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株洲 >> 炎陵县 >> 沔渡镇

沔渡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炎帝陵旅游区

炎帝陵旅游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炎帝陵旅游区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炎帝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廓为碑房,树历代告佘文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正殿,重檐歇山顶;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之寝。环绕炎帝陵殿,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朽建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佘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群。附近还有鹿原洞、霞桥、天池(又名洗药池)、龙脑石等名胜,在天古木和环绕山水的陪衬下,整个陵殿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古朴凝重。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炎陵庙位于炎帝陵之前,据史载建于宋朝,亦在1986年经大规模修复。炎陵庙座北朝南,分为三进,整个院落以红墙围之。主要建筑有午门、行礼亭、大殿和碑房等。  炎帝是谁  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交通信息  出火车站,乘坐6路汽车。或株洲市内乘坐前往炎陵县的班车,抵达-题名的“炎帝陵”牌坊时下车,搭当地的汽车,到景区应该3、4元钱,要是打的大约20-30元。  地址: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  等级:AAAA  电话:0731-26325111  官方网站:http://www.ydl.org.cn/  开放时间:  8:00-17:30  门票:80元  谢淳 (?~1129)  谢淳(?~1129) 字景祥,宋浏阳人。以才勇为众所推。南宋建炎三年(1129),潭州(今长沙)兵变,肆行焚掠。帅臣向子湮命通判州事孟彦卿招安。不久,溃兵杜彦人浏阳,孟战败被杀。向又命通判州事赵民彦率军御叛兵,未能取胜。时谢淳率民兵为前锋助赵战,手刃数十人,力屈被执,为叛所害。事闻,朝廷赠成忠郎,官其子唏古。…… 详细++  谢淳 (?~1129)  谢淳(?~1129) 字景祥,宋浏阳人。以才勇为众所推。南宋建炎三年(1129),潭州(今长沙)兵变,肆行焚掠。帅臣向子湮命通判州事孟彦卿招安。不久,溃兵杜彦人浏阳,孟战败被杀。向又命通判州事赵民彦率军御叛兵,未能取胜。时谢淳率民兵为前锋助赵战,手刃数十人,力屈被执,为叛所害。事闻,朝廷赠成忠郎,官其子唏古。…… 详细++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这里群山密集,险峰如林,森林密布。自然景观有桃源洞瀑布、“雄狮滚绣球”石崖、白水寨瀑布、田心里清溪涧等景点40多处和大森林云海林涛。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有树81科、191属、478种,脊椎动物2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境内四季分明,是一个集风景观赏和科学考察于一体的旅游佳境。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茂密,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和动物园。山、水、石、林俱备,雅、趣、奇、险兼有,自然景观神奇而迷人。因毗邻炎帝神农氏的陵寝之地,而称之为神农谷。小气候环境优越、清新的空气和高含量的负氧离子(最高达6.5万个/立方厘米),是不可多得的避暑、休闲、疗养和探险的胜地。境内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春秋季宜人,根据逐日平均气温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组合状况和对人体心理感觉及生活测试结果分析,森林公园境内使人感觉舒适的时间有114天,舒适的旅游期长达196天,4月中旬一11月是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的舒适旅游期。  整个神农谷群峰漫舞,谷岭交错,且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远望罗霄山脉,峰峦重叠,延绵起伏,空间层次异常丰富,轮廓优美的山体,姿态各异的水体,幽静的森林环区,神奇迷人的气象景观,奇险的深涧峡谷,恬静的田园风光相互渗透,紧密相连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神农谷不仅自然景象丰富,而且山水结合的好,与植物相得益彰,形成了她神秘、野趣、奇险、恬静的风景特色。  神农谷山高林密、峡谷幽深、茂林修竹、古木参天、飞泉瀑布、流水括瀑、云海奇景、变化莫测,且有珍禽异兽出没其中,自然风景极为丰富优美。公园分六大景区:甲水景区、桃花溪景区、横泥山景区、田心里景区、九曲水景区、平坑景区。一级景点6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28处。主要景点有:树抱石、珠帘瀑布、试鞭石、一线天、石板推、狮子崖、龙潭天河、东坑瀑布、古老仙等。  地址:株洲市炎陵县十都镇067县道  类型:森林山瀑布河流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天  电话:0731-26525809  官方网站:http://sngfp.forestry.gov.cn/  开放时间:  7:00-17:00  门票:  门票49人民币

