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周口关帝庙 | 周口关帝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关帝庙位于周口市颍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周口八景之冠”。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关帝庙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庆时多次扩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后历时145年。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58米,面积达12590平方米,占地20余亩。整座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分三进院落纵深布局,结构严谨,极富神韵。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地址:周口市川汇区富强街111号 类型:历史建筑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94-8592826 开放时间: 7:00-17: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
周口市博物馆 | 周口市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2号,2010年12月成立,编制15人,馆藏文物7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00余件。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243.80亩,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总投入2.1亿元人民币。其中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高65.5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是周口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2011年6月30日开放。获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青少年维权岗、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示范性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周口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周口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为《宛丘之上——周口历史文物陈列》,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文肇始”,主要陈展“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的功绩,以及豫东周口地区原始文化的风采;第二部分“大道幽微”,主要陈展老子的事迹、《道德经》版本,以及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出土的各个时期的文物;第三部分“三代华章”,主要陈展两周时期陈国、长国和楚都陈期间的文物及史实;第四部分“莽原鸿爪”,主要陈展秦汉以来至元代周口历史的发展轨迹;第五部分“逐波兴埠”,主要陈展明清时期周口三川汇流、漕运兴埠的历史。该陈列2014年获得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 本馆每年都举办或承办多种临时展览,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还经常性地开展展览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2号 |
周口人民公园 | 周口市人民公园位于七一路西段,始建于1954年,1978年扩建,1982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6月29日“周口市人民公园总体规划”经原河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正式批复,2006年元月1日起对游人免费开放。2008年3月由周口康达置业有限公司出资全面改建。人民公园规划面积14.56公顷,现实面积有13.3公顷,绿地率达85.1[%],绿化覆盖率达92.3[%]园林建筑面积3458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6[%],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集观赏游览,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周口市人民公园位于七一路西段,规划面积14.56公顷,现实面积有13.3公顷,绿地率达85.1%,绿化覆盖率达92.3%园林建筑面积3458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6%,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集观赏游览,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地址:河南周口市川汇区七一路与芙蓉路交口人民公园(大闸路) |
水灌台 | 水灌台位于河南周口市区东南,遗址为一高台,高7.8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70米,面积7700平方米。该遗址全系文化层堆积,至今没有发掘。从断崖处发现有红烧土面5处,并有灰坑、墓葬,遗留下来的文物残片众多,仅拣到的就有龙山时期陶罐、扁锥状三角形鼎足、鸭嘴形鼎足、碗托,商代的陶碗、陶罐、陶盆等。根据有关志书记载,在水灌台还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斧、石铲、石箭头,预制陶壶、陶纺轮、骨针等。可以断定水灌台是一座龙山文物遗址。关于水灌台的历史传说和史料记载甚少,相传其原名为观水台,大禹开通九河治理水患,曾在此筑台观水象,但其何时改为水灌台不详。 仅据《太平环宇记》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筑灌溉城于观水台上,可能此时将观水台改为水灌台。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市区东南 |
