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位于邵阳市双清区昭陵西路两路口28号。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又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湘通讯处,原设在长沙市。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被日寇占领,湖南腹背受敌。-湖南省党部于11月中旬火烧长沙之后迁往沅陵,省政府迁往耒阳,长沙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并继续领导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开辟以邵阳为中心的湘西南抗日救亡革0据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等同志的指挥下,于1938年11月下旬由长沙迁往邵阳,驻邵阳县(今邵阳市)城东门外回栏街两路口曾家院子。同时迁来邵阳的有0湖南省工委、长沙市委、省青委、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观察日报》社、崇实女校、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等0组织、机关和团体。博古(秦邦宪)、-、徐特立、王凌波、任作民、高文华、杨第甫、帅孟奇、聂洪均、郭光州、王涛、袁学之、蔡书彬、李锐等100多名党的优秀干部和领导人先后来到邵阳,以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革命活动。通讯处的工作由徐特立、王凌波等同志主持。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邵阳所开展的工作,一是掩护0湖南省委开展党的革命活动。1939年2月,省工委在此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扩大会议(当时又称省-会),到会的代表有全省各地地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共30多人。会上由博古、高文华传达了0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武汉失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重申了0“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0;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革命方针。会上通过选角,正式成立了“0湖南省委”,共选出委员七人,候补文员二人。由高文华任省委书记,郭光州、任作民、徐特立、聂洪均、蔡书彬、王涛任委员、帅孟奇(女)、袁学之任候补委员。这次会议之后,0湖南省委在通讯处楼上举办了三期党员骨干平训练班,每期十余人。他们是从邵阳、湘乡、衡阳、溆浦、宁乡、益阳、岳阳等地抽调来的党的地下骨干力量,有徐特立、王凌波等人负责授课。授课内容为《党的性质》、《论持久战》、《群众路线》、《游击战术》等,时间共约三个月。规定学员不准外出、不准与外界联系、不准互相问姓名和打听对方情况。通过学习之后,又分赴各个战斗岗位。 二是大力支持各抗日机关、团体的抗日救亡革命活动。当时,随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来邵阳的0长沙市委、省青委、文化界抗战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观察日报》社、崇实女校等机关和团体,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0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利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电台,接受、发表来自全国尤其是延安的抗战消息,以及国内外新闻,极大的促动了社会各界的抗战热情;其他各机关、团体纷纷组织宣传队、工作队、歌咏队、话剧团等走向街头、走向农村,宣传0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群众支援抗战募捐银元两千多元。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邵阳之前,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受0湖南省工委的委托,在武冈塘田寺(今属邵阳县)创办了“塘田战时讲学院”。实际上是0的“南方抗大”,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来邵阳之后,在师资力量、组织管理、抗战信息等方面对该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尤其是当该校被-强行解散时(1939年4月),通讯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们一方面与-当局据理力争,以减小对讲学院的压力,另一方面帮助疏散人员,尽可能的保存了革命实力。 三是同反动逆流进行坚决斗阵。1938年冬,汪精卫叛国投敌,邵阳各界民众在火神庙(现资江小学内)举行了“反汪锄0”大会,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高级参议徐特立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愤怒揭发批判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罪行,同时,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抗战必胜的道理,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的抗日斗志。1939年6月12日,-顽固派制造了“平江惨案”,徐老等以“第十八集团军驻湘通讯处同人”的名义发表《悼徐正坤罗梓民等死难同志》等文章,义正言辞的声讨了反动分子破坏统一战线,破坏抗日救亡,杀害革命同志的滔天罪行。另外,在反对-查封进步书刊、书店等方面,亦作了大量有理有利的斗争。对促进抗日救亡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39年8月初,-第九战区向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发出“湘中腹地,没有设办事处之必要,立即停止办公”的通令。由于-顽固派逼迫日甚,经请示中央后,通讯处于8月11日停止在邵阳办公。仅留下徐特立和王凌波分别以八路军驻湘代表和八路军总部秘书的名义坚持日常工作,其余人员分别介绍去桂林、重庆等地工作。同年10月,徐特立、王凌波二人离开邵阳,转移到衡阳,结束了通讯处在邵阳的工作。