红军标语博物馆

红军标语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标语博物馆,国家3A级景区,经中宣部审批的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红军标语博物馆选址在当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召开群众大会的炎陵县霞阳镇大操坪,总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外墙通体为红色,正面造型为左右各三面红旗,寓意为“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  炎陵县原名酃县,位于湘东南边陲、罗霄山脉中段,是井冈山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炎陵县以重笔浓墨留下了中国0革命活动由城市向农村的第一工作重点转移;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的第一次会面;毛泽东实现"党指挥枪"重要思想的首次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中国革命土地问题的根据地第一次分田运动以及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等不朽篇章。从1927年至1937年,毛泽东、-、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率各路红军在这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革命实践活动。"罗霄碧血铸书剑,湘赣红土垂汗青",红军将士在浴血奋战的同时,在湘赣边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红军标语,炎陵县是全国目前保存红军标语最多的县。  兴建红军标语博物馆创意始于1997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来炎陵县考察工作,在听取县委、县政府关于红军标语保护工作的汇报和实地考察标语保护情况之后表示,兴建一座集展示、保护和研究为一体的红军标语博物馆十分必要,并当场题写了"红军标语博物馆"馆名。  2006年,红军标语的保护受到省委的特别关注。当年6月,省委宣传部调研组赴炎陵县调研。7月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炎陵实地考察。8月2日,炎陵红军标语保护工作协调会议在株洲市召开,决定由省、市支持,在炎陵兴建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  2006年12月,红军标语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开始进行建设筹备,包括选址、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地质勘察以及红军标语的揭取保护等前期准备工作。  在国家和湖省南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于2007年批准立项,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5月竣工。6月9日,博物馆试开馆。随即,省委宣传部将博物馆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省政府确定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大学确定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确定为"现场教学点";湖南省-委员会确定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红军标语博物馆景区入选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红军标语博物馆选址在当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召开群众大会的炎陵县霞阳镇大操坪,整个景区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建筑高16.2米、宽71米,占地面积为15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92平方米。外墙通体为红色,正面造型为左右各三面红旗,寓意"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迈入序厅,迎面是大型浮雕"工农红军在炎陵";大厅天穹镶嵌着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象征中国革命。在红星辉耀下,人们沐浴着红色的阳光和空气,进入展室。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依据历史背景,突出标语主题。建筑风格在采用现代建筑理念和建筑材料与工艺的同时,融入了湘赣边界传统民居元素。整个建筑外观比例协调,优美大气,寓意深远,是革命传统与现代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博物馆有8个展室,其中红军标语展室6个,分布在一楼和二楼,展板面积约2400平方米。馆藏标语库房和临时展厅各1个,设在三楼。此外还建有报告厅、贵宾室、消防监控室、资料室等。  标语和文物的布展采用地台式、通柜式、壁龛式、镶嵌式、平柜式、平板式等多种形式,并以投影、多媒体、触摸屏等手段作为补充。此外,根据各展厅的内容和时代背景,采用场景、雕塑、沙盘、模型、全景画、图表等形式,并运用声、光、电现代手段,展示标语书写背景,渲染现场气氛,再现历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洣泉书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

洣泉书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县周仁魁重修,并拔官田充实经费,更名为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酃县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因县有洣水发源南境之根索岭下自东南流入西北,贯穿县境,于是取学者诚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之意,将烈山改为洣泉,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沈道宽将书院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年),邑绅万典璋将书院迁回原址,复名洣泉,此后洣泉书院兴学不断,当时书院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著名的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卓等,清朝末年洣泉书院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堂。  洣泉书院处于洣水发源地,背青台、面鹿原,遥望云秋,诸山而列,书院坐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两厢房对称,屋檐施石沟滴水,封火山墙,房檐四角起翘高挑,玲珑别致,属江南清初祠堂建筑形式。洣泉书院大门两侧镌制的对联,"莫叹山城书院小,缘仪楚地圣贤多",道出了洣泉书院朴实典雅的建筑风格和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  洣泉书院为土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建筑面积1942㎡,两厢为学生学舍,有大小房间58间,或许正因为狭小而恰恰给人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寒窗书香气氛,整个书院古朴幽静,校舍之间有走廊相环,天井相通,院前四根大圆木柱威武挺立于两侧,气势非凡,院内古树苍绿青翠,后院有花坛,鱼池装饰别有一番情趣。  站在大门口一眼望去,建筑中轴设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三进,依次增高寓意步步高升,书院一进为天井式室内庭院,院内两株古桂花树,每到农历8月便是满院芳香,入大门沿回廊,经讲堂两旁狭长的通廊,可进入大成殿和东西斋舍,交通流线明确合理动静相宜。二进是中厅,即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为历代老师授课的场所,门首高悬一块木匾"魁星点斗",为道光年间大清翰林孔继勋在此讲学时所题,目的自然是希望学子们,学有所成,金榜题名。讲堂两边的走廊上方是拱形门。  过讲堂后左右有两个对称布局的天井,洣泉书院共有天井11个,大小不一,变化多样,这些天井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屋顶排水问题,且收到了很好的采光、通风的效果。  正面为大成殿,殿内中原设有孔子神位,两侧为先生寝房,洣泉书院大成殿的后侧,原是书院老师的住室,左右两间、中间为天井,花池是整个书院的后花园,在书院的东侧斋舍,共有号舍20间,每间不足5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斗室,两侧斋舍与此对称布局,形制大小及数量基本一致,生员每两人一间,寒窗苦读,斋舍有时也兼作考场,自宋至清,炎陵考取进士11人,举人43人,贡生374人,大部分人都在洣泉书院就读过,可以说洣泉书院不仅是颇有古色古香民俗文化特色的观光胜地和学子成才的摇篮。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历史见证,启迪后人的宣传教育阵地。  一九二八年三月中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克炎陵县城,打开了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在洣泉书院前大操坪召开千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传工农革命军是为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军队,宣传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号召贫苦人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  1996年洣泉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洣书院一直为炎陵县文化重地,昔日学子土人荟萃于此,人才辈出,正如洣泉之涓涓之不息,皆赖于此书院。

