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株洲 >> 茶陵县 >> 洣江街道

洣江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茶陵云阳山

茶陵云阳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云阳山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武功山系,由云阳山、天堂山、杨柳山、岩鹰嘴等几大山头组成,最高峰天堂山海拔1130米,最低海拔仙人湾110米,相对高差1000余米。云阳山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形多样,差异明显。海拔500多米的云阳仙一带,在炎热的夏季气温保持25℃。宜人的森林气候,是游人避暑消夏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云阳山山高谷深,溪河纵横,有大小溪流10余条。湘江一级支流米水流经公园15千米,年平均流量每秒134.57立方米,终年通航。  云阳山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山。在这里可览七十二峰,可观十大灵岩,可拜岳圣始祖,可沐道佛祥光。  云阳山是神农故封。据《汉学堂丝书》和《皇甫记》等古籍所载,云阳山是因黄帝之子少昊云阳氏始封于此而得名,又是第八代神农炎帝的封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兴农事,种五谷,尝百草,采茶茗,至今在云阳山留下了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碾药槽、炼丹灶、神农殿等灵迹。1986年,在云阳山南麓发现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0土的6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粒,有力佐证了炎帝神农在云阳山教人“刀耕火种”的历史。  云阳山是道佛圣地。早在南北朝时期,云阳山就有宗教活动。梁天监二年(503),佛教的传教者在云阳山东麓兴建了崇福寺;梁大同年间(535~545),一位叫饶道亨的人拜紫微真人为师,在云阳山兴建云阳仙道观。从此,来云阳山修道、悟禅、建宫观寺庵的道徒、僧侣络绎不绝。唐初,云阳山曾封为南岳,素有“古南岳”之称。1500多年来,云阳山一直被道、佛两教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洞天福地,至今在云阳山东门入口处存有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在云阳山北门入口处建有佛教的紫云寺;在紫微峰东麓的古南岳宫(云阳仙)和白云寺,时为佛寺、时为道观,甚至佛、道共处一室。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声悠悠,香火绵绵。   2008年12月,云阳山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评定验收,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品牌,2009年云阳山预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品牌。  1、云阳山道观(古南岳宫)  始建于南北朝。宋淳熙十年(1183),改建为云阳仙道观,开山道祖是陈善宗。南宋末,改建为紫微书院。明代先后改为云阳寺、旌忠书院、云阳仙道观。此后一直是云阳仙道观。“0”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神像被捣毁殆尽。1989年,修复了古南岳宫、慈航殿、三官殿和山门牌坊等部分建筑。2006年,按照明、清时的形制,重建原有的宫、殿。云阳仙历经千多年沧桑,时为佛寺、时为道观、时为书院。尽管如此,都设南岳宫,主祀南岳圣帝。让南岳圣帝与佛祖、道祖同受一炉香,甚至与孔圣人同受人们朝拜,相安无事,和谐共处。形成云阳山一个奇物的文化现象。其所以佛教、道教、儒家都看中了这块地盘,将此视为“风水宝地”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块地盘是云阳山灵脉郁结之处。民间则认为,南岳圣帝因为看中了这块地盘,所以在这里建造南岳宫,人们认为圣帝看中的地方肯定有“灵气”。这块地盘三面环山,背面的山较高,左右两山较低,像一张朝东摆放的“靠背椅”。民间传说把这“靠背椅”渲染得神乎其神。说这里原来没有后面的山和左、右的山环抱。后来,偷偷下凡到云阳山天鹅湖洗澡的仙女,见南岳宫建在峰下,洗澡不便,于是扔下三坨湿泥巴,变成了山,遮挡视线。  于是,云阳仙道观又有了几分“仙气”。  云阳仙古南岳宫后左侧有五雷池、试剑岩、观音岩、一线天等4个岩泉景点。这4个景点连为一体,各逞风采。  2、白云寺  白云寺原名白云庵,民间称之为白云仙。元代及元代以前原是个默默无闻的山野小庵,到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声名鹊起,香火兴旺。原因是曾任云南镇守使的段文看中了这块地盘。段文,字思丰,朱元璋定鼎天下后,时任茶陵卫千户的段文被征调云南戍守,屡建战功,授明德将军,洪武十九年(1586)晋升武德将军。据说段文年青时,有一次登微峰途经白云庵时,忽然听到一声巨响,只见紫微峰山腰崩裂,露出一个巨石,象威武的将军屹立山腰。茶陵民间流传一句话:“云阳山笑,将军出。”茶陵方言把山崩裂说成“笑”。  段文受到惊吓,不知是祸是福,便进白云庵抽了一签。和尚见他抽的是上上签,连连祝贺:“恭喜恭喜:‘云阳山笑将军出’这句话要在你身上应验了。”他听了和尚讲的这番话,还是不太相信。和尚说,紫微峰是云阳山的灵峰,白云庵座落在紫微峰下,是灵峰的基座。在这里遇见“云阳山笑”,是会应验的。