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太昊陵庙 | 太昊陵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同志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太昊伏羲陵 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太昊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过桥30米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太昊陵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塑有伏羲金身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无几。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太昊陵墓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令游人留连忘返。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门票 门票40人民币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太昊陵景区 |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 |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境内,依托龙湖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7.6平方公里。龙湖由东湖、柳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湖水环抱淮阳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景区碧水清清、浩浩渺渺、蒲苇葱葱、荷花飘香、水天一色、美妙绝伦。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迹众多,有太昊陵庙、汉代淮阳王刘崇墓、曹植墓、平粮台、包公祠遗址、城隍庙遗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景区已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
周口画卦台 | 周口画卦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画卦台,亦名八卦台,又曰八卦坛。清《一统志》称揲蓍坛,位于县城北一里龙湖中,台呈龟形,高2米,面积6600平方米,四面环水,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名曰‘蔡池秋月’。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画八卦于此”。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创作,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是我国先民们认识社会现象最原始的记录。该台上很早就有庙宇,是为纪念太昊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而建的。始建于何时无考,据《淮阳县志》载: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知州张志道增筑亭、垣、十三门、石刻一座。此后历代均有修筑,增加到有大殿七间,石刻四座,东西厢房各三间、房二座、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等建筑。建国后仅存八卦柏一株,宋熙宁年间铜伏羲像一尊。 现已恢复大殿厢房、八角亭,其他也在恢复中。 今人牛明领先生有诗赞曰:一画开天文明始,华夏千年帝业基。 蓍草白龟皆灵物,秋月蔡池俱神奇。 虬柏屈身倚何处,卦台直面朝天趋。 先贤驾鹤早逝去,留待后人悟天机。 八卦柏 八卦柏当地人称歪柏树,据考证,此柏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看,此柏向不同方向倾斜,奇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为古陈州标志性景物之一。 白龟池 画卦台前有一池,叫“白龟池”。相传伏羲氏于蔡水得白龟,凿池养之。白龟池与湖水相连,风光秀丽,有“蔡池秋月”之美称。1984年8月16日,一只白龟再现,为东关王大娃所获,体重650克,腹、背呈乳白色,龟甲高隆,甲上图案13块,甲周图案24块,眼似珍珠四肢有鳞,尾巴较长,为稀世白龟。经专家鉴定,龟龄250余岁,使“白龟献瑞”这一古老传说得以印证。 白龟石雕 这只石雕的白龟就是按照白龟放大一百倍的比例雕刻的。这只白龟是雌性,重650克,年龄是250岁左右,背部乳白色,腹部纯白色。它的结构是:背中甲是五块,表示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块,表示八卦;左右连接背中上下两块共十块,表示十天干;背中余三块,表示三才;周边左十二,右十二,共二十四块,表示二十四节气;腹部有十二块,表示十二地支;背部、腹部再加上四肢与尾首,共六十四块,表示六十四卦,这一系列奇特的数字均与阴阳八卦之数暗合,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传说伏羲根据八卦治理天下,使人们变得既聪明又勇敢,八卦的原理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到六十四为止。目前,我国医学界运用八卦的原理攻破了不少疑难杂症。电子计算机也是根据八卦的二进制原理制成的。总之,八卦这部无字天书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伏羲这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八卦台怀有浓厚的兴趣。 另一块汉白玉龟,是1997年深圳企业形象协会会长、美籍华人贺懋华先生观看白龟之后捐赠的。 八卦亭 这里原来修了一个八卦亭,八卦亭天花顶上描绘的是先天八卦太极图。奇怪的是,1994年夏天,一场龙卷风把整个上盖旋到了龙湖之中,易学人士解释说,这是把天机公开出来了,太昊伏羲氏唯恐再触怒了上帝,就一阵旋风把亭台拆掉了。 画卦台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充满了玄机。清代诗人雷方晓的《蔡池秋月》曾这样描绘: 一轮皎洁荒台月,半亩澄清碧水池。 衰柳堤边风淅沥,古碑亭外影参差; 闲看八卦羲皇画,恰是天心夜静时。 景点位置 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
