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界首护国寺 | 界首护国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界首护国寺位于高邮市界首镇石桥街东侧,清代为高邮八大名寺之一,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护国寺,始建于北宋初年,原为三间小庙,是称关帝庙,后几经衰败,几经修葺。明代宦官魏忠贤专横跋扈,权倾朝野,此庙也一度改为魏公生祠,后随魏忠贤受诛,生祠又改为关帝庙。清代康熙年间,住持戒如和尚重修殿宇,现有“关对殿”石碑一块,刻有“康熙甲午年仲春月重修”字样,可资考证。乾隆九年,绅何湘宜因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而皈依佛门,拜高邮天王寺智慧和尚为师,法名广成,住持护国寺。广成和尚捐田200余亩作为庙产,实施农禅并重、站关募化,经营十多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建成庙房四进,共100余间,山门朝西,头进去天王殿,二进为关圣殿,三进为在雄宝殿,四进为法堂和方丈室,两个厢有禅堂、念佛堂、客堂,后苑广植松竹。其时寺庙颇具规模,殿宇巍峨,气象森严。广成和尚改寺庙为扩国寺,从此,该寺由多名高僧先后住持,他们信奉和践行着“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为名报佛恩”的信条,深谙戒律,苦行募化,弘扬禅宗,光0为,为佛教界众僧和民间信士所称道。 1986年,历经磨难的护国寺揭开了新的一页,仅存的大殿三间、后殿五间、厢房五间得到了修缮,次年护国寺正式开放,举行了释迦牟尼佛像开光大典,前来参加开光仪式的四方僧尼、善男信女14000多人。是日,钟鼓齐鸣,香烟缭绕,虔诚男女,潜心参悟,合十跪拜,极盛一时。 如今护国寺住持悟源法师,字云岭,现年75岁。云岭早在1945年3月就受传于该寺道叟法师,曾在佛学院学习律宗,为时4年,毕业后云游大山名寺,云岭法师任护国寺住持以后,他深切感受到党的宗教政策的阳光雨露,从而滋润莽苍,弘扬法力,福荫众生。因此,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心仪功德,艰苦创业,四方募化,惨淡经营,塑置全堂佛像,海门佛岛、幢幡宝盖、梵钟引磐等法器俱全。每年于农历二月初一启建法华道场7天,香火颇盛。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作为副训阿 黎参加安徽九华山、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常州天宁寺、凤阳县龙兴寺等寺传戒三大典。同时,应国外佛教界邀请,曾先后去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如今,这位高邮市佛教协会理事,在大陆和东南亚佛教界拥有5万余受戒僧侣,声望日隆。按照镇政府“观千年古刹”发展旅游业的统一规划,信靠信士鼎力支持,新建天王殿,改建大雄宝殿,恢复护国寺殿堂,以弘扬大佛光晔。近日,他赋诗一首:“圣域光华佛法新,漫谈一叶渡迷津。虔诚膜拜谁参悟,心底无尘满目春。”表明他立志弘扬佛法,造福于民的心志。 |
高邮战役新四军受降地旧址 | 高邮战役新四军受降地旧址为扬州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受降地旧址位于高邮城区熙和巷70号。 1945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打响了高邮战役,第八纵队指战员在司令员陶勇指挥下,向高邮城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攻进日军城防司令部,日军大队长岩崎眼见败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随即举行驻高邮日军受降仪式。 受降仪式是在日军“洪部”(现公园礼堂)灯光黯淡的大厅里举行的。12月25日深夜11时,新四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副主任谢云晖在部队护卫下,威严地进入日军司令部,以新四军代表身份,命令日酋岩崎大佐传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装,交出武器,无条件投降。岩崎大佐解下身上的指挥刀放在桌上,向韩念龙行军礼后,双手捧着日军花名册和军械、军需登记册毕恭毕敬地呈送给韩念龙,然后退回站立一边。韩念龙接过名册,略加审阅,即命令日军大佐指定专人陪同我军人员到被围各据点下令缴械投降,去广场和仓库清点交接武器等物资。韩念龙向参加受降的日军军官宣传三条:一是投降的日军官兵,各回原处待命。为了安全,活动限于院内,不得外出。二是战死的日军官兵,可按日本国习俗,予以火化,骨灰收好以备带回本土。三是受伤的日军官兵,将由我方医务人员协同日军医务人员予以救治。 一切吩咐完毕,仪式即告结束。 这当中,新四军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及随行人员一直挤在我方人员中,观看了受降全过程。受降仪式结束后,他才不声不响地离开大厅,走出大院,出了东门,回到野战司令部。此事连韩念龙也未发现。直到三天后,粟裕司令员在高邮城接待日本军官时,人们才知道此事。日本军官仍非常惊讶,深表“不胜感激之至”,连连念叨“不胜荣幸之至”。日军岩崎大佐十分庄重地肃立在粟裕司令员面前,把一件紫光闪闪的冷兵器,双手高高地举过头,又双肩近膝地深躬,口中念念有词地说道: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这次受降仪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四军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受降仪式,也是日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将受降地改为公园礼堂。该遗址占地860平方米,建筑面积612平方米,现改建为羽毛球训练馆。 2008年,高邮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被高邮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现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高邮战役纪念馆、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熙和巷70号,是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扬州唯一的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央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最后一战摄制组来高邮拍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专题。 粟裕之子、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题写馆名。