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驻马店 >> 上蔡县 >> 杨屯乡

杨屯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蔡国故城

蔡国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国故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上蔡县。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总长约1049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小夯窝圜底。城墙缺口较多,疑是城门遗址。南城墙三处,西城墙一处,保存较好。城内中部有一土台,称二郎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还有许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当时这里有庞大的建筑。城内西南隅翟村一带,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古城西北有九个土冢,相传为蔡侯墓。  蔡国故城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作为蔡国都城长达500年。今存蔡国故城遗址,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别名也叫上蔡县驿,是从后来驿站的说法,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南。  蔡国由来  蔡国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遂  蔡国故城(15张)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遂在芦岗东侧建都,修筑都城,未竣而殁。周成王三年,其子姬胡继续修建而成。春秋时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蔡第一次被灭,楚公子弃疾任蔡公。前530年,弃疾即位,即楚平王,蔡平侯庐复国,旋迁都于吕,称新蔡,后蔡昭侯又从新蔡迁于州来,称下蔡,因此蔡国的故都称上蔡。蔡国都上蔡五百余年。  故城形制  蔡国故城,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周长10490米,高4—11米,宽15—25米,城门最宽处有百米以上。面积8.86平方公里,东西略短,南北稍长。据清康熙年间撰修的《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山……”。故城有城门,南面三座、东西北各两座,共九座城门,有瓮城、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西、南城墙现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为黄粘土夯筑而成,小夯窝圆底,每层厚8—14厘米。城墙内部明显分为上下三个层次,就是修复加高所致。故城西垣高台之上有蔡侯望河楼,北垣有烽火台。  古蔡国的手工业作坊区分布于故城内外,其中制骨作坊区在宫殿区东北。在制骨作坊区曾出土过针、锥、簪、镰等骨器。陶窑遗址在故城内南部,里面布满了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城内还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两处,出土了炼炉和铜渣。  封地  三千多年前,武王建立起周王朝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土地,有功的大臣和自己的兄弟人人有份。周武王把他的一个亲兄弟叔度分封到蔡地(就是今天的上蔡县)为侯,后来历史上称他为蔡叔度,从此就有了蔡国。  初修城池  这蔡叔度一到自己的封国,当然要先建设城池。可没想到的是动工不到3年,朝廷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城池的建设也-停工下马了。  三监之乱  当年武王灭商后,并没有对商纣王的家人赶尽杀绝,还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国君。给他们一块封地,保存商朝的香火。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初,商朝故土上还有大批潜在的反对势力。但按照当时的规矩,对商朝的后裔不能杀光斩尽,为了防止商朝人叛乱,周武王把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三个他最信赖、最有能力的兄弟封为“三监”,也称“三叔”,让他们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武王伐纣时,蔡叔度战功显赫因此地位很高。周武王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姬诵接任天子,是为周成王。当时周成王还是个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周武王的另外一个亲兄弟周公旦(就是被后人奉为圣人的周公)主动站出来帮助侄儿管理国家,代替周天子发号施令。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虽然有一部分人支持周公旦,可蔡国的蔡叔度、管国(今郑州)的管叔鲜、霍国(山西霍州)的霍叔处坚决反对周公旦。蔡叔度等人认为周公旦是想篡权,他们向全国发布公告,号召诸侯国和朝中大臣一起讨伐周公旦,武庚一听说蔡叔度等人要讨伐周公旦,马上起兵响应。就因为周公旦摄政的事,“三叔”和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又陷入了混乱,这就是所谓的“三监之乱”。  周公旦随即以成王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讨伐公告,出兵东征,毕竟周公旦是有成王支持自然属于正义一方,战争以周公旦的胜利而告终。管叔鲜和武庚被杀,霍叔处被废为庶人,蔡叔度被捉,软禁在如今上蔡县城西北2.5公里的蟾虎寺附近(后称郭邻),封国也被取消,公元前1038年郁愤而终。  当年蔡叔度失败流放,这城池还没有建成。据历史记载,当年周公旦与蔡国的战争主要在蔡国的都城进行。蔡国的都城建在冈山上,西面汝河环抱,并且涧渠纵横,不便战车行驶。蔡叔度曾在这里指挥军队,凭借汝水、涧渠防守。后来周公旦的军队攻占了蟾虎寺一带地区,从蟾虎寺向东,首先攻破蔡城的北垣,蔡城随即失陷。清代蟾虎寺碑上刻有“周公东征,屯兵芦岭,日久方克”的字句,说的就是当时战争的情况。  后来的史书中用“叛乱”和“作乱”等字眼来定性蔡叔度参与的这场战争。