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城南,指的是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 南京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酒楼、茶馆、小吃,青楼0院也应运而生,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描写的就是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 由于历史的变迁,十里秦淮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4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重点开发秦淮风光带进行了复建和整修,恢复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商肆风貌,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包括瞻园、夫子庙、白暨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还有诱人的秦淮夜市和金陵灯会、民俗名胜、地方风味小吃等,使中外游客为之陶醉。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贡院西街53号 类型:河流特色街区文化旅游区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1-6小时 电话:025-52209788 官方网站:http://www.njfzm.net/ 社交帐号: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但各景点不同,一般为9:00-22: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江南贡院:成人25元,学生12元;夫子庙大成殿:成人30元,儿童15元;李香君故居:成人16,学生8元;秦淮画舫:白天票60元一人,夜晚票80元一人;瞻园:成人30元,学生15元。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夫子庙社区 夫子庙社区:位于夫子庙旅游风景区,辖区面积0.38平方公里,居民2221户,总人口6174人。辖区内有瞻园、聚星亭、南京奇芳阁清真餐馆、夫子庙特色小吃、中华门至东水关灯会观赏、秦淮河风光带等。辖区内有夫子庙小学、中华中学、财经学校、航天干部管理学院四所驻区院校;状元楼酒店、建康饭店、大上海酒店、都市客栈、消防三大队、太平天国纪念馆、伟豪电气、电信大楼等单位坐…… 详细++ |
乌衣巷 | 乌衣巷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南,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到了中唐,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南宋时期,建康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其址在乌衣巷东,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只是小街两侧的铺面房都开成了民间工艺品店,中外游人在此可以观赏和购买到各类工艺品。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故居。 乌衣巷历史悠久。据志书记载,其名源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结盟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当时在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通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秣陵改为建业。孙权是史上第一个建都南京的皇帝。当时,孙权的兵士们都是穿黑衣,驻军之地就称为乌衣营。 公元280年,晋军攻占建业,孙皓投降,吴亡,改建业为建邺(今南京市有一个区就叫建邺区)。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皇上和诸王争夺权力,互相残杀,酿成八王之乱。公元307年,晋怀帝司马炽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管理扬州、江南等地,公元317年,当时的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业,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再延,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贡院街152号南-庙内 类型:特色街区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25-52651345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南京瞻园 | 南京瞻园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瞻园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 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侵削,范围日狭,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曾几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 1958年,0南京市委书记-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建楼台亭阁13间,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东瞻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西瞻园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静妙堂等景点。 瞻园分东西两个部分,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院中两边排列着当年太平天国用过的大炮20门。二进大厅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300多件,总陈列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馆现已收集到太平天国文物1600余件,其中有42件一级文物。 西半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这些建筑和回廊把整个瞻园分成5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静妙堂位于主园中部,三面环水,一面依陆,堂之南北各有一座假山,水是相通的,西边假山上还有岁寒亭一座。