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贾鲁河 | 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 史海钩沉 西汉时,鸿沟又被称作“狼汤渠”,亦作“蒗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由于东京开封府依赖蔡河运输物资,因河道浅窄,河水流量不大,运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又自今新郑南部引溱、洧之水凿渠流入开封城中的蔡河,这一段史称闵河,后又自许昌引水入闵,以广水渠。自此之后,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运大畅,出现了“舟楫相继,商贾毕至”的繁华场景。 以上这些河名都是贾鲁河的前身,名称来历尚无从考证。 北宋仁宗年间,已连为一体的闵河、蔡河被通称为惠民河。说到这个名字的来历,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传说有一年发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泛滥,开封城中的街道和许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无家可归。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阻滞水流的原因。原来,由于蔡河两岸商业繁盛、风景秀丽,许多达官贵人将这里视为风水宝地,于是他们私占河道、私筑堤坝,并在河道上修筑水上花园、亭台楼榭,用于自己享乐。这些当时的“违章建筑”严重阻塞了河道,影响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坝和水上建筑,并在仁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终于疏通了河道,还河于民。由于包拯不畏权贵、为民造福,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称为“惠民河”。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城中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此镇因濒临运河,又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然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航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难忘贾鲁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另一位历史名人——贾鲁。 贾鲁,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时便聪慧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博学多才、谋略过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加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曾任检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其间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河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15万民工和2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大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处,之后在船体上凿洞使之沉没,最终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恩泽后代 前文中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商业也很快兴盛起来,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后来还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 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第二个漕运的黄金季节,其繁荣达到了顶峰,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穿越历史的时光,仿佛依稀可见滔滔河水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码头上正弯腰屈身紧张劳作的民工,岸边堆满了来不及搬走的各种货物和粮食,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传来阵阵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悠扬而动听…… 贾鲁河的这种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19世纪末黄河再一次泛滥,贾鲁河又一次淤塞,此后水流逐渐缩小,终于无法通航,所有的繁华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过往。 落寞而平静,这种状态伴随着贾鲁河走过近现代,一直走到今天,虽然它已无法承担繁重的运输,但作为郑州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贾鲁河在荥阳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楼,河王,唐岗等几座中型水库分布于河道,在荥阳东北部向东北改向,北环绕郑州市区,并从中牟县、开封市往东南方向。所以在地图上看似郑州市里黄河很近,但其辖区有相当一部分却不属于黄河流域,而属于淮河流域。但是,由于荥阳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黄河溢出造成的沼泽(即荥泽),它与现今的贾鲁河河道很近,所以现在当地的区域归属已经不是很清晰。