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地扪寨 | 地扪位于黎平县茅贡乡驻地以北4公里,距县城45公里。这个寨子地处宽谷中的小坝子上,一条带子似的小溪穿镜而过,有林区公路与锦屏至榕江的公路线相接,全寨有483户2176人,是黎平西线最大的侗寨。 地扪寨名字的起源,据老人们祖辈相传,是侗族祖先落寨定居这里后,人丁发达,不久发展到了1300户,后分到茅贡700户,腊洞200户,罗大100户。地扪是"千三"总根,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发源地,故侗语取名"地扪",汉语的意思是说这个地方象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源远流长,是个值得缅怀和怀念的地方。 地扪寨内分为5个大房族,也就是5个小的居住范围,分别叫寅寨、得面、腊模、寨母和为寨。原寨中有5座鼓楼,5座花桥,现仅保存了3座鼓楼和3座花桥。模寨鼓楼为"千三"之根,建寨之源。 地扪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堪称"海洋"。作为一块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民族文化宝地,地扪的风采独树一帜,因此有人将她称之为"艺术原生地"。有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文物而且保存得较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塘公,相传他是护佑"千三"一带民众的神。千百年来,代代敬仰,直至今天。至于腊洞吴文彩墓和登岑日中友好鼓楼(日本铁木真电视公司和黎平县人民政府合资于1998年修建),早以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 地扪每年正月都举行"千三欢聚节"。村民利用这个节日全面展示民间艺术、侗族服饰及民俗。因为地扪是"千三"的总根,故老人商议,所分出去的每支人等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欢聚地扪,年长月久自成习俗,故称为"千三欢聚节"。欢聚节主内容有五项: 1、合歌祭祖。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古歌。这些侗族古歌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生动古老的传说故事。他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人类起源的古老看法,记录了侗族繁衍,祖先迁徙,习俗沿革的原始情况,无论对侗族文学和民族历史的了解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踩堂唱歌。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赞颂祖母的进堂歌;第二部分是内容丰富的转堂歌,如季节歌盘歌,情歌、夸赞歌、劝世歌等等;第三部分是结束时的散堂歌。 3、演唱侗戏。侗戏鼻祖吴文彩是"千三"的后裔,生于腊洞。"千三"人为有这样一位戏剧家而深感自豪,每年欢聚节上必演唱侗戏,以示纪念。 4、聚会叙情。就是将"千三节的人分到各家各户,或自由集中到鼓楼里吃合拢饭,也可以到鼓楼里叙情。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弹琴唱歌,通宵达旦。 5、斗牛取乐。就是用专门饲养的水牛进行角斗,届时旌旗林立锣鼓喧天,芦笙齐鸣,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千三"的后裔和各民族一样,讲团结、重意气、热情好客;讲文明、懂礼貌、热爱公益事业,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各族人民睦邻友好,彼此交往,相互学习,团结友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茅贡乡 茅贡乡座落在黎平县西部,距县城42公里,302省道黎榕公路穿境而过。 茅贡乡处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全乡境内以低中山为主,最高海拔1122米,最低海拔510米,年平均气温15度,年降雨量1308毫米,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境内虽无大江河流,而山泉星罗棋布,水源丰富。野鸡、野免、竹鼠等山珍野兽颇负盛名,红豆杉、榉木、紫檀和樟树…… 详细++ |
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 | 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是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地。肇兴民族风情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是海内外游客体验侗族风情的绝佳胜地。 |
黎平侗乡风景区 | 黎平侗乡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黎平侗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境内,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景区中心黎平县城距省城贵阳467公里,黔东南州府凯里271公里,距枝柳铁路靖州站81公里,距广西桂林风景名胜区320公里,距舞阳河风景名胜区242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的窗口和主要景区。景区总面积约为159平方公里,含“四区两点一群”,即肇兴——地坪、茅贡——坝寨、岩洞——口江、八舟河——天生桥四个景区、尚重、洪州两个独立景点和德凤翘街古建筑景群。