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日喀则市 >> 吉隆县 >> 折巴乡

折巴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吉甫峡谷

吉甫峡谷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吉布峡谷,又名吉普峡谷。位于吉隆沟内,距离吉隆县城车程不足10分钟。峡谷纵深深度超过200米!  吉甫大峡谷是由吉隆藏布在岩层断裂和河水的深切作用下形成的,全长15公里,最深处超过300米。峡谷旁奇松挺立,险峻秀美。一道不宽的瀑布从山崖上倒挂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出现一道彩虹。  峡谷的对面是吉甫村,连接吉甫村的是一座凌空飞架的吊桥,吊桥下水声隆隆,吊桥上挂满了五色的经幡和洁白的哈达。吉甫吊桥是2006年由国际援助组织援建,由一位瑞士女工程师设计并指导安装的一座钢索桥,宽一米五,长六十米,距水面250多米。  真实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在山间,不小心就要走到国境线的另一边。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南部约2公里处  

帕巴寺

帕巴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帕巴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隆镇东部,海拔2850米。建于公元637年左右。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进西藏时随身带有三尊释迦牟尼佛像,其中的瓦帝桑布之尊被安放在吉隆镇,并为它建造了帕巴寺。帕巴寺整体形状为一楼阁式石木结构建筑,塔身方形,塔中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从下至上共有四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檐角上套有黄铜制成的火焰套饰;底层为佛殿,是寺庙的主体部分,由门廓及主殿两部分组成。外环绕以外环廓,内有暗回廓相绕,供信徒转经之用。寺外墙壁和门廓南壁分别绘有三世佛、大成就者、护法神、观音像等早期壁画。  帕巴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系楼阁式石木塔。高四层。塔中有梯可盘旋至顶。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建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垄等。塔之四角的一、二层檐角套有火焰形铜套饰,三、四层上为黄铜翘檐伸出,顶部有铜刹顶,以圆光、仰月、宝盖、宝珠连接,屋面用红铜盖顶。在三、四层的四周壶门上绘有小佛像。底层为佛殿,由门廊及主殿两部分组成,其外环绕内、外回廊,供信徒转经之用。门廊面积4柱,门楣两端有圆雕木狮子一对,左右有密室相通。佛殿平面呈正方形,进深3间面阔3间,有柱14根(方柱10根,圆柱4根);殿门楣上方为5尊护法狮子,其间绘有头戴黄色类帽的格鲁派祖师像;殿内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墨书祖师像;殿内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墨书藏文题记的寺志,南壁的东、中、南段上方各开有采光小窗。佛殿北壁原供有主尊释迦牟尼佛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东、西壁各供佛像4尊、东壁西侧供奉第十三世0喇嘛土登嘉措泥塑像,皆高约10米;西壁角上供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约8~10米,主供之前置有金、银质酥油灯各2盏,高约30~40厘米,以及黄铜制的酥油桶等;殿内木柱用锦缎围裹,悬挂有五色缎子制的庄严胜幡,东、西两壁经橱置有《甘珠尔》、《丹珠尔》各一部。但上述殿内塑供法器等在“文革”时期被毁,今已不存。可贵的是寺内壁画大部分保存尚好,是该寺具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  佛殿  帕巴寺底层,寺庙的主体部分,由门廊及主殿两部分组成。  ①门廊。门道设于南面,宽4米,有两层石踏道。门楣两端有圆雕木狮一对。门廊4柱,左右各有密室一间相通。  ②主殿。位于门廊北面,门道朝南,宽约2米,有石踏道四层,最上两层尚存护铁,钉有铁钉。门楣上方为5尊护法狮子,其间绘有头戴黄色尖帽的格鲁派祖师法像。