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怀化 >> 靖州县 >> 三锹乡

三锹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飞山夕照

  飞山距县城西北5公里,海拔720公尺。古有"忽一峰飞至"因名飞山的传说。然飞山异峰突起,巉岩壁立,四面陡绝,顶复平旷,如钟似鼎,因而为五溪胜景之一。历代墨客文人攀游吟咏之地。五代时马殷据湖南,称"楚王",派兵征剿诚州(现靖州县),飞山峒酋潘金盛、杨承磊凭借飞山天险聚众抵抗,现山上堑壕犹存。五代未,杨再思被众人奉为诚州刺史,他死后,人们于飞山绝顶建庙祭祀,并称杨为"飞山爷爷"。飞山上岩洞嵌空,庵寺林立,古迹甚多。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雄居峰巅。其中头宝鼎居飞山之首,名号"绝顶",三面巉岩,有一石伸出峭壁之外,上刻"凌云"二字,俗称"舍身岩"。峰顶庵寺为宋元丰年间所建,清光绪已亥岁(1899)被焚,癸卯年(1903)重建,均为青石结构,拱形屋顶。靖州电视差转台现设于此。二宝鼎比头宝鼎地势略低,是登头宝鼎的必经之路。相传元末少数民族丁伸仔曾以此为据点,聚众起义。据康熙《靖州志》载:山上屯兵之处,"尚有米穴",其米黑而成石,人称"乌米",现仍有黑米粒可寻。三宝鼎规模虽小,但全为石料建成,结构严谨,玲珑精致,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建,至今完好无损。  在三个宝鼎之下,呈一平旷阔地,有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方广寺,又名飞山大殿。正堂左侧有明代参将邓子龙登山留正气《登飞山》诗碑,笔力遒劲。其右有民国初年-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题联碑刻。殿前正南有青石砌成高约丈许的南天门,门额-斗大四字"南天胜景"。两边精镌八洞神仙图。殿后有三清寺、灵宫殿、望虚亭等。前面有半仙亭、小天门寺、大天门寺和磨针庵。  飞山山腰多岩洞。白云洞为一大洞、洞口位于东南绝壁之上。洞口原筑有精舍,已圯。但明靖州司马吴文宗所镌白云洞天四字仍耀眼于洞口绝壁之上。其先人所书"天开列嶂"四字只有隐约痕迹。白云洞往右不远处,为瀑布高挂的飞珠岩,又名"白牛洞"。洞虽不深,但洞壁光滑,山泉沿壁而下,在阳光照耀下,远远望去犹如一头白色水牛。往上130余阶便是宝珠岩。有一突出的圆珠岩石,直径约20公分,又名天鹅蛋,旁刻有文字数行,相传为神仙所书(实为用蝌蚪文书的禹碑),谁能一气念完,就会石裂宝出。飞山东北面有莲花洞,洞宽而深,旧时洞内楹舍精美。1962年省文化局曾拨款进行维修,后毁于"0"。 此外,飞山上还有天塘界终年不干的天塘,林龙坳千姿百态的奇石。每当夕阳西下,余辉中的飞山呈一雄浑剪影,在满天彩霞簇拥下显得分外壮观神奇,这就是"靖州十景"之一的"飞山夕照"。   

