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杭州 >> 拱墅区 >> 祥符街道

祥符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金德瑛 (1701~176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金德瑛(1701年-1762年),中国清朝状元、政治人物,字汝白,号桧门。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乾隆元年(1736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庶子、太常寺卿,任江西、山东及顺天学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路过徐州,发现黄河决口,运河溢涨,及时上奏。官至左都御史。   金德瑛出身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原来也是个读书人,后来弃儒转而经商。  乾隆元年,金德瑛夺魁后,授翰林院修撰,在南书房行走,充任当年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三年,出任福建乡试正考官。乾隆六年,金德瑛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江南乡试副考官、提督江西学政。在江西督学任满时,以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很受乾隆帝赏识。皇帝谕称其:“甚有操守,取士公正,诚实不欺,无有偏党。”乾隆八年,金德瑛又任期三年江西学政。在这六年中,由于他提倡通经学古,江西之士,许多家有经史子集,文风大盛。此期间,金德瑛升迁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右庶子。乾隆十年,金德瑛转詹事府左庶子。乾隆十三年,擢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乾隆十五年,金德瑛出任福建乡试正考官、迁太常寺卿。乾隆十七年,提督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1754),邹、滕二县灾情特别严重,皇帝发帑赈济灾年,相关-又不敢向有关部门按例分得以外的钱。金德瑛出于对百姓的关心,毅然上疏奏告,得到高宗褒扬。特命给二县再加赈济。此期间,金德瑛擢升内阁学士。乾隆二十一年,金德瑛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典江西乡试回京,路过徐州。发现因黄河决口,运河水暴溢,江南、山东诸县遭受水灾。他马上进行察访,上奏皇帝。使运河、黄河得以疏筑治理。回京,迁任礼部右侍郎。二十二年,充任会试副考官。乾隆二十三年,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二十六年,擢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曾上疏提出秋审唱名繁重拖拉,旧案犯、新案犯名册不分。旧事宜罢唱,新案才得以详审。避免无新旧,迟迟不定案。他的意见很快被采纳。秋审不再唱名,案犯三审定案。乾隆二十七年,金德瑛卒于官任上。  金德瑛最为显著的政绩在于督办学政,在选拔、培养人才方面很有功绩。他曾先后任江西、山东及顺天学政,先后四次任福建、江南、江西、福建乡试主考。他三任学政、四主乡试,在其一生中很有建树。  金德瑛善书法,能诗文。与钱载、王又会、万光泰一起被称为“秀水诗派”。此外,他喜欢戏曲,公务余暇,赴梨园以娱;衰迈之年,拨玩丝竹为乐。曾作观剧诗,凡一人一事,比兴讽喻,触景生情,犹咏史遗风。后来,光绪年间,有人将他的绝句汇集成书为《桧门观剧诗》。  著有《桧门诗疑》四卷、《观剧绝句》一卷,编有《西江风雅》十二卷。   [以上内容由"yangxiaofei"分享。]

