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尹氏宗祠 |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尹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确认湖南省洞口县为中国革命老区后,洞口的革命先进事迹已受到了中外爱国人士的特別关注。在抗日战争时期即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武冈,简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总校设在武冈县城,部分军官总队分别开设在洞口县的杨氏宗祠、曾八支祠、尹氏宗祠,六年来培养出各级军官23052人,投入抗日战斗前线,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给中国革命史冊上添上光辉的一页。 尹氏宗祠位于洞口中县山门镇岩门村中心位置,风景秀丽,具旅游资源丰富的雪峰山麓。历史悠久,这里不但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十四军官总队旧址,还是尹氏宗亲的超源聚集地之一。在这里可以留阅黄埔军校将领们的风彩,可以追索尹氏历史。 尹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元年,扩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由正中牌楼、戏楼、中堂、神主堂及两側厢房组成四合大院,占地面积2618平方。 山门是讨袁护国将军蔡锷的故乡,蔡锷出生在山门水东的大垻上,幼年随父母居住在山门。驻山门的军官总队曾特邀蔡锷将军的胞弟蔡松墀介绍蔡锷将军的爱国事迹。。蔡松墀先生勉励学员要像蔡锷将军一样,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尹氏宗祠左边有一个大溶洞,可容纳数千人,是个天然的防空洞,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最佳教学基地,和武器弹药的储备仓库。 黄埔军校洞口分校从1938年到1944年,从第14期办到19期,在洞口地区,这些散布在祠堂庙宇里以“总队”为单位的学员班、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及补训总队等,共计23052人毕业,其中官佐2839名。 由于当时洞口分校的教育在全国闻名,各战区军、师长纷纷函请校部派遣学生前往服役。这些学生在校培训时,对所学课程反复磨练、精益求精,到了部队,很受欢迎。 |
洞口平溪江国家湿地公园 | 洞口平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洞口平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湖南洞口平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洞口县,以对平溪江实施整体保护为原则,西与罗溪国家森林公园龙眼洞景区比邻,东与资江0汇,全长43.8公里,东经110°32"7"~110°51"53",北纬27°3"14"~27°6"11"。规划总面积981.6公顷。洞口县属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亦是衡邵干旱走廊的重度干旱县,水资源的保护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 平溪江作为洞口县的母亲河,西处雪峰山东麓,东入资水口,经县城穿经而过,不仅是雪峰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廊道,是构建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粮食生产及沿岸20多万居民饮用水源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并地处为我国南北鸟类迁徙带上,为众多迁徙水禽提供了重要停歇地和觅食场所;湿地公园生态区位优良。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704.9公顷,湿地率71.8%,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588.5公顷,洪泛平原湿地116.4公顷,洲岛11处,河滩密布。湿地公园地形开阔、河床相对宽阔,水流平缓,河道弯曲,漫滩、江心洲发育,两岸级阶段地平垣开阔,一般高出河床2-3米,体现出溪谷平原区与丘岗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在湖南省具有代表性,在湘西南山地区具有独特性。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维管植物149科,412属,804种,占湖南省维管植物种数的18.6%,其中有以菖蒲、短尖苔草、虉草、节节草、益母草、球果蔊菜等为优势种的湿生植物100余种。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154种,隶属25目67科,占湖南省已知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6.8%,其中有鸟类93种。湿地公园内发现有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樟树、野大豆、金荞麦;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0种,有中日候鸟保护物种29种;有中澳候鸟保护物种8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16种,中国特有物种12种,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类群多样,代表物种齐全,无论物种数还是科数,在省内都占较高比例,在湖南省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彰显了湿地公园内生物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重要的珍稀保护价值。 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资源丰富,形成了以洲?水?林?园为载体,融古、红、绿、蓝于一体。