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周口 >> 鹿邑县 >> 卫真办事处

卫真办事处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老子故里景区

老子故里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老子故里旅游区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配以周围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并与该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武平城)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  老子故里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2个,分属6个主类、15个亚类、36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137个,其中五级38个、四级35个、三级64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35个,其中二级72个、一级63个。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资源优势可以用“专”、“真”、“根”、“全”、“远”、“高”、“名”几个字来概括:  (1)专:该旅游区是以老子的生平事迹、文物古迹、传说影响等实物和故事构成的旅游区,整个旅游活动是围绕老子进行的,这样的旅游专项在国内实属少见。明道宫匾乃宋真宗赵恒亲手所书  (2)真:国内外有很多老子的传说和纪念老子的古迹,特别是老子被尊崇为道教之祖后,道家的宫观庙宇无不尊崇老子,以太上老君、三清、玄元等命名的庙观殿堂比比皆是,甚至整个山川都以老子的传说来命名,如伏牛山、老君山、三清山等等,而鹿邑老子故里则是把老子做为一个凡人,在这里游客将看到一个与平常人一样的凡人老子,有出生、研习、教授等正常的凡人活动,使人能够认识老子的一生。  (3)根:老子故里旅游区是一个寻根地,是道教之祖籍地,李姓之根源地。自唐初老子祠立为李氏家族的家庙后,历代祭祀老子来鹿邑寻找李氏根源的就绵绵不绝,上至皇帝,下到平民。老子故里成为国内及世界李氏华人的寻根祭祀的圣地;同时,老子归隐田园后,在明道宫传道、授学、升仙,最终形成老子的哲学观点,为古代哲学之瑰宝《道德经》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全:旅游区内文物荟萃,品位很高。围绕老子的各类文物古迹种类多样,有遗址、墓葬,有老子时期的建筑遗迹、遗址,有后代祭祀场地,有重要的古文献,有各个不同时代的碑刻,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饱经苍桑的参天古柏,有历史悠久的九龙井等,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景区。  ⑸远:旅游区除以老子为主的景点外,还有许多历史久远的古文化遗址,如龙山文化时期的隐山遗址、商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等。正是由于该地有如此深厚的文物积淀,为老子这样的哲人、先贤的产生创造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⑹高:历代前来祭祀老子或亲撰赞文的人员规格之高,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哲人。其中不乏帝王将相,如汉桓帝、魏明帝、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宋真宗、元世祖等,特别是李唐时期,对老子一再加封,大修其宫殿,宋真宗除亲制三御碑外,还三次作老子赞文,使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规模达到鼎盛。著名文人杜甫、邵雍、欧阳修、刘向等均作有诗赋赞扬老子。  ⑺名:旅游区还有许多除老子之外名人以及名胜,如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县城东北1公里有虞姬墓可供凭吊;曹操封侯于武平城;城东南有陈抟庵,名曰“白云”,为道学一代宗师陈抟故居,水环四面,曲径通幽,颇有异趣。  太清宫遗迹、老君台1968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旅游资源品味得到极大提高。  门票  40.00元  开放时间  07:30~17:30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故里旅游区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  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  在太清宫以北的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唐宋时期的太清宫建筑基址范围约1.5平方公里。史载,太清宫唐时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时皇室祭祀老子的地方,分前、后两宫。在后宫出土了宋金时期的回廊、中门、西配殿、后寝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筑构件。现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赞”,元“圣旨碑”、“执照碑”。明清建筑有太清宫、老君台等。  鹿邑太清宫遗址时代早,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鹿邑太清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太清宫镇  鹿邑县太清宫镇地处豫皖两省交界,东距京九铁路亳州站15公里,北距陇海铁路商丘站40公里,西距鹿邑县城5公里,北傍涡河,311国道横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鼻祖、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诞生地。又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的故乡。全镇自然面积44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一个办事处。总人口41000人,耕地51000亩。1…… 详细++

