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驻马店 >> 正阳县 >> 铜钟镇

铜钟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正阳古佛文化园

正阳古佛文化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正阳古佛文化园  在正阳县的正阳公园东侧有一个古佛文化园,别看它刚建不久,可是它的名气却早已飘洋过海,宝岛台湾多家媒体前来对它进行专题报道,可以说正阳古佛文化园已经在宝岛台湾名声大起。在内地,正阳古佛文化园也正成为众多人们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尊明代古佛,它是大陆与台湾交流友好见证,这里也是驻马店首个对台交流基地。    信息来源:“阳光正阳”微信公众平台  信息来源:“阳光正阳”微信公众平台

正阳汉代石阙

正阳汉代石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石阙  正阳县汉代石阙位于正阳县城的东关外,公路北侧,当地群众称谓“望像台”。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望像台在城东关外东岳庙前,有石壁厚二尺,东西长六尺。东首石块八层高七尺许,西首石块十一层高一丈许,顶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两首侧面斩齐,如门户之一边,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正阳县文化部门鉴于此“台”建筑形式古老,同时在群众中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故事,就把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全省文物调查登记中,对此“望像台”进行了调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汉代石阙。  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人,曾在阙北废墟上修建东岳庙;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东岳庙。现仅存废墟,其上瓦砾遍地,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属于汉代的遗物。可证在建东岳庙之前,原即有建筑物。石阙仅存东阙,西阙已经损毁,调查中为寻找西阙的遗迹,曾在附近进行了详细的钻探,钻探结果没有发现什么迹象。不过正阳县我们听到群众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缝,中间可以过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缝复合,长到了一块”。很可能西阙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况下被拆除的。  石阙是用青石条堆筑而成,有子阙,阙身总高4.75米,母阙与子阙通宽2.10米,阙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倾斜。阙基三层筑成阶梯形,底长3.7米,宽2.25米,中层长3.25米,宽1.75米。上层长2.6米,宽1.2米;基高0.67米。母阙阙身筑石十一层,身高3.75米,子阙阙身筑石八层,身高2.6米,阙顶单檐四注,母阙檐长2.25米,宽1.75米,高0.37米,子阙檐长1.12米,宽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陇屋脊。  由于石质比较粗劣,加之年久风雨侵蚀,阙身表面风化比较严重,大部分纹饰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还可以看出一点形迹,如在阙身的南面和东面的人物、牛、龙、铺首、斜线和环形花纹。这些图案花纹和在河南常见的东汉时期小砖侧面的几何图案以及南阳画像石上的图象基本相同,惜未发现铭刻。这处阙的建筑形式、筑法、大小皆与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阙极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东汉时期所建的。

袁家大院

袁家大院为文化旅游景点。  【袁家大院】清末,我县吕河乡大杨庄老袁寨人袁乃宽,因和袁世凯攀宗联谱,十分得宠,扶摇直上。在袁世凯当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袁乃宽总揽全国财政大权。民国元年,他依仗权势把县城东北的张岗寨霸占,更名袁寨,投下巨款,买土地1300多亩,挖河筑寨,大兴土木,营造宅院。袁寨建筑据说是依照北京宫殿样式,分外寨和里寨两大部分,外寨为商业区,里寨为住宅区。遗憾的是,袁家大院在文革时期被毁。目前遗迹犹存,依稀可辩。  袁家大院旧址位于正阳县袁寨乡袁寨村,建于清末,旧址尚存三间砖木结构的偏房,小灰瓦覆顶,房梁呈“工”字形,由不同直径的圆木榫接而成,一些青砖上有“福”“禄”、“寿”、“喜”字样,部分瓦片上印有“卐”字,清晰精美,见证了袁家大院由盛转衰的百年沧桑。  吕河乡  一、基本情况 吕河乡位于正阳县城南9公里,北邻慎水,南接同中,东西分别与新阮店、永兴、彭桥、兰青等乡相连,省道开龚路、确平路贯穿南北。全乡辖15个行政村,255个村民组,农业人口29300人,耕地面积81793亩,农业资源丰富。 二、特色亮点 1、水利资源:境内有干流3条,小型水库1座,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且无污染。 2、蔬菜种植:…… 详细++

小王楼清代民居

  小王楼民居位于正阳县寒冻镇固城村小王楼村民组。改民居始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小青瓦覆顶,梁、柱、檩直接结合,二层屋脊的脊端有花、鸟、禽等图案的砖雕,既精巧别致又古朴厚重。  樊金凤摄

