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岳阳 >> 临湘市 >> 五里牌街道

五里牌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五尖山森林公园

五尖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尖山森林公园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五尖山林场,已经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属幕阜山脉、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一座突出于丘陵的大山,座落在岳阳临湘市郊1公里处。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京珠公路、107国道依山而过,武广客运专线穿山而过,有五尖山隧道,可说是沿江、沿边、沿线。  整个公园有山地面积18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8%,立木蓄积总量计10万立方米。  公园由轿顶山、鹰嘴山、周家山、望城山和麻姑山五个山峰组成,故名五尖山。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最高海拔588.1米,最低峰海拔90米,一般山地海拔200―300米,坡度为25―35度之间。  五尖山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有200多公顷天然阔叶次森林,有大面积的杉木,檫树人工林和大片楠竹林;有300多公顷松林,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结构,集成了一片绿色的莽莽-。  每年5月,临湘市都在公园举行五尖山森林节,有成千上万名游客上山避暑疗养、休闲度假,享受森林浴。      地址:湖南岳阳市临湘市森林路1号  电话:0730-3723917  官方网站:http://www.wujianshan.net/  开放时间:  7:00-18:00  交通  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临湘,距离岳阳市约43公里  在岳阳长途汽车站乘坐前往临湘的班车,到达南正街时下车,打的前往五尖山。  门票  成人票:50元。  儿童1.2米以下免票;老人(70岁以上)、残疾人持有效证件免票;儿童1.2米-1.4米半票;学生、现役军人持有效证件购优惠票。  

十三村食文化博览园

十三村食文化博览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十三村食文化博览园地处临湘市羊楼司镇,京珠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是一家集三国文化、农耕文化、酱文化于一体的园林式国家AAA级景区,园内古朴典雅,景区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有百果园、千磨坪、古酱窖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共8处,农耕文化展览馆、德育教育展览馆、十三村形象馆食文化展览馆4个、石文化展示长廊共800余米,园内古木参天,四季鸟语花香,是广大游客观光体验理想场所,是湖南省旅游商品购物示范店。

临湘6501风景区

临湘6501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6501”又名银水洞。是根据中央军委1965年一号文件精神而兴建的地下军事工程,从1965年动工到1973年停建,历时八年。“6501”地势险要,符合地下工程隐蔽性强的要求。山洞全长17000多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下相通,结构极为复杂,有如“长藤结瓜”,共串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坚井,大洞可通火车,小洞均可供汽车行驶,被誉为“天下第一人工洞”、“中国地下长城”,堪称“神州一绝”。  临湘山水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辖的景区(6501地下军事工程、江南大漠、龙潭湖)位于岳阳临湘忠防镇。所处的临湘市地处长江南岸,湖南北端,铁路京广复线、武广专线,107国道和京珠高速穿境而过,水运有洞庭湖与长江交接处的城陵矶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风景区距临湘市23公里,距京珠高速桃林入口15公里。景区内山峦起伏,田园风光。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旅游开发的地理环境优越。  6501工程是一座于60年代秘密修建,耗资巨大的神秘的地下军事工程,从1965年动工,经十年建造,当时耗资数亿元。共设五个进口,两个出口,分成阶梯形上、中、下三个层次,两侧分布无数大小地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曲折迂回、机关暗道错综复杂,恍如迷宫,洞中探险神奇莫测。目前已探明的第一、第二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气竖井,全长17000多米,被誉为“天下第一洞”,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是目前已知中南地区公开的最大人工洞窟。  临湘位于武汉、长沙经济、文化辐射的中心地带,南距长沙、北离武汉各148公里,两小时车程到达,处在典型的大城市周围休闲度假出游半径范围内;居于武汉、长沙两大中心旅游市场的核心地带。同时也是三国旅游圈、环洞庭湖旅游圈、湖南红色旅游圈的交通必达之处,是旅游黄金线路的过渡点和结合点,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交通情况  从京珠高速到达景区分两条线路:一是从桃林站下高速,沿S301线进入景区三十座以下的旅游大巴可以通行;二是从临湘站下高速,经过桃矿(渔潭),进入江南大漠景区,后经过7公里路程,到达6501景区,这是40至50座旅游大巴必选线路。

