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雷山县 >> 西江镇

西江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江西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0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虎年迁到西江的,虎年至虎年恰合一个小甲子(13年)。13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鼠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住宿:附近的西江邮政招待所可提供住宿。单人间20元/间(要价25元),其他2~6人间价钱在5~15元。公共卫生间,不能洗澡。住这儿的老外较多。或者住民政招待所,这是一个更便宜的地方,就在邮政招待所的对面。单人间:10元/床,三人间5元/床。雷山县客运站附近有很多招待所,价格在10~15元/床。  特别提醒:到西江千户苗寨有时间的话可住上一天。如果时间紧,可以清早从雷山出发,呆上大半天也够了。返回雷山或凯里住宿,雷山县城内住宿条件好得多,还有网吧。西江比较贫穷,街上没什么吃的,小饮食店里的米粉1元/碗,大多数IC电话都不能用了,在邮局旁边的IC电话倒是好的。有两家制作银饰的小店,银手镯2.8元/克,小物件可在标价的基础上还价。  交通从凯里先坐车到雷山,车费9元。然后再坐到西江的车,车费7元,路况不好,约2小时车程。   由凯里火车站或凯里火车南站抵达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后,从凯里洗马河凯运司乘至西江的班车,24元/人,平时1小时/班,节假日有加车,车程约1小时;包3-4人车120元。也可从雷山县乘班车至西江,7元/人,约2小时,末班车在下午16:00左右。  门票  1、景区门票含观景台、博物馆、鼓藏头家、活路头家、刺绣坊、蜡染坊、酿酒坊表演场等,100元/人。  2、景区观光车票:4次20元/人  门票、车票均当日内有效;即从购买门票时起,在当天之内可凭门票进入景区,每个景点仅能入园一次。  3、西江千户苗寨有年卡,分一年卡和双年卡,可在一年或两年内无限次进入景区,分别为120元和200元,只限于进入景区头道门票所包含的服务项目,不包含景区观光车等费用。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  

