座石山排列,如九只雄狮,欲渡过江来;又似踞江拱卫古城。  宽阔的狮江江面上,樯如林,船如织,千帆竞发,川流不息。抛锚泊驻的大小船只连绵不断,伸至江心。另外还有成千上万排的竹筏在此游弋或停泊。多时每日停泊大小货船达两千多艘.  少时也有几百只,货物日吞吐量达数十万斤之多。有时货船停在江面,三天三夜都靠不了岸。  茶叶是河口集散的最主要的商品。繁盛时有茶庄三百多家。各地茶商云集于此,到处是大客栈、茶行和仓库,这些茶行又大多临江而建,以便装船发运。  沿河有十余座码头。这些码头从一堡头到三堡尾依次排开,分别是官埠头码头、金家弄码头、巴家码头、井边码头、兴隆口码头、小桥弄码头、常州码头、肖公庙码头、蒋家码头、福星码头等,“官埠头”是官船的停泊处,其余都是各商帮的码头。这些码埠通过巷道连络街道。它们或大或小但大多以与码头相通或相近的街巷命名之,也有借用田头附近建筑物的名称的,码埠多以巨大的青石或麻石砌筑,有半圆形、长方形或梯形之别。  由“官埠头”上岸,不远便是“同知衙门”(俗称“二府堂”)。“官埠头”有一通青石“荣碑”,立于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十四日,上刻:“一切货物上下,不得擅自挽夺,客商行李应归门夫挑送”等语。  金家弄码头,是地方义渡的停靠点,停泊往来信江两岸的渡船。  巴家码头,是河口码头中较大的一个,停靠来往于河口与上饶之间的交通船只。  小桥弄码头,又叫贵溪码头,是停泊贵溪、鹰潭运石灰、瓦罐、粮食和杂货船只的。  常州码头,主要停靠石溪船只。这些船只运输的主要是来河口销售的煤炭、石灰和纸张等物。  肖公庙码头,是运输竹器行业所需毛竹的主要码头。在河口经营此业的几乎全是抚州人,因而它又被称为抚州码头。  青石埠码头,停靠建昌、余江人的船只,多半装运粮食和瓷器。万载码头,是从万载驶来的梭子大船的专用码头。  福星码头,铅山的纸张、茶叶、药材、土产等正是从这里上船运往南昌、汉口等地的。   

叫岩景区

  叫岩景区位于铅山县境内,景区西面与横峰县接壤,南临信江,与明代首辅费宏墓地状元山,明太少保、礼部尚书费?故居横林隔河相望。  叫岩景区地形为剥蚀低丘岗地形,岩体以红砂岩、砂砾岩为主。长年的水侵蚀在景区形成大大小小的“U”形山谷和陡峭崖壁,岩体?露,形成较突出的丹霞地貌特征,土壤呈酸性砂质红壤。景区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景色瑰丽。“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叫岩典型的丹霞地貌的真实写照。叫岩景区打造的“绿色旅游”、开辟的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吸引着全国游人的目光。  景区范围内,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水库面积较大,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环境幽静,气候舒适,是都市人消除疲劳、放松身心、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理想场所。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普遍地远远高于洞外大气这一事实已为大量测试所证实。  悠久的历史为叫岩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它们是铅山成为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遗址有灵应寺古庙遗址、舍利塔遗址等。古迹有红军渡江指挥所遗址、巾帼渠等,红色革命的史迹为绿色叫岩增添了不同的内涵。叫岩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以古村落为特色的宗祠、豪邸、廊桥、石拱桥、民居、戏台、神台、井台、石木砖三雕、石碣、石碑等江南古建筑。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名人效应,令人神往。作为旅游资源的载体,叫岩至今大量留存古建筑、文物可供游客“发思古之幽情”。各古村落、豪邸中每一间高堂大门,无不蕴藏着财富、功业和传统精髓的理念。徐霞客与叫岩的关系密切,他曾云游此处,在船上感叹此处的瑰丽,不禁从古渡口下船游览景区,并留下了游记。   

河口明清古街

  河口镇是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明清时期,河口镇是销售本地的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同时也是赣闽浙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与当时的苏、杭、松江以及南洋、日本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所以有人将之与当时的九省通衢汉口相比,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说。河口是一座明清商业建筑的博物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古镇街巷。河口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从城东的古街入口处算起,全长约两千五百多米。街道平均宽度约六米,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街道约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基本上保留了古商业街的格局。     明清商号店铺和民居样式。(插入图片:200712_金利合.JPG)河口古街起始于明初,盛于明代中期,在清代乾隆年间基本定型。沿街约有店铺和手工作坊五百多家,包括茶行、药铺、银楼等古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房屋之间以梯形山墙(封火墙)分隔。每座店房均有多进,进深幽长,有的深达几十米。一进为门市铺面或作坊,二进以内及楼面为居室、栈房等。铺面、窗台、楼廊和店内各间的隔扇等大多饰以精美的砖石雕、木雕和彩画,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现在古街的旧商号店铺约有三百余家,明清商号店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也保持了原有的面貌,并且不同年代的建筑物特色鲜明。建于1881年的“金利合”药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具有近代风格的店铺。古镇民居建筑,多为富商所建,属于“井邑之宅”,这种建筑一般装饰华丽,布局自由,没有繁缛的排场所需的形式和拘谨的局面。荟萃了江南明清建筑的艺术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装饰方法和布局方式。  码埠(码头)。过去,河口的商品运输主要依靠水运,当时码埠上的货物日吞吐量达数百吨之多。大码埠多以巨大的青石或麻石砌筑,有半圆形、长方形或梯形之别。建于明代,清代扩建的“官埠头”是当时的官船停泊处,码埠边上还立有乾隆年间的青石禁碑。水道。河口城中有惠济渠,相传为明朝宰相费宏所修。惠济渠从狮江引水,贯通全城,方便居民用水。整个引水系统设计科学,饶有趣味。   

