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常德 >> 桃源县 >>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常德桃花源旅游区

常德桃花源旅游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虽是虚构,但实有其地,它就位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南临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滕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牌坊装点,宛若仙境。这里每年的3月28日举办桃花节,推出各种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如果你此时去桃花源,将会留下浪漫的回忆。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4个景区,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寻访桃花源,车至桃花山牌坊下车。坊在公路南侧,始建于1943年,后倾塌,1973年按原貌修复,坊上石刻,介绍了桃花山的概况。牌坊两边的柱上,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对联一副,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过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条小溪,这是桃花溪。溪的右侧是桃林,穷林桥便隐藏在这片桃林的深处。桃花溪一带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三月桃花盛开时,这里桃花盖头,千树万树,如织就的云锦,令人陶醉。  湖南省常德桃花源旅游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4个景区,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向往顷心向往。据史记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廷把有名胜古迹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令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  新中国成立后,0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门也拨款修复桃花山牌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政府拨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迈内。1983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4310株。1984年省水电拨款十万元,建怡然桥。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筹建秦人宅宾馆。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桃花源虽-化大革命期间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在0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0常德市,市政府,桃源县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了这次规模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由原来的股级升格为副处级管理机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圆。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年-1997年,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7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2001年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桃花源的修复和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现的桃花源的总面积扩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江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服务功能齐全,现有接待场所三处、宾馆5家,大小酒店87家,床位1020个,餐位1800多个。景区内,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邮政网络、医疗服务齐全。2001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示范单位。  景点位置  湖南常德桃花源镇319国道桃花源