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瞻园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仅八亩,假山就占了3.7亩。回廊也颇具特色,串连南北,蜿蜒曲折。 相关景点仙人蜂: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进入园内,首先看到这南门后的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这就是仙人峰。此处前有落地漏窗作框景,从暗窥明,恰似一幅山水条幅画卷,用以作为人口的对景和障景,十分恰当。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绮云峰:步入回廊,曲折前行,经海棠院,只见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这便是和仙人峰齐名的绮云峰。 静妙堂:是全园的中心,系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我们先来看一下南水池,它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虎字碑: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这块碑宽约两尺,高一米半。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除此之外,这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中国的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也不乏一笔挥就的作品。王羲之当年就一笔写成一个“鹅”字。据园内的导游介绍,细观此“虎”字,一虎端立,雄视生威,虎头、虎嘴、虎身、虎背、虎尾,清晰可辨,仿佛仰天长啸,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 类型:园林/花园博物馆历史建筑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25-52238687 官方网站:http://www.njzy.net/ 开放时间: 日场8:00-17:30;夜场17:30-20:30 门票信息: 日间成人票30元/人,夜场成人票40元/人,老人票、学生票半价;景区语音讲解(不含门票)20元。南京瞻园 南京瞻园 |
朝天宫 | 朝天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朝元贞(1295~1296)年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 南京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称治山,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冶铁铸剑,后历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庙宫殿。明洪武年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赐名为“朝天宫”,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宫改为江宁府学和文庙,朝天宫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 朝天宫景区(含江宁府学和冶山) 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朝天宫6号 地理位置:东经118°46′′11"北纬32°o02′′09" 历史文化沿革: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此建冶城寺,元兴三年(404)桓玄废寺为别苑。刘宋时改为总明观,作为全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唐更名为太清宫。杨吴武义二年(920)建紫极宫。南唐建武烈帝庙。北宋立文宣王庙,继又改为天庆观。大中祥符时又改为祥符宫。元元贞年(1295)又为玄妙观,至顺二年(1331)改为永寿宫。明洪武年间重建,作为祭祀天地和国家大典前大员们净身及官僚贵族子弟袭封前学习演练贺天子礼节的地方,故称朝天宫。清初至道光间为道观,咸丰中毁。太平天国失败后,迁鸡鸣山麓的江宁府学于此。今朝天宫古建筑群系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所建,中为文庙,西为卞公祠,东为府学。所用木材均采自海外,所用琉璃瓦,则采自江西景德镇。民国则为中央教育馆所在地。民国25年(1936)曾改为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尊经阁、顾亭林祠等建筑亦于此时被拆除。民国34年(1945)为首都高等法院。 今朝天宫为南京市博物馆址。它是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宫殿式体制。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现仍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现存主要建筑:最南边为宫墙,正南照壁上砖刻“万仞宫墙”4个大字,墙内有泮池;宫墙东、西两面入口处各有砖坊1座,3间3拱门,中门较大,上有砖刻横额,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贯古今”;西坊门处有下马碑,上刻“文武-军民人等至此下马”。自南往北,棂星门是文庙的正南门。4柱南北各有石狮1,雄雌成对,共8只。牌坊通面阔15.5米。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戟门面阔5间29米,进深12.29米,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均用斗拱。它是文庙的中心建筑,用材较大,殿前丹墀基本如旧,东西两庑和走廊各12间。大成殿后是崇圣殿,亦称先贤祠,歇山顶,檐下斗拱。殿后高处有花敬一亭,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等;阁前有御碑亭,碑上刻乾隆六巡江南时为朝天宫景区所题诗文,故名。敬一亭两旁叠石堆山,筑水池,布置庭院,别有情趣。 朝天宫历来是帝王将相巡行和文人墨客游赏、雅集之所。东晋王导、王羲之、谢安,唐代李白、刘禹锡,宋代王安石、苏轼、文天祥,元代图帖睦尔,明代严嵩,清代康熙、乾隆、曾国藩等不仅在此留下足迹,还留有传世的诗文碑记。历史还为朝天宫留下了“郭文举读书台”、“梦笔驿”、“王谢登高处”、“忠孝泉井”、“学府晨钟”等许多古迹。 朝天宫景区含江宁府学和冶山。江宁府学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7月,曾国藩到南京后,与两江总督李鸿章商量,在明代朝天宫遗址重建文庙和府学。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落成。西为文庙,东为府学,规模宏伟。府学采用堂廊四合院形式,大门内廊房四合,为生员所居;中为正堂,即明伦堂,为聚众讲学之处。 