现在,贾鲁河荥阳段现在发挥着养殖、发电、灌溉、旅游等多重效应,为当地人经济发展做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杜岗会师纪念馆 | 杜岗会师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一、杜岗会师纪念馆基本情况 西华县杜岗会师纪念馆位于西华县城北4公里处的红花镇杜岗行政村,由纪念碑、纪念馆、雕塑群和办公用房、商业用房等四部分组成,其前身为杜岗会师纪念碑,后由中央支援革命老区建设拨付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建成杜岗会师纪念馆,共占地32.5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 纪念碑于1993年建成,位于该馆中轴线的最北端,碑高19.38米,象征会师时间在1938年。纪念碑由三个竖面呈“丫”字型组成,上部集于红色碑顶,寓意三支部队在中国0红色武装旗帜下汇集一体。碑正面有原-副主席张震题词:“杜岗会师”四个大字,东侧是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部长张爱萍题词“抗日先锋,万古流芳”八个大字,西面碑文则具体介绍了杜岗会师的概况。 杜岗会师纪念碑1995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位于中轴线的正中心,集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为一体,庄严肃穆,气势恢弘,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布展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东进序曲。二是会师杜岗。三是挥师东进。四是丰功伟绩。五是廉政教育。 雕塑群位于中轴线南端,共包括三个部分,入大门20米处便是彭雪枫将军骑马铜像,连同基座高6米左右;往里走便是长16米、高3米的砂质岩浮雕群,包括杜岗会师、整装待发、欢庆胜利、挥师东进四个阶段;再往里走便是彭雪枫、吴芝圃、肖望东、张震的群雕。整个纪念馆布局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历史厚重、影响深远,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历史来源及现实意义 1938年10月11日,0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由确山县竹沟(当时0河南省委所在地)来到西华,与省委组织部长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第三游击支队、肖望东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也称肖大队)于杜岗会师。正式成立了1400多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0中央任命彭雪枫为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为副司令员、张震为参谋长、肖望东为政治部主任、谭震林为政治部副主任。这支部队在杜岗休整半个月,即东渡小黄河,开赴豫、皖、苏边区敌后,迅速点燃了抗日烽火,并以燎原之势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新四军第四师。从此在豫、皖、苏地区建立了抗战根据地,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杜岗会师是新四军军史、华中抗战史和河南党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加强杜岗会师纪念馆建设利用对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纪念馆自免费开放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慕名而来,瞻仰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尤其是每逢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中小学生更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祭祀,举办各种活动,通过情景展现、现场讲解和历史事件回放等,使人们受到了深刻教育,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坚定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五七干校旧址 | 五七干校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旧址现为西华县园艺场,位于西华县城西2公里,地处城西特色园区核心位置,与黄桥、红花二乡镇接壤,北接省道S102线周郑路直通郑州,南接省道S329线西漯路直达漯河,西望全国著名的国营黄泛区农场,工业四路直通县城。 1969年9月,国家经委响应“五七指示”来到西华,五二农场将刘庄中队土地1949亩、房屋102间交给国家经委办校,当时称为国家经委五七干校。1970年6月,机构改革将国家经委撤销并入国家计委,干校改为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1975年,国家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合并到此,与物资部、工交政治部、国务院办公厅、地矿部等十多个单位合办干校。1979年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79]40号)文件精神,停办干校。国家计委将管理权交给地矿部华北石油局,更名为国家计委农副业生产基地和华北石油局农副业生产基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经国家计委、地矿部和华北石油局及西华县人民政府共同商定,1987年5月整体移交给西华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华县园艺场至今。200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命名为周口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五七干校学员最多时近2000人,按部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分为五个生产连,一个后勤连,一个校直机关,其中一连、三连和校直机关在现址,二连在此西300米,四连在此西南600米,五连在黄泛区农场。校直机关下设革委会、军管会、党组、政工组、办事组、生产组、专案组、财务处、保卫处、团支部。一连、三连管理果园,二连、四连、五连管理农田,后勤连管理机务、电力、基建、后勤供给,每个连下设排、班。