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 | 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工矿旅游景区)规划面积7.8k㎡,核心景区占地面积1.48k㎡,是以古代采矿遗址、现代采矿遗址为核心景观,以矿冶历史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代和现代采掘工艺流程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当今时尚特色旅游项目,能使游客获取新奇的体验,被誉为湖南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宝山俗称宝岭,古称“大凑山”,原地名叫子龙,是三国时期赵云攻略桂阳郡屯兵的地方。这里矿藏极为丰富,有铅、锌、银、金、钼、铼、铋、铜、硫、铁等多种有色金属,是中国自汉代以来历代官家炼银、冶铸的地方,天下第一农具(神农作耒)和天下第一剑(尚方宝剑)的原材料均出自宝山。 公园(景区)分为“一心七区”,即游客服务中心,井下探秘区、露采场景区、矿冶博览园区、子龙训练营区、古郡观景台(烹采园区)、矿山风情园区、选冶工艺参观区。这里有国内罕见的露天单体采矿区、中南有色矿山较为现代化的竖井、世界最大的古铜币主题雕塑、财富大道;井下有色彩斑斓的孔雀石、晶莹剔透的冰晶针、刺激的矿井探险和3D电影,而古时遗留下来的众多老窿洞,更是一部千百年来宝山悠久的采矿史! 交通 乘车路线: 1.乘飞机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乘车到长沙火车南站,坐武广高铁75分钟到郴州西站,乘车30分钟可达景区。 2.坐车到长沙火车站,可以选择坐火车至郴州火车站,换郴桂快巴、101路城际公交等专线车到可直达景区;或者到长沙火车站对面的长株潭汽车站坐汽车到郴州,再乘车30分钟可达景区。 3.乘飞机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乘车到广州火车东南站,坐武广高铁85分钟到郴州西站,乘车30分钟可达景区。 自驾路线: 1.长沙方向:岳临高速公路,从流峰/新田/S323/S214出口离开,沿S323→S214→蔡伦北路→龙潭西路→X070行驶,即可。 2.郴州方向:沿郴州大道→向阳路→芙蓉路→X070行驶,即可。 3.广州方向:京港澳高速→厦蓉高速,从桂阳/临武/S214出口离开,沿S214→桂嘉公路→蒙泉路行驶,即可。 门票 全票(含博物馆):180元/人 矿山公园博物馆:30元/人 优惠:1.3-1.5米儿童半价,1.3米以下免费 说明:门票有效期为2天 开放时间 5月-10月:08:00-18:00; 11月-4月:08:30-17:00 景点位置 湖南省郴州桂阳县宝山路30号 信息来源: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信息来源: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桂阳濂溪书院 |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桂阳(今属汝城)西郊1里处的山坡地上。宋嘉定十五年(1222),知县周思诚以是县为理学大师周敦颐“过化”之地,建书院于桂枝岭,以奉祀并名“濂溪”。置学田40余亩,收租谷180余石,招“三十余生,课试于中”。宋、元之际废。明正德间,邑人御史范辂、巡按毛伯温捐资请知县陈德本重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余兆先增建讲堂、学舍,并由罗洪先作记,以倡其学。清顺治八年(1651)毁。康熙六年(1667)知县黄应庚重建,以僧守之,遂供佛像。十年(1671),知县盛民誉(一作盛名誉)筑庵于旁,迁去佛像,扩建讲堂、斋舍,可容生徒百余人。吴三桂作乱时,院田为僧众侵占,五十八年(1719)知县董正祥追回。教学“贵博学、审问、慎思、明理”,而“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光绪末年,知县董桢祥改为濂溪高小。民国时改为濂溪学校。1950年,汝城县人民政府在“濂溪书院”开办“城西高小”,一直到1968年停办。 “濂溪书院”依山临水,坐北朝南,四合院式仿宋建筑,砖木结构,大部分两层楼房,小青瓦覆顶,清爽幽静。占地面积3564平方米,建筑面积1669平方米,主体建筑东西宽54.82米,南北深41.8米,有大小房屋46间。前排教室马头山墙,飞檐凌空,两层教室,窗明几净,古风袭人;左右两列书斋精巧玲珑,中部各设日、月门相对,有日月辉映的寓意,后面一列教室地势最高,居中一间设为“夫子堂”,曾一度供奉孔子和周敦颐像,光风霁月,千年传承。四合院之中有“八角亭”,攒尖顶,飞檐翘角,下设座位,四周花草吐朱滴翠,杂树摇曳生姿,清风徐来,心绪恬然。四合院之东有4小栋教师住房,清静雅致,远接山光;西北面有芭蕉林一片,林下清泉流注“爱莲池”,花木丰茂,无论风晴雨雪,别有一番胜景。 “濂溪书院”历尽沧桑,虽“九易其址”而幸存于世,人才辈出且声名远播。明代两广总督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作家郭远以及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现代诗人朱子奇等名人均曾求学于此,为书院学子中最突出者,曾经毕业于“濂溪书院”而有所建树者更是数不胜数。 |
