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泰州 >> 兴化市 >> 经济开发区(临城街道)

经济开发区(临城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是人工生态林基地,始建于80年代初期,总面积18894亩。目前启动区面积15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植的10万株水杉、池杉等树木,已成为高大茂密、生机盎然的水上森林园区,目前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且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李中水上森林不同于平常的树木栽种方式,它采用特殊的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雀等鸟类,野生动物比以前增加10多种,林中鸟最多时有6万多只,正常有3万只左右。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每当盛夏时节,园内树木参天,浓荫撒地,万鸟翔集,清风阵阵,伴随着植物的芬芳气息萦绕其间,真可使游人陶醉其间,乐而忘返。省旅游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六家单位的知名专家专程前来考察论证。认为是目前泰州市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开发区之一。国内外慕名来此采风、垂钓、赏荷、写生者每年不下2万人次。  目前公园内已经投巨资开发了许多便于游客游览的附属设施,木质栈道曲径通幽,木桌木椅野趣盎然,石桥卧波,亭台凌云。各色建筑点缀在绿树碧水之间。公园为了让游客体味水乡的特色景致,还定期举行野鸭放飞,鱼鹰捕鱼等渔家表演项目,让游客真实体味“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的休闲快意。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们提供了绝好的水乡田园摄影素材。游览之余,游客还可以在公园内部的小木屋里品尝正宗水乡土菜,有新鲜的河鲜,土法秘制的家禽水鸟,集营养与美味于一体,美食,美景交互交融,实在是让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  跳上木伐,坐上木椅,戴好斗笠,穿好救身衣,准备先沿李中水上森林的外围漂流。眼前的湖面,水平如镜,蓝天、白云。绿树,飞鸟。倒影蹁跹。光影流离。两旁的树林姿态各异,还被冠以许多生动贴切的名字,如“好汉林”,“野猪林”,“糊涂林”等等。意趣风致,令人游兴顿增。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正张开怀抱,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共同享受这一片回归自然,畅爽生机的生态福地。      地址:泰州市兴化市李中镇舜川路东  类型:森林河流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0.5天  电话:0523-83861777  官方网站:http://www.lzsssl.com/  开放时间:  08:30-17:00  门票信息:  景区门票50元,木筏漂流40元,二者联票90元。学生证只针对景区门票享受半票优惠即25元,木筏漂流无优惠。现役军官,残疾人,江苏省7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免景区门票,木筏漂流无优惠。1.2米以下儿童景区门票和木筏漂流全部免票。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位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1957年和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施耐庵世居兴化(杨新《施让墓志铭》“鼻祖世居扬之兴化”),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寓所,其孙施述元扶柩归里,葬于白驹场施家桥。《兴化县续志》载:“县境合塔圩内施家桥葬元隐士施耐庵”。元明时期的白驹场施家桥及合塔圩内施家桥,皆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自明代以来,历年清明节前后,施氏后裔都从四面八方聚集施家桥,在祖茔前举行隆重而简朴的祭祀活动。  明初所建施耐庵墓,历经数百年沧桑,到抗战初期,淹没在蓬蒿野草之间。1941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三任县长孙蔚民在坚持敌后抗日、组织军民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仍亲往祭奠,并着手重修。不久孙蔚民奉命调离,临行前专门交待接任者蔡公杰要修复、保护好施耐庵墓。1943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拨出专款重修施墓及墓前砖牌坊。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墓区多次修葺并扩建陵园,添建了入口石牌坊、门厅、雕塑、拱桥、凉亭、资料陈列室等设施,面积增至4万多平方米。  墓体坐北朝南,呈圆形封土堆,高3.5米,直径5米,封土以下围砖砌基。墓前石碑正面,刻有抗日民主政府苏中二专署专员陈同生手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上款“民国三十二年春兴化人民公建”,下款“陈同生敬书”。石碑背面为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蔡公杰亲撰碑文:“夫稗官野史之流,传宇内者,莫不宣扬统治者之丰功伟绩,其为人民一伸积愫,而描写反抗情绪者,殊不多觏,有之,惟《水浒传》一书而已。《水浒》作者施耐庵先生为苏人。余于癸未春衔命来宰兴化,时国难方殷,倭寇陷境,县市城镇,悉沦敌手,我政府乃于广大农村中坚持焉。邑之东北隅有施家桥庄者,施氏之故庐也。考施氏族谱所载,先生避张士诚征而隐于此。施氏之墓在庄之东北,已年久失修,一扌不黄土,状殊冷落。余慕先生之才志,盖能寄性物外,其书中一百零八人之忠贞豪迈、英风亮节,洁身于当时腐窳政治。乃今世为一已利禄所趋,而出卖民族、腆颜事仇之汉奸相去悬殊。至若文词之妙,尤其余事也。余酷爱《水浒传》之含义深刻,尤慕先生之萃励襟怀,爰重修其庐墓,以为后人风,或不为非乎?于竣工之日,因题其颠末。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祭未,广陵蔡公杰题。”  墓台南,立有一座高5米,宽11米的砖砌三门牌坊,朴实无华,正门上额刻有白驹杨浦仙先生题书“耐庵公坊”四个大字。  2011年,市政府决定对施耐庵陵园进行环境整治;2013年,整个工程竣工,并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施耐庵 (1296~1371)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后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 详细++  施耐庵 (1296~1371)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后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 详细++

