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周口 >> 太康县 >> 杨庙乡

杨庙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子禽墓

子禽墓为太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子禽墓位于太康县城北杨庙乡子禽墓村内。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子禽墓高2米,周长40米,墓冢为圆锥形。座落在一个土岗上。土岗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清乾隆9年(1744年)在墓周筑垣墙167米,墓前建有祠堂三楹及屏门,门悬有匾额,上 书“先贤子禽氏祠墓”。现所有建筑俱毁,仅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清康熙五十年,一通立于道光五年。两通碑均在墓南陈庄。  据《太康县志》记载,陈子禽,春秋时陈国南顿(今项城县南顿集)人,名亢,字子元,一名子禽,孔子弟子。  陈亢 (前508~前430)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陈亢 (前508~前430)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太康黉学(文庙)

太康黉学(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康县黉学又称文庙,位于县城黉学街,座北向南,占地2400平方米。汉始建,隋唐因之,元末兵燹,明洪武三年知县王辰建。永乐二年,宣德二年,景泰年间,成化七年重修。弘治十三年建棂星门,弘治十六年修正殿,增建两庑三十六间,塑先贤像。崇祯十五年毁于兵火。清顺治五年知县田六善修大殿七间,建东西庑各五间,戟门、棂星门各三间。康熙元年增修东西庑各十间。原建有半池、棂星门、戟门、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棂星门内有崇德、育才牌坊两座。大成殿东西两侧各建庑十五间,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结构严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仅存拜殿和大成殿,均系清代重建。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拜殿  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坡覆以灰色筒瓦,脊饰较为完整。正脊系统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和花卉等。垂脊上饰有小兽,檐下四周置五踩重昂斗拱,用材较小,但制作十分精巧。普柏、栏额上有透雕花草、绘画。山面有木制花板。  (2)、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建筑在一米高台基之上。殿前为宽敞的月台,月台前是台阶,台阶正中嵌放一快卧龙陛石。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两殿均保护完好。屋顶为前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脊饰完整。正脊上是琉璃烧制的花卉、二龙戏珠、人物、宝瓶、彩珠、象轮。两端置大吻。垂脊、戗脊上置琉璃狮、狗、小兽和武士等。大殿檐下一周是五踩重昂斗拱。普柏坊、栏额,雀替上有龙凤、花卉、镂空雕饰。  大成殿,梁架结构为前后双步梁对七架梁。前屋坡为两断式,这种构造加深了大殿的深度,扩大了空间,产生一种既雄伟而又多变的效果,在我省古建中实属罕见。四个翼角桃角高而大,系南方风格,中原地区较少见。大成殿的檐柱和金柱均为圆形木柱,纵横成行,排列规整。柱下为素面青石柱础。大殿东、西两山墙下部一米左右处使用木质腰骨,具有防潮防碱功效,凡木骨以上之砖大多完无剥蚀,而木骨以下砖多剥蚀严重。这种建筑风格给我们提供了防潮防碱的实物资料。  二殿还位于中国南北两大结构体系之分界线处,其架构造为南方穿斗式与北方抬梁式之结合体,对于研究我国古建筑史及南北建筑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建筑的木、石、琉璃雕刻及彩绘内容题材众多,形象塑造生动,技术精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欣赏价值。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王钝墓