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

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  1927年9月底,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为进一步加强连队党的建设,毛泽东多次要求各连党代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士兵中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分子入党。在离开三湾的行军路上,毛泽东利用休息时间,找战士谈心,进行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从中发现、考察、培养了一批建党积极分子。  部队到达酃县水口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各连党代表也在战士中发现、培养了不少工农出身的积极分子,毛泽东感到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部队连续发生逃跑事件,将支部建在连上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10月15日上午,毛泽东主持召开连以上党代表会议。他在会上指出:部队连续发生干部和战士逃跑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政治工作完全抓不到士兵,一遇到困难,就经不起考验。总结其中的教训,我们只有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最基层,才有可能提高士兵的政治素质和部队的战斗力。如果党支部能成为连队战斗堡垒,别说是个别干部动摇不了士兵,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动士兵。在三湾,我们已作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决定,可是当时战士中党员很少,现在通过半个月的行军,发现和培养了不少建党积极分子,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条件成熟,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讨论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会议在各连营党代表提名的基础上,通过了发展赖毅、李恒、鄢辉、陈士榘、欧阳健、刘炎等6名新党员。毛泽东要求散会之后,各连、营党代表要马上找他们谈话,填好入党志愿表,晚上就举行入党宣誓。  当晚,在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党代表宛希先住址叶家祠,毛泽东为6名新党员举行入党仪式。团党代表何挺颖和各连营党代表宛希先、罗荣桓、何成匈、熊寿祺、杨岳彬、李运启等参加了仪式。当晚,在1营2连成立了党支部。随后,其他连队也相继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从而,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炎陵县(原名酃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的东北隅,地处东经113о56'30"~114о06'20",北纬26о18'00"~26о35'30",南北长32.25千米,东西宽13.50千米,东与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南与湖南省炎陵县下村乡相连,西与炎陵县的十都镇、策源乡相接,北抵江西宁冈县武功山。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是湖南省建立最早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自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82)29号文件批准成立以来,区内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一直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保护“保存较完好、区系成分复杂、华南、华东、华中区系交汇的原始森林,我国目前分布东缘的资源冷杉(大院冷杉)、银杉、大型猫科动物、林麂、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建区宗旨。2002年7月经国务院国办发[2002]34号文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华南虎、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资源冷杉(大院冷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兰科植物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物种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原始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23786公顷,占炎陵县土地总面积的11%,其中核心区6357.6公顷,缓冲区面6369.3公顷,实验区10115.1公顷,保护区内活立木蓄积161.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8.75%。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地向湘中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属中山地貌。由南岭山脉的万洋山为主体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3座,山体呈南北走向,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地势高耸但地形开阔、属高山台地。西北地势较低,但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沟谷纵横。区内最高峰――神农峰(酃峰)海拔2122.35米,为湖南省第一高峰,最低海拔420米,相对高差1700米。  区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10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4.4OC,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9OC,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3.8OC,极端最高气温34.5OC,极端最低气温-9OC,年降雨量1967.9毫米,相对湿度86%,无霜期220天,年雾日170.7天。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2.3OC,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9oC,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0.7OC,极端最高所温38.5OC,极端最低气温-9.3OC,年降雨量2292毫米,相对湿度88%以上,无霜期195天,年雾日200天以上。保护区日照少,气温低,云雾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风速小,气候垂直变化大,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区内使人感觉舒适的的时间全年达114天,舒适旅游期长达196天,最宜避暑度假。  2000年,湖南省农林勘察设计规划院对区内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查明了自然保护区的“家底”:维管束植物共有215科,896属,2019种(其中种植物176科808属1804种)。植物资源为湖南省各自然保护区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和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本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其中I级6种,即资源冷杉(Abiesbeshanzuensi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钟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莼菜(Braseniaschreberi);II级68种,即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樟树(Cinnamomumcamphora)、闽楠(Phoebebournei)、花榈木(Ormosiahenryi)、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凹叶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subsp.biloba)、毛红椿(Toonaciliatavar.pubescens)、红椿(Toonaciliata)、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南方铁杉(Tsugachin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argotaenia)、黄连(Coptischinensis)、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杜仲(Eucommiaulmoides)、华榛(Coryluschinensis)、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银鹊树(Tapisciasinensis)、银钟花(Halesiamacgregorii)、兰科(Orchidaceaespp.)