而当地的历史研究者对蔡叔度则抱着同情的态度,他们在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表达得婉转暧昧———“周公旦摄政,至少也应该征求一下各诸侯国领导的意见吧?”,“蔡叔度等人怀疑周公旦想篡权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当时就已经修筑起坚固的城池,谁胜谁败还难说呢!”,对他们持这种观点也表示理解。可是历史总是成功者写的,失败的蔡叔度最终弄得身败名裂也就很正常了。  估计蔡叔度也是个很有血性的人,被囚禁几年后就抑郁而终了。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一反其父所为。周公旦就把他推荐到自己的封国鲁国去做卿士,协助其子伯禽,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前1038年,周公闻之奏请成王,将胡重新封到蔡国。胡于是成为蔡国的第二代国君,历史上称他为蔡仲。  续筑城池  蔡仲回到封国,一面建立国家机构,一面继续他父亲未竟的事业———修筑城池。从史书上看,蔡仲可以说是领导干部中的楷模,他做事谨慎,吃苦耐劳,和部下打成一片,平时总是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和草鞋。有时,他腰里系条带子,夹杂在百姓中干活。在蔡国都城建设中,蔡仲亲自参加设计和施工。在百姓们的齐心努力下,只用两年,城墙就修筑完成。  三千年后的今天,尚玮不但给我们讲述蔡国故城的修建历史,还给我们现场解说当时的建筑方法:“你们看,这城墙外面还保留有城壕的遗迹。从城墙和城壕的关系看,当时应该是边挖壕,边筑城。墙筑成了,壕也挖成了。西周时期筑城,用的是板筑方法,就是四周用木板堵起,中间填土,再用夯把土打坚实。打好一层后,把木板上移,填土再打。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打上去。”听着专业人士的讲解,我仿佛真看到了三千年前建筑工地上的景象,听到了时间隧道那头传来的“嗨!嗨”的打夯声。我们坐着汽车在蔡国故城里走走停停,参观一个三千多年前的城市。但这种参观不能仅仅依靠眼睛来完成,更要靠我们的想像力。  蔡国宫殿  古蔡国宫殿区位于故城中部,如今上蔡县王庄村南的二郎台。这二郎台是一处面积120万平方米的高地,高出周围地面六七米。据《上蔡县志》记载:“王庄,在城内西北隅,相传蔡侯朝庙宫殿所在。”王庄的村民姓王的并不多,该村是否因为曾是王宫所在地而得名王庄?二郎台上有很多古井和陶制排水管道,还有筒瓦、板瓦等建筑残片。这说明当年二郎台上有庞大的建筑群,高台四周以沟渠作为防御设施。当地老百姓介绍说,暴雨过后,这条沟中常常会冲出一些小件铜器和碎金块,因而被称为“撒金沟”。沟上一座石拱桥,叫“撒金桥”,传说蔡国的金库就建在这个地方。我说:“那么下暴雨的时候,一定有人来这里捡金子吧!同行的当地同志告诉我:“别不信,我们这里还有首诗就是描写人们在此拾金子的情景呢,诗中说:‘……漫步沟涧何所事?急流湍处皆是金。’”  交通要塞  上蔡西连东不羹城和西不羹城,东接陈城,北衔召陵(河南郾城东),南屏淮水,可以控制各方,位置极适。同时上蔡城周围汝水迂回,岗岭起伏,地势也是比较险要。当时的上蔡城为淮河上游的交通枢纽,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会盟等所经的途径,可以判断当时经过上蔡的交通要道有五条:西通方城,东通沈、项,南通息,东北通陈,北通郑。于是春秋晚战国初,上蔡城成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  元代以前上蔡就有了驿站,以利交通,达天下。元代诗人陈孚曾任上蔡书院山长,有诗《上蔡县驿》:“上蔡城边雉兔肥,满川桑枣绿成围。东门牵犬无穷乐,谁谴君侯不早归。”  古时候蔡国故城的南城门如今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刚刚拓宽的公路旁边还堆积着新鲜的泥土,公路两侧东西延伸的两道土垣就是古城墙了。因为是寒冬季节,城墙上的植物都呈现出干枯衰败的模样。站在公路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城门附近的城垣逐渐加宽,其右侧还有一个U字形的深坎,这叫瓮城,是城门结构的一部分,属于门卫房之类的设施。三千年前,瓮城里面住着看管城门的兵士。当年在考古中发现,这段城垣中下部的夯土里包含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陶片,在上部的土层里则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就是根据这些出土文物,专家推测蔡国故城可能始建于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曾多次进行过加固和修复。  蔡姓  蔡氏始祖  三千多年前,蔡叔度立国,蔡仲又复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普天下凡是姓蔡的,祖根都在上蔡。宋朝人编的百家姓里,蔡姓名列第155位。最近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蔡姓排名已提高到第44位。而在台湾,蔡姓人口居第8位。所有蔡姓人都称自己是周朝姬姓蔡国之后,唐代的姓氏书《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5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王族本姓姬,因此蔡姓又被称为姬姓蔡氏。  上蔡县城西1·5公里处有一座高大土冢,那就是保存3000年的蔡叔度墓了。从外观上看,这位第一任蔡侯的墓冢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比我们在农村常见的坟冢大一号而已。墓冢前面立有三通石碑,倒也高大挺拔,但都没有多少年历史。石碑前方留有大片空地,设有祭坛,显然是为拜谒0的蔡氏后人准备的。墓地周围是高高低低的涧沟,一片空旷,连棵树也没有。在这万物肃杀的北方冬天,蔡叔度墓更显凄凉了——所幸,蔡叔度陵园公园已在筹建之中了,那时经常会有人拜谒他了。  这位蔡国的开国之君原本就是个悲剧人物,他发动的军事政变失败后,被周公旦软禁在蔡国城郊。史书上称他“既迁而死”,想必也是个性情刚烈之人。上蔡县文联原副主席李天亮说,在他心里,蔡叔度并不是反面人物,周公旦软禁蔡叔度也是无奈之举。1997年,李天亮写过一出豫剧———《蔡叔度》,剧终的情节是蔡叔度被取消了封国,押往囚禁处,周公旦亲自为他送行。“漫漫城郭十里亭,阵阵秋风烟雨蒙,杯杯浊酒醇又浓,一切尽在不言中”是最后的台词。李天亮说,恐怕历史的真实面目,只有周公旦和蔡叔度心里清楚。  蔡叔度的儿子蔡仲的墓在上蔡县蔡都镇东北,位于周口到上蔡公路的旁边。蔡仲墓形式和蔡叔度墓相仿,只是规模略小,蔡仲留给后人的是一个贤明的形象,他在家族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励精图治,为蔡家立国600年的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天亮先生说:“如今,蔡氏的后人也分成了两派,一派尊蔡叔度为始祖,一派觉得蔡仲更有代表性,认为蔡仲才是蔡姓的始祖。”这倒是个新鲜事儿。照我的想法,只要蔡叔度和蔡仲是亲父子,谁是始祖还不一回事嘛!李天亮还告诉记者,蔡叔度墓附近有9座古墓,传说都是历代蔡侯的墓冢,最近,海内外的蔡氏后裔还想在这里建蔡侯陵呢。