沈允钢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沈允钢(1927.12~),出生于浙江杭州。植物生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沈允钢于1927年12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朱金荪入赘沈家,从事商业活动,母亲沈雪吟,操持家务,生有二子,沈允钢是长子。  沈允钢幼年在杭州长大,7岁时进湖墅德胜桥私塾读书,一年半后转入德胜桥小学。日寇侵华,杭州形势紧张,他随家人去杭州乡村和临安避难。之后在上海私立文化小学、肇光中学、工部局立华童公学继续求学。1942年9月至1947年7月,在省立杭州中学、私立安定中学和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读完初、高中。1947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1951年毕业。  1951年8月,沈允钢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实习员。进所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参加著名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带领的防风林调查,赴苏北开展调研活动,学习室外工作经验。随后在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宏章和汤佩松的主持下开展了小麦、大豆品质的调研工作;在这之后,一直跟随殷宏章进行植物生化和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  1954年,他在殷宏章指导下开始探讨稻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及分解酶活力变化与生理过程的联系。他观察到稻麦籽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大量积累时,淀粉分解酶的活力仍相当大,因此就进一步追究β-淀粉酶及其产物麦芽糖的生理功能。他与合作者在实验中证明,β-淀粉酶可通过迅速分解引子淀粉而影响磷酸化酶合成淀粉的能力,从而否定了外国文献中认为β-淀粉酶对磷酸化酶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说法。1958年,他们进一步证明籽粒在成熟过程中的确有麦芽糖产生,在盾状体中存在一种麦芽糖激酶,将麦芽糖直接磷酸化,然后再转变成蔗糖。这个发现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1956年,沈允钢等人对水稻开花后物质的累积和运转的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开花后的光合作用对产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证明籽粒乳熟糊熟期是累积物质和代谢水平最旺盛时期。在此基础上,1958年他们运用同位素14C测定技术,探明了水稻乳熟期各叶片间光合作用产物没有什么运转,而无效分蘖的光合作用产物可部分转到有效分蘖上去的现象。  60年代初,沈允钢开展了群体光能利用的研究。他们建立了补偿式光合作用测定法,利用pH指示剂反映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推算光合作用强度。以后,又改进了光合作用干重测定法。1961年,沈允钢等人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物输出的动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光合作用产物输出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待输出生产的浓度成正比;光合作用产物的流动与体内利用、贮藏过程有密切关系。  为了便于田间光合作用测定,1978年他们又创造了田间取样气流法;1982年他们又改进了氧电极测定光合作用方法。20多年来,沈允钢等人利用这些光合作用测定法,对我国农业中与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有关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在农业生产上起了一定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沈允钢在殷宏章的领导下,开展了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着重进行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耦联机理及其调节控制的研究。1961年,完成了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的测定。196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化学会上,同时有3篇这方面的报告,但沈允钢及其同事的工作最为突出。1962  年他们在测定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时观察到“光强效应”,即当照光的强度低于一定程度时,光合磷酸化的效率显著降低,在光强增加到一定程度以上,此种情况逐渐消失,并对此原因作了进一步探讨。实验证明,经预先照光的叶绿体在暗中具有能使腺二磷和磷酸盐合成腺三磷的能力,从而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光合  磷酸化过程中存在着高能中间态。高能态的发现使光合磷酸化机理研究大大迈进了一步。沈允钢等人的工作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1977年,联邦德国出版的《植物生理百科全书》引述中国首先发现高能态,1972年日本《蛋白质,核酸,酵素》杂志刊载论述沈允钢高能态的论文,并说这篇论文是60年代光合磷酸化研究的两篇重要论文之一。继高能态发现后,他又着力探讨它与磷酸化的关系。  近几年来,沈允钢等发现了一系列能够改善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耦联效率的物质,如金霉素、多粘菌素、多元酸等,并证明它们是通过影响耦联因子(膜上催化磷酸化反应的蛋白复合体)而产生上述效应的。他们的实验表明,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耦联程度常常不完全,其中一部分原因为耦联因子在催化磷  酸化反应时,有一部分高能态无谓损耗,而这种损耗的比例是可以调节的。这个发现对研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叶绿体延迟发光是光合作用机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1982年,沈允钢和他的学生作进一步研究,证明毫秒级延迟发光的快相除与膜电位有关外,还受质子浓度差的影响,而且这一质子浓度差主要是水氧化时释放的质子引起的。此工作在1983年8月比利时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光合作用会议上作了介绍。光合磷酸化  高能态的发现及有关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以后,他带领他的学生们从多种角度对光合机理进行研究。近几年来,他着重探讨光合机构的运转与调节,把光合作用的机理和生理研究进一步联系起来,力求既能在理论上深入,又能开拓通向农业等实际应用的途径。  沈允钢在5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学观点和方法。勤于工作,勤于学习,是他科研上取得成就的成功之点。对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他同样渴求觅取。他认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专与博这对矛盾,博是为了专,专深必须求博,博是扩大成就的基础,因此博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他在精通专业的基础上,打开“求博”的道路。  沈允钢曾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光合作用室主任、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他还曾任《中国科学》、《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  [以上内容由"jesse"分享。]

吴璥 (1747~182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璥(1747—1822)字式如,浙江钱塘人,吏部侍郎吴嗣爵子,清朝大臣。乾隆四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擢侍讲学士,典陕西乡试。五十四年,督安徽学政。召见,高宗因其父曾为总河,询以河务,所对称旨,即日授河南开归陈许道。累迁布政使。五十九年,巡抚出视赈,璥充乡试监临,闻河水暴涨,即出闱驰防,帝嘉之。六十年,署巡抚。  嘉庆二年  嘉庆二年,楚匪齐王氏犯河南,击走之,复剿息县匪,赐花翎。母忧留任。四年,署河东河道总督,寻实授。请增河工料价,归地粮摊徵,诏斥其病民,革职留任。五年,调南河,堵合邵家坝漫口,加太子少保。八年秋,河决衡家楼,命豫筹来年漕运,请疏邳州、宿迁诸闸,於宿迁、桃源交界筑束水草坝,濬淤浅,依议行。又言徐州一带河水宽深而未消落,乃海口壅塞所致,诏相度治之。寻疏陈:“云梯关海口暗滩,尚非全被阻遏。请於黄泥嘴开引河,并挑吉家浦、于家港、倪家滩、宋家尖诸滩。”允之。九年秋,洪湖水涨未消,请缓筑仁、智两坝,以保堰、盱堤工。时东河衡工甫合,清江浦河口水浅阻粮船,上谓清水力弱,由启放仁、智等坝所致,命侍郎姜晟往会筹蓄黄济运。璥与合疏请堵二坝及惠济闸之钳口坝,使湖水全力东注,刷通河口,并启李工口门,减掣黄水,从之。上终以璥多病,治河不力,虽宥其罪,命解职。  十年至十三年  十年,授兵部侍郎,调仓场侍郎。  十一年,复授河东河道总督。因料物例价不敷,请依南河按时价折销,允之。复请岁料帮价归地粮摊徵,被严斥,革职留任。寻又以堤堰工需并入衡工善后题销,上切责之。十三年,召回京,授刑部尚书。命偕侍郎托津赴江苏鞫狱,并勘议海口改道,请仍复故道,接筑云梯关外大堤,从之。复授江南。  十四年  十四年,疏陈:“海口应濬,而大堤不坚,旁泄必淤;蓄清为要,而堤坝不复,遇涨必溃。今闸坝无减黄之路,五坝无节宣之方,皆宜急为救治。”诏韪之,令尽心经理。是冬,以海口挑复正河,费用浩繁,不及於次年桃汛前举工,请权宜仍濬北潮河以通去路。  十五年春  十五年春,偕两江总督松筠合疏请修复正河,诏允行;而斥璥无定见,前后矛盾,责其认真督治,不得以事由松筠主持为推诿之地。寻因病乞假,诏解职,俟病痊以六部尚书用。璥既去任,松筠疏论河工积弊,谓璥与徐端治理失宜,用人不当,垫款九十馀万,恐有冒捏。又两淮盐政阿克当阿劾扬河通判缪元淳浮冒工款,称:“璥路过扬州,与言厅员营弁不肖者多,往往虚报工程,且有无工借支。前在任六七年,用帑一千馀万,今此数年,竟至三四千万。”诏斥璥知而不奏,命尚书托津等往南河按之,劾璥失察误工;又濬淮北盐河,未经奏陈,濬后复淤,诏切责,降四级调用,与徐端分赔盐河工款,命璥赴南河襄办王营减坝及李家楼漫口。  十七年  十七年,补光禄寺卿,累迁吏部侍郎。十八年,睢州河溢,命赴南河察勘湖河。  十九年  十九年,授河东河道总督,督治睢工。次年,迁兵部尚书,工竣回京,历刑部、吏部,协办大学士。上以璥练习河务,无岁不奉使出勘河。  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  二十一年,协防东河秋汛。  二十二年,勘睢工及山东运河,南河萧南民堰,清江浦御黄、束清诸坝。  二十三年,筑沁河漫口。二十四年,筑河南兰阳、仪封及武涉-坝决口。  二十五年,勘南河束清、御黄诸坝及泄水事宜。其间再署河南巡抚,一署河东河道总督。  道光元年  道光元年,以病免。二年,因侍郎那彦宝治河不职降黜,追论璥与同罪,虽已致仕家居,褫其翎顶。寻卒。  [以上内容由"柴茂"分享。]