周口文昌生态园 | 周口文昌生态园相距周口市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达2500亩,总投资1.2亿元,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8年“双十五”重点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该工程占地1300亩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于2009年1月1日向市民开放.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 |
周口民俗博物馆 | 周口市民俗博物馆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口关帝庙为依托,前身为周口市关帝庙文管所,建于1982年5月,1983年10月改建为博物馆。1987年定性为专业民俗博物馆,更名为周口市民俗博物馆。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富强街111号 |
铁水牛 | 铁水牛原坐落于沙、颍、贾鲁三河交汇处,现位于沙河北岸老桥上游桥头处。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当时记载沙河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1935年周口沙河桥建成,铁牛从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迁到现址,仍作为记载河水涨落的标志。-期间,清建的铁牛被当成四旧之物,化为铁汁。198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重建,将原来的铁黄牛改为铁水牛。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中州路大桥北端 |
阳城自然景区 |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城东北一里处 |
老子故里景区 | 老子故里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老子故里旅游区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配以周围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并与该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武平城)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 老子故里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2个,分属6个主类、15个亚类、36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137个,其中五级38个、四级35个、三级64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35个,其中二级72个、一级63个。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资源优势可以用“专”、“真”、“根”、“全”、“远”、“高”、“名”几个字来概括: (1)专:该旅游区是以老子的生平事迹、文物古迹、传说影响等实物和故事构成的旅游区,整个旅游活动是围绕老子进行的,这样的旅游专项在国内实属少见。明道宫匾乃宋真宗赵恒亲手所书 (2)真:国内外有很多老子的传说和纪念老子的古迹,特别是老子被尊崇为道教之祖后,道家的宫观庙宇无不尊崇老子,以太上老君、三清、玄元等命名的庙观殿堂比比皆是,甚至整个山川都以老子的传说来命名,如伏牛山、老君山、三清山等等,而鹿邑老子故里则是把老子做为一个凡人,在这里游客将看到一个与平常人一样的凡人老子,有出生、研习、教授等正常的凡人活动,使人能够认识老子的一生。 (3)根:老子故里旅游区是一个寻根地,是道教之祖籍地,李姓之根源地。自唐初老子祠立为李氏家族的家庙后,历代祭祀老子来鹿邑寻找李氏根源的就绵绵不绝,上至皇帝,下到平民。老子故里成为国内及世界李氏华人的寻根祭祀的圣地;同时,老子归隐田园后,在明道宫传道、授学、升仙,最终形成老子的哲学观点,为古代哲学之瑰宝《道德经》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全:旅游区内文物荟萃,品位很高。围绕老子的各类文物古迹种类多样,有遗址、墓葬,有老子时期的建筑遗迹、遗址,有后代祭祀场地,有重要的古文献,有各个不同时代的碑刻,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饱经苍桑的参天古柏,有历史悠久的九龙井等,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景区。 ⑸远:旅游区除以老子为主的景点外,还有许多历史久远的古文化遗址,如龙山文化时期的隐山遗址、商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等。正是由于该地有如此深厚的文物积淀,为老子这样的哲人、先贤的产生创造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⑹高:历代前来祭祀老子或亲撰赞文的人员规格之高,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哲人。其中不乏帝王将相,如汉桓帝、魏明帝、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宋真宗、元世祖等,特别是李唐时期,对老子一再加封,大修其宫殿,宋真宗除亲制三御碑外,还三次作老子赞文,使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规模达到鼎盛。著名文人杜甫、邵雍、欧阳修、刘向等均作有诗赋赞扬老子。 ⑺名:旅游区还有许多除老子之外名人以及名胜,如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县城东北1公里有虞姬墓可供凭吊;曹操封侯于武平城;城东南有陈抟庵,名曰“白云”,为道学一代宗师陈抟故居,水环四面,曲径通幽,颇有异趣。 太清宫遗迹、老君台1968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旅游资源品味得到极大提高。 门票 40.00元 开放时间 07:30~17:30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故里旅游区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