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

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兴化西北部,集中于李中镇和周奋乡,总面积1304.8公顷,目前湿地面积1268.56公顷,湿地率为97.22%。  2017年1月,《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经国家林业局评审、公示正式获批。 规划建成后的里下河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可达87.75%,将成为我国淮河下游以沼泽湿地保护为特色的示范性国家湿地公园。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粮食产量的追求,人们开始从湖荡周边围垦。20世纪80年代,又开展了围湖运动,湖荡功能逐渐变为养殖业为主。  从1988年、2000年、2006年的遥感卫星图,可以明显看出,1988年,兴化西北片区域的天然湖沼植被面积很大,且都是连片分布,而到了2000年,已经大量萎缩,且分部相当破碎;至2006年,只是零星分布了。  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施时间为2017年至2019年,利用3年时间,初步建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主题突出的湿地公园。建设范围面积约1067.6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1.82%。  二阶段的建设时间为从2020年至2021年,利用2年时间,建设范围主要是李西河东侧恢复重建区与苏宋中心河西侧的恢复重建区。建设范围面积约237.2公顷。主要通过沟通鱼塘水系,进行地形整理,塑造浅滩,生境岛等多种生物类型,恢复草本沼泽湿地,重塑里下河地区草本沼泽风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  地理环境  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兴化西北部,集中于李中镇和周奋乡,总面积1304.8公顷,目前湿地面积1268.56公顷,湿地率为97.22%。这些森林沼泽,为鸟类及野生动物生存提供了最后的领地,如不及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将严重下降,影响水质,行、泄、滞洪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将受到影响。  功能区  湿地公园分五大功能区  根据规划,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  湿地保育区功能是将此区域及原省级湿地公园保育区划为湿地保育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开展相关的生态监测;恢复重建区是将湿地公园范围内大部分鱼塘划为恢复重建区,将鱼塘破埂后,沟通水系,恢复成大片草本沼泽区,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宣教展示区分别位于公园南部和北部,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工作;合理利用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以森林沼泽湿地生态休闲为主,适度开展一些旅游项目,北部以生态养殖为主,向游客展示里下河地区传统渔耕文化。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城区。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郑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地址:泰州市兴化市郑家巷7-8号  类型: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523-83231335  开放时间:  8:30-17:30  郑燮 (1693~1765)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详细++  郑燮 (1693~1765)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详细++