景区内侗族建筑群古朴完整、侗族文化悠久迷人、民俗民风淳朴浓郁、岩溶天桥举世无双、红色旅游文化经典、风光绚丽多姿、气候舒适宜人,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鼓楼、花桥和侗族民居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和侗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进行观光游览和文化教育活动的胜地。 地坪至肇兴景区距县城67公里,地坪景点距321国道高安公里,黎平至高安二级油路穿过景区。该景区包括肇兴侗寨、地坪风雨桥、纪堂芦笙节、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厦格泥人节、己流银饰等9个景点。其中肇兴侗寨以错落有致的5座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和鳞比节次的侗族民居构成的建筑群名列基尼斯世界纪录,在2005年《中国地理杂志》“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目前肇兴侗寨各项旅游接待设施较为完善,每天晚上5座鼓楼轮流进行精彩的侗族歌舞表演。地坪风雨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54.6米,宽4.5米,桥上三座桥楼,壁板绘有民族风情、耕织及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它不仅可便利行人通过,而且还可供行人休息、避雨、会友和观赏江面风景,衬托村寨,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2004年7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摧毁,经侗族人民在洪流中冒死抢救出80%的构件,目前正在重修。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是中国和挪威王国共建的侗族生态博物馆。该景区民族民间节日较多,春节、五一、十一等均有大型侗族节日活动。 天生桥—八舟河景区距县城5公里,包括天生桥、八舟河、石龙山森林、少寨田园风光、少寨红军桥、鸬鹚架等19个景点。天生桥、溶洞、崖壁等喀斯特地貌是该景区一绝,清新秀丽的自然山水与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交相掩映,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黎平天生桥是目前发现的举世无双的天然石拱桥,该桥巧夺天功,集雄、奇、险、秀为一体,桥宽118米,跨度103.71米,拱腹距水面33.4米,名列基尼斯世界之最。石龙山位于黎平县城西北5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山中植物繁茂,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已发现伯乐树、香果树、伞花树、仁木、香木莲、闵楠等1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林中长着数量繁多的奇花异草和名贵中草药材,是天然的珍稀植物园。景区三面环水,有大小溪流26条,高低瀑布36处,山脚是如诗如画的十里库区,让人醉不思归。 茅贡—坝寨景区距县城18公里,302省道穿境而过,包括地扪千三欢聚节、高进戏楼、腊洞吴文彩墓、定八侗族服饰、登岑构皮造纸等5个景点。该景区是侗戏的发源地,是侗戏鼻祖吴文彩的故乡,以侗族戏曲与侗族民居为观赏特色。地扪侗寨距离茅贡乡所在地4公里,是黎平侗乡仅次于肇兴侗寨,侗族风情文化保存古老而完整的代表性侗寨,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花桥3座,鼓楼2座,戏台3座。 地扪侗族风情浓郁,主要节日有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的千三欢聚节,节日的主要内容有5项:合歌祭祖、踩堂唱歌、演唱侗戏、聚会叙情、斗牛取乐。登岑侗寨距离地扪1公里,有传承至今已500多年用树皮造纸的技术,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禾仓群,有中日友谊鼓楼。腊洞侗寨是侗戏鼻祖吴文彩的故乡,吴文彩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坝寨乡青寨至茅贡乡高近,公路沿线十里十余个村寨全部是侗族,保存完整的鼓楼、花桥、寨门、民居、禾仓、水井、鱼塘、石板路、田园、古树等无不体现了侗族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喻为“侗族风情长廊”。 岩洞—口江景区位于黎平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包括岩洞侗族大歌、黄岗“抬官人”节、述洞独柱鼓楼、四寨摔跤节、银朝侗族服饰等5个景点。该景区以侗族大歌与民族节庆为观赏特色。侗族大歌自1986年几位侗族姑娘在法国金秋艺术节上唱响巴黎以来,已走出侗族社区,唱响中国,走向世界,近年来在国内国外多项演唱赛事上屡获殊荣,被誉为“清泉般闪亮的音乐”。岩洞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的“侗族大歌保护基地”,在侗寨里,经常是大家围座在鼓楼边,老是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儿学歌,歌声如蝉鸟鸣叫、溪水奔流,自然和谐。独柱鼓楼位于黎平县岩洞乡述洞村,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该楼只有一根“楼心柱”直贯顶端,承受整座鼓楼的主要压力,是侗族社区仅有的一座独柱鼓楼,也是鼓楼的雏形,名列吉尼斯世界记录。 德凤翘街古建筑景群包括黎平会议旧址、翘街古建筑群2个景点。以革命遗址与历史古建筑为观赏特色。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系列的首次会议,她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被称为遵义会议的前奏,黎平会议旧址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独立景点有尚重盖定独立景点和洪州平架独立景点。 黎平侗乡犹如披着神秘面纱的羞涩少女,千百年来而不为世人所知晓。随着面纱的渐渐拂去,黎平侗乡引起了国内外游客、学者、专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黎平侗乡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自驾车游客的天堂。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