肖氏宗祠、钟元帅庙、文昌塔、青云塔等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点缀其中,古色古调;贺龙、肖克的临时战斗指挥部和红军主力宿营地以及红军标语墙等展现出深厚的红色文化;回龙洲、伏龙洲为代表的等众多洲滩,洲内古木参天,群鸟展翅,枫杨林、垂柳林、樟树林、楠竹林、芦苇滩等多类型的植被景观,葱绿苍翠;平溪江、西洋江、黄泥江等蜿蜒曲折、婀娜多姿,水质清幽、形成连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蓝色纽带。湿地景观多样性类型效应明显。湿地公园秉承"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区划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保护保育区区划为"一江两系":即平溪江水质保护保育小区、支流水系保护保育小区、洪泛平原湿地生态体系保护保育小区;面积600.7公顷,占总面积的61.2%。规划沿平溪江及支流水系周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防治措施,加强水岸的保护、修复,构建健康的水岸生态系统,保障湿地公园水质与水系的自然特性;对洪泛平原湿地生态体系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湿地植被的多样性的建设,适度开展栖息地恢复和营建项目,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恢复重建区区划为"一带两区":即"两岸"防护景观林带重建小区、上渡头采砂迹地恢复小区、石江河水系优化疏通小区;面积249.3公顷,占总面积的25.3%。规划以保持平溪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目的,旨在通过对现有河岸的人工林、纯林进行植被改造,对两侧植被不连续的区域实施景观防护林的重建,形成湿地公园完整的绿色景观防护带,构建农田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廊道。并通过对上渡头、石江河等河段开展水系疏通、水系优化等措施,以恢复和重建结构完善、功能完备和景观优美的生态河段,维持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科普宣教区区划为"两洲一廊":即伏龙洲文化展示园、回龙洲生态科普宣教园、木瓜桥"十里画廊"宣教带;面积34.5公顷,占总面积的3.5%。规划将回龙洲定位为以生态保护为主,以生态科普宣教为主题,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生态科普宣教园;将伏龙洲定位为以文化保护为核心,传承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湿地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园;将木瓜桥"十里画廊"定位为观光、体验、欣赏湿地公园洲?水?林?园的景观长廊。以形成生态科普、文化展示、生态休闲为一体、零距离接近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合理利用区区划为"三洲一带":即田家洲生态农林观光园、水脚下洲生态农林产业基地、石湾洲雪峰密桔观赏采摘园以及县城区沿江风光带;面积89.3公顷,占总面积的9.1%。规划建设形成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农作体验等各具特色的绿色农林产业园与市民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等为一体的集散带,满足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市民生态休闲,周边农耕产业和谐发展的需要。 管理服务区区划为"一区三站四点"的建设格局:即桃花岛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三个湿地保护管理站、四个社区共建共管点。面积7.8公顷,占总面积的0.8%,规划按着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将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打造成管理、科研、监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集散中心,满足湿地公园的发展需求。在功能分区的指导下,规划通过"三江、两岸、六洲、五园、多点"的总体布局,将湿地公园打造成以雪峰山-资江水系廊道生态系统保护保育为核心,以独具特色的洲?水?林?园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为特色,以宗祠、塔、庙等重点保护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生态保护、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科研监测于一体国家级湿地公园。 |
王元帅宫 | 王元帅宫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元帅宫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漳潭村,距县城37公里。 王元帅宫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二十八年(1848)重修,此系王氏后人为纪念其先祖名将王以权元帅而建。 宫由三进正房和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坐东朝西,长方形,占地2226.1平方米。依山而建,自大门、戏楼、观戏坪、正殿(王元帅殿)至后殿(神主堂),依次按“一、三、二、五、十五级台阶”逐级上升。木构牌楼,面阔3间,呈八字形廊柱。匾曰“王元帅宫”。大门内有戏楼,重檐翘角,瓷宝瓶收刹,通高15.8米,正檐中有“三星”、“八仙”造像,翘角上有鹤翥鱼翔,皆栩栩如生。二进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廊前设复廊,单檐歇山顶,封火墙,主体纯木结构,抬梁、廊坊及柁墩支撑,木雕细致,工艺精湛。殿内设王以权及部将胡太、李平塑像。后殿为王氏祭祖的场所。戏楼正殿之间为平台,其两侧为两层楼的厢房。 王以权,江潭人,生于元至正五年(1345),卒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曾任明代游击、布政等职。他在明政权建设中立有功勋,由明世宗追敕为元帅。 此宫建筑雕梁画栋,装饰华丽,具有较高额科学、艺术价值。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9-48。