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石马公园 | 石马公园得名于旧称“石马山”,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区中心,与娄底新火车站相距0.5公里。公园东接新星路,南依湘阳街,西邻春园路,北连月塘街,总面积22.5公顷。内有水榭、亭台、山景等,将市区最高点纳入园内,供登高远眺。 公园设计是以山地为主的自然式园林,其中山地约占五分之三。石马山主峰高40余米,全园由游览观赏、娱乐休闲、服务管理三大部分组成。功能分区明确,动静有别,既互有穿插,又互不干扰。 公园的景观布局:以石马阁为主景,御马湖为主体。石马阁为五层,高18米左右。御马湖面积50余亩。 从南面进入公园,迎面为一浮雕屏风墙,经屏风墙左右绕道而上,一溜台阶直通山顶,台阶两边坡上花木葱郁,五彩缤纷,树木荫翳,清风习习,拾级而上,直奔石马主峰的石马阁,当游人带着浮想登上石马阁,四面远眺,视野开阔,境界超然。东部海拔155米山巅上的相马亭,东北面的望星楼,掩映在翠绿披拂的树林中。西北部伯乐亭,音乐广场坐落在疏林草地。西南角有花卉盆景园,境苑(展览馆),翠竹婆娑,在烟波弥漫中时隐时现。北面中部,御马湖波光粼粼,水榭、御膳轩、长廊、饮马台等建筑及沿湖碑石造景,依水相临,水映情趣,与周边的山麓、垂柳、草地等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 北入口为公园的主要景区,入口内外广场较大,面积5400平方米,主题雕塑“群马”为入园对景,入园后,过曲折桥可直达御马湖西岸的疏林草地,往右经主园路可到娱乐场。场内设有新、奇、险、特的游乐设施。 景点位置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中心 |
贺国中故居 | 贺国中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贺国中故居,位于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建于清宣统年间,占地211平方米,正房八间,砖木结构、土砖青瓦,坐北朝南,东面有娄星区第一高峰洪家大山,北临胜仙洞,清澈的杉山河从旁流过。1904年1月,贺国中诞生于此。 贺国中故居是娄底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娄底红色旅游的五大基地之一。故居建于清宣统年间,占地211平方米,正房八间,具有典型的湘中民居特色。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普通本科大学,位于湖南湘中新城娄底,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全国最适宜人口居住的园林式城市。校园占地面积1050亩,学校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管理,狠抓内涵发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澄清塔 | 澄清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清塔地处杉山镇澄清村涟水之滨。修此塔一为焚字以示尊孔,一为镇邪以保风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涟水经常泛滥成灾,毁坏沿河良田。一日深夜,狂风大作,浊浪里腾出一条孽龙,刹时大雨倾盆,良田顿时成了一片汪洋。村子里有个叫澄清的青年,见此情景,奋力撒开渔网,将孽龙网住,又甩出渔叉,正中孽龙头部,他一手狠扣渔网,一手紧撑渔叉,咬紧牙关,将孽龙拖到岸边。此时,他已筋疲力尽,渐渐觉得身子在变大、变重、变高,竟化成一座石塔,镇住了孽龙。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899~1900),当地人们依传说在此修塔,并取名“澄清”。 该塔为八方三层砖石空心塔,塔高约12米,塔基为石砌方台。一层正门用石块劵拱而成,为焚字烧香入口;内有炉膛,下与灰道相通,上与塔顶相连。二、三层每向均有一小拱门,内各置泥塑菩萨。每层叠四线出腰檐,饰彩绘,檐角稍翘。顶为盔顶攒尖,上置葫芦形塔刹,盖小青瓦。造型挺拔,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5年7月,娄底市人民政府将该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为娄星区八景之一,不少文人骚客为其作诗填词。现抄录二首《澄清秋浦》供读者欣赏。 (一) 涟漪湘浦极澄清,渡口人来趁晚晴。 白水远从花港汇,蓝田遥接谷溪平。 前滩舟抱归帆影,夹岸村喧打稻声。 秋意满天看不尽,江亭危坐酒频倾。 (二) 澄清古渡喜重修,冠盖如云往返流。 古塔已随岩石旧,新亭不共丹青留。 玉屏远映层楼角,素练中分夹岸畴。 秋尽冬初日事罢,家家弦管不曾休。 |