欧阳氏宗祠 | 欧阳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氏宗祠 时间为清代。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泗洲乡下阳村,宗祠的建筑及石、木雕刻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 清顺治十年(1653)兴建,于康熙五年(1676)竣工。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曾多次维修。 宗祠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长方形,面阔14.8米,总进深32.7米,建筑面积483.96平方米。地面铺设长形条石。一进为围以砖墙的庭院,南北有条石砌筑的拱门。庭院正面三道大门,中门为坐狮柱础,门首原有“进士”等匾额。二进为戏楼,面阔3间,进深2间。台座四面为六层条石叠砌,高2.1米,台上铺木板。台座两角竖石龙,形状各异。台前基石中雕二狮争绣球,右为大象,左有麒麟。台两侧围石上刻有花卉虫鸟。台上4柱,前两柱立于蟠龙石础上,雕工精细。顶上有覆盆藻井,封檐板及斗拱为镂雕的双龙戏珠、八仙飘海及花卉图案组成。前、后台以木墙相隔,左右两门,中有镂雕花卉窗棂。戏楼四角飞檐,歇山顶小青瓦,顶置宝瓶葫芦。 三进为天井,左右为长廊,走廊均以四柱支撑厢房,抬梁前端嵌有仙鹿或麒麟,牵连木柱。四进为中堂,面阔14.8米,进深8.3米,左右两边各有3木柱,抱鼓础上刻花草动物,木柱上横梁前端雕刻龙头,左右两山墙绘戏曲人物故事。五进为神主堂,此与中堂用木板相隔(1991年维修时改为砖墙),上有“文忠堂”匾额。神龛中置祖宗灵位。 宗祠的木、石构件上的精雕细镂均为艺术精品,大门柱础的坐狮,戏楼上的龙柱,各类木雕的人物、狮象、花鸟等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清初的社会历史和人民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42-1。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湖南舂陵国家湿地公园 | 湖南舂陵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桂阳县境内,距县城9.3公里,离郴州市区、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仅30公里。湿地公园为南北走向的肠形水域廊道,南起七拱桥,北抵欧阳海水库大坝,全长29.3千米,公园总面积3220.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78.7公顷,占76.98%。湖南舂陵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库塘—江河复合型湿地公园,生境独特,环境优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园内湿地类型多样,有永久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库塘和水产养殖场四大湿地类型,各湿地类型在公园内交错分布,景观各异,构成了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依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公园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69科、181属、24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湿地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47个群系,各植被类型交织分布,季相明显,景色多姿;有野生脊椎动物25目61科150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7种,4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97种属国家“三有”动物。