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鬼崽岭遗址 | 鬼崽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湘南道县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境内,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岭。岭势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对着泉水高呼,呼声高水也喷得高,呼到激越处,泉中气泡沸腾而升。 这里满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态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几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悬在树上,有的藏于树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据不完全统计,岭中的石像在万尊以上。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庄严的文官,有的是跃马仗剑威风凛凛的武官;有的是强壮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妇……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积特点极其明显,按时代先后依次堆积,顺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久远。因山上拥有众多石雕的“小人”,而当地人亲昵地称小人(孩)为“鬼崽崽”,也就叫此山为“鬼崽岭”。 大部分石像与汉魏时期“扁平人像”类似,石像颅顶尖削,前额突出,双目深陷,鼻翼较高,颧骨丰隆,嘴部突出,面部五官轮廓模糊;大部分石像双手随意斜放于胸前,全身放松成坐姿状,垂右腿曲左腿,呈交叉状;有的石像服饰已经有唐朝后期的特征。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像采用了大写意圆雕手法,综合运用了打、啄、磨技术;整个石像群成像的年代大致是战国到唐代,跨越时空逾千年。 据湖南省文物部门调查,鬼崽岭石像还是迄今为止考古调查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人像石雕群体。该遗址中史前期石像制作年代在5000年前,秦汉魏晋时期石像制作年代距今2000年至5000年,特别是史前期石像占了地表全部石像的30%左右,数量庞大,其制作年代在国内堪称最早。 考古专家就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推断,鬼崽岭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坛场”(祭坛),该地是史前人堆积或选择的祭坛,“石像”布满坛场,具有原始祭祀或纪念性质,历经数千年历史。 鬼崽岭石像制作工艺及造型独特,十分罕见。记者看到,石像因材施艺制作粗犷并不讲究细部处理,粗犷的线条常与自然扭曲团块结合,其整体感和节奏感非常强烈,能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座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孕妇”石像体现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观念,“骑象”将军像又与远古关于南方楚粤战争传说相符。文官像、武官像、将军像及普通士兵像等共同构成了神秘世界中的现实生活场景。 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石像集聚于此?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众多疑问引起了国内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这些石像在清朝中叶以前均无文字记载。在清光绪二十九年才立碑记之,由当地贡生徐咏撰写碑文。碑文写道:“有奇石自土0,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略有数寸,奇形万状……”在同时代,当地贡生陈天兆在他的《游跞头水源神祀记》也记载了此事,但他说当地人对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像敬若神灵,原因是这些石像能预卜人生祸福,能助人们消除天灾人难。每逢传统节日,人们也必来此烧香化纸,以求得神灵保佑。 上世纪80年代,道县把“鬼崽岭”的石像情况呈报给上级文物部门。文物专家考察后,初步认为鬼崽岭是战国时期的民间祭祀场所,遂被冠名为“战国社坛”或“奇异文化”。2001年,永州市委、市政府邀请省社科界20余名专家前往考察,但没有对其性质达成共识。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长高起祥等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人类原始祭祀遗址。也有个别专家通过考察还认为,鬼崽岭祭祀与祭舜有关。 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史料可考,人们至今也就没有对“鬼崽岭”进行科学完整的考古发掘,所以它现在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考古专家就现有资料及实地调查推断,鬼崽岭及石像最初只是一座大型的祭祀“坛场”(祭坛),该地是史前人堆积或选择的祭坛,“石像”布满坛场,具有原始祭祀或纪念性质,历经数千年历史。 鬼崽岭石像有的石人五官身形清晰可辨,有的却已经十分模糊,只能依稀看到轮廓。鬼崽岭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坐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唐忠勇说,长期以来,这里曾被当地人视为禁地,只有家中或是村里遭遇大的灾祸或是战乱,村里人才会来此祭奠。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么多的石像是何时修建,又是为谁修建的。 鬼崽岭石像仍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所不能破解的“谜”之一。唐忠勇认为,研究鬼崽岭石像的意义十分深刻,随着“谜团”的破解必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增加实物证据,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
