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潢川县 >> 谈店乡

谈店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位于潢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霸王台村,它与龙王台古文化遗址隔水相望,距东南角的三河岔(出土石斧、石凿等地)1.5公里,距裴东岗类型文化的石磨盘出土地约2公里。遗址高出地面3-5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470米。  据传,西楚霸王项羽路过此处,命士兵以衣服包土堆台,一夜间堆成此台,霸王于此处扎营安帐,遂有霸王台之名。  霸王台高4米多,南北长310米,东西宽300米,台之西北方有一狭长的坡道,是上下高台的道路,台上及四周出土了大量文物,有石磨盘两件、残石磨棒一件,还有石斧、石凿、鬲、鼎、盆、罐、壶等。埋藏着石磨盘的文化层呈灰黄色,土质坚硬,厚0.6~0.8米,距地表深约1.5米。石磨盘呈长方鞋底形,前宽22厘米,顶部稍尖,后宽17.8厘米,尾部圆钝,腰部内收,下有4个圆柱足,通长49.7厘米,通高7.5厘米。通体磨光,制作精细,正面腰部稍有下凹,具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石磨盘周围文化层内出土有不少陶片,但较破碎,不能看出器形。  人文历史  从石磨盘和出土的陶片的性质特征来看,应属裴李岗文化类型的遗物,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这是信阳地区最早的历史见证,也是信阳农业最早的见证。据考证属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南缘,为研究潢川县悠久的历史和探讨裴李岗文化向南分布的范围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霸王台遗址虽经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址内实物标本丰富。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现已划定保护范围。  潢川县人民委员会(61)会文字第3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1986)111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村  霸王台村位于张集乡政府北部2.5公里处,交通便利,北邻312国道,桃双公路贯穿霸王台村。辖17个村民组,全村耕地总面积2800亩,人口2300人,480余户。霸王台村现有小学一所,标准化卫生室一个,村部建有标准化文化广场,全村已实现“水通、电通、网络通”三通,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的…… 详细++

黄国故城

黄国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的隆古乡,城址位于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黄国乃西周封国,嬴姓子爵,颛帝曾孙陆终之后,位居诸封国要冲。  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东墙长1650米,西墙长1550米,南墙长1800米,北墙长1720米。墙宽10~25米,基宽59米,残存高5~7米。已可确认的城门遗迹有3处,其中西墙中门墙体加宽,且内凹呈“U”字形,显然与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加强城门防御有关。城墙四周有护城壕,东墙外的城壕遗迹尚清晰可辨,壕宽约36米,低于现地表1米左右。  城内中部沈店村附近有一夯土台基,俗称“黄君台”,平面呈方形,残高2~3米,面积约13000平方米,地表散存较多板瓦、筒瓦、瓦当及陶器残片,并有铜镞、蚁鼻钱出土,当系宫殿区所在。  城内还发现数处冶铸青铜器的作坊遗址,出土有青铜礼器和镞、戈、矛、剑等兵器残片。城内发现的多处水井颇具特色,除常见的圆形竖穴土井外,还有陶圈井、木圈井和竹圈井。  经勘查,故城附近曾多次发现黄国文物.并有蔡国、潘国的铜鼎、铜壶、铜盉等。l975年还在李店水库发现了青铜礼器和兵器。  1998年,黄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黄国故城作为周朝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潢川铁旗杆

  铁旗杆基座为六方形6层,底3层石基有阳刻喜鹊闹梅、白云奔鹿、伯乐相马、二龙戏珠等浮雕图案;上3层系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的铁墩。杆高20米,直径0.28米,共重17500公斤,顶端各立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凤下各盘绕一小一大、上下有致的蟠龙,四龙对峙,造型逼真。凤立顶端,龙蟠中间,有龙凤呈祥之意。用以悬挂铜铃的三层空心“万”字方斗位于龙凤之间。  旗杆的下端各有一莲花虎头叼着一副铁铸对联,上联“铁杆颂德高千尺”、下联“铜柱表诚灿九霄”。  

