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白石公园 | 白石公园位于湖南湘潭市河西地区中心地带,2001年,公园建设正式启动。白石公园东起齐白石纪念馆,西至南岭路,长约900米,北临高标路,南靠中山街道旧城区,宽约350米。 作为一个以齐白石大师为主题的公园,白石公园处处透露着艺术的气息。 白石公园的铺地方式多种多样,有木质铺地、冰裂铺地、乱石铺地等。在公园的“篆之所”景点,是集中体现齐白石的篆刻艺术成就的景点,以印度红花岗岩板雕刻印章文字铺在地面上,共选用“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等内容的印章10枚,呈梅花状点缀在黄色鱼眼砂铺装之中,极好地诠释了白石篆刻艺术水平。 白石公园的齐白石主雕像总高9.7米,位于“画之场”的核心,雕塑上半身写实,精细刻划白石的神态,往下则逐步虚化,最终和石头融为一体,寓示着白石文化从泥土中来的质朴本质,成为白石公园这个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公园的主景。白石公园主游览道上的“白石之路”雕塑则是借用白石名字中“石”的理念,将齐白石一生之中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晚年的不同风貌融入石中,将不同时期白石诗文、印章、国画以及世界和平奖章等以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浮雕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代世界文化名人从“放牛娃”到“世界大师”的人生历程。 “听风亭”是白石公园重要一景。亭子为木质结构四方亭,三面临水,凸出于湖岸,有意降低亭地面,使亭处于临水状态,周边驳岸四周仿木柱,湖中亭周种植莲藕,湖面凉风习习,微带花香,亭上配白石自写诗联“秋风上树微微,山色人云渐渐”,亭前置石,石上刻“风来四面卧当中”,极好地点染气氛。“半春亭”位于下湖一废弃枯井之上,取白石在越南所作名画“半春人在画中居”之意。背倚竹林,周围遍栽芭蕉,由竹林小径经吊桥入亭,将枯井化腐朽为神奇,略作修改便成一景。井座高耸,将之塑成自然山石,人游至此,可眺烟波浩淼的湖水和映日的荷花,感受芭蕉所带来的荫凉。“诗之亭”周边环白石雕刻诗碑和花果累累的石榴,亭南北两面各刻白石诗联一幅“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诗有味君勿传”、“喜看三径长圆月,不厌仙翁耐久花”,游人可驻足品味白石诗文的精髓,与“半春亭”形成对景。 白石公园的廊基本为平地建廊,以双面空廊和单面空廊为主。因公园周边均为小区,为了使公园与周边建筑之间形成层次,南北两侧均设置了一组仿江南民居式的建筑,分别冠名为“借山居”、“八砚楼”等,联系这些建筑就采用了廊,沿建筑的界墙和建筑物以“占边”的形式布置,形式上有一面、二面、三面和四面建廊的,利用廊、墙、房等围绕起庭院组景,形成多处四面环绕的向心布局,争取中心庭园具有较大的空间。“借山居”建筑群是以折廊、曲廊和三幢建筑组合而成,并用墙将形成的内院空间予以分割,形成规则方整与曲折变化。廊墙上开设漏窗、景窗,通过漏窗、景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将公园内的景观和院内景观、院落与院落之间的景观互为因借,相互陪衬,巧妙运用分景、障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等手法取得曲折多变、情趣无穷的园林空间艺术效果。 置身白石公园,感悟艺术氛围,触摸齐白石这位绘画大师的气息,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幸事。 门票 免费参观 景点位置 湖南省湘潭市河西地区中心地带 |
湘潭烈士陵园 | 湘潭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潭市烈士陵园位于湘潭市雨湖区陵园路30号。 20世纪50年代初,湘潭市在西郊贺家山修建革命烈士墓,安葬一些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并在墓地建有高10米左右的烈士纪念碑。1983年更名为“湘潭陵园”。1984年8月18日,更名为“湘潭市烈士陵园”。 陵园坐西朝东,占地2公顷,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园前之陵园路,长224米,宽11米,步33级花岗石台阶登至园门。登上园门内南北两端的34级花岗石台阶,到达吊唁平台。吊唁平台为集体吊唁烈士的场所。正中立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碑高4米多,宽3.6米,碑座高0.73米,宽3.83米。碑西壁中刻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2个金色大字。登上南北两端25级花岗石台阶,到达陈列馆。陈列馆是烈士陵园的主体设施,砖混结构,西式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陈列馆玻璃门上首有汉白玉镌刻“浩气长存”4个金色大字的匾额,1984年秋由王首道题写。馆的前部为双层,后部为单层。一楼正中为第一展室,陈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牺牲(或逝世)的杨昭植、罗亦农、黄公略、毛泽民等数十名湘潭籍革命烈士、志士的遗像、遗物、手稿及简介。