湿地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千家坪遗址”及湖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标志性文化遗存—“白陶”,影响深远的“漕运”文化、“渔猎”文化、“滩丁”文化、“湘昆”文化,孕育出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远征军国际名将刘放吾等古今名人,展现了湿地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拓展了湿地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 湖南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力将公园建成集湿地保育、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管理水平的库塘-江河复合型示范性国家湿地公园,呈现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壮观“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山环水绕、水景相依、人水和谐”山水诗画。 |
陈士杰故居 | 陈士杰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士杰故居是湘昆发祥地,是桂阳唯一以二品规制设计建造的官厅。它又是同治中兴名臣留下墨宝最多、造访最多的地方,是陈士杰广武军的创始之地,同时也是太平军焚烧最为惨烈的地方。陈士杰(1825年-1893年),字隽丞,号俊臣。湖南桂阳县泗州寨(清湖南桂阳州)人。是曾国藩的重要军事幕僚,他有义救鲍超、王鑫等名将,花园堡挫败石达开,献计攻取九江等功绩,深得曾国蕃常识,历任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巡抚和山东巡抚等职。 陈士杰故居位于泗洲街三里官街中左侧,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咸丰三年(1851年)陈士杰的父亲陈维之去逝,其归乡服丧。次年(1852年)三月初八,清文宗下诏诰封其父为文林郎户部七品京官,其母尹氏为大孺人。咸丰五年十月二十日因陈士杰为户部主事,清文宗又下命诰,赐其父为承德郎,其母为安人。据此,陈士杰官厅、花厅为陈士杰服丧期间所建,即咸丰二年至五年(1852-1855年)。今存花厅、正堂厅各一栋。花厅、正皆为青砖黑瓦古木结构,两厅并排而立。官厅分上中下三厅,占地一千六百余平方米,外观气势雄伟,厅内的屏风、门叶、窗棱工艺巧夺天工,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 陈士杰官故居现仅存正厅、花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正厅,正厅为三进式。正厅大门两边门楣上原有清代大学者王闿运撰写的对联“孤垒捍神京,栾范论心,分谤生民功不朽;新祠邻故宅,曾杨把臂,世家乔木泽偏长。”大门门簪有镂空雕花,两旁还有象征威严的石狮,这些都在“破四旧”时当作旧物破掉了。 按照清代规制,陈士杰为二品大员。其正厅就是按照二品规制建造的,其建筑特点既有北京传统四合院特色,又有湘南地方民间建筑特色,又兼有桂阳本土青石雕刻艺术特色。整个官居厅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 正厅建于1862年,为四合院二层楼式的砖木结构,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内置过道、天井、厢房等,陈士杰子女众多,有十子十女,因此房屋建筑面积较大。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原有房60间。由于解放后用作乡政府办公场所、大队部等,随着场所用途的变迁,房屋改变原状较大,现在厢房、楼阁、亭台、厅堂还没按照原貌恢复。整个房子分上厅、中厅和下厅。上厅为正堂神龛,是会客和祭祀的地方,上厅有陈士杰亲自撰写的楹联“云灿星辉,轮奂巍巍悬斗极;兰馨桂馥,箕裘奕奕振家声”;中厅是两边厢房,按照尊卑长幼,左边为儿子们的住所,右边是女儿们的住所;下厅是下人住的地方,含伙房和杂房。整个三厅都有上下楼和各自的楼梯及玄关。 花厅,是指旧式住宅中大厅以外的客厅。多建在跨院或花园中。陈士杰故居的花厅和正厅相邻,从正厅的大门和两侧中门可以进入花厅。花厅也是四合院形式。花厅大门原有陈士杰亲手撰写的楹联“卜居云吉,水为带,山作屏,秀接湘江衡岳;讯爻呈祥,花弄影,树遮荫,常闻牧笛渔歌”。花厅原是休闲唱戏之所。进入花厅就可看到戏台,戏台两旁原有一幅关于昆曲的对联。花厅的戏台是桂阳昆曲的发祥地。清同治年间,陈士杰任江苏按察使回乡时,多次请江浙艺人到家乡传艺,而这个戏台就是主阵地。陈士杰有两个媳妇也是苏州一带的人,特别是陈的三夫人张纺琴,更是一个湘昆通,他不但登台演出,而且还会度曲。湘昆在陈氏的大力倡导下,最终在桂阳生根发芽。 戏台两边是回廊,回廊中间是天井,天井对后面就是可以用来看戏摆桌椅的大堂。从大堂的侧门出去才是真正的花厅,花厅里有一幅陈士杰亲自撰写的楹联“溽露飞甘,舒云结庆;贞筠抽箭,润壁怀山。”,对联中透出文人高雅气息。