武平城故址

武平城故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平城故址位于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该村原名无命城,城南0.5公里为曹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197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武平城,汉县。《水经注》:涡水又东,迳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考《魏书·地形志》,武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240一249年)中,置有武平城。据此,知武平尝废。至魏宣武时,始复置县。县既复矣,而境内又有故城,新旧建置不于一地,了无可疑。今之遗址,为汉为魏,则莫能定矣。”  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寻迹实测,城墙东部南北长330米,西部350米,南城墙与北城墙均长700米。整体为一长方形。东北部残存的城墙内,堆有绳纹板瓦和筒瓦、铜镟等物。板瓦为泥质灰陶。另外还有青砖碎块和泥质红陶片,器形已无法辨识。实地调查。城墙为土质夯筑而成,夯层10-15厘米,夯窝径约15厘米。由于绝大部分城墙无存,加之没进行发掘调查,故而对于城门建置、城内布局皆不得而知。  城内靠北有一片庙宇,建国前比较兴盛,有房100余间,碑刻30多通,大部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闸时,碑刻基本毁完。由于碑刻被毁,庙宇始建年代亦无从考证。  武平城虽仅存很少遗迹,但对于研究三国魏晋时的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春秋(前770~476年)  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  战国(前475~前221年)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置苦县,属颍川郡,后属砀郡。  秦(前221~前207年)  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由大泽乡挥师西进,克苦县。  西汉(前206~24年)  高帝元年(前206年),苦县属汉淮阳郡。  高帝十一年,苦县属兖州淮阳国,并于县西南置宁平县(今属郸城县)  文帝元年(前179年),改淮阳国为郡,四年复国,十一年又改为郡,其间苦县、宁平均隶之。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淮阳郡为国,三年废淮阳国,苦县改属沛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淮阳复为国,苦县属之。  新莽时期(8~23年),改苦县为赖陵,属淮阳国。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25年),赖陵复名为苦县,西部置武平县,治设武平城,与宁平县同属豫州淮阳国。  三国(220~265年)  魏景初二年(238年),苦、武平、宁平属魏豫州陈郡(国),后属谯郡。  西晋(265~317年)  武帝(265~289年),苦、武平先属豫州陈郡,后并入梁国。撤消宁平、分属苦、武平。  东晋(317~420年)  咸康三年(337年),改苦县为父阳,属豫州。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至顺帝升明三年(479年),父阳、武平属宋豫州陈郡。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改父阳为谷阳县,属兖州陈留郡。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武平属豫州谯郡。  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建置在今太清宫集,属谯郡。  开皇十八年,撤销武平县改县名为鹿邑。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民起义首领田黑社占据鹿邑,改县名为涡州。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先天太后之赞碑

先天太后之赞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  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但是和前宫宋碑不同的是,这个石碑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bixi),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认为其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圣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附碑文)  先天太后赞并序  御制御书并篆额  若夫元气本无,尚存其祖,高旻至大,亦有其先。斯盖本于自然,生乎太极。灵期所始,虽表异而靡详,人理攸同,谅显亲而斯尚。洪惟(以下空二十九个字)教父首此  圣阶,降迹于清都,炳灵于历代,时隐时见,如彼应龙。或或彰,同兹杲日。爱自太皥,讫于宗周。或居世而含真,或宾天而影。仰观神化,虽则无方;俯协人伦,故将有自。所以感流星而受气,指仙李而诞生。居楚国之灵封,宅厉乡之名壤。七十二载,剖腋而见形。三百余年,常守藏而混俗。及夫指流沙而高蹈,悟可化者胡人。度崤函而逆知,得先觉者关令。七百篇之法,所以役使鬼神;五千言之经,所以遹宣道德。百世膺其祐,万灵归其尊。由于涡曲神区,实存于恭馆;皇唐令典,缅想于邃源。怀硕复于厥初,追劬劳于极。大明圣善之德,别建密清之庭。奉先天之名,所以崇徽侢;葺洞霄之宇,所以法元都。上以显天经,下以扬孝道。至于体凝寂之气,分柔顺之精,飞翔以彰神,静嘿以凝性,岂止姜嫄履武纪,彼周篇含始吞珠,存乎汉录者哉!国家介祉,穷昊协德,神明,政本于希夷,治归于清静。经天纬地太祖金铖而靖八紘。返本还淳,太宗调玉烛而齐七政。俾中区之大定,由至道之降,康粤以眇冲膺斯命历元符申锡大礼,绍成接飚歘于禁围□□福于县眷,惟景亳之耆旧□□,象魏之绅,述款谒之令仪,举省方之旧典,羽旄协吉遵夷路而届殊庭。苹藻致虔,奉精心而修嘉荐。瞻淑灵别宇,想茂躅于前闻。升彼帝车,既传于密记;兹遗服,尚覩于高丘。励乾之至诚,答混茫之鸿应。金石之刻,昭述于凝祯;亿万之祥,永期于濬发。赞曰:  老氏之德协符昊穹李母之迹  章显灵通仰居霄极俯运丕功  权舆至道资始真风式扬神化用致时雍  眈眈秘馆穆穆睟容和銮顺辙  圭壁致恭允祈多福大庇区中储灵不测  昭感有融一刊乐石永耀琳宫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御书院奉敕勤刻石  (注:“□”为文中残损之字。)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鹿邑千年银杏树