上蔡光武台遗址

上蔡光武台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光武台遗址位于上蔡县城东北35公里的东岸乡杨庄村,海拔高度为59米。光武台遗址为一长方体土台,南北长70.3米,东西宽52.2米,总面积为3669.66平方米,高5.5米。现在土台上方为杨庄村小学校。  经过多次文物勘查及钻探发现,该处为一古文化遗址,其文化层较厚。  第一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呈灰黄色,质地较硬。其包含物多为近现代遗物,如塑料、玻璃、砂砾、草木灰痕、建筑废墟类砖瓦残块(片)等,层厚0.15米~0.30米。  第二层呈深灰色,质地松软,普遍存在有炭化粮食颗粒(块),种类分别为小麦、大麦、荞麦、大豆、绿豆、谷子、高粱等。分布规律为:杂粮多集中在台的南部,小麦多集中在台的北部,在台顶的断层中发现有砖瓦等建筑残件及木炭痕迹,厚度为0.43米~1.10米,几乎分布整个土台,分析为一处粮仓遗址。根据大量的木炭及已炭化的粮食颗粒推断,应为被战火或其他原因火烧后的东汉粮食遗址。  第三层为夯土层,呈浅灰黄色,厚度为1.9米~3.2米,夯土每层厚0.1米~0.2米,没发现夯窝,应为平夯所筑。  第四层呈深灰色,质地稍疏软,包含物有陶器残片和石器及红烧土层。陶片以黑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和红陶。纹饰以条纹、绳纹居多,并裹有方格纹、阴弦纹、附加堆纹、指甲纹。可辨器物残片有碗的底部和边沿、鼎的腿部等。鼎腿多凿形,有红、白二色,兼有小而扁的鼎腿。石器有石锛及石镰等生产劳动工具等,均为打制后又磨制而成,异常精致。由采集的陶器、石器标本的质地器形、纹饰等特征综合分析,此处应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另外,还有大范围的红烧土层集中在土台的南部,应为居住遗址。  上蔡县城的古文化遗址大部分分布在枯河故道两岸,尤其以河南龙山文化居多,反映了古代先民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枯河由上蔡县华陂镇入县境,流经近5个乡镇进入项城境内,这些乡镇沿枯河两岸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13处之多,尤其以光武台遗址最有价值,文化层较厚,典型器物较多,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1963年6月,光武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明园

