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位于湘西源水中游的溆浦县城,共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纪念馆距溆浦火车站八百米,距溆浦汽车站1500米。向警予同志纪念馆(Comrade Xiang Jingyu Memorial),是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女战士、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前身是向警予故居管理所。1981年7月1日开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纪念馆由向警予同志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纪念碑广场三部分组成。向警予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1200多平方米。故居院内有“故居复原陈列”和“向警予同志手迹展览”,展出实物40多件和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向警予同志生平事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迹陈列室在故居的东侧,展线长41米,陈列面积84平方米,展品中有向警予同志学生时代用过的书篮、梳妆盒、针筒、鞋刷,有在党 向警予塑像 的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撰写的文稿、书信手迹;在纪念碑广场,有座向警予同志塑像纪念碑,高9.4米,上方为英姿焕发的向警予塑像,作者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正面是-同志亲笔题写的“向警予同志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其余三面镶刻有蔡和森同志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 该馆曾举办“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展览”、“0溆浦党史展览”、“溆浦英烈展览”等临时性展览。 基本概况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原名为向警予故居管理所,于1981年7月1日开放,1985年9月4日正式改名为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纪念馆位于湘西源水中游的溆浦县城,共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这里交通方便,有盘通祖国西南的湘黔短路从县城经过,纪念馆距溆浦火车站仅八百米,距溆浦汽车站约1500米。 纪念馆座落在县城中心繁华地段:东紧靠1840省道;北接警予街西路;西边领靠向警予创办的"溆浦女校"现更名为"警予学校";南邻悠悠溆水河。庭院葱葱绿荫,自然环境优美。 纪念馆是由向警予同志故居,生平事迹陈列室,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三大部分组成。 向警予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 飒飒英姿向警予 构四合院,建筑占地1200多平方米。故居南北为正屋,西为楼仓,东为客房。正屋中党隔壁的两间,一间是向警予父母的卧室,1895年4月向警予诞生在这里;别一间是向警予的卧室,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室内按原样复制陈列。西面楼仓上即向警予及家人读书时的书斋,室内陈列有向警予学生时代的日记,现为向警予手迹陈列室,展出她学生时代部分作文,日记,读书笔记及从事革命活动的书信草稿等。故居院内有“故居复原陈列”和“向警予同志手迹展览”,展出实物40多件和她学生时代写的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在故居的东侧,展线长41米,陈列面积84平方米,展品中有向警予同志学生时代用过的书篮、梳妆盒、针筒、鞋刷,有在党的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撰写的文稿、书信手迹;在纪念碑广场,有一座向警予同志塑像纪念碑,通高9.4米,中国红花岗石基座,上有向警予全身塑像,作者为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纪念碑i正面镌刻-同志题写的“向警予同志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其他三面刻着蔡和森所撰《向警予同志传》。 该馆曾举办“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展览”、“0溆浦党史展览”、“溆浦英烈展览”等临时性展览。纪念馆是由向警予同志故居,生平事迹陈列室,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三大部分组成。 