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情侣洲 | 金沙岛,又名“情侣洲”,是文昌东郊近海的一座移动小岛,面积只有约300亩,涨潮时会被淹没,退潮时就露出金灿灿的沙滩。 相传很久以前, 该地区发生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上天知情后,特派财神爷携带两袋金沙前往救济,不料途经该海域时,袋子被大鹰啄破,故撒下两堆金沙, 即为今日沙岛。财神爷发觉后,因救人要紧,故临急之时,召来海龙王看护。阳光下,金光闪闪,形似满地金沙。后传,财神爷为方便寻找金沙,特嘱海龙王以木块为标记。当地居民为感其德,保留其木块,设庙祭祀。此后渔家儿女也喜欢来此私定终身,故又得名“情侣洲”。 金沙岛奇妙之处在于:沙岛在每月的某个夜里被海水淹没一次,平时最大涨潮该岛只有三个篮球场大,最大退潮该岛可只有三个足球场大,站在沙岛上四面碧波荡漾,如临仙境,该沙岛还会随季节,水文变更而移动。 一上金沙岛,游客就会被这个美得犹如油画的小岛所征服。椰林、海滩、渔港,这些原本在南方极其常见的景色组合,在这个小岛上却有着一番别样的风味。阳光与云影配合得恰到好处,折射出椰子树挺拔的身影;翻晒鱼网的渔民那黝黑的皮肤与银色沙滩映衬着反射出健康的光晕;甚至是海浪推上沙滩留下起伏的水痕与远处礁石的突起都有着一种不为人觉察的细节的美。有游客感叹:那一刻,忽然有一种冲动,想躺在沙滩上头枕着海浪,一口气写完自己这一生所有的故事。 于是,金沙岛便成了拉网渔家乐活动的好场所。2004年3月,金沙岛开发了“渔家乐”旅游项目,设有大型拖网、小网捕鱼、铁钯刨螺等13项让游客参与的自娱自乐项目。 其主要活动内容有:(1)坐游船观赏海边椰林风景,(2)览识当地各种捕鱼网具及渔民出海祷告仪式,(3)大型拖网,(4)小网捕鱼,(5)铁钯刨螺,(6)浅海戏水,(7)沙滩排球,(8)小门足球,(9)沙滩拔河比赛(有奖),(10)长屐竞走游戏(有奖),(11)凉棚观海,(12)品尝现捕鱼汤,(13)淡水冲洗。 金沙岛 “渔家乐”活动,让游客既能饱览该地区的秀美风光,也能体验浓郁的渔家文化氛围,不愧为人与自然的最佳组合体现。 |
文昌孔庙 | 文昌孔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孔庙也称文昌学宫,座落在文昌市文城镇文东里20号。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明洪武八年(1375年)迁于今址重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海南第一庙”。 文昌孔庙、文昌宫和蔚文书院这方古建筑群是文昌古代教育的摇篮,也是文昌近现代教育的发祥地,199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孔庙文化区的古建筑群是文昌作为文化之乡的重要历史见证.位于文昌县城文东路77号。史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明洪武八年(1375年)迁于现址,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游游点之一.被誉为“海南第一庙”,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孔庙已修葺一新。文庙平面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庭院宽广,占地面积共3300平方米。前庭中轴线上布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和温文尔雅的于孔子全身塑像。桥边一古井、名曰“圣泉”,泉水清甜,数百年从未干涸。后院主建筑为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门前立有数米高的孔夫行教像一尊,大成殿属框架式木结构,重檐歇顶,古朴庄重。内设孔子神龛、神像、神牌、四配十二哲神位、楹联,祭器齐全。还有清代康熙皇帝玺印的“万世师表”、嘉庆皇帝玺印的“圣集大成”、咸丰皇帝玺印的”德齐帱载”、光绪皇帝玺印的“圣协时中”四块涂金描红的巨匾,赫然悬挂殿中。楹联,祭器齐全。文庙内诸多建筑上雕刻的花草、鸟兽、历史人物千姿百态,堪称杰作。后院两旁的庑殿内,新近还增添了孔子箴言和名家书画、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北京孔庙孔子72弟子图谱的展览。 1993年重新复开放,1994年恢复了祭孔活动,举办“文状元”、“理状元”、“少年文状元”大奖赛,重振兴教助学之风。文昌孔庙以它古色古香的明、清两代建筑工艺和启蒙益智的儒家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海外华侨和国内外各界游客。 与其他各地的孔庙一样,文昌孔庙奉祀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始建于1042年(北宋庆历二年)的文昌孔庙,数百年来一直随县治而迁址。