治山在江宁府学的北边,相传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地方,据说在冶城山下还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代冶炼作坊,是南京建城最早的地方,因而被誉为“南京母城”,而且建有冶城阁等建筑和各类历史遗迹。 朝天宫景区现为南京市博物馆,辟有六朝南京、大明南京、民国南京等专业展馆,馆藏文物近10万件。朝天宫景区馆藏文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内容的广泛性,它与南京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南京历史发展的浓缩,年接待量30余万人次。 所处环境: 朝天宫景区在水西门内莫愁路东侧冶山,朝天宫6号,与“江宁府学”为邻。系吴冶城故址。朝天宫景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4、43、48、82、83、306路公交车可达。 地址:南京市白下区王府大街朝天宫4号 类型:博物馆历史建筑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25-84466460;025-84200177 官方网站:http://www.njmm.cn/ 开放时间: 9:0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未成年人参观免费(十八周岁以下);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团队需提前预约方可免费参观;1.2米(含)以下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免费参观,监护人票价为全票;持全日制大学生有效证件者;票价减半、七十岁(含)以上老人者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六十岁(含)至七十岁老人凭有效证件,票价减半;持老干部优待证、残疾人证、军人有效证件者,可免费参观。 |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报恩寺碑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大报恩寺碑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南京中华门外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北邻外秦淮河,南接雨花台,东至1865园区,西至雨花路,整个园区占地面积约200亩。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今天来到园区可探寻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桥、永乐碑、宣德碑、御道、明代水工设施、三大殿遗址、画廊遗址、油库遗址、义井以及烧制琉璃构件的官窑等,当年大报恩寺的“宫阙规制”一目了然。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 类型:古迹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25-52009999 官方网站:http://www.besdchina.com/ 开放时间: 周一-周日9:00-17:30(取票时间10:00-16:15) 门票信息: 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 |
南京市博物馆 | 南京市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京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江苏省、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址朝天宫,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官式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馆前身为建国初期成立的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8年南京市博物馆正式挂牌。南京市博物馆担负着南京地区的地下遗址和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文物的保护、藏品的征集与保管,以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为基础,展示南京在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的轨迹,展示南京古都历史文化的成就。 南京市博物馆拥有十万件文物收藏,上溯远古,下迄民国,藏品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南京历史的见证。保管部承担了国家文物的收藏保管工作,并对藏品进行研究。在馆藏文物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青瓷莲花尊、王、谢家族墓志、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渔翁戏荷琥珀杯、七宝阿育王塔等一批文物蜚声中外,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精粹的典型代表。在藏品研究方面,已出版了《六朝风采》、《金与玉》、《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明代冠服首饰》等,藏品介绍在《南京文物精华》、《南京文化志》、《南京文物志》、《江苏省文物志》等书中都有一定的篇幅。 该馆将展览定位于展示古都南京历史文化上,根据馆藏文物的特点,结合历史文献,近几年,举办了《六朝风采》、《明都南京》、《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藏龙卧虎——年考古成果展》、《龙吟虎啸——馆藏珍品展》、《宝船·西洋·郑和》等数十个展览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中《六朝风采》展览荣获首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称号,《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提名奖。 此外,还多次引进境外的文物艺术品展览,先后举办了《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藏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公元15-16世纪佛罗伦萨贵族服饰展》、《阿拉伯艺术展》、《贾科莫·普契尼和卢卡南京展》、《台湾当代陶艺展》、《台湾当代金属艺术展》等。馆藏文物多次远涉重洋,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展出,引起各地观众的极大兴趣。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4小时 电话:025-84807923 官方网站:http://www.njmuseum.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领票进入),周一9:00-12:00(11:00停止领票进入),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天开放,每年除夕、大年初一闭馆休整。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户口本、学生证、医保卡等)现场免费领票。或在官网上免费预约门票后再到现场领票,预约网址:http://www.jswenhui.com/njmuseum |