花厅一年鲜花竞开,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天梅,是陈氏的百花园,莳竹种花也是陈士杰的闲情逸志。 花厅的周围原来还有陈氏义庄、粮庄、书室、马厩、仓库、柴草库、陈氏祠堂等附属建筑。马厩是广武军操练的地方。然而花厅大部分建筑“已被雨打风吹去”,胜迹难再。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花厅的书室。 书室,是陈士杰对藏书楼的称呼。陈士杰作为一个文化人,钟爱藏书。他说“类皆有关身心学术乃逐渐收辑,亲为涉猎。”从他的《蕉云山馆文集》中的“夹镜山房序”得知,他的藏书地有三处:一是蕉云山馆,现为泗洲中学,他作了“蕉云山馆序”;二是夹镜山房,大体位置在泗水和崔江的交汇处,他写了《夹镜山房记》;三是花厅的藏书楼,他自称书室,写下了《藏书楼记》。他在藏书楼记中写道:积财以贻子孙,何如积书以为资诵习。他曾创办龙潭书院(现在的桂阳一中),并给书院捐献了大量的图书资料,有些书籍是非常前卫的,如《天演论》等。 陈士杰不但为常宁的唐训方整理遗集并出版,陈士杰本人也著述丰富,有《蕉云山馆诗集》、《蕉云山馆诗集》和《陈侍郎奏稿》等。陈士杰还十分注重家族教育,陈士杰的后代中有侄儿陈兆文、儿子陈兆葵都曾中进士,孙子陈毓英为粤汉铁路设计者,曾孙有著名作家陈秉安。 陈士杰故居原来有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清代中兴名臣的墨宝,据陈氏族人回忆,陈士杰书房曾悬挂一幅曾国藩赠给陈士杰的书法,文字是“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但现在已经茫然无存了,我们只有通过对部分恢复的建筑去追忆昔日的辉煌,发一发思古幽情,汲取前行的力量。 |
鹿峰塔 | 鹿峰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塔又名鹿峰塔、德星塔,位于鹿峰山顶。宋治平年间,进士孙颀为桂阳监使时始建,后倾覆。明嘉靖十年(1531年)复建,万历元年(1573年)竣工。 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八面,高30.18米,第一层直径11米多,塔身中空,有阶梯可绕行至顶层。每层每面有券门或假券门,层与层之间 飞出短檐,转角处嵌有石枋,似檐之翘角,每一翘角上吊一铜钟,微风吹拂,钟摇铃响,叮叮悦耳。塔顶有铸铁相轮及宝瓶。在湖南省明代砖塔中,东塔别具一格。 现为湖南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如今,与鹿峰寺、鹿峰晚照、拙翁岩、欧阳海塑像等景点合为东塔公园。 东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宝山脚下住着一个穷苦青年,名叫周郎,常于舂陵水捕鱼为生。 有一天,南海龙王三女龙梅到舂陵水戏水,见周郎生得俊秀,便化作在河边寻猪草的村姑,天天给周郎提鱼篓,一同游玩。日久生情,龙女便出一上联要周对下联,试探周郎的才华,上联是:“峰上栽枫,风卷枫动峰不动。”周郎思索一会答道:“洲面泊舟,周撑舟移洲不移。”龙梅爱怜周郎才貌,许以终身。此事被巡河夜叉得知后报告龙王。龙王大怒,派兵捉拿龙梅问罪,又在舂陵水里兴风作浪,发大水淹没沿岸庄田。龙梅见百姓受害,周郎受苦,拔碧玉钗掷入河中,顷刻出现一座大山挡住洪水,玉钗又变为擎天柱耸立山上,周郎把船飘到山边拴在柱上,百姓与周郎始得安然。后人怀念龙梅,在山上建一宝塔作纪念,此山后人名鹿峰,又是在州城东,故称塔为鹿峰塔或东塔。 |
阳山村古建筑群 | 阳山村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 村落座型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实属罕见。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何氏族人自庐江郡迁徙而来,崇文尚武,重论理,求和睦,明理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官,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之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是我国古民俗风俗情的“活化石”。 目前阳山村主要景点有古民居群、原始次生森林、驿道古桥、明清古墓、太平天国古战场、高山草甸、天然溶洞等十余处。 |