段文从此有个想法,若有出头之日,一定要重建白云寺。  洪武二十年(1387),段文解甲归田后,捐银三千两,重建白云寺,劝捐庙产田400多亩。白云寺从此红火起来,僧侣最多时有两百多人。现在的白云寺是1992年、2008年按原有形制分期修复的。  白云寺前的野生茶古代很有名,称为“白云茶”,是寺僧饮用和招待香客用的茶茗。  3、紫微峰、祈丰台  紫微峰海拔864.7米,是云阳山第二高峰。峰巅崖壁险峻,奇岩怪石嶙峋,如蹲如立、若跃若腾,峰侧岩柱林立。徐客霞在《楚游日记》一文描述紫微峰:“石崖高穹,峰笋离立。”  紫微峰是最佳的观景点,素有“一峰观三县”之说。东观茶陵县城,南眺安仁熊耳山,北望攸县。登峰远眺,层峰叠嶂,耸碧拥翠,势若绿潮奔涌,尽呈眼底。如遇雨过初晴,群峰如洗,格外秀润,半露云海之上的秀峰,如座座蓬莱仙岛。清代诗人谭兆鸿《紫微峰》(集唐句)把“紫微翠”景观描写得十分壮观:“俯视但一气,诸峰尽觉低。阴阳割昏晓,残雨隔虹霓。石磴平黄陆,层浪枕碧溪。更起天路近,客到与云齐。”远望东方,茶陵“八景”之首的“洣水环流”景观历历在目。——洣水好似从蓝天飘逸而下的银绸,汇文江、茶水,半抱茶陵城,流经云阳山洪山庙峡谷,悠悠北去。因文江、茶水两条支流有时略带浑黄,因此形成“金线吊葫芦”的奇观。夜幕降临,山城华灯竞放,与环城的米水、与灿烂星空交相辉映,多姿多彩,令人神往。有的诗人把此时此景中的茶陵比作“水晶宫”:“嵑嵑云阳第一峰,翠微满眼玉玲珑。洣水南来西复东,北流宛转与环同,鄂王城在水晶宫。”(岳飞曾驻兵茶陵城,所以称茶陵城为“鄂王城”)。  紫微峰又是一处观日出的好地方。清晨,云海茫茫,势若涌潮,红日喷落而出,云蒸霞染,似乎举手可掬。使人走进“日照紫微云拂槛,潮奔石磴霞染衣”的意境。明代诗人罗懋赞美“紫微晓日”;“日上扶桑海气红,紫微朝爽出鸿濛。王矞瑶飞瀑泉声脆,翡翠凝寒树影重。鸦带曙烟来旷野,雁拖秋色过晴空。八弦洞彻清虚处,仿佛蓬莱第一峰。”不少游客为了在紫微看日出,先一天便登峰野餐、夜宿,一睹紫微日出为快。紫微峰是云阳山第二高峰,第一高峰是正阳峰(海拔963.2米)。紫微峰虽不是云阳山的第一高峰,但是因为它雄奇挺拔,风光秀美,所以名气很大,称之为“嵑嵑云阳第一峰”。除此之外,就是它的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每块岩石、每处石窟,甚至山形山貌都融合了浓厚的文化元素,都附载着神奇的故事。  地址: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十八丘  等级:AAAA  官方网站:http://www.yunyangshan.com.cn/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  门票75人民币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  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县(州)署衙,始建于宋代中叶,占地10521平方米。地处湘赣要冲的茶陵县,是井冈山的西部屏障。当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上安家后,毛泽东便将攻打茶陵作为向外发展的首选目标。趁着驻守茶陵的国民党正规军调走之机,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主力近500人在团长陈皓等率领下,胜利攻占茶陵县城。这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工农革命军进城后,陈皓等领导人缺乏管理经验,他们不做群众工作,仅委派了一个县长,完全按旧政府一套制度行事,部队所需经费仍由商会摊派。宛希先在力促中共茶陵县委成立和工农群众组织恢复的同时,目睹了新成立的茶陵县政府种种弊端,以及陈皓等军官的所作所为,甚为忧虑,写信嘱人送交远在茅坪的毛泽东。毛泽东立即复信宛希先,指示:由部队派人当县长是不对的,不能按国民党那一套办。要成立工农兵政府。要保护商店,保护邮局,保护学校,保护医院。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后,宛希先向部队里的党员、团营干部、士兵委员会,向新的县政府,向茶陵党的组织等方面作了传达,开始了组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筹备工作。工会、农会和驻城的工农革命军分别选出工、农、兵代表,在此创建了湘赣边界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28日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由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三个常委组成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选举谭震林任主席。当日在此召开庆祝大会。大门两边分别张贴有“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对联。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设民政、财经、青工、妇女四部,杨绍震、罗尚德、罗青山、陈叔同分别任部长。旧址1928年毁于战火。2005年以来,茶陵县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工农兵政府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开设毛泽东与茶陵展、工农兵政府纪念馆,茶陵籍将军馆、茶陵历史人物展等展室。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门票  门票25人民币  景点位置  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组  