王钝墓为太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钝墓位于太康县城东北高朗乡王坟村内。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钝墓高2米,周长35米,圆锥形。据《太康县志》记载:王钝(1336-1404)生于元朝至顺丙午年,字士鲁,号野庄,明初贤臣,卒于永乐丙戌年。历任礼部主事,吏部郎中,大名府和长沙府通判。建文初年官拜户部尚书。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仍留用,以山东布政使致仕回乡,逾二年病卒。钝为官廉洁,体察民恤,用度俭朴,后人常戏称:“老实头”。诗文著述较多,有《野庄诗集》(六卷)及《归田》、《公余》二集传世。  王钝 (1334~1404)  王钝[明](公元一三三四年至一四o四年左右)字士鲁,太康人。约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年。至正二十六年(公元一三六六年)进士。知猗氏县。洪武中,徵授礼部主事。历迁福建参政,以廉慎闻。遣谕麓川蛮,却其赠,又恐不受为远人疑贰,用受;还至云南,输之官库。建文初,(公元一三九九年)拜户部尚书。燕师入,越城走,为逻者所执。成祖诏复故官,寻敕以布政使致仕。既归,郁郁而死。钝著有…… 详细++  王钝 (1334~1404)  王钝[明](公元一三三四年至一四o四年左右)字士鲁,太康人。约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年。至正二十六年(公元一三六六年)进士。知猗氏县。洪武中,徵授礼部主事。历迁福建参政,以廉慎闻。遣谕麓川蛮,却其赠,又恐不受为远人疑贰,用受;还至云南,输之官库。建文初,(公元一三九九年)拜户部尚书。燕师入,越城走,为逻者所执。成祖诏复故官,寻敕以布政使致仕。既归,郁郁而死。钝著有…… 详细++

高贤寿圣寺塔

高贤寿圣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塔称高贤塔,位于城西北二十三公里高贤集东街,系明代建筑。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座北向南,通高35米,系六角实心,灰口,七级楼阁式砖塔。为等边六边形,第一级每边出380公分。  第一级:外壁正面为门,墙饰石雕佛像6快,石碣3快,左墙饰石雕佛像17尊,石碣2快,右墙饰石雕佛像19尊,石碣2快。后面墙无门,饰石雕佛像19尊,石碣2快,左墙饰石雕佛像15尊,石碣2快,左墙饰石雕佛像19尊,石碣2快,内壁饰石雕佛像6尊,共饰石雕佛像101尊,石碣13快。从石碣碑文上可知该塔为明正德13年(公元1518年)建。  第二级:外壁正面为门,饰石雕佛像4尊,左右壁各6尊,后壁墙也为无门,与前门相照,左右壁石雕数目与前壁相同,内壁饰石雕佛像4尊,共饰石雕佛像36尊。  第三级:外壁正面墙无门,饰石雕佛像2尊,石碣1快,四周共饰佛像19尊,石碣1快。  第四级:外壁正面墙无门,四周共饰石雕佛像26尊。  第五级:外壁正面墙无门,四周共饰石雕佛像19尊。  第六级:外壁正面墙无门,无饰,后壁正面墙亦无门与前门相照,无饰,共饰佛像6尊。  第七级:外壁正面墙无门,饰石雕佛像1尊,左右壁各1尊,后壁门、像皆无,左壁以四竖砖作棂,组成假窗一个,右壁饰石雕佛像1尊,共饰佛像4尊,塔顶为一砖砌圆座,座上有一个宝瓶,今无。  全塔共有石雕佛像211尊,线条清晰,造型端庄,肃穆有神。这样的明代石雕群实为少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有石碣14快,内刻记有建塔经过及年代。其中一快详细记载了信官郑俊、陈留人,弘治十年夜梦许造此塔的经过。关于该塔的落成年代,石碣所记不甚一致,有正德十三年八月的,有七月的,但总的说来可定为明正德13年(1518年)建成。该塔于2000年由省拨款维修,加固了塔基。该塔对研究明代绘画、雕刻有一定价值。

吴广塔

吴广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吴塔又称吴广塔,该塔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西逊母口镇小吴村内。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吴广而建造的。塔高14.8米,系六角实心的六级砖塔,建于清乾隆年间,一、二两层为束腰式塔檐。余为仿木结构式样出椽头塔椽。四、五层有佛龛,龛内均有瓷佛,共计12尊。上为宝瓶式塔刹。该塔建筑技艺较为别致,属民间地方手法,在诸塔建筑中较为罕见。