鉴湖书院 | 鉴湖书院位于湖南桂阳县城西余田舂陵江畔上冲村南。清咸丰十年(1860),乡人倡建于鸬鹚塘(今余田),同治十一年(1872)落成。当时学田948.5亩,年收租谷1741.97石。书院乃西河三镇(即今余田、浩塘、飞仙、十字、古楼、樟木、六合七乡)之文化摇篮。书院前有几百亩青草坪,过草坪为一面阔50余亩的水塘,常有鸬鹚群栖,因此民称“鸬鹚塘”,因湖水常年不竭,清澈可鉴,故名“鉴湖”。 光绪九年(1884),钦命山东巡部院俊臣陈士杰到此视察,览其境,游其胜,昭其宗,曾为之撰文作序,曰:“鉴湖在州治四周遭石皱中拓一区,宽若千亩,池水如镜,莹莹可以照人。遥对古塔,卓荦如笔。每逢清霁,塔影倒映,清光荡漾,金碧交辉,真天然图画出。多士讲学其中,蚤暮讽育经史,暇则凭临湖上思,所以涤虑洗心,而完其本然之性。上可浠淙濂洛,次亦不失为有道之儒。其所以副耆宿之望者,岂仅博取区区科第云耳哉!” 鉴湖书院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计大小房60余间,书院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四合院,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40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为一高厚垣墙围着,形似孔庙。整个书院依山势构筑,“殿庑堂皇,规划如制”,三阶四层井然有序。有大门、讲堂、大成殿、校正厅、山长居室、鉴湖局、八角亭及天、地、玄、黄四谷仓等,共四进。中轴线上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大门、文昌阁、大成殿、崇圣殿。 大门前设有照壁,照壁与砖砌围墙相连形成院落。院门设于南北两端:南门额书“净域”2字;北门额书“贤关”2字,二门有石道连通。自北门进,是一空坪,为一条贯通东西门的石板路切分为2大块,路左设花池,路右为书院门前的石级分为2小块,东西各有古柏1株。此为第一层。登数石级便是书院大门,大门两柱有木质阴刻对联一副:“何处溯渊源,地转鉴湖成泗水;于斯堪景仰,天迥塔邮作东山。”门顶匾额镶嵌着清光绪九年(1884)山东巡抚、户部侍郎陈士杰书写的“鉴湖书院”4个大字,笔力遒劲,玲珑隽逸,金光四溢,至今完好无缺。大门前两旁的一对“石狮戏石鼓”,颇有气势。 从大门进去二重木门。大门左耳环是书院主持人办公、住宿之所,右耳环是“鉴湖局”所在地。自木板门进,中有条石大道贯穿,文昌阁则建在十字交叉处,为亭式建筑,下部四方,上部为八角亭,三层重檐,飞檐翘角,攒尖顶,亭高四层,约10米;楼阁正右悬挂着“高山仰止”匾额。亭前左右设有花池,环境清幽,四时繁花似锦;亭后左右花池各栽桂树一株,绿茵如盖,芬香溢鼻。层左之厨房宿舍与层右之仓库、宿舍遥相对望,此为第二层。沿条石大道,再登数石级,往里进为第三层,即大成殿。大成殿是奉祀孔子的地方。正殿上端置“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大殿两柱悬一副对联: 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亦为明鉴; 澄云不清,浠云不浊,有如此湖。 殿前殿后,均为花池。殿左右是自修室,每室有2张大方桌,可供8人自修。 沿左右两走廊登数石级进入第四层,即院正厅。正厅左右有房4间,为教务人员办公、住宿之处。厅两侧为讲学堂。 如果登上 书院背后的青云山,书院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大成殿、八角亭、大门顶上的葫芦口与古塔顶尖恰成一条直线,可见设计者与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鉴湖书院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作为治学修身处事之序。书院改为学校后,其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有校歌曰: 佳哉鉴湖,源澈洙泗,学派实有宗。 宝塔凌云,钟水环校,圣地灵有钟。 亲爱精诚,互相砥砺,切磋琢磨功。 矢诚矢勇,必信必终,砥柱中国中。 其弟子来源,除西河三镇外,还有嘉禾、临武、蓝山、常宁等地的有志青年。莘莘学子,孜孜不息,读经颂传,人才辈出。光绪九年(1883),邑人山东巡抚陈士杰至院并作序,教诸生“浠踪濂洛”,“讽诵经史”,“涤虑洗心”,以成“有道之儒”。宣统元年(1909)改为高等小学堂,旋改为县立小学。1945年改设私立鉴湖中学。1951年改为桂阳三中。今为余田鉴湖初级中学,书院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至1976年停办。至今书院周边几里无民居喧扰,唯古柏苍松荫覆,丹桂馥郁。夏无炎署,冬避寒流,实为幽寂清静之所。 |