严烺 (1774~1840) 清朝官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严烺(1774—1840)字小农,浙江仁和人,清朝官吏。嘉庆中,入赀为通判,发南河,累擢徐州道,丁母忧。  道光元年,服阕,授河南河北道。寻命以三品顶戴署河东河道总督,三汛安澜,乃实授。汶水漫决既塞,疏言:“运河北路以蓄汶敌卫为最要机宜,必使汶水层层抬高,然后能敌卫水。请加高临清口砖闸资收蓄。”从之。初,黎世序治南河多用碎石,乃奏请敕东河仿行,烺取其说,请於马营北岸挑坝,仿南河抛护碎石,估工需银十万两。布政使程含章、巡抚姚祖同先后言其不便,而马营既放淤,坝前水势已缓,烺仍请於坝尾沁水灌注之所抛护碎石,从之。  四年南河高家堰溃决,调烺江南河道总督。五年,与尚书文孚、汪廷珍合疏陈:“蓄清敌黄为河务第一关键。蓄清全赖湖堤,堤溃则清水泄枯,重运经临,无以资浮送。拟遵古人成法,借黄济运。所虑运河窄小,黄流湍悍,多则不能容纳,少则必致胶浅。议於御黄坝外建坝三道,钳束黄流,俾有节制。又添筑纤道,以资束水行纤。里、扬两厅长河挑挖淤浅,帮培堤身,并豫储料物,随时筑坝,逼溜刷淤。御黄坝未启,则先挑高堰引河,导清水入运;将启,则严堵束清,杜黄水入湖。至修复湖堤,必乘天寒水涸,取土较易。拟就近采料,限大汛前砌高十层,备湖水渐长。共需帑银三百万。”又议覆侍郎朱士彦条上南河事宜,大要:“拆修高家堰坝工,先筑越坝以便工作,并於石堤外抛碎石坦坡,可期永无塌卸。又於王家坝减坝内盐河加筑堤埽,及仁、义、礼旧坝处所添建石滚坝,以防异涨。”并如议行。於是偕孙玉庭等会办重运。至五月御黄坝启放后,河道仍浅滞,漕船不能通行,就近盘坝,剥运难继,玉庭被重谴,烺亦镌级留任。  烺既因济运事不敢擅离,不能巡河勘工,两江总督琦善以为言,乃命烺周历履勘,仍谕蓄足清水,为来年敌黄济运之计。烺疏言:“从前黄河底深,湖水收至数尺,即可外注,堤身不甚吃重。今则湖水必蓄至二丈,始可建瓴而刷黄。以四百里浩瀚之湖水,恃一线单堤为之护,西风冲击,势必溃决。拟仿成法,於堤外筑碎石坦坡,护堤既固,则湖水可蓄。”又偕琦善奏陈:“刷黄必须湖水收至二丈。上年湖水丈七寸馀,即致失事。刻下清水万难蓄足,惟有蓄清减黄二法并行。碎石护堤,所以蓄清;改移海口,所以减黄。”诏妥筹具奏。寻又会陈:“由王营减坝至灌河口,可导黄入海。查灌河口外海滩高仰,转无把握,惟抛碎石坦坡,可渐收蓄清刷黄之益,需费六百馀万,应分年办理。”六年洪湖石工既竣,烺知工未坚固,实不足恃,遂坚主碎石之工,每年抛石三十万方,八年始能告成。宣宗怒斥:“烺调任以来,一筹莫展。御黄坝至今不能启放,办理不善。念在东河修守尚无贻误,降三品顶戴。”署河东河道总督;七年,实授,复二品顶戴。以兰阳柴坝西北顶冲,前抛碎石已著成效,遇伏秋汛涨,仍形吃重,请加宽坦坡。八年,请续抛下北、兰仪两厅碎石,并於中河、祥河险工储石备防。十一年,命侍郎锺昌等抽查东河料垛,祥河、曹考两厅料垛虚松残朽,烺坐失察,降三品顶戴,镌四级留任。寻以病请开缺。  十三年病痊到京,疏陈浙江海塘事宜。十四年,命偕侍郎赵盛奎往勘,请分别缓急,改修柴埽,以护塘根,岁拨银五万备修费,从之。寻命毋庸在工督办。复以病乞归。十五年,河东河道总督吴邦庆劾烺虚抛碎石,并收受红封盘费,以运同降补。二十年,卒。  [以上内容由"-"分享。]