邓禹台遗址

邓禹台遗址为太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邓禹台遗址位于东经114°41′14.2″,北纬34°10′06.5″,海拨高度79.9米,太康县城西北19公里的清集乡邓禹台村东北角。遗址是一圆形土堆,总面积410平方米。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禹台遗址文化层厚1.5米,是一处龙山文化春秋时代遗址。遗物有甗、鼎、豆、器盖、罐、釜等。陶质为泥质和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次之。纺饰有篮纹、细绳纹。  现状:保存较为完整。  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遗址的地下筒形白灰标志(深1.5米)为坐标点向东西各10米,北各12米。一般保护区以重点保护区线为基线向四周扩展2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牟寺遗址

大牟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牟寺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北25公里的马头镇大牟寺村南,面积约500平方米。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上原有一座寺院,寺内塑有释迦牟尼铜大佛一尊,故名大牟寺。寺院后面的村庄也因此叫大牟寺村。  遗址原高大,现为可耕地。遗物较少,只在灰土较多的地方采集到6片陶片。属龙山文化的3片,属春秋时代的3片。陶质为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纹饰为篮纹和细绳纹。  现状:破坏严重。  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遗址中心的地下筒形白灰标志(深1.5米),向东、西各15米,向南北各13米。一般保护区以重点保护区线为基线向四周扩展1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崔堌堆遗址

大崔堌堆遗址为太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崔堌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大崔庄村西100米处,面积约4500平方米。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崔堌堆文化层厚1-6米。遗物有平底碗、侈沿敛口罐、甗、鼎、盆、瓮、鬲、豆、釜。陶质以灰陶居多,分泥质和夹砂,也有少量磨光黑陶。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该遗址属龙山文化、商文化遗存。  现状:北部稍有破坏。  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遗址最高处的地下筒形白灰标志为座标点(深1.5米),向东40米,向西25米至清水河东岸,向南56米,向北26米。一般保护区以重点保护区线为基线向四周扩展1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冯异台遗址

冯异台遗址为太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冯异台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北4公里的城效乡冯异台村内。遗址稍高出地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199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异台遗址文化层厚1-3米。出土陶器有外交人员甗、鬶、豆、折沿敛口罐、大口尊,鬲。陶质以泥质陶居多,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弘纹及素面磨光。冯异台遗址属龙山文公、商周文化遗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谢缵墓

谢缵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谢缵墓  谢缵退休后寓居洛阳,太康三年(282年)卒。在朝任博士的儿子谢衡辞官扶柩归故里,葬父于陈郡阳夏谢家堂(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自己在墓旁搭盖草屋,为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素服攻儒学,见解精辟,誉满京都。  元初,谢缵的34世孙谢成自江南回迁故土  他的子孙们分居谢家堂、槐丘寺和柏岗等地。今天太康谢姓大都是谢成之后,谢家堂概莫能外。但也不排除谢衡南迁时留下一部分老弱病残,一直留居谢家堂。到了元代,又有谢成带回大批族人。两下合流,繁衍至今。  墓地与谢家祠堂  出太康县城南15公里到老冢镇,从镇上向西3公里来到谢家堂,它有800多人口,纯谢姓。村西,几乎和整个村庄等大的地面,苍翠的柏树遮蔽着绵延的家族墓地。墓地最北边,一座两倍于正常坟墓的土坟,便是谢缵公陵墓。自谢缵墓向南,一代代埋着的全是他的子孙。  谢缵墓前是挑角起脊琉璃瓦的石碑楼,内嵌石碑是复制品,原碑藏在村室里。谢缵墓有柏树32株,“临山面水,竹苞松茂”,“风水”很好,因此才能佑护子孙。  到了明代,太康县盖谢家祠堂,当时选的地方东边是文庙,西边是武庙即关帝庙,很多人反对不让盖,官司打到陈州府,偏巧陈州知府是谢灵运的崇拜者,他曾多次落第,结果考上了,他认定自己是谢灵运的私淑弟子,赶上这起官司,“感情分”起了作用,谢家祠堂盖成了。  明代谱系石碑记载  谢缵墓地南北长三十二步余,东西阔三十步许,柏树三十二株,去县西南三十五里老冢迤西,临山面水,竹笣松茂,凿宅置院,蔑以加矣。肆今子子孙孙,不惟庶矣,而且富焉;不惟富矣,而且寿焉。达士屡见,伟人辈出,是亦阳夏之世家也。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缵墓碑  1997年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该碑已仆倒于地并断裂为5块,经测量,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璜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  由碑文可知,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立碑人是谢缵的曾孙谢万。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此碑早已荡然不存。第二次立碑是在北宋熙宁丁巳年(1077年),由谢缵后裔谢文瓘按旧碑重刻。此碑虽破损严重,但字迹仍依稀可辨,为历史学家研究谢氏历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刘庄遗址

