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鬼修城 | 鬼修城是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的一个旅游地,传说是一夜之间被鬼修建的,因此得名!是项城市的有名旅游地!里面有各种鬼的模型,会声会色,很是吓人! 鬼修城与古顿国的南顿故城 古顿国的缘由 商水“古顿国” 在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人们有时可以从野地里捡到一些状若铜扣的“打鬼扮”,又称蚁鼻钱。其实,这些斑斑锈迹的蚁鼻钱正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古顿国的故事。 古顿国兴起于西周初年,治所在今商水县平店乡附近,古城遗址在今平店乡李岗村及李岗与冢子王庄之间。周武王灭商后,于公元前1122年大封诸侯,封其近族姬姓于今商水县平店乡一带称顿国。顿国在今平店乡李岗建立城池,与陈国、沈国等为邻。 然而,由于顿国辖区较小,国弱民少,它成了强国欺凌的对象。从商水朱集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书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古顿国沦姓贵族曾与陈国贵族原仲等联过姻。不过,联姻外交也没有阻挡住陈国入侵的气焰。 顿国惧陈之强大,决定搬迁,他们在古氵殷水之南又找到了一片可以生活的地方。于是,顿国开始派遣臣民、工匠在今项城南顿故城处修建土城。待土城修成之后,顿国开始了一场神不知鬼不觉的大搬迁。他们把都城由商水平店的李岗村一直向东南转移几十里,而搬入了今项城南顿故城之中。因新搬迁之处在氵殷水之南,亦在故城之南,故顿国改名为南顿。 顿国搬迁后,李岗顿国故城被陈所占,西汉时设博阳县,东汉时称朱家,直到三国时才逐渐衰败。李岗顿国故城的土城遗址逐渐风化成为了冢子,而形成李岗东坡连冢的现象。 顿国秘密搬入了人烟稀少的项城南顿故城一带时,由于突然兴起一座土城,人们解释不清,就把南顿故城称之为“鬼修城”。后来又附会上刘秀避难的故事,更为南顿故城增加了几许神话色彩。 鬼修城的神话来源 项城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如刘秀饮马池、扳倒井、刘秀跑马岭、刘秀提靴在白果树上留下的脚印等等。“鬼修城”跟王莽赶刘秀有关,它位于南顿东北2公里处,南有“南顿故城”,北有“光武台”,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批准为旅游景点,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有庙会。 西汉末年,王莽为维护“新”朝政权,对起义军领袖刘秀日夜追赶,刘秀率领一百多骑被追赶三天三夜未曾休息。这天傍晚,刘秀一行人来到南顿附近,人困马乏,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休息。一躺倒地上,人都呼呼地睡着了。探马把这一情况报于数百里外的王莽。王莽急催人马追赶,下令一定要在五更前捉到刘秀。 这事惊动了上神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正在闭目打坐,只觉耳热眼跳,心神不定,忙掐指一算,知道是紫微星刘秀有难。紫微星遇难,万仙就要遭贬。他驾起祥云来到南顿地方,唤来东方土地,叫他带领手下小鬼,连夜给刘秀修一座新城,要求在二更动手,五更完工。土地一听,鞋里长草,荒(慌)了脚啦!遂即召来三千小鬼,抬土的抬土,和泥的和泥,只剩西城墙还有一段没有完工,可是三千小鬼已累死过半,剩下的一半也都是东倒西歪,半死不活,有气无力的干不动了。土地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想:我若把小鬼都累死了,还当谁的官哩!于是心生一计,捏着鼻子学鸡叫,“哏、哏、哏……,哏、哏、哏……”,几声鸡叫,小鬼以为天明了,都四散逃跑了。 太白金星听到鸡叫,一查时辰,才四更天;到城四周查看一遍,见城墙还没有完全修好,就问土地是咋回事,土地爷不敢隐瞒,只好实说。太白金星一听,火冒三丈,一脚把土地踢到五里开外,倒(西朝北)坐在那里。从此,南顿五里以内没有土地庙。东南角五里外那座门朝北的土地庙,就是当年那监工土地爷,被太白金星一脚踢到那里的。 五更刚到,东方欲晓。王莽的大队人马赶到南顿,遥遥看去,见南顿东北角一夜之间出现一座新城,城上满是守城的兵将,杀气腾腾,好不威严。王莽一想,便知道是上神搭救刘秀,不然,城怎么会在一夜之间修成呢?他越想越害怕,急忙下令,兵退四十五里。刘秀才得以逃脱。这便是“鬼修城”的传说。 |