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境内西南端、与广西交界处,南岭山地中部、都庞岭主脉。东与道县清塘镇、江永县千家峒乡相连,南与江永县允山镇相接,西与广西灌阳为界,北与道县寿雁镇、仙子脚镇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2″~111°23′50″,北纬25°15′26″~25°36′39″。保护区总面积20066hm2,其核心区面积7497hm2,缓冲区面积6195hm2,实验区面积6376hm2;分别占总面积的37.4%、30.8%和31.8%。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上最具典型和代表的植被类型及森林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本保护区是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为切实加强对保护区内丰富的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同年,设立了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综合科和业务科,管理局下辖道县月岩、江永高泽源两个分局,6个管理站、6个保护管理点,共定编46人,其中,管理局6人,两分局各20人。两个分局分别与湖南月岩国家森林公园、道县月岩国有林场及湖南千家峒国家森林公园、江永高泽源国有林场实行三位一体化管理。截止目前,全局现有管理人员43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人,专科学历15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9人;现有专职护林人员95人。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东南地洼区的中部,为赣桂地洼系中段西侧,山体呈联合弧形构造,为一褶断中山,呈浸蚀构造地貌,最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3m,为永州境内最高峰。从山顶到山麓,水平距离不及7km,高差达1700m,在东坡沿线下部,坡度多在35°左右。东西两坡沟谷切深多在700m以上,谷地下部多呈峡谷,分水岭也多呈刀脊状。 都庞岭山脊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其中,东西属长江水系,西面广西境内属珠江水系;江永县境内都庞岭以南部分属珠江水系,其北面属长江水系。区内山溪落差大,水流十分湍急。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冬寒期短夏热期长,雨量充沛,气温垂直差异大。年平均气温在14°~17.5℃。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55℃,其中,海拔610m,年平均气温16.2℃,海拔1800m处年平均气温10.9℃。海拔900m以上山地霜冻期约3个月,年平均雾日约为200d。 保护区主要成土母岩有石英砂岩、粉砂岩、砂岩、砂质板岩、硅质页岩以及黑云母花岗岩等;土壤垂直分布带谱明显,海拔500m以下为红壤,海拔500~700m为山地红壤,700~1550m为山地黄壤,1550~1950m为山地黄棕壤,在海拔1950m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另在千家峒海拔1700m左右的谷地,有集中连片的山地泥沼泽土分布,面积约257.24hm2。 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整个山体都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份过渡性明显,物种相对丰度极高。据考察,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维管束植物2056种,隶属218科、955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物种总数的7%。其中:蕨类植物36科、90属、257种;裸子植物8科、19属、26种;被子植物174科、846属、1773种。除去引种栽培或逸生外来植物124种外,本区有自然生长的种子植物1675种。另有大型真菌147种,隶属40科、77属。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307种,隶属于4纲、29目、92科。其中哺乳纲8目、20科、47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哺乳类物种总数的8.10%、49.47%;鸟纲16目、50科、173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鸟类物种总数的12.92%、39.54%;爬行纲3目、11科、52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1.50%、52.53%;两栖纲2目、8科、35种,分别占全国与湖南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9.56%、53.85%。调查还发现区内鱼类有25种,隶属4目、9科。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较多、保护价值高。