197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了向警予故居;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公布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结构 纪念馆由向警予同志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纪念碑广场三部分组成。 向警予故居是一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四合院,系座北朝南的五柱穿斗式林构架四周护墙的四合院。占地面积为144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94平方米,房屋通高为5.4米,屋顶都采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用重檐,下层为披檐,上层为歇山顶,翼角起翘以及营造别具一格的马头墙。北正屋为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末明初。 该馆曾举办“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展览”、“0溆浦党史展览”、“溆浦英烈展览”等临时性展览。 向警予 (1895~1928) 向警予 (1895—1928) 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详细++ 向警予 (1895~1928) 向警予 (1895—1928) 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详细++ |
湖南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 | 湖南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审批将思蒙湿地公园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该公园属河流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溆浦县西部的岩溶、丹霞地貌区,东起卢峰镇地坪的桔颂坝,西至江口镇的犁头咀,范围包括溆水下游河道、银珍水库、河洲漫滩和周边部分山地,共涉及卢峰镇、仲夏、思蒙、小江、江口镇等五个乡镇,28个行政村,总面积1018.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15.8亩占70.32%,陆地面积(林地及其他用地)302.2亩。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38″~110°34′23″,北纬27°49′17″~27°54′08″之间,南北长8.8千米,东西宽19.3千米。 湿地公园境内河流(包括常年有水流的小溪)总长度36.5千米,主河流床宽100~150米,最大流量396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99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26.3立方米/秒,思蒙湿地公园地处低山岩溶、丹霞地貌区,母岩以砂砾岩、石灰岩为主,土壤主要为红壤和近代河湖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河潮土,另有少量水稻土. 公园内主要有江口、思蒙、仲夏3处码头,桃源洞天、三闾滩等主要景点设有简易码头,通航里程27.0千米。通讯条件较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信号实现了全覆盖. 园区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种子植物145科、431属、637种,属湿地植物有64科、159属、206种。其中重点保护植物有8种,分别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银杏、水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樟树、莲、野大豆、大叶榉、喜树、中华结缕草。 有野生脊椎动物26目67科171种,其中鱼类有4目9科33种,两栖动物有1目4科13种,爬行动物油3目7科20种,鸟类有14目37科88种,哺乳类动物有4目10科17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0种,分别是:虎纹蛙、黑耳鸢、赤腹鹰、雀鹰、燕隼、阿穆尔隼、红隼、红腹锦鸡、东方角鸮、斑头鸺鶹。 公园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湿地资源丰富,由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组成了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沿河山水风光与田园风光交辉相应,丹霞山水、溶洞峡谷、古村驿站等景观资源丰富多彩。