  鹿邑县著名的景点——千年白果树,位于鹿邑县东北9公里处,涡北镇孙营村之东,北临惠济河畔,许亳高速公路从它旁边穿越而过。  据传,此树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植,现仍枝繁叶茂。树高50米,周长9.5米,荫影盖地60平方米,5个成年人手扯手方能抱严树身。此古树闻名于豫东、皖北,实为树中之王。  白果树本称银杏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类,因其树龄长,人们也称它为“公孙”树,有活化石之称。银杏树各个部位皆有大用,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银杏的叶、果可制作理想的高级保健营养品,治疗血管硬化、脑功能障碍、智力功能衰退等顽固性疾病。  涡北镇的惠济河岸上为什么植有银杏树?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王莽篡夺西汉政权的第二年,刘秀率领兵士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与王莽军交战,因寡不敌众败退,被莽军驱逐于赖陵(王莽执政时改苦县为赖陵,即今鹿邑县,时属豫州陈国)。正当刘秀陷于绝境时,刹时天昏地暗,狂风骤雨接踵而来,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风过云散天晴,昏暗0现一位老者,将刘秀及其所率的散兵领到一个小村庄(即今惠济河畔的银杏树处)安歇。莽军视刘秀军败去,遂离去。刘秀对莽军仍有疑心,认为此地不易久居,遂改变方向经陈国(淮阳)到南顿县(今项城市南顿镇),找到当县令的叔父得以安宁。  西汉末年,陈国淮阳王刘玄在公元23年战败王莽,结束了王莽17年的篡政。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史称东汉。刘秀称帝后念念不忘当年被救之地,遂亲手栽植吉祥白果树一株,以示感恩。  白果树时至今日,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霜雨露,仍然生机勃发。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此千年古树如今已成鹿邑著名旅游景点。在此千年古树旁,民众集资重建了一座轩辕黄帝庙,香火十分繁盛。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老子故居

老子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老子故居,占地3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仿-格,分主仆院落、山体和水系,宅院溪水环绕与日月池、望月井水系相通,可谓灵池清澈,六气平和,向人们再现了春秋末年老子在此生活的场景和社会风貌。  老子故居由灵溪桥、牧牛场、观水亭、篱门、宅院等组成。宅院有东堂——老子讲学的地方,又是书房。公元前515年挂冠归里后,在此收徒讲学,相传老子在此向庚桑子传过道;正堂——又称明堂,是待客用的。相传孔子第三次问礼于老子就是在这里。老子以贵宾之礼接待了孔子,并向他传授了治人事天之道和阴阳刚柔思想,使孔子深受启发;望楼——老子故居内最高的建筑,是仆人站岗瞭望的地方;西堂——是留客之所,所以又叫宾客堂。相传老子的得意门生庚桑子曾留宿数月向老子求道;厨下——即厨房;寝房——卧室。从里面陈设的简陋卧具中,你似乎可以看到老子简朴的生活;东厢房——是家人居住的地方;仓楼——是主要盛放一些黍和麦子的地方;隐山——传说这土山就是隐山遗址的一部分,少年的老子曾在此嬉戏;静思亭——传说老子小时候在这亭子下思考过“如何让穷人变富有”、“愚钝变聪明”等一系列问题。挂冠归里后,又在这亭下思考过关于自然人生等一些问题;观星台——作为周朝史官,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司天,即观测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订历法,也就是明天道。挂冠归里后,老子始终不辍观天象。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周口老君台

