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 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1997年,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被命名为首批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3月5日,在周总理百年诞辰之际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底,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身世宅第。整个建筑为明清风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间。读书处大门朝北,北楼古朴庄重,门楣上方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横匾。 从正门向前是一和要青砖铺就的甬道,甬道的尽头是照壁,左右两侧是两个四合院。东院为当年生活起居区,有砖木结构房屋七间,一道回廊将上下堂屋和南边小院连为一体。庭院中间一株腊梅和一盆碧荷清香扑鼻,生机盎然,让人清晰地感受当年主人的高洁品行和情操。 面南上堂屋三间。正中堂屋靠北墙有一条几,条几两头微微翘起,上面有一古式座钟和一对青瓷帽筒。墙上悬挂清代著名画家龚贤的山水画和王文治书写的“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畅日契天怀”条幅。堂屋内摆放一张八仙桌、四张太师椅和两只茶几。东侧隔栅板壁悬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梅、兰、竹、菊四幅国画,西侧隔栅板壁悬挂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书法各一幅。 上堂屋西房是当年-和过继母陈氏来宝应省亲时居住的卧室,内有雕花大床、柏木樏橱、梳妆台等用具,西墙上悬挂陈老莲工笔画两幅。 西宅院是陈式周父亲陈沅及家人当年的生活用房,共有大小房屋十一间,现辟为展览室和读书处的接待工作用房。上堂屋四间,三间辟为展厅,西侧套房有一木质0,陈式周曾将-大批手稿、信件、照片等珍藏于此。展厅共有三个展室。第一展室是:“周恩来与嗣母陈氏”。周恩来的童年是与嗣母陈氏在一起度过的,陈氏的精心扶养和倾心教育,对-的品格形成和文化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展室是“周恩来与陈式周”。这里展出了周恩来与陈式周的书信、照片,以及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寻访陈式周的函件等,其中部分资料为国内仅存。第三展室是“-情系宝应”。展室里还展出了周恩来多次与身边宝应籍工作人员回忆少年时代在宝应生活情景的有关像片和资料。 周恩来 (1898~1976) 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详细++ 周恩来 (1898~1976) 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详细++ |
朱氏家祠 | 朱氏家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学墩社区小石头街8号,是清代布政司朱士达家祠建筑,建于道光年间。家祠座北朝南,前后三进,院中有东西厢房。前进面阔五间,进深五檩,4.2米;第二进面阔四间,进深五檩,4.86米;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檩,8米。均为硬山顶,青砖墙体,小瓦屋面,占地面积约68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平方米。该建筑属浙派风格,门楼砖雕、木雕比较精美,富有特色,后进大厅梁枋彩绘图案,色彩鲜艳,保存完好。朱氏家祠建筑结构完整,局部屋面渗漏、面貌改变,2008年对其进行了修缮。目前,是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之一,特别是彩绘图案装饰,在苏北地区古建筑中较为少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同松药店 | 同松药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同松药店 宝应同松药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学墩社区南大街54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取同心同德,松柏常青之意。1965年,药房后面增筑了药材加工间。现存店铺和药材加工间共三栎房屋,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7平方米。药店店铺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均为上下两层楼房,中有过廊相连。第一进面阔四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屋面小瓦,室内梁架稳固,一楼铺闼门已改成玻璃门,室内装修;二楼雕花格扇门窗保存完整,门外梁架雀替木雕精美,室内木地板等完好。第二进面阔四间,进深五檩,硬山顶,屋面小瓦,梁架完整,室内木地板、木楼梯等保存完好,惜一楼也已装修,后山墙南端有福祠痕迹。药材加工间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面阔六间,进深七檩,室内梁柱较粗,木楼梯、楼上木地板等保存完好,惜前墙大部分改动,砌成实墙,仅存部分门窗,屋面已重新翻修。该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结构完整,且见证了近代百余年宝应医药行业发展的历程,具有一定研究和展示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宝应湖 | 宝应湖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宝应湖位于盐城金湖公路西不员处,属浅水、封闭型湖泊。据明代《隆庆县志》载:“清水湖在县南,东西长十二里,南北阔十八里,西南连汜光湖;汜光湖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十里,南会津湖,西通洒火湖;洒火湖在县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阳河,东北入汜光湖;津湖在县南六十里,东通大运河,西北会汜光湖,清水、汜光、洒火、津湖汇合为一,人称宝应湖”。随着地理的变化和区划的调整,如今的宝应湖南连高邮湖,西接金湖县,北会白马湖,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分属宝应、金湖两县管辖。 |