项城袁世凯故居(袁氏旧居) | 西宅院,为袁世凯六弟袁世彤修建并居住,3040平方米。广梁大门,五尺高的石狮子把守,门口两边立有“上马石”、“下马石”,门两旁一对大红明柱:门楣栏板为彩雕盛开的荷花和青蛙戏水图,门道东山墙上彩绘“鲤鱼跳龙门”,西山墙上彩绘“八仙过海”。走过广梁大门,中间是戏楼。戏楼两侧有厢房、西厢房和北大厅,皆有走廊贯通。戏楼四个挑角垂,各挑出三尺多远,角上雕绘鲜艳的荷花;雪白的梅花;各色各样的牡丹花。有的花顺明柱下垂到地。戏楼上盖琉璃瓦,前檐舞台和后台中门的屏风,由四扇门组成。门四周彩雕凤凰不断头,中间彩雕众多喜笑颜开的罗汉盘腿-。走过戏楼是五间大厅,大厅前檐下有六个大红明柱,上雕滚龙、绣球。大厅内拱形顶上悬挂三个“宫灯”,三个“万盏灯”。宫灯六个龙头挑角,下垂彩穗。“万盏灯”直径约一米,灯上带盘,每盘插蜡烛120只。每只蜡烛罩白罩、带红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点燃后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煞是好看。大厅屏风后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汉文和松鹤同春画面的“穿衣镜”。大厅东西两头对称摆放楠木方桌、条几,条几上摆满珍贵的花瓶。方桌两旁摆放两把“卷脑太师椅”。四周墙壁悬挂名人字画。厅堂门口里边,东置白色红龙缸,西置白色蓝龙缸,内养金鱼。穿过大厅进入腰楼院,腰楼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彩雕的走廊把腰楼与东西厢房连在一起。最后是堂楼院,堂楼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用玻璃装的走廊绕院一周。各间置放楠木家具,墙上悬挂名人字画。现存堂楼五间、大厅和东厢房三间,西厢房六间。 地址:周口市项城市东南17公里的王明口镇袁寨村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袁世凯 (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 详细++ 袁世凯 (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 详细++ |
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 | 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项城市境内,是淮河水系的支流,为典型的黄淮平原水网湿地生态系统,包括项城市的驸马沟、清水河下游段、长虹运河、谷河、汾河、泥河等河段湿地,总面积为1154.5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020.34公顷,湿地率高达88.38%。 2014年2月11日,国家林业局进行批复,项城市申报的河南汾泉河湿地成功获批,成为周口市继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后,又一个进入国家级行列的湿地公园(试点)。 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淮河水系的支流,为典型的黄淮平原水网湿地生态系统,包括项城市的驸马沟、清水河下游段、长虹运河、谷河、汾河、泥河等河段湿地,总面积为1154.5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020.34公顷,湿地率高达88.38%。项目建设属于生态型社会公益性项目,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水系调节、水质保护、水岸保护等措施的实施,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882.1公顷,有效保护项城市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水源地水质安全、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等,使区域内水质由Ⅴ类提升到Ⅲ类。项目建设期为8年,需投入资金17574.52万元。 |
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刻 | 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现藏于市博物馆,是项城市博物馆重要文物之一。该碑是清末南阳镇守使田作霖(项城田老家人)利用岳飞手书墨本诸葛亮《出师表》双钩刻石制碑。该碑刻共22块刻石组成,此外还有一对联刻石:“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系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之手迹。当时由南阳运回项城田老家。项城市博物馆于1982年征集保护。