洪家山森林公园 | 洪家山森林公园位于娄星区双江乡境内,距娄底城区20公里。公园区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园内森林覆盖率58%,内有乔、灌植物84科、436种,其中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的有3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森林植物190种,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省级以上珍稀保护动物52种。 园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景观奇特。由120多座大小山头组成的洪家大山,层叠起伏,林木苍翠;曾吸引明代正德皇帝驻足流连的圣仙洞,以其险、幽、奇、深而令人称奇叫绝;保存完好、尚待开发的华池洞,更让人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上洪山之巅的观景台,不仅能朝观日出、晚赏夕照,还可以远眺三湘数十城,近瞰群山千重雾;正在兴建之中的青龙湖,是一处山青水碧的人间仙境。还有红军“虎将”贺国中的故居。整个公园集山、水、洞、人文景观为一体,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
藏君洞景区 | 娄底藏君洞景区因景区的藏君洞而闻名,为一天然溶洞,传说削发为僧的明惠帝朱允炆在观音崖遭叔父“靖难军”的攻打,曾藏身此洞30余天,此洞得名“藏君洞”。 景区除藏君洞外,还有白玉楼、惠帝殿等。 |
娄星广场 | 娄星广场坐落在乐坪街与氐星路、育才路的交汇处,由原来的漪园和街心公园组成,是一个开放的大广场。这里,道路宽阔,车流如梭;绿草茵茵,繁花似锦。一到夜晚,彩灯闪烁,人流接踵;喷泉似瀑,欢歌如潮。成为娄底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娄星广场的西面,原是一个只有长颈鹿和小山羊各显其长的封闭式漪园。现在,漪园封闭的围栏拆除,她美丽的风姿首度无私地向市民展现。加上建筑美容师的精雕细刻,使“养在深闺”的她更加楚楚动人。最动人的莫过于文艺演出广场:东侧两株硕大无比的千年银杏向市民敞开欢迎光临的胸怀,引来众多的崇拜和景仰者。能容纳几千人的高低错落的广场,在广场文艺演出时往往座无虚席,艺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观众四座屏息,静心注目,听若魂销。每当花晨雪夕,市民往来,纷错如织,而逢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和周末尤为甚。每至此刻,青年男女莫不靓妆丽服,袍笏登场,或歌喉相斗,或翩翩起舞,或摇头顿足,尽情展现其英俊潇洒或青春亮丽之风姿;青山夕照老人亦不甘寂寞,跳起欢乐的迪斯科,舞起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情怀,就是娄底的行政-们也象欧阳修老先生游琅 一样,溶入市民队伍,与民乐其乐也! ‘ 公园的风雨桥也是圣手神来之笔。九曲回廊,遮风挡雨,是市民观湖休闲,神聊海侃的好去处。每当“月上柳梢头”,人约廊桥上,尽情倾吐自己爱情的信誓旦旦。或以“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来表白坚贞的爱情;或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表达磐石的恋情;或以“海枯石烂心不变”来表示爱恋之深情。虽然,他们不是祖逖的誓言,但至少风雨桥可为见证! 公园西面的古典式建筑也是设计者们的匠心独用。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建几幢上下两层的仿古建筑物,大有林深招远客的韵味。此处虽然偏僻,但成为商家相中的风水宝地。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幽静古朴典雅自然,成为“忙里偷闲喝杯茶去”的休闲娱乐场所。 娄星广场那光芒四射的点睛之笔,莫过于金香大酒店、星马大酒店和建设局大楼的激光射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射灯也象风姿绰约的少女,来加入城市亮化的行列,扫动着一束束旋转的光束,既照亮了星空,又照亮了大地,更照亮了娄底小康建设的新生活。 |
圣仙洞 | 圣仙洞位于市郊尖子山白石岩腰。此洞穿通整个尖子山内腹,有洞口通向山顶。洞内的景观有正宫殿、观音殿、水晶殿、万家灶、千层塔、大象厅、玉兰园、瀑布岩、葫芦台、阳河口、神龟潭等大小厅堂14个,还有隐龙宫、舍身岩、南天门、北天门、银河口、地狱洞、迷人洞等较小的洞,与主洞连通,景面壮观。洞内有一水潭,水色甚优,投石无波,潭中有肥鱼可供垂钓。 |
娄底水府庙 | 娄底水府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娄底市东郊8公里处,水库面积45平方公里,库内大小岛屿34个,库岸线100多公里,大小库湾100多处,水面明净如镜,两岸青山倒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给游人幽深莫测之感,充满怡静、闲适、淳朴的湘中田园情调。在库区已修复的陶龛学校和天籁岩为优美的自然风光抹上了一层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娄底市东郊水府庙水库,既有发电,灌溉功能,又是水上观光度假的好去处。首辟的旅游项目——孙水河气艇漂流试漂成功。孙水河首漂由旅游局和娄星区大科乡承办,有10艘气艇。近30人参加了漂流。漂流从娄星区大科乡黄泥村开始到大科乡坪石村,全长6公里。孙水河河水清澈,两岸田畴、山峰倒映如画,河水时而潺缓,时而湍急,平缓中见舒坦,湍急中见惊险,给人们增添无限乐趣。所漂之处,蕴含着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离启锚处1公里的新边巷,100年前曾是孙水河重要的商埠码头,它坐落于仙女寨脚下,依稀可闻仙女峰上天籁岩念佛祈祷之声。新边巷转湾是近2公里的峡谷,峡谷中,青山夹河,悄怆幽邃,宁寂中给人带来快感。 |