扬州八宝亭 | 扬州八宝亭 八宝亭历经沧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每至于此,总要凭吊一番,留下不少诗词歌赋。明吴敏道诗说:“万木河干秀,千年宝气浮。家家事蚕作,拾得采桑钩。” “采桑钩”即为八宝之一。清宝应县令岳东升则这样描述:“一日昧爽,过其处,见云气殊常,备诸色相,或明如珠,或润如玉,或缤纷交互,如紫翠玄黄诸瑰伟并陈而借采然。嘻!霏霏乎,煜煜乎,万态奇观,昭回天地,即真如登受时或未乃尔。”大肆渲染,笔下景致真个妙如仙界。 八宝亭现坐落在城中心的纵棹园里。进了素砖。高瓦的园门,走过垂柳依依的石路,踏上溪流涓涓的小桥,那飞檐翘角、凌然欲飞的八宝亭就跃人了你的眼帘。远远地,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馏金大字“八宝亭”赫然醒目。拾阶而上,伫足亭内,八面来风,近闻鸟语花香,远眺旭日东升,悠悠然如临仙境。 夕阳西沉,晚霞满天,翠柳环绕的八宝亭倩影倒映水中,上下一体,晃荡不息,颇有几分“深潭藏古寺,碧水化翠薇”的意境。 如诗如画的八宝亭得名于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相传唐代中期,安史之乱,生灵涂炭,中原战争, 烽火连绵。有一位真如尼帖由河南巩县辗转来到楚州安宜(即今宝应县)。一个冬日的夜晚,真如在梦乡中,恍然踏上五彩祥云,来到了天宫。玉帝召见了她, 赐给她八宝,说:“下界丧乱已久,杀戮不休,腥秽之气直冲云天,坝用神宝,以镇邪逆。今赐八宝,你回去后,交给皇帝。这样,兵革可息,乱世可清。” 真如将此事报刺史崔铣,刺史派人前来勘查。真如取出八宝:一日“如意珠”;二曰“红鞯鞴”;三日“琅垤珠”;四日“玉印”;五、六为两副“皇后采桑钩”;七、八为两柄“雷公石斧”。八宝置于日下, 白气贯天;置于暗室,耀如明月。崔铣又派人随真如进京。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抵达长安,拜见肃宗,时肃宗李亨身染沉疴,危在旦夕,见宝,召见太子李豫,道:“你由楚王人为皇太子,上天赐宝楚州,显然是在佐助你呀!”肃宗病故后,代宗李豫缆位, 以得宝之故,即改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762),升楚州为上州,易安宜县为宝应县。从此以后,四海之内,兵革渐偃,五谷丰登;封域之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宝应县遂为望县。有趣的是,这时传人日本的象棋,也被日本人唤做“宝应象棋”。宝应一时名扬四方。代宗大悦,在真如居住地一一宝应县南街建“真如寺”,开“得宝河”,谢上苍佐助之恩。明嘉庆午间,为纪念玉帝赐宝之事, 又在南街建“八宝亭”。1983年,八宝亭由县南街迁至纵棹园内。 如今的八宝亭畔,更是传奇不绝。水乡“八宝”: 荷藕、菱角、慈姑、螃蟹……早已是名扬神州内外,享誉千家万户。而今,宝应的“宝”已远远不止“八宝”,随口数来,就有“八宝亭”酒、 “五琼浆”、“宝胜电缆”、“钢瓶灶具”……这些新“宝”也已驰誉大江南北。是啊:八宝亭已成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坐标。 时代的大潮已在八宝亭下涌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应,定会奉献出更多的“八宝”也定将谱写出新时代的八宝亭传奇。 |
苏中公学纪念园 | 苏中公学纪念园为宝应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苏中公学纪念园位于宝应县曹甸镇金吾庄。1944年2月, 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决定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为基础,成立苏中公学。1944年4月,苏中公学在《苏中报》上刊登了招生消息。招生简章上明确: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招收初高中毕业的有志青年入学。学校设有政治、文化、军事、财政、民主等专业,学制半年。军事系只要求初中毕业,其它系需要高中毕业。这条消息使大批的热血青年大为动心,纷纷决定报考相关专业。 1944年5月初,从苏中各地区分批来到苏公的学员,先后到达宝应县东北地区的曹甸安丰一带,苏中公学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各分区、县选送的干部;二是通过招生简章向社会上招收的学生;三是沦陷区地下党组织输送来的进步知识青年,其中也有地方党政干部、地下党员和一部分小学教师。学生中以苏南来的初中生为最多。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只考政治和语文,政治题目考的是民主集中制、三三制、中国革命动力、鸦片战争等基本知识,语文题目考的是《敌后青年之路》。 1944年6月1日晚,在校部驻地金吾庄的一个广场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学员毕业和苏中公学第一期开学的大会。校长粟裕同志,副校长管文蔚同志以及教育长夏征农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学员编为6个队,每队设3个区队9个班,每班10至12人。