佛殿平面呈正方形,进深3间,面阔3间,现存立柱14根。在南端东侧第一柱上有模糊不清的墨书藏文题记。殿堂南壁的东、中、南段上方各开有采光小窗。主殿北壁原放置主尊释迦牟尼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俗称帕巴瓦第像,帕巴寺也因此而得名。东、西壁各置佛像4尊,东壁西侧放置十三世0的泥塑像,高约10米,西壁角上原放置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8~10米。殿堂内悬挂有五色缎子制作的庄严胜幡,木柱四周皆用锦缎围裹,东西两壁经橱内分置有《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各1部。主殿南侧原有僧舍9间,已改作他用。佛殿内、外有环廊环绕,以供信徒转经之用,外环廊木柱上原安置有一周转经筒,今已不存。  壁画  寺内壁画有早、晚期作品,分布在门廊、佛殿及外环廊。  门廊壁画  门廊北壁右侧为莲花生像,其下方绘其弟子,上方分别绘制密宗双身佛像“定觉”及白度母,间饰山水、云朵图案;北壁左侧绘十一面八臂观音,足踏莲座,身披天衣,搭条帛,有头光、身光,其上方左右分别绘释迦牟尼佛坐像,下方左右绘一般说来丹拉姆(吉祥天女)护法神,中央为“圣山”冈仁波且。门廊东壁为释迦化佛小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结各种印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结种种印相,皆有背光。门廊南壁从东至西分别绘有化佛、三世佛、罗汉、护法神、观音、度母像等。门廊西壁绘有3尊呈忿怒状的护法神像。  佛殿壁画  最为精彩的是南壁东、西段壁画。东段壁画的最上方为释迦牟尼像;中心绘宗喀巴弟子3人;东侧绘观音法像;西侧绘仁嘎钦布、白髻长髯,手持人骨法号;最下方为5尊并列的护法金刚像。西段壁画的最上方绘绿度母;下方绘吉祥天女护法神;西端绘圣山冈仁波且;东端绘骑虎、骑象和一头戴人骨骷髅冠、坐压在披发裸体人之上的3尊护法神像;其中心为观音法像,四周以雪山、云彩装饰。  外环廊壁画  是帕巴寺壁画最为精美的部分。南壁:上方门楣处绘释迦牟像,左右绘有度母、护法神像;西段为西方广目天王(手托塔)与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两天王之间绘制坛城(曼荼罗),中央为无量光佛,西侧为化佛小像;东段绘有南方增长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吉祥天女像。西壁:从南至北绘有护法神、十六罗汉、历代高僧在德等。北壁:从西至东绘有释迦牟尼、班丹拉姆、米拉日巴、噶玛法王、德敦嘎旺多杰、哈蒙居马、仁尊次旺罗布、切洛桑扎、莲花生及其佛母康错益西措杰、拉坚门德那哇、墀松德赞、药师佛及其弟子、喜金刚、观音、强巴佛、白伞盖、多吉申巴、恰那多杰、绿度母、宗喀巴师徒三人,拉罗哇、吉尊强准等肖像。东壁:北壁画早、晚期区别显著。南段下层壁画在技法上运笔细腻,线条流畅,施色浅淡,色调偏灰,以不带胶质的矿物质颜料着色,具有早期壁画的特征。菩萨像,手持净瓶,上体-,其旁侧为菩提树,赤足站立于莲座之上;法师像,头戴浅褐色尖帽,内着右衽僧衣,身披袈裟,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执净瓶平置于腿部,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墀松德赞像,头戴宝冠,手执轮宝,端坐于莲台之上,下为祥云环绕,其左下方还绘有一头戴高冠的菩萨头像,手执法螺。南段上层壁画年代晚于下层,但题材十分丰富,有释迦牟尼传记、松赞干布时代的宫廷生活、削发剃剃度等不同的场面。《宫廷生活图》,反映的是松赞干布时代大臣甲射的宫廷生活情景。画面以楼阁为中心,第一至三层为甲射端坐于法台,手执0,其两端分立侍女:第四层为7名宫廷侍从居于室内,均头缠头巾,身着圆领衣,谈笑娱乐;第五层为宫中马厩,绘有良骥数匹和饲养人;第六层为骑马出行图和宫中宴饮场面。《削发剃度图》,画面正上方绘一座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四周环绕云朵、树丛;其下方绘制3人:从左至右一人头缠头巾,正在烧水;一人身穿紫红色右衽长袍,右手执剪,左手抓住发辫,正在剃发;一人身着通肩袈裟正在主持剃度仪式。《释迦涅盘图》,正中绘制释迦牟侧卧,右侧有菩提树,树下二弟子悲哀垂首;上部祥云笼罩,左右各有2各乐音菩萨在天迎奉。北段上层壁画的年代最晚,而且与北段下层壁画的叠压关系十分明显。壁画从北端开始,绘制出布达拉宫、甘丹地、哲蚌寺、色拉寺、琉璃桥、八角林三塔及药王山等宏大建筑群,长达9米,气势宏大。此外,还绘有吉祥天母像。  帕巴寺从建筑和壁画来看,历代曾进行过修葺,但其主体建筑却依然保存了历史旧貌,具有浓郁的南亚风格。“文革”期间寺庙被毁,现已由吉隆县政府批准恢复。