据史料记载,1042年,文昌在旧县治所在地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东路镇下路桥南)的县衙旁建起了海南地区第一座孔庙和文邑学宫,这里不仅成了文昌县供奉孔子的“圣地”,也成了文昌第一所官办的县学。自此成为书香儒风一宝地———从清代的文昌宫、蔚文书院,到近现代的文昌中学、海南外国语师范学校、文昌教师进修学校等都诞生于此,因而文庙又称“文昌学宫”。 1331年(元至顺二年),文昌县治迁往奉化乡北山都(今文城文东路交警中队现址)。为方便文武官员拜祭或是官学要随之搬迁,文庙也迁到了这里,并落户在县治的右侧。或许是明代将元代的“尚右”观念改为“左为尊”。1375年,文昌知县赵文炳将其迁至县治左侧(今址)。1042年,文昌在旧县治所在地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东路镇下路桥南)的县衙旁建起了海南地区第一座孔庙。1993年重新复开放,1994年恢复了祭孔活动,举办“文状元”、“理状元”、“少年文状元”大奖赛,重振兴教助学之风。文昌孔庙以它古色古香的明、清两代建筑工艺和启蒙益智的儒家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海外华侨和国内外各界游客。 文庙平面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庭院宽广。前庭中轴线上布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和温文尔雅的孔子全身塑像。桥边一古井、名曰“圣泉”,泉水清甜,数百年从未干涸。后院主建筑为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殿外宽阔的平台称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时乐舞及行礼使用。大成殿属框架式木结构,重檐歇顶,古朴庄重,殿内正中供着孔子坐像,孔子像两旁是颜回、曾参等“四配”和“十二哲”的牌位,孔子像上方有“万世师表”等牌匾。还有清代康熙皇帝玺印的“万世师表”、嘉庆皇帝玺印的“圣集大成”、咸丰皇帝玺印的”德齐帱载”、光绪皇帝玺印的“圣协时中”四块涂金描红的巨匾,赫然悬挂殿中。楹联,祭器齐全。文庙内诸多建筑上雕刻的花草、鸟兽、历史人物千姿百态,堪称杰作。后院两旁的庑殿内,新近还增添了孔子箴言和名家书画、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北京孔庙孔子72弟子图谱的展览。 文昌孔庙是中国惟一一座不朝南开大门的孔庙,据说是因为老文昌人曾经立誓:若文昌未出状元,孔庙就不开大门。文昌一直没有状元,孔庙就至今没有大门,只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文昌孔庙以它古色古香的明、清两代建筑工艺和启蒙益智的儒家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海外华侨和国内外各界游人。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
文昌抱虎岭 | 主峰海拨220多米,是海南岛民东北部的第二高峰(次于铜鼓岭),自古誉为文昌名山之一。抱虎岭南北走向,山势狰狞,整个形貌似巨人抱着一只老虎,南为岭头似虎首,北为岭尾似虎股,中间顺势弓形下弯中有小处隆起,状似巨大骑虎腰抱虎颈。岭岩临海挺拔,气势磅礴,似斧削般俊奇,山上怪石嶙峋,悬石叠岩慑人胆魄。特别是那巨大的老鹰石,似坠似飞,而又稳伏于山岭之东,呈现出捕虎壮士的坚毅和雄姿,充分展示了自然造物之伟大。南北两峰互相比衬,北看海涛,南观日照,一俯一仰,各具奇态。岩缝石谷,树木繁茂,绿冠成荫,山花进驻卉,四季争妍;山乳、山蕉、山竹、牛蓑(栗子),麦旦(海南土音)、赤兰、野榄等野果按季结出,四时均有采摘,故岭下有童谣;"饲牛小孩不该饿,吃了山乳又吃蕉;吃了牛蓑到麦旦,吃了赤兰才知完。"岭西,两道山涧潺潺流下,分别流向岭脚、抱肖两村之东,涧水源于崇岭内部花岗崖隙,长年泉水叮咚,水质清甜。岭南脚下有一明月般水泊,据说是虎饮水之地方,1960年修面南岭水库,水面更加广阔。抱虎岭东北有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小山峰,乡人称之:"观音岭"。据古书记载,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50年),琼州地震,铺前73村被震陷,抱虎岭随之增高百多尺,传说因抱虎岭增高后触及雷公-,雷公将其打断一截,断峰落于岭之东北,成一小岭,即今之观音岭。 |