独秀园 | 园子始建于1957年,创始人叫王月惠。王月惠的父亲叫王殿一,曾给北洋军阀吴佩孚当花工。吴佩孚倒台后,被蒋介石召到南京总统府当花工。南京解放后,蒋介石要他去台湾,他断然拒绝,回到了家乡——太昊陵庙西一公里的王花园村。王月惠从小跟父亲学艺,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独创了各种花木造型。1957年,他们把自己家里的松柏造型移植到这里,并发展了许多新的造型,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松柏造型公园。 [伞形槐]这个造型叫伞形槐,俗名倒栽槐,因其形状象一把张开的雨伞而得名。现在树冠面积有150多平方米,如果不是怕树枝被风刮断而控制生长,树冠面积还会不断扩大,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万姓同根树]这是一棵普通的梧桐树,但生长在充满灵气的太昊伏羲陵,却与众不同。它的上面有56个主枝,10000多个细枝,犹如华夏56个民族12000多个姓(现在使用的有3000多个姓)团结在龙的旗帜下。下面的根系苍劲有力,绵延发展。我们称之为“万姓同根树”。 [青龙戏珠]这个造型叫青龙戏珠,-总理曾在这里留影。大家不妨都在此留影纪念。 [天安门]王殿一没有到过北京,但他从画上看到过天安门的城楼,并知道毛泽东主席在那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是,他就选树、设计、制作,到成景达十年时间,这就是天安门。 [六角凉亭]这是“六角凉亭”,是独秀园的镇园之宝。它是由六棵柏树巧妙地连接剪裁成的凉亭造型,厚密的柏枝连接成亭盖,雨天可避雨,晴日可遮阳,每逢夏季,即使没有风,坐在此亭中也能感到格外的清凉。 [步步高]这棵树名叫“步步高塔”,是-总理给起的名字。寓意为“步步高升”,在此树下留影,可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这里留影纪念。 [二龙戏珠]前面这个牌坊造型,为独秀园著名的“二龙戏珠”牌坊,由很多棵柏树连接修剪成型,壁高近4米,长近12米,中间为月亮门,两旁各开菱形、扇形小窗,上面二龙相对,戏含翠珠。整个牌坊造型独特,雄浑端庄,典雅大方,是独秀园有代表性的经典造型之一。大家可在这里留影纪念。 [爱情树]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古槐叫爱情树,是明朝年间一守陵户夫妇所栽,他们为了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将两棵槐树并栽在一起。几年后两树连成一体,永不分离,象征着他们牢不可破的爱情。 [连理枝]大家都知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一首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两句成为千古绝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们见过连理枝吗?没有,那就往上面看。这是两棵法桐,两树树枝向向生长,自然地连在了一起,并合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1997年6月26日,-总理看了这一奇观,拉着夫人劳安的手,照相留念,说:“我们也连理连理”。 [不老槐]这是一株明代古槐,距今五百多年,树围3.6米,树冠5米,它经受着几百年风吹雨打、干旱、雷击,翌年又从仅剩的一片树皮上长出新枝,而且非常茂盛,如今根爪盘曲,古茂苍劲,一束束吐翠的嫩叶,缀满枝头,别具风彩,真是“枯槐吐新翠,幽花香满春”,誉为不老槐。 不老槐,民间有一传说: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来这里诉说心声,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您逆境呈祥。 这里每棵造型,都要经过松柏育苗、嫁接、揉编、雏型、成形等阶段,需要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整个修剪过程要促挖结合,精修细剪,匠心独运。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平粮台古城遗址 | 平粮台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它发掘于1979年,消息一经披露《人民日报》、《光明报》、《河南日报》、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海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曾轰动一时,震惊世界。 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陈风·宛丘》曾描述过这里的动人景象:“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鼓,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就是说,西周时代,这里风景怡人,陈国的俊男靓女,常来这里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后来,宛丘古城逐渐被废弃。 宛丘古城未被发掘之前,大家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与宋朝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相联系:北宋年间,陈州多灾,民不聊生,朝廷派四国舅到陈州赈灾。没想到四国舅克扣皇粮,将粮中掺沙放给百姓。消息传到京城,朝延派包公到陈州查办此案。包公一身正气,不徇私情,在城内金龙桥铡了四国舅,并在这个地方将粮中的沙子筛了出来,筛出来的沙子堆成了此台。不要说筛出的沙子,就是粮食堆这么大面积也是不可能的,这不足为信。 宋朝时,这里为贮粮台是确实的,它与宋朝南粮北调有关。《宋史》载:“……粟帛自广济河而至京师者,京东之十七州;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师者,陈、颍、许、蔡、光、寿六州,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县志说:“惠民河亦曰蔡河,惠民河粟40万石,菽20万石,皆由京朝臣督之。”这个台东临蔡河,南通淮河,东南方几州贡粮必然漕运到此,再由此用马车运到京都开封。 此台上原住有一家姓林的,他家有宋仁宗给他的种冢地免粮的黄缎子圣旨。这个圣旨1910年曾拿出来读过,不少人见到,现在这个圣旨流落到谁的手里已不得而知。 此台原来方方正正,由于都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便成了附近群众盖房、造宅、立窑制砖取土的好地方,东部、南部、西部中间被挖平。正是这些取土,使它露出端倪。1979年考古发掘,震惊世界。 这座古城遗址平面呈正方形,总面积5万平方米,城内居住面积3万4千多平方米,城墙上宽10米,下宽17米,夯土筑成,四个城角呈弧形。我们的脚下就是古城的西墙。 