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大京风景区 | 大京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京风景区地处株洲市郊东南,离市区15公里,是株洲县最赋盛名的生态旅游。大京风景区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京水湖面近2400亩。 景区分仙峰岭、京水湖、屏风岭三大景区,拥有“金轮古寺”、“谷音清溪”、“山水佳处”、“百鸟天堂”四个一级景点,“仙峰胜境”等十个二级景点,“双井清泉”等二十个三级景点,景色各异,各领-。景区成立年来,新建了京湖度假村,大京山庄、醉仙楼、栖凤园、京湖酒楼等一系列集食宿、娱乐、渡假、会议于一体的接待中心,修建了白仙路、婆仙路和部分环湖游路。 区内崇山峻岭,峰峦叠嶂,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清澈平静的湖水变化多彩,这里山水辉映的水面,九曲十八而幽的小水湾,大、小溪水相嵌在崇山峻岭的腹地之中,溪水潺潺,清澈透明。湖中绿岛,百鸟投林,翠绿的山色倒映湖中,山水一色,是一个泛舟寻芳、悠然垂钓的好去处。京水湖畔阡陌纵横,沃野千里,稻黄果香,炊烟袅袅,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婆仙岭亦称仙峰,相传为七仙姑修道成仙处,山巅常年云雾缭绕,朦胧迷离。金轮古寺始建于唐,明、清时香火极盛,为景区最高点,现仅存遗址。古寺飞钟、枯岭丹霞、老虎听经、狮子啸月、石港远帆、屏风夕照、桃林花雨、双井清泉合为"仙峰八景"。 |
李立三故居 | 李立三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位于渌江乡福建围村。1891年,立三祖父元吉购置,土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23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2平方米,座东朝西,黄色围墙,八字柴门,门额题“芋园”。门联为“春华秋实,日升月恒”。进柴门15米为正屋,大门石刻门额由原中央总书记题“李立三同志故居”。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工人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八一”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党内反右倾斗争影响,提出并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立三路线”。9月即被中共中央纠正。李立三多次作诚恳的自我检查。后任0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8年,遭苏联内务部错误处理。1946年回国,相继任0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劳动部部长等职。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其革命功勋,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拨款19万余元,按原貌修复李立三故居,设陈列馆展览其生平事迹,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故居前厅过天井为正堂屋,正面墙台桌上,陈设李立三半身塑像。左横堂屋两侧,对称4房,分别为立三及其父母与弟妹卧室。右横屋及住房,现为辅助陈列室,陈列230多件实物、照片、文字资料,介绍立三同志艰苦奋斗一生的业绩。 1999年11月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纪念李立三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主席-出席并讲话。11月18日,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在醴陵主持召开李立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有关领导、立三同志亲属和各界代表参加会议。 李立三故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新世纪陶瓷艺术馆 | 新世纪陶瓷艺术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新世纪艺术馆隶属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地处中国四大瓷都之一的湖南省醴陵市,公司创建于1982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现下设6个生产分厂和一个陶瓷艺术馆,拥有在职员工1900余人。申请注册了三十余项外观、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连续多年被评为“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纳税大户”和“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并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是目前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陶瓷酒瓶专业生产企业。 公司生产陶类、瓷类、釉下五彩、艺术瓷等各档次酒瓶,与全国400多家知名酒厂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关系,公司全面实行 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率先在同行业中取得了美国FDA认证。 2010年,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首家陶瓷艺术馆,艺术馆建筑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古今陶瓷酒瓶精品展厅、酒文化展示厅、陶瓷研发中心、书画家联谊创作中心等,是集参观旅游、科研开发、教学实习、名家创作等功能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基地,同时也是集陶瓷酒瓶、釉下五彩艺术瓷以及陶瓷艺术与工艺流程于一体的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将成为本省陶瓷企业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对醴陵陶瓷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公司将秉承 “诚信、求精、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践行“传承瓷艺术,弘扬酒文化”的神圣使命,为打造一个“中国最好的陶瓷酒瓶生产企业”而不懈努力。 |