北旁为第二展室,陈列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抗美援朝、历次剿匪战斗、对越自卫反击战与其他战线牺牲的毛岸英等数十名湘潭籍烈士的遗像、简介及各种革命遗物。二楼正中过道为烈士骨灰堂,长约30米,宽约3.5米,安放着永久性陈列的烈士骨灰120盒。其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1007部队711、712、713支队在衡宝战役解放邵阳时阵亡的指战员90余人。外一楼与二楼还设有骨灰室两处,收藏其他人员之骨灰1300来盒。北端还有国防教育展览馆,南端有资料室;资料室已收集各种烈士遗物50余件及萧劲光、王首道、李志民、齐白石、廖静文等人的题词、书画作品110余幅。 陵园的南北山坡,都已辟为花园,有珍贵名树近百种,一年四季,青翠欲滴。八月桂花,香飘满园。还有各种珍稀花草,点缀其间。南侧的花园中,有怀英亭、小桥、水池、假山等建筑。陵园环境庄严、肃穆、幽静、雅洁。 湘潭市烈士陵园于1997年10月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湘谭昭潭书院旧址 | 昭潭书院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知县方伯创建。据清乾隆时提督学政阮学浩《昭潭书院记》载:“潭州据衡湘之交,山水灵秀,最为楚南佳处。生其间者清慧有文,盖承中土清淑之气,又沐国家立学教士风化之所渐摩,士之弦歌于斯而不辍者,既百余年矣。壬戌岁,予奉命视学湖南。时关中李君尹潭邑,率邑人士于学宫旁(现文庙东)。择隙地建置书院。案图以观,则自讲义之堂,以及柄士之舍,与夫藏书之室,积器之区,靡不具备,连甍飞闼,既巨且丽。”乾隆十年(1745),书院建成,取其昭彰湘潭之意为昭潭书院,是当时湘潭市内最大的书院。 书院南临街有一座屏墙,青瓦砖墙,两端各有一门为东角门和西角门,入角门后有一小坪,现在是文西街小学宿舍地。坪北为大门,青砖瓦墙,门上有“昭潭书院”匾额,南北两面有走廊,现已拆除,改建为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发电房。入门后有通道直通二门,方进入书院内院。两门之间为一小院落,门厅为重檐结构,学生在这里整肃衣冠。再进为明伦堂,是书院祭祀孔子的地方,亦为讲堂。堂为青瓦重檐,东西为马头墙,堂中4柱,前后有廊,各2柱,两边为侧门,带有厢房,东门称“腾蛟”、西门称“起凤”,比喻学子才华焕发。讲堂两侧各有厢房为教谕的起居、工作用房。再往北有井屋、丽泽堂,丽泽堂上层为奎星阁,祀奉文昌帝君(奎星)的场所,还可存放书籍。 昭潭书院既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极严格的治学纪律。乾隆十一年(1746)、二十一年(1756)衡山聂焘两次主讲凡数年,订《学约》规范诸生。教学“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又以“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为“读书明道之基”。日授《小学》、《四书集注》、《五经》、《性理》、《近思录》等,以次讲解,岁必一周;夜授古文、时艺,常至夜分。“月定五课”,以经书文、经解、诗试士。每年肄业者,不下数十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邑人潘世晓等制订择院长、选生徒、变气质、敦友谊、尚实学、定课程、谨防闲、爱学舍等《学约》8条,教诸生以经史为“学问之根”,“究心”十三经、二十二史及诸子百家,不得“徒工八股,博取荣名利禄”。同治三年(1864),教谕邹湘倜倡置官书30余种。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彭会昌、陶成易等增购新书藏于奎星阁。山长如宁乡王坦修、善化俞东枝、衡山林学易、湘潭龙瑛、王闿运(以船山书院山长兼)等,皆湖南名进士。 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县立昭潭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设县教育会于此。宣统元年(1909),县临时中学迁入,1944年院舍东部为日军飞机炸毁,1947年秋修复,改作县立中学女生部。1953年改办湘潭师范学校,1987年改为湘潭师专。其址今为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所在地。昭潭书院内仅存百年枫杨2株、百年紫薇1株。 |
北五省会馆 | 北五省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潭市雨湖区平政路392号是古湘潭十一总码头所在地。在这个昔日的繁华商埠港口,有一座背倚雨湖,面朝湘江的古建筑,这就是北五省会馆。“北五省”是指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和山东五省,北五省会馆是当时湘潭商业发达和经济繁荣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我省保存完整的最大的“关庙”建筑,里面供奉着威武刚勇的“关帝”。会馆建筑的构造与工艺在全国都属罕见。 北五省会馆建于清康熙初年(1665年前后),当时湘潭是商业重镇,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许多外地商人汇集于此,有的甚至落脚生根。