千岛油菜花景区

  每当枯水季节,百姓们就将低洼地区水中泥土挖上来,堆积到较高的地方,造成一块块水中小岛式的垛田。  千百垛田漂浮于水中,云蒸霞蔚,煞是壮观,乘一艘木船优雅地穿行于花垛田错综复杂的水道之中,很有意境美。  每到春季,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于垛田之上,近万亩的油菜花,风景奇特。  人们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千岛菜花间,感受随风而来的醉人菜花香,有心旷神怡之感、美不胜收之慨。   用时参考  3小时  交通   自助:  市内- 景区:从兴化市内的兴化汽车客运站发车,有车直达景区,票价6-7元不等,时间约为30-40 分钟。油菜花节期间有免费公交车往返于景区和市区间。  景区- 市内:如果想从景区到兴化市可以在村子内坐旅游大巴,一般是半小时一趟,但在清明节旅游旺季时村内堵车情况比较严重,因为有很多从扬州、南京等地方开私家车来旅游的人。所以有时候要等1 个小时才有一班车,而且当地村里几乎没有车可以打,所以要是坐火车来玩的游客最好能包辆车,一天大概在500 左右,这样比较方便,也能节省时间。  自驾:  自驾:  1.-界首出口下→右拐省道S332东行至缸顾乡政府方向→右拐过桥7公里到达景区;  2.宁靖盐高速安丰出口下→省道S332大兴金公路向西行至缸顾乡政府方向→左拐过桥7公里到达;  3.宁靖盐高速兴化出口下→往兴化方向→兴泰公路右拐向北→省道S332向西行至缸顾乡政府方向→左拐过桥7公里到达。  5、兴化市区长安北路到底→右拐1公里关门城口→左拐兴中公路3公里→左拐7公里到达景区;  6、兴化市区外环线北郊严家口→兴沙公路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向北直行至十字路口→右拐省道332大兴金公路5公里→缸顾乡政府方向→右拐过桥7公里到达景区。   门票   门票、船票一票通 100元/人。船票不单独出售、不单独检票,门票内直接含有船票,即不论游客乘船与否,都要购买此票。  优惠对象:兴化当地的小、中、大、专职学生门票五折,菜花节人流高峰期学生证也可能出现无法优惠的情况。  免票对象:兴化市70 岁以上老人、1.2 米以下未成年人(随家长入园)、导游、现役军人、记者、省级以上摄影家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免票入园,但不得上船,如需乘船游览需另加50 元/ 人。  开放时间   7:30-18:00   景点位置  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东侧  

拱极台

拱极台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  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   明清时期,景区修建、扩建多达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遗爱祠、景贤祠(后改屈子祠)、昭阳书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及各级-的讴歌和赞颂,由此产生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诗歌100多首,碑记10多篇,赋3篇,词8阙,序(跋)文8篇。同时更产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俞麟年组织的文人“雅集”的《拱极台唱和集》和《兴化拱极台志》诗文集。著名剧作家孔尚任曾在海光楼(原襟淮楼)住过较长的时间,  他在这里创作《桃花扇》的  同时还写下了14首有关拱极台的诗词,其中一首题为《馆拱极台拨闷》的七律这样写道:“拱极台高俯碧流,隔溪风物眼中收。宰官亦且乘渔艇,水鸟公然宿县楼。海上乡书常隔月,雨余荷气忽成秋。昭阳北去无穷浪,早闭门窗忆旧游。”  拱极台在抗战期间毁于兵火。现在的拱极台是1992年至1998年间在旧址上重新修复的,牌坊、门楼、碑亭、回廊一应俱全。门楼矗立西首,红柱碧瓦初见辉煌。南河边石砌河岸,清水常流。河对岸的北公园,皆树木花草、楼台亭阁。游艇从海池中划来,可以直接通拱极台下。人们坐在游艇中,仰望拱极台,吟诵前贤诗词佳句,足以发思古之幽情。   