1984年在袁世凯行宫内(项城博物馆)建《出师表》碑廊,占地140平方米,碑刻源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南下路过南阳诸葛亮武侯祠,给一老道写的墨本。因战乱墨本流失。被袁世凯步父袁保恒在陕西督办军务时收藏,田作霖借之刻石,题跋明确(其他同类碑刻均无跋),系用拓本双沟刻石,故此碑刻极其珍贵。岳飞手书大草,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气势豪放旷达,经河南省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项城市博物馆之宝,每年前来观赏品吊者者万人以上。 岳飞 (1103~1142)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 宣和四年(1122)初,岳飞初次从军。同年十月,在北宋攻辽战争中,曾到达辽燕京…… 详细++ 诸葛亮 (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 详细++ 岳飞 (1103~1142)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 宣和四年(1122)初,岳飞初次从军。同年十月,在北宋攻辽战争中,曾到达辽燕京…… 详细++ 诸葛亮 (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 详细++ 诸葛亮 (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 详细++ |
南顿清真寺院 | 南顿清真寺院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南顿镇 河北沿清风路西。宏伟壮观的南顿镇清真寺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虽然历经多次战争和地震洪水等劫难,但在当地回族群众的同心协力保护下,清真寺的大建筑物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全寺共分前后两院:前院是穆斯林同胞-地点,连接后院的是一道园门晾亭。后院建筑宏伟,布局紧凑。座西朝东的是宽敞明亮的大殿,连接大殿后墙的中部向外突出,高约二十余米的建筑是“望月楼”。“望月楼”顶端放置一个天蓝色的瓷瓶,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落实,穆斯林教胞争相捐赠款物,集资维修,清真寺的历史原貌才得以恢复,河南省政协于1988年将该清真寺列为重点修复的古寺之一。199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 南顿镇 南顿镇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 。据《太平环宇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令尹子玉所筑。”汉置南顿县,晋惠帝置南顿郡,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商水、项城。明省入项城,清设南集牌,民国时设区。建国后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南顿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南顿乡,1988年撤乡设镇。 南顿镇是三纵三横的“申”字型框架, 现正开发“金…… 详细++ |
袁世凯行宫 | 袁世凯行宫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凯行宫位于项城市区中心十字路口南侧路西。袁世凯行宫建于1907年,1917年落成。该行宫建筑布局坐西向东,由左、中、右三轴三进院落组成,鸟瞰为一“富”字。1982年,左、右轴院及中轴前院拆除,现存中轴院落群的中、后两节天井院,保存楼房8座36间,属典型的清代宫廷式建筑群。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凯 (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 详细++ 袁世凯 (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 详细++ |