渠江浮桥

  靖州渠江浮桥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为明成公二十年(1484年)知州伍玑为方便渠江两岸居民生产、生活行走所建,该桥长110米,宽2米,由12艘木船连接,上铺桥板,两边镶以栏杆栓牢浮桥;嘉靖元年(1522年),由知州汤价进行修固;万历五年(1577年),知州秘心传在桥西加修"鸡公亭";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州鲍启泌在桥偏东处兴修九拱石桥一座,使浮桥终止使用使用,日渐毁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石桥被洪水冲垮,来往行人只好划船就渡;嘉庆四年(1799年),知州张博采纳众议再修浮桥;道光五年(1825年),知州徐凤喈独资再度修葺。时至解放后的1969年,政府投资建渠江大桥后,延用的浮桥被拆除。  改革开放以来,靖州县百业俱兴、工商繁荣、车流骤增,两岸居民群众绕到大桥,常遇人车拥挤,行走不便,纷纷要求重建浮桥。2000年底县委、县政府顺乎民意,决定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重修浮桥,造成福于民。  重修浮桥的建设者任务,交由旧城改造指挥部负责实施。2001年初,开始走访原浮桥两岸的老住户、原浮桥管理人员及老船工,了解老浮的历史变迁、修造及管理情况。经调查走访与查看有关浮桥的历史资料后,结合龙凤岩景区建设的现状,力求新浮桥能取老浮桥之所长、补原浮桥之所短,拿出修复浮桥及两岸配套景区的设计。新浮桥长100米,宽2.5米,由14艘船连接而成,西端架设龙头,以利船只通行,两岸码头增建牌坊,使浮桥整体效果更为壮观。浮桥东岸设计了休闲平台和现代凉亭、新建江边园,并配套安装彩色射灯、高杆礼花等电器设施。新浮桥于2001年7月开工,10月底竣工通行。由于设计科学,施工精细,使目前耗资59万元修复的新渠江浮桥,既再现了民族历史风采,又展现了渠江浮桥的现代生活气息,还为县城建设新增了一处靓丽的休闲景点。  由于浮桥配套景区建设资金到位缺口大,目前仍余下东岸的休闲凉亭,西岸的鸡公亭、江边花园、河边栈道等休闲景点尚待建设。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靖州五龙潭国家湿地公园

靖州五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靖州五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湿地公园范围南起靖州县与通道县交界处,北至水酿塘电站大坝的靖州县境内渠水上游、新江库区及其两岸的部分林地,总面积为1.5万亩,其中湿地面积564.6公顷。  良好的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45科,324属,704种。包括桢楠、樟树、中华结缕草等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6目71科179种。其中鱼类42种,两栖动物11种,爬行动物19种,鸟类93种,哺乳动物14种。包括黑耳鸢、小鸦鹃、虎纹蛙等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名录的有21种,有包括斑鳢、镇海林蛙、池鹭在内的湖南省重点保护物种88种。湿地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两岸森林茂密,峰峦竞秀,古树青藤繁生于岩间。河水碧绿而清澈,在蓝天白云之下,山立水旁,水映山影,景色迷人。湿地公园现有月亮湾、百里湾、福寿泉、虎跳峡、五龙潭、新江、金沙滩等20多处自然景观。周边还有千古传奇的神话传说,如姜子牙点化鲤鱼精,南极寿星云游路过龟灵山,寿星赞赏的"福寿山泉"等。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湿地公园秉承"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保护和建设,致力于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明显、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湿地景观独特,集湿地保护、科学研究、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以及生态旅游功能为一体,科普教育与游览观光兼备,具有浓郁湘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

地笋苗寨

  景点介绍  靖州县三锹乡境内的地笋苗寨,距离县城约40公里,这里是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之一。每一个来这里的游客,都会被苗寨内的极具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所吸引。  地笋苗寨不大,道路也不复杂,你可以用步行的方式,随意闲逛,轻松的游遍整个苗寨的角角落落。在寨子各处漫步时,能够观赏到非常具有苗族风格的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因山就势,顺着山坡而建。众多吊脚楼环抱的中心较为平坦的地方,就是寨子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池塘等。这样的民居布置,体现了苗族民居的选址原则:“有山靠山、有岗靠岗、有溪依溪、有塘绕塘”。寨子后面有小山,前面有池塘,周边有小岗,对于苗族同胞来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目前寨子里生活着700余名苗族同胞,他们的祖辈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就居住在这里。寨内保留了很多文物古迹,如:古井、石板路、古油榨作坊、古学堂遗址,陆续还在恢复建设山门、寨门、花桥、水车等建筑。你还可以登上寨中的鼓楼,俯瞰整个山寨(无需另外付费)。  在每天下午两点钟,你还能欣赏到具有浓郁苗族风情的“苗族歌鼟”节目表演,表演时间约为30分钟(无需另外付费)。苗族歌鼟历史悠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寨内的居民都喜欢唱歌,在这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会唱歌的姑娘,歌唱的主题也是五花八门,迎客、送客、吃饭、喝酒、祝寿、丧事都可以用歌声来表达。  苗寨被群山所环抱,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来这里游玩,最好能在寨子里住宿一晚,体验山中村寨的宁静,这样也会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这里恬淡的田园美景。  住宿、餐饮和购物  目前寨子里不少农户可以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大致住宿价格:30元/床(一个房间一般住4名游客,没有独立洗漱设施),吃饭的价格大致是:35-50元/人(几个游客拼桌,具体人数不固定,在5、6人以上)。油茶、糍粑和糯米甜酒或杂粮酿成的低度酒,是当地比较喜欢的食品。离开寨子时,可以购买些当地的“苗家原味腊肉”。  特别提示  1.在当地苗族农户家用餐时,不需要添饭时,忌讳说“不要了”,可以说“吃饱了”。  2.这里的苗族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在原始“万物有灵”的宗教信念影响下,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特别信神信鬼。作为游客,要尊重当地人的信仰,不要妄自去评论。  地址: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笋村  电话:0745-8190001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1、乘车:在靖州汽车站乘坐至地笋苗寨路口的长途车,发车时间为9:00、12:00、14:00、14:30、16:30,返回靖州的发车时间为7:00、9:00、9:30、12:00、15:00。  2、自驾:到地笋苗寨有新修的水泥路,道路状况良好。具体路线:怀化方向走包茂高速公路,在太阳坪渠水大桥从甘棠/太阳坪/G209出口离开,转入G209行驶,在响水村转入X074,到坳上镇转入X076,行驶至地笋村即可。江边苗寨地交苗寨锹里苗寨古建筑群

