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淮安 >> 涟水县 >> 岔庙镇

岔庙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妙通塔和能仁寺

妙通塔和能仁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能仁寺位于涟水县城中山路西首,距淮安市-纪念馆约30公里,南濒碧波荡漾的古黄河,东依风光旖旎的涟漪湖,西临通贯南北的宁连高速公路,昔日誉为“涟水八大景点”之一。能仁寺始称“文殊院”,后改“承天寺”(又名“承天院”),宋仁宗时易名为“能仁教寺”,简称“能仁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该寺始建于唐初,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历史;寺内妙通塔,始建于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980多年历史。  据清雍正本《安东县志》载:“妙通塔,在能仁寺内,宋仁宗敕建,卧佛藏舍利处......浮屠七级,皆砖石砌成,内中并无寸木支柱。顶上望黄河如线,间放光明,照耀数十里,远近男妇皆见之,真法林之胜迹也。”另据康熙本《安东县志》载:“能仁教寺,宋天圣元年敕建,旧名承天寺,即娄道者征道之所。祥符间赐额能仁寺,塔曰妙通,藏道者舍利。”可见,  涟水妙通塔和能仁寺与一般塔、寺不同:一是由皇帝御赐名字和匾额,二是宝塔建筑结构工艺奇特。这些,都与宋时高僧娄道者的因缘经历密切相关。  娄道者,姓娄,名守坚,他自号“道者”,世人便称其为“娄道者”,宋初涟水丁湖口(今涟水红窑镇朱楼村庵圩组)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圆寂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据天启元年《淮安府志》本、清康熙三十七年《安东县志》本、《证因大师成道记》等载,娄守坚出生时就有奇异征兆,因生性皮顽,“嬉笑无节,目大口方”,幼时即被乡人称为“弥勒佛”。少时随父兄业渔,后被送承天寺为僧,通医。在承天寺10多年-,能知人休咎,助人消灾,一时名声大振,远播四方。祥符三年(1010年)五月朔,皇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生,“昼夜啼,诏天下能止啼者”进宫诊治,涟水承天寺僧人娄道者应诏,治好太子夜啼,真宗帝大喜,赐号“证因大师”,让他回涟住持承天寺,并赐以御偈、金器等物,偈曰:“慧目朗然,烛天之秘。保朕皇储,以克永世。号称证因,恩光尔被。”  天禧五年(1021年)冬,泉州兴化人方偕任涟水知军,证因大师闻其不信佛事,便对徒弟说:“缘尽矣。”遂于乾兴元年(1022年)正月十一日“侧卧而化”(世人因此亦尊称其为“卧佛”),乡人将其衣物葬于古黄河侧岸,名“卧佛岗”。又在寺内建小塔,将舍利藏于塔下。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仁宗诞日,太后语及止啼时事,仁宗便诏令道者,而此时道者已圆寂。仁宗感其恩,遂敕其家乡涟水建塔,以藏卧佛舍利,赐名“妙通”,改“承天寺”为“能仁教寺”,并为道者加谥“蹈宝华如来”。  妙通塔与连云港阿育王塔同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据民国时期留下的塔照及考证,其整体建筑遵循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制,结构严谨精巧,用材简洁合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楼阁式,高60多米,七级八面,内无寸木支柱,皆砖石砌成,巍峨雄伟,古朴凝重。地宫内的八角形塔基与藻井,方形宫室以及仿木建筑的倚柱、斗拱等,都具有宋代的形制特征。其主体风格与河南郑州开元寺塔基、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相近,属于宋代早期建筑。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庆徽方将祖师证因的骨灰安葬于塔内。  1998年6月,挖掘妙通塔地宫时出土的石碑碑文载:“敕赐承天院造塔记  皇宋治平四年岁次丁未甲辰月辛亥日安葬/祖师证因大师娄道者砖塔内佛牙舍利具录/宋朝宣赐金字牌院额事件等一奉两朝/圣恩宣诏证因大师入内供养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内宣赐御制御书偈子一首/御制秘藏诠三十卷御制逍遥咏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于景德四年十一月内宣赐御制御书偈子二首并在本院收管永为纪录。”