玄武灵台景区

  海池河畔的“玄武灵台”景区,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这是兴化城内最具规模的一处人文景观,拥有七百多年历史。  据史籍记载,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和刚崛起的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寓意“攻占防守”且与淮河一衣带水的“襟淮楼”。元时知县詹士龙于此读书,故又名读书楼。  1538年,知县傅佩开辟玉带河引水入海池,为巩固城防重修此台,并改名拱极台,台高6米,长16米,宽15米,占地约1300平方米。正门有石刻“拱极”两字。东西两侧各有圈门可以出入,东面平台为昭阳书院,天井北三间为纪念屈原的屈子祠。西过月洞门为绿波亭,,亭北为海光楼。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秋,驻守扬州的抗清英雄史可法与其义子副将军史德威赴兴化督查城防,登临“拱极台”察看地形,将“襟淮楼”改称为“海光楼”,并即兴题“海光楼”匾额悬于楼上。清代避圣祖玄烨讳,曾改名元武台,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馆于此。  “玄武灵台”景区在南宋初具规模,至清末民初,特别是明清时代,修建、扩建多达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遗爱祠、景贤祠(后改屈子祠)、昭阳书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及各级-100多人的讴歌和赞颂,由此产生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诗歌100多首,碑记10多篇,赋3篇,词8阙,序(跋)文8篇。同时更产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俞麟年组织的文人“雅集”的《拱极台唱和集》和《兴化拱极台志》诗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极大地丰富了“玄武灵台”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与扬州平山堂、高邮文游台相媲美的苏北、苏中重要名胜景观之一。    玄武灵台景区

解家祠堂

解家祠堂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解家祠堂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大街市场巷内,明代建筑,砖木结构。由东楼、西楼、中楼(正厅)、厢房、大门、二门、后门(阙门)等构成。现存东西3幢两层楼房和西厢房,共有房屋18间,其东端设有2间两层楼梯屋,建筑面积368.11平方米。  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迁居兴化时的最早聚居处。据《鹤立堂解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携家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带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将原住宅改建为“松鹤道院”(又名来鹤院),又在东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东三进殿宇式的“晏公庙”(又名老祖庙)。  明永乐(1403-1424)年间,解氏于“松鹤道院”东北角建成大门朝东,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解家祠堂”。宗祠前一进为坐北朝南2层楼房(上世纪90年代坍塌),后一进为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串楼,分为东、中、西3部分。中楼原为明代平房建筑,民国初年按西楼明代建筑风格改为楼房,东楼系明建清修。西楼内悬有“灵宗锡祉”匾额。东、西、中3楼和前楼相互连接,形成整体建筑。  据《解氏建祠记》记载:“解氏初无祠宇,今晏公庙北隅所建之解氏宗祠,七二公之旧宅也……因题堂屋所悬匾式曰‘鹤立堂’安置神柜一,上层祀渡江时所得晏公神像,下层奉祀七二公栗祖……”  祠堂内原供奉解氏列祖列宗牌位,两侧房柱挂有“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的青底金字抱柱楹联,同时悬有“鹤立堂”、“奕世恩荣”、“三省名家”等匾额。  解家祠堂作为一处串楼式祠堂建筑,颇具特色。它的存在,不但为研究明代祠堂建筑艺术特色提供蓝本,而且为明初遗民以及民俗学、谱牒学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对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祠堂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2007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垛田

兴化垛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于兴化市境内垛田、林湖、城东、竹泓等各乡镇。核心保护区位于垛田镇东南部芦洲、征北及高家荡、杨家荡一带,总面积5000余亩。  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历史上由泻湖淤积而成。今垛田镇境内的耿家垛遗址及邻近的南荡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期,种植业和垛田刍形已经出现。先民们为垦殖和抵御洪水灾害,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与水争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溪流回旋的岛状田块,称之为“垛”,又名“岸”、“葑”、“岛”等。  唐大历二年(767)常丰堰筑成后,由于劳动力增多、种植业发展,垛田大面积出现。宋元时期又在沼泽地用木桩、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盖土壤,形成架田(葑田)。明代以后逐渐固定、加高,在种植果蔬的同时,形成了“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的胜景,“昭阳十二景”中“十里莲塘”和“两厢瓜圃”由此得名。  建国后,由于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到1980年前后,境内大批垛田或被放平填河形成连片大田,或被削平取土制砖。同时也重新形成部分垛田,但高度明显放低。核心保护区的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已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先生曾断言:“(兴化)垛田是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胜地”。  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农业部公布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4年,世界粮农组织公布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桃花岛农业生态观光园