黄庙石桥 | 黄庙石桥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项城市东南30公里付集镇黄庙集内,老泥河西来东注,河南岸属沈丘县所辖,河北岸属项城版图,两县以河桥为界。其南岸有一古庙,名为黄庙,内俸闫王神位。因迷信中的闫王爷是撑管民人生死薄的主宰神位,所以数百年来,黄庙香火经久不衰。清同治末年,黄庙居士李金路为泥河北岸群众来皇庙进香火,亲自到各地化缘捐资,携所得银钱到山区制作建桥石料。历时三年,将石料构件运回。光绪二年(1876年),石桥落成。 该桥全系红石垒砌而成。桥一孔,现存南北长27.5米,宽4米。原为六孔,抗战时期,最南侧的拆掉。五孔,每孔跨经4.6米,栏杆至水面4.5米。桥两侧分别为16个栏杆,每栏杆上刻石狮、石猴,形象逼真。桥栏板上亦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中间两孔券顶各为一石雕长龙。龙头朝西,龙尾向东。只要水面到龙头,绝对发水,这是一个很好的水标。 现保存捐赠碑,清石,碑高1.7米,宽0.5米,厚0.8米。楷书碑文,简述修建黄庙桥情况和捐资姓名数目,光绪二年立石。 |
高寺明代古柿树 | 高寺明代古柿树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代古柿树位于项城高寺大周庄村内,树高20米,主干胸围182厘米,树龄400年以上,至今仍枝叶繁茂并且年年开花结果。 该树相传为明代所植,因树龄古老又生机盎然,被当地群众称为“玉女仙柿”、“神柿树”。不断有迷信群众来此树下求神问安。久而久之,来此求拜者常年不断。 因该树阴宽阔如盖,树下凉风习习,所以每到夏天,全村老幼争相来树下乘凉休闲。一到秋天,枝头柿果累累,大如拳头,红如灯笼,树叶经霜后变得火红一片,煞是好看。因树梢太高,成熟的柿子无人能攀枝摘取,长期被留挂枝梢,引来无数鸟儿争相啄食,成为一大景观。 该明代古柿因古老不衰,且能正常开花结果,具有重大研究价值。自2002年开始,已引起林业部门及专家的关注,并进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当地政府和村民常以有这颗“玉女仙柿”而自豪,常年悉心呵护,2003年被周口市旅游局初定为二级旅游资源单体。 该树东北距袁世凯15公里,西距106国道2公里,不足百米外有“子母古槐”相邻。 |
南顿古城墙遗址 | 南顿古城墙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顿古城墙遗址 该遗址位于南顿镇东风行政村内,东距市区5公里。南顿古城墙是商代古城遗址。南顿,古为顿子国,有城墙2公里见方,经过2000多年沧桑变迁,原南、东、西城皆为平地,仅存东北角一段土城墙,长217米,宽12米,高7米,虽经2600多年的人世沧桑,风雨剥蚀,自然风化,仍然雄风犹存。墙体上层为秦代文化,中层为东西周文化,下层为商代文化,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巡幸南顿,又在古城墙遗址北100米处,筑台修庙,后人称为光武庙。 |
南顿故城遗址 | 南顿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顿故城遗址 南顿故城位于水寨西6公里,属今南顿镇。故城在新运河西30米,其范围要比现在的南顿集大得多,现在司老街、崔街村还保存有旧城城垣残迹。因久经洪水冲积淤积、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南、西、东三面多与地面相平,或已成丘陵状。仅北垣一段较为完整,高7米,最宽处10米,长215米。故城建于古代遗址之上。经拭掘,遗址上层出土大量粗绳纹板,筒瓦片和泥质红陶罐残片,系汉代遗物。从城墙断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内含有深档鬲足,细绳纹残陶片,夹沙灰陶鼎(足部)、蚌、镰等遗物;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厚7-15厘米不等,内含有深浅档鬲足、精细绳纹残陶片,兽骨等遗物;上层(包括东起40米的城墙)内含大量的粗绳纹板瓦片。 南顿故城内外古迹有:“光武台”、“瞻星台”,东汉建开十九年(43年),光武帝刘秀进幸南顿,在县舍置洒大会。此后不久,在城北建光武台,在城内建瞻星台。八角并在南顿城北高阜上,据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兵追逼,投匿井中,因有蜘蛛网其,秀得脱,今存残迹。“大邸阁”在南顿城内。三国魏正六年(245年),扬州刺史文钦与都督毋丘俭举兵反,渡液至项。大将军司马师与荆州刺史五进兵发南顿,时有大邸阁,阁内有积粮。扬州军往争,交战不利,俭等败死。此阁遗址在清乾隆初其犹存。当时,被称为项城八景之一“粮阁晓钟”。“鹿苑寺”在南顿城东,梁天监四年(505年)创建,后不知毁于何时。“萧公庙”在南顿城东门外,谷河南岸。以萧公治水有功,故立庙祀之(清乾隆十一年《项城县志》有记载,建庙当在此之前)。“五源庙”在南顿南门内,建庙时间不详。村民世代相传,言南顿故城内外寺院有72所,至20世纪20年代时,寺院尚存10余所:光武庙、鹿苑寺、济源寺、东岳庙、石佛寺、三官庙、铁寺、娘娘庙、火神庙和内外清真寺等。 |