周口老君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是明道宫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老君台参观考察。传说老子就是在此台上羽化升仙的,实际上,这座台子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的,因为古人有筑坛讲学的传统。所以,老君台是老子晚年传播天下大道,宣讲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尊道贵德”、“以百姓心为心”深邃思想的地方。  鹿邑县古县志上这样记载:“台前有明道宫、太清坛,建于唐天宝二年,后毁于兵,元重建,清重修。澄清亭、文昌阁、迎禧殿等鳞次栉比,先后毁于兵燹。”从史料记载看,至少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就在老君台周围,为纪念老子当年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盛举而大兴土木。事实上,据专家考证,按中国秦汉时期建台的旧制,它最初应是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河北临漳曹操修的铜雀台是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应是建于两汉时期。  老君台台高有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整个台体呈二十五边形,其施工和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老君台正殿建在33层台阶之上,正中供奉着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另外这33层台阶,还发生过非常巧合的事,朱镕基和-总理两位领导来之前都是副职,回到北京半年均升为正职。  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日,一队日军从鹿邑城东营子寨向西开进,因为当时县城内并无高大建筑,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非常引人注目。日军以为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上共中炮弹13发,机枪弹无数。其中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的神龛上,还有一发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梁架和树杈上的炮弹,都保存了很久,其中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取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13发炮弹全未打响,若有一炮打响,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大殿后的炼丹房尚在,房中满满的全是黑色0,如果一发打响,可引起00,不但老君台会化为废墟,周围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破坏。  日军的13发炮弹在老君台一发未响,可在鹿邑县城其它地方,日军的大炮却非常厉害,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楼,日军都是一炮解决,打飞于护城河内,可日军打老君台的炮弹却一发未响。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不得而知。但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却流传得很远,成为老君爷神灵不容冒犯和老君爷保佑鹿邑苍生的佐证。如今梁架和神龛上的两发炮弹已被取了下来,而且神龛已被换成新的。只有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痕迹。  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13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神化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老人来中国后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他来到老君台之后,首先立下了一块“和平碑”,又叫“忏悔碑”,然后便虔诚地拜了又拜,并向随行人员讲了当年的一切,因为,他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炮手,但他说是一共发射了13发,而我们那时掌握的是12发,是不是传说有误?不是的。2002年,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省文物局古建筑施工队在进行修复施工清理地基时,发现了一发日制迫击炮弹,由于没有引爆,不便保管,便交给武装部引爆了,当时留有录像资料,正应了那位日本老人所说的13发之数。  地址:河南省鹿邑县紫气大道中段  邮编:477200  电话:0394—7280039  传真:0394—7280039  网址:http://www.luyiwang.com/main.asp  开放时间:夏季:7:30—18:00  冬季:8:00—17:30

八卦台

  八卦台在明道宫内,以青石为基,汉白玉为栏;围栏上镌刻有“八仙”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使用的法器鱼鼓、宝剑、笛子、荷花、葫芦、扇子、玉板、花篮图案。  台中央地面上是阴阳鱼太极图形,太极图由一个圆圈和圆内相互环抱的黑、白鱼图形所组成,其中黑鱼带有白眼睛,白鱼带有黑眼睛,黑为阴,白为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皆由阴阳二气冲合而成。黑、白鱼形分别代表构成万物的阴、阳二气,阴、阳构成了世界,构成了宇宙,即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两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阴阳双方的对立与统一。  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阴阳学说浓缩到一个简单而又十分形象的几何图形中,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对大化宇宙产生、发展过程的高度形象的概括。这座八卦台是明道宫建筑群中纪念老子的一座有特点的建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明道宫

  明道宫,位于河南鹿邑县城东部,始建于汉,兴于唐天宝年间。距老子出生地10华里,老子晚年曾经在这里讲学,后百姓传说老子于此处骑青牛飞升成仙。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唐朝天宝二年,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  沿33层台阶进入老君台上的山门,是正殿,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东西偏殿各一间。台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沿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有享殿、玄元殿、迎禧殿、观复亭、崇道亭、腾云阁、文昌阁、八卦台、众妙之门牌坊、犹龙堤、弘道苑等景点。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唐玄宋李隆基、宋真宋赵桓、宋徽宗赵佶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诗篇华章。   地址:周口市鹿邑县城东北隅  类型:道观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7:30-17: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40.0元   