所有45种、野大豆(Glycinesoja)、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  区内植物区系表现为复杂、过渡与交汇的基本特征。桃源洞位于华东、华中、华南的交汇及过渡地带,与华南植物区系有着共同的渊源历史,尤其是受南岭区系植物的影响深刻,但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亦占有相当比重,同时也受华东、华中和黔桂等植物区系成分的渗透、繁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单型属和少型属丰富,保存有残遗种。由于保护区优越的地史条件和古地理背景,有利于第三纪古老植物的保存和繁衍,所以,区内植物古老、并在分类上孤立、形态上特殊的植物颇为丰富。如单型科中有银杏科、大血藤科、钟萼木科等;单型属和少型属(2-3种)植物更多,裸子植物中有银杉属、穗花杉属等,被子植物中青钱柳属、青檀属等。另外有资源冷杉(大院冷杉)、南方红豆杉、南方铁杉等残遗种,尤其是大院冷杉,它是以保护区的当地地名命名的树种,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分布在保护区的香茹棚等地,总株数仅有1170株,最大的一株胸围350cm,树高26m,冠幅18.1m,树龄约200年。  保护区内脊椎动物种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12种,隶属4纲25目70科,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纲40种、鸟纲106种,哺乳动物42种,东洋界种类占了71.7%,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区。区内动物区系具有典型性和过渡性特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多、价值大。据调查,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其中I级4种,II级25种。I级有云豹(Neofelisnebulosa)、金钱豹(Pantherapardus)、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II级有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水獭(Lutralutra)、大灵猫(Biverrazibetha)、青鼬(Martesflavigul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金猫(Felistemmincki)、豺(Cuonalpinus)、獐(Hydropotesinermis)、水鹿(Cervusunicolor)、林麝(Moschusberezovskii)、苏门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凤头鹃隼(Auicedaleuphotes)、鸢(Milvuskorshun)、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白鹇(Lophuranyctemera)、勺鸡(Pucrasiamacrolopha)、红腹锦鸡(Chrgsolophuspictus)、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等。保护区内还有19种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保护贸易公约》,其中I级有8种:水獭(Lutralutra)、金猫(Felistemmincki)、云豹(Neofelisnebulosa)、金钱豹(Pantherapardus)、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苏门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大鲵(Andriasdavidianus);II级有11种: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豺(Cuonalpinus)、豹猫(Felisbengalenis)、凤头鹃隼(Auicedakeyogites)、鸢(Milvuskorshun)、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等。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同时风景资源丰富,规划为甲水、田心里、九曲水、平坑、横泥山、桃花溪等六大景区,有一级景点6个,二级景点12个,三级景点28个。整个桃源洞群峰漫舞,谷岭交错,且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远望罗霄山脉,峰峦重叠,延绵起伏,空间层次异常丰富,轮廓优美的山体,姿态各异的水体,幽静的森林环区,神奇迷人的气象景观,奇险的深涧峡谷,恬静的田园风光相互渗透,紧密相连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区内山高林密,峡谷幽深景物密集多变,常有山穷水尽之感,由于山势高峻,日照时数短,加之溪边森林植被丰富密集,光影多变,而“鸟鸣山更幽”则更加强了对神秘环区气候的渲染。在茫茫云海中,重叠起伏的山峦更加显得变幻莫测,似海浪中漂浮的仙山琼阁,更平添无限的神秘感。由于人烟稀少,境内的原始森林及其环境极少破坏,一切都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味,满山的野花野果,春华秋实,花开花落,林木季相更迭,仪态万千,林下落叶枯枝,藤蔓缠绕。飞禽走兽出没其中,这一切都为天然不饰雕琢。且境内万阳河溪流两侧空气负离子含量均在1.3万个/立方厘米以上,比闹市区高125—1200倍以上,有利于身心健康。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的山坡度大,多深涧峡谷。有多处裸岩,石纹奇旎,斜皱有致,直如斧劈,千姿百态。山间小则往往一边岩石突,一边绝壁深漳,涧流咆哮奔腾,白浪飞溅,其声如雷。俯瞰令人头晕目眩,而那颤颤悠悠凌空深涧之上的独木桥,则更是奇险无比,行走其上,心惊胆战。只有走进群山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桃源洞景观之丰富,变幻之神秘,“有凸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就是她的真实写照。而群峰之中那幽深险峻的峡谷,则更是最令人神往的所在,两边均为险峰峭壁,谷底怪石险滩,往往峰回路转,景象异常,人置身于内,极生空间无限之感,令你流连忘返。  桃源洞的溪流纵横交错,水之出神入化,往往水湾急转,又是一番景象,多姿的水流则给之以生命和活力。“山得水而活,水因山更幽”,发源于区内的一百多条溪流山泉,在各种不同地形环境的约束之下,水流时而激越狂奔,时而平静娇羞;或从宽阔的河床缓缓流过,或由石隙中夺腔而出,在空间上对比变化丰富,节奏明显。  原始美丽的净土,幽深无垠的原始森林,流光溢彩的迷人山水在这里应有尽有,显现出大自然无穷魅力,原始神秘的神农谷是越野、登山、溯溪、露营、烧烤、等户外游戏活动为一体的体育活动理想场所,在这里能够满足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求,不愧为休闲旅游,野外探险、避暑疗养的胜地。  桃源洞于1984年正式设立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全面负责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南炎陵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0月9日,经县编委批准,桃源洞管理局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现内设综合股、森保股、旅游开发中心,下辖桃源洞林场与桃源洞山庄。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办公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招待所1700平方米。保护区已开通程控电话、安装了-接收器,从炎陵县城到保护区45KM公路全部为柏油路面,并开发了甲水景区与田心里景区,区内建有宾馆两家,可同时容纳300人食宿。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每年都要接待各级领导、科学家、专家、大中专学校学生1万人左右来区考察、实习,接待游客5万余人。