当时,国家十多个部委的干部到这里学习、劳动、生活,从这里走出了四十多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旧址,占地近200亩,耕地面积1400亩,房屋602间,现存主要建筑有毛泽东主席全身陶瓷塑像、-同志旧居、生产车间、职工礼堂、职工澡堂、图书馆、商店、仓库、水塔、水井、食堂、学校、幼儿园、宿舍、办公用房等。文字资料有-、-等几百名干部的工资卡,当时校办简报、会议记录、各种文件、供应卡、印章等。生产工具有扬场机、脱粒机、水泵等。生活用品有锅盘和瓦罐,还有当时栽植的松柏树木等,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旧址面积之大、文物内容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国较为罕见。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三岗革命根据地 | 三岗革命根据地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三岗”系指西华县艾岗乡的都城岗、陵头岗和苗里岗三个村庄。1933年,0中央北方局先后派沈东平等人到“三岗”,协助当地的胡晓初等进步人士创办“普理学校”(隐寓普及共产主义真理之意),让贫苦子弟免费入学学文化,宣传0主张,并发展地方武装。1936年10月,0中央北方局批准在“三岗”建立0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后来以此为抗日革0据地,培训革命青年4000余人,发展党员400余人,建立了拥有6000多人枪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革命武装队伍,建立了以地下0员楚博为县长、全是0员任区长的地下红色政权,组织了具有强大政治攻势的农协会、儿童团、少先队等革命群众团体,形成了10万人的声势浩大的抗日大军,使得当时的“三岗”有“小竹沟”、“小延安”之称。 1940年,-八十一师围剿“三岗”根据地,抗日革命活动转入地下。“三岗”根据地建立的四年中,为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材。“三岗”普理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走上革命道路,军、师级及地厅级以上的干部有100余人。 解放后,上级政府划地52亩于1956年经河南省民政厅拨款20000元,筹建革0据地普理学校,1957年从陵头岗村内迁移到陵头岗村后新建校址。在普理学校校园操场中央有“三岗”革0据地纪念塔,塔身正面刻写着“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牺牲的英雄们千古不朽”21个大字”。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塔身西北侧上半部已经风化,刻写的“一切为了社会主义”8个大字只剩下“一”、“会主义”4个字,覆盖在塔身中部外层的水泥已经脱落,露着砖块。 为深度挖掘西华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历史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西华县加快推进了“三岗”革0据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做好了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普理学校、纪念塔的保护修缮,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目前,《三岗烽火》一书编撰工作初步完成。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商高宗武丁陵 | 商高宗武丁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商高宗武丁陵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东北15公里的田口乡陵西村,系商代中兴帝王武丁之陵寝,距今约3200年。 武丁又称商高宗,系商代22任国王。他治国有方,是商代鼎盛时期很有作为君主,堪称一代明君。相传武丁早年生活民间,知稼穑艰难,即位后志向远大,思兴复殷。后启用贤人傅说、甘盘为相,国始大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成为了世界文明大国。 据载,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来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西华,葬于现址。古时的陵墓规模宏大,有载“望之如山”,为历代帝王崇仰至祭。陵墓前原有庙宇陵园,陵后两侧分置高宗最器重的得力辅助丞相傅说、甘盘陵墓。因历史上无数次黄河泛滥淤积和人为损坏,庙宇毁废,仅留高宗主陵墓顶和散落古御祭碑刻数通被收藏。现存高宗主陵高约6米,长宽各百余米。商王高宗陵属全国现存为数极少、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时期帝王陵寝。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箕子读书台 | 箕子读书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箕子是我国商代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辅国文相,因不满纣王-,被囚西华而筑台夜读。箕子读书台也是古老西华的象征。西华在唐代武德年间又名“箕城县”。 周武-商后,“释箕子囚”,向箕子请教治国大纲《洪范九畴》,并欲用箕子为臣。箕子谢绝,先受命管理山东半岛,后东渡朝鲜,成为朝鲜王国的开创者。今平壤郊外有“箕林”,乃箕子陵墓。箕子还有“麦秀诗”等诗文留传,是他从山东归乡时看到遗民故土时的悲伤感慨之作。 西华县城的原箕子读书台,为明代所建,解放后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化倒塌。现今的箕子读书台,为2000年社会筹资在原址上重建,位于县城西北隅百亩湖面之中。台呈方形,青石铺就。台上有方形箕子亭(祠)、青砖砌筑,灰瓦覆脊,不失古代风貌,有如昔日“畴亭夕照”景观再现。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盘古寨遗址 | 盘古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盘古寨遗址位于西华县城东北20公里的东夏亭镇木岗寺村。据传,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葬于此地。该村古称“盘古寨”,其遗址位于该村的东南。因历代洪水携带泥土围寨淤积,致使原村寨变为洼地,寨内居民陆续迁出。而今该遗址呈现一片水潭,面积约有十余亩。