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九龙岩石刻 | 九龙岩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岩石刻位于东安县芦洪市镇东一公里的九龙岩,有北宋至清各种名人石刻43方,宋刻达30方。最早的一方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距今已1100多年,记载了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对研究东安政史和建置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史价值。北宋著名文学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王安石变法主要参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曾布,南宋抗金名臣、经学大师胡寅以及众多官宦、文人、儒僧幕名寻访,为诗为文,题刻留名,盛极一时,成就了九龙岩石刻。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入九龙岩建寺,但无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龙岩寺赐名寿圣院。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颐游九龙岩,题摩岩。宋熙宁六年(1068)五月五日,蒋忱作《九龙岩记》,周敦颐书凡上石。寿圣院塑佛像。宋熙宁九年(1076)诗人陶弼游九龙岩,题诗。宋元丰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龙岩,题名岩壁。宋绍圣甲戌年(1094),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题诗九龙岩。宋绍兴元年(1131),胡寅、胡宁、胡宏题九龙岩。明万历三年(1575),东安县令黄岩题诗。清嘉庆辛未年(1811),王渭题名九龙岩,此为最后一块石刻。 1944年,侵华日军烧毁了九龙岩寺院。1983年,九龙岩(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东安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九龙岩石刻进行了保护性维修。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九龙岩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岩岩口东向,分大、小二入口,洞口和阳光所能及的四壁摩崖上,镌刻有宋刻30万,元刻1方,明刻2方,清刻3方,不明者7方。现保存完好的17方,基本完好的11方,模糊约1方,风化的14方。九龙岩石刻是载入省志的名胜古迹。其所在地—芦洪市镇曾是东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名扬中外正宗东安鸡的发源地。其紧邻洛湛铁路与1812线公路,距唐生智故居3.5公里,永州市市府20公里。是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游览观光的好景点。 九龙岩石刻多名人真迹。著名诗人,或诗或文,题铭九龙岩,是文学、金石书法研究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有证史、补史、正史的价值。张太年题记中关于镇压农民起义和设置芦洪司的记录,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同时,使芦洪置司的时间由明洪武三年(1370)提前到宋淳化三年(992),纠正了关于当今芦洪市是因为明代设芦洪巡检司演变而来的说法。证明芦洪市是宋代芦洪司的一音之转,对东安政建置史和地名变迁研究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其它石刻中的有关记载,对研究东安寺院、书院文化等也有重要资料价值。九龙岩的保护范围以“九龙岩”石刻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控制地带为四向各至保护范围50米处。 |
湖南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 | 湖南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东安县中部,公园范围主要以紫水河和高岩水库为主体,包含紫水河两岸人工湿地、河洲漫滩和高岩水库周边部分山地,属"库塘-河流"复合型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06′04″~111°23′45″,北纬26°19′01″~26°28′55″之间,总面积1096.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95.0公顷,湿地率63.41%。 公园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园内湾多、滩多、洲多、树多、鸟多、珍稀物种多。现已查明共有维管束植物195科、676属、110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极小种群的报春苣苔,在公园内分布点多,资源较为丰富,极具保护价值。已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8目74科192种。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5种,21种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9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公园自然景观十分优美。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潆回,水清见底,大树、古树连绵不断,青山绿树倒映水中,宛如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水之间。紫水河是华南保存最原始、景观最美丽的河流之一。 公园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拥有广利桥、吴公塔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20多处,还有汉文化、舜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公园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紫水湿地公园是湘桂重要生态通道,也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走廊,更是重要的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源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对保障湘江流域乃至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舜皇岩 | 舜皇岩景区位于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驻地大庙口镇,距东安县城29公里。