曲得寺、卓玛拉康、大唐天竺使出铭

曲得寺、卓玛拉康、大唐天竺使出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卓玛拉康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城城区南隅,曲德寺西南,原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始建于公元1274年,现存建筑保留有雕刻精美的木构件及原始壁画。遗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原系两层建筑,现上层已坍塌,其余底层建筑遗址,由门廷、中廷及后殿三部分组成。墙体作法有夯土、土坯石块砌建等方式。  曲德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驻地以南,海拔4050米。寺始建于公元10世纪,始奉宁玛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寺庙,它始为宁玛派寺庙,至公元17世纪1643年,五世0罗桑嘉措得到蒙古汗(王)固始汗的支持,在哲蚌寺之噶当颇彰建立格鲁教派政权后,进一步发展其政教合一的制度,曲德寺也随之改为格鲁教派寺庙,由色拉寺吉扎仓管辖,堪布每三年一任,亦由色拉寺吉扎仓派遣,一直沿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原为三层建筑,现已顶层坍塌,仅存残垣,建筑保留有原始壁画和木构件,2003年由吉隆县民宗局对该寺木构件进行清理。  曲德寺、卓玛拉康建筑特别,殿堂内的梁柱斗枋之上遍布着精美的雕刻,当中既带有汉地的艺术风格,亦融汇有南亚次大陆艺术的情调神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大唐天竺使出铭位于吉隆县正北约4.5公里处,崖壁面阔约1.5米,高约4米,距地表高度约5米。现存文字24列,311字,字体为汉文楷书。铭文为阴刻,铭文宽度81.5厘米,残高53厘米,是唐代显庆三年(唐高宗,公元658年)朝廷使臣出使天竺经此地时所刻下的,这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已经发现藏汉文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通。“大唐天竺使出铭”这一珍贵题铭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唐蕃关系、中外交通关系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通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历史佐证。  2001年曲德寺、卓玛拉康、大唐天竺使出铭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  类型:古迹纪念碑  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纳唐寺

纳唐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纳唐寺距日喀则15公里,于公元1033年由噶当派高僧洛佳扎始建。它虽远没扎什伦布寺那么宏伟浩大,但历史却比扎什伦布寺长四百多年。  纳唐寺建成以后,前后有不少有名僧人到这里讲经传法,如八思巴的主师钦木·朗嘎扎曾住在这里;一世0-根郭珠巴也曾在这里受戒,并学佛法,长达17年,以后建了扎寺,才搬到日喀则。  纳唐寺最为著名的是其印经院。公无1730年,当时西藏地区政府噶伦兼管后藏事务的颇罗鼐,为了抢救和发扬西藏古籍及经书,主持创建了这个印经院。这个巨大的印经院,修建了20多年。为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颇罗鼐下令全-民,支差服役,建设经院;同时,又调集全藏书法家、刻工和画师,并结集了一批青年学习刻板技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纳唐寺的印经院刻成和印制出大量藏文巨著,如大藏经《  甘珠尔》108部,佛经疏注的《丹珠尔》215部,都是完整的精刻,经板上除文字外,还有套色板画。此外,又如《释迦百行传》等许多有名巨著,都是出自这个印经院。  纳唐寺印经院在印经事业上,比布达拉宫和德格的印经院,规模和贡献都大。同时,纳唐寺经院也在印经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藏族刻印工匠,这对继承和发展西藏的印刷和文化事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纳唐寺曾遭破坏,1987年在废墟上修建了三个殿堂,殿堂内保存了当年七块十六罗汉的石雕,第八任住持巨屯·门朗措成30多岁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一双脚印和先后搜集到的《  甘珠尔》、《丹珠尔》印经板8800块等文物。

吉隆藏布峡谷

  吉隆藏布峡谷从吉隆镇一直延续到25公里外的中尼边境边的热索村,仅25公里的长度落差却高达1100米,现在看到的这段因峡谷对面的吉布村而被大家称之为吉布峡谷。  从峡谷边就能看到通往吉布村的吊桥了,过了吊桥就是吉布村。吉布,藏语“分手”的意思,据传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时候,公主与送亲队伍就是在此分手的,此地由此而得名,这段路也是吐尼古道中比较著名的一段。  地址: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附近  类型:峡谷  游玩时间: 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强准祖布拉康