村东有盘古墓遗址,南北2500米,东西500米。因黄河多次泛滥,墓冢早淤为平地。墓旁有“盘古井”,历年洪水暴雨未曾灌满,现淤为凹坑。多年前,这里发掘出宋代“盘古寨”匾额砖雕,已被收藏。因该村古时有盘古墓岗,又有百亩寺院(已废),故后来名曰“墓岗寺”。又因村名带“墓”字被认为不吉祥,后改名“木岗寺”延续至今。古代,这里是历代先民和帝王的拜祖祭祀中心之一,共和国建立前曾有百余通御祭碑刻遗存,后被毁废。 盘古寨遗址西距女娲城10公里,东距伏羲太昊陵30公里,是目前全国为数极少的盘古文化遗址,对研究中国和世界远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西华县县城东北20公里东夏镇木岗寺村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周口女娲城址 | 周口女娲城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经考证,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同年,女娲城由当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创意生动,活灵活现。女娲古陵前更是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自成庙会,四方民众蜂涌而至,人山人海,多时日游人达10万之众。西华是远古时代人祖女娲主要活动区域和唯一建都之地,因此,现今的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 |
黄桥桃花源 | 黄桥乡发挥“桃树之乡”的传统种植优势,不断创新思路,发展桃园1万余亩,包括鲜食品种、加工品种、无公害种植和大棚温室种植,年产桃果2000多万公斤,效益4000多万元,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结合桃树生产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这里已连续多年举办了桃花节,每年吸引周边地区的观光游客达10多万人。每当桃花绽放时节,红艳的桃花配以金黄的油菜花,以及碧绿的垂柳作陪衬,构成分外妖娆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招徕周边县市的游人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摄影留念。目前县、乡两级正在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将这里建成集农业生态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西华龙泉寺 | 西华龙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泉寺位于县城北10公里聂堆镇思都岗村,西距女娲城500米之遥,最早建于汉代,后由明、清重修。因寺前原有古潭,泉水终年不涸,故名“龙泉寺”。寺院占地20亩,现有大殿面阔五间,虽经后期局部修缮,仍不失古代建筑风貌。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与十八罗汉,殿廊木柱古雕石墩尤具较高艺术价值。殿前竖立明代万历年间古碑两通,两侧廊房供奉菩萨神像。寺门匾额“龙泉寺”为明代石刻原物。龙泉寺属目前豫东遗留较完好的原貌古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合成庙会,游客甚众。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昆山女娲宫 | 昆山女娲宫为文化旅游景点。 昆山女娲宫位于县城北郊贾鲁河畔的山子头村,这里古称“昆山”。史书载有“女娲居昆山”。相传人祖女娲、伏羲在此“绕烟为媒,滚磨成婚”,先民为敬奉女娲而建女娲宫,后废。现今的昆山女娲宫系1996年民间捐资在汉代古城遗址上所建。女娲宫占地30亩,有女娲宫主殿和伏羲殿、玉皇殿、0殿和两侧配殿。主殿阔五间,双檐出厦,四角挑脊;殿内供奉女娲塑像,仪式端庄,形象逼真。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女娲宫与女娲城同成庙会,祭祖观光者络绎不绝。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雷义和·龙义和中药铺 | 雷义和·龙义和中药铺位于西华县逍遥镇西街路北。雷义和·龙义和中药铺是目前豫东南地区发现的现存不多的老字号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为硬山式建筑,分上下两层。 据《西华县志》记载,雷义和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陕西省朝邑县人雷承祖创办。龙义和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山西永济县人卫润田创办。 |
永秀园 | 永秀园位于县城箕城南路,建于1997年,是一处仿江南园林特色的水景小游园。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园内计划建设有水池、亭、舫、厅、廊、桥、景墙和植物等景观,现已建成水池、亭、桥、景墙和植物景观,开展有旱冰、舞场、划船、钓鱼、卡拉OK茶座等游乐项目。园景古色古香,清秀雅致,赏心悦目,独具特色,是目前县城唯一的综合型公园和游憩场所。 |
陆城遗址 | 陆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陆城遗址位于西华县西夏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城遗址含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及商、周文化遗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张氏庄园 | 张氏庄园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庄园位于西华县城箕城路中段路东。该庄园主人原为山西省洪洞县人,明洪武年间迁至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行政村小张庄。清乾隆年间,张氏第五世祖张天极迁至西华县城北,经商开磨房、漆房。 张天极去世后,张俭和张让子承父业。张俭和张让善于经营,生意日渐兴旺。到清咸丰年间,张氏已拥有田地400多顷,建张氏庄园500多间。 张氏庄园的整体建筑布局采用了传统的庄园建筑格式,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向纵深延续,现仅存楼阁3座和东配房3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