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公园位于湘北岳阳临湘两县(市)交界的大云山。大云山属幕阜山西北支,自古为江南名胜,道家洞天,志称盘旋七十二峰,海拔911.1米。  大云山集森林休闲,观光避暑、宗教朝于一体,是人们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1996年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现辖地1180.6公顷,其中核心游览面积340公顷。规划为祖师殿和真君殿两大景区,48处景观景点。  山上有各种植物16科35属1230种,有蕨菜、烟竹笋、莓豆渣等绿色食品20多种,古珍树种12种。  大云山自古就是湘北宗教名山,寺庙道观众多,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上山求神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自1999年起,岳阳市旅游局、岳阳县政府在大云山组织重阳登高节,前来旅游参观和进香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五尖山云林寺

五尖山云林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林寺位于湖南省临湘市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望城峰顶,与驰名湘鄂赣的道教圣地大云山遥相呼应。古寺始建于唐宋年间,历史悠久;明清年间,佛教道场鼎盛,僧人不计其数,香云袅袅、晨钟暮鼓、梵音嘹绕,远至百里外,来寺朝拜者络绎不绝。  古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之中,前屏后障,左侍右卫,玉带环腰。五尖山重峦叠嶂的诸峰,宛若朵朵莲花绽放在西天半壁。山间溪水清澈,音如琴声,梓林似海、峰峦瀑布、珍鸟奇花让人流连忘返。古寺面向连绵起伏的远山,俯瞰万家灯火的临湘城,极目远眺,令人心开意解,尘嚣顿消,可谓仙山佛国。  随着悠久岁月流逝,古寺几经兴衰,至上世纪末只剩残迹横垣,景况萧然,这座千年古寺在默默等候有缘重振道场,再宣法音。欣逢我国宗教政策进一步开放,公民的信仰自由得到更好的尊重和保护1994年政府正式批准修复云林寺,以促进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慈善福利事业和社会安定,同时为天下佛子提供一个-实证、了生脱死的清净道场。古寺自全面修复以来,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十方善信的鼎力支持,初具寺院道场的各项功能。但因诸多原因,寺院香火不盛,难以支撑,原住持不得不丢下四十余万的债务弃寺而去。2003年,年轻的忠振法师放弃香港大寺院的法座,毅然归往,重振云林寺梵音,短短四年时间,云林寺以其非凡的灵验赢得了广大信众的皈依与膜拜,五尖山也因鼎盛的香火而名噪中南数省。  观音大士圣佛像于2007年5月13日正式开工造像,10月3日将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州海幢寺首座传法大和尚主持举行盛大的开光法会。观音大士的驾临,将会给广大信众及中南数省人民带来无限福祉。圣像在塑造的前前后后,即有许多灵应故事广为传播,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膜拜,期盼一睹大士慈容。