刘庄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庄遗址,俗称牛王堌堆。位于太康县城东南张集乡20公里的刘庄村南300米处。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庄遗址是一斜坡形土堌堆,最高处约6米,面积10000平方米。刘庄遗址内涵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龙山文化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夹砂灰陶次之,泥质红陶极少。纹饰以方格纹为主,还有绳纹、弦纹、素面磨光。遗址东南端出土商代铜器五件,有爵、觚、卣、戈。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太康霸王台遗址

太康霸王台遗址为太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遗址位于东经114°50′23.8″,北纬34°06′04.7″,海拨高度27.2米,太康县城西北3公里的霸王台村内。遗址北高南低,面积2.3万平方米。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遗址文化层厚0.5-2米。发现遗物有豆、瓮、鬲、釜、罐、小口尊、陶纹轮等。陶质为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为粗绳纹和细绳纹。属商文化遗址。  现状:保存完好。  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以该遗址标志为座标点,向东40米,向西120米,向南150米,向北15米。一般保护区以重点保护区线为基线向四周扩展2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槐寺遗址

槐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槐寺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南22公里的符草楼乡槐寺村内。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槐寺遗址是一处高地,南北长152米,东西宽146米,面积约22200平方米。遗址东部文化层厚1.5米,中部和西部文化层厚达9米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对槐寺遗址进行过调查。在遗址西部断崖处,发现红烧土居住面10余处,灰坑10余个。地面上陶器残片很多,陶器纹饰以蓝纹为主,方格纹次之。也有石器、骨器、蚌器。根据遗物的特征,确认槐寺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少量大纹口、商周文化遗址。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陶母岗遗址

陶母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陶母岗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南4公里的于庄村和韦庄村之间,北距老涡河2公里,南距兰河1公里,遗址属商、周、汉文化。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母岗遗址是一高岗,最高处距地面8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82米,面积约为13120平方米。  陶母岗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岗上东部是陶母岗学校,西部是树林,北部边缘因取土稍有破坏,呈陡立状断崖,高7米。断崖处遗迹遗物丰富,暴露有灰坑、墓葬。文化层厚约6米。地面上散存的遗物主要有陶片,也有石器、蚌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周口地区文物科曾先后对陶母岗遗址作过调查,这是一处内涵遗迹遗物丰富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遗物属于生产工具的有蚌、镰和石刀。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也有少量的夹砂灰陶,纹饰有方格纹及素面磨光。器形有罐、磨光灰陶觚形器、鼎,鼎足呈扁三角形,上有指按纹。  二里头文化发现较少,有大口瓮等。  商文物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夹砂红陶次之,也有泥质红陶和极少量的夹砂褐陶。纹饰主要是粗绳纹。器形有罐、鬲、瓮、豆。在遗址南端采集到商代卜骨1快,为牛肩胛骨,烧灼痕迹清楚。  商代遗物有罐、豆、釜、圈足壶。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太康方城遗址