鹿邑太极殿

鹿邑太极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极殿座落于边长18.70米的方形平台上,台高0.55米,南面正中有石阶三级通于台上,阶宽3.27米。台前东西排列古柏三株。东株身高5.30米,胸围2.70米;中株身高5.10米,胸围2.70米;西株身高2.40米,胸围0.75米,三树根深叶茂,森然成景。台阶西侧有铁柱一根,地上高度为1.43米,周围0.60米,传为老君赶山鞭,与老君台上的铁柱相同。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代硬山造,黄色琉璃瓦顶。琉璃大脊,南龙北凤,中置兽驼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饰仙人、小兽。檐下斗拱重昂五彩,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覆盆式青石柱础。格扇门窗。梁枋上彩绘依稀可辨。梁柱为彻上明造,无顶棚。特别是大殿的木构件,有部分与清代官制的营造做法制度不合,有鲜明的豫东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太清宫圣旨碑

太清宫圣旨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该碑为矩形,高0.60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楷书18行,满行12字,是元朝中央政府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旨令。旨令颁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此碑现在保存完好,嵌于太清宫太极殿前右侧槛墙内。(附碑文)  圣旨碑  长生天气里(下空六字)  皇帝圣旨据亳州张真人奏告亳州  太清宫住持道人每元受  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  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  人不得采斫专与  皇家告天祝寿今将元受令旨  已行纳讫挽受事准奏  仰亳州太清宫道人每照  依旧例宫观使臣军马  不得安下所有树木诸人  毋得斫伐不选是何物色  毋得夺要仍仰张拔都儿  常切护持太清宫令住持  道众更为精严看诵与  皇家子子孙孙告(下空五字)  天祝寿者毋待怠惰者  御宝  中统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道源碑林

道源碑林为文化旅游景点。  道源碑林,占地30亩,其总体布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如意”。如意是中国的传统吉祥物,也是道教的重要法器。碑林分为暗、灰、水、明四个节间空间,分别代表了“体道”、“论德”、“守善”、“-”四个主题。以绿树碑墙围合成一个“暗”空间,表达了“体道”之初的迷茫;以一个“灰”色空间,表达体道之后的若有所得;以一个“蓝”色水空间,表现了对老子“善”的理解;最后是一个“明”的大草坪空间,暗喻老子思想的传播之路。碑林内主要有国内81位知名书法家书写的《道德经》章句勒石竖立,整理勒刻了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四位皇帝所注的《道德经序》,以及整理刻绘了老子圣迹图和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老子全身石碑雕像。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濑乡沟

  濑,古地名,在商代为濑,周代因之,是西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位于今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王皮溜乡武庄遗址发掘时,出土有不少周代陶器和青铜器,当为濑国宫室陪葬之物。春秋以后,濑国为陈所灭,后来楚又灭陈,濑即属楚所辖,称为濑乡,直到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仍称濑乡。因“濑”“厉”古时同音,故亦有写作“厉乡”者。  濑乡沟发源于老子故居西北隅的隐山之侧,蜿蜒东南流入涡河(涡河原从老子庙前东流北折,郦道元《水经注》言之甚明)。涡河改道以后,濑乡沟东南入急三道河。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濑乡沟今仅为一条坡沟。因濑乡曲仁里为老子的诞生地,所以濑乡沟也随之名扬天下,成为老子故乡的一处景观。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老子雕像

  老子雕像总高27米,八角形基座高6米,由365块莱州花岗石构筑而成。27米由数字3乘以9所得,同6米高基座取数为3、6、9,为道家最吉祥数字。三步台阶来自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思想。八角形基座为黑色花岗岩贴面,暗合道家八卦,黑白对比,朴素庄重,取之于道法自然。365块花岗石象征老子故里人民在老子道家思想精髓的感召下,年年365天,风调雨顺、长泰安康。  老子雕像由中国雕塑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城市雕塑艺委会主任曹春生指导,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会长、天津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景育民主创,山东莱州汉威雕塑中心承制。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老子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 详细++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鹿邑栾台遗址