排卡苗寨

  排卡苗寨  排卡寨门前,清清的丹江河水蜿蜒而过,几十幢褐色的吊脚楼依偎在斜斜的山坡上。小小的村寨总有一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是制作芦笙的师父们正在为芦笙调音试音,年复一年。正因为这样,排卡苗寨更象苗疆一个巨大的音乐盒,一曲曲悠扬的芦笙在师父们屋内飘散开来,无论早晚雨晴……  苗族男人的音乐玩具  排卡距离雷山县城仅有3公里,全村有105户400多人。排卡在苗语里意为生产芦笙的小山村,其中“排”是指偏坡上的村寨,“卡”意为芦笙。  越过10多米长的排卡桥,就开始爬上缓坡进入寨子。村民们正在为窄窄进村小路修建排水沟,将道路硬化。“每家每户都要投一个劳力,否则,按每个工50元交纳。”村民们默默而顺从地遵守着大家共同制定的村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规矩。  支书莫里学说,苗族后生从小就接受芦笙的音乐声中长大,可以说,苗族孩子从童年开始,就与这个古老的乐器一起成长。长短不一的芦笙,就象苗族男人的玩具,伴随他们一生。在雷山县,排卡是专业制作这一乐器的村子,至今已有五代人的历史。他们制作的芦笙不但在雷山县家喻户晓,在全省也是赫赫有名。  现在,寨子大约有十余户人从事芦笙制作,每户人家每天大约可以生产5只芦笙。“如果是制造一只专业的,20多管的演奏芦笙,则需要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  芦笙是一种簧管乐器,  音色明亮浑厚,  可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每当年节吉日、婚嫁之时,  或盖房起屋、贵客临门,  甚至年轻人谈情说爱,  苗族人民都要吹起芦笙,  载歌载舞。故自古就有“苗族不离笙”之说。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地人对芦笙极为爱护,但谁也不知道是何人发明了这种乐器,何人将这个技艺带到了排卡?口耳相传的历史中,有两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莫里学说,在很久以前,排卡的年轻人在农闲时无所事事,因而滋生了打架的坏毛病,苗族祖先得知此种情况后,发明了芦笙。从此,大家闲暇时,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彼此增加了友谊,芦笙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和这个故事相比,另一个传说则充满浪漫色彩。58岁的莫厌学说,在很久很久前,一位苗族少女非常美丽,她的美貌被深山里的一只老鹰所吸引。一天,这只巨大的老鹰将这个美丽的苗族少女劫持到了森林深处。苗族先民们,动用了上百个鬼师占卜寻找都未能找到这个少女的踪迹。一天,一个外村的苗族少年经过一片树林时,听到了这个苗族姑娘的呼救声,勇敢的少年,用手中的弩将-的老鹰射死后,救出了美丽的苗族姑娘,并将其送回了家中。  这位苗族姑娘得救后,心里十分思念这位英俊的苗族少年,她将心事告诉村里人,大家为了帮助她寻找心上人,发明了芦笙,并吹奏着芦笙四处打听这位少年的消息,故事的结尾十分美好。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家吹着芦笙在歌坪上,一起歌舞。  讲故事的老人莫厌学是当地的名人,凭借着制作芦笙的手艺,他是中国芦笙制作技艺的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可是了不起的殊荣。  莫氏芦笙掌门人  在排卡寨,制作芦笙的人有两类,一种是专做旅游商品类,另一种是制做专业演奏类的艺人,莫厌学属后者。他的家,就在进村的道路旁。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为贵州省民族文化宫赶制33只形制各一的芦笙、芒筒。他指着订单说,按要求两天后就要交货,但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县里有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会议都需要他的参与,全国各地的记者慕名采访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排卡寨,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位开朗健谈的老人,因为是制作芦笙的好手,所以坐着飞机出外很多次远门呢。  从上山砍竹开始,一直到乐器发出悦耳的音乐,需要40多道工序,最繁重的过程是将竹子剥磨光洁,最核心的就是制作簧片。莫厌学对簧片的原材料挑选十分苛刻,他四处收集铜锣后,将铜锣打碎重新熔炼,最后才成型打磨。  “好的簧片,轻弹一下,在1秒钟内可以反复颤动50次,如果低于这个次数就不算是合格。”  老人每天在窗台下,用最古老的方式打磨簧片、削制竹管,他面前一根支撑用的木棍已经被磨得光亮照人,他一生用过四根这样的棍子,细细一算已将近30年。  莫厌学说,在100多年前的排卡,莫氏的苗族先辈将制作芦笙的技艺带到了这里,但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他是家族时里这门技艺的-传人,不希望也不张这种陈规。  “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那年,一下子订了7000只芦笙。我们全寨人统一学习,统一制作,最后大家从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当然愿意参加近来。在具体的细节上,我丝毫没有保留,但任何技艺都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天赋,二是后天的努力,缺一不可。”  每天,排卡村的人总会经过老人的小屋外,里面传出芦笙的声音时,大家明白,这个寨子里技艺超群的“莫掌门”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54莫里学是莫厌学的弟弟,他的妻子、儿子、儿媳一家四口除了劳活,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制作芦笙上。名气虽不如哥哥响亮,芦笙但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成为当地的小康之家。他说在当地,大部分有规模的工坊都是莫姓,都是从四代前的祖辈传下这门手艺,这个家庭也曾经向外姓传授过技艺,但大都未成气候。  “大师”的发明  来到莫畏强的家中,47岁的苗族汉子也正在打磨簧片,言语之间,他不停表示屋内有一位“高人”正在创作。疑惑之余,推门一看,屋内竟是一个年轻后生,这是莫应光的“老满”(小儿子)。  21岁的莫铭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07年音乐表演班的大学生,他的专业芦笙表演。正值暑假,莫铭正在家里赶制自己的“发明”。莫铭说,父亲做的芦笙虽好,但吹奏起来,总觉得音域不够。为此,他整个暑假都是制作一只26管的专业演奏芦笙。班上也有吹芦笙的同学,他觉得自己自豪的就是,自己有制作芦笙的优势。  莫铭说,父辈们的制作的芦笙虽好,但是外观千篇一律,都是暗黄色的本色。与汉笙相比,缺乏时尚,没有变化。为此,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想象,在竹质的竹管和共鸣管外,套加上一层不锈钢管。“这样,即保留了芦笙的原有音调,在外形上也有很现代,最起码是别具一格”。  现在,莫铭的作品已经问世,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年轻的苗族后生,手持酷似钢质的芦笙,吹奏专业的乐曲时,在排卡古寨的歌舞坪上会赢得多少羡慕的眼光。