  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于2008年6月份组建成立。位于兴化市区南9公里,在临城镇高效农业示范区内,兴泰大道东侧,主出入口与兴泰大道连接一体。园区水陆总面积1500亩。园区中建有特色垂钓中心、桂花苗木圃园、精品桃园、葡萄观光长廊、生态餐厅、休闲会所、烧烤吧、蒙古包等。   生态园区内的农家小院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木屋建筑,不仅冬暖夏凉、抗潮保湿、透气性强,还蕴涵着醇厚的文化气息,淳朴典雅,使人居于其中,备感温馨舒适。也使人类更贴近自然。按四星级标准建造的桃花岛宾馆位于桃花岛生态观光园的核心位置,风景怡人,是你度假、会务的理想场所。  酒店拥有会议室、接待室、娱乐中心、健身房、KTV、商务中心等设施。餐厅以地产农产品为特色,确保一流品质。满足每一位旅客随心所欲的地放松休闲、处理公物、交友社交或享受原生态佳肴。会所现有特色垂钓中心、桂花苗木圃园180亩;80000平方米的观光休闲岛和精品桃园、葡萄观光长廊、生态餐厅等;300亩高效设施农业,钢管大棚区,以种植返季节瓜、果、菜为主;另外还有生态式农家自耕乐园、园区水上观光游览线、农耕文化展馆、特色采摘园、航天新品种试种推广中心、特色农作物展示厅与特色水产养殖区等。   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给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群提供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的好场所,是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先区域和典范,园区以生态绿色给社会各级人士提供业余精神文化乐园,是领略现代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真正内涵的享受。  联系人:许辉 15152682280

兴化古城墙

兴化古城墙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  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  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奋战。兴化城终因无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县也与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怀。  兴化城墙兴时可以游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唐甄曾登临城墙,作《兴化县城上登览》——  孤城野水忘黄昏,粳稻菰蒲一水痕。  风急直愁沧浪入,秋高常畏大滩奔。  鱼龙带雨叵中泽,鹤鹤冲烟过北门。  来日忧怀何和道,芰荷香满泛前村。  1958年,因旧城改造之需,大部分城墙被拆掉。剩余部分因为当时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而建,才侥幸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初西门段也被拆除,现仅存东城外墙脚跟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长65米、高5.5米、底宽1.6米、顶宽1.1米。2002年兴化古城墙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垛景区(千岛菜花风景区)

     景点介绍  传说千垛是当年泰州知州岳飞大战金兵摆设的八卦阵。兴化海拔平均不足2米,农田易受渍涝灾害,于是当地百姓每当枯水季节,就将低洼地区水中的泥土挖上来,堆积到较高的地方,造成一块块水中小岛式的垛田。垛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互不相连,非船不能行。  放眼垛田,河港纵横,块块隔垛宛如漂浮于水面岛屿,有“万岛之国”的美誉。每当清明前后,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面,所以号称“世界最美油菜花海”。  游玩指南  如果想看到整个景区的花海美景,可以登上景区内的亭台楼榭上俯视整片花海。花海中有水路,如果有兴趣可以乘船穿行在花海之间,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这片金色美景,或许会发现别样的美,给你别样的玩耍体验。如果天气情况满足的话,你可以看见雾气中的金色花海,仙境般的朦胧中隐约能看见成片的辉煌,不禁沉醉在此美景中。清明前后正是油菜花最盛期,建议在该日期前后前去游玩。随手一拍便是足够精美的壁纸,记得多拍照留念,也是不虚此行。  特别提示  油菜花期为春季,4月中旬左右是花开旺季。  地址:泰州市兴化市缸顾乡迎春西路53号附近  类型:河流乡村  游玩时间: 建议2-3小时  电话: 0523-83601010  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信息:  包含门票与船票。  