夷望溪

  夷望溪位于桃源境内兴隆街乡上游八公里处。夷望溪流域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汇入沅江处有水心寨主峰屹立江中,将夷望溪一劈为二,溪水自两侧环绕注入沅江。此处巍巍青山,倒映溪中,山水相映,赛似漓江。  夷望溪,亦称怡望溪,有望之心怡的意思,乍听起来,似乎又是一道被世间所遗忘的山间流水。的确,这几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静宓与神秘的地方。  夷望溪发端于桃源南部西安镇,长70公里,从兴隆街乡水心岩悄然注入沅水。这条由郦道元作注,袁宏道着色的溪流,在雪峰山脉的余脉间逶迤穿行,将两岸的山河吟唱成一条色彩绚丽的水上画廊,形成有名的夷望溪风光线。  水心岩,亦名夷望山,俗称水心寨,是夷望溪与沅水交汇处的一座孤山。它是夷望溪风光线中第一景。郦道元《水经注》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曰‘夷望’”,夷望山由此得名。据说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曾在山上设祭坛祭告苍天,祝祷起义节节胜利。之后,杨幺就把主寨扎在山顶上,他日日在山上读兵书,习武艺,后来果然打了许多大胜仗。因为杨幺在这里扎过寨,因此,水心岩又叫水心寨。  水心岩,孤竦沅水中流,四周峻绝,岩纹斑驳。夷望溪水在此逼削成四方,与沅水汇合。整座山高150米,尽是陡峭的石壁,在石壁间辟有340级石磴。拾磴而上,如攀天梯。幸有铁链当扶,兀石为凳,飞鸟作伴,能解一路倦意。  到山腰,便见南北二峰宛如玉女摩肩并坐。两峰间山垭处,地面平坦宽阔,四、五十平米,地上铺有青石。坪子左侧的山脚有一泓清泉,鹅卵石镶边。泉水从南峰壁崖上汩汩流下,明澈晶莹,也沁人心脾。泉边有一座凉亭,傍山而建,立在坪中。亭内有圆形石桌和石凳,可观沅水。有一个人曾在此构庵而居,他叫程可立,明朝总兵,为避清廷,励复明之志,伴山泉云海,终其一生。后人崇尚其忠节,在原址建庙供奉,现庙宇不复存在,惟有凉亭独坐,看山中云卷云舒。  别凉亭,攀北峰,到山顶便见水心庵。尼庵有三间,由下而上依次排列,分别称为下、中、上庵。庵中香火缭绕,钟罄有声。水心庵高踞山顶,四周皆临绝壁,因此有“武陵悬空寺”的美誉。伫立山顶,远望群峰屏蔽,俯视江水滔滔。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描绘的“环石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奇”的景观,尽收眼底。  离别水心寨,船行夷望溪,便经夷望峡。夷望峡,被誉为“神湖宝峡”。它位于夷望溪下游水心岩至神仙桩之间,长约1200米,宽约40米,水深10-20米。水色温碧,清澈透蓝,如镜新磨。两岸高山耸峙,神峰相逼,有的如狮子怒吼,有的如大象驮步,有的如灵蛇吐芯,有的如新月探云,有的如麒麟戏水……峰峦映水,毫纹可鉴。夷望峡两岸诸峰,要数钟鼓山最美,月亮岩最奇。  秀美的钟鼓山位于夷望峡北岸,数十座钟鼓状的石峰并排而列,错落有致。峰上竹林森森,倩丽青翠。峰间流泉百迭,飞瀑扑崖,水声隆隆,如同钟鼓鸣。形如钟鼓,声如钟鼓,便是钟鼓山的来历。神奇的月亮岩位于夷望峡南岸,与北岸钟鼓山相互呼应。它是半径为150米、高为75米的半圆形石壁。月亮岩光滑、细腻、坦荡,毫无掩饰,这与周围山峰的浓妆重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岩前伴有三座低矮的石丘,状似海浪,与其相依相戏,添设出一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情画意。  “南海怒潮”  水心岩以南的夷望溪河谷,在春、秋、冬三季晴日的早晨,总笼罩着一层厚厚的浓雾,形成“南海怒潮”的奇观。  每次雾景来临,这一带河谷中的水汽慢慢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团团的云雾。许多团云雾在峡谷中升腾翻滚,相互交织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越来越浓,云雾逐渐吞没了两岸的山脉。这一景观,面积达10多平方公里,持续时间达1个多小时。  随着太阳把自己的光芒越来越多地投射到夷望溪河谷,嬉戏了很长时间的云雾,开始感受到阳光的强烈,它们象一群受到斥责的孩童,惊慌失措地由南向北逃窜,经夷望峡逃逸到沅江上,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将先前揽在怀中的钟鼓山以南诸峰,一一散落在原处。  从夷望峡乘船逆流而上,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青山映水,水染成缎。小船被山水宠护着,舒缓地荡去七、八公里,不觉到了黄中坪,顿时豁然开朗,大片田野跃入眼帘。田野南临夷望溪水,三面群山环绕,有零零星星的农舍散落山边。田野的中心有一块黑色的斑点,四周的稻田围绕着它慢慢舒展开来。  走近斑点,看清是株硕大的古樟树。它高二、三十米,胸径一米,占地一亩,古樟的树干如龙,树冠如云,好象一顶墨绿大伞矗立在空中,遮蔽天日。又象一位饱览历史的智者,见证了古老岁月的沧桑。  古樟树上栖息着许许多多白鹭。远看象白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之中,有一种圣洁的美。走近它们的园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欢声雀跃,一行行掠过田野,有的躲进云层,有的落在山边农舍的林上徘徊观望。过了一会儿,它们又成群结队地飞回到古樟树上。有的还探出小爪,沾惹人。  古樟树的生存环境,体现出人们的亲情关怀。把古樟视为神灵加以呵护的人们,留出了足够多的土地和空间,让它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古樟树探出的绿枝,欣悦地亲吻着漫畦的稻田,它用自己的爱筑成了一座鸟的天堂。劳累一天的人们坐在古樟树下歇息,吸一阵旱烟,观白鹭飞舞,听小鸟歌唱,疲劳顿消。站在这田野中的古樟,不再是站着的一株树,仿佛变成了一个人,通达,和善,富有感情,它和远山、绿野、农舍有机地融在了一起。这是一帧精美的照片,夷望溪许多美丽的风景都装在了这帧照片里。   景点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兴隆街乡游船码头  