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即资源冷杉(Abiesbeshanzuensisvar.ziyua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var.mairei)、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报春苣苔(Primulinatabacum),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5种,还有兰科植物49种。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即林麝(Moschusberzovskii)、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caboti),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226种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野生动物物种共有25种。其中列入附录Ⅰ的物种有1种,即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列入附录Ⅱ的物种有16种;列入附录Ⅲ的物种有8种。 按照国家和省厅批复的《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将都庞岭保护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保护、科研、生产、教学、实习、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这一定位,近期规划是突出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和以基础科研、科普教育为主的科研体系建设,从而使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和种群数量初步得到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后期规划是在重点抓好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努力满足社会和当地社区对保护区科研、保护、教育等不同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结合本地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管理局成立以来,全局上下始终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手段,通过发展促进保护”的指导思想,在采取措施严格资源管护的同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保护区建设。一是完成了一批与保护、生产生活及旅游相关的项目设施建设,包括修建管理站(所)6处、新建护林点6个,修建、修复巡护道路174km、防火线490km,新建业务综合楼两栋和一批永久性宣传牌(栏),新建和完善了一批生态旅游景点与设施等,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是进一步加大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保护区内全面禁止了各种经营性采伐和捕猎活动,尤其是通过在进山路口设立宣传牌、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组织人员进村入寨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国家关于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不断增强了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为全区全面禁止各种经营性采伐和捕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切实加强了对保护区内的巡护保护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了偷砍盗伐、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征滥占林地等各种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局建立了两支共95人的专业护林队伍,实行分片负责,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四是切实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严防森林火灾。全局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指导思想,在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区内民众森林防火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局、分局、管理所(站)、村组四级森林火灾预警预报体系和分局、管理所(站)、村组三级护林防火联防机制,落实了护林防火责任制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全区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未出现一起毁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也未出现周边村民毁林开荒和伐薪烧碳的现象,全区植被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与保护。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及保护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在都庞岭保护区的实施,给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保护区的变化日新月异。 