证因大师,两次奉诏“入内供养”,荼毗后,仁宗又为其建塔,并赐塔名和匾额。一个僧人,受到三朝皇帝如此尊崇,实属罕见!  妙通古塔建成后,能仁寺亦整修一新,建有大雄宝殿、卧佛殿、韦驮殿、藏经楼、观音阁等,气象雄阔,美轮美奂。由于妙通塔是皇家敕建,藏有高僧舍利,能仁寺也就成了苏北一方著名的丛林,从宋到清,高僧云集,群贤毕至,梵音余袅,香火鼎盛。明清时期著名禅宗大师嵩乳道密、南庵大依等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佛事活动。苏东坡、米南宫及历代漕抚、知府等的游足络绎不绝,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如明朝诗人王启运《能仁宝塔》诗云:“中挂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西归卧佛何时醒,百丈浮图斗气连。”  能仁寺跨越千载,历尽无数磨难。民国时期,战争频仍。1946年,内战爆发后,由师长张灵甫指挥的-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两次攻打涟水城,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凭借南门外的古黄河大堤和能仁寺中的妙通塔,与其决战二十多个昼夜,致使七十四师伤亡惨重。据说张灵甫怪罪是妙通塔显灵保佑了粟裕部队,妙通塔因此名噪一时。根据长篇小说《红日》改编的同名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张灵甫在能仁寺妙通塔下留影的特写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48年7月,妙通塔不幸毁于兵燹,能仁寺也随之消失。  1992年8月,涟水县决定复建能仁寺、妙通塔。1998年6月,有关人员对妙通塔原址进行勘探,在塔下发现地宫。地宫为正方形,长宽约1.3米,高约2米。劵门朝南,高1.45米,宽0.5米,进内有七级踏步,里面三道拱门,最里一拱门只有0.536米高。地宫内四周有角柱,顶部有八角藻井,井中央镶有一面直径约0.25米的莲花纹铜镜,上刻铭文“千秋万岁”。地宫北壁有供台,台上放置一石函,石函上雕刻有《高僧说法图》等精美图案。石函内随葬有黄金凤钗、水晶、玛瑙和宋代青白瓷瓶、色彩斑斓的玻璃瓶及大量钱币等。妙通塔地宫东侧靠墙置造塔记碑一通,碑首题额“敕赐承天院造塔记”,碑上刻有碑文,清晰可辨。尤为珍贵的是,石函内有银椁,银椁内还放有一金棺,金棺内放有佛牙、舍利。同时还发现一圆形银盒,里面放有骨灰。据清理情况分析,银盒内的骨灰应是证因大师的“生身舍利”,金棺内的佛牙、舍利应是“法身舍利”。海内外媒体对此作了广泛报道,引起轰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了解妙通塔出土文物的有关情况后,非常重视,住院期间欣然为“妙通塔”、“能仁寺”题写了匾额。  妙通塔于1999年6月1日开工复建,2002年4月建成。复建的塔基直径22米,塔高68.88米,塔总建筑面积1719平方米。地上七层,塔内置佛像68尊;地下一层为地宫,面积400平方米,用于宋代珍贵文物的展出。  能仁寺,于2004年8月复建,2007年10月建成。占地48.8亩,总建筑面积9645平方米。建筑布局规整,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天王殿、妙通塔、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方丈楼。天王殿前是照壁,壁上嵌“慈航普渡”四个大字。山门(即天王殿正门)两边是能仁寺住持曙正法师亲手题书的对联:“童真入道安邦护国度群迷,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弘圣教”。门上方悬挂的“能仁寺”匾额,系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写。寺院内,天王殿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妙通塔东侧有两殿:南文殊殿,北观音殿;西侧有两殿:南普贤殿,北地藏殿。大雄宝殿东侧是伽蓝殿,西侧是祖师殿。卧佛殿东侧为兴涟阁(系涟水县佛协办公处)。藏经楼东侧是法堂,西侧是讲堂。方丈楼东侧是戒堂,西侧是律堂。寺院内西侧有围墙相隔的是生活区。   