姚撸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橹,1968年1月28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影视演员。  2007年,出演亲情电影《爱有来生》饰演”哥哥“。2008年,在以描述电影人革命传奇的作品《烽火影人》当中饰演革命人”贾梦石“。2010年,出演心理惊悚电影《敏感事件》。2011年,出演历史剧《大秦帝国2》。2012年,在古装探案剧《大明按察使》中,饰演素有明代包青天之称的“周新”。2013年,参演续集《大明按察使后传》  [以上内容由"下岗创业"分享。]

王文韶 (1830~190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文韶(1830—1908),字夔石,一字赓虞,清仁和(今杭州)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三年(1864)任湖北安襄荆郧道盐运司,后由左宗棠、李鸿章举荐为按察使,十年升为湖南巡抚。光绪四年(1878)补礼部左侍郎,后调户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十三年任兵部侍郎。十五年擢云贵总督。二十一年调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二十四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直军机处,为军机总理衙门三大臣之一。二十六年后充国史馆副总裁、正总裁,授体仁阁大学士、政务处大臣、督办路矿大臣,又转授文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他在云贵总督任内,曾多次镇压农-动和苗民起义。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内,曾多次疏陈建议加强北洋海防、整顿水师、兴办天津武备学堂、重建旅顺大连炮台。他认为,南北海防以天津为根本之地,以大沽、北城为内户,以金旅、威海为外户,而山海关、营口等处分扼水陆要冲,互为犄角,环海3000余里,务必统筹海防,颇具卓识。并在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兴办学校等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奏设北洋大学、铁路学堂、育才馆、俄文馆、西学水师各学堂、上海南洋大学,为国家造就一批人才。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他携带军机处印信奔赴怀来,随慈禧太后逃往陕西,因此深得慈禧信任。死后追赠太保,谥文勤。  [以上内容由"-==-"分享。]

夏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夏珪(生卒年未详),又名圭,字禹玉,宋钱塘(今杭州)人。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早年专攻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他的人物画,墨汁淋漓,笔法苍老,人称“奇作”。山水画法自李唐,而风格技法与马远较近,时人并称为“马夏”,齐名于世。山水构图,善取边角小景(如山角、水涯),画面留较多空白,以小见大,以局部表现整体,寓意南宋偏安一隅,仅存残山剩水,时有“夏半边”(一作夏半天)之称。皴法苍劲古朴而简练疏淡,喜用秃笔或树叶间夹笔,画楼阁不用界尺,常信手而成,形势突兀奇怪,气韵生动。尤其擅长山水雪景,法效范宽。后世论画者以为其山水画造诣,自李唐以后无出其右。所作山水多为长卷,《江山清远图》长达33米,现存作品有《长江万里图》(2.14米)、《山水十二景》4段、《西湖柳艇图》和《溪山清远图》等。  [以上内容由"三叶草"分享。]

李宸妃 (987~103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功勋卓著的沔阳知州李濂   公元1516年,沔阳州来了一个大清官,这就是明正德年间的沔阳知州李濂。   李濂,字川父,河南开封市人,家境出身贫寒。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得以坚持读书,乡举第一,取得举人功名后,为了报答亲友和父老乡亲的恩德,善施舍,重教育,在家乡办起了平民学堂,招收贫穷子弟入学,一时方圆百里传为佳话。三年后,李濂赴京赶考,字字珠玑,句句金石,待皇榜揭晓,高中进士。皇帝见他文才渊博,且相貌堂堂,于明正德十一年钦命李濂为沔阳知州。   李濂奉圣上之命,带着父母的殷殷嘱托,带着父老乡亲的无限希望,发誓要做一名好官,乘船来到沔阳州赴任。一路上他欣赏着沔阳的湖光美景,了解到沔阳的风土人情,在船上情不自禁地吟了一首七律《茅埠歌》:   天上三江接六溪,碧波不动月轮低。水仙吸露频花畔,鲛女寻珠竹树西。   江上逢秋秋可怜,西风暮起浪连天。枫叶如今采莲曲,荷花偏隐捕鱼船。   李濂任沔阳知州期间,经常布衣小帽,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倾听百姓呼声。他针对当时十年九水的沔阳州,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百姓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减轻税赋,抚恤孤贫。他为官清濂,深居简出,忧国忧民,百姓拥戴,在《学署斋宿所》一诗中写道:   绛纱围烛夜堂深,冲默端居露气侵。千古文章今夕重,万方血食后王心。   斋坛花发瑶琴畔,石鼓苔斑碧殿阴,城阙漏残星斗乱,朱弦清庙听遗音。   李濂在沔阳任知州时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复城池,恢复和兴建名胜古迹。明正德十二年,李濂捐款在古汉津驿前兴建了一座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汉津楼,也是南来北往商船和-的会馆。解放前有李濂建汉津楼碑文一块,还有李濂《咏汉津楼》律诗为证:   雁过州城天地秋,溟溟波浪抱城流。二毛早入潘安赋,一叶能添宋玉愁。   潦郡田芜犹窃禄,殊方日落更登楼。岁时摇落悲无尽,兴在清江双白鸥。   李濂还带头捐款修复了文圣庙、城隍庙、东岳庙、玄妙观等,可谓功德无量,名垂千古。   李濂在沔阳任知州时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沔阳州的鄂城书院就是他创办的。当时沔阳的名士陈柏、陈文烛、童承叙他们能考中进士,步入仕途,都得益于李濂在经济上的资助,在乡试、京试上的指点,为他们日后成名,进入官场铺平了道路。童承叙是明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嘉靖沔阳志童承叙对李濂有一段很高的评价:“余为诸生,尝逮事二公(二公即徐咸、李濂),亲见其行事大用才也。及李公讲艺,余复卒业焉。李公独属意余,余赖造就为多。然余所自树立,汩汩无有也。追念国士之期,能亡忝乎!诗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此之谓也。后李公竟以才致谤,遂被废,此固古今才士之通憾也,悲夫!”   李濂才器宏迈,诗文古雅,吏事精敏,励精图治,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是沔阳历史上执政的一个大清官,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沔阳百姓誉为“城隍神”。  [以上内容由"逆风飞扬"分享。]