澄波桥

澄波桥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湖坊街的陈坊河上,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桥六墩五孔,长60多米。宽4米多。麻石桥墩。桥梁结构别致,两墩之间架设七层桥梁,顺桥长方向每层架桥梁8至10根,顺河流向每层架横梁5根,远看如同“喜鹊窝”。桥面铺木板,两边建有店房,中间供南海观音。东西桥头有门,门额分别镌刻“河清海宴”、“风吹浪静”字样,据传为澄波和尚手迹。  澄波桥几经修葺至今保持原貌,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鹅湖山

  【鹅湖山概况】  鹅湖山又名荷湖山,在江西铅山县永平镇北十五里。《铅山县志》载: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县南西湖,诸峰联络,若狮象犀,最高者峰顶三峰挺秀。《鄱阳记》载:山上有湖多有荷,故称荷湖.。东晋人龚氏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其成翮乃去,更名湖。晚唐诗人王驾有著名的七绝《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鹅湖寺与鹅湖书院】  鹅湖山北麓原有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四学者在鹅湖寺会讲,史称“鹅湖之会”。四人殁后,信州刺史杨汝砺在鹅湖寺西立祠以纪念四贤,为书院前身。淳祐十年(1250)江东提刑蔡抗视察信州,专访“鹅湖之会”旧址,深为叹服,于是奏请朝廷赐额为“文宗书院”。  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增建“会元堂”。  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后,称“鹅湖书院”。清熙五十六年(1717),书院“辟旧址恢扩之”。康熙帝亲书“穷理居敬”匾额与“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楹联。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为现在建筑格局:院墙前临照墙,墙内左义门、右义门。建筑共六进:一、头门;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各有一碑亭;四、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廓;五、会元堂,五楹;六、御书楼。东西两廓各有读书号房20幢。书院东、西碑亭内和仪门两边走廊上,保存着十几块明、清两代碑刻,其中有江西巡抚白潢撰文《颁赐鹅湖书院御书记》一碑,详细记载了康熙皇帝御书和悬挂仪典盛况。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与陈亮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成为流传青史的又一次鹅湖之会。从此鹅湖名播海内。  【青史留名鹅湖之会】  第一次鹅湖之会------朱陆讲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吕祖谦在福建与朱熹二人合编《近思录》完稿后,邀请朱熹前往鹅湖寺与陆九渊、陆九龄进行学术讨论,意欲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在学术上的分歧。时朱熹奉祠家居崇安。朱熹接受邀请与吕祖谦同至鹅湖寺。六月初,二陆亦欣然应邀前来。两方在鹅湖展开了激烈的辨论。有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陆九渊的门人朱亨道、邹斌等学者参加旁听。这就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会上朱陆就“教人之法”展开辩论。朱熹主张“先致知而后存心”,强调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迪内心潜在良知。陆氏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本心”,  “先存心而以易简自高”,反对过多读书穷理,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吕祖谦则对双方的观点“甚有虚心相听之意”。他对朱陆的评价是:“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陆氏门人朱亨道在《文集》卷三十六中记述说:“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赵、刘诸公,拱听而已。”朱熹后来回忆道“始听莹于胸次,卒纷缴于谈端。”可见大师们析辩之认真,激烈。  <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来江西访问辛弃疾。时值辛弃疾病中,“我病君来高歌舞,惊散楼头飞雪”,知己相逢为之振奋。两位壮怀激烈文采飞扬的爱国词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性之所至拔剑起舞。尽情倾诉报国之志。陈亮“逗留弥旬乃别”。离去次日,辛弃疾意犹未尽,复又追赶陈亮,他追到鹭鹚休时,雪深泥滑不能前行。挽留陈亮未遂,辛弃疾独饮方村。夜半投宿于吴氏泉湖回望楼,夜闻邻人笛声凄然感伤。赋《贺新郎》词,抒发惜别之情,以渊明,卧龙自比比亮。此后,辛陈赋词多首唱和,慷慨悲歌令后人掩卷叹息。辛陈鹅湖之会,高山流水剑胆琴心留传千古。   

篁碧畲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篁碧畲族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