颜氏宗祠 | 颜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颜氏宗祠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泗洲乡竹溪村,此为具有湘南风格的宗祠建筑。 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呈长方形,面阔15米,总进深43.2米,条石铺地,大门有门栏,并有石刻对联及各种图案。共分四进,一进为戏楼,台高2米,面阔5.4米,加滴水未7.5米,进深4.7米,通高10米。台前围石阳刻双龙戏珠,并有凤凰麒麟,花枝蔓草纹饰。台面4柱,上有青石雕龙环绕,雕工精细,工艺高超。台中两木柱间以木板隔为前后台,左、右、前三面的封檐板及斗拱,均为7层木质镂空雕,有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歇山顶盖青瓦,飞檐翘角。二进为天井,两侧为厢房,皆为三柱构架。三进为中堂,面阔15米,进深6.5米,石柱4,高约4.5米,柱础上雕刻花纹。柱上横木牵方架构承托屋面,左右山墙绘戏曲人物故事。四进为神主堂,正中祭祀祖宗灵位,左右有耳房。 颜氏宗祠布局合理,造型优美,为集祭祀、论事、宗法、娱乐、宴饮席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其石雕、木刻和彩绘均为工艺精湛之作,故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43-2。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桂阳东塔 | 桂阳东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塔 时代为明。位于湖南省桂阳县鹿头峰,此为省内别具风格的明代砖塔。 东塔始建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后圮,明嘉靖十年(1531)重建,直至万历元年(1573)最后建成。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维修。 塔为楼阁式,七级八方,砖石结构,通高30.18米。塔基为青石砌筑,高1.68米,基座上浮雕石柱、石栏。西南面有阶梯,护栏与阶梯之间有1米宽的走廊。第一层大门高2.22米,宽1.4米,墙厚1.42米。一层门额刻有“寿山福海”4字,侧有“嘉靖十年上冬吉造”字样。第三层券门题刻“雁塔争雄”,第五层券门题刻“青龙高耸”,其余各层亦有券门或假券门。每门两侧立碑,记述建造时间及捐资人和银两等。塔中空,有石阶可盘旋至最高层,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檐下无斗拱,仅用砖砌出线三道,出线上复用斜砖叠砌三角形纹饰,以承托出檐。转角处则嵌以石枋,并微向上昂,类似檐的翘角。塔顶置相轮和宝瓶。 东塔形制朴素稳重,在省内明代砖塔中,别树一格,故具有一定的艺术、科学价值。 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7-30。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蒙泉 | 蒙泉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蒙泉位于县城西南芙蓉峰下,泉水甘冽,烹茶无垢,煮酒醇香,可与长沙的白沙井媲美。井旁有宋绍熙壬子年(1192年)鄱阳张垓书刻“蒙泉”石碑一块,碑高2.3米,宽1.02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州陈国仲雇石匠用条石将蒙泉砌成八角形井,并在井旁建一石亭。 光绪十八年,督学使者张预于亭柱刻“此来柱笏看山,孤负平生能著屐;为客飞符调水。偷闲试院且煎茶”对联一副,并在对联旁刻识:“桂阳多好山,使者不能游也。城西芙蓉峰下赵侯庙,有泉甚清洌,试院茗饮则取汲焉。庙废久,今州刺吏宜都陈国仲新之,招浙僧昌福司香火。丹徒茅君尝谒侯庙,僧乃介以乞余书。余以僧同乡人也,为缀二十六字贻之。光绪壬辰五月既望,钱塘张预书并识。” 蒙泉,古名万军泉,俗称八角井。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赵子龙奉命取桂阳。临行前,诸葛亮送赵子龙妙计锦囊,嘱咐在危急时方可展开。赵子龙兵临桂阳,在芙蓉山麓安营扎寨,时值冬季,气候干燥,营寨缺水,军心浮动。为解燃眉之急,锦囊派上了用场。可是打开一看,只见八卦图一张,没有取水之理。 |
榜眼第 | 榜眼第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榜眼故里大湾村 大湾村位于莲塘镇境内,北倚白阜岭,南傍潭流水,东对大字岭,西靠鸾山,自古以来,就有白阜开云、镜潭印月、鸾山暮雨等“八景”之说。据《桂阳大湾夏氏谱序》记载:“夏氏自明代初叶来居桂郡北乡大字山下(即大湾村)”,至今650多年。 据《夏氏宗谱》记载,夏氏由江西泰和县鹅颈丘徒居桂北。始祖以布衣农耕,自足自给,故家无巨富,亦少怠惰,至十八世梅心公始发家。夏梅心少时习武,早年从军,随湘军名将陈士杰平定太平军,战死在江西瑞州府,诰封为“中宪大夫”。清光绪八年(1882),四川总督丁宝桢上奏朝廷,调梅心公三子夏时【1】入四川管理盐务,后官至陕西巡抚。夏时去世后,诰授“光禄大夫”,追授建威将军(正一品),获赐御笔“武德骑慰”牌匾。夏时之子夏寿田【2】于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第八名,殿试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学部图书馆总纂等职务。据《夏氏宗谱》统计,明清两代,大湾村有七品以上官员36人。 