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大伊山 | 大伊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伊山位于灌云县城北部,方圆10平方公里,属泰山支脉,诞生于太古代,距今己有20亿年的历史,由12座山峰组成,最高峰226.7米,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美称。景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众多,自然风光优美,已建成石佛寺、伊山大佛等景点40多处;其中伊山大佛,为亚洲第一坐佛,全国知名的十三座大佛之一。大伊山景区现为连云港市十佳景区,连云港市影视基地,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省政府重点发展的苏北三条重要风景旅游线之一。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行全域旅游、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战略,确立“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为旅游工作主题,推出了“赏桃花、拜大佛、品美食”特色旅游产品。作为全县龙头景区,大伊山景区紧抓跨越契机,努力发挥排头兵的带动作用,聘请高等级的规划设计院正在编制《灌云县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及核心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全力实施“万棵珍贵有色树种、万株名优观赏花卉”上山的“双万工程”,结合棚户区改造,搬迁质量较差的3000多户房屋及景区内近7000座坟墓;智慧旅游及宣传推介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将围绕规划逐步实施佛文化步行街、山前河滨水风光带、镜花缘文化小镇、精品温泉度假区、景区内的景观景点、北出入口打造等建设项目。 大伊山风景区集佛文化、镜花缘文化、史前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旅游资源特色突显,将力争在2020年前将大伊山景区建成华东地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5A级景区。 地址: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陵园路 类型:森林山古迹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4-5小时 电话:0518-85085584;0518-88822956 开放时间: 周一-周日08:00-17:30 门票信息: 成人票:60元儿童票:30元大伊山 白鸽涧茯苓泉大伊山石棺墓大伊山梅花鹿岩画麋鹿崖岩画七十二洞 |
灌云县博物馆 | 灌云县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灌云县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属苏北第一批县级博物馆,素有“中国最早的石棺墓群”之称的灌云县,石棺墓群在1981年发现,1984年、1985年由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联合进行科学发掘,该墓地不仅是迄今国内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石棺墓群。 灌云县博物馆的前身为灌云县图书馆文物办公室。部分藏品由县文化馆移交。经1984年文物普查以及大伊山遗址的发掘,文物藏品遽增为此,灌云县政府决定建立灌云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 灌云县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为:灌云县历史文物陈列,主要展品有新石器时代文物、汉代文物以及部分明清字画。展品共计200件。 馆藏文物有3500件,原始社会以来应有尽有,基本不断代,是该县数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最为突出的是新石器时代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出土的170多件陶石骨玉器、凸显灌云地处汉文化带地域特征的一批陶器和明代到民国期间的1000余幅名人字画,博物馆建设是保护、传承、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 灌云博物馆的大伊山遗址出土文物,兼具了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和黄河下游北辛文化的特点,典型器如腰沿器、夹砂陶,该遗址中还出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如玉璜、玉玦、绿松石耳坠等。其中一、二、三级珍贵文物有140件。