嵇安墓

嵇安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嵇安墓位于南集乡长浦村石碑庄前。微风煦煦,芳草萋萋。嵇家祖籍为宋代谯郡(今安微毫县)嵇山人。嵇安的五世远祖  嵇弘政,曾任宋朝提点京东刑狱、兵部郎中等职,谥号庄肃。曾祖嵇克仁,进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议大夫、知集贤院、兼太常寺丞事。祖  父嵇大成,进士登第,曾任宋朝监察御吏、镇南军副节度使、龙虎卫上将军。年老退休时,经过涟水,爱涟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战乱频  仍,遂于涟东择地定居。父亲嵇迪,清高文雅,隐居不仕,积德乡里。嵇安字宽济,身材魁伟,勇敢尚武,精于骑射。时值南宋末年,天下  大乱,兵匪为灾。嵇安聚集义旅,构筑堡栅,护卫乡井。南宋诏授其为承节郎,任制将沿海巡检使,统领义兵。外御-,内抚民众,兴修水利,奖励农耕,赈济流民,声望著于乡里。南宋景定三年(元中  统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镇国上将军、河东道、山西道宣慰使(署治济南)。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二十日,嵇厚将其父嵇安灵  柩葬在涟东长乐乡逢原。三十年,恭请奉训大夫国子司业商琥撰写  碑文,集贤侍讲学士奉政大夫宋渤书写及题额,益都路莒州沂水县  安平乡石工雕刻碑文、翁仲(石人)及其它祭器,于三十一年(1294  年)十一月竖立嵇安墓前。后嵇厚去世,亦葬于其父嵇安墓侧(见  《康熙安东县志》:"嵇安墓、嵇宣慰墓,俱去治东五十里,在太平乡  逢村浦北。)  嵇安父子之墓及墓前巨碑、最质、翁仲、祭器等,至清雍正初年仍然俱在,但不知于何时加上封土,成为一个大封土堆,想来亦是其后人所为。直到1968年,当地农民改良土壤、平整土地时,削平  了封土堆,出土了嵇安墓碑。最履身长3.3米-宽1·55米,高O·95  米,为大青石雕成。石碑由最履驮着,碑高4.06米,宽l·37米,厚  0.3米,为自矾石雕成。碑的上部有雕碣,图案为二龙抢珠浮雕。碑名为"故涟川嵇府君墓碑记",正楷大书,碑文为正楷小书,共11  16  字。内容为嵇家家世、五代世祖特别是嵇安的功德、立碑缘起及意  义等。语言朴素,叙事清楚,议论精妙。字迹端正,笔法老到,颇有  欣赏价值。令人遗撼的是,嵇安墓碑石、最履尚在,且完整无损,但却分处  一隅。而当年曾肃立墓前的翁仲等祭器已下落不明,或毁于"文革"的狂飚之中,或匿于农家院墙之下,或仍深埋一}不黄土之内  ……。倘能发现,归其原位,再将坟墓整修一新,恢复其当初规模宏  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其一,嵇安于国难之中,以一寓客身份,揭竿聚众,-保民,毁家济众,继而修水利,兴农耕,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令人崇仰;其二,其墓之最厦、碑碣规模较大,在全国范围内亦属中等规模,在淮阴地区则属罕有之物,在涟水县已是绝无仅有  的了。如发现翁仲等祭器,更为珍贵,表明陵墓的规格等级也是较高的;其三,嵇厚墓亦在嵇安墓侧(或附近),具有父子墓的特征。尚  不知嵇安之孙墓是否也在附近,若是,则必在嵇安墓之前方,与孔子墓"携子抱孙"意同;其四,碑文为700多年前元初书法家手笔,  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其五,墓址距离废黄河仅数公里,将来"三百"工程建成,嵇安墓和月塔等沿途名胜古迹,皆为"三百"工程风光游览带的附属观光景点。  "言者谆谆,盖系乡土之情与宏扬地方文化之意,相信此日不会久远矣。   