江边苗寨

  江边村位于靖州县平茶镇境内,距平茶集镇8公里,距县城54公里,与黎平县高屯镇接攘,总面积14200余亩。全村内共有7个村民小组,182户,800余人。江边苗寨是靖州县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几个苗寨之一,为“锹里苗乡”的上锹地区,是苗族文化(苗侗芦笙、歌鼟)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群山环抱,气候温和湿润,林木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寨中的吊脚楼、石板路、碓舂等古迹保存较好。居民全部是花衣苗(花衣苗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苗族支系,是苗族6个分支之一),全村182户均为龙姓,无一杂姓,是由清朝康熙年间苗族先祖麻公从江西集安府太和县搬迁来繁衍生息形成的。  江边苗寨古建筑群始建于唐宋时期,成形于明初,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重建形成如今之规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江边苗寨花苗古建筑群历史悠久,期间虽经战乱和自然损毁,仍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至今保持着古朴遗风和原始的劳作方式,传承着纺织、刺绣、挑花等古老的手工技艺和山歌传唱的风俗。  刘杰华摄地笋苗寨地交苗寨锹里苗寨古建筑群

马王桥

  马王桥又名通济桥,位于县城大南门外,跨于异溪之上。为单拱青石拱桥。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为楚王马氏驻师于靖时所建,后人称之"马王桥"。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清光绪《靖州直隶州志》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初三日,九龙山发水,西南一带崩溃甚多,马王桥冲塌"。后修复。民国4年(1915),异溪洪水暴涨,桥拱被水冲断,随后照原样修复。1966年7月1日,靖县连降暴雨384.1毫米,石冲、飞山水库决口,马王桥桥面石壁被水冲掉少许,桥身却坚固无恙。   马王桥全长31米,宽5.4米,高8米,跨距14米。全桥用规格青石砌筑。上游两岸沿拱脚筑有两堵高3米,宽6.4米的扇形石护坡。桥上用青石筑成高1米、厚0.35米、顶端呈棱形的石壁栏,安全紧凑,美观大方。桥面以青石板铺成龟背形,两测凿有宽约30厘米、深10厘米的洗水槽,以疏桥面积水。具有我国传统的石拱桥结构造型特点。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靖州飞山