洣江书院

洣江书院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洣江书院坐落于云阳山麓,洣水河畔的狮子山上(现茶陵一中校园内),是茶陵古代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所州立书院。  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由时任茶陵知州林廷玉创建。创办之初,格局宏敞,规制齐全。有主敬、行恕、修德、凝道四斋舍及讲堂、乡贤祠、汲秀亭等建筑。后历经战乱动荡,于清乾隆六年(1741)得以恢复。乾隆五十九年(1794)复迁至狮子山原址。再经多次改造扩建,增之御书楼、大成殿、崇道祠等建筑,刊刻《白鹿洞书院学规》,规制更其完整,规模更其宏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为茶陵州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茶陵、安仁、酃县、攸县四县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年(1941年)湖南省立第二中学入迁洣江书院。1952年,改为茶陵一中。  书院建筑采用中轴递进、左右对称的院落形式,青砖黑瓦马头墙,属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自明迄清,虽屡经战乱,多次旷废,三易其址,但书院一直秉承反对寻章摘句,致力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孕育出了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御史周焘等大批卓越的山长、师儒和士子。  2010年,茶陵县人民政府于书院原址对书院进行修复。占地50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2平方米。2012年竣工落成并对外开放。

卧龙山庄景区

卧龙山庄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卧龙山庄景区,国家3A级景区,位于茶陵火田镇卧龙村。早在2015年,卧龙村因其山水资源独特、民居特色鲜明,设施条件完好等诸多因素,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卧龙村的旅游资源及特色主要表现在:一山一水、一文一武,即风光秀丽的泰和仙、溪水潺潺的沛江、历史悠久的文昌阁、由来已久的习武传统。除此之外,景区内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居、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等资源同样丰富。“乡约卧龙·诗意栖居”为其旅游总体定位。

秩堂镇毗塘村

秩堂镇毗塘村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秩堂镇毗塘村,国家2A级景区。位于茶陵秩堂镇西北部,全村以谭、李、张三大姓氏为主,是明代文渊阁张治的故里,该村的红色文化、宗祠文化、学士文化等非常丰富。  列宁学校前身是“雩江书院”,位于秩堂镇毗塘村洲头岭,是茶陵县三十八所古代书院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书院。战争时期,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士,至今门口廊内墙壁上仍保留着红色革命标语。

茶陵县烈士陵园

茶陵县烈士陵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园系茶陵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所建,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交通社区。陵园中心的最高处,挺立着高高的烈士纪念碑,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旁安葬着谭思聪等革命烈士的遗骨。  园内主要景点是茶陵县革命博物馆和烈士纪念碑。其中革命博物馆馆舍原为县展览馆,1979年筹办革命纪念馆,同年10月开放。2001年筹办改单一纪念馆为综合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三厅一室即历史博物厅(历史沿革、城池城堡、名人迹踪、风景名胜、馆藏文物)、革命斗争史纪念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就厅、名人室。馆舍占地5432平方米,建筑面积1692平方米,其中,历史博物厅、名人室计534平方米,纪念厅、社建厅计702平方米,陈列展墙1408.5平方米,共陈列文物1243件(含复制品),其中革命文物219件,其中收藏较好的是革命文物和字画、古籍印版。   茶陵县烈士陵园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茶陵龙氏牌坊