仙岳山 | 仙岳山,又名丁仙山,海拨351.9米,屹立于瓷城之南。登山远眺,既可俯瞰全城,又见渌水如带,群山起伏,林木葱郁。春来杜鹃艳,秋到枫叶红,风光如画。 相传东晋时,晋阳县令丁令威,弃官学道,云游来醴陵,筑观于城南山上,得道后,乘白鹤飞升,因名此山为丁仙山,观为丁仙观。 明成化间(1465-1487),道士姚安禅重建丁仙观。清光绪时(1875-1908),在已毁观址建药王宫。民国22年(1933),改建南岳行宫,规模居境内寺观神庙之首。1945年被侵华日军炸毁。日本投降后修复。1958年被拆除。1986-2001年,信徒捐款新建护国寺,前进为天王殿,中进为圣帝殿,后进为大雄宝殿。前殿左首有丁仙观,“丁仙观”石额为原丁仙观遗物。大雄宝殿左侧有巨石(旧志称石坛),石上因风化自泐,加人工凿成“仙岳山”、“丁仙”、“王仙”、“彰仙”、“如来佛”等字。 1988年,在山顶建醴陵市广播电视台发射台,发射塔直插云天。仙岳山腰建有老祖道院,三进,前进为老祖殿,中进为圣帝殿,后进为三清殿。 2001年8月,成立醴陵市仙岳森林公园(省级)总面积1049.2公顷。 景点位置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143号 |
醴陵先农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 醴陵先农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先农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区东正街28号。 清雍正五年(1727年),醴陵在五里牌籍田旁建神农殿。籍田为天子、诸侯和地方政府征用劳役耕种的国有田。春耕前,皇帝、诸侯、地方行政长官在先农坛开祭后,在殿前象征性执犁三耕,表示朝廷重农,为春耕开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先农坛于城东现址,占地95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前厅有兰门,过丹墀为正殿,丹墀两边有近3米宽回廊连接前厅和正殿。先农坛东有启春(春牛)坪,为迎春时陈列芒神和春牛场地。 大革命时期,先农坛为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县农民协会机关驻地。正殿左厢房为县农协委员会长孙筱山卧室。前厅右侧室为农会接待室,左为县农协副委员长唐寄凡办公室兼卧室。从左室穿过道通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罗学瓒办公室兼卧室,也是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时的卧室和办公室。 1927年1月27日至2月4日,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曾在正殿楼上召开有党内干部、农运骨干参加的调查会。还曾到县总工会了解工运情况,去民众训练所作报告,出席在文庙前坪召开的工农群众大会并讲话。 先农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葺;1976年,在先农坛右侧建纪念馆,占地920平方米,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设博物馆于纪念馆内;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渌江书院 | 渌江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渌江书院】是我省著名的书院之一,是在宋元明三代学宫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起来的,迄今有250年历史,是公园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院内古树参天,蔚然深秀。文星朗耀,名硕辈出。里面有靖兴寺、宋名臣祠等著名古建筑。 南宋学者张南轩、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时,醴陵进士吴猎与他们交游甚密。吴猎先从张南轩学,后拜朱熹为师。朱熹任潭州知府时,曾聘他的学生、醴陵学者黎贵臣掌岳麓书院。由于醴陵学者与岳麓书院人事交往密切,“醴人望风景从”,兴办书院。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两次来醴讲学。一次是乾道三年(1167)往潭州访问张拭回来,另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两次来醴都在醴陵渌江书院前身之学宫讲学,宣传理学思想。 书院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幽静,门前是悠悠流过的渌江。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右边还有一排清-棚。 道光17年,左宗棠任渌江书院山长,撰文“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据说陶澍阅边至萍乡,途经醴陵,官绅设行馆于育婴堂,请左宗棠写一门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湘子弟翘首公归”,陶澍激赏,驱车见左宗棠,作彻夜长谈,并订儿女婚姻,纳左为东床。 左宗棠对醴陵学子十分器重,情谊深厚。咸丰十年(1861)他率军出江西援祁门,途经醴棱,当时文武官吏匍匐郊迎,他仅颌首而已,但见到渌江书院学生时,便下车握手,偕行十余里,谈笑甚欢。 渌江书院承继宋明理学道统卜重视振兴文教,培育英才。这里走出了一批治国治军治文人才。其中有辛亥革命时著名政治活动家宁调元,南社创始人之一傅雄湘,曾组织护法军与蔡锷举义策应功震长岳的肖昌炽等。渌江书院后改为学堂,继办师范,仍然英才蔚起,名贤辈出。李立三、左权、张子意、宋时轮、程潜、陈明仁等都在此求学而后走向救国救民之道。 |