自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开放以来,已成为扬州地区,乃至省内外一个重要的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景点。 高邮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曾经《解放日报》对高邮战役的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底,在苏皖边区政府南面还有一座县城没有解放,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高邮城。1945年12月19日~26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华中野战军第七、八纵队和地方武装,新四军华中军区坚决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部队受降,对拒绝投降之日伪武装坚决予以消灭。在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发起高邮战役,四军华中野战军在高邮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并一举收复高邮城,这也是抗日战争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并且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市之一。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高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战前形势;第二部分:运筹帷幄;第三部分:战役过程;第四部分:受降仪式;第五部分:制胜法宝;第六部分:战役意义。其中,照片和图片76张、板块17张、场景4个、新四军战士群雕1组、沙盘模型1个、视频2个。纪念馆陈展面积近500平方米,以照片、实物、油画、场景、微电影等形式,展示了高邮战役全过程。 |
高邮湖 | 高邮湖 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湖。高邮湖,因水位高于运河而称为悬湖,因位于高邮城西,又称之为西湖。宋代至明代为若干小湖,其中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平阿湖等12湖泊,且湖湖贯通。秦少游描写高邮湖曰:“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 高邮湖是美丽的湖,她既有天赋的自然美,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甓社珠光”、“耿庙神灯”等。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总面积780平方公里。蒲松龄诗中描写其“苍茫云水三千里”,放眼望去,湖面上烟波浩渺,天连水,水连天。秋日里,在夕阳的映照下,天边的风帆,水面的野鸭,空中的飞鸟,以及岸边的芦花组成一幅幅秀丽的风景画,让你如痴如醉,久久舍不得离去。 高邮湖,不仅是美丽的湖,也是富饶的湖。其水域宽阔、水质良好,为各种鱼类、鸟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盛产青、白、黑、鳊、鲤、鳗等鱼类,尤以青河虾、银鱼、螃蟹更是闻名遐迩;水生植物有芡实、菱角、荷藕、莼菜等;湖面上水岛有鸥、鹭、鹤以及野鸭等常出没于芦荡。秀美的高邮湖不愧为是鱼族的世界、鸟类的天堂、水生植物的博物馆。 |
龙虬庄遗址 | 龙虬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虬庄遗址是江淮东部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高邮市市区北约10公里处的龙虬镇。 龙虬庄遗址从1993年开始发掘,总面积4万多平米,现已发掘面积1335平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二千余件。考古发掘证实了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江淮东部存在着一支面貌独特、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龙虬庄的居民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不仅从事采集和渔猎生产,还饲养家禽和农业生产,制造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艺术品。 1997年9月,中外考古专家云集高邮,对遗址实地考察研讨,确立了江淮地区史前文化——龙虬文化。它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 1993年龙虬庄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虬镇 龙虬,是一个古老文明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镇,是高邮市历史最悠久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镇。全镇镇域总面积91.9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5万人。龙虬,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位于高邮市区东北,毗邻城郊,与高邮市经济开发区接壤,西临大运河,南濒澄子河,澄潼河贯穿南北,-公路、高兴东公路、市区环城路在此交汇,至南京、上海仅…… 详细++ |
高邮当铺 | 高邮当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当铺 位于高邮城北门外人民路西侧,开设于清代中期,房屋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基本上呈五排五进,原有房屋80多间,其中有柜房3间、客房3间、首饰房24间、号房30余间、更房、生活用房20多间;核心精华部分存箱楼(首饰房)保存较好,且四周是高大的风火墙,外看像一座方形城堡,整个楼房给人以森严神秘之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典当遗存。高邮当铺的发现,为研究清代江苏地区的典当制度及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2001年该当铺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高邮古运河 | 古运河 联结长江和淮河的古代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前484年开凿。南起邗城(今扬州)以南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东汉时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经津湖、白马湖,北入淮。东晋永和年间,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从今仪征引水。隋大业元年(605),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古运河拐弯处的石柱上满是当年行船拉纤时磨出的道道深痕。邗沟烟柳是秦邮古八景之一。古代邗沟高邮段景色迷人,两岸垂柳夹道,万株垂柳丝临风摇曳,如烟如雾。 |