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秀云观 | 秀云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秀云观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为湘西南名刹及旅游胜地。 清光绪《武冈州志》:“南岳庙地灵神显,不知起何代。”传说从宋代始,此处宫殿建筑已初具规模,经历代扩建,形成南岳殿、大雄宝殿、地母殿、灵霄殿、观音殿、钟鼓楼、进山牌坊等古建筑群。上述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部分破坏,1993年当地群众集资百万,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恢复了旧观。 秀云观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殿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巧为构筑。进山牌坊石材构筑,四柱三拱大门,重檐翘角。大门及左、右拱门和石柱、梁、枋、基座等部位,均雕刻有花卉、人物等图案,构图生动逼真。门额为“秀云观”,有联曰:“据山门形胜,昭衡岳道宗,天选秀云留帝位;观崖下碧澜,挹雪峰爽气,地临市井亦心清。”经灵霄殿拾级而上30米为南岳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9周4廊,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木石结构,抬梁式构架。台基高3米,前出月台。殿高15.8米,通高18.8米,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内祀南岳圣帝。大雄宝殿位于左侧,主祀如来佛。古建筑群的石雕柱础及构件,木雕门窗,泥塑彩绘等工艺特色,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93-52。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洞口宗祠建筑群 | 洞口宗祠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宗祠建筑群 (含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潘荣公祠、曾八支祠、尹定公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 有“天下宗祠”美称的湖南洞口县,境内保存着百十座古宗祠建筑群,结构完整,美轮美奂。一座座宗祠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宗祠之美才逐渐为世人所发现。 洞口宗祠的选址无不刻意讲究风水,均为依山傍水而建。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应数萧氏宗祠,它位于县城城区西南平溪江中的伏龙洲上。洲头古木参天,祠堂华彩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流水中,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洞口宗祠分别采用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匠心独运。江潭王氏宗祠的木雕装饰,既有雕梁画栋的大气磅礴之作,也有玲珑剔透的微雕小品,尤以祖先堂内神主牌位门楼的“双龙抢宝”、“百鸟朝凤”、“八仙过海”、“狮象麒麟”等木雕造像为最佳,是湖南民间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顶级精品。 这些宗祠群还以实物的形式记录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辉煌历史,弥足珍贵。1935年12月,红二军团主力途经洞口,司令部和主力宿营地就设在伏龙洲萧氏宗祠。如今,在祠堂西面围墙上清晰可见“开展抗日反蒋的群众运动,红军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跟着贺龙闹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绅”两幅红色标语。 |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 |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位于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中学内。 竹篙塘(今洞口县竹市镇)国立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39年,接收沦陷区、抗战区学生2000余名。当时,国民党右派掀起一股-逆流,“限制异党活动”,“从严处置异党”。共产党巧妙应对,实施“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16字方针,在校内建有两个由省委直辖但相互保密的中共秘密支部:一为中共洞口特别支部,支部书记雷震寰,党员以洞口籍学生为主,多在师范部、高中部活动,而且走出洞口,去绥宁金屋、瓦屋、黄土坑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在校内建立秘密读书会,发展新党员,针锋相对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1941年遭受破坏,但学潮不断,持续两年多。一为中共国立十一中支部,刘若云、熊邵安先后任支部书记,党员多是教员,支部一直坚持地下活动,团结进步学生,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非常时期隐蔽了党的组织,发展了新党员,壮大了党员队伍,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最早进入解放区。 1999年10月15日,湖南省原省长、国立十一中校友刘正题写的“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揭幕。内设陈列室,介绍两个支部的活动史实。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于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蔡锷公馆 | 蔡锷公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地处黄泥江北岸,秀云山西麓。