潢川清真寺

潢川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潢川清真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外观完全不同与阿拉伯式清真寺的建筑形象。而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建造的伊斯兰寺院,是实实在在中西结合的结晶。据传,伊斯兰教早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就传入潢川,有当时的回纥人、维吾尔族人、阿拉伯人和波丝人等,曾驻扎在潢川南城(回回营也因此而得名,因风俗习惯,有回民的地方必有清真寺),历史上有东大清真寺始建于元朝(年代不详,但元代潢川回族大诗人马祖常就是最好的依据),原址位于现九龙大饭店附近,毁于战火。北大清真寺最晚建于明代(年代不详),原址就是现第一小学,相传,因闯王李自成“三洗河南,九洗光州”,北大清真寺也因此而毁于战火。西清真寺始建于清嘉庆13年,原址位于现在的小黄河南岸,即航空大桥南约100米处,因支持潢川县委、县政府的“小黄河沿岸治理工程”而拆除。现在仅存的清真寺历史上曾被称为清真南寺。改革开放后,由原清真寺财产管理委员会,定名为潢川县清真寺。该寺位于潢川南城南湖畔,北邻铁旗杆(道教)、基督教堂,东邻小南海观音阐寺(佛教)、天主教堂,与312、106国道接壤,西邻小黄河与古城墙连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东西南北,“五教荟萃”和睦相处,实为全国之罕见。它始建于清乾隆19年(1755年有碑文等记载),大清同治13年复修,1990年重修。目前是信阳市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解放前这里曾是0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中心(光州文史资料上有记载),是信阳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潢川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主要建筑群座西面东,两层门楼,两进院子,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为大门楼三间,2001年翻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站地近40平方米,二门楼三间,乾隆24年(1760)建,站地近50平方米,礼拜殿五间,乾隆19年(1755)建,站地近170平方米,讲经堂五间,乾隆35年(1769)建,站地近110平方米,望月楼三层(文革时被拆除,望月楼这名字勾起一个革命故事和许多往事……),是阿訇观月、宣经、斋戒的地方,是伊斯兰教寺院的特有建筑,整座楼阁结构精巧,装饰繁多,是清真寺最精致的建筑,礼拜殿则是最特别的建筑之一,由卷棚、后殿和庑殿式后窑(后窑文革时被拆除,注:被拆除的不影响整体美观)三座建筑相连组成,建筑学上称“勾连搭式”。听一位已故的老穆斯林说过,以前,礼拜殿内是个连通的大堂。这也可以说是伊斯兰教与中国建筑文化互相融合的典型例子。整个建筑从细节可透出古人的巧妙心思:木柱上精美的荷花图案、龙凤图案、沿砖上的浅浮雕、精美砖雕,在木质门结构中,梁与木柱、横木拴在一起,可以说是宅门贵贱的重要标志。清真寺北面另建有阿訇住宅一座,“四合院”形式,共有房屋21间。阿訇住宅西保存一棵古柏树,它婀娜多姿,苍翠欲滴,根悬于堆土之上,一枝两叶,枝竿交辍,犹如“龙凤呈祥”俗称“龙凤柏”,植于1755年(其间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待续)。  潢川县清真寺总占地面积约16000余平方米,如此雄伟壮观的建筑,在信阳市近20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风景,目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整个清真寺坐落在湖中心,其四周环水,春夏季节,荷花飘香、绿树成荫。寺内有一花园,一年四季,百鸟争鸣、蝶蜓逗戏、花木争魁,招来游人络绎不绝。2001年,河南省“城市科技博览会”在潢川召开时,前来清真寺参观的国家、省、市等有关领导们感慨地说:潢川清真寺的环境太好了,少见,很有“灵气”,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  。潢川清真寺,不仅是信阳市现存规模较大较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建筑,且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中国古建筑装饰风格。虽经历史多次修葺,至今仍以旺盛的生命力而存在,同时在寺中仍保留着完整的伊斯兰教礼仪和清末时期的手抄阿拉伯语《古兰经》。  2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潢川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依法管理下,潢川清真寺已不再是单纯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了,她已经成了回族人民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了民族团结的窗口,为促进我县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宗教和睦,建设和谐潢川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是信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五好宗教活动场所”,潢川县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先进单位。   

洪山寨

  洪山寨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东南晏岗村。距县城36公里。距106国道6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洪山寨属大别山区,海拔286.8米。矗立于薄岭及老鼠嘴等群山翠峰之中。洪山寨现存有古寨墙、赛马场、饮马坑、上马石、东西寨门等遗址及老猫洞、仙人洞、钓鱼台等古迹。山上松杉葱郁,竹林并茂,山下库水清澈,沙鸥翔集,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抗战教育工作宣讲团旧址

抗战教育工作宣讲团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抗战教育工作宣讲团旧址  时代:1938年  地址:潢川县沿河路杨家巷1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小南海宗教公园

  潢川县历史悠久,历史上一直是州、郡、署所在地,小南海是潢川县宗教场所,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五大教派在此融汇。现存的清真寺院、南海禅寺、清朝商会铁旗杆等被列入河南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目前香火兴旺,周边100公里左右的信徒、教徒和游客纷纷前来朝圣、烧香、礼拜、游览。此地前临南海,后靠护城河,环境幽静,在此修建的占地3.5公顷,其中水面1.5公顷的小南海宗教公园,是人们朝圣、观光、休闲的理想去处。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312国道毗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白露河