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灌云县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考古发现 从灌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传来好消息,灌云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田野调查中,于县城大伊山新发现了两处梅花鹿岩画。 灌云县大伊山梅花鹿岩画是1995年公布的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伊山主峰大山圩西侧的一处绝壁上,作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阴刻鹿画和铭文两部分,鹿角为单枝,呈倒八字形,周身斑纹,短尾,行走状,鹿身后楷书铭文。新发现的两处梅花鹿岩画分别位于大伊山大龟腰山金鸡岭上方和大山圩西北侧峭壁处,二鹿画面阴刻,较小,一鹿双枝,一鹿无角,均作回首状顾盼省保单位之梅花鹿。 业内人士认为,岩画系附近居民上山拜崖祈福所用,三处岩画应为三个互相呼应的梅花鹿岩画组合,而省保单位梅花鹿画面较大,且有铭文,似应为核心。元代岩画在本地鲜有发现,对研究元代海岱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
潮河湾生态园 | 潮河湾生态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潮河湾位于江苏省灌云县沂北乡境内,南至新沂河北堤,北与204国道相接,长3公里,河面平均宽约180m,最宽处达200多米。该河道的形成历史悠久,属海潮百年冲刷而成且呈“S”弯状的自然河流,故而得名。 潮河湾生态园濒临潮河湾,占地面积894亩,其中水体面积324亩,绿岛景区及公共用地370亩,分综合服务区、果园岛、家园岛、农耕岛、花木岛、垂钓岛、水上运动区、观赏区、休闲区、度假区等“四区六岛”。生态园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题,以亲水为主线,以休闲为目的,以生态为基础,努力突显“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生态旅游、乡土风情”的地方特色,构建游客的“心灵港湾、梦中家园”,使所有度假者既能感受回归自然的怡情和舒心,又能体味星级享受的休闲和惬意。现已初步形成“餐饮、休闲、观光、娱乐、文化、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度假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理想的目的地。 地址:灌云县沂北乡元兴村三组 路线:沿海高速灌云东出口向西约8分钟车程或从县城乘坐伊山-通榆专线车即可。 |
灌云县烈士陵园 | 灌云县烈士陵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灌云县烈士陵园建于1958年,占地30余亩,是西山公园的一部分。陵园坐落于大伊山西麓,南、北、西三面为山峰环抱,东面则鸟瞰县城。依山势建成两个坡段,用花墙隔为两院。前面正中耸立着气势恢宏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原国家内务部长、中国革命“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亲笔题词:“与日月同光”。碑前草坪如茵,是人们悼念先烈的-场地。碑侧的高大龙柏四季常青,犹如忠实守灵的卫兵。前院两侧建有陈列厅。北厅存放着37位烈士的业迹和遗物,南厅存放着悼念烈士的挽联、帧幅等。后院为烈士墓地,先后安葬14穴、20位先烈,其中有老红军王荣江、县大队副郝光胜、伊山区委副书记任树云、民主人士吴辟初等知名烈士,还有玉蟾山战斗无名英雄七烈士等。整个陵园松柏叠翠,庄严肃穆,是一方饱浸人民深情的革命纪念地。 该园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市政府、连云港警备区命名为“连云港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被县纪委定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灌云县共有革命烈士1222名,全县境内安葬烈士240名,其中集中安葬105名,分别安葬于县烈士陵园和侍庄乡、图河乡、小伊乡、沂北乡、龙苴镇等5个乡镇陵园内。全县百余座分散烈士墓将陆续迁入县烈士陵园。 信息来源:中共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信息来源:中共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