乌云界

乌云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桃源县南部,地处雪峰山脉的东麓、洞庭湖之沅水的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1o07"20""~111o29"20"",北纬28o30"40""~28o39"47""之间。保护区东西长36.0km,南北宽16.5km,东与常德市鼎城区相连,南与益阳市安化县接壤,西邻桃源县太平铺乡,北与桃源县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相望。   1998年桃源县环境保护局以桃环通〔1998〕3号文的形式成立了黑山自然保护区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同年随后成立了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包括牯牛山国营林场);2000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建立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鉴于保护区要保护的大型猫科动物是以保护区内的乌云界为栖息活动中心并向四周辐射,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更名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3818 hm2,其中核心区16385hm2,缓冲区7655hm2,实验区9778hm2。2015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为33339.62hm2,其中核心区16093.72hm2、缓冲区6500.97hm2、实验区10744.93hm2。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一是保护我国中亚热带低海拔地区最具典型、保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是保护大型猫科动物及其生境。   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古陆块的东北边缘的雪峰山脉中段,沅水下游。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形成了区内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小环境,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保护区有华中低海拔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2.5%,是沅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区内有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有种子植物1860种,隶属168科、768属,其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9种,被子植物161科751属183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和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榧树(Torreya grand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区内共发现野生脊椎动物201种(隶属28目71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Panthera pardus fusca)、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ebulosa)、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iioti)和林麝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Andrias davitiauns)、虎纹蛙(Rana tigrina)、地龟(Geoemyda spengleri)、黑耳鸢(Miluus korschun lineatus)等。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也在保护区大量栖息,其栖息地之广、种群数量之大实属罕见。   因此,乌云界自然保护区不愧是雪峰山余脉一座巨大的天然基因库,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西安原生态漂流景区

  西安原生态漂流景区位于桃源、安化、沅陵三县接壤处的西安镇境内,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源过渡地带,雪峰山余脉,境内群山起伏,冷峰尖海拔1080米,无霜期280天左右。景区属原始次生林生长区域,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蝴蝶翩翩、雀鸟啁啾,山花烂漫,溪水潺潺。植被覆盖率和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空气质量等级为一级,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整个漂程全长7500米,落差竟有138米,险滩30多处。激流处挥桨,是狂野漂流的刺激;山谷中小憩,又享世外桃源的恬静。周边夷望溪山水、龙泉洞溶洞、茶马古道、腾琼茶庄、大水田红军村、天台山古刹等景观簇拥,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朋友聚会踏青溯溪露营,单位拓展培训的最佳去处。  西安漂流景区立足追求更好更高更远的旅游环境、质量、层次,正大步向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迈进。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汪涵到西安一漂后感叹万分,欣然赋诗:“桃源有西安,漂流不简单,处处有胜境,步步是青山。”  西安镇  西安镇位于湖南省桃源县人间仙境桃花源的西南部,距县城88公里,是一个与益阳、怀化、常德三市交界的高海拔山区。全镇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18个自然村(桃安、文明、东安、桥塘、千斤园、西安、土洞溪、大水田、和平溪、山洞溪、杨柳山、明溪、磨子坪、石板溪、大池塘、湖南坪、白洋坪、薛家冲),1个居委会(闵家坪居委会),187个村民小组,15308人。被绵绵雪峰群山…… 详细++