星城仙人桥 | 从前,娄底一带涟水河上没有桥,过往行人只能坐渡船。而渡船是财主的。财主修船并非修善积德,而是用来搜括民财,鱼肉百姓的。穷苦的人是受尽榨取,希望能架起一座过路桥,方便来往行人。 人们的心愿被天上的七位仙女知道了。姊妹们决心在涟水河上修筑一座石桥,便瞒着玉皇大帝,每晚下凡到大石山采石,搬运到青龙渡,清晨鸡叫便回天宫,不料这事被财主发现。他恨七仙女断他的财路,决心从中破坏。 一天晚上,七仙女正齐心协力运着两块大基石到梅子湾,忽听鸡叫。他们知道有人捣乱,桥修不成了,便恨恨地把大基石朝鸡叫的方向一丢,回天宫去了。原来财主为了破坏修桥,天黑就等在河边,一见七仙女搬来大基石,便大声装起鸡叫来,叫着叫着,冷不防一块大石落在头上,被砸成肉饼。 两块巨石落在梅子湾溪两边互相衔接,跨过溪流,竟成了一座单拱桥,桥下溪流潺潺,桥身石棱,形状奇怪,人们便在桥上雕刻“仙人桥”三字,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常有人在桥边上设斋供奉仙女。“仙桥月朗”成了娄底八景之一。 |
娄底连璧书院 | 连璧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率邑绅彭华翥等倡建于望湘门之东,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故名。每年仅支“学田修金20两,师生住斋者少”。嘉庆十八、十九年(1813—1814),邑绅议移建,“以基地构讼”未果。二十一年(1816),知县李世经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县胡钧率邑绅迁建于观化门左侧,有门堂、斋舍、藏书楼、大成殿等,“规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道光九年(1829)山长谢琇、二十三年(1843)邑人李仁棠、咸丰二年(1852)刘象履、七年(1857)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颜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计有学田251亩,钱284.5千文,藏书万余册,图书卷首皆加朱印,印上首横刊“连璧书院”,下竖刊“隐瞒撕毁、永绝书香”。道光九年(1829),信岳麓、城南书院模式,立先师庙,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前两殿和东西书斋,院前有涟水,北倚庄山,“择形胜之区挹山水之秀”,四周红墙围绕,蔽于绿荫之中。院前有一长约5米汉白玉拱桥。门楣有曾国藩手书“连璧书院”的匾额和“涟水湘山诸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的对联。 书院山长均系社会名儒,从举人中选拔,报县衙委聘。“培植之风,感孚士气者深且远矣”。就读连璧者,多有成就,李希圣诗文名蜚文坛,罗申田担任驻藏左参赞,还有姜齐贤、李孝达等杰出人才。 光绪三十二年(1906)湘乡废科举,办新学,连璧书院改名为湘乡连璧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十二年(1944),改为连璧初级中学。1950年改名为娄底完全小学,1980年娄底置市,又名为娄底市第二完全小学。原书院旧址被毁,仅留下“移建连璧书院记”石碑1通,古樟树1株,民国时所建教室1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娄底玄真观 | 仙女山玄真观,位于娄底市城南万宝新区,地处水府庙湖区与孙水河交汇处,山环水抱。古有三女采药,行医修行于此,后功成行满,白日飞升,故名曰仙女山。唐庄宗年间曾修仙女殿于此,文革期间诸殿皆毁。2003年,娄底市道教协会筹资重建,主体建筑有南岳圣帝殿、慈航殿等,现为娄底市道教协会会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天籁岩 | 娄底市城南七公里处的孙水河南岸,有一仙女寨,海拔309米,方圆约3平方公里,山势宛若仙女迎风起舞,相传是天宫三仙女-成仙之地。南宋期间在主峰北坡建有“仙女殿”,故得山名。仙女寨南坡有一天然溶洞,洞口有一可容百多人的大石厅,厅右有清泉,四季不涸,随饮随涨,再前进分上下两洞,上洞幽深莫测,下洞有七厅直通孙水河钟鼓潭。洞原名“潇洒”,又称“胜岩”。明崇祯年间,湘潭县教谕龙吟与同人游仙女寨时,觉得这个溶洞“潇洒之名,按形则无据,设语则不韵”,“询问山僧,俱莫能对”,于是他们讨论为洞更名。依据此地“山不乏岩,岩不乏泉”,这些“天然馨材”,在空谷生成的风的作用下,“遭之而成韵,拂之而成声”,那些洋洋自得的游人在这里唱之、和之,与自然界生成的各种音响组成了美妙的音律,于是,他们“假山僧茗一盂酹山灵,易其名曰天籁岩。” 