因舜帝南巡狩猎驻骅舜皇山而得名。江南风光好,舜岩美景多。舜皇岩相传是舜皇的地下别宫,人称神秘之境。它位于东安县舜皇山东麓,大庙口八旗田洞中的一座独立的大石山内,相传舜帝晚年南巡至东安,见该地重变叠嶂,青秀挺拔,流水明净,田园如画,被吸引进山巡视和狩猎,便在此最高的山峰定居下来,因而该山得名曰舜皇山。 《史记五帝本》记:“江南有十峰,而舜峰高矣”。湖南省《一统志》永州府《文艺志》载:“永之东安有舜峰、玉陛源、皆祀有虞氏,东安近九嶷,因舜南巡狩所经也”。舜旅居舜皇山期间,经常下山视察民情,为方便起见,特修建了这座地下别宫。 舜皇岩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据考古学者认定,岩洞的形成已有一亿多年的历史,1982年发现后逐步开发成现在的规模。岩洞长76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由外向内分为前宫、中宫、后宫和侧宫,形成洞中有宫,宫中有殿,移步换形,步步有景。由钟乳石发育而成,石笋、石柱、石幔、石瀑布、仙人桥、仙人田、莲花塔等构成一幅幅精美的天然雕塑,宛如一个璀璨夺目的地下迷宫。洞内四季如春,夏无溽暑之苦,冬无寒冷之虞,是“脉边地府三冬暖,巧引天光六月寒”的洞天世界,被誉为“舜皇别宫”。岩洞内的景点几乎包揽了《洞穴学》的全部内容,成为全国石灰岩洞的一朵奇葩。 地址:永州市东安县大庙口镇 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 门票37人民币 |
树德山庄(唐生智故居) | 树德山庄(唐生智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生智故居位于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镇赵家井村。 唐生智(1889-1970),字孟潇,湖南东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4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战争,历任湘军团长、旅长、师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4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等职。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5路军总指挥。1930年趁蒋桂战争复出,组织“护党救国军”,任总司令。1931年5月宁粤对立期间任广州军事委员会兼军事参议院院长。1934年12月兼任国民党训练总监部总监。1935年4月,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抗战爆发后,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以后长期闲居湖南,曾在家乡东安创办“耀祥书院”,研究佛学、哲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及古典文学。1949年在湖南组织“和平自救”运动,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70年4月在长沙病逝。 1938年至1949年唐生智回乡居住期间,树德山庄成为革命活动的联络地点。1949年5月,中共湖南省工委派刘寿祺和张凡从长沙来树德山庄与唐生智商谈争取湖南和平解放事宜,转达了省工委书记周里给唐生智的书信。不久,唐生智即赴长沙组织了湖南人民自救会,后又回到树德山庄组织指挥旧部进行迎接湖南和平解放的军事活动,以配合长沙程潜、陈明仁的起义。8月4日,程潜、陈明仁起义,唐生智在东安率106人通电响应。12月唐生智随中共湖南省委派出迎接的代表赴长沙,离开树德山庄。 树德山庄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总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体规划基本在一个长方形的区域内,坐东朝西,四周用檐墙围护。门楼、主楼、贵宾楼是山庄的三座主体建筑,鼎足而立。门楼全为中式建筑,但屋顶不出檐,四面落水。主人把园林建筑的格式布局融于民居内,如廊回曲折,随屋而转,有园林建筑曲径通幽的美感,前院天井内名木茂盛浓荫,后院花园花草扶苏,使山庄更显得优雅、秀美,打破了当地民居格局的传统,开创了当地居民独特的建筑格式。另外,山庄有一个突出的吸引人的特点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大门与南北方向的墙体存在一个夹角,角度不等。 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于1991年被东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东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生智 (1890~1970) 唐生智 (1890—1970) 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湖南省东安县人,1890年10月30日生于清末官吏家庭。18岁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堂第一期,入武昌陆军中学学习。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到保定军校入伍生队学习。参加辛亥革命。任上海都督府科员、烟台都督府参谋。1912年秋保定陆军军…… 详细++ 唐生智 (1890~1970) 唐生智 (1890—1970) 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湖南省东安县人,1890年10月30日生于清末官吏家庭。18岁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堂第一期,入武昌陆军中学学习。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到保定军校入伍生队学习。参加辛亥革命。任上海都督府科员、烟台都督府参谋。1912年秋保定陆军军…… 详细++ |
杨江源景区 | 杨江源游区位于大庙口镇西8-18公里专用公路两侧,大片竹林和原始次生林交错分布。竹林中,以高大挺拔的毛竹为主体,夹有黄绿相间的嵌玉竹、杆形四方的方竹、漆黑的紫竹、对向轮番连节的龟甲竹等30个竹种,聚集一堂,相互争翠;散生的樱桃树,早春开花,鲜红的花朵,点缀游区万绿;山脊青松,几经风折雪压,千姿百态,互比傲姿;原始次生林中,辨不清的藤络,大者过碗口,细者至绳线,匐地爬壁,攀树悬木,宛如一幅幅龙柱、画壁、蛛网、蟒洞;更有古树变态,形意奇特,有三科四属五体共蔸,有丛生五千多层连体,有朽木再生,枯树0等奇景。 景区内怪石成景甚多。有重达数十吨的圆卵石叠置于斜石板顶端,有高达7米、形如天将的立石,还有如狮、如龟、如骆驼、如香炉、如纱帽的怪石,久望而形真。 景区内有碧泉两处,一处经国家有关部门检验,偏硅酸含量在30.77-31.56mg/L之间,氡含量10.97马海,有毒物质含量在国家允许指标内,被确认为高级饮用矿泉水;另一泉偏硅酸含量接近矿泉水指标,水面张力能托起镍币,一米高的空竹筒插于涌水处,水能从竹筒顶部溢出。游区内有溪涧瀑布6处,高30-50米,有水溶帘悬挂如布,多级喷洒如磊,顺槽直泻如链,铺石湍流如鳞,水声轰鸣气势雄伟。游区内有水力发电现代化工程三处,装机3200千瓦,引水渠或傍山砌筑,或穿山飞渡;压力潜池高设山颠,宏伟壮观。 |