如1999年8月著名书画家杨振宇、2000年3月著名书画家李立、2000年4月著名诗、歌、影评论家李元洛、2001年8月中央-部副部长胡德平、2002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2002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副部长周远清、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谭冬生分别到桃源洞参观考察与指导工作。与此同时,保护区还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简单研究与科技应用推广工作,如大院冷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气象观测等等,促进了保护区科研能力的提高。桃源洞已逐步形成以“保护为主、旅游为辅”的多功能、多效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小铺头组。  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策应湘南起义,在酃县中村集结。一天上午,毛泽东带领几名战士,挑着从土豪家没收的粮食、衣物,来到联西村穷得揭不开锅的叶老汉家。几名战士走进破旧不堪、黑咕隆咚的矮屋,对叶老汉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专门帮助穷人闹翻身的部队。听农民兄弟说,你家早就断粮了。所以,毛委员今天特意送来一点粮食和衣服,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打土豪没收过来的,请您老人家收下吧。”  叶老汉忙说:“不要,不要!”毛泽东知道老人家有顾虑,便亲切地对他说:“老人家,你别害怕,粮食是穷人种的,布是穷人织的,今天,我们从土豪劣绅家夺回来分给穷苦农民,叫物归原主。”叶老汉还是不敢收。毛泽东深知其中原因,他叫一名战士找来一把筷子,先取出一根递给叶老汉折,叶老汉没费吹灰之力,就“叭”的一声,把这根筷子折断了。接着,毛泽东把剩下的一把筷子递给叶老汉折,叶老汉使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折断。毛泽东用“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坚如铁”的生动比喻,消除了叶老汉的害怕心理,也使在旁的农民明白了只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不怕反动派的道理。  毛泽东回到住地后,听到不少干部战士反映,他们所访问的对象都不敢接受送去的东西。毛泽东说:“这是农民心有余悸,害怕我们一走,土豪劣绅会卷土重来,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  为了启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进一步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工农革命军和中共酃县县委在中村墟头召开3000余人参加的军民诉苦大会,大会由酃县县委书记刘寅生主持,毛泽东发表讲话,他说:“我们种田人,一年到头,累得要死,还是没有吃,没有穿,土豪劣绅不劳动,却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因为政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要吃饭,要穿衣,要翻身,就得团结起来闹革命,推翻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接着,邓瑞莲、邓国秀等10余名穷苦农民上台,先后诉说他们祖祖辈辈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史。他们的苦难激起了与会群众的满腔怒火。在打倒土豪劣绅的一片口号声中,工农革命军当即处决了两个罪大恶极的大土豪,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于2008年12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  1928年3月初,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湘南特委的军事部周鲁来到井冈山,指责毛泽东躲在井冈山,没有一点发展前途,并传达了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决定:给毛泽东以“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撤消现任省委委员”的处分,撤消前委,改组为师委,由何挺颖任书记,毛泽东任师长,并命令立即开往湘南,策应湘南起义。  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到达中村,师部设周家祠。工农革命军到达中村前后,军内和党内不少同志对湘南特委的指责和强令部队开往湘南,对撤消前委和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甚至传说,毛泽东开除了党籍,而心存不满和怨气,并议论纷纷。为了让部队了解事实-,统一部队的思想和行动。3月19日晚,毛泽东、何挺颖在周南学校主持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委和中共酃县特别区委联席会议。  毛泽东说:“3月上旬,湘南特委派周鲁来到宁冈,向我传达了中央和湖南省委指示,批评我们‘行动太右’,‘烧杀太少’,并决定撤消前委,改组为师委,何挺颖任书记,我任师长。当时,我对他们的‘左’倾错误进行了驳斥。至于改组,这是中央和省委的命令,我们只能服从。”  为了把湘东、湘南和井冈山连成一片,毛泽东建议将工农革命军分成两路,何长工、袁文才于20日率第2团去资兴,策应湘南暴-动。他率第1团仍留在中村,在部队开展政治教育,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分田运动,这样可以两全其美,既未违反上级命令,又能发展革命形势。  为加强酃县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根据酃县革命斗争的要求,会议还作出了三项决定:在中共酃县特别区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酃县委员会,由刘寅生任书记,邝光前任组织部长,周礼任宣传部长;成立共青团酃县委员会,由万达才任书记;成立中村区委和中村区工农兵政府,由何健础任区委书记,盘华坤(瑶族)任工农兵政府主席。  中共酃县县委建立后,中共石洲区委、中共坂溪区委也相继成立,张平化任石洲区委书记,刘平章任坂溪区委书记。中共酃县县委的建立,标志着酃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于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口村桥头江家组。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1个师3个团缩编为一个团,在军队内部成立士兵委员会,并提出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营以上建立党委,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接着于10月3日,在宁冈左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争取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等问题。随后在袁文才的帮助下,在茅坪建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将伤病员妥善安置,又继续往湘南进军。  1927年10月中旬,部队抵达酃县水口,毛泽东居住在水口桥头江先钦家里。在水口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毛泽东考虑在三湾改编时只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议题,但还没来得及实施,于是在这里召开了各连队党代表会议,讨论“支部建在连上”实施问题,并通过了各连队在行军途中秘密发展的6名新党员。在水口桥头江家,毛泽东还接见了炎陵县农运干部何健础等。何健础向毛泽东汇报了酃县县情和革命斗争等情况。毛泽东听后要求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农民武装逐步扩大,并问他们愿不愿意来部队工作,还有没有懂军事的人。何健础当即介绍了何国诚、何史良,都是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的,马日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逃回家乡。毛泽东听了很满意,要何回去和他们商量。第二天,何健础找到何国诚、何史良,两人都表示愿意去。几天后,当何健础3人赶到水口时,毛泽东已率部队离开了水口。  在水口期间,毛泽东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罗霄山脉中段周围各县的敌情、阶级状况、土地占有情况、地理环境、特产资源等,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的政治主张和宗旨。  旧居属清代建筑物,为四合院式民居。正屋共两进,中间为天井,后厅为神龛,左右为住室,两边对称布局,用木屏风与厅屋隔开。至今保存完好,结构稳定。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40平方米。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都瓜寮“婆婆仙”