莲溪书院 | 莲溪书院旧曾为项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赋诗赞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莲溪门外立春风。半湾芳草萦深碧,夹岸小桃放浅红。水面浮沉双鸭子,船头漂泊一渔翁。天然诗趣天然画,欲学维摩愧未工。”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红土洼 | 位于郑郭镇东南6公里,李洼村西南侧,红土洼为袁世凯母亲正一品刘太夫人归葬之地。据《项城县志舆图》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孟冬朔月十六日癸卯,太子少保直隶总督袁世凯亲奉母亲灵柩归葬于此。苗园占地余亩,翠柏成行,气势宏伟。北建袁氏祠堂并有一兵营看守。苗园大门朝东,两侧立石狮高3米,大风吹来,呼呼作响,人称“喝风虎”。石狮两侧各立石旗杆。大门内为石牌坊,-“教子有方”四个大字。牌坊两侧,石碑林立,有两湖总督南陂人张之洞撰《袁太母刘夫人墓表》、袁保纯撰《刘太夫人碑记》、侍郎安徽人沈云沛撰《袁母刘太夫人墓表》等,多属颂德之词。安葬之日,四方来观礼者车以千计,络绎咸集。苗园现今已不复存在,只在人民沟与谷河交汇处存留一群墓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高寺遗址 | 高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项城市高寺镇内。高寺遗址为丘型高地,俗称高丘,东西长270米,南北宽260米,面积7万平方米,据《项城县志》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择居于此,高阳氏建颛顼之国。故又称高阳丘。晋唐时代,上建佛刹,名高丘寺,简称高寺。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采集的文物有石斧、刀、凿、玉铲、骨、锥等,属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汉晋文化,对研究龙山早、中期文化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骨头冢遗址 | 骨头冢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老城乡骨头冢村西200米。骨头冢因冢内出土大量古骨而得名,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土台,现存冢长60米,南北宽20米,文化层高10米,遗址土台四周已成断壁,从四周断壁层次查看,文化层次清晰可见,发现有灰坑、红烧土居住面,陶窑等遗迹。从出土文物黑陶、罐、扁状三角形足、折腹盆、腕、鬲足等考证,属龙山文化。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汉代王莽追杀刘秀时,刘秀曾在此停留,后人在冢旁建龙台寺庙一座,亭子3间,塑像2座,终年香火不断。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骆驼岭 | 骆驼岭是项城市新桥镇境内的古文化遗址。位于新桥镇朱大庄村北,东靠老泥河故道,河水自北向南流经遗址东侧而东注。此岭属丘形高地,北高南低。其北头及中部突起如冢,南北对峙,形若驼峰,俗称骆驼岭。遗址南北长113米,东西宽110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面积12000平方米,属于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 1978年,被项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城市文物管理部门多次进行考察,挖掘出土文物有:石铲、石刀、箭头等文物,并在其南部东端距地面1米深处发现数具人头骨,疑为奴隶殉葬坑。从河沿断面考证,第一层系拢土层,厚28厘米,内含有粗绳纹瓦片、圆瓦档等周代文化遗物。第二层厚20厘米,出土有陶片纹饰、粗绳纹、器物有鬲、融,带把爵等商代文化遗物。第三层采有灰陶片和磨光黑陶,器物有高领罐、鼎、平底碗、盆等,整个遗址以龙山文化为主,所发现的奴隶殉葬坑在豫东商代遗址中极为少见,对研究商代奴隶社会性质,提供了宝贵的佐证,补了一份新史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回龙潭 | 回龙潭位于高寺镇汾河南岸,由古代一条水沟与汾河冲击而自然成潭,因沟水从南往北逆向流入汾河,与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的汾河水呈交叉对立流向,自然形成漩涡,久而久之,在汾河河槽边上漩成深潭。故曰“回龙潭”。相传龙母曾择潭而居,在此育九龙,当地有每年农历5月25日龙王来探母之说。回龙潭形成于1500年前,现存面积2500平方米,潭深30米,号称无底深潭,水深时无敢下潭一试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