这时各种会馆应运而生,会馆既是流动商人的歇息之处,也是某一地域、行业协商议事、制订行规、沟通信息及调解矛盾的场所。会馆是伴随着湘潭工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是当时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在维护行业秩序、促进文化融合及倡导社会公德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北五省会馆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会馆。 北五省会馆还有一个名称———关圣殿,后人敬仰关羽的至信至义,所以在馆内祭奉关帝,寓意忠义诚信和刚不可欺。整个馆所占地4000余平方米。会馆为宫殿式木质结构,门前立有两尊高大的石狮,威气袭人。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牌楼有“双龙戏珠”的大型浮雕,显得高雅华贵;正门额牌上有楷书“关圣殿”三个直书大字,左书“河岳”并配有“吹笛牧童”,右书“日星”亦配有“击钹罗汉”;上方有“桃园结义”、“犀牛望月”、“刘海戏蟾”等人物故事浮雕及陶雕花卉;殿内有山门和戏台。“春秋阁”是主殿,为重檐歇山顶结构,内有大殿、钟楼、鼓楼等,东西为高耸的风火墙。春秋阁以花岗岩石为台基,殿前矗立着一对透雕汉白玉蟠龙柱,柱上各盘着一条镂空石龙,扬头跃尾,盘旋而上,活灵活现。龙柱下各有麒麟形状的石兽一尊,煞是可爱。主殿内供奉着威武刚勇的关羽雕像。会馆的后殿与雨湖相通连,建有花园和亭台。 近年来,湘潭市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对会馆进行了保护和维修,使会馆焕然一新。市政府还计划在保护会馆的基础上,将现在的行业协会设进会馆内,或在会馆内开展各种行业活动,让当年的商业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
湘潭齐白石纪念馆 | 湘潭齐白石纪念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齐白石纪念馆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路边。 齐白石(1986-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号白石。早年曾为雕花木工。1888年起兼作画,并交结当地文人,学习诗文、篆刻、书法。1917年迁居北京,以治印、卖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9月在北京病逝。 齐白石纪念馆是经中宣部批准建设,馆内收藏了齐白石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早期木刻雕花作品(国内仅存)数十件,白石后人及弟子的精品力作近百件,全国各书画名家作品近千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2002年,湘潭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兴建齐白石文化艺术中心的同时,对齐白石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扩建。外墙以青灰与白色为主,在墙面上、下部彩灰色条带装饰,整个外墙像展开的画廊,并在入口的外墙中部以青砖雕为装饰,使整个建筑富有民间色彩、风格简朴,体现了地方特色。而且整个纪念馆通过“木”的质朴来反映白石老人的淳朴、自然的品性;具有传统的地方建筑风格的木构架表达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庭园连廊的木构架的连续使用产生韵律美,和绿色庭园相呼应。同时,其内部展览中心新开辟有序厅、齐白石生平陈列厅、齐白石珍品鉴赏厅、字画交易厅、白石后人弟子展馆和全国名家字画展馆等。通过声、光、电等现代设施的运用,让游客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观赏展品,更好地体现出艺术品欣赏价值。齐白石生平陈列以自传的形式,分七个部分向游客生动、真实地展示齐白石由一个民间木匠到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的艺术旅程以及爱祖国、爱和平的崇高精神。在齐白石珍品鉴赏厅,游客们便可观赏到齐白石的《事事清白》、《多子多寿图》、《彩墨海棠图》等原作;白石后人弟子展馆则展出崔子范、娄师白等白石老人的弟子及后人的代表作;全国名家字画展馆让游客欣赏到如刘大为、杨力舟、陈白一等名家的书画作品。研究中心以齐白石研究会和齐白石研究馆艺术委员会为基本组织形式,对齐白石艺术的背景、地位、影响、风格、品质、精神等方面进行社会研究和学术研究;创作中心则组织白石后人、弟子、秉承白石艺术的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创作大量齐派风格的艺术作品。同时,培训中心通过举办白石艺术培训学习,对青少年进行书法、美术培训,与市文化馆开办的钢琴、舞蹈、音乐等各类培训相互配合,为国家培养艺术后备人才。 与齐白石纪念馆融为一体的白石公园是一个人文主题公园,公园里面伫立着6尊由小而大、形态各异的齐白石不同时期的雕塑。现以齐白石纪念馆为核心,包含市文化馆、白石公园、白石广场,构成风格协调的集纪念、展览、研究、创作培训和文化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的大型文化景区。 