东汉黄叔度墓

东汉黄叔度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叔度墓位于正阳县城西北隅,县教体局院内。墓冢高2米、周长26.3米、东西长8米、南北长8米。墓南向,前有古墓碑两快,东侧为唐碑,西侧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碑。现墓基一圈砌有高0.5米的护墓墙,墓地有翠柏7棵。明清之际,祠墓多次维修,现祠祀渐废。  唐碑,素面,高2.4米、宽0.76米、厚0.17米。碑阳面正中题镌“汉黄叔度墓”五个大字,每字大0.4米见方;碑左下侧题刻“颜真卿书”四字,每字大0.10米见方。均系“颜体”楷书,浑厚雄健,刚劲笃实,历千百年而笔锋峻厉,墨韵犹存,实为不可多得的颜体题镌之大字碑。碑帽早失,碑座长方形,无纹饰。现在碑阴及两侧砌有护壁。  清碑,立墓前西侧,系清乾隆十七年碑刻,高2.5米、宽0.76米、厚0.17米。碑阳面无纹饰,正中题镌“汉黄征君墓”五个大字,左下侧题刻“会稽后学南渠沈浯敬书”十个小字,均为楷书,其字大小如唐碑,碑阴面上部刻“二龙戏珠”纹,碑身刻县令解忻撰写的《重修黄征君墓记》全文,碑文共16行。《碑记》第一段论古贤之“三不朽”,第二段论黄可与颜回媲美,第三段对黄著《天禄阁外史》及明王守溪《天禄阁外史序》疑而辩之。总论为歌颂黄叔度人品高尚,德行不朽。碑刻字迹清秀,端庄有致,堪称书法佳品。《碑记》对研究黄宪(叔度)及其祠墓的演绎过渡,提供了有价值之资料,黄祠墓过去碑碣甚多,今仅遗此二碑。碑文均为颜体楷书,唐碑碑文的神情骨格以及清汤丰润的神韵当属颜真卿真迹,对于研究颜真卿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清乾隆十七年所立石碑文更能体现黄叔度高尚的思想品德,引得后人尊崇和敬仰。  黄叔度墓是我省现存东汉时期保存完整的古墓葬之一,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式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人情风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王家冢遗址

王家冢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正阳县西12公里的熊寨镇王大塘村,遗址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200米,南北160米,面积为32000平方米。最高点6米,南北两边稍倾斜,正中形成东西长高脊。遗址东北部,有大块红烧土区,长80米,宽72米,面积为5760平方米。  遗址现为耕地。犁过后,经大雨淋洗,残陶碎片到处皆是,呈红、灰、黑等色。间亦见夹砂白陶片和铜镞。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花岗岩舌状斧、石锛、石英石凿、燧石凿、石镞、灰石柳叶箭头、石环等。陶器有鼎,分三式。一式夹砂黄陶扁鼎腿,二式黄陶锥形鼎腿,三式灰陶釜形鼎腿。陶碗,分二式。一式高圈足黑陶碗(底片),二式轮制灰陶碗(底片)。还有红陶粗绳纹圆底罐,红陶夹砂鬲腿,红陶杯状器,灰陶澄滤器,彩陶纺轮,白陶拍残片等。此外还有铜镞、兽牙等。  王家冢遗址属屈家岭文化,主要是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丰富,对于研究古人类的生活、居住和淮河流域古人类居落提供了实物佐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江国城遗址