天籁岩洞口原建有庵堂,在洞东200米处建有“东林寺”,官绅、百姓,文人、墨客,多到此游览,亦留下诸多墨迹,清代重臣曾国藩曾手书“天籁岩”三字相赠。另据《娄底日报》载:1927年毛泽东在进行农-动考察时,也到过天籁寺,还在庙墙上题诗:“千山拱立气吞虹,长箫天造非人工,好处修心养性地,盖天钟秀馋帝王。”因此,这里名声远播,曾一度出现“日有万人朝拜,夜有千盏明灯”的盛况。 后来寺庙陆续被毁。1986年,退休老人张淑良到此从师受戒当主持,法名释戒参,她卖掉一套房屋,并多年积蓄,共募集资金10余万元,在洞口修复庵堂,洞中置观音、圣帝塑像,大门正中塑曾国藩手书“天籁岩”,并嵌门联“有意烧香何必远朝南海,真心向善此处便是灵山。”自此续了香火,仙女寨又热闹起来了,每到星期天,初一十五,游人如织,特别是每年的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三日,到此朝拜观音菩萨者成千上万人。1997年,又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在洞右侧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天籁寺”,内塑观音、圣帝和十八罗汉像,该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高20米,为红墙黄瓦重檐翘角古典宫殿式建筑。1999年,又在寺旁修建300多平方米宿舍。2000年5月21日,在“天籁寺”举行盛大宝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典礼,省佛教协会、省政府宗教事务局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及当地数千游客和佛教群众参加了这一盛会。 现在,天籁岩不仅是善男信女朝拜之所,更是娄底市民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陶龛学校 | 陶龛学校位于娄底市西阳乡白鹭村的涟水河畔。清咸丰、同治年间,白鹭湾有个叫罗信南的先生,钟爱陶渊明的诗集,读后常将书搁于神龛之上,自号陶龛居士,以赋诗讲学为业,四方从者甚众,常欲建校施教而无力,赍志而终。其子罗长裿(字申田)为继父志,以历年游宦薪奉(官至西藏左参赞),置田租二百四十担,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陶龛义学”,校址设创办人罗申田家的画竹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办新学,“陶龛义学”改称“陶龛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罗申田之子罗辀重主持校政,奉令改学堂为“陶龛学校”。一九一四年,罗辀重留美归国,辞官不仕,以教育为己任,加捐田租百担,毁家办学,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学校几经新建、扩建,发展成为占地八十多亩,房屋十一栋八十七间,包括二十三间教室及食堂、礼堂、办公、宿舍、图书、仪器、医药、音乐、美术、缝纫、印刷、商店等室,建筑面积达九千四百二十平方米(见陶龛学校原址模型图),还有球场、游艺、农场、工厂、猪舍、鱼塘、假山、喷池等设施,鼎盛时学生人数逾千人,生源遍及东南各省。 罗辀重主持陶龛学校,他认为:千教万教,要教人“求真”,千学万学,要学做“真人”,他主张学校要视儿童为“主人”,一切工作要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所有,所治,所享。以“血性”二字为校训,注重“体、德、智、美、群”五育的价值,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闯出了一条开办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新途径。尤其十分重视学生课外实践和参加社会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努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临危不惧,合作互助,患难相处,服务军人,不怕牺牲”的品德,并积极参加抗日救援活动。 陶龛学校在当时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之盛誉,专家、学者及外地师生来校参观访问者不绝于道,陶龛成为了一所独树特色、誉满海内外的乡村小学。罗辀重被誉为“一代宗师”。 1961年,因修溪口水库,陶龛学校全部建筑物被拆除,与犁头学校合并,称“白鹭完小”。1986年,娄底市政府拨出专款,在白鹭湾修建新校,恢复“陶龛学校”(小学部)校名。湘乡市亦在白鹭湾毗邻的毛田乡竹园村建陶龛学校中学部。1991年9月21日,来自台湾、港澳及十多个省市三百多名陶龛校友欢聚一堂,热烈庆祝陶龛学校九十周年校庆,同日,《陶龛校志》、《罗辀重遗著选编》二书在庆典上举行首发式,设在校园内的“罗辀重纪念馆”亦同时开馆。尔后,娄底市成立“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会”,并编辑出版了《罗辀重文集》一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