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重庆市 >>大足区

大足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其间净宝瓶观音、多罗、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北宋著名书家蔡京所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高3.7米,宽1.37米,书法艺术价值较高。  宝顶山,风景幽丽,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依托大足石刻、山水资源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根基,以宋风宋韵为文化脉络,将石窟文化艺术的历史成就深度挖掘,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会务、酒店餐饮、影视体验、祈福文化、民俗活动为一体的古韵历史文化风情城。随着成渝经济区的统筹建设以及连通大足和成渝两地的成渝复线高速的同步实施,“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成为继大足石刻、龙水湖之后大足的又一新景点,将有力推进大足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内容包括历史文化风情街、生态休闲景区、配套项目三部分,建设风格为体现宋风宋韵的中式建筑。历史文化风情街建设项目将达到6万平方米,满足包括休闲旅游、餐饮旅舍、商业娱乐、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石刻艺术体验等需要。生态休闲景区以展现大足地域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休闲观光为主题,建设项目包括音乐广场、生态园林、景观桥梁、观景亭台楼阁、亲水步道、流水画廊等。项目整体以“海棠文化”为依托,不仅仅在设计中运用“海棠”的表面形态,还将融入“海棠”的文化理念,以真正达到“天下海棠本无香,昌州海棠却有香”的境界。

大足荷花山庄

大足荷花山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足荷花山庄位于距大足城区5公里,近邻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520亩,其中水域面积1000多亩,是一个以莲荷文化为特色,集游览、休闲和饮食为一体的星级农家乐。在山庄的北面是一条数百米长的仿古民俗文化街,化龙河与其余三面相连相依蜿蜒曲折。溪河涓涓不断的流水,是荷花山庄生存、发展的不竭之源。四面高低起伏的绿色山林,映衬和装点着荷花山庄这块神奇而美丽的旅游宝地。在荷花山庄,不但可以欣赏到荷塘美景,还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荷莲美食,山庄为前来游客准备了独具特色的荷花宴,包含荷花鱼、荷叶粉蒸排、荷叶粉蒸肉、荷花龙段、荷剑炒排、香荷肉片汤、荷剑炒蛋、蜜汁莲藕、香酥藕夹、软炸荷花、荷叶香粥等菜品,赤橙黄绿紫蓝青,煎炒烧烤炖熬蒸,荤素凉热巧搭配,甜点小吃亦妙精。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石窟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犹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大佛湾是一马蹄形山湾。在长约500米、高约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万余躯。另有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题记17则,舍利宝塔2座。大佛湾石刻造像依山势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雅谨,整体感强,气象壮观。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释迦涅般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像"、"地狱变像"、"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主要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场。印度金刚智、不空和尚相继来华,与善无畏一起传播密教,并称“开元三大土”,先后为三代传人;并传给惠果禅师,惠果禅师成为密宗第四代传人。又经过30年左右,出现柳本尊。之后,250余年,发展与坎坷同在,至赵智风,承袭密宗衣钵,成为密教传人。873年4月8日,长安举行“迎佛骨”仪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夹道佛声振地”,“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洒地,至于时行股步,啮指截发,不可胜数,又有僧以艾覆顶上,谓之炼项、火发、痛作”,“头顶焦烂,举步仓迫。”  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龙水湖