齐白石纪念馆于1994年9月被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门票 暂无信息 景点位置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路2号 齐白石 (1864~1957)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 详细++ 齐白石 (1864~1957)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 详细++ |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党和国家及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创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湘潭大学”校名,并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传承了红色基因和血脉,寄托了毛主席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1978年,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一起,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16所文理工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建校以来,湘潭大学牢记伟人嘱托,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没有经过大规模合并的情况下以一校之力雄居《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HE)国内高校第45位。湘潭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进入THE、USNEWS两大权威国际大学排行榜的高校。目前学校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与教育部共建大学、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 学校学科覆盖10大门类,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4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5个学科跻身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9个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1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3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专业排名全国前10%,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4个。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等。教育部创新团队、湖南省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均位居省属高校第一。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 湘潭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招生科(服务大楼111室) 邮编:411105 电话:0731-58293275,58293451,58293987(传真) E-mail: zsk@xtu.edu.cn |
湘潭文庙 | 湘潭文庙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潭文庙位于湘潭市城正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小东门侧。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现址,为祭祀孔子之专门场所。 庙宇为封闭式院落建筑,由棂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大成殿为主殿。是为重檐歇山顶,九脊,鸱吻,四周回廊由16根圆古柱支撑,黄色琉璃瓦,内外坊、藻井、斗拱等均用五彩施绘。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等年间修缮或扩建学院。明末再度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3年(1914年)、民国36年(1947年)和1983年,多次修葺,从棂星门至大门外已拆除。 文庙先后为湘潭县立简易师范、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地委党校、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师范学院所在地。