队长、指导员、区队长为抗大九分校调来的。学校给学员们发了军装,每班发了二支步枪和手榴弹等武器作为自卫,经过大约两周的队列和军人举止和礼节等训练后,就转入政治教育。 苏中公学是一所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领导下专门培养军政干部的新型大学,是依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规模与式样创办的高等学校,苏中公学坚持“以抗大校训为校训,以抗大校歌为校歌,以抗大校风为校风。”苏中公学唱的校歌,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那是一首雄伟豪迈的正气之歌。它的校风,也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它的创建,不仅为苏中广大优秀青年所追求,也为京沪杭敌占区进步青年所向往追求。1946年5月10日,苏中公学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苏中公学历时两年,这两年中先后办了5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 1994年6月1日,是苏中公学创办50周年之日。省委拨款建造“苏中公学纪念碑”,5月26日竣工。1997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境内,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 公里,在此范围内,墓墩数以千计,若悬盂覆釜,史书上说项伯和建安七子陈琳墓在此,射阳湖镇原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在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因土墩数量很多,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我们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
纵棹园 | 宝应湖位于宝应县城中心叶挺路和安宜路的交汇处,占地68亩,三面环水,典雅清秀,别具一格,清潘耒《纵棹园记》曰:“水之潴者因以为陂,流者因以为渠,平者为潭,曲者为涧,激而奔者为泉,淳而演迤者为塘、为沼”纵者即泛也;棹者即舟楫也,是文人墨客临波泛舟、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 纵棹园积土为山,植树为林,小中见大,颇多野逸之趣。亭台楼阁,景点甚多,曾吸引了不少学者名流咏诗作赋,对这清幽雅致的水景园林大加赞赏。 |
扬州汉墓群 | 扬州汉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扬州汉墓群 在射阳湖镇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因土墩数 量很多,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我们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射阳湖镇 射阳湖镇座落于美丽的射阳湖畔,地处中国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在江苏省中部,隶属于扬州市。 全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占全县1/7。辖3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9.8万人口。区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均居全县农村乡镇之首。 射阳湖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历代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射阳湖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曾使众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宋代政…… 详细++ |
刘氏五之堂 | 刘氏五之堂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五之堂 刘氏五之堂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中社区姜家巷13号,原五之堂有东中西三条轴线五之堂,现存五之堂为西轴线五之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五之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五进,每进五间,前四进前有廊轩,第五进为双层0。东侧有厢房一排6间,共有房间36间。窗、梁、廊檐雕刻俱精。第一进门楣上原有匾额曰“太史第”三字,文革时匾牌被毁。五之堂建筑均为清中期特征,梁架为“月梁”,两层楼房梁架雕刻精细。外墙山尖砖雕装饰考究,下檐有一方形镂空砖雕。刘氏先祖于明正统(1447)年,从苏州迁到宝应,此宅为十二世祖刘彦矩(太史第)的住宅,以《中庸》问政篇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而命名为五之堂。刘氏祖辈为书香门第,诗礼之家,出现许多杰出学者,其中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是为大家所熟悉的经学泰斗大师.五之堂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主体型制完整,风貌依旧,内涵丰富,是宝应老城区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建筑组群。