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21年(1682)。 蔡锷青少年时代大都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蔡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 蔡锷公馆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 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 牌楼分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戏楼于1945年烧毁。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 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1997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蔡锷公馆管委会投入100多万元,对公馆内外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收集了一批蔡锷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同时蔡锷小时候就读的私塾(现为松坡小学)、蔡锷父母墓也得到了修缮。 2006年05月25日,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蔡锷 (1882~1916) 蔡锷,(1882-1916) 云南军政府都督,讨袁护-第一军总司令,上将军。 湖南邵阳县(今邵阳市大祥区)人,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邵阳县亲睦乡一贫寒的农家。5岁随父母迁居武冈县山门。6岁入私塾。10岁读完“四书”、“五经”,能写流畅的文章,被誉为“神童”。13岁参与史学、词章院试,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15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 详细++ 山门镇 洞口县山门镇位于洞口县西部,辖34个村,3个居委会,456个村民小组,14933户,全镇总人口50628人,其中农业人口42942人,劳动力资源26642人,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72亩,其中水田27764.4亩。 山门镇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名躁子湘西南,秀云山南岳殿和“蔡锷公馆”每年都将吸引20—30万游客一慕方而来,每年…… 详细++ 蔡锷 (1882~1916) 蔡锷,(1882-1916) 云南军政府都督,讨袁护-第一军总司令,上将军。 湖南邵阳县(今邵阳市大祥区)人,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邵阳县亲睦乡一贫寒的农家。5岁随父母迁居武冈县山门。6岁入私塾。10岁读完“四书”、“五经”,能写流畅的文章,被誉为“神童”。13岁参与史学、词章院试,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15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 详细++ 山门镇 洞口县山门镇位于洞口县西部,辖34个村,3个居委会,456个村民小组,14933户,全镇总人口50628人,其中农业人口42942人,劳动力资源26642人,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72亩,其中水田27764.4亩。 山门镇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名躁子湘西南,秀云山南岳殿和“蔡锷公馆”每年都将吸引20—30万游客一慕方而来,每年…… 详细++ |
陆军第74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 口镇,位于洞口县西部,是邵阳市的“西大门”,距洞口县南约25公里,湘西著名的雪峰山横亘于此。镇区内雪峰山绵延数百里,群山巍峨,山势陡峭,层峦叠嶂。山峻岭之间的谷地、梯田层叠,溪水如带。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山处处葬忠魂,这里,长眠着国民七十四军数千个英勇的将士。 1945年5月,中国军民在这巍巍雪峰天险,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殊搏,并取得了雪峰山会战的全面胜利。雪峰山会战中的江口战役,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此次战役,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抗战军民全力合作下,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歼敌近2000名,几近全歼日军第116师团。正面防守江口的中国部队,为国军第74军57师,师长是李琰。李琰,字炎光,湖北大悟县人,生于农家,先后任74军57师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江口战役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争结果是日军伤亡2万7千人,其中死亡1万2498,还有大约1000人被国军围困后失望自杀,日军被全歼一个旅团还有四个联队,一个师团被重创。国军方面伤亡2万660人,其中阵亡7817人(军官823人),比日军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少。 洞口县江口镇75岁居民朱国轩的记忆依然十分清晰:“从5月1日到7日,中国军队和日军在江口、青岩一带激烈交战,连续7天7夜都是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空气中都是硝烟的味道。当地老百姓都自发上前线,主动为中国军队搬运炮弹、装备。日本鬼子也到处抓人做苦力,如果中国的老百姓被他们抓住,要挑很重的军火,挑不动就用枪托砸。江口附近有个叫周洪碌的精壮汉子,被日军抓去做苦力,他坚决不同意,用扁担打死一名日本鬼子,但由于寡不敌众,最后被鬼子的刺刀杀害了。” 