陈策将军祖居 | 几十年来,人们出于对陈策将军的敬仰,加上有关其祖居"风水"的传说,陈策将军祖居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沙港村依山临海,村庄四周椰树挺拔葱翠,进村的大道及村里的小道平坦而清洁,村里的房舍行列井然有序,林间、房顶常有小鸟歌唱,算得上文昌侨乡的缩影。村庄分上旗、中旗、下旗三个小片,陈策祖居在上旗的西边,是一座不甚高大的庭院式平房,但建筑独具一格,很有地方特色,屋顶座北朝南。 斜坡适度,天庭和堂厅距离恰当,空气对流清新,屋顶和屋檐上画龙绘凤。墙壁雕刻山水花鸟,别有情趣。大门前是一口约一亩大的半月形水塘,名叫"太公塘"。据传陈策祖居背靠山丘而门前没有水塘,他的侨新加坡的父亲陈文钩很信地理风水,听个风水先生说,居宅"前的明镜后有山,子孙发财当大官",于是从新加坡汇回一笔钱,请人在家宅大门前修个约一亩大半月形水塘,使家宅地理风水符合那风水先生的说法。 水塘修好发,便命名为"太公塘"。"太公塘"与屋宇相互衬布局匀称,显得古朴秀美,别具一格,说来也凑巧,"太公塘"修成不久,陈策在-军、政任职业绩越来越显赫,当上-粤海军司令和广州市市长,他弟弟陈籍也当上-军队的师长,一家出了两位将军,自此,陈策祖居"风水"的传说越传越远而且越传越玄。 |
斗柄塔 | 斗柄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岭林密草茂,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野猪、山鸡、野兔、山龟、坡马、日獭、狐狸、松鼠等几十种。野生经济植物有仁酸、山姜、山薯、白藤、牛牯大力等好几十种。斗柄塔矗立于七星岭主峰上尤如七星生柄,故得名斗柄塔。 塔建于明朝天启五上(公元1625年),清朝光绪十三年(公无1887年)重修。塔平面作八角形,共七层,层层收缩递减,砖道以线砖与梭角子砖叠涩出檐,每层有拱门 ,内设螺旋式阶梯104级,拾级可登塔顶。塔高允20米,塔顶葫芦已废。现仅存覆盆,塔基围44.8米,塔身厚3.55米。塔门向西,门额石匾刻有"斗柄塔"三个字。上款刻"明天启五年孟冬月建造";下款刻"清交绪十三年孟重修"。斗柄塔斯社对望琼州海峡,过去商民船只经过此峡,因无航标,常有遇难,被认为是妖怪作崇。明代礼部尚书王宏诲(定安人)致仕后,以航标和镇妖为目的,邀众并奏请朝迁拨款建塔。 此塔造型端庄稳重,雍容大方,踞高挺拔,耸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始建至今370多年,历尽沧桑,顶风傲雨,经受无数强台风及雷电袭击,依然巍然屹立,雄视海南惊涛骇流,眺望文北辽阔原野,不仅是海上航运和渔船作业的特殊航标,而且,是研究海南古塔的发展历的可贵的实物资料。 |
七星岭 | 七星岭 七星岭—北面临海,海拔117.4米,大小十余峰,其中七峰独高,似“七夕星斗”,隔海和雷州半岛相望。七星岭秀丽迷人,山上野生植物类众且繁茂,奇花异卉,遍布山岭,一年四季争妍斗艳。山上山下,人工种植的几千亩加勒比松汇成一片-。盘山公路通达各峰。汽车可以盘旋开上山顶。 七星岭区南面有一峰半腰处有一泉水眼,泉水长流不歇,水质清甜,历来佛门道家视为圣水。峰脚下有一庙,名叫“七星圣娘之神庙”,造型古朴别致。主峰脚下东边约200米处有一淡水湖,俗名“恐龙塘”,面积约50亩,形如圆月,水深无比。七峰如星,平湖似月,景色奇特秀丽,自古称为七星伴月。 七星岭上有巍然耸立于主峰上的斗柄塔,始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修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 年)。七星岭遥对琼州海峡,自古商旅渔船往返,因无航标,常有海难发生。明进士、礼部尚书王弘海(又名王宏海)致仕归里后,以导航和镇妖为目的邀众集资并奏请朝廷拨款建塔。斗柄塔尤如“七夕星斗”,建塔如七斗星柄,故得名。塔呈八角形,共七层,高30多米。沿塔内螺旋式阶梯可登顶层,俯视琼州海峡,尽览远近景物,顿觉天高地广,令人心旷神怡。 |
符克烈士纪念园 | 符克烈士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符克烈士纪念园是海南省、文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师范大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位于文昌市昌洒镇往龙马地区方向三叉路口,地处昌洒华侨小学的西侧。管理单位是文昌市民政局。 符克烈士纪念园1995年由海南省、文昌市政府拨款和海外侨胞及各界人士捐款43万元建成,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园名。纪念园由雕像、凉亭和陈列馆组成,占地面积19.8亩,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纪念园正中竖立符克烈士半身花岗岩石雕像,雕像左右两边有凉亭各一个,雕像后面是陈列馆,陈列馆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砖瓦土木结构,屋顶点缀绿色的琉璃瓦,四壁点缀白色瓷砖,屋前后有走廊环回。陈列馆分正厅和东西两个小厅,廖汉生题写馆名“符克烈士纪念馆”。 陈列馆正面上方是石刻壁墙镌刻冯白驹于1951年符克烈士的题词: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展厅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红木“书雕”,“书雕”中有陈云、董必武等题词,有孙科、何思源等的寄语,有丁玲、曹禹等文艺界人士的赠言。展厅里面,采取照片、史料、遗物、书刊、绘画等形式,介绍符克烈士求学和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的事迹。 信息来源: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 |