五岛湖公园

五岛湖公园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涟水五岛湖公园建于一九三0年,占地1283亩,其中水面846亩。由丰乐岛、同乐岛、米公岛、西苑岛、夕照岛五岛组成。  五岛公园是水的世界、花的世界、鸟的世界、神话的世界。它处处有迷人的景点、处处有醉人的芬芳,它给人美的享受、给人神奇的通想。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度,风光名胜世界瞩目。若以县城而言,  进而若以县城之水而言,那么,涟水县城如此一泓可爱的涟漪湖,  则大可让涟人喋喋其词,夸耀一番了。涟漪湖肇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大水灾。时黄河北岸汤工决口,冲坏安东城西门,冲毁县后街。积水不退,遂成一湖e  俗称后澳。经过l924、l929、l958、1983年先后4次整修,终于建成风景秀丽的五岛公园,成为涟水人民和宾客赏玩的佳境。1992年涟水县人民政府正式将后澳更名为涟漪湖。和众多的名湖一样,涟漪湖亦以水色天光著称。尤其日出日落时和清风明月下,四季各异,更具特色。故又有"日月湖"之别称。  冬之晨,太阳紫嫣嫣的,从实验幼儿园大楼顶上,一下子滚落  在冰封的湖面上,象一个硕大的熟透的西红柿;冬之夜,冰洁的月亮,将森森寒气侵袭着湖面,月光水色并重,浑然一统冷凝的世界。夏之晨,太阳红彤彤的,从湖边垂柳条间穿入湖水中,似一颗燃烧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染红了半池湖水。夏之夜,水中明月却高  挂天穹,岸边柳丝已轻拂水中月亮。月光如水,水色如月,天地如梦  幻一般。春之晨,太阳象摔碎了,撤落在湖中,恰似水中火焰山,火爆爆,金灿灿,湖水简直快要沸腾了;春之夜,一弯新月似半尊金钵,在水中飘荡游移,忽而隐没无踪,忽而又将荡出水面,伸手可  得。秋之晨,太阳先从湖边射出金光,然后一跃而出,在湖面上留下万点金星,闪炽跳跃,引得鱼儿也飞出水面。秋之夕,落日的余辉抹  在湖中白鹭州(即夕照山)上,层林尽染而色彩各异,横看婉如玉宇琼楼,侧观却似幢幢塔林。湖中倒影,森幽清爽,欲比漓江之胜。更兼余霞飞处白鹭归,清风吹去枫叶摇。说情有情,言意有意,风流蕴  藉,难言其中。秋之夜,月光皎洁,水色清凉。水底月亮,似水晶宫中一盏明灯。轻风拂过,涟漪无限,"明灯"忽明忽灭,如同一个神奇  的童话世界。  若从空中俯视,一千亩明镜般的湖面,有如一颗明珠,镶嵌在  涟城市中心,阳光下熠熠生辉。若是夜间在空中看涟漪湖,那么,椭圆形的湖面,就是一轮月亮,似断还连的五岛,就是月中桂树,而整个五岛公园,就是一首朦胧的诗篇,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幅清淡的画卷。   

涟水烈士陵园

涟水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涟水烈士陵园主要是为纪念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而修建。1946年10月19日,-整编第74师向江苏省涟水县城进犯。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0、11纵队及地方武装顽强抗击。25日,-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从淮阴赶来增援。经过激战,-军被击溃,退至淤黄河南岸。30日,新四军发起反击,至11月1日,歼灭第192旅大部和整编第74师一部。敌-退回淮阴、淮安。此次战斗历时14天,歼-军9000余人。12月13日,-整编第74师又向涟水进攻。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0纵队第6旅及第7师第19旅等部奋战13天,歼敌4000余人,16日撤出涟水城。新四军伤亡4000余人,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10月23日的战斗中牺牲。  涟水保卫战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著名的战役。那是一场血与火的拼搏,整整激战了14个昼夜,重创-王牌军七十四师。当时,该师师长张灵甫在占领淮阴、淮安两地后,头脑发昏,把解放军的战略撤退,  涟水烈士陵园:纪念误认为是仓皇逃跑。他倾巢出动,妄图一举拿下涟水城。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将军指挥下,决定在涟水城下迎战,并争取时间,保证华中解放区党政机关及各种设施安全转移。较量的结果,是华中野战军一举歼敌较量的结果,是华中野战军一举歼敌9000多人,打落敌机1架,缴获大量美式武器、弹药,迫使敌人向两淮方向遗退。  为了纪念为人民解放事业、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6年建立烈士陵园,建造了这座宏伟的“涟水保卫战烈士纪念塔”。塔两侧建有碑亭,分别铭有联句:  从中原到江南铁流千里,为人民洒热血浩气长存。  保涟水杀顽敌气贯长红,求解放留英名永垂不朽!   