醴陵烈士陵园 | 醴陵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醴陵乃湘东老区,红色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记载有近4000名烈士。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醴陵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醴陵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原址在城郊狮子坡黄牛不出栏,占地20亩。1985年撤县立市后,城市需要扩容,1986年烈士陵园搬迁至西山公园北麓,1997年被列入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是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学习瞻仰,凭吊纪念烈士的场所,是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殿堂。2005年重塑了左权将军石像,2009年至2010年,我市组织对烈士陵园的全面改建,拆除围墙、灵堂,新建牌坊式大门、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改建了纪念广场,安装了路灯,补修了通道,陵园绿化再换新颜,完成了陵园开放、庄严、肃穆、幽雅的升级。2011年,醴陵市政府研究决定,再次划拨近20亩林地归陵园,用于建造烈士墓园,陵园现收存400多名烈士骨灰,至2013年,将同迁移的部分散葬烈士墓重新单独安葬立碑,更利于后人祭拜、怀念。烈士陵园管理所是陵园常设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维护烈士纪念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保持整洁、庄严、安全的园容园貌,始终坚持把先烈忧国忧民、积极进取、敢于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文明醴陵、繁荣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醴陵烈士陵园于1987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列为湖南省八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09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湖南省醴陵市左权中路西山金牛冲1号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醴陵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 | 醴陵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 我市官庄国家湿地公园是以官庄水库和涧江、潭塘江、桃花江和小横江的部分江段为主体,以及水库和河流第一层山脊内的部分生态公益林地等周边部分区域,总面积1363.7公顷,涉及官庄乡的6个行政村。建立官庄国家湿地公园是维护官庄水库水资源环境健康,保障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安全,保护官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资源的重要举措。 2014年3月,我市成立市长为组长的官庄湖湿地公园申报领导小组,积极申报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4月初,经邀约竞标,选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湖南醴陵官庄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单位。4-5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组织植物、动物、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相关专家组成科考组对官庄湖进行实地科学考察。6月5日,《湖南醴陵官庄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2021)》顺利通过省级初审。6月10日,醴陵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建立湖南醴陵官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承诺函》,承诺合理确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将管理机构所需人员工资及运转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同时,市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请批准建设湖南醴陵官庄国家湿地公园,并出具《关于湖南醴陵官庄国家湿地公园土地权属的报告》及《关于确保湖南醴陵官庄国家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报告》,明确公园四至界线清楚,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土地使用经营权明确,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统一管理;并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法律护航、群众参与的建设模式,确保湿地公园各相关利益主体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和湿地公园与各利益主体之间无利益冲突、矛盾与争议。9月22日,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进行了现场考察,对总规提出了修改意见。10月20日,修改后的总体规划上报国家林业局。12月18日-12月24日在《株洲日报》、醴陵电视台等媒体完成公示。12月31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发文同意官庄湖湿地公园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 |
