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互助土族故土园 | 互助土族故土园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总规划面积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览区达3.25平方公里。景区包括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5个核心景点,分别展现了土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弥久沉香的酩馏酒文化、古老纯真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纯正、最真实的以“土族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外游客集中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选之地。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互助土族故土园正式启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2014年互助土族故土园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景区景观价值评审并被列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2017年2月25日,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原称互助北山林场,于1959年建场,经过40余年的经营,天然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植被完整,林相整齐。1992年11月由原林业部批准建立了青海省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2100——4308米,最高点为南山饿座岭(4308米)。一般山峰相对高差在1000米左右,公园总面积112794.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3%。,森林总蓄积量为420万立方米,是青海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森林资源之一,动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981种,野生动物近200种.由于气候、海拔和地理位置的缘故,天然林区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带,,带谱清晰,针叶林、阔叶林与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共同构森林景观的多样性,是青海境内自然生态体系最完好的区域之一,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山体成为干旱区的绿岛、湿岛、凉岛和水岛。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
撒拉族绿色家园 | 撒拉族绿色家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位于自治县东北,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山清水秀,数百种树木掩天蔽日,各种花草植物绿茵盖地,有人参、三七、贝母等名贵药材,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美称。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撒拉族先民定居并繁衍生息在这片气候温和、绿树成荫的黄河台地上,并长期与藏、回、汉等民族保持了丰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浓郁约民族风情,谱写出了增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欢乐乐章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 |
互助土族风情游览区 | 互助土族风情游览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信仰-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花儿演唱会”。该县还有佑宁寺、五峰寺、玛藏观(即白马寺)、北山林区等景观,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慕名到此观光浏览。 提示:所谓土族,据当地人讲并非真正的土族,要看真正的土族需再向北走40公里进山,可在路边拦截身着民族服装人的车,与其一起下车进村看表演,可欣赏到民族歌舞,轮子秋等,也可品尝到具有当地风味的午餐,总共50元/人。 交通 前往西宁以北40公里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可乘西宁长途汽车站的中巴,15分一班,票价4.80元,行程1小时30分,如包夏利车去的话,往返80元/车。 青海西宁 |
峡群寺森林公园 | 峡群寺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峡群寺森林公园 峡群寺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及景区。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南25公里处]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 |