伊芦山景区 | 伊芦山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伊芦山位于连云港市南、灌云县城东北各15公里,是商代开国大臣伊尹晚年结庐退隐的地方。拥有三千多年人文历史,现存有古代石刻群、三生石、钟庵、石佛寺、七十二藏军洞等众多旅游景点。以伊芦山为核心的伊隐小镇特色旅游景区除伊芦山山体公园外,还新建了伊山梅园、伊芦山枫园、伊尹美食街、伊尹中草药种植园、伊芦中医馆等景点。 伊芦山海拨212.5米,但却有着国内无可比拟的悠久历史文化。 伊芦山成山于20亿年前,是泰山东起首脉,古时是海上的一座岛屿,素有小蓬莱之称,又有“海上仙山”的美誉。商代开国贤相,“厨祖”“汤药之祖”伊尹晚年曾来此结草为庐、隐居修练,因此后人便称此山为“伊芦山”。无论从成山历史还是从人文历史上来看,伊芦山不输给国内任何一座名山大川。 汉朝大将钟离昧出在伊芦,后人为了纪念他修了钟奄;伊芦山自古以来还是军事和交通要地,薛仁贵征东在此屯过兵,栓马松今尤在,陆灵霄成仙在伊芦山,一日千年的故事代代相传……凡此种种,伊芦山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神山。 从伊芦山顶向西南方向看,还有大小两座山,大的称做大伊山,小的称做小伊山,连云港灌云境内的三座山皆因伊尹而得名。 伊芦山不仅有如画的山光水色,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摩崖造像、文字题刻,加上文人雅士的吟诵诗章、笔记小品,民间代代流传的轶闻故事,记载着伊芦山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登临伊芦山,游客将会一次性体验欣赏书法、石刻,享受登山、赏景,感受时光飞等各种乐趣。 交通优势 伊芦山景区位于灌云县东北部同兴镇,距离灌云县城、连云港市区都仅有15公里,从G15灌云北下高速一路向东仅5分钟车程,2019年即将建的花果山国际机场和高铁站仅一刻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
白鸽涧 | 大伊山有许多古老的岩洞和幽深的涧沟,蕴藏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引人入胜而感到惊奇,成为历代文人写作的素材。其中有一处叫“白鸽涧”的古迹,它的来历,广为民间流传。其内容是一个“异类相亲”的故事,使人感到很有兴趣,成为佳话,一直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 白鸽涧位于大伊山西峰。据清代史书《朐阳纪略》记载:“大伊山中峰由南而北,西望如屏,白鸽涧在万丈崖头,峭壁难登。”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奇特景点,当地居民又称老鸽涧。其实与鸽子毫无关系。今人侍述明先生经过多次考察,他在“大伊山”一文中写道:“远古时这儿海鸥云集,蔽天遮日。因这儿山势陡峭,偏僻荒凉,整面山坡从古至今无人居住,且草木繁茂,虫食丰富,鸥鸟便于栖息,古人称海鸥为鸽,故名”因为海鸥体羽为灰、白色,所以史书记载为白鸽涧,与传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白鸽涧并不深阔,但攀登较困难,险象丛生。有人说,“要登白鸽涧,不能回头看”,因为这里悬崖绝壁,向上攀登时再往下看,会心慌腿软。最好两三个人,结伴同游为宜。 从老龙涧翻山至海船石草坪,沿西坡古道攀登过去,不远处就看见白鸽涧。这儿少有人来,荆棘缠绕,崎岖难行,但其景独特,涧洞相连,怪石兀傲,令人兴致昂然,非探个究竟不可,涧上有涧,洞内有洞,洞外有阶,阶上奇崖,奥妙无穷。在陡峭的山洞深处有一洞口,仅容一个人进出。过涧即升仙台,台上玩石生灵,像形多样,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在这里,民间有一个异类相亲的有趣传说。从前,大伊山东边离海很近,海边有个青年渔民。他非常喜欢海鸥,经常和海鸥在一起玩耍。只要他在海边高喊一声:“海鸥你们来吧!”而正在空中翱翔的朋友们,就会成群地飞到他的身边,陪他游玩。一天他的父亲说:“儿啊!听说海鸥皆高兴和你在一起玩耍,何不捉几只供为父玩耍和尝尝鲜呢?”青年渔民听了,虽然心中不悦,但父命难违,唯唯而退,很犯踌躇。夜不成眠时,忽然梦见一群女子蓦然而至。为首的一个俊丽的白衣女郎对他说:“平日里感君对我们另眼相待,有多次猎手设网捕捉,都被你阻挠,使我们获救,故每日陪你游玩。今日汝父心怀叵测,欲擒众姊妹,煮而吞之,使你为难。我们只好全家迁移。汝若想念我们,可至西边大伊山的白鸽涧找我们。”说罢,倏忽不见。(见宋·吴自牧《梦梁录》) 青年渔民听后,十分懊恼。次日来到海边,只见每天相伴为伍的海鸥在天空舞而不下,以后排列有序,飞至他头顶上空,叽叽咕咕叫了几声,皆振翅西去了。以后,青年渔民每天到海边,感到海天一色,空悠悠的什么都没有,心中十分惆怅,便只身一人,寻找到大伊山老鸽涧,仍与海鸥欢聚在一起。安身在崖头的一人洞之内,每天在山涧旁的石台上,看海鸥飞舞。据说这个渔民以后得道升仙。故后人称老鸽涧的一人洞为仙人洞,石台为升仙台。 据说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江苏吴县人。闻听大伊山白鸽涧有此奇事,曾来大伊山游览,并对此留有诗句曰:“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诗中的“机”字,谓无心机者,则异类亦与之相亲,如果别有心机,则异类远飞而去。到宋朝末期音韵家刘志方,还以此诗中“忘机”题名,谱为琴曲,成为一首抒情的小品。(见《神奇秘谱》一书)。 大伊山茯苓泉大伊山石棺墓大伊山梅花鹿岩画麋鹿崖岩画七十二洞 |