醴陵文庙 | 醴陵文庙为醴陵文物保护单位。 醴陵文庙位于醴陵市东正街。始建于宋,原址在青云山(现醴陵一中内),据民国版《醴陵县志·教育志》载:渌江书院原在朱子祠堂之右,背山面河,为宋、元、明学宫故址,乾隆初移建学宫。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张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庙,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黄彦正重建,明末清初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张法礼、康熙四年(1665)知县张尊贤先后修茸,后毁于吴三桂之变;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682—1687)知县陈九畴、赖彦超,三十七年(1698)知县蒋晟陆续修建;乾隆八年(1743),知县段一控迁文庙于何家码头今址;后又经过五次修葺或扩建;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薛振钰购庙旁余地,拓基扩建,前辟广场,外筑围墙,占地约250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现存文庙仅余大成殿及10间厢房,其他建筑,均于1972年拆除。 正面大成门并列5门,门前台基宽约3.5米。进大成门过前厅为庭院,经庭院登石级达大成殿。大成殿面积408.5平方米,地势高于前厅1.2米。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檐角高翘,盖琉璃瓦。四周回廊宽约3.5米,立10根石柱,柱基覆盆方形。殿内祀至圣先师孔子,两侧配祀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和12位先贤。正殿东西两庑,分别祀先贤、先儒各30余人,并设礼乐器库所。大成殿后建崇圣祠,祀孔子先世五代神位,配祀几位先贤、先儒。大成门内前厅左右夹室设名宦、乡贤、忠义、节孝4祠。文庙左建教谕署,右建明伦堂。文庙前广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群众体育活动场地和-场所。文庙建成以来,醴陵人在科举场上并不顺利,自隋朝至清末,醴陵只有进士40人,举人217人,贡士393人,没有出过一个状元。按照祭孔礼仪,只有新科状元进庙拜祭的时候,才能打开中门,因而醴陵文庙也就成为一座从来没有打开中门的文庙,成为醴陵人永远的遗憾。 民国时,文庙常被国民党军队或醴陵地方武装占驻。1918年,文庙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日军攻陷醴陵,文庙又遭破坏;日本投降后,修复正殿。1972年,当地武装部拆除大成门和崇圣祠,修建办公楼和宿舍,仅剩下大成殿。1982年,大成殿被列为醴陵县文物保护单位。 |
左权将军纪念碑 | 左权将军纪念碑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左权将军纪念碑坐落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区西山半山腰。 左权,1905年3月生于醴陵北乡黄茅岭一贫苦农家。1922年入醴陵县立中学,参与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身反帝反军阀的-。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15军政委,红1军团参谋长,参加开辟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与林彪、聂荣臻等率领红1军团为前驱,斩关夺隘,到达陕北。1937年8月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协助彭德怀精心制定指挥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战役等。1942年5月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抗击日寇时壮烈殉国,血染太行,年仅37岁。 左权将军纪念碑于1988年由中共醴陵市委、市人民政府修建。占地1400平方米,周边为花岗岩护栏,四周植松柏万年青。纪念碑基座高3米,上屹立着左权将军花岗岩塑像,碑前正面镌刻有邓小平1986年7月9日题写的“左权将军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基座后嵌入彭德怀1942年10月10日撰写的“左权同志碑志”。纪念碑后有一道碑墙,嵌有周恩来《左权同志精神不死》的文章,朱德“名将以身殉国家,原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诗词以及贺龙、董必武、叶剑英、陆定一等悼念左权将军的挽联诗词等。 左权将军纪念碑于1999年4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醴陵彭氏牌坊 | 醴陵彭氏牌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牌坊又称袁氏牌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绅彭之冕为纪念父亲彭明俊及母亲袁氏而建。牌坊高约5米、宽约4米,整体保存完好。牌坊有三门、四柱,为麻石仿木结构,歇山顶,龙状鸱尾檐角飞翘。四柱为正方形,边长0.36米,柱下座兽为8个仰面小狮,坊上缕饰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麒麟和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富于变化,雕刻细腻。 中门正面阴刻楷书“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匾额书“圣旨”,右门刻“敦伦”,左门刻“乐毅”。下刻坊主家世、官衔等。背面刻“恩荣”二字,下刻建坊题记和行述,字迹均清晰完整。牌坊上石兽缺失的不多。最喜欢那向上趴着的狮子,感觉就像一只抬起前腿依偎在你腿上撒娇的小狗一样,很可爱。牌坊后面是“彭氏宗祠”,今已大部拆除不存,仅遗留部分墙面。