翘街古城 | 翘街古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翘街,又称东门街,尚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是黎平县长征历史文化街。 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旧居、中央红军教导师、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李德博古凯丰住址、红军群众大会旧址等红色遗址均座落在翘街明清古建筑群中。 此街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近一公里,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因此称为“翘街”。 街面为石条和卵石铺墁,小街小巷众多,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 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及东门街,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俗称"翘街"。这里保存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墙,鳞林栉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城内72口古井星罗其间,给古城以灵气。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德凤镇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镇 类型:古迹特色街区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德凤镇 德凤镇位于贵州东南部,与湖南、广西两省(区)紧邻,是黎平联系湘、桂的必经之地,是黎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商贸中心。早在 1955 年就开始以“德凤”为区名,至 1984 年德凤公社与城关镇合并为德凤镇。境内平均海拔 550 米,年平均气温 15-16 ℃,年降雨量 1321 毫米,无霜期 270-280 天。全镇总面积 310 平方公里,辖 17…… 详细++ |
肇兴侗寨 | 黎平肇兴侗寨(贵州凯里): 黔桂湘三省交界地区为侗族主要分布区域,黎平县位于贵州东南角,与广西桂林市和湖南怀化接壤。距黎平县城30多公里的肇兴除了具有中心地理条件,加之侗族民俗文化、建筑风格在当地得以集中表现,使其成为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在西方的游客心目中,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两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征异常凸显的旅游资源,那就是云南丽江地区和贵州凯里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当发现神奇的肇兴侗族风情可与丽江媲美时,肇兴一定成为广东居民又一首选旅游目的地。黔东南作为中国苗、侗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大汇集地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作为我国侗族大规模集居中心,非肇兴莫属;其次,国内规模最大的侗寨鼓楼建筑群落坐落于该地,侗族建筑布局巧妙,花桥、鼓楼、溪流、吊脚楼相间,只要置身其中,必驻足长留。黎平县地区以山地为主,肇兴侗寨则处于一狭长谷地,侗族建筑密集,形成罕见的布局风格。当地耕种的梯田多沿山势分布,常为云雾缭绕。到了春天,油菜花开时节,景-人。 侗寨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中的一处狭长地带,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称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今天的肇兴侗寨,在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荡涤后依旧保留着它特有原始的风貌。 为了领略侗寨的恢宏,必须找到制高点。两侧山上均有,但最佳拍摄点在中学。 中学坐落在不太高的小山头上。在操场边缘,我架起了相机,拍到了侗寨全景,其中的五大鼓楼清晰可辨。听门卫师傅说,这里拍出的全景照包含了百分之九十的民居,这里又比其它拍摄点都好找、好走。怪不得我在门口值班室登记时,看到登记簿上来客一栏填的几乎全部是摄影人。 鼓楼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鼓楼的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或六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像一座宝塔,非常醒目。鼓楼是侗家人-和娱乐的场所,也是侗寨的标志。