欣欣生态农业观光园

  淮安市欣欣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涟水县保滩镇十堡村,距淮安市商业中心约12公里,离规划中的淮安机场约15公里,与淮安经济开发区毗邻,紧靠富士康、明基等大集团。  观光园总规划面积3000亩,首期规划建设范围1000亩,投资额1.0831亿元。园区彰显大自然、纯生态、活文化、新体验、真生活的休闲农业特色,集高效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体现观光与休闲、度假与体验、健康与时尚、美食与美景的完美结合,融生态、农耕、民俗、美食、名人、教育、军事、建筑、宗教诸多文化于观光项目,成为淮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和乡村休闲度假的首选,创“淮安一流、江苏著名、全国知名”的极具国际品味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观光经济果林有西洋大樱桃、多品苹果、中华寿桃、梨和梨枣、石榴、银杏、葡萄、冬雪桃等。观赏林有腊梅、枫树、翠竹等。温室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培育。形成春天踏表赏花、夏天纳凉尝蔬、秋时采果体验、冬季踏雪寻梅的四季皆景格局。农业观光与高新农业科教的有机组合,有利于开展丰富多采的农事活动。多种观赏、食用禽畜养殖园区,增添野外生活寻趣。赏孔雀开屏、观野兔撒欢、瞧斗鸡鏖战、看家禽散步,尽在人与动物的亲和接融之中……真正体验到:赏四季风光,尝应时果蔬,享田园生活,度美好时光。  

月塔

月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  地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  又名石橛塔、法济塔,在今唐集镇月塔村。据《雍正安东县志》记载"法济寺去治75里。法济塔在法济寺山门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级,有门可登。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寺东有通济桥,石刻"神智大师"四字。""由此可见,古代涟东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法济寺,法济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  据当地人说,法济寺确实宽宏。它前在丁梁,后在后营,中在中营,分别建有前大殿、后大殿、中大殿。果真如此,则法济寺南北长约有15公里左右,难怪当地有"跑马关庵门"之说。口传未必真实,但中营的中大殿直到1946年还存在,被涟东县民主政府拆除另用了。见眼的人说,中大殿三间,有长廊,柱子粗至一人抱不过来。而前、后大殿的损毁时间,已无人说得清楚,怕是年深日久了。至于月塔建于何时,就更无确言,甚至连哪个朝代也不得而知。当地也有传说:"唐初李世民八叔东征时,曾率部驻屯法济寺。后来在战斗中负伤,又死于法济寺中。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寺中建塔,表示纪念。"据此,则先有寺而后有塔,且寺在唐朝初年已存在,塔则建于唐朝初年。考唐太宗李世民诸叔父(包括支出)中,唯长平.王李叔良是在作战时负伤后死去,且又是在唐武德四年(621年)与突厥人交战中,中流矢后死于道途中的,故此传说殊未可信。至于另一传说"姑嫂建塔",则纯为民间文艺之作,理当置之。尽管月塔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是作为千年古迹和特殊的建筑艺术品,仍然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在《中国古塔精萃》一书中,就有《江苏涟水月塔》专篇记录。全文如下:"塔平面八角形,当年可能七层,今残存六层,通高24米。亦是一座楼阁式的塔。这座塔没有基座,只有塔的简单台基。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折角式门洞(圭形)",塔身光平,无装饰,至檐部做单抄斗拱,除转角外,每面各出两朵,这是宋塔上一般常见的。檐子很短,转角用石条做角梁,由于塔檐破落亦无平座之余意。第二层第三层塔身四面四个门窗洞口,其余四面为花窗子,构造与第一层大致相仿。第四层为直棂窗;第五层第六层已破坏。塔之内部为"壁内折上式"。这座塔,根据门窗洞口以及斗拱式样做得非常标准来判断,是一座宋代的塔。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月塔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岔庙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岔庙社区

----

西集村

----

岔河村

----

新河村

----

荣锦村

----

百子村

----

和平村

----

濒河村

----

旋桥村

----

原种场村

----

夜合村

----

桑庄村

----

纪集村

----

路口村

----

郝友村

----

义河村

----

洪滨村

----

岔庙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