今存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钟鼓亭,现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前面有学宫坪,亦名学坪,坪南端有大明壁。庙宇红墙黄瓦,气势宏伟。正门曰奎星门,前院左右各植桧树,常年翠绿,散发幽香。奎星门内有月形泮池,池周护以石栏。泮池附近有石坊三座,正南石坊匾额镌有“斯文在兹”四字,东西两坊贯通街衢。通过石坊便是大成门。 进门左右是飞檐绿瓦的钟鼓亭。大成门通向大成殿,有石铺甬道直抵大殿台基。台高一米,全系石块叠成。台阶分左右两道,中有石雕盘龙,缀以云海波涛,栩栩如生,跃然石上。大成殿为歇山式重檐结构,周围有16根圆石柱,内外枋、檩、藻井、斗拱、扇梧均五彩施绘,黄瓦飞檐,蔚为壮观。殿后有亚圣殿,与大成门、奎星门前后衬应,更显出大成殿主体的雄伟。 1926年,工农运动兴起,湘潭县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在文庙召开。1927年0湘潭县委书记兼总工会委员长杨昭植同志被害于学坪。故该地具有一定的革命纪念意义。 景点位置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城正街 |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沿江东路北段与城正街南端之学坪,原文庙奎星门外学坪中。 学坪,过去是湘潭民众-的地方。1938年7月7日,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湘潭各界人士为纪念浴血奋战的抗日阵亡将士,在学坪公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当时的碑名由湘潭名宦黎丹(1873-1938)题写。“忠贞永式”的奠基礼碑由原陆军中将、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书丹。1944年湘潭沦陷后,这座纪念碑遭到日军毁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界人士对纪念碑进行修复。1985年,原碑再度拆除重建。重建后的纪念碑,耸立在花岗石台基之上。台基高0.65 米,边长6米,正方形,台基四周绕以石栏,栏高0.8米。栏内栽花植草。碑身立于台基正中,高9.18米,呈方锥形,上宽0.6米,下宽1.2米。碑座四侧为石纹,碑、栏、阶均为花岗岩质地,青灰色。碑身改用花岗石贴面。四面均用原书正楷镌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大字。整个建筑庄严、肃穆。 湘潭籍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为该碑题词《题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二首:(一)一夜狼烟起朔方,卢沟晓月顿悲凉。拼将血肉驱倭寇,勇荷戈矛赴战场。贯日丹心原耿耿,留名青史自堂堂。年年春满潭州曲,共向丰碑吊国殇。(二)磨刀抗日战前方,壮士不还为国殇。万里沙场凝碧血,千秋浩气放豪光。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82年9月被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湘潭江西会馆 | 湘潭江西会馆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会馆位于雨湖区十总正街。原名许旌阳祠,又名万寿宫。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二年(1655)由江西众商捐资重修于现址(一说建于顺治七年,即1650年),祀许逊。实为旅潭江西客商会馆。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圮毁,仅余门楼、夕照亭等遗迹。门楼居平政路258号(湘潭市第十六中学校区后门),高 12米,宽5米。四柱五楼牌坊式,花岗岩和汉白玉结构。中门左右置抱鼓石,两端立石狮。顶檐下竖额泥塑行楷“江西会馆”四字,五龙盘边。四周饰蟠龙、凤凰、异兽、人物、传统花纹等浮雕、镂雕,脊角鸱吻高耸,形象生动,工艺精美。两端砖墙顶部还保留了数幅堆塑图案。夕照亭为原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今地处雨湖公园中湖南侧周家山。1980、2011年维修。亭立于一花池中,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方亭,二层,石木结构,高12米,边长8米,内外8根石柱,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花岗石基座自池中垒起,亭环以青石栏杆,东以石桥接岸。亭顶脊饰二龙戏珠彩陶,梁枋、斗拱、雀替、藻井、天花、花板、花窗、檐角、栏柱、栏板等彩绘、浮雕、镂雕、圆雕、陶塑瑞兽、山水、花草、人物、故事等图案和吉祥花纹,画(刻)工精细,色彩绚丽。池岸怪石嶙峋,树木葱茏。“鳌山夕照”系“雨湖八景”之一。“江西会馆(含亭、桥及牌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潭宝(窑湾)汽车站 | 潭宝(窑湾)汽车站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窑湾位于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潭宝(窑湾)汽车站始建于1925年,由当时的民国政府公路局以“赈济款”建造,1927年建成。