  龙氏牌坊位于茶陵县秩堂乡皇上村。明万历六年(1578),曾任四川龙安知府的龙庆云致仕后,建造了这座牌坊,以纪念其先祖中宪大夫龙仁夫。这支龙姓自宋至清,先后有4人受封“中宪大夫”衔。此牌坊后在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中宪大夫牌坊在石砻龙姓族人心中是神圣的,它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是省内少见的古牌坊,向人们展示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此牌楼与其他牌楼的区别是不由柱子支撑,而是由一个石拱门状的底座支撑,这种造型极为罕见。其底座由大块岩石砌4座石墩,分成3间,中门较宽,呈方形,两侧为石砌拱门,门洞较小。牌坊上部由石料构筑,榫卯穿插丝丝入扣。造型独特,石雕精细,为省内古牌坊之上乘。牌坊由底座及主体组成。高12米,底宽11.5米。坊座、石坊石质粗糙,石额质地细腻,整个造型庄重大方,雕刻精美灵动,人物、花卉、鸟兽浮雕栩栩如生,镂刻图案疏密有致,极为工细。正面最上镌“诰封”二字,下为“中宪大夫”石匾额。  整座牌坊有人物浮雕9个,镂雕图案33个。脊为“魁星点斗”石雕,脊角饰鳌鱼6个,翼角饰鱼尾12个。所有石雕工艺精细,装饰性强。所雕“三国”故事十分精湛,人物最多者一块有19人,形象生动,姿念各异。背面雕刻多几何图案,中门石楣上镌有书、剑和双凤朝阳图案。此牌坊的镂空雕实属一绝,使厚重的石制牌楼变得轻盈而雅致。  

龙家牌坊

龙家牌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家牌坊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皇图村,此牌坊造型独特,石雕精细,为省内古牌坊之上乘。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图龙姓六房基祖龙庆云,于明嘉靖年间曾诰封中宪大夫,之后到清代又有3人获此殊荣,后人建牌坊以纪念,后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牌坊由底座及主体组成。底座4座3门,主体为3层5顶,枋、额6横5列。通高11.8米,底座高4.37米,主体7.5米。底座总长9.7米,进深1米,占地约10平方米。底座由花岗岩石装砌,中门宽2.1米,高3.96米,两侧为石砌拱门。主体建筑3层5列,坊顶5个,为仿硬山顶式石顶,最高层为4檐式,其余3檐式,正面上镌“诰封”二字,下为“中宪大夫”石额。枋、额、顶等部件以斗、榫构筑,结构紧密。石额44方,人物浮雕9,镂雕图案33。脊为“魁星点斗”石雕,脊角饰鳌鱼6个,翼角饰鱼尾12个。所有石雕工艺精细,装饰性强。所雕“三国”故事十分精湛,人物最多者一块有19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背面雕刻多几何图案,中门石楣上镌有书、剑和双凤朝阳图案。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3-12。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光泉石刻