上池斋药店

上池斋药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兴华市昭阳镇东城外大街10号,  该药店可称得上兴化地区杏林店铺中历史悠久,声名鼎盛的佼佼者。创立于清朝康雍年间,创建者为扬州人方石川。他在深刻考察本地市场后,毅然率族迁居兴化城,并在热闹非凡的城门口黄金地段附近,买房置业,开设药店,悬壶济世。并根据《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药号名称为“上池斋”。清乾隆十五年(1750),“上池斋”业主聘请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誉为“邑中楷书第一”的书法家李培源为其书写店名,并将其制成金字招牌。  药店坐南朝北,前后两进,砖木结构。前进上下二层,下为店堂,上为药材库房;后进是平房,为制药作坊,系明代建筑。总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占地面积216平方米。后又在民国年间经方氏后代方少泉改建装修。店门为海派建筑的典型石库门,门上方塑有一只口含灵芝的梅花鹿。进得门来,柜台内,药斗山架、青花瓷罐排列整齐。售药区,坐堂区,收银台划分清晰明了。四周陈列着反映岐黄医药内容的匾额。如“橘井流芳”、“杏苑长春”、“采芝寿世”、“水饮上池”等等。木质门窗上的雕花也紧扣医药题材,在室外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幽幽古意。楼上为仓库,穿过店堂,后面是三开间七檩平房,店内布置优雅典丽,意蕴留长,折射出中医文化薪火相继,传承不衰的独特魅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多家省内外电影摄制组来到兴化,以“上池斋”作为场景,进行现场拍摄。“上池斋”于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整修后,现仍正常对外营业,在造福兴化百姓的同时,也用它数百年的历史诠释着国学中医深邃悠远的主题。

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洋楼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洋楼,即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家舒巷16号,建于晚清。  赵海仙,名履鳌(1830-1904),晚清出生于兴化中医世家。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在深谐祖辈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发展,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成为一代名医,并成为晚清所形成的“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所传弟子遍及江、浙、皖等省,求医者遍及大江南北。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不豫,诏天下名医进京御诊,两江总督刘坤一举荐赵海仙应诏,赵海仙称病辞却。其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患疾,亦派专使请治。赵海仙不但医术超群,且医德高尚。每逢乡里水灾疫情,都积极参与义诊施药。若遇贫苦之人上门求医,不但无偿救治,还供其食宿,故有一代仁医“赵半仙”之美誉。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卫生部顾问的秦伯未先生于建国前选编出版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书中载述赵海仙“勤术古训,心得独多,亦儒者之医也。生平乐善为怀,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乡里至今乐道之”。  赵海仙致力于医学研究,著有《霍乱辩证》、《阴阳五行论》《赵氏秘笈》等医籍,收入国家医药辞典,赵海仙也成为我国清代20位名中医之一。  赵海仙故居门楼为三间中式平房,中为门厅,两侧为耳房。过门厅,天井南、北为平房廊屋。  南廊屋5间,东两间为花厅,西三间与花厅之间有一雕花内门相通为中药房。现东间仍复原中药房,中为赵海仙先生行医情景的腊像馆,西为兴化医派及赵海仙医绩陈列室。  北侧廊房4间今为兴化中医博物馆,陈列兴化自宋代以来历代名医及其医著、医案等实物资料。  过天井东去,为一堵高大的青砖屏风式画墙,有圆门,上嵌隶书“盂园”石额。园内正中掘池如“盂”,盂池周边垒以假山,主峰两侧各有门洞。过门洞南去为长方形的水池,池上架一小木桥,名“长寿桥”,紧凑精致。  盂园北边为主体建筑“洋楼”。相传为扬州盐商出资、江都木商联手,专聘宁波匠人构建。中西合璧,屋面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四围回廊,雕花栏杆,层层环抱。  盂园东侧向南,有依围墙而筑的串廊,连接凉亭。凉亭两间,敞檐格扇,北间原为赵家浴池,南间为赏景休闲场所,现作中草药标本陈列室。  赵海仙洋楼建国后收归国有,2006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修缮,2008年在进行赵海仙故居复原陈列的同时,建成兴化中医药博物馆,设立了兴化当代名中医专家门诊。常年对外开放。现已成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赵海仙洋楼不仅是人们瞻仰先贤、展示兴化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教育和求医问药的重要场所,也是兴化文化旅游的亮丽景点。  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成氏宅第