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肇兴侗寨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对应于五团而分别取名,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五大鼓楼的平面均为六边形。智寨、信寨、义寨鼓楼都是十一层,仁寨鼓楼七层,礼寨鼓楼十三层。顶部均为八角攒尖顶。顶端置葫芦形塔刹。鼓楼内雕梁画栋,多书有楹联。 那天不是节日,也没有-,鼓楼发挥的功能只是供人休息。只见鼓楼内的长凳上,坐满了飞针走线的女子、侃侃而谈的老妪和下山棋(棋子就地取材、棋盘随手画成)的老汉。智寨鼓楼里两个人下山棋,围观者有五六人。 侗衣 为了了解侗人的民俗和日常生活,我从西到东、从东到西往返许多趟。中间一条横穿肇兴的街道兼公路,是黎平、三江之间的必经之路,也是肇兴的商业大街。而我来往较多的却是与之平行的小河两岸民居旁。这里挂遍了侗布,到处可看到妇女在捶布。 做侗族服装的侗布,是用棉花纺成线后用土织布机手工制成。然后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干后叠在一起,放在一块光滑的石块上用木槌反复捶打,把棉花里面的油脂捶击到布的表面,使之增加硬度和亮度。捶的时间越长,表面越亮,侗布也越贵。在一户人家门外,我看那妇女捶布足足看了十分钟。 侗布在侗族老人们手里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是很费功夫的,尤其是女孩子穿的侗裙。用手工叠成数十个细细的褶,在长时间的挤压下定型后,成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从布料开始,差不多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制成。因此价格不菲。即使当地人买,也要数百元一套。 太过复杂的工艺和太过消耗时间,使现在的侗家姑娘很少自己做侗衣,甚至很多女孩已经不会这门手艺了。她们平时喜欢穿城里买的休闲服,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把母亲做的侗衣穿在身上。当下,那些既便宜又轻柔的仿侗衣,正在占领年轻人的衣柜。有人担心:这样下去,侗布工艺是否会失传? 侗人 当这里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寨子里人们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旅游者不仅带走了这里的宁静,也带来了外面的花哨。我离开小河两岸,在街上溜达时,仿佛回到了家乡的集镇。肉摊、菜摊、鱼摊,应有尽有。超市、旅行社也看到好几家。当然,最多的还是旅店和饭店。靠近街面的侗人,都在自己家的一楼开了商铺或饭馆;很多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旅馆。我下榻的“吴家可归”旅馆,两人标准间虽然面积很小,却也“五脏俱全”,且只有50元一间。对于遍地开花的小旅馆来说,能揽到生意也很开心,因为街上不乏全新的中档宾馆。据说好多原来在外打工的青年,这几年纷纷回家经商发展。 一天多的经历,我已深切感受到侗人对变化的期盼。但如果真有一天,这里的钢筋水泥超过了杉木青瓦,大厦高过了鼓楼,流行歌曲淹没了侗族大歌,侗布不见了踪影,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会存在吗?人们还会路远迢迢趋之若鹜吗?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 电话:0855-6130720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用时参考 1-2天 交通 (1)从江——肇兴 a、高铁从江站离肇兴侗寨约3公里,乘肇兴公交直达侗寨门票处,票价2元 b、在从江汽车站乘7:50、13:00至肇兴的班车,19元/人,约3小时。也可先从从江乘至洛香的班车,7:00-17:30间平均40分-2小时1班,16元/人,车程约2小时,再从洛香乘三轮车至肇兴,4元/人,约20分钟。洛香步行前往肇兴约半小时。两广地区的游客可直达位于洛香镇的从江火车站后再转往肇兴 (2)黎平——肇兴 黎平汽车站有直达肇兴的客车,每天9班,7:20-16:45,票价21元。间隔约1-1.5小时,自驾车在黎平南站上高速,向南行驶,在从江东站(洛香)下高速,然后左转沿纵一线(洛香岔路口至肇兴主干道)直行至肇兴。行程约45分钟。 门票 老年人50元,1.2米以下的小孩免票; 1.2米-1.4米的小孩半票,学生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 景区内电瓶车每人10元。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 |
少寨红军桥 | 少寨红军桥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黎平少寨红军桥,其实是一座杉木结构的木桥,南系飞机场,北致景色迷人的少寨村庄。桥下碧波荡漾,岸边村姑浣纱。青山和绿水,蓝天和朝霞,共长天一色,确是一幅八舟河畔的风光美景。已第几次走过少寨红军桥,我实在记不清楚了。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走过红军桥的时候,那是十五年前的端午节。那时,我和潘年英、麻哥等十个文友,在这里用一个十分原始的方式,纪念屈原,纪念在这里壮烈牺牲的先烈。我们光着身子,赤条条地从木桥上跳进激流的八舟河中,集体潜水默哀一分钟。我们的潜水纪念行动,惊动了这里所有的行人,特别是那些行走桥上的少女少妇们,她们惊奇地退缩到河岸上,用手遮双眼,又不时地从指隙中,窥探我们原始的纪念姿态。不过,那次原生态的潜水纪念举动,至今,仍成为这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故事。 今年端午节,我们又来到红军桥上,拜祭了屈原,拜祭了在这里英勇献身的先烈,拜祭了“5、12”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今天,我们没有潜水纪念的行动,只是久久的默哀。 