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位于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冷水滩区河东双州路63号(市林业局院内),交通有铁路、高速公路和飞机连通省会长沙及全国各地。道县月岩、江永高泽源两分局分别设在本市的道县、江永县县城,与市区相距2个小时路程。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便利。 通讯地址: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河东双州路63号,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邮编:425000电话:0746-8324603(传真) |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 |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位于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道山西南坡道岩内。 1944年9月12日至11月11日,1944年12月14日至1945年1月20日,日本侵略军两次进犯道县,先后盘踞95天,烧杀-,无恶不作。日军在道县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 1944年12月,一群日本侵略军进犯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村民早已躲出村庄。日军四处搜寻,见两个小孩往后山上跑,便跟踪追去,发现俩小孩跑进一岩洞,岩洞(名叫“道岩”)内藏有许多人。日军不敢贸然进入,就向洞内喊话,洞内的难民谁也不敢出来。日军于上午10时左右,从村里找来干柴草、干辣椒和手摇风车,将柴草烧燃,放上干辣椒,然后用风车往岩洞内鼓风,熏烧岩洞。混合着辣椒味的浓烟,借着风势,趁着火势,迅速猛烈地灌入岩洞内。由于岩洞没有其他出口,躲藏在洞内的1000余难民一片混乱,哭喊叫骂声四起。这些难民中,有楼田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发疯的日军狂笑着拼命地往岩洞内灌浓烟,直到岩洞内没有声息传出为止。 这次惨案,共导致岩洞内576人被烟熏窒息死亡。在这576名被熏死的难民中,仅楼田村死绝12户,县城周家坊村(今属道县道江镇良田社区)死绝19户。然而,日军仍不放过楼田村民。次日清晨,躲避在外的百姓,刚一回村,即被日军包围,30多名日本兵0妇女47人(其中13人被0后自尽),掠走耕牛10余头、生猪40余头,鸡鸭300余只,烧毁民房10余座,抓走民夫13人(此后下落不明)。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楼田惨案”。20世纪中后期,道县人民政府对道岩进行了开发,道岩成了濂溪故里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于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塘镇 清塘镇位于道县西部都庞岭山麓。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东与营江乡交界,南与新车乡相望,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接壤,北与仙子脚镇、寿雁镇相邻。镇政府驻清塘圩。辖清塘、大神山、上塘家、洪家宅、幸福洞、大塘、狮子头、石枧、月岩、小坪、棉竹源、中坪、小月田、上面、廖家、蒋家、土墙、老久佳、塘枧、陈熊、室家、楼田、新立、新久佳、上塘面、达一、达二、莲塘、孟家、尹家…… 详细++ |
寇公楼 | 寇公楼为道县文物保护单位。 寇公楼,顾名思义,为的是纪念宋代名相寇准,传说,寇准贬为道州司马时,常常游山玩水,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个老渔翁,他问渔翁:“我看你常常在这里垂钓,是不是这里鱼特别多?”渔翁说:“我不在乎这里鱼多鱼少,我是来钓太平的。”老渔翁荒唐的回答使寇准非常惊异。太平是个什么东西?岂能钓它上手,禁不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渔翁才告诉他,这地方所以名叫金鼎滩,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仙人路经此地,一不小心,把肩上的金鼎滑下河中,仙人大惊,说金鼎沉河,天下大乱,老百姓要长年受苦了,他告诉后人,总有那么一天金鼎会浮出水面来,那时天下就太平了。所以他才常常在这里垂钓,是期盼金鼎出现呀!寇准听了,十分感动,老百姓是多么地渴望太平日子呀!寇准就在那里,建一小亭,并亲笔提写“望太平”三个大字。。他在《春日怀旧》一诗中写道:“高楼聊引睇,杳杳一平川。野水无人渡,孤舟竟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后来寇准又被贬到天涯海角的琼州去,老百姓望亭思人,便把小亭名为“寇公楼”。 寇公楼呈方形,共3层,坐南向北,为飞檐重阁式。楼前面是“八”字粉墙,门前是一道矮屏风式花墙,左右有石砌台阶,正楼为青砖结构,前楣上悬丹漆金字“寇公楼”。东西有小门通行,主柱4根,正中板壁上有《寇公楼简介》。楼上有楼,为杉木结构。历史价值极高,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月岩 | 月岩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月岩在道县城西20公里处的清塘镇。岩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宛如城阙,状极雄伟森严。入洞数十步,敞若广庭,洞顶空能见天,日光直照洞内。月岩酷似月亮,自乐边看象上弦月,自西边看象下弦月,从洞中看,空顶之空圈宛如明月悬空。天光透入岩中,竟是三个月亮,中间的月亮能随着行人的步伐变化出“上弦、满月、下弦”,真是溶洞中罕见的奇观。“月岩”由此得名。因东西两门贯通,又称“穿岩”。是为道州八景之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徒步一游月岩后,竟酒未沾唇,饭未下咽,就在月岩中撇下拐杖,解衣脱帽,草鞋当枕头,仰面而睡,真真领略了此妙境的也只有霞客先生一人了。他在《楚游日记》中把道州月岩列为“永南洞目”第一。 