太昊陵庙 | 太昊陵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同志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太昊伏羲陵 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太昊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过桥30米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太昊陵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塑有伏羲金身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无几。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太昊陵墓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令游人留连忘返。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门票 门票40人民币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太昊陵景区 |
鹿邑太清宫 | 鹿邑太清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 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 在太清宫以北的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唐宋时期的太清宫建筑基址范围约1.5平方公里。史载,太清宫唐时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时皇室祭祀老子的地方,分前、后两宫。在后宫出土了宋金时期的回廊、中门、西配殿、后寝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筑构件。现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赞”,元“圣旨碑”、“执照碑”。明清建筑有太清宫、老君台等。 鹿邑太清宫遗址时代早,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鹿邑太清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太清宫镇 鹿邑县太清宫镇地处豫皖两省交界,东距京九铁路亳州站15公里,北距陇海铁路商丘站40公里,西距鹿邑县城5公里,北傍涡河,311国道横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鼻祖、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诞生地。又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的故乡。全镇自然面积44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一个办事处。总人口41000人,耕地51000亩。1…… 详细++ |
贾鲁河 | 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 史海钩沉 西汉时,鸿沟又被称作“狼汤渠”,亦作“蒗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由于东京开封府依赖蔡河运输物资,因河道浅窄,河水流量不大,运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又自今新郑南部引溱、洧之水凿渠流入开封城中的蔡河,这一段史称闵河,后又自许昌引水入闵,以广水渠。自此之后,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运大畅,出现了“舟楫相继,商贾毕至”的繁华场景。 以上这些河名都是贾鲁河的前身,名称来历尚无从考证。 北宋仁宗年间,已连为一体的闵河、蔡河被通称为惠民河。说到这个名字的来历,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传说有一年发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泛滥,开封城中的街道和许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无家可归。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阻滞水流的原因。原来,由于蔡河两岸商业繁盛、风景秀丽,许多达官贵人将这里视为风水宝地,于是他们私占河道、私筑堤坝,并在河道上修筑水上花园、亭台楼榭,用于自己享乐。这些当时的“违章建筑”严重阻塞了河道,影响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坝和水上建筑,并在仁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终于疏通了河道,还河于民。由于包拯不畏权贵、为民造福,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称为“惠民河”。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城中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此镇因濒临运河,又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然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航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难忘贾鲁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另一位历史名人——贾鲁。 贾鲁,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时便聪慧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博学多才、谋略过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加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曾任检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其间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河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15万民工和2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大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处,之后在船体上凿洞使之沉没,最终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恩泽后代 