默哀之后,我们与八舟河畔的船家们一同高唱《渔舟唱晚》,寄托我们对屈原的哀思;我们与侗家姑娘一同高唱《十送红军》的大歌,寄托我们对红军的怀念;我们与少寨的少年学生们一同歌唱《中国加油,汶川加油》,寄托我们对大地震逝者的告慰。这些端阳歌声汇集在一起,犹如一坛酝酿百年的侗家糯米酒,陈酿在心中,让人如醉如痴,让人热血沸腾。当我睁开沉醉的双眼,四顾那绿色的崖岸,那北岸田野的千重稻浪,那少寨秀丽迷人的风光,顿然产生一种“游人桥上观佳景,梦幻仙境入眼中”的感慨。当然,这种感慨与眼前这醉人的山水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歌声,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它激我们浮想联翩,是它激我们想起这里古时那场经久不灭的烽烟战火,是它激起我们更加团结,不忘地震灾难,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 《黎平府志》记载:明朝时期的一个端阳节,明王朝被南方土著民族抗击得社稷不宁,朱元彰皇帝,夜不能寐,命令楚王朱桢统领几十万军队前往黎平,镇压侗族农民起义军,吴勉率领农民起义军,英勇抵抗,抢占了少寨木桥南面河口,阻止明军渡河。河口战斗,非常激烈,明军伤亡惨重。当地一位老者向我们介绍:当年,这里两支手执长矛大刀的军队,大战少寨河口,战斗非常残酷,死尸遍地,血流成河。双方将士死亡八千多人。少寨山中的一个溶洞深处,至今,还残存有当年将士的迹骨。现在上少寨、下少寨,居住的人们,则是当年明朝军队赶走了这里土著人后,留居下来的后裔。 这里的土著人走了,走得无影无踪。明王朝在侗族地区发动那场长达六年之久的战争,却给黎平人留下深深的遗憾,因为这场战争对土著民族来说,是一个灭顶的灾难,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漂泊他乡。在距离少寨红军桥4公里远的地方,叫“十万坪”,这一地名,也是战争中留传下来的。清朝光绪年间(1876年)太平天-石达开屯兵这里,与清朝军队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恶战,双方将士伤亡10万之众,故名:“十万坪。” 这座少寨河口的木桥,曾有一支三万多的红军队伍从这里走过。这支红军队伍,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第五次反围剿后,离开革0据地,选择了长征。在长征中,-反动派采取了经济-,空中轰炸,前堵后追的残-策,欲置红军于死地。1934年12月13日,天下挟雪雨,八舟河畔的树叶,结上了一层冰。-反动派,为阻止红军过河,把木桥全部炸掉。15日,红军先头部队,打进黎平,解决了县城内的敌人。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黎平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改变红军前进方向,放弃与湘西红二、六方面军会合,继续向黔川方向前进的军事战略路线,得到主持会议的-、-大力支持。红军部队,在黎平古城修整数天后,红军总司令部命令先头部队在距县城22公里的八舟河架设木桥,红军驱除结集在少寨400多名黔军后,发动群众捐赠杉木枋和门板,连夜在寒冷八舟河上,修建了一座长一百多米宽一米的木桥。19至20日,毛泽东、-、-、-等红军领袖和将士,胜利地通过这座木桥,向敖市、剑河、黔川方向前进。 走过了红军桥,我想:红军桥,不是一座简单的杉木桥,而是一座具有民族革命精神的用血液铸成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之桥,是我们缅怀先烈们,踏着先烈血迹前进的生命之桥。 |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 |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于2003年12月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隶属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面积4441平方公里,人口50万,侗族人口32万,为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中国侗族文化生态旅游中心。这里有四项基尼斯之最——肇兴鼓楼群、高屯天生桥、述洞独柱鼓楼、杉阴沉木; 有中挪文化合作项目——中国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有毛泽东在黎平重新崛起的历史见证——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有蜚声海内外、正在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2004年1月,整合了以上旅游资源的“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和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形成黔东南一大旅游亮点。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5475公顷。其中德顺楠竹林场太平山景区距黎平县城55公里,面积4573公顷;东风林场景区距县城16公里,面积902公顷。公园山峰重叠、峰形奇秀、青山如黛,竹木如海,森林覆盖率94.5%,海拔高在500-1256米之间,最高海拔1256米,属中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境内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的气候和多样的地质地貌类型孕育了公园丰富的物种资源,且因公园太平山景区范围人烟稀少,管理较早、较严,人为破坏极少,绝大多数森林尚处原始状态,森林覆盖率94.5%,共有以乔木为主的森林植物76个科,224个属,521种(含变种),分布有大量的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及珍稀野生动物。 公园风景资源丰富多彩,有古朴、自然、和谐的山水风光,有大面积富于季相变化的森林和色彩丰富的绿林山野,有风光秀丽的河流、瀑布,有气象万千的日出、云海,有太平山脚极富特色的民族村寨,有太平山上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址,有东风林场树木园、杉木种子园、秃杉种子园、鹅掌楸培育园。组合性好,特色鲜明,景点景区的互补性强,集休闲度假、观光健身、科普探险等多种功能为一身。 地址:黔东南州黎平县 |