高邮净土寺塔 | 高邮净土寺塔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净土寺塔位于高邮市高邮镇琵琶路街道南侧(城区东郊)。净土寺塔,原名净土寺空塔,俗称东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系高邮知州衷时章所建。此塔为砖砌仿楼阁式,塔身七级,呈八角形,通高47.46米。塔以雄伟见长,挺拔而秀颀。1963年,高邮中学学生朱光荣等攀上塔顶,从中取出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四十余卷,现由南京博物院保存。2005年6月,为恢复古塔原有风貌,该塔大修,维修过程中排除抗战遗留在塔体内的炮弹三枚,并发现建塔时的记事砖碑一方。2006年6月该塔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盂城驿 | 盂城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高邮南门外,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高邮的别称,盂城驿故而得名。 盂城驿原规模宏大,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送礼房五间、库房三间、厨房十间、马神庙一间、马房十二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驿北为驿丞宅,驿旁秦邮公馆,堤上有迎宾房的皇华厅,东南有马饮塘…… 明代驿站功能有二: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招呼待所或宾馆。凡持有“驿关”的-,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明制: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是每隔10里设一邮铺,次要邮路则是20-30里不等。盂城驿是我国古代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盂城驿于1995年修复并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 | 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的高邮湖畔,主要打造综合服务区、水上文化区、科普展示区、湿地保护区、芦丛活动区、水上探险区、核心休闲区等。核心区还包括湖心宾馆、休闲会所、特色餐饮以及游客互动、渔家风情、自助烧烤、回廊栈道、水上冲浪等娱乐设施,逐步形成集“飞碟文化、滨水娱乐、渔村文化、养生休闲、湿地科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故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 地址: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金墩村西侧3公里 类型:城市公园湿地乘船游览 游玩时间: 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8:00-20:0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华中雪枫大学旧址 | 华中雪枫大学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中雪枫大学旧址位于高邮市界首镇太平街87、89号,该校系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培养军队干部的需要, 1946年4月华中军区将原抗大四分校、九分校等合并后在界首宣告成立,由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张崇文将军任副校长,女将军丘一涵任政治部主任。因当时对敌斗争需要,学校课堂具有流动性,分别在界首镇护国寺、三官殿、司巷口等地教学学习。该校现存占地面积594平方米。共有房屋16间,均为青砖小瓦、单檐硬山造。其中门厅三间南北长7米,进深3米,为勤务人员值班室;南北向房屋两排,前排房屋4间,东西长15米,进深10米,为领导生活驻地;后排房屋9间,东西长26.6米,进深6米,为学校教学场所。1946年11月,该校经合并后在山东成立华东军政大学,解放后更名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周邶墩遗址 | 周邶墩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邶墩遗址 周邶墩遗址位于卸甲镇周邶墩村,遗址原是一处高出地面8米左右的台型土墩,面积约15000平方米,70年代发现,1993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34平方米,清理灰坑20座,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50多件,遗址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土器物与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相类似;第二阶段出土器物与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相类似;第三阶段出土器物为宁镇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扬州王氏纪念馆 | 扬州王氏纪念馆 位于高邮市西后街21号的高邮王氏纪念馆,是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故居改建而成。馆门坐西朝东,占地约一千多平米。 改革开放不久的198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纪念垂名史册的清代音韵、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激励故里乡亲与莘莘学子缅怀先贤、勤勉好学、奋发有为,迁走工厂的部分车间和入住其中的居民,修复了东厢屋三间,北书房三间,古井一口,修建门厅三间和部分故居院墙,建立高邮王氏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94年又修建正厅五间、厢房六间,重树“独旗一杆”,塑王氏父子像一座。清砖黛瓦的清式建筑造型古朴,几竿翠竹扶苏,几簇梅花相依,使故居庭院的环境显得格外幽静雅致。 沿着两侧颇具清末民居风格的西后街由北而南,来到高邮王氏纪念馆跟前,府第式的门厅0着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手书的“高邮王氏纪念馆”的馆牌。凸起的白大理石门当与高高的门槛将你引入纪念馆,门厅上方悬挂着“古训是式”的金字黑底的匾额,造型古朴的照壁上刻有“戬谷”(善、吉祥意)的砖雕。