太康方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方城遗址  方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西北13公里王集乡方城村内,总面积0.5平方公里。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方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城遗址从周围断崖及表面暴露的遗物判定:文化内涵最早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其次是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汉宋各代遗迹遗物。方城遗址最特殊的是上述几个文化层并不是直接叠压,而是单独成片分布。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区分布在整个遗址的东南部,堆积厚度2米左右,黄褐色沙土,质地较软,呈颗粒状。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在遗址的西部,文化层厚2.5米左右,灰色沙土。商周文化分布在遗址的中部,文化层部分有叠压关系,厚4.5米左右,灰褐色沙土,土质较硬。汉宋墓葬群分布在遗址东部。  仰韶文化与其它文化没有直接的叠压关系,大致可分早晚二期。早期遗物较少,陶器手制占一定比例,较为粗糙。晚期泥质陶器很成熟,与谷水河二、三期文化相似,属于秦王寨类型。二里头文化基本上与豫西相同。商代大口尊与郑州二里头出土相似,大体属于白家庄期。  遗址东南部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暴露有灰坑、古窑遗址,经火烧过的平整地面,屋墙和大量的红烧土快。土面上散存有细泥陶器残片、石器。陶器残片能够看出器形的人钵、碗、鼎、缸、盆。还有一片仰韶晚期、龙山早期的泥质红陶方格纹陶片,在仰韶文化层的东面还发现一小枚兽骨化石(石化程度不高),距地表约一米左右。  遗址的西部是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镰各一把,磨制骨器的磨石一快。陶器残片较多,可视器形的有盒、豆尊、鬶长腹缸等。脂质多为泥质灰陶,也有少量黑陶。纹饰有蓝纹、绳纹、附加堆坟。牛骨、羊骨、猪骨、鹿骨、鹿角、贝壳有大量发现。在北部断崖处发现有房基,夯层不太清晰。  商周文化在遗址的中部,发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残片,能够看出器形的有缸、盒、鬲、豆等。还发现两只完整的大口缸,陶器的火候较高,制法有轮制和模制。胎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以泥质灰陶居多,器表有细绳纹、粗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石器采集有石铲四件、磨斧一件,除陶、石器外,还发现有炼铜用的“坩锅”残片、炼铜时残留下的铜渣、铜矿石一快。在遗址南部的断崖上,有一段夯土城墙,宽10米,高4米,每层10公分。夯层清晰而坚硬,年代为周代。  汉宋遗物有壶和缸的残片。另有绳纹小砖、板瓦、筒瓦等。除上述各期文化的遗存外,在遗址上有西部发现一段夯土层;宽15米,高1米。夯层清晰而坚硬,初步断定为城墙,年代不祥。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王集乡  王集乡地处豫东平原,属革命老区,位于太康县城北15公里。106国道和漳杨公路交汇于乡政府所在地,乡村公路四通发达。全乡有回、汉两个民族,辖37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总面积为82.4平方米,耕地面积7.9万亩,总人口达5.4万人。乡党委下设48个党支部,全乡共有党员1236名。 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和调……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通满寺冢

通满寺冢为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满寺冢位于太康县城东南13公里的马厂镇西北角后陈行政村与黄庄行政村之间。东西长266米,南北宽139米,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满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不断修茸。寺院座北朝南,有四大天王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放生池。东西有廊房数十间及僧舍等占地人100余亩。院内苍松翠柏,四周有围墙环绕,四角有钟楼,南面和大门口对面有一高阁。红墙黄瓦,房檐四角凌空欲飞。殿内诸佛金像,端坐莲台,栩栩如生。常住僧人数十名,各方信众前来焚香拜佛络绎不绝。  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通满寺毁于兵燹,留一荒冢。冢内有五眼井,据村民反映,地下埋有很多石碑,散失于民间两枚印章,一枚龙盘印,一枚释迦牟尼佛印。文化革命中,后陈和黄庄两个大队,在冢上建一所小学。1993年由三民自发捐款在冢子西北角处建有佛堂,东西廊房和门楼共有22间房。该寺的重建对于弘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太康县政府办公室 作者:刘晓刚

杨庙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杨庙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