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邵阳的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他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却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革命前辈,教育后代,邵阳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14日公布“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修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筹备小组”,对该“旧址”进行了初期维修。1988年底,“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各界参观。1997年5月,0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该“旧址”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水府水利风景区 | 水府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湖南水府水利风景区座落在美丽富饶的湘中,以水府庙水库(国家大Ⅱ型)为主体,涵盖周围景点,方圆300km2。水库水面宽阔辽远,碧波荡漾,周边群山环绕,树木苍翠,景区风光旖旎,环境优雅,被誉为“湘中西湖”。 水府水利风景区群峰起伏,连绵不断,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海拔457m的天门山,古树参天,林木茂密,名贵树种繁多,各种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巍峨峻峭的鹅婆山,巨石林立,登顶远眺,周围数十里的奇峰异景尽收眼底;还有狮子山,宛如一头雄狮仰卧风景区,各种奇景美不胜收。 景区山美水更美,水质清纯明亮。在春和景明或秋高气爽时,一湖碧水,万顷烟波,鱼翔浅底,水鸟齐飞。美丽的绿岛好似珍珠般洒落于青山碧水之间,有的山环水抱、群星拱月,有的孤崖挺立、虎踞龙盘。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在碧澈的湖面上凌空掠过。 水府水利风景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胜景繁多,有毛泽东、陈赓、谭政、萧三等革命前辈求学过的东山书院,有蔡和森纪念馆、湘乡文庙,有南北两大名校之一的陶龛学校;有三国名臣蒋琬、著名将领宋希濂将军的故居,有清代重臣曾国藩故居——毅勇侯第;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宗教佛地天籁庵、水府庙,还有18世纪繁荣古镇——新边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大型古窑遗址。 “西湖山峡景,难似此间优;风雨鱼龙激,乾坤日夜浮”。景-人、景点如林的水府水利风景区,令人望之心舒,观之心醉,是国内外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之胜地。 |
双清亭 | 双清亭在今邵阳市双清公园内。因伫立在资水和邵水两条河流交汇处的一块巨大砥柱矶上,两条清流汇于其下,故名“双清亭”(图双清亭)。 据《大清一统志》载,亭始建于宋,历经整修,规模没变化。亭旁原有登云阁、揽翠亭、高庙等建筑,今已不存,仅存双清亭立于资、邵二水之滨,辟为公园供人游览。数百年来,双清亭一直被誉为“宝庆十二景”之一。亭为纯木结构,八根木柱内外两圈顶托重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结构严谨,造型生动。亭内尚存明清石碑各一通。 历代墨客骚人游览于此留下赞美的诗词。明代诗人李青的《游双清亭》:“天天图画在双清,绿水青山泼眼明,风入琳琅摇凤尾,云移松桂偃龙形。望中隐隐窥衡岳,坐里闲闲瞰洞庭,送客如云冠盖集,举杯漫道别离情。”清代学者魏源:“屿扼双流合,江涵一廓烟”;顾璘:“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辛亥革命的宿将蔡锷,宝庆翰林车大任以及车万育等志士仁人都有题咏。 |
邵阳水府庙 | 邵阳水府庙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府庙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中河街。水府庙的主体建筑戏楼重檐六角,宏伟壮观,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因祭祀河神而建庙,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十三年(1656)、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当时正殿、厢房、戏楼一应俱全。正殿供奉铁佛像数十尊,1958年因扩建道路,拆毁正殿、戏楼,铁佛像被毁。 现存戏楼,系清代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平面凸字形,面阔3间,进深两间,占地145平方米,总高16米。明间为戏台,覆盆藻井,屋顶为二重檐,一层檐六翼角,二层檐八翼角,三层为六角攒尖顶,上置宝瓶。两次间为二层楼房,单檐硬山顶,山墙为马头式封火墙。柱上有大型栌斗,承柱梁架。屋脊、翘角堆塑龙凤鸟兽,檐口饰彩绘。整个建筑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戏楼下临资水,倒影江中,上接霄汉,气势雄壮,故戏楼上的题额为“半入云”。并有联曰:“一弹秋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5-48。 |
双清公园 | 双清公园座落于资邵两水汇流处下游1.3公里处,占地区1.42万平方米。因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故以“双清”命名。 其中有双清亭为纯木结构,六角重檐,脊饰龙凤,雀替斗拱,绕以明廊。亭侧有高庙,原名康济庙,宋徽宗赵佑曾题额“康济”。清代皇室敬重关羽,康熙年间更名关帝庙。高庙右侧,有嶙峋如柱的岩石雄踞于资水南岸,这就是砥柱矶,矶上有朱亭,又名亭外亭。双清胜景曾吸引历代墨客骚人揽胜抒情,留下许多墨迹和诗文。双清亭上有元贞元年(1295)郡守三不都书“天开图画”,明湖广巡抚赵贤书“双清揽胜”,明刑部尚书顾璘亲题“砥柱矶”三字。亭外亭上有清代诗人徐小松写的一幅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屿扼双流合,江涵一廊烟”是邵阳著名学者魏源的手笔。双清公园——芙蓉楼 双清亭现辟为公园,园内存有古代修建碑记十余种,排列成林,最早为明成化和万历年间石刻。从双清路或五一北路皆可入园。园中亭阁相映,曲径通幽,颇具古典园林之风采,自古列“宝庆十二景” 之首,是一座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小型园林。城南公园位于邵阳古城区之南,占地区10.76万平方米。1955年秋始建。公园位置适中,环境条件好,园内绿化覆盖率70%,活动场景宽,设施较完善。园内主要景 观均为人造的娱乐性设施,有儿童乐园、旱冰场、风雅楼茶室等建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爱好的人们憩养、娱乐的场所。 |