  强准祖布拉康(以下简称强堆寺)位于吉隆镇的邦兴村,东距县林管站200米。寺庙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底层最大宽度为22米。塔之底层以片石垒砌墙体,外抹泥墙,第2、3、4层皆以小型炎砖砌筑,各层檐面皆以原木斫成梁架椽枋,其上铺盖以石板。  强堆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毁废之前系格鲁派寺庙。关于强堆寺的始建年代,《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书中曾有所记载。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于汉地及尼泊尔,分别迎请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入藏后,按照文成公主的“五行算图”,修建镇边及重镇神庙,以镇压“罗刹魔女”及其他魔怪。这批神庙中,便有强堆寺(也称为降振格吉寺、绛真格杰寺等)。  “文革”时期,寺庙毁弃。1986年经吉隆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重新恢复。帕巴寺  帕巴寺位于被称之为“圣城”的古代中尼、中印交通重镇吉隆镇的一座千年古寺,它位于现吉隆镇政府所在地之东侧约有30米,海拔2850米处。帕巴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整体形状为楼阁式石木塔,塔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从下至上共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建有挑檐、椽子、飞头、瓦垄等。塔之四角自下而上,第1、2层檐角上套有黄铜制成的火焰形套饰,第3、4层上为黄铜制成的翘檐伸出,顶部有黄铜制成的刹顶,以圆光、仰月、宝盖、宝珠联接而成,屋面用红铜盖顶。  帕巴寺的始建年代,据传松赞干布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在边镇所建立的镇边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主要依照了尼泊尔寺庙的格式。卓玛拉康  卓玛拉康位于吉隆县县城城区南隅,曲德寺西南,原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  遗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米×8米=200平方米,原系两层建筑,现上层已坍塌,其余底层建筑遗址,由门廷、中廷及后殿三部分组成。墙体作法有夯土、土坯石块砌建等方式。  卓玛拉康的始建年代,据文献记载“该庙宇峻工于藏俗第5绕迥之庚午”,公元1274年,也就是卓玛拉康的始建年代。桑丹林寺  桑丹林寺北距吉隆镇40公里,位于海拔约4500米的丹林沟内。  寺内收藏有《丹珠尔》、《甘珠尔》经书一套以及《亚不赛》经书一套21部,《索郎吐布》经书一套18卷。  桑丹林寺为格鲁派寺院,据实地调查,建寺至今已有480多年,寺庙人数最多时达到80人左右。  寺庙在1966年——1969年“文革”时期被毁,仅存建筑遗址。   

阿瓦呷英摩岩题铭

  阿瓦呷英摩岩题铭  阿瓦呷英摩岩题铭(大唐天竺使出铭)题铭位于吉隆县城正北方4.5公里处的一条山沟中,系在一崖壁之上刻镌,海拔4130米。崖壁面阔约1.5米,高约4米,其上有崖棚遮盖,现代水渠从崖脚环绕而过。崖面距地表高约5米,一条名叫“鲁玛满久”的小溪从北向南经崖壁溪谷流向一片阔地。  题铭系阴刻,字面宽81.5厘米,字体为楷书汉字,约2厘米见方,现存共24列,约311字。题铭额题为隶篆,字约5厘米见方,-“大唐天竺使出铭”7字,其余字体从右到左排列。  题铭文字中,有多处涉及到唐代的官职、历史、地名等,成为释读这一题铭的重要线索。  题铭文字因多年风化,侵蚀严重,有许多已模糊不清,加之历年来在此修建农用、人畜饮用水渠,在开山炸石的过程中又造成题铭文字不同程度的损坏,故字句已无法连贯成文。但从题铭及文中“大唐显庆三年”的年号来看,系唐代前期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一方题铭,文中记述了唐代使节不远万里,在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经过吉隆山口时感慨抒怀,勒石记事的过程,这一珍贵题铭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唐蕃、中外关系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贡塘王城遗址

贡塘王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贡塘王城遗址大约建于公元11世纪前后,地处吉隆县城东南。城址现存4段:即西南角楼、南恒西段、南恒东段、及角一楼、东恒、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恒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恒,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遗址约分为5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六代贡塘王拉觉德,终于第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折巴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折巴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