牌坊2011年晋升省九。 牌坊背面,左右分刻坊主家世铭文,竖排,六字一行,其中有句云:“述义渌桥石塔”。无疑是赞建坊者捐建渌江桥、江东书院及“院前石塔”的善举。正中“圣旨”之下,则载刻建坊题记,其中说:“三男之冕,字世才,辛已叨生,六尺长髯,取用县丞,纪录两次……”柘塘坪《彭氏族谱》记载,彭明俊生三子,之冕排行第三,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正是辛已年。则到此建坊之年,彭之冕已是62岁,父母都已亡故。彭明俊故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76岁;妻袁氏则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81岁。比丈夫晚四年,正是彭之冕的壮年时期(44—48岁)。彭明俊貤封“修职郎,晋赠奉直大夫”,袁氏貤封“孺人,晋赠宜人”。都是以“貤封”而“晋赠”,即父母因儿子功业获得荣誉,称“貤封”或“貤赠”,与牌坊上封衔一致。所以铭文又有句云:“坪立双亲石坊”、“皇恩旌表灵应……”因彭之冕一生热心公益善举,功德巍巍,为一县人所传颂敬仰,加上又生得一部好长胡,乡人都昵称其为“彭三胡子”或“彭髯”。清《嘉庆县志》曾为他立传,也说他是:“髯长六尺,豪爽不可一世。” |
起元塔 | 起元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雄伟挺拔,朴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马背岭。高18.6米,砖灰结构,0式,8面,11级。底层直径5.3米,往上逐层递减。墙厚1.26米,拱门高1.8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清咸丰元年(1815),邑人廖洪举倡建。 起元塔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1年)。该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办事处马背岭,马背岭属于玉屏山,玉屏山横亘城南,象一张屏风,渌江旧八景称为“南屏耸翠”。宋乾道年间醴陵籍贡士、朱熹的学生黎贵臣建有“昭文书院”。醴籍明朝诗人丁淑《游玉屏山》诗云:“南屏削玉当湘矗,瀑布如花洒壁斜。栈石截云遮鸟道,机声出树有人家。河横午夜潮归海,斗柄中天月散华。锄遍心田灌沧水,道人亦自有生涯。”1989年,起元塔被醴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起元塔晋升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塔高22.14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整座塔势显得峻拔雄伟、朴素典雅。由当时的读书人廖鸿举以在马背岭建一宏伟大塔,镇风水,肇起状元之路,保后世千年文运昌盛为由,倡议邑人集资而建。邑人纷纷捐资舍财,建成此塔,并定名为起元塔。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前,当地人挑着米从山上路过,每次都发现箩筐里的米莫名其妙地减少,“村民们怀疑是马精作怪”。于是在山上建了这座塔,将马精镇住。该塔造型典雅,气势挺拔恢宏。虽历经16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雄姿不减,在渌水河畔巍然耸立。古代匠人熟知红砂岩的特性,如质地粗糙、不够坚实,易于粗加工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内壁采用红砂岩大石料作砌块,外壁则采用质地密实的麻石作砌块,内外壁之间用不规则细块石和三合土填充,降低了建造成本且保证了全塔在结构上的稳定性。体现了清代晚期湖南地区石塔建造技术的较高水平。 起元塔为楼阁式石塔。该塔由塔台、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平面呈八方状,内空,开窗,十一级,八方八棱,内壁用红砂岩、外壁用石英砂岩砌成,通高22.14米。 起元塔的塔台是一个直径约20米的圆状土台。塔台之上是塔基。塔基高0.25米,由红砂石砌成。塔基之上为塔座,塔座为须弥座。须弥座上为十一级塔身,每级层高自下而上依次递减。最低的第一级层高为2.71米,最高的第十一级层高为1.496米。底层西北向开门。二至十一级,层与层之间交错开窗,各层均为四窗。每级塔檐叠涩,翼角呈菱角状上翘。塔刹因遭雷击而掉落,刹座有破损,残剩部分高1.03米。 塔外壁用石英砂岩石包砌,内壁用红砂石包砌,内外壁之间用碎石及三合土填充。内壁各级留有洞眼,外壁东面一层、二层留有枪眼。外壁呈赭灰色,内壁呈粉红色。 马背岭空旷,高塔位置突出,在上世纪60年代,塔遭雷击后塔顶损毁。起元塔的塔身分布着浅浅的弹孔,塔上麻石间还长有树木。在新中国成立后,高塔还曾用来当过碉堡,塔身上的小孔,就是那个年代打靶时留下来的。 湖南古塔历有佛塔、风水塔和纪念塔之分。明清时期的风水塔盛行,各地普遍,作用一是“镇妖压邪”;二是“培植文风”——指风水观念与科举仕途思想的结合的产物。《相宅经纂》云:“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件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浏阳县志》中曾有记述:“(文笔)塔起一西域,盛于唐,……而阴阳五行家又谓其高耸秀拔如文笔状,置之得地可以助形胜,培文风。”在醴陵当地的传统文化认识中,也是如此。从起元塔的历史蕴涵、造型、装修特征及建造地点的分析,起元塔为风水塔无疑。 还有一个关于起元塔的故事不得不说。 起元塔的倡造人是当时醴陵著名的风水先生廖鸿举。先生字逵宾,曾中举做过湖北蒲圻知县,后不愿作官挂冠辞职。生平0杂学之书,于天文、音律、医道、卦签、舆地等学问,无不精通。曾充任过同治皇帝的陵墓——惠陵的风水官,是声名卓著的一代“风水大家”,县人视之为“奇人”。 据鸿举先生说:我醴城四周群山环抱渌水绕廓,风水本来绝佳。又县治衙门从宋元一直到明清,大门隔江都正对着状元洲(县署故址即今醴陵市公安局地),所以《一统志》载民谣说:“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但从隋唐兴科举千多年以来,醴陵并无一人中过状元。为什么古谶不灵验?就是因为风水有失!失在全城如围屏的高山,在南门外碧山岭、马背岭连接处,山势陡然跌落平缓形如“马背”,山川灵气,即从此处而泄露也!只有在岭上镇一座宝塔,才能保住这一方地脉,挽回人才不旺的颓运。县人敬服他的话,踊跃捐款兴建宝塔,并题名为“起元塔”。“起元起元”,不就含有“唤起状元”的意思么? 塔落成那天,鸿举先生又发话:“须落三阵毛毛雨,人戴铁帽鱼上树。三事应验,才可刹顶完工。”人们不禁惊诧议论,怀疑事情怎么会有这么巧?不料那日从早晨到近中午,秋风正紧细雨霏霏,时落时停正好下了三阵。大家叹服之际,只见下边路上奔来一人,双手举一铁锅遮头避雨。众人喝一声彩:“这人戴铁帽有了,鱼上树呢?”回头看,你说奇不奇?原来有个汉子走近这正指手划脚嗡嗡议论的人群,想看热闹听个究竟,嫌手中一尾鱼提着太重,顺手把它挂在一棵大树的枝桠上。领工班头一瞧天色正是午时,摇头吐舌赞道:“了不得!廖先生真是妙算如神!”一声喊就和大家轰轰烈烈刹了顶…… 地址:醴陵市西山街道办事处 |