宛丘古城废弃后,历经2000多年,又成为楚、汉时期的墓地,在这里出土了错金、银越王剑、巴蜀剑、四轮铁车、玉壁等数千件珍贵文物。 景点位置 河南省淮阳县城关镇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陈氏祖庭 | 陈氏祖庭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胡公陵园有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的始祖墓。 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陈胡公自然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这就是陈姓的由来。 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而现在这座陵墓,则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陈永和先生1995年捐资在原墓封土的基础上修建的,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砌成了铁墓的颜色。 陈胡公的裔孙枝繁叶茂,多达八千多万,遍布海内外。至今,已有3000余年,120余代,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省,素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陈氏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陈氏族人共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八千万,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门楹联就写着: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于是,从各地前来寻根拜祖的陈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陈永和、泰国陈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陈绍扬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团前来寻根谒祖,捐资赠旗,以表诚心。澳门陈姓联谊会会长陈年顺率族人和颖川学校师生代表来淮阳谒祖朝圣时,还和淮阳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至于河南新郑、固始、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地祭祀的陈姓祖先,则都是当年当地的一支陈姓来祖。 墓前有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国当代书法家、胡公裔孙陈天然先生的撰书。两边的碑碣均是捐献碑。 为更好地迎接海内外陈氏贤达寻根谒祖和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目前,祖地政府已经作出了全面修复陈胡公陵园的整体规划。现在陵园占地面积58亩,三面环水,风光秀丽。园内建筑规划为:陈氏第一祠陈胡公祠、各支脉分祠和陈氏博物院、陈氏书院、陈氏名人苑、陈氏碑林、灵塔等。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陈姓宗亲的努力下,已整修好通往陈胡公墓的神道,新修了墓前广场,建起了大石牌楼,设计古朴典雅的胡公大殿即将竣工。若广大陈氏贤达及有识之士,能为修复陈胡公陵园尽一份力量,共成此举,此地定能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谒祖的圣地,成为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五谷台 | 淮阳五谷台是神农氏初期建都立业的地方。五谷台一带,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神农氏在此开创了原始农业,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始教天下种五谷”。《兖州府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淮阳县志》更有所记载:“约公元前30世纪,相传炎帝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并载:“五谷台位于城东北5公里五谷台村,亦名五谷营,为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处。其址今已毁”。据当地民间传说:台原高丈余,占地十亩,上筑庙宇,塑有神农氏像,每逢大年正月初五神农诞辰及四月二十八神农万寿之日,进行祭拜。周边群众成群结队前来朝祖进香,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健康;历代达官贵人拜谒者络绎不绝。曾在陈地为王的曹植,写下了《神农赞》诗篇,对炎帝神农氏的功德予以歌颂: 少典之胤,火德成木; 造为耒耜,遵民播谷。 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相传,五谷台原为淮阳仅次于“太昊陵”的第二大庙宇,是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故被定为“淮阳七台八景”之一。还相传台地上有九眼井,正中一井处于神农塑像之座基下。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洪水多次冲积,台地渐平,神农井也被淤塞深埋,不知其处,令人十分遗憾。 淮阳五谷台的九井传说,可从《史记》注中“陈地有神农井”得到印证。关于神农井,史书上记有神奇的传说:神农诞生时,地面出现九眼井,从一眼井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起来。这与《水经注·谬水》及《荆州记》所记“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相合。 以往,淮阳五谷台村民就有用祖传秘方泡制风湿药酒的习俗;还有临近村的“九里沟膏药”也远近闻名。这些都佐证了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的记载。此外,被誉为“人类活化石”的淮阳民间玩具“泥泥狗”,其制作也集中在五谷台及其附近的金庄、武应、丁楼、陈应等十多个村庄。制作“泥泥狗”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淮阳民俗民风的亮点。 现今五谷台丈高平台一亩,上建九间庙舍,塑有炎帝神农氏像,是20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在原部分台址废墟上逐步营造起来的,其规模远未达到历史上的景观规模。