月岩系都宠岭山麓,周围一带属喀斯特地形,群峰挺拔,青嶂翠岱,酷似桂林山光。月岩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洞壁怪石林立,有的象猫相逐,有的如龙蜿蜒,有的似龟蹒跚,有的若凤翱翔,景象十分迷人。满壁上灌木倒悬,千姿百态,野草蕃盛,郁郁葱葱。洞内有鸟类、蝙蝠不时飞来转去,鸣声唧唧,讨人喜爱。岩洞南壁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笋等。月岩距离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故乡楼田村8华里。相传月岩曾为周敦颐读书、静养、“悟道”之处。岩内至今尚存自宋代以来骚人墨客摩岩碑刻四十余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道县回龙桥 | 道县回龙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桥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道县侗族自治县坦坪乡坪日村,此桥为侗族人民的传统建筑。 回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民国20年(1931)重修改建,将木墩改为石墩。桥长60米,宽4米,除两孔中立石墩外,全部用杉木建成,木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十分严密,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技术水平。全桥可分为东西两段,结构迥异。西段券拱式,以圆木组成排,分数排置石墩上,逐排悬臂伸出,形成拱券,上铺木板桥面;东段为梁式,以圆木组成排,选置两排平铺于石墩上,在中间石墩上垫两排圆木,然后在两端桥墩之间,搭接圆木两层,上铺木板,构成桥身。桥上覆盖重檐屋顶形成长廊。在桥两端及中部,建3个多角亭,中亭书“文昌阁”,两端亭均题“回龙桥”。皆为三重檐,下层四坡,顶为六角攒尖顶,上置覆钵、“金盆”及宝瓶。宝瓶中塑鸟,,迎风发声。桥廊宽4米,横向4根柱,两中柱相距2.7米,是通廊过道,两檐柱距中柱0.55米,出檐0.8米,柱间置条凳,供行人休息,又可避风雨。桥梁及两侧檐板上,饰彩绘《封神》、《三国》、《说唐》、《水浒》等神话故事。柱与梁连接形成构架,全长21个构架,以上檩条连接,布小青瓦,形成通廊。此桥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959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7。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
濂溪故里古建筑群 | 濂溪故里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濂溪故里古建筑群 濂溪故里及月岩摩崖石刻位于清塘镇楼田村和月岩村西,始建于北宋,至今建村已有1200年历史,也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出生地。自宋以来,历朝历代对其精心营造、修葺,使濂溪故里建筑规模日趋壮观,古建筑达到38栋,形成了以道山、道岩、圣脉泉等为主的自然风光,以周敦颐故居、爱莲堂、濂溪祠、“兰挺桂秀”民居、文塔等为代表的古建筑以及周敦颐之父辅成公墓及周敦颐兄嫂墓及十余方宋、明石刻等。因有濂溪故里,先贤称道州为“文献之故国”。月岩为周敦颐少时读书悟道处,为奇特的地质天坑现象,其一洞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景随步移、蕴含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深刻哲理。月岩内现存宋、明、清历代摩崖石刻58方。 濂溪故里祠座落在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现楼田粮站所在地),始建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祠坐左为豸岭,右为龙山,两山对峙,绵延十里。祠旁有五星墩,祠西南方道山下,有濂水(现圣脉泉)流-塔、大富桥,注入营水(现濂溪河)。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知县龚维蕃重修濂溪祠,明朝万历年间巡抚赵汝贤安排重修并置祭田。清康熙26年(1687年),命国库拨出公银重修濂溪故里祠,并规定每年从国库中拨俸禄,作濂溪后裔管理濂溪祠费用。 濂溪故里祠在建筑规模、布局和风格方面,与县城内濂溪书院大体一致,是一处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
道县红军墙 | 道县红军墙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道县红军墙位于永州市道县潇水中路,西关桥南桥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道县,在所到之处刷写标语。当时,一位14岁的小红军在县文庙(后为道州宾馆)前南面的照壁上,写下“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工农革命胜利万岁”16个大字。照壁呈东西方向立于周家坊进口处。 由于红军墙所处的位置在潇水和濂溪河汇合处,地势低洼,每年涨洪水时,红军墙墙体就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被水浸泡,严重影响着红军墙墙体的安全。1997年,县政府将它迁至西关桥南桥头附近。 道县红军墙现是道县一爱国教育基地,一处文物旅游景点,一处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各地重走长征路的队伍都会来红军墙来感受当年激战的情景。党员宣誓,升旗活动,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都会在红军墙下举行。2006年9月,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五星红旗,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传递到了道县。