龙水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龙水湖风景区位于重庆市西部,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核心景区—宝顶山约40公里,龙水湖风景区位于大足南部,坐落于巴岳山脉分水岭西侧,与铜梁、永川、双桥三区县市相邻;地跨玉龙镇、龙水镇、双桥区。交通便捷,距全国著名的“五金之乡”龙水镇5公里,北距大足县城22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10余公里,东距重庆80公里,西距成都260公里,从湖区建有两条国家二级标准公路与大足县的主要高等交通要道(大邮路)相连,区位条件十分明显。    龙水湖  龙水湖系50年代末修建的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300亩,总库容1640万立方米,系濑溪河、小安溪河的发源地之一。景区内由形态殊异的108个小岛点缀湖中,延绵约10余公里,形成了山、水辉映的独特景观。又因其座落于西山脚下,因此被誉为“重庆西湖”。  -气候条件    龙水湖风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7.8度,年平均日照1314.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10mm。  -社会经济    龙水湖风景区位于大足县龙水镇,目前大足工业已经建立起能源、机械五金、汽摩配件业、冶金铸造业、锶盐化工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等工业门类。龙水小五金闻名遐迩,是全国著名的“小五金之乡”,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市场。2003年龙水镇被列为“全国百家小城镇示范点”。龙水镇地势平坦,四周良田沃土,人口密集约9万人,流动人口多,经济水平较高,旅游市场需求量大,为龙水湖风景区进一步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外部交通条件    龙水湖风景区的外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龙水镇是全县的交通枢杻,景区至龙水镇约5分钟(三级柏油路),距大足县城22公里(二级柏油路),成渝铁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景区10余公里,景区至重庆江北机场约80公里。相邻区市县皆有直达景区的一级柏油路,交通条件四通八达。  -水质状况    龙水湖景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开发与建设,把注重环境与水质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水质警示牌,取缔网箱养鱼,严禁向湖内投放饲料养鱼、及排放生活污水等破坏水质的物质,并有专人对湖面进行清洁,使水质达到二级标准。  -旅游资源及规模    龙水湖景区地处山峰层叠、景色秀丽的西山(巴岳山)麓下,延绵约10公里。湖区港汊纵横,有姿态各异的108个岛屿点缀其中,湖水清澈、湖光山色、水天一线、西山森林翠绿、风光秀丽、群鹤飞舞、嬉水湖心,岛山苍松翠绿,绿树掩映,还有白鹤、野鸭、鸳鸯等20多种珍禽本息于岛上,一派野趣盎然的天然风光,被誉为“大足西湖”。  龙水湖景区经过多年发展,水利旅游已成规模,形成了集吃、住、行、旅、购、娱、团体会议为一体的自然旅游景区。龙水湖宾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龙水湖畔,可同时接纳300人左右食宿,“松鹤山庄”是龙水湖的主要景区,位于湖心松鹤岛,环境幽古,体现一种闲情和雅致;有高30多米的可观全景的“松鹤楼”可将龙水湖全景尽收眼底;有极具民族特色的“松涛茶社”;有惊险刺激的铁索吊桥和高空速滑;有以宣传龙文化为主题的“龙岛”;各类游船300多艘,其中有可供接待团体或会议的高档“画舫”船2艘,可乘座60人,机动船5艘,小木船200艘,水上摩托艇2艘。已成为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自然资源    龙水湖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川中丘陵分界线上,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湖面平静,岛屿林立。东边的巴岳山,与湖紧紧相连,是龙水湖一面绿色屏障,其地貌如大海波涛,汹涌澎湃,生长着大量的松树、柏树、杉树、苦竹和灌木,以及恐龙时代的桫椤树。登山入林,清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山上除芋头峰、坛子石等奇峰怪石外,还有小峨嵋之称的“三清(仙)洞”和禅乐寺等名胜。  -景区交通    龙水湖地理位置  龙水湖风景区的交通非常方便,从成都方向上成渝高速公路至重庆邮亭出高速公路,有高等级公路直接连接风景区。全程在3-4个小时之间。从重庆方向可以直接上成渝高速公路,至邮亭出口即可上高等级公路,直接通往风景区,全程2小时左右。景区至龙水镇约10分钟(三级柏油路),距大足县城22公里(二级柏油路)约半小时,成渝铁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景区10余公里  玉龙镇  玉龙镇地处大足县东南部,西山脚下,怀远河畔,距县城30公里,西接龙水镇,西南邻双桥区通桥乡,东南与永川市接壤,东北与拾万镇相连,北与石马镇相邻,全镇幅员面积51.07平方公里,现辖9 个村,2 个街道社区,7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3068人,其中农业人口19239人,非农业人口3829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1…… 详细++