双清秋月 | 双清秋月。双清秋月景区位于双清路砥柱矶上,系由砥柱矶、高庙潭等自然景观和古寺庙、古亭阁、古碑刻等人文景观组成的综合性风景区。因位于资江、邵水汇合处而得名“双清”。1956年辟为双清公园。砥柱矶是一座伸入资江中流略如半岛形高峻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耸,脚下的高庙潭,素湍碧波,倒景回清。峰本无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月,湖广巡抚顾嶙见其“当水之冲,甚奇特”,遂题名“砥柱矶”,并赋五律:“昆仑一卷石,飞落碧江唇,静日浮佳气,中流立此身,楼台悬峭景,桃李点芳春,阅尽狂澜色,何须问水神?”宝庆知府邓继曾刻石于砥柱矶头 |
东塔公园 | 东塔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塔公园位于东塔岭,全园以塔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占地6.99公顷。公园雄踞城区东大门,紧靠人民广场,有百余级石蹬道直通公园南大门,另有混凝土车道绕五一北路洞天剧院门口盘旋而上,经西门入园。园内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93.7%,主要景点有东塔、艮寅庄、南大门、东塔禅寺、望江亭,还有小儿童游乐场与“地下世界”相通的“别有洞天”建筑小品。 东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后毁。清道光十四年(1834),邑人谢承莳在旧址重建,因战事修至四级而止。清同治元年(1862),其子谢永锷经三年续建而成。与塔东相隔20余米有一禅寺,俗称东塔庵,和塔同期建成,庵由女尼住持。内供如来佛、观世音等塑像,为市内著名佛教场所。 |
邵阳玉清宫 | 玉清宫,座落在邵阳市双清区道教圣地佘湖山,山顶有佘湖古道观,供奉唐高道申泰芝真人。应地方大德善信敦请,2006年,由湖南省道协、邵阳市道协发心重建。玉清宫占地40余亩,道观依山而建,由山门牌坊、钟鼓楼、灵官殿、圣帝殿、财神殿、慈航殿、吕祖殿、文昌殿、药王殿、玉皇殿、三清殿、闻经堂、大德堂、藏经阁等组成。 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工艺精湛,目前为邵阳市最大规模和湖南大型宫殿式道教宫观,被誉为“宝庆第一福地”、“问道者的心灵家园”。现为湖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吴理之道长住持道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中共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旧址 | 中共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8年11月至1939年7月,0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省委机关报《观察时报》社曾一度从长沙迁至邵市,分别驻在回拦街欧阳院子(今毛巾厂仓库)、两路口21号(曾家院子)、鼓楼亭陈乡堂。当时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人有徐特立、王凌波、欧阳方等同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佘湖雪霁 | 佘湖雪霁景区在市郊城东乡。山势“高崖峻耸,不易攀登,积雪尤甚。晴霁登临,风景特异。”明参政车大任《小佘湖山》诗:“佘山高百仞,翻爱雪晴时。积素兼天远,凝晖映日奇;千林频送色,万壑顿回姿。欲借阳春意,挥成郢客辞。” 此山称“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时崇尚道教,申泰芝死后,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岁时祭祀。申泰芝隐居-的佘湖山离州治甚远(今邵东县佘田桥镇),为便于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称佘湖庙,山乃名为小佘湖山,逐渐通称佘湖山。山顶有毗卢阁,民国时期,香火旺盛,每年秋季,远近信徒到此进香拜佛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山脚有雷祖岩,履之空洞有声。 岩上有台,台侧有石如悬,石下滴水时,附近群众视为雨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邵阳东塔 | 邵阳东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后毁。清道光十四年(1834),邑人谢承莳在旧址重建,因战事修至四级而止。清同治元年(1862),其子谢永锷经三年续建而成。与塔东相隔20余米有一禅寺,俗称东塔庵,和塔同期建成,庵由女尼住持。内供如来佛、观世音等塑像,为市内著名佛教场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山寺晓钟 | 山寺晓钟为文化旅游景点。 山寺晓钟。后城内太平巷之太平寺迁东山,两寺合并,为宝庆府聚僧讲经之地,称为太平兴国东山讲寺,简称东山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移县署钟楼之“景泰铜钟”于寺内。每当清晨,嘹亮的钟声远播于街巷闾里和资、邵二水的行舟渔船之上。明兵部侍郎张同敞有《东山寺》诗:“古寺入风幽,村烟江水头。木疏钟磬落,人静雨花流,有客寻闲约,逢僧问静修。擎杯云到掌,醉为此山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莲池古香 | 莲池古香。爱莲池故址在城北路6号市政府院内。宋治平四年(1067)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在此辟池种莲。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池内莲花叠瓣充楼,香幽而不实,亦不藕。据说,周子的传世名《爱莲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因之称为“爱莲池”。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洛阳仙洞 | 洛阳仙洞。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景致清幽,“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见道光《宝庆府志》)。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据传,洞、井皆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阳的母亲而命名,故称“仙洞”、“仙井”。明宝庆知府谢省有《洛阳洞》诗:“杖履跻攀到九华,不知何处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闲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岁月,洞门长日锁烟霞。仙纵一去无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参政车大任诗中有“门连丹灶寂,坛共白云平”句,可见在明代时洞口尚有仙人炼丹用的鼎、灶法坛之类的遗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渡头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