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韩信故里 | 韩信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韩信故里 淮安市的码头镇,据传是“汉初三杰”中韩信的故里,距新淮安20公里。是一个历史古镇,在秦代就已有此郡名楚州,现恢复其原貌杂。 上图为镇中正在建设中纪念韩信的建筑(摄于2003年初)。原址为码头镇小学,韩信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据当地四十多岁的人讲,他们小时候在学校旁边还有一座胯下桥,十几年前桥没有了,但在一堵墙上还写着“胯下桥”三字,2003年初这堵墙也没有了,听当地人说“胯下桥”就在图上建筑的右边。但是在老淮安市也有“胯下桥”遗址。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现江苏省淮安市)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据《史记》载,汉初军事家韩信年少时,家中困难,常到城下钓鱼,有一位靠为别人漂洗为生的老妇人见韩信经常吃不饱,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深受感动,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您,可是漂母严肃地说,“像你这样的小伙子,却无法谋生,饭都吃不上,我是爱惜你,才送饭给你吃,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韩信深受震动,从些更加发奋学习,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终于大展雄才,帮助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不朽功绩。 公元前209年,韩信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以后项羽也认识他和刘邦谁能得到韩信,谁就能得天下,派武涉去策反韩信,说刘邦之所以没杀韩信是因为有项羽,项羽今日亡,明日就取你。后蒯通也劝说韩信,但都被韩信拒绝。 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逃到寒溪时,本来可以过去,但因溪水大涨,无法过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是大将之才,刘邦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筑高台,具礼,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
胯下桥 | 胯下桥 “胯下桥”位于淮阴县码头镇码头小学大门外东南角数十步,是古淮阴县治所在地的繁华市中心。面北有小沟通胭脂塘,沟上架筑小桥。原址有圈门,门前有碑,上刻“韩信胯下受辱处”,现遗址只留条石。明万历年间,好事者将古迹移至淮安座城,现淮安市内尚有“胯下桥”牌楼存迹。"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这故事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知。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在淮阴屠宰市场中有全年轻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剑,其实内昼十分胆怯的。"罢见韩信没有反应,这个年轻人得意地看看围在四周的人,又对韩信说:"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舍不得死,就从我两腿间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对方,最后决定伏下身子,从对方的两腿间钻过去。 满街市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太胆怯了。若干年过去了,韩信终于实现了自已的抱负,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封为齐王。他衣锦还乡,不但没有为难曾经当众侮辱过自已的屠中少年,反而让这恶少做了城中一个捕盗的小官。后看到韩信有如此大的气量,深为佩服, 于是在他当年受辱的地方树立了一个牌坊,以表他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胯下桥古迹在若干年前,横跨于文渠水上,后来渠水几经变迁, 该处已无桥可寻了。 现在的胯下桥在淮安兴文街与胯下街交叉处,原有牌坊早已腐烂。清同年间曾重修,"十处浩劫"中再遭破坏一直到七八年再度重修。 |
李更生故居 | 李更生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市区淮阴中学的北院内,有一古朴典雅、富于民族特色的院落,这就是民国大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的故居。更生先生当年革新教育,振兴国家的理想虽已实现,但他那爱国主义和锐意革新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 为了缅怀这位勇于革新的教育家,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淮阴市政府在纪念他逝世六十周年之际,修复了李更生先生故居。李更生,名荃,字亘孙,1883年1月23日出生于清江浦的书香家庭,少年时代的李更生天资聪颖,学习用功,于1902年进入江北高等学堂读书,在新知识、新思潮的影响下,于1906年,怀爱国救国之心、“兴邦必先兴教育”之志,步入教坛,历时二十余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1927年4月7日逝世。 故居分前后四进,青砖灰瓦,硬山隔扇,主堂房内陈列着李更生先生执教一生的坎坷奋进的事迹,陈列柜内放着江苏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李更生纪念文集》,收集了李更生遗、业绩、缅怀文章等,多为更生先生海内弟子及学有成就子女的充满感情的作品。 |
惠济祠 | 惠济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惠济祠 惠济祠,是古淮阴一座著名祠院,位于码头镇北二里许,紧靠运河、二河、张福河交汇处。该祠原名“天妃庙”亦称“铁鼓祠”,俗称“奶奶庙”。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乾隆16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圣命重修,仿内府坛庙修葺并改名“惠济祠”,该祠故有皇居之美。 占地约58亩,由祠前三间日柱牌楼至行殿共8间。祠高居重岗之上,地势如脊,三面环河,漕河寺三日而行,旧时每届岁朝和农历四月初七供奉妈祖庙会,各地来祠烧香者以万计。此庙于“文革”间遭到破坏,仅留下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祠虽无存,然南来北往船民和一些善男信女供奉祠神仍心切。该祠在海内外香客中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现虽祠之实体无存,但上香者仍源源不绝,其中不时有日、韩等国友人前来上香。 |
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 | 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清代淮阴区王营镇 王营镇 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位于苏北平原腹地,地处淮安市区北大门。现有人口16万,下辖10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所中小学,有工商企业千余家。地域面积62平方公里。王营镇区位优势独特,水陆交通发达,素有“九省通衢”、“入京孔道”、“南船北马”之称,205国道、305省道、宁连一级公路、-公路、徐盐一级公路等在境内交汇。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等河流纵横其间…… 详细++ |
漂母墓 | 漂母墓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漂母墓汉代淮安淮阴区码头镇古墓葬 |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指战员为掩护刘老庄当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顽强抵抗1000多名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击退敌人5次冲锋,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朱德赞誉八十二烈士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八十二烈士牺牲后,淮阴人民为烈士收敛遗骸,举行公葬,并筑起一座3丈高的土墓,墓碑上刻着“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八十二烈士公墓”。1955年在此基础上修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烈士墓、纪念馆、纪念碑等。陵园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韩侯祠 | 韩侯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位于镇淮楼东100米处。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及一些附设建筑。大殿门朝南,典雅古朴,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大殿中置有韩信及侍从的泥塑偶像。过了中殿来到前殿,前殿大门额-有“汉韩侯祠”四个大字,祠中存有“精白乃心”、“国上无双”、“兴汉三杰”等匾额。祠内悬有几副槛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粹;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交 通 公交61-68均可到达 江苏淮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陈集社区 |
---- |
小桥村 |
---- |
镇西村 |
---- |
镇北村 |
---- |
合心村 |
---- |
南果林村 |
---- |
乔庄村 |
---- |
梅畅村 |
---- |
渔塘村 |
---- |
高福村 |
---- |
南双庄村 |
---- |
头堡村 |
---- |
蚕桑村 |
---- |
竹园村 |
---- |
学田村 |
---- |
高成村 |
---- |
林圩村 |
---- |
寿塘村 |
---- |
孙庄村 |
---- |
窑厂村 |
---- |
张周村 |
---- |
淮丰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