  绍兴年间,南宋朝廷外有金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严重威胁到朝廷的安危。在“攘外必须先安内”的思想主导下,南宋朝廷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平乱战争。岳飞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与茶陵茶乡结下渊源的。座落在茶陵县高陇镇光泉村的“光泉”摩崖石刻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最主要的见证与体现。  绍兴二年(1132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岳飞奉诏追剿农民起义军曹成部属。那天天黑之后,岳飞和他率领的岳家军由江西永新经茅竹坳抵达茶陵境内,在现在的秩堂镇合户村安营扎寨。夤夜时分,岳家军在当地一个私塾先生的引领下,急行军5公里,来到现在的高陇镇光泉村光泉组一块大石壁下。当时,五更将近,天色微微发亮,岳家军人困马乏。恰好,石壁下有一口山泉,水清甘洌。疲乏的岳家军喝过山泉水,稍事休息之后,一个个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此时,东方的天空泛出了淡淡的鱼肚白,天色更明更亮了。见此情景,岳飞兴致大发,顺手拿起长枪,在旁边的稻田里挑起一个禾蔸,以禾蔸代笔,在石壁上写下两个大字:“光泉”。此后,这个地方就叫“光泉”。村子也改名“光泉村”。  现在看到的“光泉”摩崖石刻为阴刻正楷大字,离地面约两米,字幅大小为2.66×1.97㎡,题字之上还有阴刻正楷“宋岳忠武王题”六个约1米见方的副题。2002年,该石刻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秩堂镇志》介绍,当年岳家军离开后,当地人曾用墨模仿岳飞字迹誊写在一块木匾上,悬挂于石壁旁边,但是,不久就毁坏了。现存“光泉”摩崖石刻是清代咸丰年间石砻村人彭锡均先生雇人錾刻而成的。彭锡均,字云庄,人称“庄公”,他是茶乡三大学士之一彭维新的曾孙,生前为茶陵州增生,以孝道著称。他刊印了彭维新的《墨香阁集》,又因咸丰元年(1851年)辞谢了孝廉方正对他的荐举而名闻一时。现存“光泉”摩崖石刻上的字迹就是他的手笔。  据传,彭锡均“撰写”摩崖石刻上的“光泉”两个5米见方的大字并非一次书写的,而是费了一番心思:他先把字写在硬质纸上,把字镂空,再利用投影原理,在暗室的灯光下将字影放大。字影描摹下来之后,经过精心修整,再反复镂空、投影、描摹、修整,直到字影放大到预定大小为止。就这样,彭锡均先生写好了“光泉”两个大字,然后出资雇请匠人把这两个字錾刻在数百年前岳飞题字的石壁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茶陵“光泉”摩崖石刻。  茶乡民间至今流传着“光泉”石刻錾刻时候的神奇故事:说是匠人錾好石刻后,想在下面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个字还没錾完,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所錾字迹顷刻被大雨冲刷干净了。匠人以为自己的想法触犯了神灵,不敢造次,就连彭老先生许诺的酬金也不敢要了。

茶陵古城墙

茶陵古城墙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陵古城墙  时代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城墙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时代城墙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  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周长2522米,底宽4.33米,高8.33米,城门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进行了大修,周长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6)、咸丰二年(1852)均进行了维修。现存城墙4段共1536米,城门(含月城)两座(紫薇门、迎熏门)、马道一条,沿江护城堤700余米,宋代镇堤铁犀1座。这些地面遗存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其余城基遗址尚存。城墙墙体表层为丹崖条石浆砌,内为泥土、碎石垫层。城门系特型青砖拱砌,月城一般建在城门外。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0-9。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

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株洲市茶陵县洣江乡荣华村与思聪乡深塘村边界。  日军于1944年6月进犯茶陵。攻陷茶陵城后,日军在茶陵犯下滔天罪行。8月27日,大-开始,至1945年2月26日日军撤离县城,为期近8个月,侵华日军在茶陵烧杀掳掠,奸0女,近3000名群众惨遭杀害。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缅怀日军侵茶大-死难同胞,教育青少年和干部群众,2004年9月,茶陵县人民政府在洣江乡荣华村与思聪乡深塘村边界东门塔500群众遇难地段修建了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碑高7.5米,四周环栏用汉白玉制作,用大理石制作了碑体。  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于2005年7月被茶陵县委宣传部公布为茶陵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三吾墓