大足五金博物馆

大足五金博物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中国大足五金博物馆位于大足龙水五金科技园旁渝西国际会展中心底楼。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图文、模型、多媒体等方式,集中展示了人类五金、中国五金和大足五金发展的历史文脉,同时也展示了五金与日常生活、五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20余份珍贵的文献资料、200余帧精美的图片、500余件中国商周到汉代典型的青铜器、大足五金从唐朝大兴到当代发展的典型代表器件,详细记述了人类从新石器晚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到现代五金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足五金对世界的影响。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  佛湾佛像雕刻精细,体态俊逸,风格独特。“心神车窟”中的“普贤菩萨”造像精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韦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经碑”为世所独存,既是书法珍品,又可补史料之遗缺,价值极高。佛湾石刻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大多为两宋时期作品。晚唐时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饰简朴、线条流畅。五代时期的作品,玲珑精巧、多彩多姿,衣着服饰由简到繁,逐渐摆脱了外来文化影响,具有石刻造像过渡期的特征。两宋时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1961年,北山摩崖造像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构成  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约560米。此  处的石刻造像始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经过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共历时250多年。北山石刻的首建者是唐末的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的都指挥韦君靖。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六千躯,保存至今的还有二三千躯,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最为集中。  佛湾形若新月,岩高4至7米,长约500米,龛窟相连,共编了290个窟号。其中有记载北山造像由来的“韦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蔡京书写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题记和造像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龛窟。  佛湾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多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作品;北段则多为两宋时期的作品。晚唐时期的造像作品,端庄丰满,气质浑厚,线条简朴、流畅;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珑,多姿多彩;两宋的石窟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衣着华  丽,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136号转轮经藏窟,造像体态端庄优美,比例匀称,人物各具性格。高坐在威猛的青狮背上的文殊菩萨,显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带有自负的神情;具有东方女性美特征的普贤菩萨,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温柔慈祥、典雅娴静。125号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数珠手观音”,表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韦君靖碑在北山的佛湾,碑文记载有晚唐社会的情况、韦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内容,是考证北山石刻的重要资料。古文孝经碑,在北山的佛湾,共有六幅。《孝经》分为古文和今文两种。因为今文经容易见到,古文经已经失传,故而佛湾的古文孝经碑上的文字资料就显得更加珍贵。  多宝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时期都曾对塔进行过修葺。塔是砖砌的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内有七层,通道置于塔心,拾级而登至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尽收眼底。塔的内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与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关系。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1.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窟,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县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坐落于重庆大足,占地面积达6平方公里,西部地区最大最集中的影视基地。  该基地在大足龙水湖景区,除中国古装影视剧和现代剧常用的场景外,还有一条万国风情街,伦敦街景、旧金山唐人街等世界著名景点均将“浓缩”在这里。形成以“石刻王国、影视基地、温泉故里、万国风情”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除了参观影视拍摄基地,游客还可亲自参加体验式实拍电影,享受到拍电影的乐趣。  影视基地整个设计以一条林荫大道公园环路为组织结构,环路外是十一座天然小丘,每个小丘上都设置了一个塔楼,在夜间这些塔楼上会有大型的投影,将与影视有关的图案和短片投射到城墙上或夜空中,整个基地在夜晚将形成电影院博物馆。  影视棚和影视学校坐落于影视基地西侧,呈南北布局,影视棚北接城市干道,学校则与东南侧的住宅相邻。影视棚区设有9个拍摄大棚,与一般的厂房式摄影棚不同,大足影视基地的大棚外观上看起来像古代民居,不但更加好看有新意,还创造出更多频繁用于拍摄的场景。  基地内住宅、酒店等部分建筑将再现重庆上世纪40年代名人旧居、领事馆。据介绍,古镇商业街位于城市干道旁,连接摄影棚和度假酒店,设计构思借鉴了横店影视城的做法,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及环境剪影融合在一起,构筑出丰富的拍摄场景。商业街内设有百戏台,与商业街隔水相望的是剧场和饭店。宗教区处于基地中心,内有大庙、碑林和百龙园,体现大足的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  每年约有700集影视剧在此产生。建有配套的古镇商业街、温泉宾馆、水上游乐世界等项目。有3个温泉酒店,建成1800多个房间,再加上周围的农家乐,日接待量将超过万人。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铧刃山”,又名“广华山”,距大足县城南2公里。南山自古就被列为大足十景之一。山顶至今尚存古玉皇观遗址,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向来就有“南山翠屏”之美称,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最佳去处。清大足县令张澍赞曰:“夹路松声涌翠涛,丛皇秀色上霜袍,偷闲来问空王法,仰首呼通帝座高。”  南山石窟,因位于南山得名,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完备的纯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书卷气最浓的一处石窟。造像起源于南宋,明清有增补,作品通编15号。有真武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洞,龙洞,宋碑5通,题记7则,清碑15通,清、民国楹联各1幅。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公元1127~1278年)时期,明清两代亦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又被重庆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都以道家作品为主,这是此山的一大特点。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