西江苗寨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江苗寨

掌坳苗寨铜鼓

  掌坳苗寨铜鼓  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城南往榕江方向的7公里处,背靠青山坳,以铜鼓和铜鼓舞闻名于世,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面临巴拉河。寨子住地斜平,块状聚落。全村176户人家,四个村民组,668人,全为吴姓苗族。  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据传当时寨上的先祖们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从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长、七抱粗的枫木,将其抠通,制成一个长圆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击,能发出各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奇妙。消息传出后,招来了附近各寨的男女老少,围着大木鼓欢跳狂舞。于是,掌坳的鼓舞名声便传遍了雷公山周围的苗族村寨。清朝雍正时,派贵州巡抚张广泗拓建苗疆六厅。清兵来到掌坳,看到木鼓一敲就有人群聚集,非常害怕木鼓的声音,于是便把木鼓毁坏烧掉了。清兵撤离后,为了让鼓能久敲不破和便于保管,掌坳苗寨的先民们挨家挨户凑钱购置黄铜,冶铸了独具特色的铜鼓。  掌坳寨的铜鼓重29斤,其鼓身长36厘米,鼓面直径为46.5厘米,鼓面正中所铸的是一轮凸起的太阳,围着太阳的是12道凸现的光芒。连接太阳光芒的是一圈一圈的光晕,共为9圈,圈与圈中间还有一些图案相连。这12道太阳光芒,代表的是太阳普照大地哺育生命的光辉,它表示《苗族古歌》传唱中的苗族的祖奶孕育的十二种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生存成长,生生不息;它还表示每年有12个月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在“文革”中,有人生拉活扯,硬把苗族铜鼓的12道阳光与-的青天白日徽扯在一起批判。他们对先有苗族铜鼓后有民国的起码知识都不知道。苗族民众敲击铜鼓的方法是:用绳将鼓侧的两只鼓耳系好,悬挂于铜鼓场中央鼓柱的挑手枋架上,其悬挂的高低要以方便击鼓手操作为宜。然后鼓手右手执鼓槌击鼓面,左手持小木棒击鼓的圆柱身部,鼓便有节奏地发出两种和谐的音响,有如男女合唱,敲击时还需一名副手手提一只如木桶大小的协音桶,俗称回音桶,桶口对着铜鼓口,对每击一次的鼓点都来回“接调”和“送调”,这样便增加鼓点的音量,使鼓音变得雄浑悠远。  掌坳苗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都要跳铜鼓舞。村里专开辟两个鼓场,每个场地可容观众二千余人观赏铜鼓舞。掌坳铜鼓舞在雷公山区所有的铜鼓舞中,可谓独树一帜。它的鼓点复杂多变,声音粗犷激越,舞步奔放雄浑而热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沉而稳健。动作随着鼓点,多方向跳跃旋转交错组合,其幅度之大,难度之高,实为民间舞蹈中少见。原来的铜鼓舞步有12种,现在传下来的有9种,每种都是由50多个动作组成。铜鼓舞舞步有的如蜻蜓点水,有的如猛虎下山;有时飞步横跨,有时腾跃转身。全身足蹈手拍口中还发出阵阵“嗨嘁嘁,嗨嘁嘁!”的声音。这些古朴粗犷的舞步,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如“鸡打架舞”,它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雄鸡格斗的姿态,反映苗族人民的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捉螃蟹舞”则是反映劳动之后,为消暑而下河捉螃蟹的愉悦之情。“送鼓舞”是反映节日即将过去,将铜鼓送回藏洞中存放,待来年过节再敲的依依之情。总之,掌坳铜鼓舞舞姿变化较大,时而娇柔优美,时而刚健雄劲、舞步舒缓自如,神情豁达展畅,给人以力的欣赏和美的享受。由于鼓点复杂,舞步难度特大,如今在众多的苗寨中,唯有掌坳苗寨民众,才会跳这种别具一格的“铜鼓舞”。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日报》载文将掌坳村誉为“铜鼓舞之发源地”,处在雷公山皱褶里的雷山县大塘乡掌坳村因此而闻名全国。在2007年“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中,掌坳铜鼓舞夺得了全省第三名。  2008年4月,文化部把“雷山苗族铜鼓舞”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山苗族铜鼓舞就是以掌坳村的铜鼓舞蹈为代表写申报文本而获得的。为了更进一步地挖掘掌坳苗寨铜鼓舞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搞好铜鼓舞的传承,雷山县文化体育局已把掌坳村作为雷山铜鼓舞的传承基地加以建设和打造。