龙窖山遗址

龙窖山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遗址位于临湘市东部龙源乡,距市区37公里,是瑶族同胞称之为理想家园的“千家洞”。关于瑶胞居岳州境内,首见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潭州,春秋时黔中郡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晋)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湖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其次是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再是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后来的府县志书记载皆类似。诗人杜甫也在此留下了“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的诗句。至元末明初战乱,始群迁出境,漂洋过海,即渡洞庭湖南徙。因此,明隆庆《岳州府志》有“宋以前有之,今不然矣”的记载。  瑶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它有近300万人口,分布在中国、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少年来,瑶族同胞为寻找他们最早的故乡“千家峒”而演绎出一曲曲心酸动人的故事。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终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就在岳阳市临湘龙源乡。李本高《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瑶族“千家峒”考察报告》称:“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炎黄时代,就与苗族先民组成强大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抗衡炎黄部落联盟,并与炎帝、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后被打散,被逼南迁。周时,瑶族先民荆蛮在云梦泽地区活动频繁。《小雅·采芑》云:‘蠢尔荆蛮,大邦为雠’。此时,龙窖山属巴陵,应在三苗国之内,很可能就有一部分瑶族先民进入龙窖山。”据他推论,最迟在周代,瑶胞即进入了龙窖山,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多年,创造了斑斑可考的灿烂文化。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的两次专家现场考察,特别是2001年9月24日至27日在临湘召开的“全国瑶族学术研讨会”,终于揭开了龙窖山石文化的千古之谜,解开了瑶族同胞寻觅了数百年的“千家峒”之结。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千家峒是瑶族民间传说居住过的一个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工作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其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02年5月19日,公布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属幕阜山余脉,地跨湘鄂两省的临湘、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山林面积10.5万亩,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  这些掩映于崇山竣岭之中色彩斑澜的古老石文化,遗存有石屋、石门、石桥、石洞、石墓、石器、石窝、石级,它遍布于高山密林,甚至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特别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巨大的石块,没有斧凿锤錾的痕迹,皆是运用最原始的木尖火燎的方法采集垒砌而成,面对这些宏伟的工程,你不能不惊叹瑶胞先民惊人的毅力和创造精神。这里撮要介绍几项。  石屋隐映峻岭间  进入梅池、老屋湾、胡家屋场等荒僻山岭,随处可见石块砌成的石墙屋,少则一间,多则10余间,一般排列整齐,多为单间,也有两间或三间的。屋内约7—8平方米。连畲家山原始次森林中也有此类建筑。这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屋形式。  “无人区”内有石桥  在近百年来无人居住的大山深处,溪流之上居然到处建有石桥,石桥建筑也独具特色:在两边条石砌筑的桥礅上端,垒积木似的相向窜出两三条条石,以拱托桥身重量;桥面用两块宽约0.4米、长6至8米不等的条石铺成,结构简单科学,可谓瑶胞的一大创造。  惊天动地青石洞  朱楼坡马颈港山溪两侧全用天然青石块护坡,严丝合缝,不用任何粘合剂,高处10米,矮处也有2、3米,顶覆长约4至5尺的青石4000多块,形成长1500米的人工石洞。洞边石壁每隔一段建埠头,平时供人上下挑水洗衣,战时封闭,作为防御工程御敌“燔山火攻”,以保存实力,保护全族的生命财产。这点可从石洞下游拱桥内设置的石门遗迹得到印证。石洞上的两边留有不少石屋、吊脚楼遗迹,似说明此处原为“千家峒”的政治中心,曾经是热闹的街市。  石器令人咋舌看  高冲鲁家寨,村民们收藏了不少珍稀石器。石碾、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琳琅满目,古雅朴拙。特别令人咋舌的是那口直径0.5米、内深1米,用完整巨石掏空的石缸,在那个时代,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瑶胞先民是用什么办法凿成的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窝”原是祭祀台  箭竿山老屋组刘姓村民面对对门山上无数的石堆、石台、石墙,祖辈在此居住了500多年,也弄不清其中奥秘,便习惯地称之为“石窝”。近年,专家们为龙窖山解谜之后,始知这儿是瑶胞祭天祭祖的祭祀台。祭台座西朝东,石堆、石台、石墙沿山腰排列有序,中间空地竖有一根石桩,上有残存的长方形凿痕,似为图腾柱础,或者为树祭旗的石桩。   

临湘江南大漠

  湖南临湘银沙滩面积约3000多亩,深50多米,储沙近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沙漠,浩浩荡荡。沙临湘银沙滩江南大漠体为细微颗粒,通身银白。早晨,沙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一望无垠,可与北海银滩媲美,故称“银沙滩”。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沙漠景观,亦称之为江南大漠。  您一定很奇怪,在江南地区为什么有这以壮观的沙漠呢?其实江南大漠并非天然而成,而是现代中国建设历史的烙印。1958年,由冶金部直管的亚洲最大的国有采矿企业——桃林铅锌矿4000多名工人兄弟扎营临湘忠防镇,引吭挥汗开采铅锌矿石,每天近百吨洗选后的无公害尾砂经管道输送到此地的山丘间,近五十年的尾砂沉积,积砂成海,故江南大漠还有一个名字叫“尾砂坝”。如今,一望无垠的银沙滩以“高峡平沙、江南大漠”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独特的奇观。可在三年困难时期,日本人由于资源短缺,曾向中国政府提出,用一斤大米换一斤砂,遭到了-部理的拒绝。周总理说:“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将来科技发达了,我们还可以再提炼。”可见总理的远见卓识。如果当时目光短浅,今天我们就没有机会在江南欣赏到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奇观了。  桃林铅锌矿为国家二五工程开发的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因采掘过度,一度停止选矿,但现在又重新启动选矿工作了。  银沙滩是一个盆地形状,用韩乔生的话说是,呈沙海茫茫然失措不及防之势。用王朔的话来形容,银沙滩虽非一望无,但也有一种试图纵横驰的豪情勃然迸。  开放时间  08:00—18:00。  景点位置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中防镇大坝  