民和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假区 | 民和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假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民和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景区是国家2A级景区,初步开发于1997年,集考古、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7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盛夏凉爽宜人,有近万亩的果园、桃林,故有“万亩桃林”之称。近年来,经过大力宣传促销,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提高,已成为甘、青两省闻名的消夏胜地,现有休闲园21家,农家乐5家。主要有桃花园、川垣红、玉盛农家乐等26家休闲园和农家乐。 景区地址:民和县川口镇、马场垣乡 开放时间:旺季:4—10月,川垣红生态餐饮有限公司、各农家乐全年经营 停车场信息:景区内各休闲园均有中小型停车场 地理位置:交通便利,距离县城8公里,川垣新区5公里,长途汽车站8公里,海石湾火车站5公里。 提示季节:特色春可赏花;夏可品尝时令各类新鲜水果、秋可摘果。 提示服务:1、4-10月份,桃花园林区气温一般在20至32度左右 2、该景区为回族饮食休闲园 常设旅游活动:果花会 |
佑宁寺 | 佑宁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佑宁寺 |
孟达天池 | 孟达天池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孟达就这样被成为“青海的西双版纳”! 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 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孟达林区面积十四万余亩,这里群山起伏,地势高峻,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间。但由于受东西两侧不同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芳草鲜美,林木茂盛,真是一个罕见的高原绿色宝库,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据科学考察统计,孟达林区的植物约有600多种,250多个属。许多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的植物,都汇集在这里。其中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就有42属之多。亚热带的台湾桧、暖温带的大叶钓樟、青藏高原的柴果云杉和大果云柏、秦岭山系的华山松和猕猴桃、华北平原的青杆和辽东栎等都在孟达林区竞荣争秀。自然保护区内还有人身参、三七、羌活、贝母、刺五加等名贵药材达120多种,各种药用植物竟有300多种。文冠果、红瑞木、毛樱桃、毛榛子等油脂植物,以及许多优秀木材、纤维植物瑰丽多姿,比比皆是。那满山遍野的珍珠梅、紫丁香、红杜鹃、八仙花、海棠、蔷薇等100多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花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这里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如麋鹿、林麝、狍子、岩羊以及虎、熊等,各种鸟类30余种。难怪人们称他为“青海的西双版纳”!孟达林区不仅植物茂盛,禽兽奇特,而且景色秀丽,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景。这里怪石嵯峨,峰崖奇危,流泉飞瀑遍布其间,奇花异草充满山谷。“-石”、“一线天”、“飞来峰”、“回音石壁”、“五子拜佛石”等奇石千奇百怪,竞相崛起,惟妙惟肖。尤其迷人的是那位于山区腹部的“天池”,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熠熠生辉。周围常常云雾缭绕,恍若西天瑶池。这个面积约为266,400多平方米的高山湖泊,水深30米,清澈澄澄如镜,湖光山色如画,水波荡漾,风光旖旎。轻舟过处,水鸟声声,鱼鲤游跃,乐趣无穷。凡游登山至此,顿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天池”一直是孟达林区绝胜处! 孟达,这一绿色宝库,雄、灵、秀、奇兼而有之;这与当地撒拉族人民保护林区的义举是分不开的。今天,国家倍加珍爱孟达,国务院早已将孟达林区划为自然保护区。当地0正在修路铺石,兴建宾馆、疗养院,有计划的扩大旅游点,以便让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观赏孟达的绮丽风光。 |
瞿昙寺 | 瞿昙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都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的瞿昙乡。寺院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5公顷。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 瞿昙寺是一座-教寺院。据寺碑记载:明代以前,在乐都县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庙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罗藏拥护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题为“瞿昙”的金匾。从此,这座庙宇便定名“瞿昙”。 十五世纪初的明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又赐三罗藏之侄班丹藏卜“顶净觉宏济大师”头衔,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经明朝洪熙、宣德两代的扩建,使瞿昙寺有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金刚殿是前中后殿的分界和过道,面积约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结构,不施斗栱。瞿昙殿居中院前部,面积为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设有比较深的半敞式抱厦三间,而其他三面则为封闭式回廊,是比较典型的-寺院的格局。 宝光殿居中院后部,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砌砖墙,四面围明廊。隆国殿在后院,又名大持金刚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全寺最高大壮丽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殿前设有带罩壁式栏杆的敞式平台,四周皆设明廊。 瞿昙寺的四角有香趣塔四座,塔高9米,长、宽各约5米。半壁式画廊从金刚殿左右两侧起,分经大小钟楼和鼓楼,直连隆国殿两侧,形成环抱之势。画廊共有50余间,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28间布满了巨幅彩色壁画,堪称寺内最为珍贵的艺术品,它是用连环画的方式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场面宏大,画艺精湛,为瞿昙寺一绝。 交通 可到西宁汽车站(火车站对面)乘到乐都的长途客车,路程80公里左右,票价10元左右。 |