项坤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项坤三(1936.02.21- )内分泌代谢学(糖尿病)专家。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曾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等职。  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外进行华人2型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并率先在我国开展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系列研究。在国内,建立了中国首个大数量糖尿病样本-信息库;首先发现中国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开创了基因诊断用于糖尿病日常临床工作的先例,并通过全面筛查确认了中国人MODY型糖尿病的基因突变谱;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进行分子病因、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系列研究,并编著了中国首部第三种类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专著。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省部及市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首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等殊荣。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北斗星"分享。]

干福熹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干福熹,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1933年1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玻璃试制基地。建立了我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发光特性研制掺钕激光玻璃,国内第一个获得激光输出建立激光钕玻璃系列,研究过渡元素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光谱及发光性质研究玻璃的光学常数及外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无机玻璃性质的计算体系。研究光存储用各种先进薄膜,发展了可擦重写新型光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际玻璃界的大奖-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以上内容由"shizi"分享。]

邵象华 (1931~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邵象华, (1931.2.22-2012.3.21) 钢铁冶金学家、钢铁工程技术专家。1913年2月22日生于浙江杭州。193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冶金硕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抗日战争期间主持新型平炉炼钢厂的设计、施工和生产。1948年起在鞍钢参与恢复生产、建立我国第一代大型钢厂的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体系,参与主持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管理的奠基工作。1959年起在研究院主持冶金反应、冶金新工艺、真空熔炼及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1998年获第二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  [以上内容由"randysnow"分享。]

李用和 (988~105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用和(988—1050),字审礼,杭州人。宋真宗李宸妃弟。年少时家贫,寄居京城,凿红钱谋生。其姐李宸妃生仁宗后,真宗皇后章献刘氏占为己出,为了慰藉李妃,就求其弟用和于民间,奏补三班奉职。用和由此入仕,历任右侍禁、合门祗候、权提点在京仓草场、考城县兵马都监、贺州刺史、宁州刺史等职。按旧制,刺史以上官员所赐公使钱可占为私有,而用和却全部充作军费。康定元年(1040),任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后改任马军,拜建武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乞罢军职,遂拜宣徵北院使,不久改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以疾辞退。庆历八年(1048),进兼侍中。他虽身为国舅,位列将相,但在京城不营私宅,租官舍居住。仁宗诏令他寓居芳林园,亦为其推辞。在朝“小心静默,推远权势”,受到朝野好评。卒后赠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谥恭僖。  [以上内容由"阳光の海岸"分享。]

郎简 宋代大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郎简(生卒年未详),字叔廉,宋杭州人。自幼孤贫,好学不辍,常借书抄录,熟读成诵。曾从四明朱頔及沈天锡游学作文。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迁福清县令。任间征调民工修筑石塘陂,溉田百余顷,当地人为立生祠以示纪念。调任随州推官,临朝应对,得真宗欣赏,特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分宜县,徙知窦州。后徙藤州,兴学校、厚学士,变风俗,藤州从此始有登进士的人。又通判海州,提点利州路刑狱。继知泉州,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使,提升秘书少监、知广州,入判大理寺,出知越州,又归判尚书刑部,出知江宁府,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知扬州,徙明州(今宁波),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曾在钱塘城北修筑园宅,以居自号武林居士,-习道15年,通晓医药养生之法,有验方数十流传于世。孙沔知杭州时,榜其门里为“德寿坊”。  [以上内容由"★襄阳道★"分享。]