前文中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商业也很快兴盛起来,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后来还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 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第二个漕运的黄金季节,其繁荣达到了顶峰,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穿越历史的时光,仿佛依稀可见滔滔河水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码头上正弯腰屈身紧张劳作的民工,岸边堆满了来不及搬走的各种货物和粮食,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传来阵阵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悠扬而动听…… 贾鲁河的这种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19世纪末黄河再一次泛滥,贾鲁河又一次淤塞,此后水流逐渐缩小,终于无法通航,所有的繁华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过往。 落寞而平静,这种状态伴随着贾鲁河走过近现代,一直走到今天,虽然它已无法承担繁重的运输,但作为郑州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贾鲁河在荥阳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楼,河王,唐岗等几座中型水库分布于河道,在荥阳东北部向东北改向,北环绕郑州市区,并从中牟县、开封市往东南方向。所以在地图上看似郑州市里黄河很近,但其辖区有相当一部分却不属于黄河流域,而属于淮河流域。但是,由于荥阳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黄河溢出造成的沼泽(即荥泽),它与现今的贾鲁河河道很近,所以现在当地的区域归属已经不是很清晰。现在,贾鲁河荥阳段现在发挥着养殖、发电、灌溉、旅游等多重效应,为当地人经济发展做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 |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境内,依托龙湖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7.6平方公里。龙湖由东湖、柳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湖水环抱淮阳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景区碧水清清、浩浩渺渺、蒲苇葱葱、荷花飘香、水天一色、美妙绝伦。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迹众多,有太昊陵庙、汉代淮阳王刘崇墓、曹植墓、平粮台、包公祠遗址、城隍庙遗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景区已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
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 | 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从数千年前农耕的耒耜,到现在农村里还在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具。19日上午,坐落在河南郸城丁村大贺庄的“中原民俗文化园”在远古与现代农业文明热情碰撞中隆重开园。 据介绍,“中原民俗园”是河南省首家规模最大、自行设计投资建设,并荣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的民俗园。园中收藏了2000余件中原农民使用过的农耕具及生活用品,包括数千年前的土犁耙、纺车织布机、马车大轿等,很多都已在民间消失的民俗物品。由39999片石磨堆砌而成的神农大殿和磨盘山,蔚为壮观,映衬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民俗园” 从2004年开始筹建,是由原武警海南总队长贺恒德将军率家乡的父老乡亲,历经3年的时间筹资数百万元,利用村里废旧坑塘改建而成的。整个园区共有公共娱乐场所、耒耜集萃与天工开物馆、石器苑和集贤堂4大部分及20多个景点组成,共占地30余亩。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评论家鲁枢元说,民俗园收藏的这些农耕用具,记录了中华农业文明悠久的历史足迹,可成为现代人开创新生活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 景点交通 从目的地搭车-到郸城县城-乘坐公交车到丁村乡大贺庄 中原民俗园 中原民俗园 |
鬼修城 | 鬼修城是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的一个旅游地,传说是一夜之间被鬼修建的,因此得名!是项城市的有名旅游地!里面有各种鬼的模型,会声会色,很是吓人! 鬼修城与古顿国的南顿故城 古顿国的缘由 商水“古顿国” 在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人们有时可以从野地里捡到一些状若铜扣的“打鬼扮”,又称蚁鼻钱。其实,这些斑斑锈迹的蚁鼻钱正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古顿国的故事。 古顿国兴起于西周初年,治所在今商水县平店乡附近,古城遗址在今平店乡李岗村及李岗与冢子王庄之间。周武王灭商后,于公元前1122年大封诸侯,封其近族姬姓于今商水县平店乡一带称顿国。顿国在今平店乡李岗建立城池,与陈国、沈国等为邻。 然而,由于顿国辖区较小,国弱民少,它成了强国欺凌的对象。从商水朱集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书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古顿国沦姓贵族曾与陈国贵族原仲等联过姻。不过,联姻外交也没有阻挡住陈国入侵的气焰。 顿国惧陈之强大,决定搬迁,他们在古氵殷水之南又找到了一片可以生活的地方。于是,顿国开始派遣臣民、工匠在今项城南顿故城处修建土城。待土城修成之后,顿国开始了一场神不知鬼不觉的大搬迁。他们把都城由商水平店的李岗村一直向东南转移几十里,而搬入了今项城南顿故城之中。因新搬迁之处在氵殷水之南,亦在故城之南,故顿国改名为南顿。 顿国搬迁后,李岗顿国故城被陈所占,西汉时设博阳县,东汉时称朱家,直到三国时才逐渐衰败。