可喜的是,当地群众响应县政府提出的“将淮阳建设成文化旅游城”的号召,决心兴建炎帝故都神农氏五谷台,景区规划占地2000亩,分建祭祖区、文化区、农艺园、百草园、农具馆等,将成为集古今农业科技及爱国教育的综合旅游观光基地。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 电话:0394-2660040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思陵冢 | 思陵冢为文化旅游景点。 思陵冢即是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植之墓居。 《河南通志》记载:“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大清一统志》说:“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 一连四个冢由北往南依次高度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最南端的这个高冢就是思陵冢。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著名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在诗坛上成就颇高,受到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点八斗。”曹植从小聪明过人,10岁能诗文,19岁写的《铜雀赋》名噪一时,为曹操所宠爱,一度考虑立他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曹操最终动摇了对他的信任。 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非常,百般-。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思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党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最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来淮阳游览,都要到此凭吊,并吟诗作赋以示怀念。因此,《淮阳县志》上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明代诗人戴昕《思陵墓霭》曰:“望入思陵墓霭长,天涯谁复见曹郎。亭亭古树含春雨,闪闪飞鸦背夕阳。七步才名归寂寞,一回尘梦合凄凉。无端两眼怀人泪,拭向东风漫举觞。”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赋》留传至今,久负盛名。他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东汉陈王墓 | 东汉陈王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汉陈王刘崇墓位于县城北大关东侧段庄西南部,发掘于1988年8月,此墓属东汉中期偏晚,距今近两千年的历史,它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汉代墓葬中,规模最宏大、形制最奇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砖石结构墓穴,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河南仅有、全国罕见。 淮阳历史悠久,从周武王封舜后妫满封陈始国起,到北宋徽宗封陈王湣止,先后有63位王、公、侯封在这里,陈王刘崇为其中之一。该墓考证,建于公元120年,陈顷王刘崇于125年葬于此。墓室面积东西长28.3米,南北宽18.2米,出土稀世珍宝上千件,如银缕玉衣、画像三层石仓楼、长袖玉舞女、辟邪灯、扶几、龙形玉佩、铜车马饰、五铢钱、货泉钱、汉砖砚、石猪、石鸡、陶器等,特别是带“安君寿壁”四字墓砖,更是少见之珍品。陈王墓的发掘曾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为此,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相继拨款对该墓进行修复,现已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陈王墓比北京定陵早1495年,比洛阳古汉墓大几十倍。走进陈王的“地下宫殿”,打开主墓室可以看到,陈国王刘崇至今尸身不化、真身不变、身穿玉衣、口含夜明珠闪闪发光,并有陪葬舞女相伴。左、右耳内画像三层石仓楼、铜车马让你百看不厌,四周回廊陪葬之精品应有尽有,让你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平粮台遗址 | 平粮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979年发现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多次进行考古发掘。城内有高台建筑,屋墙用土坯垒砌而成,四周还有灰坑、陶窑等遗迹。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85米,城墙残高3米,宽10米。南门埋设有陶质的排水管道。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探索夏商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平粮台古城遗址于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淮阳城 | 淮阳城四面环水,万亩城湖烟波浩淼。在城东北一里处的湖面上突兀着一座土丘,上面亭栏溢彩,古柏苍翠。这里就是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故名画卦台,亦称八封坛。淮阳古称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画卦台则是“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八卦之坛”。台高米,台基大约10亩,环台皆水,惟西南边有一条小道可行人。台上庙宇建于何时已失考,经过历史风雨的剥蚀,如今,作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的画卦台上的庙宇已不存在,只有那棵传为伏羲栽的八卦柏依然挺立如故,伏羲封其为八卦柏。画卦台所以有名,是因为伏羲用一条长横线代表“阳”,两条短线代表“阴”,进而组合图画出的乾、坤、兑、巽、震、坎、离八卦图,一转一动,阴阳消长,变化无穷。八卦之外又可组成六十四卦,再加上六爻的变化,自然界诸多事物的变化规律即可推测出来。 |