坐果山遗址 | 浯溪摩岩石刻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浯溪摩岩石刻 唐代。 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南,大量的历代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明《徐霞客游记》载:“越浯溪而东,有寺北向,是为中宫寺,漫宅旧址也。”清《一统志》:“元结故宅在浯溪,唐上元(760—762)中,元结罢归道州,爱其山水,家焉,亦名漫浪宅。”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文学家。天宝进士,安史之乱中,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组织义军保全15城。后任道州刺史。晚年遭权臣嫉妒,辞官筑室居此,自号浪士,亦号漫浪。溪本无名,元结命名“浯溪”。西北建台,命曰“峿台”,东北建亭,命名“痦庼”,后人称之为“三吾”。元结又各撰铭文,篆书镌于崖壁。元结于上元二年(761),撰写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文章《大唐中兴颂》,请当时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写成楷书,于大历六年(771)镌于西岸峭壁。《大唐中兴颂》共332字,是颜真卿得意书作。后人把奇峭的岩石与元文、颜书称之为“三绝”。北宋皇祐元年(1054)建亭保护,名曰“三绝堂”。峿台后山顶有“窳尊”,直径30厘米圆形洼孔,传为元结饮酒处,建有窳尊亭。三绝堂侧有“石镜”,传为元结取魏征“借镜可鉴”之意置此。石境用青石磨制,今拂水石上仍可照人。清道光《永州府志》:“镜石径二尺,光莹,以湘水拭之,南北数里草本人物毫发毕见”。 基于上述,浯溪自唐以来即成为重要名胜,故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学士来访者,多达380多人,如有唐皇甫湜、蔡京,宋米芾、张栻,元张养浩,明顾炎武,清袁枚等。来者必题词刻石,因此目前尚有唐刻12处、宋刻71处、元刻14处、明刻59处、清刻12处,以及民国题刻多处。此中有元结季子友让《修浯溪亭记》、宋黄庭坚《书摩崖碑记》、张栻《舟过浯溪有感题铭》、秦观《漫郎吟》、元王冕《游浯溪》、杨维桢《浯溪赋·留别浯溪诸友》、明解缙《镜石》、沈周《浯溪碑》、清吴大徵篆书《浯溪铭有序》、《峿台铭有序》、《唐庼铭有序》等等。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173-10号。 |
东安舜皇山 | 东安舜皇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安县西南部,南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北与本省新宁县交界,东与本县大庙口镇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45″-111°8′16″,北纬26°19′30″-26°37′33″,南北长33.08km,东西宽14.29km。保护区总面积13139.9公顷,其中核心区5032.8公顷,缓冲区3797.3公顷,实验区4309.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资源冷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华南五针松、林麝、黄腹角雉、兰花等珍稀物种。 u历史沿革 1956年11月建立东安县大庙口森林经营所。 1958年2月更名为国营东安大庙口林场。 1982年4月3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湘发【1982】20号文件批准建立东安县舜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4年9月19日设立东安县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1992年9月经原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154号文件批准建立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4548.6公顷。 1994年8月经原零陵地委零编发【1994】05号文件批准设立湖南省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为副处级机构。 2013年6月4日,经国务院《关于公布辽宁大黑山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13】48号)批准,建立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1月26日,经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湘编复字【2015】1号、永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永编办发【2015】3号文件批准,设立湖南省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机构。 u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南起舜皇山,中凸金鸡岭,北至紫云山、高挂山,四山呼应,峰峦叠嶂,侧脉逶迤,最高海拔舜皇山1882.4m,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19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65座。区域内受人为干扰较小,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在原始状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2006年和2010年综合科学考察调查资料: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2目88科30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林麝、云豹、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藏酋猴、穿山甲、水獭、斑林狸等31种。在301种脊椎野生动物中,有42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有188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共采集昆虫标本17目10000余号,正式命名的有19目124科606属112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昆虫3种:阳彩臂金龟、拉步甲、硕步甲。蝴蝶有11科153属324种,其中湘南荫眼蝶、舜皇环蛱蝶、东安燕灰蝶、娥皇翠蛱蝶、周氏何华灰蝶是以舜皇山为模式产地的新种,还发现8个昆虫新种待发表。 