迎天安门国旗传承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进入道县,并在红军墙下举行了红旗传递活动。 道县红军墙于1979年3月被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韭菜岭 | 韭菜岭位于都庞岭自然保护区腹地,因为攀登强度高、难度大被称为湖南的K2,海拔2009.3米。岭上野韭如茵,山的西麓有一个面积3平方公里四周高山原始森林环绕,中间绿草繁茂,碧水涟绮的盆地,这里便是千家峒。 韭菜岭曾入选国家地理“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也是众多户外登山、徒步爱好者乐于挑战之地。经典的登山路线是:大江源村-四十八步-猪山坪-古怪冲-千家峒-韭菜岭-林场。也可以从广西灌阳的都庞岭林场上山,由湖南道县大江源村出,约需3天的时间。沿路尽是荒无人烟的森林,难度极大。 山中有独特的峡谷、峰林、奇石、绝壁、溪流、瀑布、古树,景色十分优美。黄腹角雉、猕猴、飞虎、穿山甲、虎纹蛙、山雀、锦鸡等珍稀动物在林中不时出没。 特别提示 1、穿越韭菜岭一般需3天的时间,要带足干粮,水1L足够,山上有溪水可以补给。 2、常用药如云南白药、驱蚊水、风油精、防蚂蝗的药、创可贴、蛇药、跌打损伤的药等都要备好。 3、由于韭菜岭山势危险,向导一般不会亲自带人上山,只会为你指路。如要向导带上韭菜岭,最好在谈价时就说清楚,以免纠纷。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月岩林场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
千家洞自然保护区 | 千家洞自然保护区座落在道县的西北部,地处东红111°18′48″~111°22′29″,北纬25°27′30″~25°33′45″之间,是两省三县交界的偏远山区。本保护区的基点在庆里源,海拔500m,最高点韭菜岭2009.3m,相对高差1509.3m。中山地貌占绝对优势,为群山密集区。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土壤以板页岩、石英砂岩发育的山地黄壤为主,有少部分草甸土。保护区面积4746.1公顷,核心区2000公顷。 保护区的植被保护非常完整,特别是高山常绿阔叶林最为完美。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长苞铁杉和南方铁杉群落,长柄双花木群落。据调查高等植物186科,612属,1265种。动物有22个目,54科,13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苏门羚、红腹角雉。长尾猕猴成群结队,越来越多。保护区内新发现一株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的台湾林檎,学名为Malusdoumeri(BoisChev),树高18m,胸径58cm,大约150年左右(经省林科所副研究员侯柏鑫鉴定)。 |
玉蟾岩遗址 | 玉蟾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蟾岩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位于湖南省道县延寿镇白石寨村,在此发现了时代最早的栽培稻等实物标本。 玉蟾岩洞穴,当地俗称为-洞。洞穴高于地面约5米,洞口部分宽约12~15米,进深6~8米,洞口方向为东南。洞口前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足,适宜人类居住。遗址首次发现于1980年,曾多次进行调查。1993年、1995年两次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的文化层厚1.2~1.8米,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灰堆一般直径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全部打制,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锄形器等,制作粗陋。 遗址中有大量动物残骸,哺乳动物达20余种,如有水鹿、梅花鹿、赤麂、小麂等;食肉类动物也很丰富,如熊、水獭、猪獾、狗獾、貂、大小灵猫,以及猪、牛、竹鼠、豪猪等;另外还有鲤、草、青鱼类。 最重要的发现是水稻谷壳遗存,一颗为栽培稻,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的实物资料。此外出土的火候很低,质地疏松,外表为黑褐色的陶片,对探讨制陶工艺的起源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91.I-91。 |
两河口 | 道州两河口又名双江渡,实为淹水、沱江两江交汇,因水流平缓,河沙、砾石沉积而成的江心洲,至今五百余年。位于道县祥霖铺镇分江头村,由大小7个岛屿组成,总面积(包括岛与岛之间水域)近70万m2。有大小洲子17个,最大的二百余亩,最小的也在一亩以上。 两河口水土有洲,洲中有水,水洲纵横交错。开阔处,水流平静,波澜不惊,水草、游鱼清晰可辨;狭窄处,水流激荡,漩涡阵阵。荡舟其间,但见洲上林木葱郁,樟、朴、枫杨、银柳及各类小竹子枝叶交接,浓阴蔽日。江中往来舟楫,渔民结网捕鱼;岸上阡陌交通,林果飘香,其间掩映村舍十数座。立于洲尾南望,江华、江永两县境内青山绵延,沱江蜿蜒而下。 其间,支流纵横交错,洲中有水,水中有洲,洲水相间,船只穿梭,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生气盎然;河中五色沙石,群活游鱼,清晰可数,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春江》诗云:“几处渔村乃歌,轻烟染就小峰螺。乌逢摇入潇湘路,始信春江是绿波。” |