  飞山距县城西北5公里,海拔720公尺。古有"忽一峰飞至"因名飞山的传说。然飞山异峰突起,巉岩壁立,四面陡绝,顶复平旷,如钟似鼎,因而为五溪胜景之一。历代墨客文人攀游吟咏之地。五代时马殷据湖南,称"楚王",派兵征剿诚州(现靖州县),飞山峒酋潘金盛、杨承磊凭借飞山天险聚众抵抗,现山上堑壕犹存。五代未,杨再思被众人奉为诚州刺史,他死后,人们于飞山绝顶建庙祭祀,并称杨为"飞山爷爷"。飞山上岩洞嵌空,庵寺林立,古迹甚多。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雄居峰巅。其中头宝鼎居飞山之首,名号"绝顶",三面巉岩,有  一石伸出峭壁之外,上刻"凌云"二字,俗称"舍身岩"。峰顶庵寺为宋元丰年间所建,清光绪已亥岁(1899)被焚,癸卯年(1903)重建,均为青石结构,拱形屋顶。靖州电视差转台现设于此。二宝鼎比头宝鼎地势略低,是登头宝鼎的必经之路。相传元末少数民族丁伸仔曾以此为据点,聚众起义。据康熙《靖州志》载:山上屯兵之处,"尚有米穴",其米黑而成石,人称"乌米",现仍有黑米粒可寻。三宝鼎规模虽小,但全为石料建成,结构严谨,玲珑精致,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建,至今完好无损。  在三个宝鼎之下,呈一平旷阔地,有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方广寺,又名飞山大殿。正堂左侧有明代参将邓子龙登山留正气《登飞山》诗碑,笔力遒劲。其右有民国初年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题联碑刻。殿前正南有青石砌成高约丈许的南天门,门额上 书斗大四字"南天胜景"。两边精镌八洞神仙图。殿后有三清寺、灵宫殿、望虚亭等。前面有半仙亭、小天门寺、大天门寺和磨针庵。飞山山腰多岩洞。白云洞为一大洞、洞口位于东南绝壁之上。洞口原筑有精舍,已圯。但明靖州司马吴文宗所镌"白云洞天"四字仍耀眼于洞口绝壁之上。其先人所书"天开列嶂"四字只有隐约痕迹。白云洞往右不远处,为瀑布  高挂的飞珠岩,又名"白牛洞"。洞虽不深,但洞壁光滑,山泉沿壁而下,在阳光照耀下,远远望去犹如一头白色水牛。往上130余阶便是宝珠岩。有一突出的圆珠岩石,直径约20公分,又名天鹅蛋,旁刻有文字数行,相传为神仙所书(实为用蝌蚪文书的禹碑),谁能一气念完,就会石裂宝出。飞山东北面有莲花洞,洞宽而深,旧时洞内楹舍精美。1962年省文化局曾拨款进行维修,后毁于"文革"。此外,飞山上还有天塘界终年不干的天塘,林龙坳千姿百态的奇石。每当夕阳西下,余辉中的飞山呈一雄浑剪影,在满天彩霞簇拥下显得分外壮观神奇,这就是"靖州十景"之一的"飞山夕照"。  地址:湖南怀化靖州县西北(距城5公里)  开放时间:  全天  用时参考  5-6小时  交通  从汽车站或火车站步行前往即可,可随时问路人,之后步行上下山;多数当地人会到飞山新城前往,步行到山下,再爬山  门票  门票免费,斋饭10元/人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坪溪寨门

坪溪寨门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坪溪寨门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始建,距今已有397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侗族古建筑。   坪溪寨门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坪溪村,座北朝南,西临金殿河,东靠枫木山。由前门、二道门和偏楼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前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二道门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偏楼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题梁可鉴。上述建筑均为穿斗抬梁木构架,双坡披檐覆小青瓦。   附属文物有进士匾1块,禁约碑1通,永古千秋碑1通,永垂不朽碑1通,石屋土神庙1座等,都具有较高的人文和民族史学价值。2004年怀化市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古建筑群所在的菁芜洲镇坪溪村因地势平缓,且有小溪河环村寨缓缓北流,故得名坪溪。坪溪为芙蓉里八侗寨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侗民族文化底蕴。

龙凤岩溶洞

  龙凤岩溶洞位于县城西南16公里的铺口乡,距公路1.5公里的排牙山中段穿岩山上。是一座天然石灰石溶洞。洞口上方有清康熙年间靖州州牧高峰题刻的"龙德先天"四个大字。洞口宽20余米、高约7米。洞内有两条主支洞。由洞口向左有1米宽人工凿砌石阶70余级可达洞底。沿洞东北石壁有阴河一条,宽3米,异溪之水常年流经此洞。另一支洞由洞口向右,攀岩而下,逶迤向前,洞内石笋、石钟乳千姿百态,如罗汉、舞女、寿翁、菩萨,似瀑布、梯田、宝塔、龟兽。"擎天柱"顶天立地,"水帘洞"神奇壮观,"莫愁女"亭亭玉立,"罗汉岩"笑颜常开,令人目不暇接。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铺口乡  铺口乡、横江桥乡、渠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渠阳镇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辖乡。1950年属南区,后属五区,1953年设铺口区,1956年设铺口乡,1958年改公社,1959年并入飞山公社,1961年复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距县城14公里,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1.1万,其中苗族占45.5%,侗族,占45.5%。乡政府驻铺口。1826省道经此…… 详细++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靖州五老峰