主要景点有烟雨思蒙、溆水屈儃、桃源洞天、五佛山、三闾滩、犁头咀古驿站等。 |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肇山村。 1945年4月中旬,日军侵入龙潭,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打响了。在龙潭弓形山上,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夺战芷江机场的军事目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国民政府拨款、乡民捐款,由作战部队施工修建了陵园。它是我国最早修建的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地纪念设施。“文革”时期大部建筑被毁。 1991年溆浦县首届中学生“学革命先辈、爱祖国文物”夏令营到龙潭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向社会发起复修陵园的倡议。秉着恢复原状的原则,一期复修工程于1992年4月17日奠基动工,次年4月竣工,现占地面积8318平方米(不含主体建筑以外保护范围面积)。 陵园依山而建。以宽敞的林荫石级路为主轴,依次将陵园大门、浩气门、警钟壁、纪念塔、碑墙、千秋亭、英烈墓等缀连为一体,雄伟壮观,风景秀丽。1993年12月成立“溆浦县龙潭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所”。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于1989年8月被溆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潭镇 龙潭镇、横板桥乡、温水乡、大华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龙潭镇 位于溆浦县南端,镇域面积76.1平方千米,辖2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共31098人。.…… 详细++ |
抗日战争龙潭战役野战医院旧址--王氏宗祠 | 抗日战争龙潭战役野战医院旧址--王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 抗战时期,我王氏宗祠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被用作湘西会战龙潭战役抗日野战医院,为中华大地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纪念英勇抗敌的我军将士、为了彰显我王氏族人的爱国传统、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特辟宗祠一隅,设此抗日野战医院陈列室。 陈列内容由两部份构成,一是钉贴于四壁的文字图片展板,二是展框里陈列的实物。 文字图片展板除前言、结束语外,主体部份包括“侵华日军的法西斯罪行和暴行”、“湘西会战”、“龙潭战役”、“野战医院”等内容。 (二) 这两个板讲的是侵华日军的法西斯罪行和暴行。 自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到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芷江递交投降书,日军铁蹄践踏我中华国土达八年之久。八年中,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夺,-虏掠、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我数百万同胞受辱或蒙难。这部分内容史书记载较详,媒体宣传较多,这里只就“-”、“三光作战”、“-妇女”、“强征-”、“细菌战”、“化学战”、“-劳工”等方面作了扼要介绍。 (三) 接下来的四个板讲的是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开始于1945年4月9日,6月7日结束,历时两个月。共击毙日军12498人,击伤日军23307人,是中国军队与日军开战以来歼敌最多,且我军全胜,日军彻底溃败的一次大会战。日本曾宣称:“在中国大陆唯一最大的败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开始转入战略-阶段。日军由于战线过长,在英美军队强有力的打击下,穷于应付处境日益不利,为扭转不利局势,日军企图占领我芷江空军基地,并伺机进副四川,威胁重庆。于是,在板西一郎中将的统一指挥下,1945年4月,集结7个师团约八万兵力,兵分三路,向我军发动了最为疯狂的“芷江作战,我方称湘西会战,也叫“雪峰山会战”。 湘西会战,我军的最高指挥官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作战主力部队是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可指图介绍“这是何应钦”、“这是王耀武”)。 