猫猫河苗寨

  猫猫河苗寨  乍一听这个寨子的名字一定会觉得有些奇怪,难不成寨子里喜欢养猫吗?其实不然,猫猫是当地人的说法,苗语叫“欧秀”,意为老虎出没的地方。猫猫河苗寨,保留了苗族古老的手工纺纱和刺绣工艺。当地的苗族妇女们,开口即能唱迎客歌、敬酒歌、飞歌……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吊脚楼层层叠叠。据说曾经这里有虎出没,苗人把虎称作“猫猫”,猫猫河由此得名。  猫猫河现属丹江镇,是独立的行政村。距县城2.5公里,有乡村公路乘车可直达。这里为苗族聚居,现有102户,502人。  解放前,猫猫河各种疫病流行猖獗,农民贫病交加。民国17年(1928年),霍乱流行,因缺医少药,死亡40余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1/3。  解放后,1952年土改卫生抓住这一悲惨事例,宣传教育群众开展爱国生产运动。改良厕所,水井加盖护井棚,建立卫生室。牛有栏,猪有圈。设4个垃圾处理点,村寨卫生实行10天一小扫,一月一大扫。各户坚持天天扫除,灭蝇灭鼠,经常擦拭家具用具,食用碗筷煮沸消毒。1965年,在州、县卫生工作队的指导下,整饰寨容寨貌,砌成7条鹅卵石路面,总长达3公里,并挖了排水沟排除污水。各户屋前后院,都用石块铺平,便于清扫。每年春季,家家在屋旁育桃栽李,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保持空气清新。为防止疫病流行,村卫生员按时给群众打预防针,送预防药,并提倡经常洗手洗澡,喝开水,不吃生冷食物,讲究个人卫生。这样坚持了40多年,村民的患病率逐年下降,人口死亡率极低。  为巩固既有的成绩,猫猫河的苗族人民并没有停步。八十年代初,在县能源办的指导下,利用粪便垃圾建沼气池“发电”,既节省资金和能源,又保护了林木。现已建成沼气池101  个,实现生活照明沼气化。为农村处理垃圾粪便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示范,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熟练的施工人员,成为参观、实习利用沼气的基地。  今天,猫猫河的容貌全变了。它不但是州、省挂号的“卫生模范村”,而且在利用粪便垃圾发展沼气能源方面,也走在全州的前列。2000年4月,黎平、榕江、从江、雷山四县还在这里举办培训班,开沼气“发电”的现场会。  把沼气作为生活能源之用,既干净环境,又节能,还减轻了劳动强度。1994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派员来视察,猫猫河被评为“农村节能先进单位”。199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该村采访沼气生活用能推广情况之后,猫猫河的沼气生活用能推广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1999年8月,加拿大两位外国女士不远万里,从海外飞来考察该村沼气生活用能推广情况,感慨万千,于是以基金会名誉援助一万美元,帮助该村扩大沼气建设,群众深受鼓舞,自筹77350元,改进完善17口,新建85口,共计102口,全村实现了生活用能沼气化。  该村由于沼气生活用能推广,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肥效,大大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由于生活用能的改变,节约生活用柴,保护了森林,扩大了森林覆盖率。2004年又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猫猫河苗寨因为靠近县城,交通方便,又与县城有一定距离,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县城西大门边的桃园盛地,也是游客到雷山之前的首选地,同时它也成为城关干部职工休闲的好去所。

千户苗寨观景台

  观景台位于西江千户苗寨对面的山顶上,其所在高度超于苗寨所在山体的高度,因此,是欣赏苗寨的绝佳地点。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看西江千户苗寨全景,白水河如玉带缠腰,将西江千户苗寨一分为二,村寨建立在70度的高坡上,蔚为壮观,夜晚几千盏灯,灯火通明,让人感叹。整个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留连忘返。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  电话: 0855-3348829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观景台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可步行前往   门票:   免费  

西江苗族博物馆

  生动的展现了西江地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苗族文化的理念。  景点介绍  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内,由具有典型苗族建筑风格的六栋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一楼为砖混结构,二楼为木质结构,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馆内共设展厅11个,分别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体育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  馆内珍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从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展示出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地址: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  电话: 0855-3339666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游客可步行前往   门票   博物馆门票包含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门票  

开觉村

  西江镇开觉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东临西江镇堡子村,南抵雷公坪脚下,西连西江镇西江村,北与西江镇长乌村接壤。距镇人民政府7公里,距雷山县城43公里。  近两年来,随着游客的不断来访,已有一些顺口溜在传开,那就是“吃在西江、玩在开觉”、“开觉是西江的后花园”等等。 当你去到西江千户苗寨时,再驱车沿着西江至排羊的公路驶去,绕过一座山,便进入开觉了。放眼望去,一片片的梨子树满目皆是,苗家吊脚楼散落其间,错落有致。开觉苗寨两侧大山合拢而来,留下寨门处的缺口,寨后也是一座大山环绕,整整个寨子就座落在这三座大山环绕的小盆地中。   用时参考  1-2小时  交通   从西江向山里再走半小时的车程。  开觉平寨与西江千户苗寨相距并不很远,就一山之隔,驱车也仅八公里而已。   门票   无需  门票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开觉村  

