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永嘉县

永嘉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楠溪江

楠溪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楠溪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距温州市区23公里,与雁荡山风景区毗邻,为华东地区新兴的以溪流景观为主体,山水田园风光、农耕文明遗迹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楠溪江的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宋明清的古塔。古桥、古牌坊,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布局和五行阴阳风水构想而建的芙蓉村、苍城村,更让您领略到原古的风貌。  楠溪江,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盛产弥猴桃,荆州板粟,碧莲香柚,岩头西瓜、湾里葡萄,澄田杨梅,沙岗粉干,乌牛早茶等著名土特产,并有黄杨木雕,竹丝盆景、竹丝画帘等特色工艺品。自1988年以来,楠溪江风景区已接待中外游客300余万人次,其古朴的民居、奇异的山水,银帘、岩峰,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有36湾、72滩之称。楠溪江贯穿永嘉南北,流域集雨面积2429平方公里,溪流自北往南,末处注入瓯江,流归东海。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纯净柔和、绝无污染。经检定,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水质呈中性,PH值为7,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水”。溪流清荣峻茂,秀丽多姿,随江倒影,水清见底,游鱼碎石,历历在目。如日间泛舟坐筏漂游江上,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俯赏碧蓝江水,饱览溪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如夜间游江,见渔火点点,闻渔舟晚唱,受江风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尽抒幽情逸致;如歇息滩林,横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昼如昏,朦胧幽静,促膝谈心,诗意盎然,此乐何极。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浙南农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30年1月,中央派金贯真巡视浙南 。3月,中央军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下辖三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五氵束鸟 村。红十三军是当时编入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14支正规红军之一,它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红十三军斗争最终遭到失败。   红十三军斗争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红十三军在浙南广大农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们战斗过的中心区域,以后大多成为共产党的游击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永嘉县五氵束鸟乡五氵束鸟村的胡氏四房宗祠。这是一座“口”字形的古祠堂,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占地面积1467平方米,建筑面积403平方米,祠堂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合院式木结构建筑。正门上方横匾镌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进入大门,里面有前厅、后厅、左右两廊,中央天井里有一方形水池,约50平方米,两廊外侧又各有一个长14米、宽7米的水池。祠堂后面是险要的江山头,层峦重叠,群峰林立,竹木葱茏。   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纪念碑,位于军部旧址南侧约80米的山冈上,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2010年扩建了纪念碑前的广场,现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广场中间建有一座3米高的红十三军战斗群雕,再现红军战士的战斗场景。从广场拾级而上49个石阶,是长20.5米、宽22米的纪念碑坛。再上10个石阶,是纪念碑底座,长12米、宽14米。纪念碑坛围有青石栏杆,并栽植花木。纪念碑高17.8米、宽3.3米、厚1.8米,水泥钢筋结构,中空,有梯可登碑顶。正面顶部浮雕的红五角星下,是张爱萍将军手书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碑名镌刻在碑体青石上,下方刻有碑记,记录红十三军将士浴血奋斗的悲壮历程和千古不朽的光辉业绩。   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纪念馆,位于军部旧址北侧约30米处。这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筑物,占地面积1526平方米,于2000年落成,2010年再次进行扩建,现占地面积约2320平方米。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红军战士使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军部旧址,以及朴素大方的红十三军纪念馆遥相呼应,四周绿树掩映,山光水色,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既瞻仰丰碑,参观旧址,缅怀先烈先辈光辉业绩,又观赏山水田园风光,陶冶情操。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谢用卿(1898—1944),字庆生,1898年出生于永嘉县蓬溪村。1917年,从枫林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在鹤盛和乐清珠屿等地担任小学教员。1930年,毅然辞去了学校工作,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同年6月,在永嘉、乐清交界的“隘门岭”战斗中被捕,押送苏州监狱。翌年春,经同狱的共产党员程大伟介绍加入共产党。1937年8月,获释回家,在家乡先后担任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第二分团干事、总干事。1938年11月,担任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书记。1940年12月,在永嘉下家岙村第二次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翌年4月19日,趁日寇攻陷温州时混乱得以破牢而出,脱离虎口。1941年下半年,在潘坑教书,并将工资交予党,作为活动经费。1943年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领长子谢裕陆及谢方枢等人赴浙东四明山根据地中共鄞奉县委做组织工作,后任浙东游击纵队溪东联络站站长。1944年3月下旬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4月上旬被杀害。   谢裕陆(1920—1945),谢用卿长子,1920年9月出生。在父亲的教育引导下,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秋随同父亲到四明山,后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三支队任班长。1945年9月间,新四军浙东部队奉命北撤,在撤退中光荣负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谢裕久(1928—1947),谢用卿次子,1928年9月出生。先后担任儿童团长,括苍地区游击队某部交通员,积极为党组织送信、送革命刊物。1946年春,被党组织批准为候补党员。翌年2月被捕,国民党括苍绥靖处对其严刑拷打,残忍地割去他的耳朵,然后秘密杀害于枫林八房山下。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位于东皋乡蓬溪蓬二村普中路9—12号,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前后两进,左右两轩,呈“口”字形的四面屋(即四合院),外貌保持完整,古色古香;正方形的天井地面由鹅卵石铺设,中央有一条“小鹅卵石铺设,组成优美图案的通道”;四周门头用“小鹅卵石”镶嵌成的框带,构图非常美观。该故居共计20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12平方米,现由谢用卿的堂侄居住管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永嘉县是老革命根据地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策源地。自1924年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以来,永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永嘉县上塘镇屿山公园。纪念馆建于1993年,为坐西朝东、钢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纪念馆前是花岗岩石铺设的可容纳千余人的广场,广场南侧沿着围墙是一条碑廊,东侧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5.5米、宽3米、底厚7.4米、顶厚3米。碑体以蟹青色磨光花岗岩石贴面,碑体正面中间黑色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永嘉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方刻记全县586名革命烈士英名,背面镌刻着纪念碑碑记。基座前后有一条栽植盆景花木的绿化带,基座前是84平方米的碑坛,三面围以青石栏杆。西首在碑的两侧各有九步上行的石阶,同纪念馆广场相连。纪念馆广场右侧有一座谢文锦烈士的铜胸像,胸像高2.3米、宽1.8米,固定在1.2米高的花岗岩石基座之上。纪念馆、碑建在屿山之巅,在此可以俯瞰县城全景。   纪念馆正门上方镌刻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名。大门进去,为玻璃盖顶的天井,是磨光花岗岩石铺地的前言厅。左侧是第一展厅,为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第二展厅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楼上第三展厅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四展厅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四个展厅共展出照片图表425幅,革命文物138件,生动地反映了永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光荣革命历史。同时还展出了杨尚昆、肖劲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手迹。第五展厅是国防厅,展出国防教育的有关图片。馆内还设有播音室、接待室、中型会议室、办公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等。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谢文锦(1894—1927),永嘉县潘坑村人。191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后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秋,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办岩头高等小学,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师生和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9年春离乡赴沪,在《新青年》杂志社工作。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受党指派,同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翌年12月7日,在该校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我国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的十几位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3年冬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兼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1924年8月,他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家乡筹建党团组织,于12月创建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五卅惨案后,参与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25年4月,他撰写的《列宁和农民》被刊载在《新青年》纪念列宁专号上,此文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选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的教材。1926年后,谢文锦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中共南京地委书记等职。1927年4月10日,谢文锦在南京大纱帽巷10号召开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深夜2时,国民党公安局侦缉队突然包围会场,谢文锦等10人不幸被捕,后遭杀害。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位于永嘉县潘坑乡潘坑村,于1992年建成。纪念碑高5.5米、宽1.05米,碑体正面是张爱萍题写的“谢文锦烈士永垂不朽”,碑顶是红五星。碑体正面下方刻有烈士生平简介。碑座长1.6米、宽1.4米,围以青石栏杆,碑座四周广场可容纳百余人。谢文锦烈士故居也在潘坑村,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的古宅,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正屋7间,轩屋6间,前有门台,中有天井,屋中陈列有谢文锦烈士生前用过的木床、桌柜和八仙桌等。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文锦 (1894~1927)  谢文锦(1894—1927),1894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17年毕业于省立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到上海,在《新青年》杂志社任职。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谢文锦与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人被党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春,谢文锦回国,担任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谢文锦 (1894~1927)  谢文锦(1894—1927),1894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17年毕业于省立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到上海,在《新青年》杂志社任职。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谢文锦与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人被党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春,谢文锦回国,担任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岩头事件”旧址