整个湘西会战可分两个阶段,即防御作战阶段和-作战阶段。 会战初期,由于战线长,敌势猛,我军采取“攻势防御”战略,固守要地,灵活出动,对敌梯次阻击,全割围歼。4月底,日军已完全陷入我防御纵深地带;5月5日,何应钦紧急下令全-入-作战。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加上阵纳德飞虎队有力的空中协助,日军进退不得,被我军团团围歼。至6月上旬,整个会战以日军的彻底溃败而告终。 湘西会战,大获全胜,飞虎队功不可没,这个展板扼要介绍了飞虎队的有关情况,具体内容大家可随意看看。 (四) 下面四个展板介绍了龙潭战役有关情况 龙潭战役,也叫龙潭司战役,又称龙潭司大捷,是湘西会战十大战役之一,龙潭战役,成功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西进。 1945年4月17日,日军109联队先头部队——饭岛挺进队入窜龙潭,先后在转溪江、毛家庵堂与我地方武装向承祖自卫队及100军留守在龙潭的一个仅百来人的文工团遭遇,龙潭战役随即打响。 当时,由于第四方面军作战指挥部对日军的形势估计有误,也就在同一天(即4月17日),将防守龙潭——山门之线的前茅部队74军51师及文昌部队调防溆浦——桥江之线,以抵新化、洋溪日军矛头所向。因此,龙潭防务十分空虚,除100军留守在大会毛家庵堂的百来个文工队员外,就是武器装备极差的向承祖自卫队几十号人。 说来也巧,4、5月份正是我们这里烧制石灰的旺季,离龙潭镇三公里的青溪垅是龙潭区域最大的石灰烧制基地。中午12时和下午4时,各工地都要统一爆破矿石,爆破矿石时,几山几湾同时炮声隆隆,硝烟滚滚。日军同我军遭遇后,又耳闻目睹了龙潭方向的炮声和硝烟,摸不清我军虚实,便匆匆占领了青山界,红岩岭、鹰形山等几处要地,止步于圭洞河以东,不敢贸然渡河向龙潭镇方向西犯。 向承祖的自卫队遭遇日军后,马上派人报告驻塘湾的100军副军长唐冠英,唐冠英立即将情况电告第四方面军作战指挥所,指挥所急命刚离开龙潭正行进于小横垅与统溪河之间的51师连夜回师龙潭。51师返抵龙潭后,紧急占领相关要地,向入侵日军发起反击。由于圭洞河以东的有利地形尽被日军占领,龙潭战役打得非常艰难,鹰形山争夺战、肉搏战,青山界收复血战等战斗均进行得异常激烈。 鹰形山争夺战中,担当主攻任务的153团2营7连与日军展开近距离激战,当增援部队赶到时,全连仅剩7人。 马鹰岩战斗中,152团某连与日军面对面、刀对刀肉搏,虽全歼日军一个中队,我军也伤亡惨重,全连只剩血肉模糊的5个人。 青山界战斗中,“敢死队”虽以顽强的斗志炸掉了日军赖以顽抗的碉堡,夺回了青山界要地,但冒着敌人十几挺机枪的强大火力,我军也阵亡百多名将士……。 51师师长周志道称龙潭战役“诚有一寸国土一寸血之写照”。抗战胜利后,人们将鹰形改名为英雄山,在青山界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在马鹰岩刻石“白刃歼冠处”,对死难烈士以示纪念。 日军入侵龙潭期间,民众抗日浪潮空前高涨。以向成祖、谌志锦、兰春达为首的地方自卫队积极配合正规部队打击敌冠,龙潭民众自发成立了“民众战斗指挥所”、“抗日军民合作队”等组织,给了作战部队的大力支援。 日军入侵龙潭期间的暴行和兽行骇人听闻,罄竹难书,据1956年龙潭区公所调查资料显示:共杀害无辜百姓147人,杀伤107人,0妇女426人,其中因-致死者32人,日军占领区包括耕牛在内的家禽家畜几乎全被杀光,粮食被抢光,烧毁房屋113栋,8000多人论为难民流离失所。 (五) 这四个板介绍了野战医院有关情况。 龙潭战役打响后,我王氏宗祠成了龙潭战役负伤官兵的救治中心(指地图)。鹰形山、车岩鹰、大华、圭洞、小黄沙等前沿阵地的负伤官兵,沿着这条麻石古道,经莲河、龙潭镇、岩板上、岩湾、过象形桥、万寿桥,被护送至王氏宗祠、祖师殿、水口庵、茅坪院子及附近的一些民宅予以救治。伤势较重者,在此停歇处理后,转至洞口石下江第四方面军野战医院总部治疗,数十名在这里抢救无效死亡的将士,就地掩埋于宗祠右侧的山坡上(指照片),这就是复修后的死难将士的坟茔照片;这是王在镇家,当时野战医院医务人员就此食宿;这是祖师殿,这是水口庵,这是茅坪院子,都是当时的伤病员安置处;这是万寿桥;这是供奉在宗祠里的抗日英烈灵牌;从1947年至今,每逢清明以及平时,王氏族人都不定期进行焚香祭祀;这是盖都坪,是当年附近驻军的练兵场。曾扎过耀武台,龙潭战役告捷时,军队文工团曾在此慰问演出,军民观众达数千人。 当时,野战医院的院长是刘广基,解放后,他在衡东县人民医院工作,现已99岁高龄,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指图片)。这是抗战时期的刘广基,这是92岁高龄的刘广基;这是王在盖先生2007年冬天专程赴衡东走访刘广基老院长留下的照片(指图片)。这是蒋价石给刘广基的委任书,这是七十四军军长施中诚给刘广基的委任书,原件均存衡东县档案馆。 2007年5月12日,刘广基老院长在他儿子的陪同下,还专程到龙潭寻访抗战遗踪(指图片)。这是刘广基先生参观了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留下的两幅照片。 这是八十年代刘广基先生题写的悼念烈士的两道诗。 这是刘广基先生的《我的回忆》片断,里面提及了野战医院的有关情况。 这是王军华先生关于野战医院的回忆文章。 这些是战时遗留下来的实际照片:当年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战利品日军短袄,村民为伤员喂茶水照片,均为刘广基先生收藏;弹壳弹头,日军军用饭盒等物均收藏于龙潭文化馆抗日战争湘西会战龙潭战役陈列室。 (六) 这个板介绍了当时的重要军事驻地阳雀坡。 阳雀坡,是我王氏族人一方住宅,六大门院、屋舍俨然,古色古香,各大建筑至今没有多大改变。 当时,这里曾驻51师预备团三营(指图片)这是营部驻地王在周家大门;这里是当时的营部医务室;这是当时的无线电台楼;这是步兵一连驻地王修尧家;这是步兵二连驻地王修康家;这是步兵三连驻地王保修家;这是机枪连驻地王本耀家。这是王修尧家收藏的王耀武等军政要人坐过的轿子,这是王保修家收藏的美制60mm迫击炮弹装载盒。 当时,驻军还在阳雀坡搭建了三处哨所、四个食堂、一所物质供应站、一栋军需仓库,并将院后四亩有余的平垴上开辟为驻军练兵场,龙潭战役结束后,这些设施也随即撤除或废弃了。 |
向警予故居 | 向警予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向警予故居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此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的纪念建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四日,向警予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向警予(1895—1928),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妇女部第一位部长。1928年3月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坚贞不屈,同年5月1日英勇就义。 故居系向警予的父亲向瑞玲于清光绪年间从一夏姓人家购得,当时仅三间木屋,之后陆续扩建形成现在规模。1978年,人民政府对故居进行维修后,于1981年3月对外开放。 故居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杉木结构,占地面积1444平方米,建筑面积694平方米,南北为正屋,东为客房,西为楼仓及书斋。北正屋为主建部分,始建于清代早期。中堂供有神龛,立天、地、君、亲、师及祖宗牌位,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中堂东头为向警予二兄住房。西头次间为茶堂,隔壁有两间卧室,一为向警予父母卧室,向警予诞生于此;另一间是向警予的卧室。东为客房,西为楼仓。楼上是书斋,楼下有“宇、宙、洪、荒”四间谷仓。向警予故居不仅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而且建筑自身是一栋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设计布局、建筑结构、取材用料、营造技术、细部装饰及使用功能所形成的特殊地方风格,充分反映了湘西风采和地方生活习惯。 在故居南向房屋举办了向警予手迹、手稿陈列。在故居的东侧建有“向警予生平事迹陈列室”。故居西侧建有向警予纪念碑和广场,纪念碑上为向警予塑像,通高9.4米。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217-19号。 景点位置 湖南怀化市溆浦县卢峰镇 向警予 (1895~1928) 向警予 (1895—1928) 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详细++ 卢峰镇 卢峰镇、仲夏乡成建制合并成立卢峰镇 溆浦县辖镇。县府驻地。1949年置城关镇,1982年更名卢峰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00.8平方公里,人口10.2万。镇政府驻胜利街。湘黔铁路贯境。1840、1802、1808省道经此。辖东风街、胜利街、民主街、解放街、长兴街、团结街、兴隆街、幸福街、天星堂9个居委会和横岩、山门垅、中林、瑶头、万水、茅坪、地坪、高低…… 详细++ 向警予 (1895~1928) 向警予 (1895—1928) 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淑浦县人, 原名向俊贤,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淑浦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16年11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满怀教育救国的豪情,回到淑浦创办男女兼收的淑浦女校。在办学中努力改革,取消死读四书五经的课程,开设实用的缝纫、家政课;宣传读书救国,破除女子缠足的封建陋习;以“自治心…… 详细++ 卢峰镇 卢峰镇、仲夏乡成建制合并成立卢峰镇 溆浦县辖镇。县府驻地。1949年置城关镇,1982年更名卢峰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00.8平方公里,人口10.2万。镇政府驻胜利街。湘黔铁路贯境。1840、1802、1808省道经此。辖东风街、胜利街、民主街、解放街、长兴街、团结街、兴隆街、幸福街、天星堂9个居委会和横岩、山门垅、中林、瑶头、万水、茅坪、地坪、高低…… 详细++ |