刘三吾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三吾墓位于腰潞镇石陂村竹陂组大塘坪。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约4米的青砖牌坊,因为这个原因,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牌坊前”。  刘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成之后,刘氏家族在不同时期对它进行了修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节期间修复而成的。来到刘三吾墓场,首先请大家注意这道青砖牌坊,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呈半环抱状态,如同一道展开的屏风。“屏风”顶端仿庑殿顶结构,“庑殿顶”下面是逐渐收缩而成的两重仿斗拱式砖檐,砖檐而下是清水墙面。牌坊正中的清水墙面上镶嵌了一副人物浮雕画。可惜,风雨侵蚀使我们现在无法看清楚这些浮雕人物。好在浮雕下面的“开国元勋”题额和神道碑还保存完好。好,我们来看一看“开国元勋”题额。大家注意了吗,题额左侧有一行小字“成化丙申巳月吉日”,这是明宪宗十二年1476年农历四月錾刻的。再来看一看题额下面的神道碑,这道神道碑上圆下方,高1.63米,宽0.7米,上面有两条浮雕游龙。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朗读神道碑正中的文字“明文华殿大学士刘公坦斋神道”。刘三吾,名如孙,字三吾,号坦坦斋,晚年号玉堂老人,神道上的文字提示这的确是刘三吾的坟墓。请大家注意神道碑左侧的文字“清咸丰拾年庚申仲秋月”,这块神道碑是1860年农历8月錾刻安放的。  看完青砖牌坊,请大家来看一看墓场周围的石墙和石栏杆。石墙与青砖牌坊相连,树立在墓场北面。石栏杆与石墙一样,高约1米,它们与石墙连为一体,一东一西将刘三吾墓环护在中间,只在南面墓门方向留有一个缺口。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两道石栏杆。石栏杆由石立柱、石栏板两种构件组成,两种构件榫卯相扣,彼此衔接,组成了眼前这两道石栏杆。你看,石立柱顶上,宝珠圆润饱满,线条流畅,石栏板上,镂空的菱形窗花生动灵巧,浮雕花卉流云栩栩如生,轻盈飘逸。这样的雕刻之作如此精美,即使是现在,也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品。  坟堆有牌坊、石墙、石栏杆拱护着,刘三吾墓实在很气派。在气派之外,刘三吾墓还独具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坟堆上。坟堆修建在一个圆圆的墓盘上面,墓盘直径9米。坟堆而配备墓盘,这是明清两代为数不多的一种民间墓葬形制。整个坟堆呈穹隆形,外围镶嵌了砂石,俗称“馒头坟”,这种墓葬形制起源于西周以来的封土堆,主要盛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在盛行厝葬坟的江南地区,这不能不说是鲜而难见的。还有,坟堆正中有一个红砂料石雕刻的宝葫芦,这是坟堆的宝葫芦顶。砂石镶嵌坟堆而呈穹窿形,并且配有宝葫芦顶,至少在我们茶陵,这是难得一见的墓葬现象。最后,请大家看一看墓盘上的石狮子,墓门口的石马。石狮子凝神注目,左右相对,仿佛在隔着坟堆说悄悄话。石马呢,神情专注,温驯安静,好像在等待墓主扬鞭起程。墓场配有这样精雕细刻的石雕艺术品,这在我们茶陵现存的古墓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茶陵铁犀

茶陵铁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陵铁犀  时代为宋。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铁犀具有铸造精良的艺术价值。  铁犀体态匀称,形象逼真,700余年不锈不腐,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高超的冶铸技术。铁犀牛铸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清同治《茶陵州志》:“南浦犀亭在州城南。宋绍定年间,县令刘子迈因江水荡决南城,铸铁犀重数千斤置岸侧压之,建亭其上。”今铁犀保存完好。体长两米,卧高约1.5米,重约7000公斤。用亚共晶白口生铁分三次浇铸而成。头顶有独角,昂首卧伏,逼视洣水,张口似吼,牙舌可见,体态匀称,形象逼真,至今通体乌黑发亮。1944年侵华日军曾以炮击犀,毁两耳,1981年盗贼将左眼剜凿三分之一。当地群众对铁犀十分爱护,民间有诗曰:“铁牛生来在茶州,流落不知几千秋,狂风呼呼毛不动,细雨纷纷汗直流。遍地青草难开口,金鞭任打不回头,牧童尽力怎率去,天地为栏夜不收。”原犀亭早圮,1982年重建。  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4-16。

茶陵东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茶陵东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茶陵东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境内,东阳湖,因明朝茶陵籍首辅李东阳而命名。水库处湘江水系洣水支流沔水末端,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灌溉、旅游和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目前,东阳湖景区以"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做活水文章"为主线,以"山里做客、岛上踏青、湖里观光、平原嬉水、古址探险"为思路,充分展示客家风情和山水魅力,致力打造成"水路八十里、湖南千岛湖"旅游品牌。