转身向北,透过灰砖镂空的圆门,跳入眼帘的是一方小院。在几竿依墙直立的翠竹掩映中的王念孙、王引之,古铜色塑像分外引入注目。端坐石凳之上的王念孙长衫过膝,双目平视,神清气定,左手扶一竿木手杖,右手握着一册翻开的书;站立右侧身后的王引之,两手垂放,双目微闭,似有所思。塑像西南的墙脚,是一口王家曾经使用过的古井,白而光滑的石井栏上似乎还能看出当年提绳打水留下的依稀痕迹,俯视井口,井水依然清冽。塑像稍东有一侧门,门内又是一方不大的庭院,庭院内有冬青、桂树,还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石榴树,开满了朵朵殷红的小花,恍若星空璀璨。与庭院平行并列的是坐北朝南的三间北厢房,房内陈列着《王氏故居》、《高邮王氏学》的展览及许多经学后人的书画作品。相传这里曾是王氏父子潜心读书的地方。 回身到灰砖镂空的圆门北侧向西,是一溜带有斗拱廊沿的五间正厅。据介绍,正厅拟再现王家藏书堂的原貌,眼下只是摆放着一些旧式桌椅,供游人休憩、景仰。正厅上方悬挂着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一代宗师”的匾额,下方正北后墙上挂着已故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精心绘制的王氏父子画像。画像中的王氏父子一位年届古稀,一位年过半百,虽然均已成为学富五斗的经学大师,但都精神矍铄,身材瘦削,清式的衣袍显得阔阔大大。正厅中间门外两侧的立柱上挂有李一氓题写的“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的楹联。正厅前的庭院内有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门前立柱上挂有已故北大著名教授周祖谟题写的楹联“世代研经明古训,山川锺秀育贤人”,西厢房门前立柱上挂有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题写的楹联“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百里书声”,寄托了他对家乡崇文重教、后继有人的殷切希望。两侧的厢房内均为展览室,陈列着王氏父子各种版本的著作及近现代学者专家对王氏父子训诂学研究评析的文章专著,叶圣陶、王力、廖井丹、顾廷龙等已故专家学者、书画家均有手迹陈列其中。东西厢房南侧是三间不大的前厅,陈列有王氏父子的生平传略、轶闻故事,“王念孙参倒和坤”的前前后后,“王府独旗杆”故事的来龙去脉,伴随着悠长、远去的岁月分外令人关注、令人遐想。 出前厅又是一方狭长的院落,错落有致的花草古木,簇拥灰砖铺成的甬道,一直延伸到照壁南侧的镂空圆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高邮城墙及奎楼 | 高邮城墙及奎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城墙及奎楼 高邮城墙位于高邮市蝶园广场东南角,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高邮军知军事高凝祐始筑。1972年该城基本拆除,唯保留东南122.7米一角。城墙为青砖结构,高6.6米,砌体底宽2米,结顶0.87米,雉堞39个。据《高邮州志》记载,原高邮城周长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两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1985年曾进行整修,城上有明代奎楼,城墙脚下的护城河及东水门现在仍发挥作用。城墙是高邮建城历史的见证,现成为蝶园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文游台 | 文游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游台位于高邮市人民路507号,整体结构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先哲孙觉、秦观、寓贤王巩等会集于此,饮酒论文,故名文游台。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仿古拜贤。之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的遗物。文游台文物景区内现存有文游台主体楼、盍簪堂、秦观读书台、四贤祠等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特别是盍簪堂内的秦邮帖,弥足珍贵,堪称一绝。文游台景区现为秦邮八景之一,淮堧名胜之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天山汉墓 | 天山汉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山汉墓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高邮市天山乡,1982年经省政府决定迁至市区象别桥建馆保护。天山汉墓包括广陵国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墓两座墓葬,属大型岩坑坚穴、有斜坡墓道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系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广陵王墓由墓道、墓坑、木椁墓组成。墓道总长53米,原墓坑深约24米。墓椁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通高4.5米,面积237平方米,它由外藏椁、黄肠题凑、东厢和西厢、中椁、内椁(便房、梓宫)组成。王后墓亦为“黄肠题凑”式木椁墓,在结构上略有区别,虽无外藏椁,但增设了车马椁。墓材均用珍贵楠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部分构件有标明名称与方位的漆书或凿刻文字,如“广陵船材板广二尺”、“医工”等内容。出土漆器、木雕等随葬品制作精良,特别是漆塌和成套的浴具,为汉代墓葬中少见。现建为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对外开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阳澄社区 |
---- |
金堰社区 |
---- |
海陵社区 |
---- |
汉留社区 |
---- |
兴业村 |
---- |
缦阳村 |
---- |
韩王村 |
---- |
陵西村 |
---- |
四异村 |
---- |
联谊村 |
---- |
姚费村 |
---- |
余富村 |
---- |
汤东村 |
---- |
富南村 |
---- |
年合村 |
---- |
兴汉村 |
---- |
汉留村 |
---- |
京汉村 |
---- |
曾钰村 |
---- |
陵溪村 |
---- |
甸垛村 |
---- |
常新村 |
---- |
苏杨村 |
---- |
友好村 |
---- |
潘季村 |
---- |
南屏村 |
---- |
中屏村 |
---- |
西屏村 |
---- |
东屏村 |
---- |
沙堰村 |
---- |
北屏村 |
---- |
兴华村 |
---- |
跃进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