钟骏声 (183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钟骏声,字雨辰,号亦溪。生年:道光13年(1833年),卒年不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咸丰戊午举人,咸丰十年(1860)状元。该科为咸丰帝三旬寿辰特设恩科。钟骏声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屡掌文衡。咸丰十一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钟骏声,为浙江仁和县人,祖籍广东新会。其家居今杭州上城区民生路状元弄,父钟世耀。早年力学,道光戊申岁与同里何静庵读书湖上之葛林园,朝夕研磨,即于是年入泮。生平交友以信,好饮不及乱。家贫以笔耕糊口,与弟仲和友爱异常。弟登贤书(中乡试),得信喜出望外,寄书勉之。以郊祁弟兄比。例自蜀归假往里门,集三五朋侪遨游湖山,辄做东道主。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典试山东湖北,视学四川,均以得士称。钟骏声在清穆宗皇帝实录馆提调官任上病故。著有《养自然斋诗话》十卷。  钟骏声与《湖墅小志》作者高鹏年同出钟谷春先生门下,为莫逆之交,以上史实均出自《湖墅小志》。  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史大成于顺治十二年中“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钟骏声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以上内容由"80387891"分享。]

詹少文 (1917~200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詹少文同志生平(1917-2004)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优秀领导人詹少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4月15日1时25分在杭州逝世,享年88岁。遵照詹少文同志生前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詹少文同志遗体今天在杭州殡仪馆火化。  詹少文同志1917年3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38年6月毕业于上海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历任上海国华贸易公司副经理、上海新建中学教务主任、上海民丰华丰造纸总公司总务处主任、嘉兴民丰造纸厂副厂长等职。解放后,他又相继担任私营华丰造纸厂副厂长,公私合营杭州华丰造纸厂资方副厂长,民建杭州市委会拱墅工业支部主任,杭州市工商联常委,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钱江业余学校校长,全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第六届省人大常委,第四届省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第五、六、七届常委,省工商联副秘书长、副主委、常务副主委、主委(会长)。  1952年4月,詹少文同志作为公私合营杭州华丰造纸厂资方副厂长,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活动,使思想得到切实转变。1955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后,他积极投身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为杭州华丰造纸厂的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企业,关心员工,在1956年8月,台风过境时,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他身体力行及时组织抢救,使职工脱离险境。  “文革”期间,詹少文同志受到冲击,被下放劳动,遭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真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还经常结合自身经历启发教育党外和工商界的同志。他主动支持和协助党和政府认真落实党对工商业者的政策,团结、带领工商界人士“一心一意跟党走,尽心尽力为四化”,深受各界人士敬重。  1979年,詹少文同志受省民建和省工商联的委托,创办了浙江省民主党派、工商联第一所民办成人教育学校——杭州钱江业余学校。他把在“文革”期间受冲击补发的4万元工资无偿捐献办校,“急国家之所急,想青年之所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尊师重教,作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学校创办25年来,不花国家一分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在学校学习过的各行各业职工累计超过40万人次,毕业、结业学员8万多人。学校先后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六五”、“七五”、“八五”期间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工商联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民建办学全国先进集体;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办学校”光荣称号。詹少文校长因办学取得卓越成绩,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商业部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  詹少文同志有不少亲属、故旧在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从商,他积极主动联系,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一国两制”的政策,把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结合起来,为引进资金、技术、设备,推进浙江的改革开放,倾注了大量心血。  詹少文同志担任省政协、省工商联领导期间,始终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认真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团结和引导各界人士,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浙江省的政治稳定,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政协和工商联事业的发展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作出了显著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赞誉,永载人民政协和工商联的史册。  [以上内容由"luckcat"分享。]

楼玉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楼玉宇女,1968年1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汉族。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经济师、注册土地估价师。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杭州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十届政协常委。  1986年至1988年就读于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农业环境与建筑工程专业。1988年至1990年任杭州市半山区土地管理局干事。1990年至2011年历任杭州市拱墅区土地管理局干部、地籍管理科科长、副局长,拱墅区国土资源局局长,拱墅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其间,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土地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肯尼索州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留学,获硕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曾任九三学社杭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九届政协常委。  [以上内容由"惊天"分享。]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区)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运河杭州段是运河历史古迹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横贯南北4省2市,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这是祖先留下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江南水乡文化体验的经典目的地。大运河流经了富庶儒雅的钱塘佳丽地,记录在案了杭州繁华古都的沧桑沉浮和白墙粉黛的市井百态。不管是徒步、舟游,还是骑行、小憩,都可以触摸到杭州运河华而不燥的厚重之感,欣赏到运河沿岸无处不在的风雅之美。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金华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金华门户网站