南门峡 | 南门峡 从互助县城威远镇北行约十公里,便是土乡旅游胜地南门峡。峡谷自南往北,盘曲蜿蜒,层峦叠嶂,峡内山青水秀,林茂花繁。 南门峡口,两山对峙,东为黑洞山,像一条苍龙自东向西,迤逦而来;西为平顶山,像一只卧虎,弓身耸耳,拔地而起。一座高数十米的拱形渡槽,如一道彩虹,横跨两山之间,形成南门峡的大门,蔚为壮观。 穿过渡槽,可见右侧峭壁摩天,危岩欲堕,高百仞处,石崖前突,有一园孔,直通蓝天,浮云从上口飘过,悬崖似在晃动,令人头晕目眩,此即有名的“石天门 ”。 相传很久以前,南门峡内有妖龙作怪,残害生灵,玉帝派二郎杨戬 下凡降伏。一场恶战妖龙从东山顶腾空而逃,二郎弯弓劲射,箭穿峰巅,形成一孔,即今日的石天门。从此西望,在西面山腰间,有一巨石耸立,此即二郎的拴马桩。 过小桥,经大转湾,东西两岭交错,见鹰哥嘴插天蔽日,似山穷水尽。复前行,再峰回路转,别有天地。两旁的山岭碧绿鲜亮,重重叠叠地向高处延伸,直至贴近蓝天,锁住白云。 在河东岸的山崖下,有三块巨石,成品字形排列,这就是二郎架锅造饭的遗址,名“抵锅石”。其后的山间有一石槽,叫“烟洞槽”。不远处的峭壁上有一小圆洞,相传为二郎降伏妖龙后存放甲盔的地方,名叫“二郎甲盔”。动人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千百年来憎恨-,向往正义朴实情感。 由此北望,便是南门峡水库大坝。登上坝顶,见高峡平湖,碧波万顷,画舫点点,水鸟声声,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使人心醉神驰。伫立坝肩,放眼四望,南门峡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东南为油坊沟,山高坡陡,松林茂密;北为却藏滩,宽阔平坦,阡陌纵横,青稞碧绿,油菜金黄。却藏寺和七塔峡遥遥在望。向西浏览,大小紫桦沟和大小老虎沟依稀可辩。 南门峡,是一处心灵与自然最易贴近的地方,到南门峡来吧,来看看这里的水光山色,来听听这里的泉吟鸟唱......畅开心扉享受自然的清幽和宁谧,深深吸上一口新鲜而纯净的空气,再细细品味人世间的荣辱浮华,你总会领略到一点人生的真谛。 |
文都寺及海东地区班禅大师故居 | 文都寺及海东地区班禅大师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都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曲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经堂1座。 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座落在文都乡麻日村,距县城西南20公里。民国27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大师诞生在此。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 麻日村位于夏当山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黄河。穿村而过的公路,连接循化积石镇和黄南同仁县。大师故居在一棵高耸挺拔的参天古树之下,故居一进三院,外院有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旧居,是家庭成员住房;东院三面盖有两层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佛堂,其左侧有会客室、大师卧室。梁栋门户均用油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庄重典雅。佛堂门上方挂有“河源须弥”的匾额一方,两边配:“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是1983年10月1日县城乡谊为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故居现已成为旅游者参观和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诗一首: 地灵人杰寓呈祥,河源须弥自永昌; 爱国爱教渡众生,英名禅心乾坤扬。 离开故居南行,翻过夏当山,到循化地区有名的文都大寺。寺对面的智登山上原始云杉林,郁郁葱葱,将寺院衬托得格外幽雅。文都寺院是大师早年学经、受戒和回乡时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1991年农历8月15日,建成大师纪念塔并举行开光典礼,纪念塔具有藏传佛教特色和藏式建筑风格,宏伟壮观,气势非凡。殿之东侧建有大师纪念馆,用石雕、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大师生平,常有信徒朝拜和旅游者观光。诗一首: 云蒸霞蔚经幡扬,古刹历劫重开光; 雕栋彩柱梁玳瑁,唐卡壁画呈吉祥。 观音菩萨罗汉像,神态各奕渡慈航; 神龛恭灯香烟绕;铺金镶玉纪念堂。 殿堂楼阁诵经声,觉海唯有禅心诚; 松柏流水领神往,佛塔寺院两辉煌。 |
丹斗寺 | 丹斗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南距使沟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 公里。 |
柳湾遗址 | 柳湾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北的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上,这是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共发现有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 柳湾墓地按考古学文化分期,分别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 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 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墓随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随葬器则达五六十件左右,70余件以上的可谓大型墓。