当时总征地9.91亩,收购湘江西岸窑湾原湘潭二十九号(现湘潭市湘江西路134号)河街铺屋面积2860平方米,建平屋顶、砖木结构的圆形台阶式建筑,1927年竣工投入使用。该建筑物设有站房、车房、转车坪、停车坪,以及汽油室、码头护墙等,共费银6万余元,时称潭宝汽车站,该站成为中国第一个砖和钢筋砼结构的汽车站。 1913年至1921年间,湖南省督军、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后为省长)为便于调遣军队,耗资90万银元,历时9年修建了潭宝公路,即长(沙)(湘)潭军路(现在的320国道湘潭至邵阳段)延长段湘潭起点站,称之为“潭宝(窑湾)汽车站”。1933年4月30日,车站因汽油室起火而被焚。同年7月,车站在原基础上得以修复,并加楼房二层,合为四层。第一层作旅客购物和出入用;二层台阶内缩,利用一层圆周边屋顶作回车场,加以花岗石挡墙及砖拱承重结构,为售票厅与候车室;三、四层为工作人员办公及辅助用房。建筑圆形中心为直通二层底的天井,设有采光屋顶,使天井内光线充足。出站房与街道设有立桥,经湖南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考证,此桥系我国最早的公路立交桥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潭宝汽车站改称湘潭西站,1964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文物价值越发凸显。 潭宝汽车站站房为圆形台阶式建筑,平屋顶,砖混结构,一层台阶内缩,利用负一层圆形周边屋顶作回车场,花岗条石墙及砖拱承重结构,设售票、候车用房。二层以上为工作人员办公及辅助用房。屋顶设瞭望塔。建筑圆形中心为内天井,顶底直通,设采光屋顶。站房与街道之间设立交桥,东面设岔道通湘江渡口。其功能合理,空间流畅,造型独特。正因为此,潭宝(窑湾)汽车站周围的建筑饱受洪水之灾,但是它却从来没有被淹过。这与当初在修建过程中的科学施工是分不开的。据说车站主体圆形台阶式建筑由原“湖南全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周凤九设计。在设计时,他反复计算与测量了水位。建筑人员用土方堆了一个直径约45米,高达5米的台基,周围用麻石砌了护坡,碉堡式圆形站房就建在台基的中央,所以每每洪灾泛滥之时车站总能确保无恙。故此,2006年6月30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28日,该项目设计单位为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以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尊重地方民俗人化和尊重生态为前提,通过挖掘汽车文化和水运码头文化,充分展现历史场景,表现出窑湾地域建筑亲民亲水的沿河景观特色。 |
湘潭关圣寺 | 湘潭关圣寺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潭关圣寺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平政路,关圣殿石构件的雕刻技巧具有很高的造诣。 寺坐西朝东,由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五省商民集资筹建,为一商民会馆。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春秋阁碑记》载:“创自国初,越年以来,略加修葺。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大殿。重建舞楼,以及韦陀堂、墙垣、禅房,皆涣然壮观。”现存建筑有大殿、春秋阁、钟鼓楼等。 大殿为宫殿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双龙正脊鸱吻,翼角高翘,建筑在花岗石台基上,高16米,长44米,宽14米,气势雄伟,结构严谨。殿前有透雕蟠龙狮座石柱4根,高4.8米,其最大直径0.8米。石栏板上雕有各种形态的花卉山水和动物图案,石阶御路浮雕白石盘龙,两旁置石狮。殿周门窗,均浮雕人物故事,藻井上木雕贴金盘龙,均极精致美观。抱厦上额斗拱制作,省内少见。墙上的碑刻,记载湘潭开埠以来商业繁荣兴盛的景象,是研究当地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 1956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22。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鲁班殿 | 鲁班殿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殿 时间为1915年。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此为省内仅存的泥土木工会会馆的历史建筑。 据湘潭县志记载,鲁班殿始建于明代。宣统三年(1911)毁于火,民国4年(1915)湘潭泥木工人筹资重建。民国15年(1926)泥木工会建立,即以此为会址,同时在此举办了公输小学,专招泥木工人子弟入校学习。之后,多次为学校占用,目前雨湖区图书馆设此。 