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  宝顶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历时70多年,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的规模最大。  大佛湾呈马蹄形,长500多米,岩高15~30米。雕刻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石窟。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极富趣味性和故事性。  千手观音龛镌刻于大佛湾南崖东头的岩壁上,刻手1007只,纵横交错,富于变化,画面如同孔雀开屏一般,金碧辉煌、富丽多姿,是国内仅有的一尊。华严三圣像高7米,菩萨手托千斤石塔,历经多年而不坠毁,可见其建造时力学运用之高妙。宝顶圆觉洞,在大佛湾的南岩,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称于世。洞顶的上方开天窗用以采光,洞口开有两道。洞顶的泉水引入洞中后经壁间的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洞的正壁刻有三尊佛像,主佛前有一尊跪菩萨,俯首合十,显得十分的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美丽庄严,姿态不一。壁间雕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与写实作品十分相近,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之作。  宝顶山上的圣寿寺与宝顶石刻有密切的关系。寺始建于宋朝,后来废弃。保存到今天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殿宇,雄壮巍峨,重檐飞阁,雕刻精细,造型精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石马镇石门山上,为佛、道、儒三教兼容的摩崖造像。  石门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间(1094-1151年),共有龛窟12个,造像千余躯,宋、明、清碑刻4通,造像记十余则。其中“观音变相龛”刻有无量寿佛、夹持观音、如意轮菩萨及五身观音像。“三皇窟”道家造像,着北宋冠冕。其他龛窟有孔子、老君、圣母等造像。造像别致的五通大帝为巴蜀石窟少见。  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1961年宝顶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石门山摩崖造像并入宝顶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

大足宝顶卧佛

  大足宝顶卧佛全长31米,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这也是众生皈依佛法后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会自然而然让人觉得有去除杂念、超脱凡尘、心明如镜的平静之美。而且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其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翅膀。

重庆圣寿寺

重庆圣寿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乃名僧赵智凤主建的密宗禅院。原称五佛崖,扩建后用现名,原寺已废,现存寺院为明、清建筑,圣寿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饰精美。主要殿堂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明永乐年间,在该寺南侧修建20余米高、八角四重檐的“万岁楼”。圣寿寺在明、清时香火鼎盛,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当是大佛湾造像蓝本。

重庆大足石篆山

  简介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在2000年12月1日也同时和南山、北山、宝顶山、石门山被联合国通过,列进了《世界文物遗产》名录。

大足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龙岗街道 饶国梁 (1888~1911)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棠香街道 饶国梁 (1888~1911)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龙滩子街道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龙水镇 饶国梁 (1888~1911)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龙水湖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智凤镇 饶国梁 (1888~1911)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宝顶镇 饶国梁 (1888~1911)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中敖镇 饶国梁 (1888~1911)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三驱镇 饶国梁 (1888~1911)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唐赤英 (1903~1933) 革命烈士 陈卉丽 赵卯发 赵甫华 何小燕 王以时 黄邦君 (1945~1989)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宝兴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玉龙镇 龙水湖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石马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拾万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回龙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金山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万古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国梁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雍溪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珠溪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龙石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邮亭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铁山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高升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季家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古龙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高坪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双路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通桥镇 大足石刻 大足海棠香国历史文化风情城 大足荷花山庄 宝顶山石刻 龙水湖 大足五金博物馆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石刻 中国西部影视基地 南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石刻 大足宝顶卧佛 重庆圣寿寺 重庆大足石篆山

大足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