秦淮河风光带 | 秦淮河风光带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秦淮河的源头有两处,东部源头出自句容市宝华山,南部源头出自溧水县东庐山(天生桥下胭脂河),两个源头在江宁区的方山埭交汇,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历史上极有名气。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 类型:河流 游玩时间:建议4-5小时 电话:025-52377008 官方网站:http://www.njfzm.net/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秦淮河 秦淮河 秦淮河 秦淮河 秦淮河 |
南京中华门 | 南京中华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中华门古称聚宝门,是南京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是我国古代城垣建设的瑰宝。中华门建筑形体像瓮,是专门为抵御敌军攻城而设计的。瓮城工程雄伟,结构复杂,城分两层,门有四重,建有2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它是我国最大的瓮城,现设有瓮城历史陈列室。 南京古城墙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中华门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间,传说在修建时遇到“海眼”,随建随塌,后来“借”来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聚宝盒埋了下去才大功告成,故又名聚宝门。 中华门整个建筑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剂、垒砌巨砖而成极为坚固。它的南面有雨花台作为天然屏障,门前后有两支秦淮河水横贯东西,前临长千桥,后倚镇淮桥,地势险要,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中华门构造精巧,共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二十七个藏兵洞,两条登城和一条马道。最上层筑有重檐,庑殿顶的敌楼,可供了望。其中藏兵洞既可埋伏士兵,又可储备物资,二十七个藏兵洞共可藏兵三千以上,实为古代创造性的军事设施。而每道券门都有一道千斤闸,即使敌军能闯入城门,只要千斤闸一落下,便可切断敌军退路,伏兵四出,成”瓮中捉鳖”之势。 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陡峻壮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架设一批高杆照明宫灯和草坪灯。广场和镇淮东、西桥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而且美化了城堡的外环境,使城堡更显雄壮巍峨。城堡与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中华门建筑宏伟,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它的兴建前后历时21年,砌城墙所用城砖,每块长约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15-20公斤,这样厚重的城砖,烧制技术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城砖的制作由南京工部、京师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共125个县承担,烧成后由水路运送到南京。 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在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所以城砖的质地细密坚实,虽经六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如初,可见当时沿江人民为了建造这座宏伟的京城曾经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 八十年代以前,中华门城堡常年废弃,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1980年正式开放后,在国家旅游局、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园林局及秦淮区人民政府等单位领导和规划下,采用边开放、边维修、边完善内部设施的办法,相继设立了中华门史料陈列室、盆景园等,完成了城堡四周居民和多家商店工厂的搬迁以及大量积土乱石的清运平整,全面整修了二层朝北墙体,并着意绿化、美化环境。到目前为止,除敌楼、绞关亭外,基本上恢复了古城堡的原貌。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西门与中华东门间 类型:古迹城堡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5-52311613 开放时间: 8:30-20:30 |
秦淮河古桥 | 秦淮河古桥 镇淮桥 始建于东吴时期,称为南津大桥,毁于东晋时期的王敦之乱。南朝时也称朱雀航、朱雀桥,是通往城外的主要交通枢纽。杨吴天祐十一年(914年),都水使在此建桥,始称镇淮桥。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重建。开禧元年(1205年)丘崇为留守时重建。宝祐四年(1256年),留守马光祖重建。镇淮桥系十里秦淮诸桥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坚固、装饰最华丽的桥梁。明代以后,规模逐渐缩小,至清代桥亭数十楹的壮观气势已不复存在。1960年经过改建拓宽,桥体长32.4米,宽26.2米。1995年在此桥东、西各建桥一座,该桥现已成为中华门历史景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朱雀桥 朱雀桥原址在今镇淮桥处。三国孙吴时称南津桥,南朝时称朱雀航、朱雀桥,后亦称南航、大航、南门桥。晋咸康二年(336年)重建朱雀航,正对朱雀门。晋太元三年(378年),谢安置重楼并二铜雀于桥上,以朱雀观名之。此航在二十四航中规模最大,桥宽6丈、长90步,是沟通南岸和北岸的主要通道,南朝萧梁时移至现址。隋朝采取贬抑金陵政策,南京城市遭到巨大破坏。自唐朝以后,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凭吊六朝形胜,抒发怀古之情。杜牧《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诗句,使此桥名声大噪,成为一座历史名桥。 