黎平天生桥 | 黎平天生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黎平县境内,在黎平县城德凤镇东北16公里处,距贵州省会贵阳460公里,清水江支流福禄江穿流而过。天生桥与八舟河景区和黎平城关人文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紧密相连,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内主要景点之一。 黎平天生桥为天然石拱桥,全长256米,主拱横跨福禄江上,跨度138。4米,桥宽118米,拱高至水面36。64米,拱顶岩层厚40米;附拱拱跨78米,高28米,宽119米。仅主拱跨度就远大于目前世界基尼斯记录美国犹他州天生桥雷思博桥(跨度88米,高30米),黎平天生桥在2001年1月15日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之最证书。 黎平天生桥雄伟壮观,气势宏大,其结构之精致,拱弧之圆率,拱底之光滑、拱顶岩层之规整,丝毫不假人手,纯天然而成,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生桥桥身有石洞数个,有的可通桥顶,有的则深浅不一,洞中有无数蝙蝠栖息其中。桥顶和桥壁两侧石柱、石笋、石岩千姿百态,有似长夜明灯、有似威猛武士,有的则像天马行空隐然欲去。绝壁之上,古松怒立,植被葱茏,环境幽深绝伦。天桥之下,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碧潭之内,山光树影,倒映其中。每当阳光斜照,鸟语、松风、流水声,相互晖映。古人曾有诗赞“人凿难施鬼斧穷,天心穿出地玲珑,两山壁上鼍梁架,巧妙争传造化工。”黎平天生桥的确是举世无双的天然石拱桥。 交通:八舟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黎平县城东北16公里,在黎平汽车站乘往锦屏的班车,在八舟河下车即可。 住宿: 可在黎平县城住宿、用餐。县城接待条件较好的宾馆有恒昱宾馆、林业宾馆、黎阳百通酒店、金叶宾馆,还有两家星级宾馆装修在建。黎平的地方特色餐馆主要集中在平街脚兴黎商贸城右侧。 东风林场位于省道黎平——锦屏公路两侧,距县城仅16公里,交通极为方便;太平山景区公路正在建设改善之中。进入黎平县可由湖南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广西三江县,贵州凯里等地进入。黎平机场2005年5月1日已正式通航,距桂林、贵阳等周边城市均只有1小时左右的航程。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在黎平县汽车站乘至高屯的班车,路过黎平天生桥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高屯镇境内 黎平天生桥 |
堂安侗寨 | 堂安侗寨 堂安侗寨,800多人,住户散居在“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还有潘、蓝、吴、杨、石七种姓氏和睦相处,按传统风俗,寨中陆姓与潘姓又有大陆、小陆、大潘、小潘之分。 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这里有着深远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有着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风情研究价值,有着侗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 鼓楼上坎那眼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见方而带把的石头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他的形状如同木瓢。 堂安作为一个侗族文化社区,一种文化体,辐射整个六侗地区。堂安现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这座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建设以及整个社区的遗产保护必将给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1999年12月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黎平县堂安寨建立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前往堂安侗寨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从肇兴徒步前往,约3小时; 2、肇兴车站(菜市场附近)乘向东行驶的车都会经过堂安,3元/人,和司机说在堂安路口下车,下车后步行去堂安寨子约1km 门票 免费 |