星子宫古建筑群

星子宫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丽的星德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热市镇明星村境内,地处桃源、石门、慈利三县边沿,热市、广福桥、蒙泉三镇的“三三”交界处。是点缀在省道1801线至常慈公路上的一颗明珠。此山高842.5米,与慈利道教圣地五雷山隔山相望,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且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道教名山。星德山上的星子宫,是座古色古香的道观。明初,道教名师张道会在星德山顶峰筑宫,明洪武三年(1370)建成,明末再度扩建。宫有3重大殿,6间偏殿;两厢有火工殿、寝宿殿、问事殿、三生殿及观星坛、望月楼、百子堂等建筑。整个主体建筑几乎全用条石砌成,上覆生铁铸瓦,气势雄伟,结构牢固,雕刻精湛)。  星德山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奇”-——奇观、奇松、奇石、奇峰,尤其以奇观最为突出,所以功能定位在以观赏和体验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为主。星德山更是历久弥新的道教名山,人称“道兴紫覆之地”,与誉为“中国南武当”的慈利县五雷山隔山相望,互为犄角,山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绵延数十公里。据学者考证,此地的宗教活动“始于唐而盛于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道教名师张道会慧眼独具,在此潜心修行,修筑了三元宫,并将星子山改名为星德山。后香火日盛,信徒扩展至鄂西南、湘西北两省十八县。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桃慈二县官员奉诏修灵宵行宫,三元宫易名为灵宵宫,以后又经几代道人数度扩建,形成了以星子宫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因此山紫砂岩开采便利,所以古建筑皆为石结构,石墙、石阶、石门、石瓦、石柱、石梁雕刻精美,珠联璧合。星德山现存的星子宫、寝宿殿、火工殿、王爷殿、百子堂、南天门等建筑,风格统一,结构严谨,蔚为大观,为湖南乃至国内所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与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道教发展脉络的活化石。  星德山中古墓众多,张道会大师仙陨后就葬在星德山中,他被后世住持的道士尊为师祖。一代代的道士真人享年不一,最后却同眠在这块洞天福地,碑碣伫立于葱郁之间,遗骨掩埋在沃土之下,青山渺渺为伴,绝壁悬悬相邻,沐天地灵气,纳日月精华。不知是青山有幸,还是先人得福?  明、清两代,道教在沅澧流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当时的桃源,南有桃花源的桃川宫,北有星德山的星子宫,均是首屈一指的知名道观。每年古历“三月三”、“八月十五”等黄道吉日,两地进山朝拜问卜的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可谓盛极一时。  民国时期因战乱频繁,百业凋蔽,道教亦由盛及衰,星德山风光不再。1943年常德会战时,日军第十一军十三师团数万人沿慈利进犯桃源,国民革命军73军43团在星德山驻防,并在一险要处筑有工事,当年曾有数千民众为免遭杀戮,躲藏在此山避难。解放初期,星德山香灯寂然,神容黯淡,但殿宇尚未荒废。“文革”期间,“破四旧”的狂风骤雨刮遍神州,星子宫古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精美的碑碣、神像、雕塑毁于一旦,残垣断壁,几近荒凉。人文景观破坏殆尽的同时,自然环境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古木遭伐,水土流失,山脚山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梯级开发,垦荒种植了大片的经济林。