武定桥 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题名“嘉瑞浮桥”,亦称上浮桥,与朱雀桥(下浮桥)相对。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马光祖重建。明初易名“武定桥”,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此名又与文德桥相呼应,俗称文、武二桥。明代与旧院相邻,四周街衢相连,景色清丽,纨绔子弟来往不绝,为名噪古城的闹市区。199 年拓路时加宽桥体,古桥犹存。 来燕桥 此桥西侧为古秦淮二十四航之一的骠骑航。航因东晋大臣纪瞻骠骑将军府而名。纪瞻与王导等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成为开国元勋,拜为骠骑将军。他于乌衣巷建府,馆宇崇丽,与王谢故居的来燕堂相辉映。骠骑航后被毁,后人建浮航以替之。1988年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桥梁。因桥南古乌衣巷有著名的“来燕堂”,故取名“来燕桥”。 文德桥 此桥原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木桥,万历二十六年由钱宏业改建为石桥。桥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木桥。1987年改修为汉白玉桥栏,青石桥面。因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明月分为两半。此时人立桥上,俯身可见桥下两个“半边月”,称“文德分月”;立身自顾无影,即为“月当头”奇观。每逢此日,桥上人山人海,观月者常将桥栏挤断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桥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传之于世。 文源桥 明初安徽贵池人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取第一,称“三元及第”。后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青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建,后多次整修。解放后,因从夫子庙通过此桥可直达白鹭洲,又更名“白鹭桥”。1986年整修桥梁,在桥上发现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秋重刻“黄文贞公传”石碑一块,便证实此桥古名确为“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及科举文化的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相呼应,故再更名“文源桥”。 平江桥 清朝时期,此桥北面原为江南贡院平江府号舍区域。每逢乡试大比之年,参考士子由秦淮河南岸跨桥而步入贡院,其余时间则很少有行人通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贡院失去原有作用。民国初年,在“拆贡院辟市场”的潮流中,江南贡院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成为夫子庙的“商肆闹市”。平江桥也由考场消亡而废圯。随着夫子庙地区旅游景区的扩展,1989年,此处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桥梁。2003年翻建成青石桥。 文正桥 此桥以西20米原有利涉桥,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桥改建石桥,民国时期利涉桥严重破损拆除,桥墩尚存。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侨东侧建铁路桥。1958年拆除贯穿市区的铁路,此铁路桥改为人行桥,定名文正桥,寓于“夫子庙儒学内涵、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正宗”之意。 |
南京夫子庙 | 南京夫子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 南京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夫子庙修葺后已接待游客一亿多人,平日接待游客在十万人次以上,节假日均达三十余万人次上,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夫子庙社区 夫子庙社区:位于夫子庙旅游风景区,辖区面积0.38平方公里,居民2221户,总人口6174人。辖区内有瞻园、聚星亭、南京奇芳阁清真餐馆、夫子庙特色小吃、中华门至东水关灯会观赏、秦淮河风光带等。辖区内有夫子庙小学、中华中学、财经学校、航天干部管理学院四所驻区院校;状元楼酒店、建康饭店、大上海酒店、都市客栈、消防三大队、太平天国纪念馆、伟豪电气、电信大楼等单位坐……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夫子庙社区 夫子庙社区:位于夫子庙旅游风景区,辖区面积0.38平方公里,居民2221户,总人口6174人。辖区内有瞻园、聚星亭、南京奇芳阁清真餐馆、夫子庙特色小吃、中华门至东水关灯会观赏、秦淮河风光带等。辖区内有夫子庙小学、中华中学、财经学校、航天干部管理学院四所驻区院校;状元楼酒店、建康饭店、大上海酒店、都市客栈、消防三大队、太平天国纪念馆、伟豪电气、电信大楼等单位坐…… 详细++ |
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 | 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数不清的中国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经史子集为本,以“学而优则仕”为纲,穷其一生,竭尽全力,换取仕途功名。科举之利弊,自有众人评说,然而它确实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其影响依然可以从当今高考等各类考试中窥见一斑。 按照规划,科举博物馆及其配套项目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总占地面积约6.63公顷,总规划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为明远楼以南、以西部分,占地2.7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主要是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建设科举博物馆主体和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约9.46亿元。