陆军第74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洞口县)在今洞口县江口镇,耸立着一座由蒋中正亲自题名的“陆军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塔背后埋着为国牺牲的数千国军将士。战争结束,村子里的人打扫战场时,在山上挖了一个大坑,由当地百姓用篇担、簸箕将这些牺牲了的年轻将士,由各个山头挑到坑里,葬在一起。 在这里唯一留下名姓的只有一位年仅19岁女准尉,她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后勤司令部第17兵站医院准尉刘子梅之墓。生于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戍时,歿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五月十七日辰时,系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乡十七保人氏。”她的纪念牌曾被人扔在了臭水沟边的路旁,后被村民发现捡来埋在纪念塔旁边。这们女准尉牺牲时年仅19,是17兵站医院准尉,参加江口阻击战时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时牺牲。 这些墓碑,背后是这些年轻将士的英容笑貌,是他们,英勇的中华儿女,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驱逐了敌人,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回了今天的一切。他们一心只为驱逐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党派无关,与利益无关。 |
洞口龙眼洞 | 龙眼洞旅游景区位于雪峰山脉东麓,距洞口县县城仅3.9公里,邵怀高速公路穿景区而过。神奇的龙眼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质溶洞,大约形成于6000万年前,极似地下龙宫。老人世代相传,杨家将后裔曾在此藏兵习武。明代大学者、安徽桐城方以智先生曾游览龙眼洞,留下了“避秦箫鼓在渔塘,仙迹犹存旧爨烟;石壁未经人一语,名山留得月千年;夜窥翡翠屏前镜,诗写桃源洞里天;鸡犬无声炉尽灭,丹青难与世人传”之千古佳句。洞内冬暖夏凉,泉水甘洌,景点数目多,品位高。洞上有洞,洞内藏洞,洞中套洞,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被形象地称为“天堂”、“人间”“地狱”,共聚集了10个大厅,16个主要景点群。精品景点有“千年神鹰”、“亿年神鬼”、“莲花桥”、“万年人参”、“杨家宝剑”、“双乳甘泉”、“公主出嫁”、“生命之源”、“观音送子”等,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堪称溶洞中的极品。该景区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
洞口曲塘杨氏宗祠 | 洞口曲塘杨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曲塘杨氏宗祠位于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建于1914年。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90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有大门(戏楼)、中堂、祖先堂、两侧厢房和钟鼓楼等。此祠堂的最大特点是正面并列三座西洋式的牌楼门,表明清末民初这里已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中门四柱冲天,大门上方楷书阴刻“杨氏宗祠”石匾,石匾上部题有“清白第”三字。进入大门后,里面的建筑又全是中式,整个建筑完全是中西合璧。大门后面是戏台,进大门后从戏台下穿过进入庭院,戏台重檐歇山顶。 曲塘杨氏宗祠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旧址。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湖南武冈,简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其曲塘分部就设于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洞口文昌塔 | 洞口文昌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塔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洞口县城关镇。文昌塔雄伟壮观,堪称古塔建筑艺术的完美力作。 文昌塔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同治六年(1868)竣工,光绪四年(1878)刊碑记事。 文昌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方,八角攒尖顶,塔刹为铁葫芦宝瓶,通高41米。塔基以条形青石砌筑;边长4.67米,周约37米,高1.7米。塔身七层,每层有门、窗和叠涩式塔檐,檐边饰山水人物等彩画。1至6层檐面盖小青瓦,塔顶盖铁瓦。每层塔檐有8个鳌鱼翘角系铁铃,风吹铃响,清音远扬。一层门上以青砖筑牌科墙门,重檐翘角,叠涩式檐口。门额石匾为“依日月光”。门联曰:“碧水环流地疑蓬岛,青云直上人在琼宵”。 塔内有两条通道螺旋而上直至顶层,层层阁室内皆有神龛。二层塔心室地面阴刻双鱼图。三层以上塔室窿顶和甬巷、门巷等处,皆彩绘人物花鸟、双鱼八卦太极图等,计壁画数百幅,诗词上百首,为砖塔中所罕见。 塔内有碑9方,其中修塔碑二方,清光绪四年(1878)立,楷书阴刻,记述建塔年月及首事人,用银数量等。诗、祠碑七方,书法有楷书、隶、行、草,内容皆为赞颂文昌阁及周边景色,具有书法及文史研究价值。 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2-8。 |