发掘出的第564号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为40多岁之男性,这个墓随葬文物颇多,除了石刀、石斧、石凿和一件绿松石装饰品外,仅陶器就有91件之多,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绝对优势。 值得重视的是,柳湾墓地马厂彩陶不但以数量和花纹著称,而且一部分彩陶壶的腹下部,绘有各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是陶器制造者的记号,或代表氏族的徽号,还是我国最原始的古文字,不得而知。 2006年5月,柳湾遗址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西路红军纪念馆 | 西路红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路红军纪念馆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口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县城至公伯峡三级油路可直达,距县城18公里,距西宁市上123公里,是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简介 纪念馆坐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 17棵柏树,郁郁葱葱。 纪念馆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门额上镶铜字“西路红军纪念馆”,进入大门十米开外是西路红军纪念碑,砼体结构,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园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的西路红军失散人员经历碑,砼体结构,正面刻有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失利被俘,在赞卜乎地区战俘集中营监管期间垦荒、伐木、修路、建房等苦役经过,遭受非人待遇,与敌斗争,坚贞不屈的碑文,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简单的陈列室,室内正面有24名西路红军战士流落循化晚年时的照片,从外表到气质他们已完全成为撒拉族老人,在当时黑暗时期他们被善良的撒拉族群众接纳,招婿认亲,得以生存。近年来他们已进入八十多岁的高龄,陆续故去,现仅存两人。左侧陈列着当时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对摇椅和一张单桌,摇椅的靠背档头上赫然刻有一颗五角星。右侧是党旗、党的誓言,并有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题词“红军西路军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和徐向前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 |
循化烈士陵园 | 循化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烈士陵园位于循化县城东尕庄,2009年10月搬迁至现址。建于1955年8月,位于循化县城天池北路,2010年10月扩建,并与二军纪念馆合并。 陵园占地55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1079.3平米,墓区面积542.3平米,广场1709平米,陵园内建有烈士陵园展厅、二军纪念馆展厅及接待室,并分别修建烈士纪念塔、二军纪念塔和二军强渡黄河时的“英雄救英雄”雕塑。配备修建了花坛、广场照明、自来水、排水等设施。 园内安葬着1949年12月13日在循化县街子镇查加沟平叛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的指战员及地方干部共98位烈士。还有1958年4月在循化县岗察乡、文都等地平息-武装叛乱中牺牲的15名烈士也长眠在这里。同时安葬着1958年以后牺牲的3名烈士。现共有烈士陵墓116座。烈士墓为墓碑一体的西式墓。 1949年12月13日青海解放初期,蒋马匪帮残余-分子勾结地主恶霸,在街子查加沟进行叛乱,妄图推翻刚诞生的人民政权。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及地方干部,在副连长宋诚、中共循化县第一区委书记康凤麟、区长李来全的带领下,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奋不顾身,争先杀敌,与匪徒激战彻夜,终于平息了叛乱,完成了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保卫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但在战斗副连长宋诚、区委书记康凤麟、区长李来全等98人壮烈牺牲。 1958年4月18日,在循化县岗察、文都等地暗藏的-分子勾结当地反动军官、地主以及其它反动分子,妄图颠覆我人民政权,进行武装叛乱,4月23日叛乱分子逼临县之下,循化县广大机关干部和各族人民组织起民兵,依托城墙,给予叛乱分子猛烈回击,坚守两天一夜后,于25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歼灭了敌人,平息了叛乱,在战斗中有15名机关干部和民兵英勇牺牲。 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兰州后,一兵团二军在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率领下,奉命进军青海,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大力加山,击溃了马步芳、韩启功部分顽敌,于1949年8月27日解放循化之后,二军在循化县各族人民的帮助下,分别在循化境内的古什群峡、伊么目、草滩坝等地北渡黄河,追歼残敌,挺进西宁,在强渡黄河的战斗中,二军五师十三团二营连长赵洪生等15名指战员为青海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光荣牺牲。 1989年3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当年二军强渡黄河地址之一处--循化县积石镇伊么目黄河大桥北岸修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纪念馆。2010年10月由于国家重点建设需要,搬迁至循化县城东尕庄,与循化县烈士陵园合并。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