百梅窑址

百梅窑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百梅窑址  时代为东汉—宋。位于湖南省湘阴县樟树镇百梅村,此为典型的南方宋代窑址。  窑址分布在湘江两岸的百梅村马草坡、窑堆岭和亲爱村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湘阴博物馆联合分三处地点进行了发掘。  一是在马草坡路口开5*5米探方一个。文化层厚约两米,上部有少量宋代窑址堆积,下部为汉代窑址堆积。汉代时期的青瓷器种类以碗、盅、釜、罐为主,器物的造型与风格同青竹寺东汉窑址基本一致。釉色以青釉为主,少量褐釉。青釉开小片,色泽光洁如玉,器物胎质灰白,火候较高。纹饰有方格纹、波浪纹、弦纹、蕉叶纹等。探方中未找到窑床。  第二处在窑堆岭附近,此为宋代龙窑窑床遗迹。窑床呈斜坡状,坡度为15度,窑床宽2.6米,残长22米,壁残高0.2~0.4米。出土有宋瓷残片及环形、齿状形支钉。  第三处为窑堆岭,开5*5米的探方,文化层厚达2.5米,发现一残窑床,呈斜坡状。出土大量完整地器物,主要为碗、碟、盆、壶、罐、瓶、盅等生活用具。釉色主要有青、褐、酱色,纹饰主要为釉下压印、刻划双鱼、水波纹、水草纹等。器物多为圈足器。窑具为环形或齿状支钉。  百梅窑包含了我国南方地区东汉和宋代两个时期的重要标本,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青瓷烧造发展、兴衰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是一处极为重要的窑址。  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0-5。

临湘寡妇矶(大矶头)

临湘寡妇矶(大矶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寡妇矶又名临湘矶、大矶头。寡妇矶是民间的俗称。寡妇矶位于临湘市陆城镇附近的长江边,是一座长150m,高7.2m的弧形石矶,传说很久以前此处为漩涡,下有孽龙经常作患,江边住着一对年轻幸福的夫妇,一天傍晚,孽龙吞没正要归家的渔郎,当妻子赶到时已经很晚了,只看见了丈夫的斗笠和几块破船板。伤心欲绝的妻子强忍着泪水,发誓要镇住孽龙,从此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天晴,她总是往深潭里倒石头,终于镇住了孽龙,她自己眼泪也哭干了,化成了石头,此处使被称作“寡妇矶”。  大矶头占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从下至上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三级平台(可根据江水涨落分级使用)。第一级平台从长江礁石自然面驳起,高1.5米至3.5米,宽2.05米;第二级平台与马鞍山山腰平接,高2.9米,宽2米;而第三级平台则高2.6米,宽3.8米至5.8米。在每级平台的石墙之上,还雕凿有分布均匀的篙窝和钩眼,是为了方便当时船人撑篙和纤夫们拉纤时攀爬抓手之用。  最为难得而有趣的是,在第二级平台的石墙上雕刻有3条1米左右的浮雕蜈蚣,形态生动传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其寓意是蜈蚣可以镇龙降妖,使长江里的水怪不再兴风作浪,确保过往船只平安无恙。  景区地址:湖南省临湘市四合村附近  乘车线路:在岳阳乘大巴至临湘市再转小巴前往