七洲列岛 | 七洲列岛存有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海蚀隧道。这儿几乎每一座岛屿都有一两个洞穴,它们大部分只有几米深,唯有双帆岛和灯峙上的洞穴穿透了整座岛屿,形成可行小舟的“隧道”。 曾驾小艇从双帆岛之西帆的北端洞口驶入,这长约200米的洞穴呈南北走向,洞中光线不足,洞壁岩石突兀而起。奇怪的是,看来很干燥的洞穴,洞顶竟有水滴不时落到我们的脖子上,让脖子飕飕一阵发凉。小艇前进约百米,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洞穴变成百来米宽,洞顶也高达百米,整个洞穴在此变成了一个宽敞的大厅。更为奇特的是,大厅的顶部竟有一个通向天空的小洞,洞口宽约可容一人通行,洞壁光滑,略呈螺旋状,阳光从顶部洞孔直射进隧道。想来有些不可思议:看起来那么巍峨的一座海岛,内部竟然被什么力量给掏挖一空? 其实,创造海蚀隧道的神秘力量还是来自大海。从地质学角度看,七洲列岛所处的位置,正是地壳断裂破碎带通过处。海浪数万年不断拍打冲刷之下,破碎的岩石逐渐松动,最后从岛体脱落,另一部分高高在上的岩石则因为重力原因也沉入了海底。于是,在数万年的波涌潮涨声中,海蚀隧道慢慢形成。 |
冯家湾 | 冯家湾 冯家湾(三更峙)位于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海滨,距文城镇30公里,是一座50米高的小山包,三面临海,山藤野树青翠葱笼,曲径回旋通上峙顶。登顶观望,能尽览南海日出和椰林晚霞。临海三面峙脚,200多米长的石滩连成半圆形。滩上石头颇具特色,大的如屋,小的如拳,形态多样,错落有致。 石块间的缝隙里流淌着清澈的海水,可见鱼儿水中穿游,或有小螃蟹爬上石头上晒太阳。游人踏着石头,在离岸一二米处漫步,或蹲下观鱼,或站立观海,或坐石垂钓,足不沾水,无浪沫溅身,别具一番情趣。 峙的东北边,是千米海滩、浪涛排排的冯家湾,这里沙质白净松软,水浅滩宽,沿岸100米内不没人头,200米以内海水深度不超过2米,波平浪静,常年阳光充足,水温宜人,岸滩绵长,宽阔平坦,茂密的椰子树,荫翳蔽日的木麻黄林带,是夏日时节天赐予游人的“太阳伞”。 景点位置: 位于文昌县会文镇烟堆墟东南,距县城文城镇26公里,距琼海市40公里,紧靠海口-文城-加积公路干线 交通指南: 乘海口至文昌的省直快车,再乘当地的中巴车至目的地。 |
文昌溪北书院 | 位于文昌市铺前镇,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现保存完好,为文北中学所用。书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二十多亩,南开山口,俗称头门,面阔三开间。两边有砖砌的侧间,上为卷棚顶,铺盖琉璃瓦。 门匾上为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院于清光绪十九年所建,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发起,在雷琼道朱采和粤督张之洞的支持下筹资建造。从书院建成之后至宣统三年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材。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在这里,正统儒学与宽广深厚的海洋文明相结合,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魅力的特色文化,培养出一代代的知识群体,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昌精神。 红墙绿瓦,一进连着一进,稠密和热闹。古老的溪北书院远远望去,红色的琉璃飞檐,暗红的朱漆墙壁,随墙蔓延攀爬的绿藤,历史沧桑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 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铺前镇港头村人后迁白沙园村。清嘉庆二十二年即一八一八年出生,七岁读书,一目数行,塾师甚异之。操笔为文,滔滔不歇,号为神童。岁试屡获首名,但因两次守孝,直到三十四岁始中举人。不久,在户部福建司任职。他工诗、古文辞,书法亦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日本学者名士特别珍爱潘存书法,不惜重价争购。曾著书法溯源一书,镜六书之渊,订百家之讹谬。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一座书院,因为书的缘故而聚散,是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的。