渌江桥 | 渌江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渌江桥 渌水桥初为木墩木梁,位于县衙前,经状元洲达城南。后毁于水。宝佑间(1253-1258),知县家遇在今渌江桥下游约50米处,建石墩木梁桥,长60丈,高5丈余,宽1丈6尺,改名渌江桥,北连今胜利路,南通今大同街,与今建国路相交处叫十字街。 渌江桥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桥,也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渌江桥建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为交通要津。据《醴陵县志》记载:渌江桥不可一日无,也非一州一道之关系。江楚衢途往来商旅轮蹄络绎莫不向渡于此。现在渌江桥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历为吴楚要冲,且连通南北。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渌水。南宋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湖南安抚使赵善俊奏停渌水渡钱,说明当时有渡无桥。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诗人范成大(后任参知政事)经萍乡到醴陵,作《题醴陵驿》五律,有“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人稀山木寿,土瘦水泉香”之句。在所著《骖鸾录》中称:“比年新作桥”。桥名“渌水”,可见桥建于乾道早中期。此后的8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渌江桥作为一座古桥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桥的跨度大,是目前湖南省境内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其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题桥名桥碑;其三,文字史料详实,从明代至民国的《渌江桥记》就有十一种之多。而今渌江桥更以其古朴、雄健的风姿成为瓷城的人文景观。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双龙镇 双龙镇位于黄陵县城以西39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43户,总人口6800人,其中农业人口3884人。全镇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00亩,森林覆盖率85%,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畜禽品种主要有猪、牛、羊等。森林茂密,水草丰足,土地广阔,煤贮量大,并以“双龙贡米”、“千佛洞”、“秦直道”而著称,适于发展畜牧业、煤炭业、…… 详细++ |
守太一墓 | 守太一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守太一墓 时间为1913年。位于醴陵市渌江书院后山坡,系著名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宁太一的墓冢。 墓石制,坐西朝东。石砌墓围后侧有汉白玉石碑,高1.47米,刻“显考宁太一老大人之墓”,墓前有方形石柱碑一通,高约3米,刻程潜手书“宁太一先生之墓”。今已断,残碑高1.3米。墓附近原有太一亭,已毁。原亭壁有青石碑两方,一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褒扬令,另一为-院长于右任撰书的“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现存渌江书院内。 宁太一(1883—1913),醴陵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宣传革命。当年冬因参加萍、浏、醴起义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主编《帝国日报》。民国2年(1913)因参加讨袁活动在武昌遇害,友人为其购棺入殓,归葬于此。民国25年(1936)重新修治坟墓,并建太一亭。 1959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5。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靖兴寺 | 靖兴寺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靖兴寺】 醴陵西山曾被称为“净兴山”,西山山腰毗邻渌江书院处有一座古寺,名为“靖兴寺”。它的建成与命名,与隋唐时期的名将李靖和一位历史上传奇的风尘女子红拂女有莫大的渊源,她为爱奋不顾身,慧眼识英雄的故事,在民间实为一段佳话。 唐建,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割据湘北,湖南的梁王肖铣,驻军醴陵西山,其妻红拂随往。后来,李靖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不幸的是,红拂在醴陵染病而亡,李靖选择了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的西山安葬了她,并且修建了靖兴寺,募僧守护。这便是西山靖兴寺的由来。 靖兴寺峰岭连绵直逼渌江江岸,林木葱郁,山色青黛如画屏。清末,靖兴寺改为学堂,寺庙中的铁佛被移置城区城隍庙,暮鼓晨钟,渺不复存。1986年,政府拨款予以重修,1988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