临湘龙潭湖漂流

  龙潭湖漂流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忠防镇大坝,景区内群峰叠翠、云缭雾绕、绝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异木、珍禽灵兽,漂流河道途经多个自然景观。沿途树木扶风相掩,深邃的峡谷奇石星布成趣,高含量的负离子幽谷空气清新,清澈的溪水散发着自然灵气,让人置身于仙境一般,将让您领略“热情穿越、仙境畅游”的独特神韵。乘着橡皮艇顺流而下,天高水长,阳光普照,四面青山环绕,漂流其间。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激动、一种区别于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  龙潭湖漂流河长4.8公里,水位自然落差约124米。位于有“湘北门户”之称的临湘市,距临湘市区仅13公里,距京珠高速桃林口仅8公里左右。龙潭湖漂流地处长江南岸,湖南北端,襟洞庭而带长江,控湘北而引鄂南,京广复线、107国道和京珠高速擦肩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乘着橡皮艇顺流而下,天高水长,阳光普照,四面青山环绕,漂流其间,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期待——期待刺激!期待惊险!期待与自然的搏斗!期待有惊无险后的轻松!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激动、一种区别于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是这样一种感受,使都市人为之倾倒,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临湘塔

临湘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临湘塔位于临湘市儒溪镇儒溪村的儒矶山上。东径113°31′北纬29°62′,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塔为砖石结构,实心、七级八方,保存基本完好。塔高33.436米(未计入塔刹缺失的宝瓶部分)。南偏西20°。首层以下为高2.03米、占地75.3平方米的八方形三级花岗岩塔基座。塔基座以上的每层塔身,均下设束腰砖座,上出叠涩砖檐,八角檐皆出麻石脊翘,石翘颈系铁质风铎。凡十字正向均开券形假龛,而其中南向第三、四、五层却真开佛龛各一个,内置佛像。塔身每层及下檐外粉白灰,下檐冰盘曾施彩绘。  该塔倡修者,即清代首任台湾兵备道刘王敖(公元1829-1887年);塔铭《临湘塔记》,则由光绪乙丑科举进士吴獬(公元1841-1918年)撰写,镶嵌于首层外壁上。记中提到:“吾邑福建分巡道刘君璈当守浙台州试造之,九年,而科举得数十人者也,乃倡造之。”记文含蓄诙谐,充满着社会哲理和睿智,其对科举文化的深刻理解,超乎常人,也超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儒溪镇  儒溪镇、江南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江南镇 临湘市辖镇。1956年为陆城乡,1958年属江南公社,1992年建儒溪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城区29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0.4万,镇政府驻儒溪。有轮渡通湖北螺山。公路通107国道。辖儒溪居委会和儒溪、旗杆、洋溪、杨桥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油菜、薯类、生猪。乡镇企业有化工、榨油、红砖等厂。境内有团洲新石…… 详细++

聂市老街建筑群

聂市老街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聂市老街建筑群位于临湘市聂市镇沿河居委会,自鄢家桥至王爷庙湖坪,长约两公里,东径113°49′北纬29°57′,其得名,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从宋代起,聂市便开始在中国的历史上崭露头角,聂市老街南端张家门的张尚祖、张尚阳兄弟声名显赫。老街始建时间无考,在明代中期始见诸文字,且已成为全县七“市”之一。晚清、民国年间,聂市有“小汉口”之称,常住人口5000多人,大小店铺200余家,十多家商号印票子,有的除在临湘一县通行外,还通行于湘潭、益阳、长沙、武汉等地。今日,街道的形制仍然清晰可辩,还有十几家商号、住宅、4条小巷、5个码头保存完整。各商号、住宅,皆系双砖封火墙,墙体以条石奠基砌脚,一色青砖青瓦,地板或用方砖铺成、或用枕木和木板构成,石雕、木雕美仑美奂,寺庙、祠堂、牌坊不集中成片,而分开点缀于商号与住宅之间。聂市镇是我国唐宋以来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聂市茶在清代中期以前便已享誉国际市场,积淀了丰厚的茶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聂市镇  乘风乡、源潭镇、聂市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聂市镇 地理位置 位于湖南省临湘市中北部,地处长安河(又称聂市河、源潭河)注入黄盖湖的入口处,东抵羊楼司镇,西接云溪区,南与五里牌乡接壤,北与源潭镇为邻。 自然环境 全境属丘陵地貌,地形南高北低,呈不规则长方形。境内山峦起伏,绿水潺浮,田园秀美,气候宜人。 区位优势 最江公路穿境而过,聂长公路…… 详细++