文化人怀着景仰的心情团聚在书院周围,用0恣肆的机心和智慧构思文化的鸿篇巨著。无论是书院的建设者,还是书籍的采购者、图书的管理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其中的篇章。 铺前镇 铺前镇位于文昌市的最北部,面积134.7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38公里,南面与锦山镇、罗豆农场毗邻,同美兰机场隔海相望。全镇有4个圩,12个村(居)委会,154个自然村,共有3.8万人,华侨4.7万人,是文昌市的侨乡、鱼米之乡。 1、土地资源。该镇共有耕地3.8万亩,沿海沙地9万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水稻、果瓜菜、热带经济…… 详细++ |
椰子大观园 | 椰子大观园是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在原有椰子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位于我国“椰子之乡”――海南省文昌市, 毗邻海南著名风景区东郊椰林。园区始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54.4公顷,是以椰林为主体背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椰子文化特色的生态景区 。 园区分为解说中心区、椰林观赏区、棕榈观赏区、园艺观赏区、湖滨休闲区、产品开发区和科技研发区七大功能区。汇集200多种棕榈植物和130多种海南特色树种,是我国目前棕榈植物品种保存最多的植物园区;园区充分挖掘丰富的椰乡文化内涵,集中展示了椰子的饮食文化、产品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园内椰林葱郁,花繁叶茂,鸟语花香,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以园区为平台,承担着国家、农业部、科技部、海南省及国际合作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科技成果,为我国椰子产业的发展和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文昌后港湾 | 文昌后海港位于文昌市头苑镇东南部,距文昌镇约8公里,由于有着十分迷人的红树林,被人们誉为"海上森林公园"。后港湾地处文昌河、横山河、文教河等八条大小水系流注入清澜港的汇合处,港湾滩涂长着170000多亩红树林,涨潮时,一望无际的碧水上,露出一簇簇浓绿的叶丛,这是-红树冠顶。阳光下,水下绿叶万丛,不上投影万堆,风来影曳,百态媚生;当潮水退,一丛丛翠绿的红树林先高后矮的露出海面,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渐渐的,一条蜿蜒曲折的绿色林带出现在港湾里,随着潮水下退,绿色林带不断扩大,最后港湾一片茫茫-,望无边际,绿海蓝天,近观红树,其卷曲的树干和交错的地面根,手挽手,肩并着肩,依依偎偎,有的似仙翁捋须,有的如笑脸弥勒,有的象孩童摔跤,有的若干二郎劈山,有的如龙如蟒,有的似狮似猴,有的象鹤鹰……真是千姿百态。离奇古怪。树顶上,点缀着一簇簇白的、紫的、蓝的小花朵,在阳光映辉下格外绚丽多彩。 |
文昌清澜港 | 以清澜港为中心,以及港湾附近名胜古迹,有风韵独特的东郊椰林、历史悠久的文笔塔。沙柔浪静的高龙湾浴场神奇迷人的后港湾红树林。往东北硼多公里又遐迩闻名的宋氏祖居、10多公里有蔚为壮观伪铜鼓岭,往西北公里有文城古镇、文庙、张云逸大将纪念馆等,是海南五大滨海旅游区之一。清澜港位于文昌市东南方,从文城镇坐中巴车可到清澜镇,距海口市90多公里,是文昌市人民政府驻地。港区处于八门湾(也秋后港湾)的西岸,水域宽阔,面积达12万平方米,港内风浪小,回淤较少,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港口。长年,港内大小油船密如繁星,生产繁忙。港岸椰林成带。郁郁葱葱。自古以来,清涧港就是海南岛东海岸重要商港,有“琼州之肘腋”、“文昌之咽喉”的美称,自建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元年(1368年),这里就形成了渔商小港,而现在这里已是海南东部水运物资集散地,是沟通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重要枢纽。 |
文昌铜鼓岭 | 文昌铜鼓岭位于:文昌县龙楼区,距县城40公里,以铜鼓岭为中心。西连内陆,东濒南海,铜鼓岭绵亘20多公里,是海南的最东角。这里山美石奇,传说动人,素有“琼东第一峰”之美称。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挥师渡海,在此登岸设营。班师回朝时,遗下铜鼓,后人掘之,故以此为岭名。铜鼓岭主峰海拔338米,三面环海,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景区有神庙、和尚屋、尼姑庵等古迹,有仙殿、仙洞、风动石、银蛇石、海龟石等奇岩异石。特别是山顶有一“风动石”,高3米,重约20吨,上圆下尖,竖于两块较平坦的基石上,风吹能动,摇而不倒。海风吹来,微微摇晃呼呼作响,千万年来,历经沧桑,多少个12级台风也不能把它吹倒,故得名"风动石"。 怎么用力也推不倒,人叹其神。站在风动石前往下看,最引人注目的是岭脚下藏龙卧虎般的岩石,传说有3650块。它们原是一只只有生命的羊,那风动石就是居高临下的“牧羊女”。 |