湘源温泉 | 湘源温泉风景区位于道县、宁远、江华三县交界处,东邻宁远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10公里,西去桂林200公里,景区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区内气候温和,自然环境独特。公司立足于旅游领域,以推动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现已浅层次开发的景点是:温泉沐浴、竹林观瀑、天池泛舟、西池垂钓;正待合作开发的景点是:沐浴中心、罗天大庙、瑶寨风情园、狩猎场、野战场、云池、神雕揽胜、高山天池、高山索道。温泉日涌水量3600立方米,水温42度,经国家环保总局检测,所含人体需要的16种微量元素,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气候条件: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4.7。C,七月气温23.2。C,极端最高气温27。C,被誉为“天然冷气房”。 交通便捷:道县地处湘南,为湖南通往两广及大西南的交通要塞,游客南来北往可朝发夕至。 |
道州古城墙 | 道州古城墙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遗址,在今县治,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全用块石砌成,周长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五尺,四周有城门五扇。崇祯末年(1644),农民起义军攻占县城后,发动士民增修,加高培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大修一次,用古青砖在城墙顶上加砌女墙护体。此后,各乡里民众分段维修,至民国时期,城墙保持完好。1944年,日本侵略者犯境,古城遭轰炸,城墙多出崩塌。解放后,为便利县城交通,拆除部分城垣及北门、西门石拱。现仅存西门至濂溪电影院、西门至南门(湾里街段)、南门至东门三段城垣及东、南二门石拱。现为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论起古来,道州古城墙比西安古城墙还要早筑三年,创建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但当时是土筑的城墙。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明初改筑的石城墙。朱元璋打下江山后,重新摆布全国一盘棋,于洪武元年(1368),把道州路改为道州府。第二年,就把府治营道的城墙用高大厚实的石块重砌了一遍。这石城墙确实坚固,一直保护了道州城600多年至今。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据历史记载,原城墙为椭圆形,全用块石砌成,楼阁众多,宏伟壮观。城围长约2.6公里,高约8米,厚近5米,四周有东、西、南、北门和小西门5扇城门。城墙上设有串楼73间,铺楼37座,敌楼3座,门楼5座,垛楼1752个,垛眼210个。城墙外,从东门至小西门有护城壕沟,长近3.2公里,深宽各4米。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当时道州府的规模。 明代崇祯末年(1644),农民起义军攻占道州城后,发动市民加高加厚城墙,四周开有炮眼。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又大修了一次,彻底拆修了379丈,薄的地方加厚,低的地方加高,膨裂的地方进行拆补,设垛口1500个,城楼8座、炮台15座,望楼12座,并用新砖在城墙上加砌闾墙,使城墙更加坚固。 今天,古城墙早失去了防御作用,但古时青石垒砌的古城墙圈住的老城区内,残垣、牌坊、碑刻、楼塔仍随处可见,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一千多年前的县衙门,还是县政府办公所在地。县府门前东西延伸数百米的古城墙,已成了几十间民居的天然基础,有的地方已经有拆除、毁损。 |
濂溪阁 | 濂溪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原名文昌阁,位于湾里街,潇水河畔,古城墙下。是道州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文昌阁祭祀文昌帝君,又是昔日文人聚会的场所。阁为六角形,共三层,飞檐翘角,庄严、典雅。1944年毁于日军炮火,只存阁基,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道县时代风采,2002年原文昌阁改为濂溪阁,在西洲重修。前期主体建筑现已竣工,后期修饰工程尚待完善。预设计五层,第一层是远古殊荣,主要安排历代名人画像、天下谷源、神州陶祖等内容;第二层供游客休息娱乐;第三层是濂溪情韵,主要安排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展览;第四层是锦绣家园,主要安排道县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第五层书法诗词,主要安排何绍基书法展览及诗词。 |
廉溪故里 | 廉溪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是我国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先生)的故里。他出身书香门第,勤奋好学,精通经史,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其理学思想“上承孔孟,下启朱程”;敦颐为政清廉,为人正直,其《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等名句体现了其高尚情操。 旅游贴士: 1、乘车路线:在新车站发车,每30分钟一班。 2、开放时间:全天 3、联系电话:0746-5237671 |
地区 | 景点 |
---|---|
古木洞村 |
---- |
南冲村 |
---- |
海龙村 |
---- |
瓜地村 |
---- |
鸭子坪村 |
---- |
社福村 |
---- |
泉家塘村 |
---- |
东山村 |
---- |
报国村 |
---- |
清溪村 |
---- |
倒水洞村 |
---- |
武家滩村 |
---- |
大坪地村 |
---- |
大阳村 |
---- |
泥江口村 |
---- |
雷家洞村 |
---- |
唐家山村 |
---- |
樟武坊村 |
---- |
申尾村 |
---- |
宜山坪村 |
---- |
庙头村 |
---- |
青口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