独柱鼓楼 | 独柱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柱鼓楼,俗称“现星楼”、“杉树鼓楼”,在距黎平县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观与其它鼓楼一致,为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15.6米。 相传建村之初就建有独柱鼓楼。现在的独柱鼓楼建于1921年,它是黎平县境内仅有的一座独柱鼓楼,保存完好。该楼共5层,高约12米,呈四檐阁。除第一层为了伸展和装修立有撑柱以外,整个鼓楼只由一根直径50厘米左右的中柱支撑。中柱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从外观看,由下至上逐层缩小,形成上下檐层叠形状,与多柱鼓楼无异;从楼内观看,以中柱为中心,大小不一的枋片斜穿*套,纵横交错于中柱,使其联成一体,形似伞状。楼内地基中间设有火塘,周围摆四根长凳。 贵州黎平,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县,侗族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齐心的体现。因此,有侗族的地方即有侗寨即有鼓楼,或以房族修建,或几个姓氏合建,黎平共有鼓楼30余座,是全国鼓楼最多的地区。 独柱鼓楼,俗称“现星楼”、“杉树鼓楼”,在距黎平县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观与其它鼓楼一致,为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15.6米。 该楼里有一根杉木楼心柱直贯顶端。楼心柱四方立四檐柱,檐柱间置室柱檐,从楼心柱脚3.14米外以上凿四层级,用十字穿枋把横心柱、檐柱、童柱、瓜柱连接组成建筑的构架。攒尖顶举折较小,顶端叠覆40厘米与54厘米口径铁锅,上为2米高的木枝接刹,刹之基部为古钟形体,雕凹、用桐油石紧固是在铁锅底部。 该鼓楼的雏形是根据一棵大杉树的身躯而修建。传说当地的侗族同胞有常到该杉树下纳凉谈家事的习惯,一天村寨所聚人数近百于此树下,突然间老天下起了大雨,村民们一时无法回家避雨,相互间只得围驻在这棵大树下暂避暴雨,不料大雨下的时间较长,村民们在避雨的过程中只得继续聊天谈家事,暴雨停后,大家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所穿的青铜布衣裤没有退色,就连头上的发辫也没有被雨水弄湿,于是村民们突发奇想,何不如将这棵大杉树,去掉一些枝叶搭建成一座鼓楼…… 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的独柱鼓楼,为七层檐四角攒头顶,穿檐式木结构建筑,是侗族地区现存唯一的鼓楼雏形,其结构和形式对后世鼓楼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2001年刷新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整座鼓楼为全木制结构,没有用一钉一锤,其精湛的工艺,巧妙的建筑结构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独柱鼓楼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精品,也是侗族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宝。 景点位置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述洞村内 |
高近古戏台 | 高近古戏台 高近古戏台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东部高近村中,是目前侗族地区所发现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戏台,吸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 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戏台格局和清代的京剧戏台相仿,包括三部分,主戏台、厢房和看戏场。主戏台建造精美,雄伟壮观,主要作为戏人演唱侗戏之用;厢房布置在主戏台左右两侧,在当时是属达官贵人观看席;主戏台正下方为看戏场,场地全部用鹅卵石镶成各种图案,是属当时平民百姓观戏之处。整个建筑与高近花桥遥首相望,衬托出浓郁而古朴的侗族建筑风味。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近村从清朝以来都组建有侗戏班子,戏班子的演员(当地人叫他们为戏师傅)经常到附近村寨演出,民国时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侗戏师杨献高、吴生义。吴生义还经常到外地教侗戏,当侗戏师傅。1982年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后,高近村的杨文荣就组织当地的群众成立桂戏班子,并请广西省的杨国杰来教桂戏。1983年-1990年每年都组团到本乡附近的地扪、流芳、路团和企寨一带演出,还到岩洞镇的岩洞、铜关、孟彦镇、八柳,德凤镇的黎平寨、黎平所和榕江宰麻、高洞和忠诚等地演出侗戏和桂戏,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欢迎,当时戏班演出具有代表人物有杨国君、杨文光、杨应琪、吴振基、杨通香、杨应香、杨培枝、杨培桃等演员。 高近村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侗族戏班、侗族歌队经常为本寨及附近村民们演唱,在黎平、榕江交界一带很有名气。 |
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 | 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经黎平,18日党中央召开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会址为一座明清时期建筑,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城内旧城区原胡荣顺号店铺内。现正门横匾的“黎平会议会址”几个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题写。会址为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从大门进入后,依次为第一进、天井、第二进和后院。第一进现为到此参观过的名人题字及照片展览厅、第二进左为“红军文物陈列室”和“-住室”,右有“黎平会议陈列室”、“-住室”和“历史图片陈列室”。 “黎平会议会址”在1982年被确定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4年(会议召开60周年)被宣布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 电话:0855-6211073 开放时间: 8:30-17:00 |