保护区隶属华中植物区,植物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种类十分丰富。区内维管束植物共有227科970属2415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5科118属510种;种子植物182科852属1905种。除去引种栽培或逸生外来植物156种外,有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维管束植物225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9种,加上全部兰科植物42种,共有80种(兰科中天麻已列入名录),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银杏、报春苣苔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华南五针松、篦子三尖杉、榧树等20种。有14种植物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名录。另有大型真菌52科148属482种。 u保护价值 舜皇山地处具有国际意义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南岭山地,是湖南母亲河湘江一级支流紫水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区,拥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享有“物种基因库”之美称。境内的金鸡岭、龙王殿和马头山分布有华南五针松天然群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舜皇山主峰资源冷杉群落,对开展种群保护、最小生存种群、种群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春苣苔是目前已知分布点中居群最大的一个分布点;垂枝斑叶兰为中国大陆的第二个分布点。同时,保护区历来就有保护野生植物的传统,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区内有古树名木有55种2万余株,其中南酸枣、水青树、榧树、湖南山核桃的胸径为湖南省之冠,南方红豆杉胸径为湖南省第二。 u科研协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到保护区进行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原湘潭师范学院)、美国农业部研究署东南亚水果和坚果研究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中南林学院)、美国Kansas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安县第一中学等。通过同高等院校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促进了保护区科研型保护人才的不断涌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依托于科学研究的保护管理活动也卓有成效,发表了40多篇介绍保护区自然资源和保护管理的学术论文,已出版《湖南东安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专著1部,编印了《湖南东安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论文集》,充分发挥了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功能。 u人文自然景观 舜皇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原名红云山。据《史记》记载:“古舜帝南巡驻骅红云山,崩于苍梧之野。”后人为纪念舜帝将红云山更名为舜皇山。古人有诗称赞其为“天设湘南第一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舜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道教封禅的七十二福地之一,以“秀水、奇石、物珍、古野”而蜚声湘粤桂,被誉为“人间仙境、天然氧吧”。境内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滕自然成趣,有森林景点、景观108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1934年8月,红军长征的先遣部队红六军团约9300多人翻越俗称“老山界”的舜皇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撰写的革命回忆录《老山界》,据考证:《老山界》实地就是舜皇山,为此,《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舜皇山列为全省三十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u生态旅游 如诗似画、风景秀丽的舜皇山,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3℃,空气负离子9.8万个/cm3,是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避暑探险的佳境。保护区建立后,相继开发了杨江源、老山界、舜皇岩等景区,开辟了女英溪、娥皇溪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和杨江漂流、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近年来,以突出“红色和绿色”文化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重走红军路、环保登山体验、大专院校教学实习、青少年生态夏令营等活动,充分发挥了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为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科普教育。 u交通条件 保护区距东安县城29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湘桂铁路、洛湛铁路、衡昆高速、二广高速、207国道倚舜皇山而过,北上衡山、南下桂林、西连崀山均在2小时车程之内。秀美的森林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热情好客的舜皇山人随时恭候热爱大自然的您的到来。 u社会荣誉 2006年舜皇岩景区被评为“老百姓最喜爱的湖南百景”之一; 2007年保护区(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东安县大庙口国有林场(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2013年9月保护区(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第五届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地址:湖南省东安县大庙口镇东大路88号 邮编:425901 电话:0746-4611229(办公室)、4613229(传真) 电子信箱:yzshsbgs@126.com 门票:50元 |