思蒙风光 | 碧水丹霞小桂林——思蒙40平方公里丹霞风光,景色醉人。 这里的山,似桂林峻美奇秀;这里的水,如漓江清澈透亮。这里的风光较之于桂林,又独具自然之美,特色之美。 思蒙的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从溆浦县城乘木船顺溆水蜿蜒西行,一座座鲜红、深红、赫红的山峦,临江而立,形态多姿。在春风、朗日、碧波中,有的如佛陀念经,有的似仙子凌波,有的又像走兽飞禽,舒展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登高远眺,这里峰峦叠嶂,势如奔马,气象万千。 思蒙的水,宽阔而又平缓。省旅游学会副秘书长李应昌,望水而喜,即兴赋诗:“闻道灵均涉溆潭,汀兰岸芷水云间。仙风染得思蒙碧,要把瑶池作二看。” |
飞水洞 | 飞水洞位于小江口乡曹家溪村,距小江乡政府约3公里,洞深8千米(还有一部分尚在开发中),洞分为8个大厅,石头、石笋、石钟乳等形态不一,数量万千,堪称天下第一。景点有:神鹰迎宾、哺乳岩、杞人忧天、摩天楼、龙腾东海、鹊桥会、万僧朝圣、冰地瑶池、大禹神像等数不胜数。龙腾东海厅高约十余米,宽处三四十米,厅景色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无数条状钟乳石织成宽大的帘幕,色彩缤纷,光洁夺目。爬上龙宫顶部,有一通天小径,几池碧水,正融岸边积雪,"皇宫乐府",石帘成排,如钟似馨,敲击能能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音质之纯,音域之宽令人拍手叫绝。 |
崇实书院 | 崇实书院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崇实书院原名延陵家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书院内现存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写的“大学之基”的匾额。可以说,崇实书院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由书院再往前走50余米,就可以看到一脉悠然的绿水穿镇而过,这便是溆水。一座古老的风雨桥横跨溆水之上。在这里,你可以卸下身体与心灵的包袱,静静地坐在风雨桥上休息。远眺四周千山叠翠,远处云烟茫茫,近听溆水琮琮,阵阵和风扑面,一时间,一种久违了的幸福感觉,悄悄在心里漫延....... |
白洋洞 | 白洋洞在溆浦县河底江乡。洞内面积十二万平方米,三十六个支洞,交错相贯。仅“会仙楼”就有8个足球场大。洞中钟乳倒垂,石笋林立,千姿百态、阴河潺潺,洞内有观音台、会仙楼等十五个游览区,八十五个景点。洞外气象万千。 春日,洞口含青烟,吐白雾,整天云蒸雾盖;夏季,古洞生凉风,驱热气,常与丽日搭彩虹;秋天,洞脑上翠竹丛生,菊花满坡;冬季,洞内热气腾腾,暖和如春,一旺泉水从洞中潺潺流出,终年不断。 |
溆浦玉皇宫 | 溆浦玉皇宫位于怀化市溆浦县水东镇溪口村的船形山,其山诸峰耸立,地势雄峻,仙气缭绕,蔚为壮观。道观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其前身为“迴龙殿”,文革时期被拆毁,1993年重建,现已建有五岳殿、黑神殿、慈航殿、送子殿、三星殿、财神殿、文昌殿、祖师殿、地母殿、药王殿、玉皇殿、三清殿等建筑设施,总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现为湖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周心寅道长主持道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屈子谷 | 屈子谷长约8公里,清代诗人泳此:"忠臣去国意萧条,远涉蛮溪寄寂寥,听罢骚音人不见,苍茫烟雨隔江招。"沿岸山高蔽目,幽谷夹江,林木幽深,云缠雾绕,景色万千,沿岸的土家吊脚楼,纪念东汉大将军马援的伏波庙,渔米溪铁索桥及拟建的渔米溪度假村,水上乐园,农家乐等,让人在感受屈原文化的同时,观赏自然美景,吊脚楼体验农家生活。溶入民族风情,品尝风味小吃,享受融融相情。 屈原 (前339~前278)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2-3]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屈原 (前339~前278)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2-3]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鬼葬山 | 鬼葬山位于小江口乡红星村,溆水右岸,背椅雷锋,头枕溆水,神秘的巨崖,高200米,长约一公里的绝壁五彩缤纷,崖顶有古老悬棺。距今有3000年历史,悬棺抬头可见。安放在光滑如砥石壁的岩洞里,历代迁客骚人来此留下诗词赞美,字迹依稀可鉴。由此向西北500米处的牛栏冲,奇峰突起,峭壁林立,山势异常险峻,传说元末李自成部将牛万才在此遇难,留下遗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