杭州香积寺

杭州香积寺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位于杭州湖墅香积寺巷,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原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赐名香积寺至今,是杭州湖墅地区的著名寺庙,曾是灵隐、天竺朝山香客的集散地,素有“运河第一香”之美誉.每天运河上千余船只往来,运输繁忙,夜间灯火通明,寺内热闹非凡,促进了湖墅地区乃至杭城的商贸、旅游的繁荣,对佛教禅宗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香积寺内原有宝塔二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据《湖墅志略》记载:僧祥文于康熙年间住香积寺,拓展寺基造毗卢阁,并于寺前建石塔二座,现仅存一塔,该塔八面九层,下有须弥座,用白石雕凿,仿木结构楼阁状,斗拱仿宋式,第三层东面悬匾,上刻“慈云”两字,南门作半启状,第五层有一门打开,有一-自门内出来。该塔结构手法、浮雕风格为清代之代表作。1963年,该塔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在初创阶段,虽使用的是北宋年号,但实际统治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真正的统治者依然为钱俶,而钱俶毕生崇信佛教,在杭州建造了许多寺庙及佛塔,因此香积寺初建初期,仍保持着吴越风格。后来,由于元朝末年朝政黑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香积寺和其它寺庙一样都曾遭受过灭顶之灾。到了明朝立国之初,由于明开国元首朱元璋曾有出家经历,并在崇信佛教同时,对佛教进行了大规模的拆并、整合,香积寺及周边寺庙都得到了大规模的重建及扩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香积寺已成为佛教丛林中的大寺院。清康熙年间,毗卢阁和双塔的建设,使香积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杭州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香积寺的复建提到了杭州市党政领导应有的议事日程,新香积寺的复建工程于2009年初正式启动。按照建设“二十一世纪都市新寺庙”的目标,以五代吴越为基础,以明清为定制的历史定位,建筑风格体现了半传统半文化的特色,努力再现“杭州运河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的繁荣胜景。  2009年香积寺成功复建,成为国内唯一主供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监斋菩萨)的寺庙。新建的香积寺恢复了被拆除的东塔,对原有的西塔进行了整修,保持了双塔的原有风貌。从香积寺牌坊进入,依次为天王殿、大圣紧那罗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寺内两侧还有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等建筑,各类造像共34尊。  新香积寺在中轴线上以“伽蓝七堂制”为依托,分别布置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并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布置具有本寺特色的大圣紧那罗王殿,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中轴线两侧分别按照“四大名山”的布置,于大雄宝殿前后两侧分别布置普贤殿、观音殿、文殊殿、地藏殿。新香积寺在寺庙两侧设计两排建筑,在不对称性布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富义仓

富义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富义仓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三进院落、三排仓房组成。为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负责,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建成于光绪十年(1884),为大运河沿岸现存的著名古粮仓之一,与北京“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仓名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义仓讲解词  游船驶过御码头我们会看到运河的一段支流,它叫胜利河,大家看,就在哪里,河上的桥是2006年重新翻建的华光桥。大运河与胜利河的交汇处华光桥的旁边,左右逢源的这块古建筑群就是大江南北有名的富义仓遗址。  富义仓坐落在杭州拱墅区偏南的一处风水宝地上,这是座清朝时期营建的,那时的水运尚很发达,特别是江南一带进京的贡粮,大多数都由大运河漕运运至京城,所以,运河两端京杭两地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储粮仓,像离通州最近的北京内城东直门内就有:北新仓、南新仓、新太仓、禄米仓等国字号的粮仓,至今那里很多胡同还以粮仓的名字命名。杭州也一样,有永济仓、盐义仓、富义仓、仁和仓等分布在运河两岸。湖墅地区作为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仓库特别多。杭州也有很多地名叫原来所在粮仓的名字,如:仁和仓北弄、仁和仓南弄等等。  富义仓是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个古老仓库,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富义仓是在漕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素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  清光绪六年,杭州粮食告急,浙江巡抚谭钟麟在霞湾巷内购地建粮仓,历时四年始成,将粮仓命名为富义仓。当时粮仓有五六十间,每间20平房米左右,可以存四、五万石谷物,是杭州百姓最主要的粮食供应地。年吞吐量多达几十万石,对日常百姓的粮米供应及贡粮储备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拱墅区就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货物集散地,是江南供物漕运的起点,来往运输十分繁忙。随着先进粮米仓储机制的建立,古老的米粮仓已经成了“下岗职工”,大多数以翻建成现代化的民居写字楼等,但唯有富义仓凭借它残破的院落、石基、木板、土围墙、青瓦顶的式样,和它饱经风霜的年轮,原汁原味地屹立在那里,为我们保留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在一扇已经不能开合的门板上“社会主义联合大院”的曾用名还历历在目,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锅饭的产物,也应算是文物了。  最吸引人的还有粮仓的东南角,人们走下华光桥参观富义仓的必经之路上,骑河沿生长的两棵歪脖老槐树中间夹一棵挺直的小槐树,好像是向游人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他们舒展着老态龙钟的身板殷切地欢迎着我们,这三棵树凑在一起叫“二老携子迎客槐”。朋友们,既然他们一家人这样热情,你还不找个时间看看他们去。

拱宸桥

拱宸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  拱宸桥目前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百年风、雨水的侵蚀,砌体表面风化严重,桥面石阶和石栏板也有局部破损,鉴于该桥为文物,日常养护也仅局限于清理桥梁杂草上,并加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上报。  该桥所属的运河段为V级航道,过往船只较多,再加上拱宸桥方孔只允许单向通航。主墩上被过往船只碰撞较为明显。  2005年9月26日,一辆货船在通过拱宸桥时,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损。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该桥被撞损拱圈未修复的情况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击。  拱宸桥在杭州拱墅区北部,以桥得名。拱宸桥横跨运河,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石结构三孔桥。杭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说,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的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造桥。清朝顺治八年,桥坍塌。在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辂和尚竭力捐募款项相助,历时四年,建成现在的这座拱宸桥。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列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关,抗战胜利后,洋关废除。现在的拱宸桥,名字已演变为方向性区片名。   