  白露河,淮河支流,古称淠水。源出新县小界岭,流经光山、商城、潢川、淮滨、固始至在寺村入淮河,全长150公里。  白露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在白雀园境内也称双轮河,发源于新县小界岭,流经新县的沙窝镇,进入白雀园境内,经白雀园镇进入潢川县,至淮滨县入淮河,全长150公里,白露河河床为砂质,河床深约4米,最大洪峰流量为808秒/立方,最大平均流量为474秒/立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三义观

  三义观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位于潢川县南城的南海湖北岸。该观坐北面南,观内大殿供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现存的山门(3间,长10.8m×宽5m),大殿(5间,长18.6m×宽7.2m),二殿(5间,长18.6m×宽10.2m),三殿(5间,长18.6m×宽11.7m),及东西两边的配套边房共计八十多间房屋,总占地面积4556.52m2,足能让人窥见这处古建筑当年的宏大规模。观内大殿前的一树铁旗杆,又为三义观增添了一处气势恢宏的新景观。  现存一对完整的铁旗杆铸造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为圆柱体,高21米,重35000斤,直径28厘米,它铸造精细,疏密有致,标志着清代冶铸工艺的辉煌。旗杆顶端有一对地展翅欲飞的雏凤,背负风火轮,轮中央有日月二字,凤翅之下有一对空心火轮,紧接下来的是三个“”字方斗,斗的四角设S形勾,悬风铃四个。在第二个方斗与第三个方斗之间铸铁龙一条,第三个方斗之下又有铁龙一条。一对旗杆的主体盘旋着四条栩栩如生的巨龙,龙凤之下虎头莲花衔着一副铁铸对联,左书:铁杆颂德高千尺,右曰:铜柱表诚灿九霄。  旗杆的底坐分六面,七层,由下至下,第一层高19厘米,宽43厘米,铁铸牡丹花;二层高55厘米,宽42厘米,周饰回纹;三层高45厘米,宽46厘米,饰水波纹;四层高36厘米,宽57厘米;五层高35厘米,宽66厘米,系青石阳刻“龙凤朝阳”纹饰;六层高30厘米,宽73厘米;七层高68厘米,宽81厘米;六、七两层均系素面青石。在第四层及底座均铸有铭文。  三义观作为展示清代商业经济的历史文物,有着珍贵的研究价值,特别是铁杆旗,历经了二百年的历史沦桑,至今仍基本完好无损,的确是件十分难得的历史文物。1961年潢川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文物(2001)314号文件公布为准省保单位。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南城南海湖北岸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望河楼

  望河楼又叫“将军亭”,昔日是豫东南颇具规模的图书馆,藏古籍数万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青年的课堂,抗日救亡的中心。因面临小潢河,故名望河楼。  望河楼位于小潢河北岸,镇潢桥东侧。楼原高5层,约26米,现仅存3层,建筑面积147平方米,集楼、台、亭、阁(附属建筑)于一体。望河楼第一层有碑记,第二层的楼外四面刻有文字,西面是“汲古”,南面是“滴翠”,北面是“崇文”,东面缺失。  望河楼于民国22年8月即1932年8月在张钫先生的倡导下,由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在一处庞大的“古今庙”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张钫当时为河南省清乡督办主任,兼豫南“剿匪”总指挥。此间张钫在豫东南做了不少反历史、反人民的坏事,但他又有兴办社会文化之举,购买书籍,在望河楼兴办图书馆,为潢川文化建设留下了历史积淀。  中原大战之后,吉鸿昌率领第三十师到潢川,师部就驻扎在“古今庙”残存的8间简陋厢房和清凉亭(修复后的观月亭)处。1931年5月,吉将军乔装打扮,从古亭出发,夜奔苏区进行考察,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接待了吉将军。从此,吉将军将部队带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应该说“古今庙”是吉将军寻求真理,走向抗日救亡的革命出发地。  1938年11月,“潢川抗战时期教育工作团”在望河楼成立,这里成了进步青年传播进步文化、充实革命理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培养抗日有生力量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有人把它誉为“北伐黄埔,抗战潢川”的美名。  如今望河楼成为潢川的博物馆,收藏了上万件远古文物和近代文物。1995年以来,菲律宾、新加坡、韩国、香港、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黄氏寻根团体,目睹这些珍宝时,惊叹赞赏,新加坡黄子明(董事长)观看后,热情满怀地挥笔写下了“黄国青铜器精美绝伦”。河南博物院的专家观看后赞道:望河楼就是潢川的“布达拉宫”。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小潢河北岸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谈店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谈店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