  瓜寮村距十都镇区1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四面环山,它东连八面山,西接炎帝陵,北接茅坪,南接神农谷;传说这里是炎帝神农氏之母的居住地,骆宾王的栖息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是将古、红、绿高度浓缩、集于一身的风景胜地。  “婆婆仙”始建于南朝时期,清朝时重建。这里历来香火旺盛,平时,香客、游人也是络绎不绝。逢年过节,附近的村民,还有茶陵、宁冈等地的香客,都会来上香祈福。它是由数块巨石组成的天然石洞。高数十米,抬头望去摇摇欲坠。远远望去,一块巨石,如同竖立的蚌壳,另一块巨石则横叠其上,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似乎只要有一点风,就要被吹落下来。据说,婆婆仙是为纪念炎帝的母亲而建造的,故又称帝母殿。炎帝神农氏,误尝断肠草而死,消息传到天庭,顿时,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女娲刚刚补上的一块石头,被震动下来,正好落在瓜寮山上。炎帝的母亲因思儿心切,在麋鹿的带领下,顺着炎帝在桃源洞黑龙潭边洗药时留下来的脚印,跋山涉水,来到瓜寮山上。她纵目远眺,正好看到鹿原陂下,旌旗猎猎,人头攒动,载着炎帝灵柩的木筏,正逆洣水而上。她背倚“飞来石”,悲痛万分,化作了一块石头。曾经给炎帝遮过阴的山鹰,正好张开翅膀栖息在“飞来石”上,她看到鹿原陂下的一幕,也悲痛万分,化作了石头,给炎帝的母亲遮风避雨。于是,瓜寮村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仙庵,并取名为“婆婆仙”。  瓜寮仙下还有棵古杉,树龄在200年以上,并留有一首诗“行路天昏昏,暴雨袭我身;傍无避雨处,只好沐树荫。你有孪兄弟,我却独一人;此时多感慨,何日见阴晴。”传说这是骆宾王躲雨时刻在树皮上的。前人传后人,诗意至今犹存。  婆婆仙最高海拔1400米,可临空眺望湘赣两省多处小城镇、小村庄,可观日出日落,观雾化、赏雪景等,令人心旷神怡。同时森林覆盖率极高,空气清新,富含氧离子,流绿滴翠是其主色调。这里林木葱笼,古木参天,有“远看山是树,近看树是山”之说。林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奇花异竹,举目皆是。清新的森林空气,美丽的森林景色,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原滋原味的农家饭菜,让你尽享人间仙境,欢迎你前来亲身体验。