鹿原陂

  神农炎帝的墓葬地,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个“古木阴翳,烟云出没,盛夏生寒”的原始森林。相传玉皇的一位妙龄仙女思凡,想在人间找一个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的猎人结为百年之好,就变做一  只白鹿出没在这里,招引很多猎人前来追捕。猎人们追呀、追呀,始终追不上,最后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不想再追了。只有一个叫阿原的年轻猎手紧追不放,穿丛林、越溪涧,越追越有劲,直把白鹿追到洣水河边的小山坡上。眼看就要追上了,阿原举弓搭箭,正要射鹿,忽然浓雾四起,模糊了他的视线。一眨眼,白鹿变成了一个穿戴整齐、体态丰满、貌美非凡的少女,笑容可掬地向他翩翩走来,温情脉脉地向他求爱。阿原见她情真意切,便答应了。两人在山坡上拜了天地,结成良缘,从此过上了相亲相爱的美满生活。  后被玉帝知道了,命九天玄女把她召回天宫。夫妻离别时,痛哭流涕,肝肠寸断,两人相约,九九八十一天以后在此相会。妻子走后,阿原因思妻天天来到当初他们相会地苦苦等待,但终未能如愿。后人为了追念他们,便把洣水河边的这块山命名为“白鹿原”,并在河边的一块大石上刻上鹿原陂。这便是鹿原陂之来由。  又是金风送爽时。  从炎陵县城出发,沿着轻漾绿波的弯弯m水往西南走,去拜谒炎帝陵,心中盛满了对始祖的崇敬之情。  金风拂过低缓的山峦,绿浪袭人;m水娴静多情,倒映白云朵朵……一路美景,令人感叹这一方山水饱沾了始祖精灵之气。  车行10余公里,进入一个纵深30多里的山间盆地。远远望去,那狭长的盆地中间隆起一个林木葱郁的小山峦,方圆约摸一公里。山峦顶部平缓,有如一个浓缩的小高原,一湾名叫斜濑水的小河将山峦环绕,这便是始祖炎帝安寝之地炎帝陵。炎帝陵又名天子坟。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彭部长介绍道,古时这里常有白鹿出没,故称白鹿原。在圣陵前的坎下,逼近斜濑水边,有一方石壁,刻有“鹿原陂”三字,故而此处俗称鹿原陂。  鹿原陂真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自宋代在此建陵设庙以来,崇尚自然的炎黄子孙,历代都禁止在这里采樵、放牧,并设专人看守,使这里呈现出“古木荫翳,烟云出没,盛夏生寒”之景象。正值甲申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前夕,记者惊喜地看到,今年初由我省14个市州捐赠的246棵古树展现出勃勃生机,俨然如一个个忠诚卫士,守护着炎帝陵。这246棵古树移栽炎帝陵,是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首倡的,旨在弘扬“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自古圣地多名木。饱含赤子之情的园林工程,让炎帝陵公祭区独具自然的亲和力。公祭广场、公祭大道两侧,整齐地种植着松柏树和灌木花丛,其外围则混植观赏树林。更有一批来自广西、福建、江西的千年古树比肩而立于圣土之上,守护着神农大殿。在这圣陵之地,既有被称为“植物王国活化石”的银杏树,也有世界罕见、雌雄联袂的古铁树,还有与环境节气相呼应的罗汉松、古樟、女贞、重阳木等树中珍品。从福建遂川县采集来的一棵被命名为“民族树”的罗汉松,远看酷似笔架,近观恰似舒袖起舞的仙女,这棵树径达1.6米、树龄达1400年的古树,伸展出56根林罗相连的树枝,宛若56个民族心手相牵。这是全体炎黄子孙支持炎帝陵建设的绿色献礼,亦是建设者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生命之树。  清清的斜濑水环绕着圣陵静静流淌,一年四季,不浑不浊,清澈透底。一个大弯拐过去,形成偌大的一个臂弯,正在开发的杨钱洲农耕文化园便躺在河湾里。农耕文化园突出山、水、洲、林的生态理念,挖掘农耕文化,以环境为载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绿洲,展现出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  站在鹿原陂,俯可触松涛,仰可掬白云。眺望远处,云秋山拱峙于西南,远山含黛,如品丹青;杨钱洲上芳草青青,野花簇簇,宛如锦毯。近看足下,斜濑水萦纡于坡前,清波绿水,粼粼闪闪,宛如一匹绿缎。过不多久,甲申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就将在这里隆重举行,这青山叠翠、碧水泛波的鹿原陂定会让人陶醉。   

丹霞地貌名胜景区

  茶陵的丹霞地貌分布面积160多平方公里。在丹霞地貌名胜区,有岩峰、岩柱、岩窟、岩墙、穿崖洞、岩沟等丹崖景观,千姿百态。其中的穿崖洞尤为神奇,穿崖洞多与岩墙伴生,有的似大桥横跨,有的似城门洞开,有的象明镜高悬,有的象一线洞天……,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洣江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洣江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