至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宗教活动的全面解冻,此地香火才逐渐升温。90年代起因桃花源、张家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星德山风景区的开发价值也凸现出来,民间资金的陆续投入,石级游路被重新整固,部分古迹也得以修复。2002年,星子宫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毓星峰,胜境都成仙世界;脉延雷岳,佳城永镇古山川,”这幅对联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星子宫的气度和神韵。撰联的那位雅士定是在进山游历后有感而发,一联抒尽胸臆。有年迈者回忆,星子宫的旧貌恢宏壮丽,建筑布局因山就势,疏密适度,高低错落,有正殿三重,偏殿六间,两翼还分布着王爷殿、百子堂、火工殿、寝宿殿、三生殿、南天门、观星坛、望月楼、玉宵殿等诸多建筑,呈众星拱月之状。  星子宫的老山门高三米,经风沥雨,阅尽了世事沧桑,至今依旧耸立。其正面立柱上刻有楹联“石壁星辉,观其上,如近碧天尺五;佛宫月朗,到此间,顿忘尘世三千”。字为行楷,笔力劲挺奔放,笔势畅达而腴润。山门两边嵌刻着名为“星德山之由来”的碑石,上部的字迹还比较清晰,但下面的已难以辨认。后面的门楣上雕凿着“毫无四相”四个浑圆大字,蕴涵着宗教的无尽玄机与奥秘,每个字均饰有简洁的花边。在通往山门的石阶边,有石狮和石象各一对,形制小巧,虽有残缺,但造型非常独特,于古朴厚拙中透出一份灵气。  星子宫古建筑群中的各类石雕,工艺都相当精湛,有着极高的艺术品位。从灵霄宫的遗址中清理出的一块石制构件,上面浮雕“喜鹊闹春图”,左侧的桃树和右边的芍药花枝层叠,相映生辉。桃树上的三只喜雀,或飞或跳或栖,远近、高低、神态各不相同,但眼神却都聚集在芍药花的一个花苞上。其空间立体感之强,其神态之逼真,称得上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古人修造寺庙和道观,格外注重风水地理,所谓“藏风聚气”、“负阴抱阳”,凝集着人类远古的智慧。建在星子宫下三十米外的王爷殿,遵循着同样的理念,数百年来,几番天灾,几度-,它终是逃脱了冥冥的宿命,为我们解读那些远古的智慧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王爷殿背西面东,高8米,占地面积27平方米,为牌楼式建筑,除了穹顶被重新加固以外,其他的地方都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原貌。它的修筑先以长方形条石在峭壁巉岩间垒砌基础,其围栏、台阶、梁柱、墙体、重檐、翘角也都是由方方正正规格不一的石料构成。牌楼上部叠设着斗拱,造型极具湘西地方特色,牌额镶嵌有四块石匾,分别雕镂着“二龙戏珠”及众多戏剧人物图案。  王爷殿殿内供奉的是雷音普化天尊神像,两侧还伺立着雷公、闪母,姿态肃穆,巍巍赫赫。多年风雨的侵蚀,墙体斑驳,青苔掩痕,离得稍远一些,便已分辨不出人工和天然的界限,更远一些眺望,那偌大的建筑与赭红的山崖完全融成了一体。最让人叫绝的是围栏内外两棵古松,根相连,枝纠结,如飞如坠,如携如拥,情深似海,厮守了千年,羡煞多少匆匆过客。怪不得有人会摩崖刻上“奇观”二字,道出心底由衷的赞叹。  星德山历代道人把对生灵、对自然的尊重敬畏,巧妙地融入了建筑设计中,无声的建筑凝固着他们无尽的才智,如心灵的歌咏静静地流泻在这片原本沉寂的山岭……  星德山不仅人文景观众多,自然风光之雄奇瑰丽,可谓是鬼斧神工,造化无限。在以星子宫为核心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罗列着象山、集云崖、舍身崖、狮子岩、穿洞山、玉带湾、安身坡、插旗山、马头寨、靴子岩、金鸡岭、磨子岩、情人石、盘古斧、观音龛、龟仙泉等大小景点四十八处,其自然景观密集的程度,在桃源乃至常德,再寻不出哪个地方可出其右。乡间有三棒鼓唱词一首为证:“仙源多胜迹,最美星德山,如磨似靴岭上石,舍身崖下树生烟。问道星德山,逍遥不羡仙,石奇松美杜鹃艳,星子宫上有遗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桃源热市棠梨岗抗日烈士公墓