何孟雄故居

何孟雄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孟雄故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  故居系晚清时期何孟雄的老曾祖父何青云所建住宅。  何孟雄于1898年6月出生,1914年夏考入岳云中学。1917年春改名何纯,考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常与长沙学联和本校学生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李维汉等一起参加-。1918年,在杨昌济先生的帮助下,与蔡和森等人离开长沙到北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何孟雄加入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同年秋,任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同年冬,中共北京地委成立,任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1925年5月1日,任刚刚成立的京绥铁路总工会秘书长;1926年初,调任中共唐山地委书记;1926年冬,调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工作,任中共汉口市委组织部长。  在此期间,何孟雄作为北京党组织和工作运动的重要领导成员,参与发动和领导了京绥铁路、开滦煤矿、唐山铁路机车厂、正泰铁路和京汉铁路工作大罢工等许多重大斗争。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中,何孟雄于1927年10月奉调上海,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参与领导江苏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农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  何孟雄参加了中共第二、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因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而遭受破孩。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何孟雄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何孟雄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同年2月7日,何孟雄在上海与林育南等23名革命者一起英勇就义,年仅32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为何孟雄平反。  何孟雄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口村。  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酃县水口,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部设在朱家祠。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酃县第一个党支部——凉桥党支部书记周礼。周礼向毛泽东汇报了中共酃县特别支部和农民协会在大革命失败后遭敌人破坏的情况和凉桥临时党支部的工作情况。毛泽东对临时党支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问周礼酃县有没有国民党驻军。周礼告知到现在为止,酃县还没有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只有南乡和东乡两个挨户团。南乡挨户团头子叫陈大观,有30支枪,东乡挨户团头子是贾威,有七八十支枪。为了解酃县及周边的地形和敌情,毛泽东交待周礼办3件事:一是画一张详细的酃县地形图;二是为部队找一名向导;三是去茶陵侦察一下敌情。  部队在水口休整了十来天,是秋收起义撤退湘南以来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利用这段时间,毛泽东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了解阶级状况、土地占有情况、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等,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的政治主张和宗旨等。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贺龙、叶挺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失利的消息,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最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毛泽东在朱家祠召开团、营干部会议,提出放弃退往湘南的想法,决定率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井冈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  21日,毛泽东率部离开水口分兵上井冈山,为建立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旧址保存完好。始建于1880年,占地面积1558平方米,是一座江南祠堂建筑,砖木结构。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标语楼——江家试馆