广利桥 | 广利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利桥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塘夫乡)花桥村的印水河之上,是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清代古桥,以其独特的“金脚、腰”风雨桥造型,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取“广济行人,万民便利”之寓意而命名。有“七十门柱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句咏赞此桥,广利桥仿效宋代营建方法而建,桥分三拱,石墩水罩,拱角奇胜。 1983年2月广利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广利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省文物局拨款壹万伍千元对广利桥进行了维修; 1991年东安县人民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纪要进一步确定了保护范围,成立了保护小组,并确定了专人管理; 1992年省文物局拨款三万元对桥基、桥身、梁枋等部位进行了维修; 2001年11月县文化局自筹资金陆千元对广利桥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2002年东安县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切实加强广利桥保护”的通知。 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广利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吴公塔 | 吴公塔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公塔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紫溪市镇,此为保存完好的清代砖石塔之一。 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于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为纪念知县吴德润的政绩,而取名“吴公塔”。 塔系砖石结构,楼阁式,通高30米,基底11米,七级八方,内实6层。各层辟门窗平座石栏,可以登临远眺。塔内有石级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平面布局精巧,有塔内连廊,五层叠穹窿顶,五六层八角砖柱贯穿塔刹,上覆宝顶,顶光直达塔室,使五六层与塔刹连为一体。六层绕八角柱经券门平座,绕塔可凭栏俯视,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塔刹为石结构,且雕刻精美,并有避雷作用。石相轮、石宝顶刻工精细,实为罕见。 此塔虽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但仍保存完好,挺拔清秀。且构造奇特,堪称清代古塔的标本,是研究清代中期永州建筑文化和历史的实物资料。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64-23。 |
唐元甫夫妇墓 | 唐元甫夫妇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元甫夫妇墓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石期市镇洪井村。西北距县城约21公里。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元甫夫妇墓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唐元甫墓及第一夫人徐氏、第三夫人丁氏墓异穴合葬而成。该墓有三大特点引人瞩目:一是规模宏大。墓园占地600平方米。二是嫡庶同茔,三人并穴,唐元甫墓居中,左为其嫡妻徐氏墓,右侧为其第三夫人丁氏墓,各有墓围,相对独立。这种嫡庶并列的合葬方式,明显违背了封建礼教常规,就是丁夫人“才同絮咏,德媲兰馨”、“事亲体膳,诸娣咸宁”(三夫人墓志铭)所取得的特殊家庭地位的特殊体现。三是石雕石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坊门、甬道、园墙、墓围等,均系精雕细琢的花岗岩砌就,甬道两侧列立的石人、石兽,方柱、石栏内嵌刻浮雕主题多样的石屏,柱顶雕塑动态各异,横栏皆为瓦脊形,半圆形墓围。墓围雕刻人物、花草、禽兽图案和名人题写的悼文、挽联。冢后立一主二副三石碑,书法各异。唐元甫墓主碑横刻“尚书衔”,竖刻“皇清诰授建威将军光禄大夫原任广东陆路提督军门唐公元甫之墓”,左右挽联曰:“虎将名高功垂简策;龙光庞大色壮松楸。”书体甚精。墓围内现存书法类碑刻11方,为近代史学和书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仁廉(1834-1895),字元甫,号赖之,东安县石期市镇洪井村人。绰号唐癞子。放荡不羁,曾遭其父以沉塘私刑惩处,代培活命,投身军旅,屡建奇功,官至广东陆路提督,诰封建威将军、光禄大夫,赠兵部尚书。 此墓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东安文塔 | 东安文塔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塔位于石期市镇东铡、湘江河畔的一块巨石上,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24米,基座宽10米。塔外砌青料石,内砌青烧砖,七层八面,每层上方砌有出檐和斗拱。下层正面有一小门洞,人能爬进爬出。其余各层内砌实,人不能登顶,每层每面均有四个小券门装饰,第二层四面券门按方位各刻有“东来紫气”、“南极潇湘”、“西山翠色”、“北口口口”的匾额。今塔身仍巍然屹立湘江岸边,保存完整。 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兵书峡 | 兵书峡位于东安县渌埠头乡,湘口岭村的湘江河畔,距江岸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堆叠有四块呈黑色长方形的石板,酷似四卷巨书。清朝道光年前《永州府志》记载:“崖石上有兵书,陡峭不得攀取。”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慕名前来考察,将此景观记入了《徐霞客游记》。传说此兵书乃是中外闻名的《孙膑兵法》,曾经有许多贪婪之人想据为已有都不能得逞,至于兵法从何而来,为何又不取不走,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传说,你若有雅兴也可到兵书峡一游,便心神领会其中奥妙。 |
汉营古迹 | 汉营古迹 在东安县紫溪市镇南侧的诸葛岭附近。诸葛岭海拔373米,是载入省志的历史名山。清《一统志》载:“诸葛岭在县南一里许,相传武侯驻兵于此,壁垒之迹犹存。”清光绪二年《东安县志》载:“昔蜀相亮,以军师将军督零(陵)、桂(阳)军赋,尝驻于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