  热市镇平桥村一组原菖蒲乡老政府旁的棠梨岗是一处抗日纪念地,山腰有一座当年抗日烈士公墓,这里长眠着七十多位抗日烈士。  一九四三年古历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三日,日军先后两批从石门、慈利方向窜至热水坑,驻扎在热水坑洗澡堂边的一条街上,同时抢占了澡堂两边高山,云盘山和梳背岭修筑工事作为据点,用以堵击我从慈利方向来救援常德的部队。日军进驻热水坑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周围老百姓的牲畜、家禽、粮食搜个精光,把每户老百姓煮饭的锅抢的抢走,砸的砸烂,大多数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在山洞里或奔走他乡,有胆子大的没有跑的,日军发现,不是被拉扶就是被杀死,热市原中心小学后面的煤坑里就埋了不少杀死的老百姓。  时隔四天,我第七十三军15师,七十四军161师分别从慈利、石门、桃源方向派部队到热水坑的附近的雷打岩山和鲁家尖山设立据点,直接与日军展开你死我活地战斗。七十三军的部队驻扎在雷打岩山下平桥村李次耀屋场,七十四军的部队驻扎在明月村13组钱家坡上,当时每天的战斗都非常激烈,炮声、机枪声、步枪声响个不停,天天都有牺牲、受伤的人员从前线抬下来,双方僵持了十多天,不分胜负。这时我方老百姓也动员起来了,有很多青壮年主动帮助73军部队抬担架、送茶水。住在热水坑附近的高灵洞的一位热血青年刘大佬,看到日寇的滔天罪行,满腔怒火,自告奋勇,带领73军一个排长和一个士兵,带着火硝和煤油,深夜潜水过河悄悄摸到日本佬驻扎的澡堂街上连着的茅棚里,把煤油浇到茅草棚上,再用火硝点燃,迅速返回。当晚整个热水坑大街上被熊熊大火烧了个干净,日军惊慌失措,不得不全部撤到两边山上据点里,至此一段时间,日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我军乘势进行攻击,两军部队联合从正面发动强攻,浴血奋战,我方武器虽不及日军精良,但我方指战员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精神难能可贵,最后我军下了死命令,营长、连长带头冲锋陷阵,一举突入两个敌据点,敌阵大乱,敌人死的死,逃的逃,古历十一月二十四日,日军残敌几十人不得不向常德方向逃去。  这次战斗时间经历一个月,双方伤亡很大,打死敌军百余人,我军阵亡官兵七十余人,伤三十余人,最后我军以胜利告终,日军再也没敢来侵犯。战斗结束后,我军留下了一连打扫战场,前后用了三个月时间,选址棠梨岗上修建烈士公墓(现平桥村1组),当时当地老百姓捐棺材、捐木板、送木料,平桥村李次耀的嫂子的寿木都献了出来,有三个军官躺的是棺材(这三个军官分别是名叫曾宪昌、李春芳、杨建龙),其余的士兵都是老百姓送的木板做的木匣子,把公墓修得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整个占地近300平方米,墓南北方都修有墓门,正中立有一个小牌楼,一对石桅杆(清石做的),墓的四周修有木栏棚,墓的前面立有11块石碑,刻有此次战斗的前后经过,其余碑上都刻有牺牲烈士名单,墓的正门刻有“一片丹心垂日月,几行忠骨筑长城”的对联,在墓的右侧50米处,修有六角亭,亭边有一株大樟树,樟树上刻有“精忠樟”三个大字,墓的前面还植了两株松柏树。在棠梨岗的山顶,修有一座英雄纪念塔(这座塔当时是从热市街上桥头的寺璋拆迁来的)。解放后,每年清明节都有学校师生和群众自发前往墓地扫墓、吊唁。