现为刘氏后裔及其它居民居住使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祭墩、竹墩、奤墩 | 祭墩、竹墩、奤墩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祭墩、竹墩、奤墩 奤墩汉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射南村崔桥组。墩呈方形,南北长58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覆釡状,存高约3米,西北角因村民取土已缺损。封土墩上长满农作物,并有现代墓葬。在墩附近,曾采集到汉代陶片、瓦当等。奤墩汉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射阳湖地区汉代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扬州荷园 | 扬州荷园 位于宝应县水泗乡新区的西侧的荷园,总面积近两万亩,其中荷藕种植面积1.5万亩。水泗乡地处宝应县东荡,位于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荷藕种植面积达8.5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建有省级荷藕脱毒苗培育技术示范园和省级无公害荷藕生产基地。1998年,以水泗乡为主要荷藕生产基地的宝应县被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水泗荷藕,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明朝洪武年间已有种植荷藕的史书记载。每逢中秋佳节,民间有选用—上等连枝藕供奉月亮和吃藕饼的习俗。清朝雍正年间,水泗藕粉被选为皇室贡品,誉为“鹅毛雪片”。 关于水泗荷藕,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宝应的五湖四荡原来是白水一片,只长些芦苇、蒲草。有一回,天宫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散步来到瑶池。他们拨开云层,遥望人间,只见安宜东荡地区一泓碧波,百里方圆,水天一色,好一派湖荡风光。玉皇大帝见状,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人间仙境啊。”王母娘娘在一旁附和道:“此景虽妙,但有不足,缺少花卉点缀。”玉皇大帝点头称是,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瑶池莲子,撒向水泗湖荡。从此,这里便是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粉白嫣红,一片清香,宛如天上的瑶池仙境。 行进在前往水泗荷园的路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时地映人游人的眼帘:公路两旁的稻田里挂满了金灿灿的稻穗,圩堤边爬着又大又肥的螃蟹,湖荡里藕农们在墨绿色的荷叶下不停地淘藕。 荷园内河渠纵横,水网密布。荷藕品种以本地“美人红”、“大紫红”、“雁来争”、“水选1号”、“野莲”为主,近年又引进了“武植2号”、“鄂莲”、“洪湖莲”、“太湖莲”、“太空莲”等,是江苏省莲藕新品种引进和良种培育基地。园区的东湖和西湖盛产鱼、虾、蟹、龟、鳖等水产品,遍长芦苇、蒲草,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有“苏中沙家浜”之美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走在荷园桥上,便会使游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已经与“中国荷藕之乡——宝应”亲密接触了。站在荷园岸边,放眼望去,眼前呈现出一片浩瀚的荷花荡。在耀眼的阳光下,万亩荷花荡的尽头则是碧绿—片。座落在荷花荡里的四座风车,风叶迎风转动,有着—一种执着不阿的精神,远远望去,好似四只巨大的河鸟在空中翱翔。田埂小路旁的芦苇、蒲草、睡莲等自然景观更是尽收眼底,妙不可言。 乘船行进在荷花荡中,则是另一种心境。船夫竹篙轻点河水,小船便如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去。接过藕农们递来的鲜藕,洗去泥污,再送进嘴里,那脆嫩鲜活的感觉,即刻会使你忘却一切烦恼。在荷花荡里观光,最叫人开眼界的莫过于藕农们淘藕的场景了。藕农们淘藕,有三五一群的,也有十多个人在一起的。他们淘藕时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齐腰淌在水里,从水里取出——枝枝鲜亮的藕枝出来,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学墩社区 |
---- |
花庄社区 |
---- |
三里社区 |
---- |
齐心社区 |
---- |
东升社区 |
---- |
大桥社区 |
---- |
安宜社区 |
---- |
罗巷社区 |
---- |
东门社区 |
---- |
城中社区 |
---- |
闸北社区 |
---- |
铁桥社区 |
---- |
牌楼社区 |
---- |
桃园社区 |
---- |
南园社区 |
---- |
苏中社区 |
---- |
安民社区 |
---- |
泰山东村社区 |
---- |
白田社区 |
---- |
画川社区 |
---- |
刘沟社区 |
---- |
南窑社区 |
---- |
世纪园社区 |
---- |
南闸村 |
---- |
北港村 |
---- |
郭庄村 |
---- |
陈家村 |
---- |
北闸村 |
---- |
郑河村 |
---- |
官沟村 |
---- |
渔场村 |
---- |
潘桥村 |
---- |
三团村 |
---- |
西郊村 |
---- |
西刘堡村 |
---- |
刘堡村 |
---- |
刘庄村 |
---- |
金湖渔业村 |
---- |
贾桥村 |
---- |
西港村 |
---- |
白田村 |
---- |
船闸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