茯苓泉 | 素称江北第一泉的茯苓古泉,位于大伊山最高峰东麓,古佛寺山门外的一块三面环山,一面朝阳的山间台地上。 这里的风光,非常优美。一条清溪,曲曲弯弯从山里老龙涧(与山南老龙涧同名)延伸而来。不时地有几片花瓣或柳叶,随着流水在古泉旁绕一下,然后向东漂去。清人乾降年间兵部尚书杨锡绂,来此游览后,曾有诗赞曰:“一径伊山后,天高四野平,草痕延烧色,冰腹静澌声。”其意是这里风景秀丽,游人到此,顿觉心旷神怡。四野平静,夕照草坪。春风解冻,已听到冰层下潺潺流水声。如此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沿着溪边小路,行数十步,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泉,呈现在眼前。周围有百余米花墙,将古泉圈了起来,形成一座庭院。古泉在其中央,是条石砌成,上下垂直二十余米,直径约两米,上有井盖。古泉正面,有一巨碑,上有碑文记载,名曰茯苓古泉。整个建筑,别致典雅。史书记载,它已有千年历史,为北宋皇佑二年古佛寺开山僧,主持王香公,为了解决干旱吃水困难,花了三年时间,掘淘而成。 据海洲《朐阳纪略》记载:“大伊山古佛寺山门外,有寄生树,松根茯苓所染,为茯苓泉,甘美益寿。”此泉水甘醇清洌,饮后沁人心脾,延年益寿。对此,近有医书注曰:“茯苓亦作茯灵,其根椭圆形,附生松树根下。多孔菌类植物,菌核成块状,其质坚硬。直径二三十厘米,重达十余斤,内部白色且有红筋。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繁衍生长。味甘性平,食之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心悸失眠和水肿等症。” 清代咸丰年间,著名戍边将领冯子材,曾扎兵伊山,嗜茯苓泉水成癖。后调防至镇江任总兵,不远千里派人来伊山,船装茯苓泉水供食用。他还致书大伊山绿营守官马宣三说,“大伊山茯苓泉,堪称江北第一泉,盖过镇江天下第一泉”。(马宣三之孙马绍卿“家书集存”载) 民国期间,大伊山街南头,青龙桥旁,有位名叫路申甫的先生,开设浴池,特将冯子材赞誉茯苓泉为“江北第一泉”作为浴池商号,并在大门对面影壁上,每个字书有斗大的“江北第一泉浴池”,门前悬挂灯笼上面也书“第一泉”三字,招揽顾客,座无虚席,拥挤不动。致使街北头玉兰亭浴池和中大街又新亭浴池生意萧条。 抗日战争时期,茯苓泉水有灵性,日伪军取水时,多次发生浑浊。老百姓取水时,无不清洌味甘。1944年冬,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率领数万人马,途经伊山,他也慕名茯苓泉,派人取水饮用,泉水又出现浑浊不清。他嫉恨得正欲把茯苓泉毁塞,未及动手已被八路军炮声轰跑,结果全军在阜宁县被新四军消灭。故有“茯苓、茯灵,忠0分明,好人取水,清澈晶莹,坏人取水,浑浊不清。”的民谣。 1956年秋,时任中央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来灌河口视察,逗留伊山。曾游览大伊山,品尝了茯苓泉水,她感到味甘可口。遂对跟随采访的笔者说:“此泉虽占地不大,但它根底很深,不露声色默默无闻地渗出这么好的清水来,取之不竭的为人们作贡献,我们应该纪念它!” 钱老的话让人感受颇深,对物对人皆富有很深的哲理,当永铭不忘。 大伊山白鸽涧大伊山石棺墓大伊山梅花鹿岩画麋鹿崖岩画七十二洞 |
伊芦山石刻群 | 伊芦山石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伊芦山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伊芦山,石刻主要分布在伊芦山中峰和西峰两处。中峰以中庵为中心,院内井旁石壁上有王同题刻“奇泉”草书大字;院东南角石壁有2.4米正方形石刻一方。在东向的悬崖上天然石洞内有王同“云洞”题刻,行书;在中庵下侧西南台阶阶旁石坡上有“高山流水”四个大字为王同题刻,楷书。 伊芦山西峰山脚下的耶苏教堂东岩壁上有隶书“更衣处”,楷书“衔杯处”;南侧有楷书“龙神岩”;篆书“月泉”。从“龙神岩”石刻向上,有隶书“云关”;向南为王同楷书“含光”题刻。从“云关”题刻向上有隶书“翠壁”;西侧有楷书“云龙潭”。龙祠(二郎庙)遗址有廖世昭题刻。从“翠壁”向上有隶书“三生石”,西峰顶有隶书“第一峰”。 伊芦山石刻群,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备,为研究连云港市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有着重要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主峰:北至主峰分水岭,东至“云洞”向东100米,西至“高山流水”向西100米,南至山底脚处外延长20米。 西峰:东至马脖子,西至伊芦耶稣教堂向西15米,南、北至山底脚处外延20米。 |
大伊山石棺墓 | 大伊山石棺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伊山石棺墓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乡任庄村大伊山东麓青风岭上。1981年发现时,遗址仅存西北角。现存遗址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时代距今约65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墓。1985年2—4月进行抢救性发掘,1986年3—4月进行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5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62座,岳石文化和西周时期灰坑各1个,汉代墓葬10座。