江国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国城遗址在正阳县东南大林镇涂店村。遗址范围:东至涂家大坟,西至涂楼,北至冯庄,南至涂店集南沿。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地面已无城垣痕迹。距城南1公里是滔滔淮水。城东有涂堰环绕,东南与信阳息县接壤。城西南不远处有“卧牛堆遗址”,实为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突起平畴,横亘冲衢,宛如关隘;堆下寇堰东南流,约1公里入淮,是处居高背水,可攻可守;城东涂堰入淮处,两岸高起,形势险拔,俨如大鸟展翅,腾空搏击,古称“凤凰台”,群众呼曰“烽火台”。  江国,赢姓,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伯益的后裔有江氏部族,生息于河南正阳县(《中国史稿》)。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徐夷、淮夷(江属淮夷)也随武王出兵,商灭,武王封江氏部族为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邻息国(今信阳息县)、西邻道国(今确山县)、北接蔡国(今汝南、上蔡)、南邻淮水,其面积相当于今正阳县南大部。  春秋时期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至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江国介于齐、宋、楚等大国势力之间,其活动时而与齐宋结盟,时而与楚盟,鲁文公四年,楚灭江,江国城沦为楚县邑。其疆域亦被分割,江之子孙,惧而四处逃亡,不敢再以赢为姓,而又忘不了故国,遂以江为氏,称江姓,是为中国江姓之始,江姓渊源于此。西汉初,江国城为安阳侯都邑,又为安阳县邑,延续至西晋,安阳县改称南安阳。  江国城遗址是江姓的发源地。在古江国辖区内考查出先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30多处,曾出土过大量文物,从遗物上看对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城址建筑的格局及演变等提供了难得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95年4月10日,新加坡“六桂堂”九五河南寻根祭祖团江氏后裔一行数十人,专程来正阳涂店祭祖,甚为隆重。而后正阳县成立了“江氏文化研究会”,并多次受到新加坡“六桂堂”之邀回访新加坡。  2000年,江国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李冢汉墓群

李冢汉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正阳县城南一公里的皮庄村李冢北现存古墓四座。古墓沿二环路一字排列,从东向西分别是M1、M2、M3、M4。M1最大,高10余米,东西长35米、南北长46米。墓冢上长满杂草荆棘和几颗树,有一条崎岖小路通向墓顶。墓南是二环路,隔路是李冢村。东、北面是耕地,西部是M2,两墓间有一条南北小路。M2、M3、M4现成几个小土丘,高不足2米,直径20米左右,墓上被村民种满了杨树。  李冢汉墓群,古志称“慎子将军墓”,又称“南龙岗七星台”。墓共七座,分布在县城南姚庄、李冢两处。姚庄一座1958年已毁平。李冢附近六座,2003年修建二环路,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两座,现余四座。  李冢汉墓群是我省地面保存较完整的墓群,其价值之高不可估量。从5号、6号墓发掘出土的铜器、陶器等遗物来看,充分显示了汉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对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建安故城遗址

建安故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正阳县南15公里的铜钟镇建安村一带。护城河四周遗址依然可见,南面及西南面城垣土基尚存,古城四边各长1000米,面积一百万平方米。遗址现大部为耕地,省道219公路从遗址上穿过。  建安城始建于北魏,为其南疆军事重镇,南北争夺义阳(今信阳),建安曾屯重兵,以扼三关,隋统一天下,建安城废坠。清嘉庆十五年《重修建安铺前后殿宇并装塑神像碑记》上载:“真南40里许,有庙曰建安铺,其左有城曰建安城,城古而庙犹存……建安者汉献帝纪年之号也,庙以建安名,亦犹寺以显庆名,开元名耳。缅其时群雄竟起,魏与吴争锋尤甚。此地南达武昌、北通古许,想士卒往还,每练甲于此,故今大雨后,行人犹往往得金镞。父老相传:斯地旧设武职,以镇压正罗之邑……东望城郊,故路依然。”按《碑记》估计,城始建于东汉末。《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建安县条:“后魏置,今阙当在河南境,查其时河南境,除此地别无建安城邑。”史载:“齐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9年)军主吴子阳等出三关(即现信阳县境内的大遂,也就是九里关,在罗山县内;直辕即武胜关;冥厄又名奄厄,即平静关,与应山县接界),侵魏败还,既而魏将田益守谋取义阳(今信阳),以扬州之卒屯于建安,捍三关之援。”建安,与三关相近,当指正阳县的建安无疑。  遗址内不时有文物出土,尤其大雨过后,行人往往能拾到金币、金器及其他器物,可见其文化层之丰富。再者,建安城以汉献帝纪年之号而得名,建成于北魏,是其南疆军事重镇,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及文化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临淮城遗址