洞口金塘杨氏宗祠 | 洞口金塘杨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金塘村,此为省内具有独特风格的祠宇建筑。 宗祠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竣工于1915年。20世纪60、90年代曾进行维修。祠宇为江南庭院式建筑,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台基平面长方形,宽23.2米,长48.85米,建筑面积2029平方米。大门内第一进为戏楼,面阔5间。明间筑戏台,覆盆藻井,双重飞檐,六角攒尖顶。二进为中堂,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出廊,单檐硬山顶,有马头式封火墙。三进为神主堂,面阔5间,进深4间,前出廊,单檐硬山顶、封火墙。两侧有厢房。祠宇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中堂、神主堂明间为减柱抬梁式结构。 杨氏宗祠的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如石雕造像6尊,有石狮两对、石猴一对。戏台柱础雌雄石狮各1个,高1.5米,前足直立,后腿盘屈,作“昂首挺胸,威镇百兽”状。座基周围镂刻花草虫鱼。祠内共有大小柱础94个,造型各异,刻工精细,多饰龙凤、麒麟、异兽、花鸟、虫鱼等浮雕图案。牌楼门额以高浮雕手法镂刻三龙戏水、招财童子等。门联为“金朗秋天塘开一鉴,社农春雨山洗千重。”将祠堂所在的“金塘”、“社山”嵌-中。门额的图案为山间翠竹、葵花向阳、卧虎待食、喜鹊啄梅、芙蓉山水、双人八卦等。其他木雕、泥塑、彩绘等也题材广泛,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1-7。 |
雪峰抗战文化旅游区 | 这里地势险峻,沟壑纵横,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的主战场,蒋介石亲笔题写碑名的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马颈骨抗战遗址、洞口塘抗战遗址、虎居湾日军墓地等抗战遗迹遍布区内。 1935年,贺龙、肖克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先后来到洞口境内集结,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有:红军标语墙、红军桥、红军街、红军烈士墓、肖克指挥所等。 |
袁也烈故居 | 袁也烈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也烈故居位于黄桥镇大铺村袁家垅岩塘院子,是袁也烈将军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住所。系袁也烈之父、晚清秀才袁崇璞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修建的江南农家小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平面沿中轴线依次为槽门、内坪、正屋,两侧分别为厢房、厨房、杂屋、猪舍等建筑。槽门、正屋为纯木结构,其余为土坯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545平方米,建筑面积242平方米。 故居槽门上端悬挂着一块横式木质牌匾,匾上楷书阴刻袁崇璞亲笔手书“退步小舍”四个刚劲有力的金字。缘因袁家住房原在大铺大院子,系祖上遗产,兄弟分家时发生口角。他父亲为了家庭团结,把分得的住房主动让给了兄长居住,自己另选地址来这里修建新房,取名“退步小舍”,意在告诫子孙,凡事以和谐为先,不争强好胜,退一步海阔天空,存忍让息事宁人。 进入槽门,是一个不失古代“睢园绿竹”风情的小庭院,院内长有桃、李、柿、柚等各色果树,长年叶绿花香,四季硕果累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尽头,有一口小水井,据说是袁也烈将军小时候一家人的生活饮用水井,至今水质清澈,仍在使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基本保存完好,以不变的一面衬托出岁月流逝中故居变化的一面。 过了果园,就是袁也烈将军出生并生活过的故居,这是一座六扇五间加偏房构成的大木房子,中间是堂屋兼客厅,两边是卧室和厨房。现在居住着袁也烈将军的侄儿袁廉雄一家人。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有过较大改动,如今破烂不堪,摇摇欲坠,水火相侵,险象环生,亟需加以维修。屋前空坪右边被邻居修了一座砖木结构房子遮挡得不伦不类。 房子左侧是个杂草丛生,已经荒废的花园,不见了当年曾经有过的繁花绿叶,剩有几株银杏、翠柏孑立其中,有如将军不屈之姿,令人油然而生几分悲凉敬佩之情。 2009年,袁也烈故居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湖南省人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廖氏宗祠 | 廖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廖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洞口县湛田乡湛田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崇祯九年(1636)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复修,道光十八年(1838)、民国六年(1917)先后补修,占地1430㎡,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廖氏宗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半江风景区 | 半江距洞口县城十二公里,沿省道1805线右侧西进二公里,位于古都梁牛栏山境内,现属雪峰山脉一支。该处群峰耸峙,山峦陡峭入云,素有“南岳归来不看山,半江归来不看岳”之说。每年春雨之时,一川蜿蜒而出,虽峰回路转,水流湍急,总呈“半江清澈半江浊”之奇景,因而得“半江”之名。五十年代,在川口拦河筑坝,建半江水库,水色澄碧,似一块璞玉镶嵌在奇峰叠峦之间,青山绿水,人入其境,流连忘返。半江共有一龙、三潭、四瀑、六洞、九冲、十三岭、十八峰、二十四石等大小近百处景点,半江口左狮右象,隔江相望。 临江过桥,桥连贺仙寺。该寺始建于乾隆十六年,今贺仙寺为九三年捐资重建,其寺古朴雄伟,正殿塑有贺仙圣像,寺旁有贺仙像。 |
地区 | 景点 |
---|---|
竹鸡村 |
---- |
市塘村 |
---- |
兰溪村 |
---- |
东政村 |
---- |
坎上村 |
---- |
石柱村 |
---- |
岩口村 |
---- |
樟木村 |
---- |
兰河村 |
---- |
七岭村 |
---- |
水塘村 |
---- |
塘湾村 |
---- |
墨砚村 |
---- |
柳江村 |
---- |
黄双村 |
---- |
燕岩村 |
---- |
八寨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