鲁班殿的整体结构为木结构。长40米,宽20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八字砖墙的大门,进门为戏楼,戏楼系木结构,横梁雕刻精细,戏楼中间有别具风格的藻井。传说每年农历五月七日为鲁班诞辰,届时,泥木工人即在此-纪念并演戏娱乐。 正殿宽阔明亮,木结构为上下两层,宽18米,进深18.6米,匾额精雕细刻,上有花鸟虫鱼,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大门上有泥塑浮雕《湘潭全城实貌全景》,此景由3部分组成:首先是文昌阁至小东门,昔日的文昌阁为檐角高翘的楼台以及农舍原貌均清晰可见;正中为古城至窑湾的景观,蜿蜒的城墙及观湘、文星等城门及城楼上的炮台,皆非常清楚;往北有大步桥的石拱、万寿宫的牌楼、观圣殿的飞檐,凡三街六巷九码头以及街市房舍、雨湖垂柳、湘江中云集的舟船、江岸上的货埠商港,无不历历在目。泥塑中幅长5.2米,宽2.6米,左右幅各长4米,宽0.6米。此图景点位置准确,构图比例适当,工艺细腻,色彩明快,确是一幅极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湘潭古城写真图。 鲁班殿古朴典雅,牌楼气势雄伟,戏楼飞檐翘角,木刻、匾额雕刻飞禽走兽,气韵生动,这都是为昔日泥木工人-、议事、看戏、娱乐而设计的,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及观赏价值。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24-24。 |
湖南科技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座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湘江之畔,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湘潭市。学校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校风,湖南科技大学始终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几年来,学生多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在学校承办的2004年“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9项。 地址:湖南·湘潭市桃园路(411201)电话:0731-58290011 招生:0731-58273804(05、08)旧版主页|版权| |
望衡亭 | 望衡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衡亭——顾名思义就是瞭望衡山之亭。望衡亭是湘楚名称湘潭的胜景之一。望衡亭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沿江西路石嘴脑湘江之畔,壶山之上。望衡亭共三层,均由花岗岩石砌成。二、三层之间有一铁梯相连。亭中石柱上有一副楹联:“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 景点位置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沿江西路 |
雨湖和平公园 | 和平公园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湘潭市人民政府为发展城市公用事业而兴建的,位于市区北面,湘黔铁路以西,占36公顷,其中水面23公顷,陆地13公顷。 和平公园主要以独特的森林气候、优雅的自然环境为景观的公共憩地,园内已植梓、樟、楠与玉兰、银杏等乔木100多种,地栽盆景、花卉、丝竹600余种,4万多株。陆地覆盖率已达80%以上,占总面积70%以上为林地,突出了公园以“绿”为主的特点与功能。 园内的主要景点有:盆景园、动物园、旱冰场、百花台、儿童游乐园。儿童游乐园别具特色,大型电动飞机、秋千、吊环、座栏、溜溜板、碰碰车等设施于绿树丛中,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和平公园培植、制作的花卉、盆景,已在全国初露头角。全国花卉、中国盆景协会于1982年在上海举行首届菊花展览,和平公园送展的扎菊“二龙戏珠”荣获一等奖。1985、1986年湖南省两届盆景展览,和平公园送展的各类盆景多数获奖。 1986年4月,0中央顾委王首道视察和平公园,称赞该园盆景江南风味浓, 并为盆景园手书了“湘潭盆景”匾额。 |
黄土山 | 黄土山位于湘潭市区西面的窑湾,被称为湘潭古城池的开创地。相传晋朝名将陶侃出驾湘州刺史,设衙置于此地,陈岳设肆,开埠兴业,政绩斐然,深受众民称颂。唐初,邑人为纪念这位官吏开创的伟业,在黄土山脚下的石壁上雕刻了4个1米见方的大字:“江山胜迹”,展示了此地的历史风姿。 此地现为湘江区窑湾街道,并在黄土山建设了自来水厂。此山不高,海拔82米,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一处胜地。香港《新洲日报》于1995年出版的《中国大陆导游手册》,此处被列入书中的景点有“陶侃墓”、“望衡亭”、“唐兴寺”等,新加坡1963年5月18日出版的《华南日报》副刊载文《晋陶侃在湘潭》,介绍了陶侃居茅舍、运砖、造兵船和为政公廉等。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