三省坡名胜风景区 | 三省坡名胜风景区 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坡的西面为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六爽村,东面为湖南通道县独坡乡,南面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因地处三省而得名。主峰海拔1336.7米,为越城岭、雪峰山和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 三省坡植物丰富,阔叶树成林,牧草茂盛,风光独特。坡的西面,从六爽村(原称高山村)后至主峰顶端,一片葱绿,树种繁多,除大量的栲栎树类树木外,还蕴藏有国家二级保户树种伯乐树、马尾树,三级保护树种白辛树、红花木莲、凹叶厚朴等珍贵树种。山中中草药材丰富,人们经常采集的有勾藤、厚朴、灵芝、桂皮、百味莲、独角莲、九牛胆、断续等几十种。 史载,清乾隆初年,石金元领导的南江、苗江农民起义,以三省坡为大本营,神出鬼没打击清廷官军。以后多次农民武装斗争,都利用这块可攻可守,又有退路的有利地势,抗击官军的追剿。 1969年,经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与贵州省黎平县洪州区共同协商,利用大塘坳山高水高之优势,在今黎平县洪州镇救寨村和垒寨村境内,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工出料,兴建大塘坳水库。经双方合作,于1972年建成,取名“团结水库”。库容220万立方米。灌溉三江独洞乡和黎平救寨村的农田。同时还在湖上置游艇,供人们览高山平湖,观赏日出日落风光。夏秋时节,毗邻的民族群众到水库开展游泳比赛和泅渡等活动。而今,三省坡已成为三省毗邻地区各族人民游览观光和考察活动的名山。有道是:一足踏三省,尽知山里情。 |
黎平烈士陵园 | 黎平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黎平烈士陵园始建于1987年,位于城关南泉山半山腰,共占地200亩,是黎平人民为永远纪念中国红农工军长征途经黎平及解放军平息土匪-而英勇牺牲的120位革命烈士而修建。烈士陵园依山而建,有2米宽的石梯525级,园内景色优美,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松柏常青。 建园以来,陵园充分发挥其辐射力、影响力,坚持“褒扬烈士,教育群众”,走园林化的道路,形成了集宣传、教育、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1987年11月黎平烈士陵园列为贵州省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省内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黎平烈士陵园在省州关怀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3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并投入520万元资金对陵园纪念设施全面改造,改造后黎平烈士陵园面貌焕然一新。建了89座大石碑的碑林,扩建广场3800平方米,牌坊改造6柱5门并选用高档大理石贴面,设有长征计诗墙和浮雕图案一处,纪念碑进行全面维修,显得更加庄严宏伟,纪念馆建筑风格庄重大器、朴实典雅,陈列内容详生动实,步道全程安装路灯及监控设备,陵园环境也不断得到绿化美化。黎平烈士陵园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祭奠的社会各界群众达2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民褒扬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2012年11月,被州委命名为第一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黄岗侗寨 | 黄岗侗寨位于从江县和黎平县交界处双江乡,距离从江县33公里,是一个藏在山中尚不为人知的侗寨,这里的侗族大歌、民俗、风光都居从江之首。 三百多乎户人家的黄岗侗寨,令人吃惊的居然有5座鼓楼。在一片二层小楼的地方出现一座十几米高的鼓楼已是鹤立鸡群了,更何况是5座。鼓楼是统一族群-的地方。相传黄岗醉倒的先人是5兄弟,后来5兄弟各自生息繁衍,演化出5个大的族群,于是兴建了5座鼓楼。黄岗的鼓楼独具特色的是:每一座鼓楼中都挂着一块写着二十四节气的木板,供大家掌握节气。每座鼓楼还有两条龙,栩栩如生。 黄岗是唯一一个过“喊天节”的侗寨。喊天节又叫求雨节,侗语称:谢萨向,意思就是祭雷婆。喊天节的神奇之处在于:如果仪式之前是晴天,那么仪式后一定会下雨;如果仪式前是雨天,仪式后就一定晴天。如此持续多年,屡试不爽。之后开始摆起长桌互相敬酒。晚上则开始著名的侗族大歌,热闹非凡。 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从从江县城包车前往,约200元,最多可乘7人,黄岗离小黄很近,从小黄的村子里面有一条路上去就能到往黄岗的公路。全程约5公里,徒步约1小时10分钟 门票: 免费 |
地区 | 景点 |
---|---|
茅贡村 |
---- |
中闪村 |
---- |
额洞村 |
---- |
已炭村 |
---- |
蚕洞村 |
---- |
寨头村 |
---- |
寨南村 |
---- |
寨母村 |
---- |
流芳村 |
---- |
高近村 |
---- |
地扪村 |
---- |
樟洞村 |
---- |
腊洞村 |
---- |
登岑村 |
---- |
罗大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