成氏宅第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成氏宅第位于兴化市区牌楼东路北侧。初建于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原为东西两轴各8进,今存东6西7共15进,一律青砖黛瓦马头墙,基本保持原有规模。现存11个院落间,东以室外火巷、西以串廊成南北联接,中以内串廊为东西串联,形成既分又合的建筑格局。现存建筑物多为明建清修,古井、挂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间。客厅、穿堂、正厅(锄经堂)、板厅、内院、书屋(小居竹轩)分布有序。曾悬有“两朝忠荩”、“吐凤凌云”等匾额,为我市现存体量相对较大的明代府第建筑群。  府邸的最初主人成王进 ,字公楷,明初兴化人。洪武廿二年(1389)以贡生入仕,历官代州学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参议。后以参加“靖难之役”有功,先后被赠封吏部侍郎和兵部尚书(大司马)。  历经600年沧桑,到改革开放前,已散落为民居大杂院,部分建筑被人为改建、加建。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对其实施动迁修复。今除第一进还原陈列(锄经堂、小居竹轩及内院)外,其余为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外开放。  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万兴大典

万兴大典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兴大典位于兴化市区北城外大街64-70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系用上等杉木大青砖建成,共有大小院落7座、天井9个、上下楼房64间,配套平房12间,另有谯鼓楼、营业辅面等近百间。俯视整个建筑群呈“日”字形,结构精巧,防火马头墙高大,相互间通道沟通,大小室、明暗室相互交错,具有防盗防潮功能。风格融徽地与粤桂等地建筑之特征,集当时仓储、保密建筑艺术大成。现仅存西楼和中楼。  业主王志广(约1701-1771年),字方永,号秋浦,清代兴化人。曾任广西苍梧道守,官至四品。乾隆年间归里后在北城外建万兴大典。历久经营,直至日寇入侵兴化而歇业,长达200多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以及泰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来兴实地考察,认为万兴大典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的典当建筑群之一,也是当时兴化工商业、金融业发展的实证。当代典当史学者曲彦斌先生撰文认为,兴化万兴大典比目前尚在经营的世界上最大的墨西哥怜悯山典当行历史更早、规模更大。  2007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经济开发区(临城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城南社区

----

开拓村

----

郭家村

----

姜家村

----

新银村

----

南娄子村

----

三王村

----

花沈村

----

西浒垛村

----

朱中村

----

向阳村

----

安州村

----

开泰村

----

临东村

----

开源村

----

开富村

----

开放村

----

开发村

----

开创村

----

阳山村

----

南阳村

----

冷家村

----

开明村

----

陈里村

----

大王村

----

金焦村

----

侯管村

----

郑朱村

----

西郊村

----

双潭村

----

砖场村

----

曹垛村

----

瓦庄村

----

陆横村

----

秦家村

----

任家村

----

王梅村

----

三赵村

----

袁舍村

----

宣杨村

----

陈口村

----

八里村

----

十里村

----

老阁村

----

刘陆村

----

古庄村

----

经济开发区(临城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