二期工程为明远楼以北、以东部分,占地3.88公顷,主要是修缮飞虹桥,打通江南贡院历史轴线,建设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新设计的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历史宝匣,它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录的魁星堂为核(暗示科举学而优则仕之核心),以刻满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皮(暗示科举的内容),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隋、唐、宋、元、明、清……,如同科举历史册页),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等待开启。 科举博物馆宝匣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一个静静的浅水池。当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古称“鉴”),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这个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游客由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一边是布满文字的经匣,另一边是瓦砾堆积的立体庭院,参观者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 至底20米,宝匣下面是一个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庭院晴天有日影移动,雨季有水滴涟漪。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望上空,在魁星点斗四周,历代状元名录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参观者沿自动扶梯拾级而上,穿梭于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历史之中,或实物呈现,或虚拟演绎,在恍惚间跨越科举千年,走出宝匣,明远楼已矗立在眼前。 设计为科举博物馆展陈提供了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一系列展陈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尺度展品及不同类型设备的多种需要。 设计充分考虑了残障人士的需要,进行了完整的无障碍设计,可以让有需要的参观者方便到达博物馆各处。 设计也为特别贵宾提供了专用通道。在不影响大众参观的条件下,为贵宾提供方便。 博物馆也是一个绿色建筑。考虑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设计结合南京的气候特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源消耗,节约经营运转费用。 明远楼在经过保护与维修以后,将有条件向大众开放,供游客登高游览。 明远楼两侧将恢复206间科举考棚(为江南贡院盛期20600余间考棚的百分之一),作为室外实景展示,参观者可以看到科举考生百态千姿,并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下实现身临其境的观感效果。 清朝末年,历经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盛极而衰,最终被弃。然而,科举所倡导的公平公正的选材理念,在现代社会里展现出蓬勃生机,为当今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不可或缺的历史借鉴。正如西方历史学家所言:迄今为止,除了科举还没有更好的选拔制度。如果说指南针、火药、纸和活字印刷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科举制度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制度性重大贡献。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金陵路1号 联系电话:025-86626556 金陵路社区 金陵路社区: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辖区面积0.21平方公里,分为新姚家巷、平江府路、贡院街、桃叶渡4个小区,有居民1259户,常住人口4562人。辖区内有江南贡院、吴敬梓故居及南京市中医院、秦淮区图书馆等单位。…… 详细++ |
南京太平天国壁画陈列馆 | 南京太平天国壁画陈列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太平天国壁画 南京太平天国壁画位于汉中门附近堂子街88号一座古宅,太平天国时壁画比较盛行,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枋上作画。 这座建筑第三进的墙壁与屏风门和第五进的木板壁与门楣上,保留下来18幅墨迹清晰、色彩艳丽的壁画,经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鉴定,确认为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作品。 太平天国壁画存于绩溪县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内容为攻城、进军、神怪故事、俚歌、题字等。其中一幅主画称《攻城胜利图》,长2米、宽1.5米。据考证,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二十日太平军首次攻克旌德县城的写真。壁画如实地再现旌德县城特点。 壁画之内容:城西北两面负山,北门外有七级浮屠。城内有孔庙、文昌阁、城隍庙。东门有屋挂着清军团练局的招牌。攻城军旅,自左向右挺进,以旌旗为先导,旗上边有“太平天国”、“粤东同义”、“护天义”等字。以两云梯攻城,城头两军厮杀,城下飞旗传令。太平军足着草鞋,威武神勇。北门大开,清朝-长跪乞降,城内百姓蜂踊出城,投奔太平军,显示了太平军攻克旌德县城的战斗情景,也表现了太平军战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力。 这组国内罕见的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王谢古居 | 王谢古居陈列馆坐落在闻名海内外的南-庙秦淮河南岸,走过文德桥,进入乌衣巷,就可以见到陈列馆那古典民居风格的建筑。这里在三国时代,是吴国戍守首都建业的军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士兵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至今在巷内还遗有古“乌衣井”一口。 东晋时期,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夫子庙(东晋时又名宣尼庙)乌衣巷地区成了朝廷高级贵族的居住区,华宅高第,鳞次栉比,如东吴大文豪陆机的后裔在这里营宅,“屋宇崇丽,园池竹木,自足赏玩”。特别是宰相王导、谢安等王、谢家族成员多居住在这里,更使乌衣巷声闻京师,当时首都城内上自皇帝,下到群臣,都曾到这里商讨国策、咏诗赋文,留下众多佳话。王、谢家族涌现了如王羲之、王献之、王殉、谢眺、谢惠连、谢灵运等文化巨人,给予中国文化、艺术以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乌衣巷内的王、谢故居一直受到后人的尊敬。