  五老峰在"江东"。(《一统志》)载:"五峰相连,一名五魁山,山之西麓距渠水二里"。  此峰自鸿陵山起,溯渠江而上,逶迤东延,五峰并列,犹如五位慈祥老人并肩而立,故得名。明隆庆四年(1570)州牧傅文藻以此山与学宫隔江对峙,故又称它为五魁山。其第三峰建有祖师观、延寿寺。每当丽日初升,五峰层峦染朱,熠熠生辉,此即为靖州十大景观之一:"五老晴暾"。至今游人不绝。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地交苗寨

  地交苗寨位于新厂镇地交村,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边陲,南与通道县相邻,西与贵州黎平县相连,全村共4个自然村,127户,全为苗族,村民多为陆、梁姓。因地处偏远,地交村民风淳朴、民族氛围浓郁,是本县苗族织锦最为集中的地方。  苗族妇女为赶节日而筹备衣裳,抽空亲自动手,在家中纺织,平时则在外劳作,她们的慧心巧手纺织出的民族彩服,绚丽、朴实,具有很强的苗族特色。地笋苗寨江边苗寨锹里苗寨古建筑群

靖州武庙

靖州武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武庙又名武圣宫,位于渠阳镇东正街北侧,现粮食局院内。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1952年后用做粮油仓库。1980年因建粮食局办公楼和宿舍,将其过厅、东南厢房及后殿拆除,仅存正殿。1997年对仅存正殿进行了全面维修。1999年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岩湾歌场