红军标语楼——江家试馆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年代不详。位于湖南省炎陵县霞阳镇。此为湖南省内红军标语最集中的纪念建筑。  江家试馆始建年代不详。此屋坐北朝南,系江南晚清民居建筑形式,土木结构,阴阳合瓦顶,硬山顶屋面,两层0式。占地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13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3间。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前厅、后厅。前厅左右有两厢房,后厅左右有梢间,前厅有板式木梯通往0。  1932年,李天柱、王震先后率工农红军湘东独立第一师在酃县城区进行革命活动时,在江家试馆内外和楼房的墙壁上写下了大量革命标语。1970年,将石灰、黄泥清除后,30余条(组)红军标语即显露出来。标语内容主要为:  1、请看国民党十大罪恶  一、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  二、背叛中国革命,-工农群众。  三、帮助资产阶级,禁止工人罢工。  四、庇护土豪劣绅,加重租息剥削。  五、克扣士兵军饷,以饱军阀私囊。  六、抽收苛捐杂税,剥削工农小商。  七、强行党化教育,束缚青年思想。  八、取消民众团体,剥夺-。  九、滥发公债纸币,骗取民间现金。  十、制造军阀大战,酿成全国大乱。  2、打倒国民匪党。  3、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  署名为:红军独立一师三团十一连制,九月十三日。  除了文字标语外,还有少数漫画。经考证,这些标语大部分是毛泽东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时亲自拟定的。这些宝贵的标语,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李天柱、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井冈山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物。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6-6。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  为策应湘南起义,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2团全部到达中村集结,并随后在这里开展了10天的革命活动。  为训练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从3月19日开始,毛泽东采用上午给这个营讲课,下午给那个营讲课,分别留半天讨论的方式,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对部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政治教育。课堂就设在小铺头的八担丘稻田里。田边摆着一张小方桌,一条小板凳,一块小黑板。战士们就着禾蔸席地而坐。毛泽东时而坐着讲,时而站起来比划着手势讲,时而在黑板上写着,战士们听得聚精会神。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中国革命的特点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战略问题。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革命性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不是无产游民,批评危害革命的“左”倾盲动错误。从而在尖锐、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认清革命形势,提高战斗勇气,坚定革命信心,树立顽强的斗争精神,加强了革命纪律。“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于2006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酃峰

  酃峰海拔2115.2米,是湖南省第一高峰。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这一带高山上采药,后人为纪念炎帝神农氏便将此山称为神农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2%,被称为“中南绿都”。山中生长着自然植物1500多种,有大面积原始森林。峰顶独秀,群山竞黛,云海茫茫,烟雾缭绕,春观杜鹃花海,夏临壮丽山河,秋看胜火红叶,冬见群峰傲骨,风光无限。  天马寨似一条彩带贯穿景区,全长5公里,溯溪而上,景色各异,有马槽滩、冰臼群、南方铁杉群落、黄龙滩、卧虎滩等10余处景观。白水寨与天马寨平行,全长5公里。这里有激流、险滩、深谷、浅湾,窄道、急弯,集原始、神秘、雄伟、险峻于一体。  这里也是很多户外登山爱好者喜欢来的地方。登山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中洲-上洲-原始森林-曾子坳-神农峰-猴牯塘-白水瀑-中洲,全程约30公里,完全徒步;另一条是中洲-白水瀑-小沙湖-神农峰-小沙湖-白水瀑-中洲,全程约20公里,从中洲至小沙湖为通车游道,从小沙湖登神农峰约90分钟,坐车加徒步,适合中老年人和体力欠佳的人的路线。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策源乡梨树洲风景区的东南  开放时间:  8:00-18:00  用时参考:  3到5小时  门票:   免费

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面旧址——十都万寿宫

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面旧址——十都万寿宫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面旧址——十都万寿宫  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沔渡。四月下旬,毛泽东率部在县城接龙桥击溃尾追朱德部队的湘敌两个团以后,经坂溪、石洲到达十都。朱德闻讯赶往十都,在十都万寿宫与毛泽东第一次会面,商量了会师、部队建制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等事宜。后在宁冈砻市召开会师大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万寿宫为清代江西商人集资修建和-经商场所,占地535.5㎡,共三进:戏台、中厅、后厅。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气势宏伟,造型美观别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失火损毁。2013年,炎陵启动重建万寿宫项目,现已对外开放。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

沔渡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沔渡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