文化层厚约1米,地层堆积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棺墓61座,全部采用大伊山上自然石板镶砌而成。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余件。石器均磨制,少数留有打制痕迹,器形有斧、锛、铲、凿、杵、研磨器等;骨器有针、锥;玉器有璜、玦、耳坠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泥质红陶为主,均为手制。常见器有釜、鼎、钵、盆、壶、瓶、支座、锉等。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窄堆纹、乳丁纹、刻划纹。墓葬中随葬陶器以釜、钵、罐或鼎、钵、盆为基本组合,鼎釜多带腰沿,钵多为平底,部分为盖在死者头部的“红顶钵”,其中6件底部有刻划符号。大伊山石棺墓年代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由于它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区,因而既具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征,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1995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遗址四周护坡为起始点,东、南、西、北外延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伊山至小伊山公路西边线,南至古人类遗址公园南水泥路和古人类遗址公园水塘西小路东边线,西至文物本体西护坡以西65米,北至小蔡庄村庄小路为界。大伊山白鸽涧茯苓泉大伊山梅花鹿岩画麋鹿崖岩画七十二洞 |
阅古亭 | 走进古伊胜境大门,转弯拾级而上,途经藏军洞,光临博爱亭,越过老龙涧,来到石佛寺。然后向西涉足百余步,四面青峦如屏,似入桃源仙境。沿着崎岖曲折的山路,攀登至观日峰山椒。白云萦绕,霞光万道,如刘阮上天台。穿过茫茫草丛,山茶花迎面笑开。古海船石岩画,映入眼帘。 在岩画的悬崖上,屹立座顶若华盖“阅古亭”。为侍述明先生筹划所建。原《阅古亭记》千余言,概述了大伊山悠久历史。其中文曰:“壁上岩画,扬少昊夷船之帆衣;桅立桨舞,渡嫦娥浴月于天国”。 无疑,此两名骈文,为解开古海船岩画这一历史之谜,提供了一把新钥匙。这就使人悟出为什么古人不把海船刻在山下千千万万的岩石上,而单单刻在高高耸立的山巅上的道理。 海船石岩画,位于大山围两峰对峙中间突出的山崖上。月牙形的峭壁面积,约五六平方米,携刻了大小两只条形的石船,船上的桅杆桨舵,蓬花式的帆衣,依稀可见,线条简洁、明快。船若飘摇,似动未动,大有乘风破浪直上云宵之势,意为古人欲飞天之举也。 |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 |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乡山西村大伊山大山圩西侧“一人路”东侧。刻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岩画刻在一平整峭壁上,画面高1.1米、宽1.2米,分为鹿画和铭文两部分。鹿画采用阴线刻手法,刻于整个画面的右上部,鹿头顶双角为单枝、呈倒“八”字形,鹿身上刻圆点以表示点状斑纹,鹿尾很短。梅花鹿为慢走状,鹿高0.25米、长0.3米,线条清晰流畅。鹿画左侧(即鹿身后)为阴刻铭文,从右至左竖排7行,共47个字。每行字数、行距不等,字体为楷书,不规整;字径大小不等,最小的字径6厘米,最大的10厘米。个别字已漶漫不清。现尚有“皇庆贰年正月二拾二日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日折口口忍口推平余个刘长天也具有固喈口口打石一行弟兄四人”等字可辨。1994年6月于岩画下建观赏台一座。1995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白鸽涧茯苓泉大伊山石棺墓麋鹿崖岩画七十二洞 |
麋鹿崖岩画 | 麋鹿崖岩画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时孤立于天涯海角的大伊山,处于偏僻之隅,又有神山之说,是尘世间失意人寻求庇荫和隐居的理想之处。应该说,岩画作者刘长世便是其中一位,他若无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相应的身份以及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何来如此一举呢?用以物喻意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且勒于岩石上,寄冀于后代,这是平常人所想不到的。 岩画上落款,应该有三个人具名,但因岩石年久分化,字迹模糊,难以辩认。排在刘长世前三个方框内某某人,其身份应比刘长世要高些;后三个方框内某某人,必定是石匠的名字,中间应是一个“和”字。落款全文应是“皇庆二年,正月二十二,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拆,某某人,刘长世和一个石匠某某人,打石一行弟兄四人。” 其中一个“拆”字,即錾石拆示之意。 大伊山白鸽涧茯苓泉大伊山石棺墓大伊山梅花鹿岩画七十二洞 |