  蔡明园公园位于上蔡县蔡都镇西南部,南临重阳大道,北接蔡都大道,西临秦相路,东至蔡明路,南北长约1030米,东宽814米,占地约72.4公顷,计划2015年12月全部建设使用,总投资7640万元。蔡明园公园定位为文化上体现上蔡县历史底蕴,环境上注重生态自然,功能上满足文物保护及市民休闲娱乐开放式综合性公园。2006年,上蔡县政府聘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蔡明园公园进行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园的核心景区是:南天门、蔡明园广场、人工湖、假山、少儿游乐中心、游泳池、垂钓池、动物圈养区等。其中,公园南山门被誉为“亚洲第一门”,于1995年12月至2006年9月兴建,历时11年,总投资2800万元,由县政府和释明承法师共同兴建。此大门总投资2750万元,明承法师投资2000万元,1995年12月开建,历时11年。大门为6柱5门11式牌楼,高35米,宽75米,南北跨度为15米,柱、梁、舫彩绘,外部由石雕硫瓦、基座彩绘构筑而成,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古今结合建筑。正门上方南面写“蔡明园”三个大字,由原国家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题;正门上方北面“回头是岸”四个大字由台湾大香山观音禅寺长老、当代世界著名高僧释明乘发师所著,大师俗名陈国勋,祖籍上蔡县东洪乡曾陈村。大门石块雕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飞天等形象,其中集花、鱼、伞组成的图案,代表人民期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心愿。

顺阳王墓

顺阳王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顺阳王墓位于上蔡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金井吴村后西北角,开龚公路东侧约100米,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顺阳王名朱有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载:“顺阳王怀庄王,定庶三子,永定年封。十三年死,无子除。”原墓呈圆形高冢,高约8米,直径20米。  顺阳王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结构复杂。墓门向南,从南至北依序为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左右耳室组成,全长28.31米。现存前室北侧,中室北侧及左右耳室甬道,内有一对石制门轴。耳室位于中室两侧,呈正方形,长2.8~2.9米、高4.1米,均为东西拱劵式。后室三壁均有一个壁龛,其中后室两侧壁龛相对应,大小相同,长0.7米、高0.87米、深0.5米,后壁壁龛较大,宽1米、高1.1米、深0.5米。后室及两耳室均有棺床一个,其中后室棺床位于正中,南北长3.1米,东西宽2.7米、高0.6米。东西耳室棺床与耳室大小相等,高约0.2米。3个棺床均发现有零散人骨,葬式不明。墓底地面用青石方砖砌成,墓壁及墓顶为长方形青砖垒砌。  墓内有墓志出土,楷书墓志文为:王讳有烜,大明太祖高皇帝之孙——谨志。  顺阳王墓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学术和展示价值,特别对于研究明代丧葬习俗和明代王室生活、用具、美术、乐舞及金银器制作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伏羲画卦亭