中唐诗人刘禹锡有感于世事沧桑,六朝繁华不再,遂写下千古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后,这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探索之地,有关诗文不绝于史。 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在乌衣巷旧址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陈列馆,其主体建筑为“来燕堂”、乌衣巷“听筝堂”和“鉴晋楼”,楼堂外的墙壁上嵌有《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图》、《对狮图》、《行乐图》等六朝砖印壁画仿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庭中又建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觞”渠。陈列馆十分重视六朝历史文物的征集和陈列工作,这里运用大量珍贵的六朝文物布置了东晋起居陈列室,王、谢家族变迁史陈列,六朝历史和六朝书画、雕塑、瓷器、生活、战争等专厅,对人们全面了解六朝文化,认识王、谢家族在东晋时期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所作的贡献具有重要价值。 馆内还布置了秦淮河两岸优美的旅游景观展览,以展现南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貌。“王谢古居”陈列馆内保存的珍贵文物,典雅的建筑,精致的陈列和许多艺术名家诗文楹联,构成了“六朝古都”南京又一处文化与旅游精品景点。 相关景点 鉴晋楼:“鉴晋”则分明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匾额上的大字均以隶体书写,大有魏晋遗风。建筑里面有着东晋的雕刻展,东晋起居室,淝水之战的壁画,竹林七贤图和顾恺之作品洛神赋的复图,以及仿兰亭的曲水流觞渠等。也都颇可以重见到魏晋人物的风采。 来燕堂:“来燕”取自当年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东院内来燕堂的堂匾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以隶体杂汉简,笔锋遒劲有力,象征着六朝时期“王谢大宅”的风范。“金陵四十八景”。其中的第28景,景名即“来燕名堂”,就是“来燕堂”,只见大堂正中竖立着一尊王羲之铜像。大学陈列了王谢古居的一上前文史资料。 王羲之塑像:王羲之爱鹅出了名,曾经写一本《道德经》换了山0士的一群白鹅。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了一首诗来叙述这件趣事呢!“山0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黄庭》即指《道德经》)。王羲之如此喜欢白鹅的原因传说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王羲之爱鹅的目的原来是为了练字。王羲之一笔写出的这一个鹅字,不知道观察了多久的白鹅才练成的。 曲水流觞:古代文人墨客聚会在曲水流觞旁,在曲水流觞里面放一个倒满酒的杯子,杯子飘到谁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饮一杯酒。而王谢古居的院落内就有这样的曲水流觞,游人很是喜爱。 |
白鹭洲鹫峰寺 | 白鹭洲鹫峰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鹫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为纪念唐朝名僧鹫峰而得名,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鹫峰寺所在的白鹭洲有着悠远的历史,东晋时为东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陈时为大臣、诗人江总的住所。唐朝开元(713~741年)年间,刺史颜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时待制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这里,并在上面建起楼阁。 明朝天顺年间,鹫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边,属中刹,下领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觉庵等。当时,有礼部尚书邹干撰写的《鹫峰寺碑记略》、葛寅亮写刻的《复修颜鲁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从《金陵梵刹志》所载明礼部尚书邹干《鹫峰寺碑记略》可见大概:“佛殿三间,翼然严正,檐牙栋宇,远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卢阁。左庑之半建观音殿,簇以画廊二十余间。右庑之半建藏经殿,亦簇以画廊二十余间,俱彩绘其壁。东廊之前为钟楼,西廊之前为鼓楼.树碑铭。又于正殿之东辟地数亩建佛堂、方丈以为讲经之所。饭僧有堂,祈福有所,栖僧有寮,退居有舍。池塘绕其后,金城抱其左。” 明清以来,鹫峰寺屡经兴衰。与其他著名寺庙不同,她的名气并不在于得到皇帝的宠幸,也不在于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而是另有独到之处。其一,与美丽的山水园林相傍。据《东城志略》云:“鹫峰寺后有颜鲁公放生池,溪云芦雪,秋景绝佳,石上锈擘窠字,日‘鱼极乐国’”。其二,几度衰败又得几经修整,这得益于那些平凡僧人与普通百姓们的珍爱有加。如明朝,曾有住持明彻和尚,喜花草。常在庭前种植牡丹、芍药。每年初夏时节,他以竹桶贮水,插以芍药,安放绿丝之中,十分鲜妍。万历十年(1582年),明彻涅檠火化,花木渐衰,以后又连遭大水,使花无存。清朝乾隆末年,高僧达宗来此驻锡,营建毗卢阁上下五楹,该寺走向中兴。清嘉庆(1796~1820年)年间,性海禅师来此驻锡,律行精严,持银钱戒,寺内香火又趋鼎盛,常主讲华严经,后来他离寺云游,遍历名刹,卒于金山。道光年间。寺宇改为老民堂,当时正殿已年久行将圮废。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人甘静斋、冯君耀率先捐资重建,并在殿前台基上围以石栏,极为坚固。工程竣工以后,太仆蔡友石撰记,学使祁春浦书碑,记载了鹫峰寺中兴的盛况。 20世纪30年代,鹫峰寺屡经风雨侵蚀,又遭火灾,再加上当时南京市内的小火车道从鹫峰寺的中心地带穿过,使寺的规模更加狭小。至解放前夕,昔日香火甚旺的古刹只剩破屋数椽。 1949年以后,鹫峰寺成为普通民居民宅。1993年,寺庙整修复原,两进三楹的殿堂经过了修复。而今,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两边还配有僧房。寺庙恢复一新,香火旺盛。古朴庄严、黄墙黛瓦的鹫峰禅寺隐现于苍松秀水之间,为白鹭洲公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秦大士故居 | 秦大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大士故居 秦大士(1715——1777年)字鲁一,涧泉,是乾隆十七年南京两名状元中的一个(另一位黄思永)秦涧泉自幼聪明,10岁时即能写出八股文,少年时书学欧阳询、柳公权,即小有名气。 