青竹寺窑址

青竹寺窑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竹寺窑址  时代为东汉。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安静乡。此窑是研究我国南方早期青瓷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窑址西临湘江哑河,分布在低矮的丘陵上,南北约150米,东西约50米,面积近万平方米。1988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湘阴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在地层0土一块细方格纹灰陶片上刻有“汉安二年×月二十五日”的残片,因此确定绝对年代为汉安二年(143)。  此窑烧造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器形有碗、盆、罐、壶、盘、瓶、酒枢等,其中罐的数量多,并以折肩罐为其特征。胎质灰白,釉色以青釉为主,开小片,釉色光洁如玉,青翠透明。纹饰主要为粗、细方格纹,釉下刻水波纹、弦纹、蕉叶纹、几何纹等。窑具为圆形和圆形器托两种。  此窑址是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青瓷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探讨湘阴两晋至宋元时期青瓷烧造经久不衰的原由。而且对于研究“岳州窑”、“长沙窑”的形成和发展亦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49-4。

临湘博物馆

  临湘市博物馆位于湖南省临湘市河西南路,紧临107国道,占地4.2亩,总建筑面积88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00平方米,办公和其它业务用房380平方米,于1997年6月落成开馆,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  馆藏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湘的历史沿革,展示了临湘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博物馆除搞好基本陈列外,还充分利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块阵地,积极引进全国较有影响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精品展览,热情为广大青少年输送精神食粮。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承办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展览,不断推出精品展览。  景区地址:湖南省临湘市河西南路  乘车线路:在岳阳乘大巴至临湘市再转小巴前往

6501军事工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湘鄂边界的五指山环绕深处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神秘所在——6501人工山洞。  在阴雨蒙蒙的深秋傍晚,车行驶在湖南省临湘市郊山间的公路上,从一条蜿蜒的山石路驱进,风光如画的五指山脚下,一座拱形的山洞口出现在眼前,斑驳褪色的漆红大字书写着6501几个数字。没有一个游人,没有一点景区的模样,普通得就像一座废弃的采石场,然而,这里面隐藏的奇迹奇观却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6501像所有的代号一样,代表的1965年第一号军事工程,它从1965开始秘密修建,1973年-闭废弃,前后历时8年。当年为何在这群山环抱的山里修建这座浩大的军事工程,后来又为什么停建,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其相关的资料至今鲜为人知……   

黄盖湖

  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西、南岸近三分之二区域属湖南省岳阳临湘市管辖,是湖南省第二大内湖。北、东岸三分之一区域属湖北省赤壁市管辖,黄盖湖濒临长江,属洞庭湖水系,是洞庭湖区的一部分。  黄盖湖是古洞庭湖云梦泽的一部分。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湘鄂交界的长江中游南岸,湖南省临湘市的东北角,属湘鄂两省天然边界,地处长江之滨,距湖北省赤壁市35公里,距“赤壁之战”风景名胜区9.5公里。公元二0七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孙权采纳周瑜意见,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大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其时,黄盖为东吴水军主将,在黄盖湖操练水军。赤壁之战后,孙权-行赏,以此湖赐黄盖,并命名为黄盖湖(原名太平湖)。  黄盖湖接湖南源潭河,潘河之水,经由太平河注入长江.流域跨越湖北、湖南两省,面积达13万亩。黄盖湖属洞庭湖水系,水域总面积311平方公里,它背靠幕阜山群峰(湖中亦有山峰),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湖水由一条12公里的河流注入长江,在古代战争中,是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战备要地。1959年,这里建立湖南省国营黄盖湖农场,原属岳阳市直辖,新世纪后改制为黄盖镇,属岳阳临湘市管辖。经过40余年的围垦,这里已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好、水陆交通便利的鱼米之乡。到处是柳岸芳堤、渔舟唱晚、山清水秀、稻莲飘香的自然风光。  黄盖湖内垸共有大小堤垸26个,垸堤总长85.1公里,人口近10万人,耕地和养殖面积达29万亩。    黄盖 (?~215)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另,黄盖一词还指古代帝王的仪仗。 黄盖,字公覆,汉末三国江东名将,历仕孙…… 详细++  黄盖 (?~215)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另,黄盖一词还指古代帝王的仪仗。 黄盖,字公覆,汉末三国江东名将,历仕孙…… 详细++

五里牌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五里牌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