  蔡国故城(今上蔡县城关)东去三十里蔡冈(现白圭庙一带)有一座重檐高翘、简瓦盖顶、古雕秀丽的八角凉亭矗立于八尺高台之上,掩映在几株古柏之中,这就是悠久历史的伏羲画卦亭。   据传,远古时期此处上临于蔡水之滨的高台,台太四周广二十余顷,蓍草丛生,其间有首若龙矫、尾若凤翔者盈于台 ,于是便有“蓍草台”之称。司马迁所谓“百茎丛生、上有青云覆之,下有灵龟守焉”即指此草。又传,蔡水之内曾有一尺有余,素甲缟身的白龟浮游,时人便认定它就是守卫蓍草的“灵龟”(后来这里名白圭庙)。    人类始祖伏羲氏上(太昊)为定天下之吉凶,制作八卦图后,曾在这蓍草台上用蓍草和龟甲烧灼揲卦。他认为本地蓍草和龟甲是最灵之物,因誉为“上乘”。为纪念先宗人祖足迹到此,后人在蓍草台上筑起二亭,一砌先天八卦图,一砌后天八卦图,名曰“伏羲画卦亭”(又名八卦台)。亭批旁著草择其最佳者圈地而护,名谓“著草圃”(又名蓍草圈)。亭建何时,由于历史久远而无丛查考。从清康熙年间尚存蔡邕为此亭题的碑刻(文为“伏羲蓍台”四字)来看,此亭应为东汉之前的建筑。后来,画卦亭处又建筑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这便是伏羲庙。庙建始末,亦无法考究。而且随着人世间风云沧桑,站乱兵火、盛衰嬗变,原庙迹已荡然无存。  

蔡侯望河楼遗址

蔡侯望河楼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蔡侯望河楼遗址位于上蔡县城西,据史学家考证,此楼兴建于春秋早期,是蔡侯平日登楼宴乐、观景的一处高地。历经战火,多次修缮,现已台是楼非。《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桓景(上蔡人)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芦冈之巅的蔡侯望河楼)。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是重阳节起源的最早史料记载,2005年12月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上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樊金凤摄

蔡国故城遗址公园

蔡国故城遗址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蔡国故城遗址公园位于城北新行政区蔡侯路南侧、鹏宇国际城对面。公园全长480米,占地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6000平方米。该项目定位为历史文化景观、城市街头绿地,共分为观赏休闲活动区、水上休闲活动区、入口活动广场、休憩娱乐广场、休憩下沉广场、文化休闲下沉广场等区域。公园充分利用上蔡丰富的文化遗产,用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营造出悠久古远的文化氛围,为上蔡人民打造休闲、娱乐、学习的自然和谐的生态公园。

蓍草园

  蓍草园位于上蔡县城东15公里处的伏羲祠内。蓍草被古人认为是“探迹索隐,钩深致远,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的神草。据《重修汝宁府志》中明代杨勋《蓍草台记》载:“蓍草首若龙矫,尾若凤翔,盈于台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画入八卦之变,故名曰:‘蓍台’。”樊金凤摄

夏庄清代建筑群

  夏庄建筑群位于上蔡县百尺乡百尺寺村夏庄,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硬山灰瓦顶,主体建筑的二层楼顶饰有龙首和各种禽兽、花卉等砖雕图案,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对于研究清代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樊金凤摄

上蔡伏羲祠

上蔡伏羲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伏羲祠位于上蔡县塔桥镇白圭庙村,始建于汉代,因伏羲曾在此画卦,教人结网狩猎、训养家畜、开物成务,后人感其恩德,在蔡河之滨建伏羲祠以示纪念。祠内现有伏羲殿三间,蓍草园一圃,西北侧有伏羲画卦亭一座,亭旁刻有东汉蔡邕题写的“伏羲画卦碑”一通。

新陈庄明代民居

  新陈庄民居位于上蔡县西洪乡新陈庄村,坐北朝南,是一幢建于明代的三层楼房,硬山灰瓦顶、垂花门,楼正面左右两上角及前檐下均由人物、禽兽、花卉等砖雕装饰,四面墙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初建筑时搭脚手架用的砖洞,形状较为奇特。  樊金凤摄

高岳集遗址

高岳集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岳集遗址,位于上蔡县城东北杨集镇高岳村东南部。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高岳集遗址共分上、中、下3个文化层,且层次清晰。上层为仰韶文化,采集的文物有火候较低、质地疏松的泥质红褐色陶片,出土的器形有小口双耳壶、钵形鼎等,同时出土的还有红色鼎足、罐等器物。中层为屈家岭文化,陶片以黑陶为主,同时出土有砂粒及蚌壳粉烧制成的宽折沿器物口沿陶片、鹤嘴器物和兽骨等。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出土陶片多为黑陶和灰陶。纹饰以条纹为主,也有绳纹、蓝纹、方格纹等。出土器形有鼎、鬲、罐、盆、杯等器物的残部,鼎腿多为凿形。石器有穿孔石铲、石链等。  高岳集遗址为研究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层次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1986年11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孟庄明代民居