他一向淡泊名利,致力于学,官至侍读学士,景山官学总裁,书称其“名儒硕德,望重一时”,乾隆二十八年,秦涧泉退休在家,于长乐路故居的后花园种植柏、梓、桐、椐四木,取意“百子同居”,世代书香相承。 秦大士故居先是宰相何如宠的府邸,后是状元府,成为南京明清两代府第建筑的代表,世为罕见。原有九进外带书楼,楼字高挑开间阔大,南京长乐路59号的厅堂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民居厅堂,仅木柱直径就达40厘米,极为宏伟。因世事更替,现故居南京长乐路59号只剩下两进,南京长乐路61号还有备道。在故居的东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诗词,秦以“诗、字、画”三绝闻名,在《艺舟双楫》中被列入能品。 秦大士故居位于今长乐路57、59、61号。南京方志学家陈作霖先生在《东城志略》中载,武定桥东为堂子巷(堂子巷之东为大夫第),有明何文端公如宠赐第。如宠,相城人,崇祯时官至大学士。至国朝嘉庆时,秦大士归老后居之。现己修葺一新,成为秦大士纪念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大士(1715~1777年)字鲁一,号涧泉,乾隆十七年(1752年)状元,官至侍讲学士,退官后,居此。其子秦承恩官至直隶总督,秦承业以帝傅之荣赠礼部尚书,故人呼其宅为“大夫第”。府第颇广,有数路多进,房屋众多,号称九十九间半。厅堂在前,楼宅居后,侧有花园,旁建书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秦大士自号秋田老人,所以其厅堂取名“秋田堂”,秦大士退任移居大夫第后,于园中种植柏、梓、桐、椐四木,取意“百子同居”,花园取名瞻园,世代书香相承。“东山楼”,为旧时秦大士故居中的原名,现陈列秦大士的传奇经历介绍和在朝为官时政绩。“涧泉楼”是因为秦大士又字涧泉,这里主要是秦大士的卧室、书房。1958年在长乐路拓宽是,拆除了故居门楼,现留存下来的鹿纹、麒麟纹、缠枝花卉、游猎图等五组砖雕,充分显示了主人显赫的地位和十分精美的砖雕工艺。 现尚存建筑为三路十进,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西路四进,门厅面阔三间10.1米,进深8米,高6米。后三进为住宅楼,侧后方花园取宋代欧阳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取其为“瞻园”。中路二进,大厅为建筑群中主体,面阔三间12米,进深8米,高8.2米。大厅梁柱粗大,门窗隔扇雕花精美,具有明显清初建筑风格。东路三进均为楼房。57号厢房墙壁内砌有石碑数块。61号院内至今还保留着古井一口,水质清澈,常年不枯。 秦大士 (1715~1777) 秦大士(1715~1777),清乾隆时状元。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有蓬莱山樵集。卒年六十三。《墨香居画识、芝庭诗稿、画传编韵》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秦大士祖籍安徽当涂。明崇祯末年,秦大士的曾祖父秦应瑚从当涂来南京避乱,住在聚宝门内的一条巷子中。其父亲秦有伦生了七个儿子,秦大士排行第二。他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少…… 详细++ 秦大士 (1715~1777) 秦大士(1715~1777),清乾隆时状元。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有蓬莱山樵集。卒年六十三。《墨香居画识、芝庭诗稿、画传编韵》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秦大士祖籍安徽当涂。明崇祯末年,秦大士的曾祖父秦应瑚从当涂来南京避乱,住在聚宝门内的一条巷子中。其父亲秦有伦生了七个儿子,秦大士排行第二。他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少…… 详细++ |
南京愚园(胡家花园) | “胡家花园”本名愚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是晚清金陵名园之一,号称“金陵狮子林”。其造型甚至可以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相提并论,它的建筑价值也绝不逊色于“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 胡家花园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该园易主徽州商贾汪氏,再易主为吴用光。乾隆以后,该园逐渐败落。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辞官归里,购下西园故址,光绪初年构筑愚园,建有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青山伴读之楼、觅句廊、依琴拜石之斋、镜里芙蓉、寄安、城市山林、集韵轩、延青阁、容安小舍、秋水蒹葭馆、栖云阁、春睡轩、柳岸波光、课耕草堂、啸台、养俟山庄、在水一方、漱玉、小沧浪、竹坞、小山佳处、岸窝、憩亭、牧亭、西圃、梅崦、愚湖、鹿坪、界花桥、渡鹤桥等三十六景,是为该园的鼎盛时期,号称“南京狮子林”。 在世人看来,胡恩燮官至知府正是仕途得意的时候,今后还有升官晋爵的机会,但是他却辞官归里,可谓“愚”得很。而胡恩燮为了标榜自己清高,故意“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实际上,胡恩燮是寓意“大智若愚”的含义,此后,民间俗称胡家花园。辛亥革命后,愚园被张勋辫子兵所据,三次革命时毁于战火。其后虽有修复,抗战期间再次被毁,现仅存原水池和部分遗迹。 “胡家花园”在晚清金陵私家园林中最为著名,以前整片整片的林子,有假山,有池塘,还有小船。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假山没了,池塘也填平了建房子,慢慢地,园林也就没有了园林的样子,开始变成居民的住宅地。 社会各界对重建“胡家花园”的呼声很高。秦淮区也启动了胡家花园保护与建设工程,按照初步拟订的《胡家花园规划设计方案》,胡家花园保护与建设工程占地5.64公顷,建设内容包括前期拆迁、建筑保护及景观建设等。在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愚湖的基础上,将按照当初的私家园林格局进行复建。复建后的胡家花园不是单纯地恢复建设古典园林、修缮传统民居,而是力争打造一个文化景观群,与整个秦淮风光带融为一体。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胡家花园2号(鸣羊街) 乘车线路:南京市内乘14、19、35、62、62路区间、63、75、80、81、85、94、103、128、301、313、317、812等路公交在集庆门站下车东行至鸣羊街可达。 凤游寺社区 凤游寺社区:位于老城南,东临鸣羊街景观大道,北至集庆路,西和南被古城墙环绕,面积约为0.28平方公里。32栋居民楼,户籍2677户,居住人口4960人。辖区内有愚园景区、凤凰台、杏花村和古瓦官寺等。…… 详细++ |
地区 | 景点 |
---|---|
石门坎社区 |
---- |
金泰社区 |
---- |
富康社区 |
---- |
苜蓿园社区 |
---- |
月牙湖社区 |
---- |
苜东街社区 |
---- |
梅花山庄社区 |
---- |
富丽山庄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