文昌高尔夫球会 | 马来西亚华联集团下属宏愿有限公司与海南省文昌华侨农场合资成立的海南宏发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马来西亚著名设计师ALBERT CHUA设计,集打球、赛事、餐饮、客房、休闲、商务为一体的亚热带休闲度假型球会。2004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 球会坐落于历史悠久并享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椰子之乡”“文昌鸡故乡”美誉的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5℃,交通十分便利,距省会海口市仅40分钟车程,25分钟抵达美兰国际机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人文底蕴,极富挑战与特色的18洞高尔夫球场,具备国际水准的现代化会所建筑,一流的餐饮娱乐服务,颇具专业水准的管理团队,还有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文昌鸡”,让您充分领略高尔夫运动的无穷魅力和旅游揽胜的闲情逸趣。 |
文昌张云逸将军纪念馆 | 文昌张云逸将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云逸大将纪念馆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文昌市国防双拥教育基地,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管理单位是文昌市民政局。 张云逸大将纪念馆于1992年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文昌县人民政府筹资建成,占地面积12亩,其正门顶分为双层,饰碧绿琉璃瓦,门楣正中镌刻聂荣臻题写的“张云逸纪念馆”流金大字,庭院正中竖立张云逸身穿戎装的全身铜像,铜像高5米,基座正面镌刻彭真题写的“张云逸大将”,基座背面为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撰写的张云逸生平简介。铜像后有一清水池,池上架上一座石桥,石桥直通张云逸陈列室,陈列室有两层,门楣正中镌刻叶飞题写的“张云逸大将生平陈列室”,建筑面积为256.2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陈列室里展出张云逸在学生时代和各个革命时期的照片、图表、绘画152幅,书稿88件,实物48件,还有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的批示、命令和题词。 陈列室南侧有墙壁走廊,在墙壁走廊上,镌刻薄一波、张爱萍、-、洪学智、杨成武、-、张劲夫等的题词,其北侧有一座接待室。纪念馆前园中建有三座不同款式的凉亭,庭院里人们种上很多树木和花草如塔柏树、南洋杉、紫胶树、榕树和蒲葵、散尾葵等。 张云逸 (1892~1974) 张云逸(1892~1974)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头苑镇上僚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7岁时进本村私塾念书,刻苦攻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升学,为了谋生,他到广州投靠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当上一名勤杂工。 1908年,张云逸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 详细++ 张云逸 (1892~1974) 张云逸(1892~1974)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头苑镇上僚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7岁时进本村私塾念书,刻苦攻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升学,为了谋生,他到广州投靠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当上一名勤杂工。 1908年,张云逸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