  孟庄明代民居位于上蔡县邵店镇小楼村孟庄,建于明代,是一栋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小灰瓦覆顶,饰有人物、鸟兽、花卉、莲蓬等砖雕图案,正面二层和东、西山墙三层处各有一垂花门,精巧别致。

楚国贵族墓地

楚国贵族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楚国贵族墓地位于蔡国故城以西l~5公里的岗地上(上蔡县大路李乡与芦岗街道办事处岗岭区域内),是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后,以蔡地为北方重镇,在近300年间形成的一处重要贵族墓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岗地今名卧龙岗,南北向,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20多公里,高出周围30多米。墓地位于岗地中部,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墓地大、中型楚墓众多,其中不乏“甲”字形高级楚国贵族大墓。由于历代耕种起土,特别是现代墓地上密集的砖瓦窑厂的起土破坏,许多大墓的封土已无,残留较高夯筑封土的主要有肖里王楚冢、郭庄楚冢、湾李楚冢等,墓葬密集,排列有序。经多次发掘证实,墓葬中多为战国时期的大、中型土坑墓。  2005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组对郭庄1号楚冢进行了发掘,该墓葬是一座战国早期积沙积石的大墓,平面是“甲”字形,墓室口东西长25米,南北长17米,深约18米,为“豫南第一大墓”。其结构奇特,规模宏大,防盗设施精巧,历经10多次盗掘,依然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随葬品中不乏精美之器,如最大的青铜盖鼎口径80厘米,仅次于楚幽王鼎;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国内罕见;石罄形制较大,质地精良,更加难得。玉板指、裸女玉耳勺、金龙玉环铜削、玉柄铜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李斯墓

李斯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斯墓位于上蔡县城西南6公里处,李斯楼村东南,上驻公路东侧约1.5公里处,高为57米。  李斯墓呈圆形封冢,东西宽22.5米、南北长27米,封冢为层层夯筑,夯窝较大。墓前立有碑石,栽种绿化树木,为防止封冢水土流失,近几年对封冢周围设置保护墙,前面修建数层水泥台阶。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上蔡即今上蔡县,古时属楚。)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后人誉为“千古一相”。他“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后西入秦国,被秦王嬴政先任为长史容卿,后任为廷慰,成为“用事大臣”(《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军事上,李斯辅助秦王嬴政灭韩、赵,并燕、魏,吞楚、齐,以十年时间而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在政治上,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任用李斯为丞相,他辅助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社会管理制度。他辅助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钱币等,使国民在文化意识、经济流通、社会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从而推动了当时大秦帝国的发展。李斯的文章被鲁迅誉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琅琊刻石》、《秦山刻石》、《峄山石刻》是中国书法史上难得的精品,被张怀瓘誉为:“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秦始皇死后,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被安葬于芦岗脚下的汝河之滨,即今天的李斯楼村东南。李斯死后,赵高派人到上蔡李斯故居挖地三尺,现在上蔡尚存有“李斯坑”、“李斯井”等遗迹。  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他废分封,置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为秦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秦代历史上同商鞅、吕不韦一起被列入《史记》列传的人物中。商鞅变法为强秦之功,吕不韦辅国为富秦之功,而李斯在此基础上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千古伟业,因此李斯被史学界称为“千古一相”。2000年9月,李斯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蔡十里铺遗址

上蔡十里铺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铺遗址位于上蔡县城南5公里处邵店镇十里铺村南500米。遗址高4米,南部有断壁,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50米,南北宽200米,近11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1986年,十里铺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5月,曾经对十里铺遗址进行了试掘,并开挖了三个探方,出土的有房屋遗址以及石器、陶器、骨器和墓葬,为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提供了不少资料。发掘发现:房屋多是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均分布在遗址岗地南坡,房门朝南向阳,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喜欢阳光,另外出土较多储存粮食的陶器以及煮酒用的陶器。从出土较多的兽骨发现,当时人们除经营农业之外还从事渔猎和畜牧,兽骨中发现有较多鹿骨,说明狩猎中猎获较多的鹿,证明了当时上蔡一带属于亚热带气候。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或黑陶,另有部分磨光黑陶,纹饰有绳纹、条纹、方格纹、网纹,附加堆纹、弦纹。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镰、石凿、石锛、石铲、石刀等,为当时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均为打制后而又磨制,异常精致,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十里铺遗址文化层次堆积较厚,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反映出了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经济文化较前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杨屯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杨屯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