整个村落占地面积约50000多平方米,现存明清古民居有100余栋。村内房屋呈“一”字形排立,青石板街横贯东西,房舍坐北朝南。村内房屋大多为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中间置有天井,马头墙飞檐翘角,既有客家文化痕迹,又有湘南古民居风格。 夏氏宗祠位于大湾村的西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正大门有对联“涂山聚秀辉甲地,白阜钟灵毓人龙”。宗祠由戏台、天井、后堂三部分组成,左右有卧房和杂房。戏台长4.6米,宽4.4米,屏风两侧有左右两扇门,戏台中顶有藻井,石柱上盘龙缠绕,封檐板雕龙画凤,飞檐瓦棱前端有白膏泥塑龙头,正面高悬“国阳春”牌匾,整个戏台保存清时建筑风格。清光绪年间,夏时任陕西陕西巡抚时,回故乡重修夏氏宗祠。王闿运为夏氏宗祠撰联:“锡祚自玄桂,门列双旌,更有五云扶栋宇;发祥依白阜,枝分百世,定荣丹桂报馨香。”此联悬挂在戏台前的两根大柱上。 夏时、夏寿田父子故居建于同治、光绪年间,至今仍存11栋。这些古建筑群包括巡抚居、榜眼第、中丞第、翰林坊、家祠,还有祖先遗居及夏时赠给三兄弟住房各一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总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70平方米。其中,榜眼第最为宏阔,东西长33米,南北长34米,建筑面积2276平方米,五进五间,两层楼房,共有40个房间,其木墙,天花板,窗棂均以木质雕花。故居门前有池塘3口。整个建筑保持清代传统建筑风格,工艺精细,环境幽雅。夏时、夏寿田父子故居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温溪亭 | 温溪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温溪亭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敖泉镇温溪村。此为湘南地区具有较高建筑艺术的路亭。 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当地村民集资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及20世纪80、90年代曾数度维修。 此亭为木石结构,通高13.4米,为四层重檐楼阁式建筑。一层为长方形,由8根方形石柱支撑,三开间,东西长14.9米,南北宽7米。2-4层为八角形,歇山式顶,飞檐翘角,盖小青瓦,瓴铺琉璃瓦,中间4柱上架田字木梁,中心以一圆形雷公柱为支撑点,直达顶层,横梁上刻藤蔓花纹,雷公柱下刻三层莲花,每层用8根牵梁连8根童柱,使2-4层形成八角形。顶部安置1.3米高的攒尖式琉璃宝瓶。 温溪亭建筑结构新颖,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尤为独特,此为一般建筑中所少见,对于研究湘南地区路亭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该亭矗立村口,左右有神龙、白虎二山夹峙,村前村后古木参天,山上山下森林茂密,环境十分幽雅。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48-7。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敖泉镇 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原驻于敖泉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23′26″~112°4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北面,东接仁义镇,南依舂陵江,西邻和平镇,北靠流峰镇,人民政府驻荷叶塘,距县城33千米,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4。 政区沿革 1957年,为桂阳县敖泉乡,属桂阳县设立的六个基…… 详细++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阳山古村 | 阳山古村旅游区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郴州市区30公里,离桂阳县城15公里。 阳山古村旅游区青山环绕,秀水萦回,似《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始祖1497年迁居以来已有近600年,整个古民居群占地1.5万平方米,现存完好古建筑80栋。村落座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阳山村何氏族人自庐江郡迁徙而来,崇文尚武,求和睦,明礼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军,入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义学会(助学)”、“救婴会(扶孺)”、“禁戒会(自律)”、“宗源会(祭祖)”、“女儿会(维权)”等“六会”治村组织,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贞祥”的百年家风,是我国古民俗风情的“活化石”。 地址: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正和乡阳山古村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 30元/人 |