龙苴城遗址 | 龙苴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苴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此遗址占地面积约26.7公顷,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台基约14.4公顷,高出地面约6米,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周围城垣清晰可见。 龙苴古城遗址,对研究连云港地区汉魏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四周城墙(河堤状)墙基为零点,向外延伸15米。 |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 |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俗称落神台、六神台,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该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龚庄村南伊芦山西峰北侧。 造像于早年即遭破坏,整个造像刻在六神台西南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峭壁上,共42尊,分两组。一组在六神台绝顶西南下1米处绝壁上约2平方米的石窟内,利用天然洞穴稍作加工而成。窟内东壁上有高浮雕像6尊,其中5尊为坐姿佛像,1尊为立姿力士像,通高均约50厘米,全部刻在一高0.6、宽约2米的神龛内。北面2尊已残毁不可辨;南面4尊保存良好,面目神态尚可看清。这6尊佛像即为俗称的六神。另一组造像位于石窟下1米处的峭壁上,分布在5平方米范围内,共计36尊,大部分已残毁不清,但仍可辨出是刻在大小不等的龛内,每龛3—8尊不等。佛造像用高浮雕,有坐有立,有的还有须弥座。有7个龛全毁,仅剩背光、须弥座。1994年曾对造像群周围进行勘查清理,在造像石壁底部清理发现宋代砖砌供台和唐宋时期风格的瓦当、陶瓷器残片,证明此处为唐宋时期的一座石窟寺遗址。六神台佛教造像与南京栖霞山、徐州云龙山佛教造像同属一种艺术风格,是盛唐时期的佛教艺术遗迹。1994年11月进行化学灌浆加固。1995年4月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
大伊山石棺葬遗址 | 大伊山石棺葬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伊山石棺葬遗址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大伊山石棺葬遗址新石器时代灌云县伊山镇 伊山镇 伊山镇概况:伊山镇位于国家3A风景区的大伊山脚。总面积76.75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52686人。男女性别比110:100,人口出生率13.8%,死亡率6.4‰,自然增长率7.4‰.主要特产小麦、水稻、西瓜等。 1、年度所获县以上荣誉。全国绿色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体育强…… 详细++ |
七十二洞 | 导 游 照海亭一带有关《西游记》的景点比较集中,较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龙洞、万佛洞、朝阳洞等,过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还有一些是依民间传说命名的,如无底洞、狐妖洞、马猴元帅洞等,统称七十二洞。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因为由高僧悟五营造,故又称悟五洞。当年他剔除石缝间的淤土,凿通相关连的洞穴,使海天洞与上下四旁的小洞连成一体,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并在洞顶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见四面群峰遥峙,翠绿扑面,花香阵阵,几疑身入仙境。 介 绍 七十二洞是千万年前一次猛烈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许多巨大石块交叉垒叠,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江苏连云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大伊山白鸽涧茯苓泉大伊山石棺墓大伊山梅花鹿岩画麋鹿崖岩画 |
地区 | 景点 |
---|---|
千斤村 |
---- |
董集村 |
---- |
张葛村 |
---- |
河西村 |
---- |
唐庄村 |
---- |
花厅村 |
---- |
祝荡村 |
---- |
吴郑村 |
---- |
小伊村 |
---- |
洪河村 |
---- |
果林场村 |
---- |
伊北村 |
---- |
大孙村 |
---- |
伊南村 |
---- |
杨树圩村 |
---- |
张徐村 |
---- |
盐西村 |
---- |
后场村 |
---- |
祝庄村 |
---- |
小茆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