  岩湾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西北边缘,四面群山环抱,四季绿树成荫,是苗族人民世代衍繁生息的地方。   岩湾歌场的形成,来自于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清朝光绪年间,同乐寨的苗族青年歌手吴会湘等四青年常与贵州偏坡、乌坡、弥洞等地的四位姑娘相约,每蓬戊日都在附近的山坳上唱歌谈情,分别定下终身大事。甲午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人们到岩湾采购过节物品,吴会湘等四青年都在岩湾碰上自己相爱的姑娘。由于忙于农事,几对情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见面了,今日重逢,甚是激动。随即男歌女唱,忘情地诉说着各自的相思之苦和眷念之情,使过往的人们都深受感染,慢慢围上观看,随之也跟着唱起来。一时间人群如山,歌声如潮,直至唱到太阳落山才慢慢散去。第二年,这四对青年都成佳偶,并择期在同一天举行隆重的婚礼。这段佳话很快就传遍了各个村寨,从此,同乐寨的寨佬和其他各寨头人相约,把岩湾选定为歌场,并将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定为赶歌场的日子。近百年来,每年这一天,湘黔两省四十八寨的苗、侗、汉、瑶、土家等各族的男女老少都清早起来精心梳妆打扮,撑着太阳伞,戴着细篾斗篷,摇着花纸扇,一伙伙,一群群从各个村寨赶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歌场盛会。  赶歌场的歌手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0岁以上的已婚男女,他们通常以赛歌歌喉,赛才华为主,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天文地理、古往今来,人间仙境都是他们歌唱的对象。在类别上表现聪明才智的“对歌”。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歌唱党和毛主席以及社会主义的“颂歌”。在形式上有男女对唱、男问女答、女问男答,男女混合对唱等。对手多以团寨为帮,由一名歌师领头,几名或几十名歌手组成一队,与对方边唱边“款”,边问边答,一直要分出胜负或双方比和为止。另一部分是未婚男女青年,他们唱的主要是倾诉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歌。这一天,他们只是把歌场作为一种相认识的媒介,如果遇到了意中人,便双双以歌相约,选定某日某时再到某一地点“玩山”对歌,加深了解,建立感情。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靖州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靖州县城东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9年),塔共分七层,通高二十米,塔顶有铜涛金顶柱一个。居称能镇山避雷.  第一层塔体四周设有“百年状元坊”共陈列28块青石碑,塔内一层为孔圣殿,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的神像,塔内第二`三层展示靖州籍7名进士和73名举人,用黑色大理石刻成名录碑。四`五`六层悬挂着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靖州籍博士`教授名录牌。七层为最高层`取名“院士楼”希望今后靖州能出现中国两院“院士”。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靖州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河街中部,初名宋公祠,原为明代纪念宋以方所建。据《靖州直隶州志》记载:宋以方,靖州河街人,明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十四年任江西瑞州知府,因被叛贼所执,不屈而死。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奉诏建宋公祠于原宋氏宅院之左,以褒忠义。至清乾隆初,由于其子孙衰败,将祠售与江西商人为会址,改名为江西会馆,后易名为万寿宫。该古建筑历时四百余年,虽经7次大火,仍安然无恙,后因历史原因,迭遭破坏,昔日盛况渐失。  公元1997年,靖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河街旧城改造工程,时任县文化局局长苏祖山在随同县长宋先强实地考察河街改造规划时,提出应从保护文物的角度保留万寿宫这一古建筑的意见,宋县长当即表示赞同,并指示要尽快落实有关保护措施。县文物管理所按此指示,立即开展了对万寿宫历史沿革、建筑艺术、保存情况及历史价值的调查及实地测绘工作,并将调查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1998年4月19日,县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万寿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旧城改造指挥部经与各部门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实施河街旧城改造过程中认真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并对其进行全面维修,使之成为靖州一处新的风景点。8月8日,旧城改造指挥部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汇报了万寿宫维修方案,此方案经县四家领导集体研究后决定,更改原河街总体规划,不惜让出5000m2住宅楼面积保护文物,并全权委托县政协负责筹集资金维修重建。同时决定,该维修工程由县政协副主度、旧城改造常务副指挥长赵秀明负责,并抽调政协副主席刘真贵,原文物管理所所长、县旅游局副局长胡瑜负责施工监理。9月12日,怀化市文物处、旧城改造指挥部联合对万寿宫进行实地勘测,并聘请市文物处古建专家张祖爱工程师进行维修设计。根据万寿宫实际情况,设计方案决定对原保存较好的门坊、正厅、围墙进行全面维修,对已拆毁的戏楼、厢房按原样重建,并在万寿宫后部靠古城墙处新配厨房、卫生间等附属设施,以便利用。同时考虑耐风化因素,将原门坊上已全毁的泥塑改为石雕,内容不变,共计有天官赐福、福禄寿星、齐眉祝寿、松鹤长春、福山寿海、百事如意、鹤鹿同春、岁寒三友、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八仙过海及盘龙海水等石雕作品20块,均由河南云蒙石雕工艺厂加工制作。设计图纸完成后,经反复考察,最后确定由合格完成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飞山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庙"等古建维修工程的隆回县羊古坳古建队承建施工。  该工程于1998年11月18日开始施工,至1999年5月8日全面竣工,共历时5个半月,总投资316856元。按照"整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高标准、快速度地完成了万寿宫维修工程任务,并获得了各级领导、专家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维修后的万寿宫,殿宇宏敞,房舍明亮,工艺精巧,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宏伟壮观。宫外花草茂密,赏心悦目;宫内松鹤并呈,益寿延年;门前石狮雄踞,雄壮威武;坪中寿星伫立,宽厚慈祥。在万寿宫的醒目处,还镌刻了三幅蕴含深远的对联:即戏楼对联为"轻歌一曲赞盛世,妙舞三旋享太平"(李忠祝作);正厅门联为"松龅长岁月民安国泰,鹤语寄春秋人寿年丰"(刘真贵作);大门联为"香火普天犹靖郡,琳宫无地不洪都"(维修前已有)。万寿宫修复后,节日假期,黄昏夜晚,前来参观浏览者络绎不绝。  此外,为增添万寿宫内的文化内涵,旧城改造指挥部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咏万寿宫诗词楹联 书画作品"征稿活动,共收到诗词、楹联及书画作品61件,从中评选出4首诗词并书法作品、我县知名画家乔志东的12幅国画精品装裱后悬挂于正厅及厢房,以供游人观赏。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三锹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地笋村

----

三锹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