相山瀑布 | 相山瀑布位于郴县板桥白水境内,为郴州八景之一。相山瀑布景象极为壮观:远望,苍岩翠壁中,“一条界破青山色,瀑布长如白练飞”,宛如一幅绮丽的山水画;近观,瀑布从两百多米高的悬崖上飞泻直下,落地激起千层雪浪,发出巨雷般的轰鸣,气势雄浑磅礴。若是雨后放晴,红日偏西,飞瀑映日,生七彩长虹,壮丽无比。 很早以来,相山瀑布的绮丽景色就为游人所注目,留下了许多诗篇画卷。 宋朝时候,画家王茂悦来郴州游览,曾取瀑布入画,作了一幅《郴州白水奇清图》。朝廷参政高斯得见了这幅画,也深深为这壮观的景色所激动,欣然在画上题了一-诗:“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坡公论人物,我则赋奇清。壮哉此白水,谁其泻青冥……。”知州范廷谋一首咏相山瀑布的诗,写得更为形象:面面苍崖锁翠微,万山攒动一泉飞。凌空卷雪天边落,历乱奔雷涧底归。 似练平铺凝暮霭,如银闪烁映斜晖。当年采药人何处,但觉清泠沁客衣。 |
桂阳昆曲古戏台 | 桂阳昆曲古戏台(含骆氏宗祠、魏氏公祠昆曲古戏台) 地址:桂阳县大和镇、城郊乡 桂阳戏台很多,居全国之首。到民国末年桂阳古戏台尚存481个。据1989年冬,县文化志编写调查,城关镇城隍庙戏台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目前已知建得最早的古戏台。 这些戏台大多精美绝伦,精品极多,展现了湘楚古建艺术的特点。其中泗洲乡下阳村欧阳氏宗祠戏台、竹溪村颜氏宗祠戏台及黄沙坪街道大溪村骆氏宗祠戏台,连同宗祠一起,均被列入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竹溪宗祠戏台,戏台前面的石柱青龙盘绕,舞爪欲飞。戏台封檐是镂雕的《二十四孝图》,人物刻画精美绝伦,如神来之笔,整个建筑宏伟气派,极为罕见。 许多地方的戏台壁题反映了桂阳昆曲艺术在桂阳的发展历史。桂阳昆班,都由班主(本家)、演员、乐队、“打前站的”等组成。每次演出,“打前站的”就把昆班名称、上演时间与剧目,用毛笔(个别的也用粉笔)写在戏台后台装板或白粉墙上(个别的也把它写在台侧墙上)让观众知晓,名曰“壁题”,如同现在的“节目单”,以利演员作好表演前的准备,也可作为留念。 从流峰镇松市墟场戏台壁题可以看出光绪十六年十一月桂阳昆班新文秀班到此表演八天,先后表演了《龙凤配》、《荆轲刺秦》等24场昆曲戏曲。表演场次和天数之多,可见当时桂阳百姓对昆曲艺术的痴迷,也见证了往日桂阳昆曲艺术之繁荣。 桂阳古戏台的另一道艺术风景线是戏台对联,只要有戏台就有对联,这些对联与戏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也是桂阳文化艺术形式中的精品。桂阳古戏台前后台用木板装壁隔开,有左右两门出入,门头上有“出将”“入相”的匾额,两侧墙壁就是对联。这些对联从内容上看,或表达宗族美好愿望,或描述昆曲艺术的美妙绝伦,或展示地方文化的繁荣、自然风光的美好。 如聂锡廖家戏台联:“海市蜃楼看世变都成幻境;公侯将相是人杰且上舞台。”流渡桥墟戏台:“流水似年华,正胡茄互动,羌笛含悲,国难当头双鬓白;渡间饶韵事,听桃叶歌诗,湘灵鼓瑟,曲终江山数峰青。”这些戏台对联大多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文笔流畅,修辞得体,不泛名家风骨入木三分之作。 桂阳戏台融湘楚古建艺术、儒道文化、宗族文化、湘昆艺术、楹联艺术于一炉,是古代非物质文化遗存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的保护与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
地区 | 景点 |
---|---|
上塘家社区 |
---- |
杉树湾社区 |
---- |
正义村 |
---- |
清溪村 |
---- |
濂溪村 |
---- |
中白村 |
---- |
七步村 |
---- |
四境村 |
---- |
萍湖村 |
---- |
江友村 |
---- |
洋泉村 |
---- |
神牌村 |
---- |
泉田村 |
---- |
雅里村 |
---- |
发龙村 |
---- |
水口村 |
---- |
丰城村 |
---- |
福龙村 |
---- |
紫河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