临淮城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临淮城遗址位于正阳县皮店乡朱店。南距淮河1000米,西距今夏小庄约700米,东距朱小寨500米,北距姚庄100米。古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800米,面积80万平方米。四周护城河还可见到,现存西门,城河宽90米,南西两面存有部分城垣土基,高出地面近3米。这两处城门还可辨别,西门土基厚25米,南城垣外东西二莲花湖还在。东湖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约350米,面积约35000平方米;西湖宽约80米,长约50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湖底铺有方砖,两湖之间建有高约1米的暗渠,水可互通。至今夏秋两季,两湖碧荷满池,犹为壮观。  临淮城始建及其沿革,还没有考证清楚。据《通鉴》载,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春正月,封子衡为临淮公。食邑即今正阳朱店的古临淮城。衡爱莲花,城河皆种莲,时称莲花太子。城内过去有临淮寺,在今朱店街南头。寺内有古柏树一株,后毁于淮水。明邑人张搢有咏《临淮古柏》诗:“皱尽霜皮干十围,苍颜无改市朝非。只应相伴长淮水,终古涛声送落辉。”明邑人张执中有咏《古临淮城》诗:“片石犹能识旧踪,寒芜漠漠晚烟重。曾经歌舞长淮水,不记年时古寺松。欹塔入云风月朗,断碑湿雨鲜苔封。犹闻白狗梁时戌,野草年年织翠茸。”明人张拔咏《莲花池》:“临淮遗址半蒿莱,池水涟漪一鉴开。白露自秋烟月晚,曾无人唱采莲来。”《方舆纪要》记载:“(正阳)县南八十里有临淮城。”从许多歌咏临淮故城及其遗物的诗歌来看,遗址原是有迹可寻的。随着岁月的推移,遗痕旧迹越来越少,已无可考证了。  临淮城遗址历经多次普查并采集了很多标本。2003年,因修路进行的局部考古挖掘时出土的铜器、陶器等文物,对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及城址建筑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考古价值。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汉安成遗址

汉安成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安成遗址】汉安成故城作为长期持有争议、迷失已久、曾经辉煌一时的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名城,始建于西汉初即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6年),早于正阳设县88年,到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入汝阳(今汝南)长达811年的历史。对于汉安成故城遗址的下落,各界对其位于汝南、平舆还是正阳的争议颇多,而许齐平老师(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极深造诣和在文化界享有较高声望的汝南县文化馆的许齐平老师)通过查阅和参考大量古今文献,经过十余年反复研究和亲自对该古城遗址作田野考古调查,充分证明了其位于我县境内的寒冻镇固城寺村,并于2007年7月份在《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发表了《汉安成故城考》,2006年11月份在《驻马店日报》发表了《寻找两千年前的历史名城—正阳汉安成遗址访问记》,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很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虽然目前汉安成故城遗址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根据许齐平老师的考证,今天从城内高大方形的土岭、大而深的河沟仍能看出当时安成的繁荣,冠盖往来,车水马龙,楼台亭榭,莺歌燕舞。所以,汉安成故城遗址的发现和考证,对正阳这个历史文化资源相对贫瘠的县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虽然目前还缺乏非常详实的史料论证,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却影响深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雷岗战役遗址

雷岗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雷岗战役遗址】1947年8月24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径汝河,汝河又正值汛期,在前有重兵堵截、后有追兵紧逼、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汝河阻挡的万分险恶关头,-司令员果断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口号,激励全军斗志,突破汝河雷岗防线,抢渡汝河,一举扭转了战局,取得了雷岗战役的重大胜利,顺利挺进了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国革命战争就是从这里由被动走向主动、从局部走向全国、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的,中国革命由此发生了巨大转折,也使正阳雷岗闻名遐迩。如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革命精神已成为正阳人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不竭动力,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奋发图强,拼搏不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付寨闰楼商周古墓葬群

付寨闰楼商周古墓葬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付寨闰楼商周古墓葬群】付寨闰楼古墓群地处正阳县境北部,系一座商周时期的贵族及平民墓群。考古发现,古墓群共建有商周直至明清不同时期的墓穴149座,总发掘面积1.8万平方米。闰楼古墓群出土器物与典型的商代晚期特征基本一致,特别是商代硬白陶的大量出现,有力证明此地带曾是一处高度文明的商代部落遗址,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晚商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历时9个月、出土文物275件的正阳闰楼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已于今年完成,填补了豫南地区汉代以前考古工作的一项空白。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古江国都城遗址

古江国都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江国都城遗址】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古代江国位于正阳境内,领土疆域在淮河流域一带,其都城遗址在现在的大林乡涂店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2公里。在古城遗址内,曾出土有商、周时代生活用陶器残片。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外逃,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姓。在最近几年的寻根认祖活动中,国内外的一些江姓族人纷至沓来,其中新家坡的“南洋江氏总会”一直与我县的“江氏宗亲会”保持联系,并捐资在大林乡修建了沿淮小学和江氏祠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铜钟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铜钟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