中国伞博物馆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年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中国伞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首家伞主题博物馆,综合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常设展览2411平方米,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建筑由桥西土特产仓库改建而成,以文化遗产的角度、专题的方式解读了刀剪剑“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则为剪”的独特文化。常设展览面积2460平方米,由“刀与剑”、“剪刀的故事”两个展厅共同构成。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中国扇博物馆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杭扇”早在南宋时便以“五杭”之一闻名。中国扇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扇为专题的博物馆,建于原杭一棉旧址上,展示古典优雅的扇文化及精湛制扇工艺。展常设展览面积2623平方米。于200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作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分馆,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静态展示的活态补充。通过集中展示以刀剪、油纸伞和绸伞、各类扇子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其运用于现代艺术中的创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播此类非遗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场馆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年间厂房风格的同时,结合传统手工艺特色,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作坊式场景以及贯穿整个参观路线的图文介绍,让观众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各个历史现场,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到具有浓厚中国历史特色的传统工艺非遗文化。  展示馆场馆由杭州第一棉纺厂3号厂房改建而成。杭一棉前身为通益公纱厂,是20世纪初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作为所在城区近代工业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见证了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记录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于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  其留存的厂房等建筑是杭州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内部结构保存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名录。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工美主题的博物馆,馆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北起中国刀剪剑、伞博物馆南面,南近登云路,西起小河路,东与京杭大运河相望。博物馆在红雷丝织厂老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是对中国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博物馆的扩容和升级。  博物馆总规划用地面积7571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1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30平方米。三楼为3000平方米的基本陈列展区,分为雕刻、陶瓷、织绣、编织、金属工艺、民间工艺美术六大类,集中展示杭州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成绩斐然的艺术成就;第二课堂互动区可开展相关工艺的体验学习活动。二楼为大师工作室与临时展厅,是开展艺术交流、创作研究的平台。一楼为公共服务区和精品展销区,还开辟了专门的休闲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馆区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参观、鉴赏、学习、交流、购物或休闲的多种需求。此外,四楼的杭州市青少年文化创意培训中心,将与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共同促进杭州工艺美术的启蒙和发展。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通益公纱厂旧址

通益公纱厂旧址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益公纱厂旧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代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通益公纱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翌年竣工,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集议并筹募股本,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始,历时八年才得以开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2年停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假手高懿丞投资该厂,于1903年8月改组纱厂,更名为通益公纱厂新公司,后又改为鼎新纺织股份公司。该纱厂几经盘手更名,于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仍保持原功能并沿用至今。通益公纱厂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三家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是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拱墅地j近代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奠基石”,其留存的厂房等建筑遗存,是杭州清末、民国时期工业建筑的代表,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祥符桥

祥符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祥符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祥符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南宋地方志中对该桥已有记载。现桥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宦塘河,长28米,宽3.6米。桥栏板有素面和须弥座两种形式,望柱头雕饰覆莲或石狮。  祥符镇境内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浜荡,新开运河和宦塘河从镇中穿过。自南宋起,苏、湖、常、秀、润诸州纲运及米舟,都经过祥符镇抵达杭州。祥符桥作为镇内的主要桥梁,发挥过重要的交通功能,从侧面反映了祥符镇的历史风貌。该桥还是杭州市区不多见的梁式桥之一,桥上雕刻较有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等。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系列景观,2006年十月一日正式开放。中共前领导人-为博物馆题写馆名。

大兜路历史街区

  大兜路历史街区总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内有沙河弄、仁和仓弄、香积寺巷等传统巷弄等传统街巷,是杭州历史风貌尚存的老街区之一。街区北枕运河古税关北新关,南靠“天下粮仓”富义仓,东倚“运河第一香”香积寺,西临运河。这里曾是杭州鱼市、米市、纸市、水果市等的交易地。如今,大兜路历史街区已成为一条集遗产保护、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生活居住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精品美食街区。2011年,大兜路历史街区被国家商务部授予 “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

香积寺石塔

  

浙窑公园

  浙窑公园(原为杭州市港航公司船坞修理厂),总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30平方米,由7幢单体建筑和2幢仿古建筑组成。现已成为以“陶艺”创作为特色的创意园区。

高家花园

  高家花园位于杭州市拱墅区长征化工厂内,为清末民国初年私家园林,现为杭州市级文保单  位,距离省级文保单位--拱宸桥不到300米。  高家花园据传最初为清末军机大臣李鸿章远亲高懿承在清朝末年所建。关于高氏的生平记述  ,只知其为清末民国初杭州市的工商业主,主要经营剿丝、丝织品等。  解放后高家花园划归杭州市长征化工厂,化工厂将其作为厂内工人俱乐部使用。进入二十世  纪末,长征化工厂倒闭,周围地块近年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花园作为文保单位由拱墅区政  府接管。区政府本着保护文物的原则,决定对高家花园进行整修。  高家花园东临京杭运河,南与杭州第一棉纺厂遥对,西南、北面为原长征化工厂厂区。现存  部分占地面积约1200M2,据称别墅原面积数倍于此。园内现仍保留两幢建筑--南华楼与  爱日楼,还有水池、曲桥、人工假山、小花坛等。  南华楼为现存高家花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约220M2。正立面五开间,通面宽1602M,通进深1270M,室内面宽为三开间,进深四柱,为二层楼歇山顶花厅建筑,形式为砖  混与木构结合的中西合璧式样。水池位于南华楼南面和东面,曲折迂回,池岸用太湖石驳砌   拱券。建筑为砖木混合架构。   

祥符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北星社区

----

阮家桥社区

----

祥符社区

----

庆隆社区

----

吉如社区

----

新文社区

----

星桥社区

----

总管堂社区

----

映月社区

----

申慧社区

----

秀水社区

----

孔家埭社区

----

祥符桥社区

----

方家埭社区

----

花园岗社区

----

申悦社区

----

勤丰社区

----

祥符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