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

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萧克指挥红军在桃源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创建革命根据地留存的红色遗迹。1934年12月16日,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从大庸出发,远袭桃源,并于12月17日取得浯溪河战斗的胜利,占领了浯溪河、陬市和桃源县城等桃源县境大部分地区。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随之设立于县城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此期间,贺龙、萧克指挥红军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派部袭击常德守军,迫敌不能动弹。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和抗日主张,破除了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谣言。打开桃源监狱,救出地下党员和无辜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扩红数千,筹饷百万。打开官仓,救济贫苦百姓。就地镇压恶霸。红军的革命活动,得到了桃源人民的拥护。  红二、红六军团在桃源的革命活动,影响甚大,意义深远。它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在红军的影响下,广大桃源儿女为追求光明,甘洒热血,以实际行动支援了红军。红军的革命活动和桃源人民的有力支持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桃源革命斗争史的壮丽篇章。这壮丽的史篇生动地映照了红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斗争精神,红军心系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观念,红军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这壮丽的史篇鲜活地展现了桃源人民拥护红军与红军爱护百姓的鱼水深情。这成为了桃源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是红军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桃源成为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历史见证。它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桃源也将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阔步前行!

桃花源古镇

  桃花源古镇位于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湖南常德。古镇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项目选址于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镇,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载桃花源即在此地。  桃花源古镇占地面积约1600亩,古镇建筑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景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他景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概算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大写:伍拾亿元整)。项目以人文主题公园为主,配套住宅为辅,以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江南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为载体,展现几千年“陶渊明隐世文化”大型人文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群。  桃花源古镇”具备“吃、住、行、娱、购、游”六大旅游功能要素,不仅设有大型餐饮、潇湘特色小吃、庙会小吃;更有特色五星级酒店与传统四合院客栈及特色旅游商品街,汇集四方精美商品;特别是古镇独具特色的综艺表演、大型人文主题公园、桃花广场、奔月双塔、古戏台、庙会广场、城隍庙、文庙、钱庄、镖局、望湖亭、古吊桥、桃花溪、五柳河、城门楼、入口主、次牌坊等各类休闲游乐设施将会让人乐不思蜀;在居住功能上不仅有北方四合院、南方一颗印、-同春的传统建筑形态,而且还同时配套规划有高品质住宅。“桃花源古镇”将会成为旅游、度假胜地,亦将会成为人们经商、居住地天堂。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镇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桃源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常德新桃花源漂流游乐场

  美丽而又刺激的新桃花源漂流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芦花潭乡境内,处在桃花源与花岩溪交界处。常德至桃花源后左转弯往前行20公里即到,大约80分钟车程。所谓一溪三县(鼎城、安化、桃源),境内群山起伏、巍峨险峻,茂林修竹中掩映一溪碧水。周边有赛舞龙、竹海、雾锁八溪、高山夹平湖、乌云界、桃花源等自然美景。  漂流河道全长7038米,由多个险滩和35个弯道组成。境内林海苍茫,浓荫蔽日,放眼俯瞰,虎溪河似玲珑碧玉,镶嵌在群山茂林之中,穿行于深壑幽谷之间,漂流者可欣赏连绵起伏的青山,欣赏两岸红砖黑瓦的农舍,欣赏两岸丰收在望的稻田。  当你漂过横跨两岸的小桥下面时,你会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是多么的美。更让你难忘的是,当我们的划艇漂过农户旁时,站在房前的男女老少向你挥手致意,让你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山民的善良好客,感受到这里的民风之淳朴! 两个多小时的漂流有惊无险,体验的是刺激、享受的是快乐!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芦花潭乡境内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桃源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自驾线路:常德—桃花源(过桥边上左拐)—龙虎直走—芦花潭乡—漂流入口(右拐)—漂流处

桃源九龙观

  常德市桃源县九龙山有风景林24000平方米,湖面1800平方米、茶园600亩。站在九龙山山端,抬眼望去,郁郁葱葱,侧耳倾听,林涛阵阵;闭目呼吸,茶香缭绕。  九龙山上九龙观,据说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三十二洞天的道观,象天则地,空园法生,高道锡修,神仙仰祉,有湘西道家第一观的荣称。九龙观始建唐德宗年间(780年之前),观中有数座古刹寺庙,古树参天,苍苍郁郁,风景如画,游人如鲫,香火盛旺。  九龙山道观有形似故宫的真武殿、有九龙相聚的九龙壁、以及玉皇楼、观音殿、三清殿、钟鼓楼、救苦殿、天桥、财神殿、牌楼等特色建筑,共有殿堂47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已发展到242000平方米,造就了宏伟的道教场所。  1934年贺龙率军在浯溪河打败罗汝疆的三十四旅后重返湘西途径九龙山赏观千嶂迭翠,风景怡人,喜闻山中的古刹钟声,心情盎然,在古崖壁上欣然挥豪泼墨:“江山如画”!珍贵的墨宝保存至今。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浯溪河乡九龙山村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桃源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桃源乌云界峡谷漂流