李岗顿国故城的土城遗址逐渐风化成为了冢子,而形成李岗东坡连冢的现象。 顿国秘密搬入了人烟稀少的项城南顿故城一带时,由于突然兴起一座土城,人们解释不清,就把南顿故城称之为“鬼修城”。后来又附会上刘秀避难的故事,更为南顿故城增加了几许神话色彩。 鬼修城的神话来源 项城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如刘秀饮马池、扳倒井、刘秀跑马岭、刘秀提靴在白果树上留下的脚印等等。“鬼修城”跟王莽赶刘秀有关,它位于南顿东北2公里处,南有“南顿故城”,北有“光武台”,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批准为旅游景点,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有庙会。 西汉末年,王莽为维护“新”朝政权,对起义军领袖刘秀日夜追赶,刘秀率领一百多骑被追赶三天三夜未曾休息。这天傍晚,刘秀一行人来到南顿附近,人困马乏,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休息。一躺倒地上,人都呼呼地睡着了。探马把这一情况报于数百里外的王莽。王莽急催人马追赶,下令一定要在五更前捉到刘秀。 这事惊动了上神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正在闭目打坐,只觉耳热眼跳,心神不定,忙掐指一算,知道是紫微星刘秀有难。紫微星遇难,万仙就要遭贬。他驾起祥云来到南顿地方,唤来东方土地,叫他带领手下小鬼,连夜给刘秀修一座新城,要求在二更动手,五更完工。土地一听,鞋里长草,荒(慌)了脚啦!遂即召来三千小鬼,抬土的抬土,和泥的和泥,只剩西城墙还有一段没有完工,可是三千小鬼已累死过半,剩下的一半也都是东倒西歪,半死不活,有气无力的干不动了。土地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想:我若把小鬼都累死了,还当谁的官哩!于是心生一计,捏着鼻子学鸡叫,“哏、哏、哏……,哏、哏、哏……”,几声鸡叫,小鬼以为天明了,都四散逃跑了。 太白金星听到鸡叫,一查时辰,才四更天;到城四周查看一遍,见城墙还没有完全修好,就问土地是咋回事,土地爷不敢隐瞒,只好实说。太白金星一听,火冒三丈,一脚把土地踢到五里开外,倒(西朝北)坐在那里。从此,南顿五里以内没有土地庙。东南角五里外那座门朝北的土地庙,就是当年那监工土地爷,被太白金星一脚踢到那里的。 五更刚到,东方欲晓。王莽的大队人马赶到南顿,遥遥看去,见南顿东北角一夜之间出现一座新城,城上满是守城的兵将,杀气腾腾,好不威严。王莽一想,便知道是上神搭救刘秀,不然,城怎么会在一夜之间修成呢?他越想越害怕,急忙下令,兵退四十五里。刘秀才得以逃脱。这便是“鬼修城”的传说。 |
周口画卦台 | 周口画卦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画卦台,亦名八卦台,又曰八卦坛。清《一统志》称揲蓍坛,位于县城北一里龙湖中,台呈龟形,高2米,面积6600平方米,四面环水,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名曰‘蔡池秋月’。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画八卦于此”。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创作,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是我国先民们认识社会现象最原始的记录。该台上很早就有庙宇,是为纪念太昊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而建的。始建于何时无考,据《淮阳县志》载: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知州张志道增筑亭、垣、十三门、石刻一座。此后历代均有修筑,增加到有大殿七间,石刻四座,东西厢房各三间、房二座、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等建筑。建国后仅存八卦柏一株,宋熙宁年间铜伏羲像一尊。 现已恢复大殿厢房、八角亭,其他也在恢复中。 今人牛明领先生有诗赞曰:一画开天文明始,华夏千年帝业基。 蓍草白龟皆灵物,秋月蔡池俱神奇。 虬柏屈身倚何处,卦台直面朝天趋。 先贤驾鹤早逝去,留待后人悟天机。 八卦柏 八卦柏当地人称歪柏树,据考证,此柏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看,此柏向不同方向倾斜,奇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为古陈州标志性景物之一。 白龟池 画卦台前有一池,叫“白龟池”。相传伏羲氏于蔡水得白龟,凿池养之。白龟池与湖水相连,风光秀丽,有“蔡池秋月”之美称。1984年8月16日,一只白龟再现,为东关王大娃所获,体重650克,腹、背呈乳白色,龟甲高隆,甲上图案13块,甲周图案24块,眼似珍珠四肢有鳞,尾巴较长,为稀世白龟。经专家鉴定,龟龄250余岁,使“白龟献瑞”这一古老传说得以印证。 白龟石雕 这只石雕的白龟就是按照白龟放大一百倍的比例雕刻的。这只白龟是雌性,重650克,年龄是250岁左右,背部乳白色,腹部纯白色。它的结构是:背中甲是五块,表示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块,表示八卦;左右连接背中上下两块共十块,表示十天干;背中余三块,表示三才;周边左十二,右十二,共二十四块,表示二十四节气;腹部有十二块,表示十二地支;背部、腹部再加上四肢与尾首,共六十四块,表示六十四卦,这一系列奇特的数字均与阴阳八卦之数暗合,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传说伏羲根据八卦治理天下,使人们变得既聪明又勇敢,八卦的原理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到六十四为止。目前,我国医学界运用八卦的原理攻破了不少疑难杂症。电子计算机也是根据八卦的二进制原理制成的。总之,八卦这部无字天书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伏羲这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八卦台怀有浓厚的兴趣。 另一块汉白玉龟,是1997年深圳企业形象协会会长、美籍华人贺懋华先生观看白龟之后捐赠的。 八卦亭 这里原来修了一个八卦亭,八卦亭天花顶上描绘的是先天八卦太极图。奇怪的是,1994年夏天,一场龙卷风把整个上盖旋到了龙湖之中,易学人士解释说,这是把天机公开出来了,太昊伏羲氏唯恐再触怒了上帝,就一阵旋风把亭台拆掉了。 画卦台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充满了玄机。清代诗人雷方晓的《蔡池秋月》曾这样描绘: 一轮皎洁荒台月,半亩澄清碧水池。 衰柳堤边风淅沥,古碑亭外影参差; 闲看八卦羲皇画,恰是天心夜静时。 景点位置 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