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

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雷山、榕江、台江、剑河四县之间,乌蒙山脉苗岭的主峰,最高处是黄羊山,海拔2189米。景区内原始森林成片,众山环拱,峰峦起伏,飞瀑流泉,犹如百练悬空、银河泻地,尤以响水岩瀑布、乌茫沟瀑布最为壮观。是著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特别提醒:由于没有接待条件,登雷公山需要携带野外露营装备,山顶很宽,可以扎营的地方比较多,营地附近有水源。但下山途中水源较少,需要提前准备充足。交通  从凯里坐汽车到西江10元/人,大约一个小时。到了西江后徒步进山,约15公里的路程,其中有8公里为上坡路,前半段岔路较多,可以请一个当地百姓做向导(费用30-50元)。      特别提示  由于没有接待条件,登雷公山需要携带野外露营装备,山顶很宽,可以扎营的地方比较多,营地附近有水源。但下山途中水源较少,需要提前准备充足。  门票  门票30人民币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市雷山县境内雷毛公路7公里处  

高岩大峡谷

  高岩大峡谷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南面巴拉河源头,从贵州省雷山县高岩村的南晓开始,到交腊村的交腊瀑布结束,总长约10公里,宽1公里,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1500米,峡谷山美、水秀、石奇、崖险,景观煞是迷人。  从雷山县城出发到响水岩后,沿弯曲的小径爬涉近两个小时,接着顺1000多米高70度的山坡往下走,到达高岩大峡谷中的两岔河。一条细银链似的小溪豁然现于眼前,走近前去,掬之清爽温和,观之清爽见底,各种小生物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肢体。虎口峡内,立在石上,举头仰望,只见悬岩上冲下一条“大白链”,汹涌奔腾,声震山谷,正如元代汪克宽写的诗句:“翠岩悬瀑锵琼瑶,雷霆霹雳轰云霄”那般壮观,这就是峡谷中有名的龙泉瀑布。  

水上粮仓

  水上粮仓  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有座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的水上粮仓,粮仓由40多个分仓组成,整齐地排列在一个水深数尺的水塘中,用青石块垫基脚,六个木柱置寸:石墩上,仓高约3.5―4米。在距离地面1.5米处,用横穿枋将六个柱子连起来,再横装楼板及板壁,屋顶用青瓦或杉木皮加盖。每仓面积约25平方米,可储粮5000公斤,全部粮仓可容纳上百吨粮食。这种粮仓具有防火、防鼠、防虫蚁三大功用。古朴的建筑、精妙的设计,使人为之着迷。历史上,该村村寨经过2次大火灾洗礼,粮仓却毫发未损。据了解,这种储存食物的“粮仓”全国独有,已有600余年历史。

朗德苗寨

  朗德苗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报德乡,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资源,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控拜村

  控拜是蜚声中外的“银匠村”,家家有银匠,代代出名师。控拜村的银匠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但是近年来都外出谋生去了,只留一些老银匠在村里。  控拜村全村主要由上寨、中寨、下寨三个部分,这里是最高点,也就是上寨。年轻人都去了城里,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呈老龄化趋势。  村寨主体为干栏式纯木吊脚楼,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村寨主体为干栏式纯木吊脚楼,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  

丰登、宰荡侗寨

  丰登、宰荡侗寨  丰登寨离公路不远,但隔着一道山口就很安静了;宰荡最出名的是侗族大歌。这两个寨子比较小,宰荡有漂亮而古老的鼓楼和花桥,丰登虽然寨中没有鼓楼,也没有花桥,但是幽林水井、木楼人家,同样也像个小小的世外桃源。  在县城或车江侗寨公路边搭开往黎平、宰麻方向的班车或农工车到丰登坳下,车费为5元。下车后步行20分钟到丰登,从丰登沿公路步行50分钟左右也可达宰荡。同时也可从县城或栽麻包车去宰荡,分别为50元和30元之间(但要天气晴朗)。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在榕江乘小面包车,4-5元/人,在丰登小学下车,徒步进去,丰登寨有很多小孩收费5-10元带路到宰荡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东北  

西江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脚尧村

----

北建村

----

白碧村

----

开觉村

----

干荣村

----

黄里村

----

控拜村

----

西江村

----

西江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