  乌云界漂流位于常德市桃源县茶庵铺镇乌云界自然保护区,距常德市62公里,桃花源风景名胜区29公里。319国道,长吉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是张家界、凤凰、桃花源旅游环线中的驿站。自然保护区风光秀美,茫茫林海、万亩茶园、千里古道、百丈飞瀑、十里幽谷、一潭碧水。  位于漂流接待中心的“古道茶旅”可欣赏抛三棒鼓、舞龙灯、玩花灯、等乡土文艺表演,可体验儿时的竹马、陀螺;更可参加热情四射的篝火晚会;游览“滕琼茶庄”万亩茶园,赏茶艺表演、品桃源野茶王,旷野放歌、幽室对弈。远离都市的喧嚣,放下生活的包袱,释放束缚的热情。惊险刺激的乌云界生态峡谷漂流和浩瀚的原始森林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对接 “古道茶旅”等既有旅游资源,能为游客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让游客感受漂流的刺激,流连于高山峡谷美景。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茶庵铺镇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桃源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桃源天宁碑院

  常德桃源天宁碑院以唐代载记的天宁书院更名,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碑院集民间石艺之大成,汇桃花源文化之精华,纳五湖山水于一堂,交四海骚客于一隅,对历代于桃花有贡献者,均收录于志,铭刻于碑,藏立碑院,流芳百世而不朽。  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县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更名为“桃川书院”。1992年,由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复改名“天宁碑院”,并将院址原来的桃川宫东北迁到其东南塔巴堰畔台地。总占面积9600平方米,自入品起,迄至第三平台后墙月亮门,其主要建筑为石桥、石牌坊、石双环亭、百寿图、巨型石碑、“桃源仙境”缩影假山池,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巨型石碑白玉壁画群、六角石亭、书画堂、石碑坊等。空间穿插渗透,步移景易。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桃源山景区内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桃源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周家岗遗址

周家岗遗址为桃源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岗遗址位于剪市镇白鳞洲村周家岗台地上。距县城西南15公里,与桃花源水府阁隔河相望。白鳞洲四面环水,浮现江中,俨然-颗翡翠明珠镶嵌沅水之中。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即指此处。昔人曾用“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灯照明” 描绘渔民捕鱼景象。  遗址座落在白鳞洲周家岗台地上。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属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遗址表土为耕作层,文化层呈灰褐色砂土,采集标本有磨制石锛、石斧、石球、陶网坠、陶罐等。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兼有彩陶。陶器上饰以水波纹、人字形纹、条带纹、印纹等作装饰,纹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11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遗址分墓葬区、石器加工区等,出土器物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器型有石璜、陶釜等。反映了古代先民“依水而居,逐鱼而生” 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桃源黄石水库

  黄石水库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黄石镇的沅水一级支流白洋河上,距常德市5.5KM,建成于1967年,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泻洪洞、引水系统、电站厂房组成,大坝主坝为心墙坝,坝顶高程945,最大坝高405,坝顶长219,顶宽59,该水库集水面积5522,总库容量6亿3。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和航运等各种作用。  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养殖等效益。设计灌田37.5万亩,实灌31万亩;总装机容量7300千瓦,年发电量1800万千瓦小时;下游保护耕地8万亩,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库内养殖水面4.26万亩。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黄石镇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桃源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桃花源古建筑群

桃花源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源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这一带约5平方公里地区风光秀丽,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作《桃花源记》而著名。  自唐代始建寺观,宋时鼎盛,元末毁于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毁于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修亭阁,按陶诗文取名。后屡有修葺。现存集贤祠、桃花观、方竹亭、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1959年,桃花源古建筑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菱城遗址

采菱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战国至汉  战国采菱城遗址位于沅水风光带下游西岸黄楚,金鸡两村毗邻之处,为春秋末叶至汉代城址。  从1982年到1985年,省、市、县文物考古部门对城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在城内采集到大量的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陶片,器物有绳纹筒瓦、绳纹陶鬲,经鉴定年代均属东周时期,与清光绪《桃源县志]》所载年代相吻合。  1983年10月10曰,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采菱城遗址晋升为“国保”单位。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官堰社区

----

清泉村

----

梁家坪村

----

双堰村

----

同乐村

----

双坪村

----

万家村

----

灯塔村

----

利兴村

----

箭楼村

----

土桥村

----

庙基村

----

樟树村

----

维回新村

----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