马鞍冢楚墓 | 马鞍冢楚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鞍冢楚墓位于县城东大连乡瓦房庄西100余米处,西距新蔡河约200米,由于两冢相连,状如马鞍,俗称马鞍冢。 1980年至1983年,河南省、周口地区与县文物部门对该冢联合发掘。南冢2米多高,墓平面为“中”字形;北冢4米多高,墓平面为“甲”字形。墓中文物均在早年被盗,冢西50米处,分别各有一座陪葬的大型车马坑,北坑长35米,宽4.72米,葬马24匹,车8辆,狗2只;南坑长40米,宽3.7米,葬车23辆,泥马20多匹,旌旗6面。这两座车马坑的年代均在楚都陈城期间(公元前278年—前241年)。从车马坑规模及墓葬形制等特征可判断出:南冢系楚顷襄王之墓。车马坑是目前考古发掘中形制最大,埋葬车辆、马匹最多的楚国车马坑。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周口五谷台 | 周口五谷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五谷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土台高丈余,广10亩,传说是炎帝神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的地方。附近有神农井,为神农教民浇灌五谷而掘。神农时代,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炎帝在这里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故为神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传说炎帝神农在位140年,在巡视到长沙茶乡时无疾而逝,终年168岁。炎帝神农“都于陈”,完成了从游猎至农业的伟大转变,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地原当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后人尊炎帝为“五帝”之首,当之无愧。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 电话:0394-2660040 |
周口弦歌台 | 周口弦歌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弦歌台在县城西南隅湖中,台高3米,整个建筑屹立于水中高台上。原为东汉灵帝时陈王刘宠的苑台,唐开元中(720年左右),为纪念孔子厄于陈,移孔子庙于上,故又称“绝粮祠”“厄台”。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载:陈王宠(刘宠)善弩射,中平(180年左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闻王善射,不敢反,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太平寰宇记》载:“有陈王弩台,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清顺治《陈州志》载:“厄台,在州城外西南隅,世传为孔子绝粮处。明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昕阔其基址,建以庙庭,绕以周垣,中设尼父木牌拜谒,以石记之,名曰:厄台祠。弘治七年(1494),知州倪诰重建,塑像于中,左右列四科之贤。嘉靖七年(1528)巡按御史谭公缵增拓祠宇,题曰:“绝粮祠”扁,后堂曰:知德书院。二十一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曰:弦歌台。其殿则正殿七间,门二座,皆高台危壁,巍然可仰。万历二十九年(1601),徐公即登复建讲堂数楹,榜曰:仰止轩。更其堂扁曰:崇正书院。增其门曰:美富之门。每夕阳晚眺,古柏苍然,蒲苇争碧,伟然亦奇观也。”清康熙三年(1664),诏奉祀一人。二十一年(1682)知州萧国弼重修,饰至圣十哲像。二十九年(1690)知州王清彦重修。五十二年(1713),都御史揆叙覆绿瓦,竖石柱,重塑一圣十哲像。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高士璜、知县冯亦宿,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李振翥、知县刘广澍历修。 现有门二进,大门上有康熙五十年(1711)立的“弦歌台”三字石匾额。主体建筑为正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周有回廊,以24根石柱擎托,正门两侧石柱上有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 1996年5月4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维弦歌台捐塑高3米孔子铜像一尊。 1998年淮阳籍登封铝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万习岭捐资100万元进行整修,恢复东西厢房6间,2006年至2008年恢复弦歌书院16间,在大门前建照壁,石牌坊和广场。 该台环境幽雅,夏秋之际,垂柳翠绿,荷香袭人。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南坛湖中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94-8278673 |
淮阳读书台 | 淮阳读书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读书台 读书台为宋代文坛巨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苏子由所筑,是苏辙读经诵诗的处所。苏辙是苏轼苏东坡的弟弟,因受其兄反对王安石改革罪株连,贬为陈州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局长)。苏辙不要官费,自于龙湖西北隅的柳湖高地上筑庵船形书屋,象征“宦海扁舟”,周植莲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读书自修以向其道。仕不得志,书以聊之。其兄苏东坡也多次来陈,两人常于此吟诗唱赋,在陈州留下了不少名文佳句。读书台在县城北柳湖中。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黄连冢 | 黄连冢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连冢 黄连冢位于县城南王店乡黄连冢村西,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载:“在城南12里,旧产黄连故名,或以黄霸墓误。”现冢高约12米,长宽各60米,夯土筑成,保存尚好。1970年,群众在冢南0.5公里处挖掘一王冢,出土汉代玉衣1件,大部分散失,仅余20多片,已收馆藏。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信息来源:淮阳政务网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