鹿邑栾台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王皮溜镇普大庄村西北部,有一高5米、占地7亩多的方形土台,当地人称之为栾台。可别小看这座高台,它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当时的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在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并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处进行正式发掘。经过细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一座古文化遗址,先民们从大汶口晚期到战国初期,一直在这栾台上生活。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与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对栾台遗址进行了调查。栾台遗址古代遗存丰富,地层堆积颇厚,一般在7米以上,个别地方达8米余。  1987年9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遗址东端开方试掘,基本上弄清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其堆积情况为:上部1.50米为近代文化层,含有明清及现代陶瓷碎片。第二层厚1.50米,为西周中晚期文化层,出土有陶豆、陶簋、陶罐、陶瓮、陶甑、陶盆、骨簪等。陶器多为绳纹灰陶器。第三层为商代文化层,时代若相当于二里岗期至殷墟二期,深1.50米,出土有绳纹灰陶鬲、豆、罐、大口尊等器物。第四层为二里头时期文化层,深0.8米,出土有绳纹、篮纹、方格纹陶器,其中鼎、罐、豆、盆等为泥质灰陶器,还有素面红褐色陶质尊形器。本期内涵中还含有岳石文化因素,代表器物为夹砂红陶献。第五层为龙山文化层,厚2.20米,出土有灰绳纹、蓝纹、方格纹陶鼎、罐、钵、杯、献等,另外还有磨光灰陶片、黑陶片、黑皮红褐色陶片。  另外,在发掘区西北部,出土有绳纹灰陶筒瓦和浅盘细柄豆为代表的遗物,考古人员将这组遗存定为六期。  第一期文化遗存的遗迹主要为灰坑,以坑口形状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坑内堆积主要是大块红烧土。此期遗物有陶、石、骨、蚌四类。陶质器皿最多,石器甚少。陶器有泥质、夹砂两类,可分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褐陶、夹砂灰陶五个陶系。主要器类有:鼎、盉、壶、罐、豆、高柄杯、器盖等。  第二期文化遗存早段的遗迹,有居住址、水井、灰坑等。灰坑以坑口形状可分为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水井为圆形竖直壁,井底呈锅底状。井底出五件小口鼓肩罐和一件长颈鼓腹壶。它们都应是汲水器。居住址,未见保存完整者。但从残留痕迹观察,这时期流行连排式地面上建筑,其居住面多为较硬的黄色垫土,有下凹的炊爨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等质地。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夹砂陶含砂粒细小,一般不甚明显,可分为泥质灰陶、泥质黑陶、泥质红碣陶、夹砂灰陶、夹砂红揭陶、白陶等六个陶系。灰陶最多,纹饰仍以素面篮纹为主。较常见的是斜篮纹和竖篮纹,同时多与弦纹合饰在同一器物上。绳纹、方格纹已出现,但数量较少。饰有上述两类纹饰的器胎较厚,器形亦大。常见的器类有鼎、白陶或罐、壶、盆、盘、豆、杯、碗、器盖等。  第三期文化遗存的遗迹有房址、灰坑两类。这期遗存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黑皮灰胎陶为主要陶系。夹砂红褐陶器表磨光,并留有刮磨的条痕。因火候不均,常见灰黑色斑块,或内红外黑、外红内灰的现象。泥质黑皮灰陶的胎壁较厚,因火候低,陶质较软,皆轮制。器壁普遍饰有突棱,篮纹、回形纹、方格纹也可见到,但数量很少。主要器形有罐、盆、豆、碗等。  第四期文化遗存的遗迹主要是灰坑。其中圆形竖井式坑,坑壁光洁,坑底平整,有踏踩的硬面。近底部的坑壁上常见烧痕,一般直径在2米左右。另外,还有圆形锅底状和不规则形坑。不规则形坑一般较大,坑内堆积杂乱,多见大量蚌壳、螺壳等杂物。陶器主要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和夹砂红褐陶三个陶系。灰陶占绝大多数。绳纹是装饰器表的主要纹饰,并有粗、中、细之分。常见的器类有:鬲、甗、罐、盆、簋、豆等。  第五期文化遗存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木质棺,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流行腰坑和口含的葬俗。随葬器物放置在头部。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鬲、罐、簋、豆。  第六期文化遗存分布较少,仅在发掘区的北部有发现。陶器主要是灰陶系。陶质坚硬,器表流行绳纹。主要器类有罐、盆、豆、碗等,同时还有一些建筑材料。  经过认真挖掘,潜心研究,考古人员认为栾台遗址历史悠久,年代达5000年以上,且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李母墓

李母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母墓又名先天太后墓,此墓建于乾封元年二月,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谒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诏令对李母墓进行整修,更名为先天太后墓,墓碑文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  众所周知,老子西行后死于扶风,葬于槐里。但是,由此看来作为孝子的老子想始终陪伴于母亲身旁,恐怕只能是千古憾事,这似乎让人感到了天道有序而人伦无常。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卫真办事处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卫真办事处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