“岩头事件”旧址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下半年,红十三军第一团团长雷高升率领红一团在永(嘉)、仙(居)、青(田)边境坚持斗争,国民党政府视之为心腹之患。次年春,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处成立了“温州剿匪指挥部”,由一二三旅旅长李杰三兼任指挥官,纠集了国民党浙保四、五团和当地民团共约2000人进行“清剿”,并悬赏1000块大洋缉拿雷高升。在国民党疯狂“围剿”下,雷高升等的活动范围日渐缩小,最后被迫退入人烟稀少且极度贫穷的小横坑一带山林中,靠食野菜野果度日。国民党多次放火烧山,情况万分危急,雷高升英勇顽强,仍不放弃对敌斗争。国民党军队在多次军事“进剿”仍未达到目的后,便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将“拔队进剿”改为“利诱计取、佯予收编、相机解决”的办法。经过精心策划,以提供新装备和优惠给养为诱饵,诱骗红军下山。雷高升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打算利用假受“招安”的办法,争取时间,取得武器补给,以便伺机再起,遂于1932年5月23日,带领70余人来到岩头东宗祠堂。国民党军以“点验改编”、“照相留念”为名,将红军干部和战士分开,并丧心病狂地用机枪扫射红军战士,22名战士当场牺牲,雷高升等7名骨干则被逮捕押解温州城区,后遭杀害,这就是红十三军历史上惨痛的“岩头事件”。   岩头事件旧址,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岩头村东宗祠堂(也称金氏宗祠)与岩头镇古村落丽水街相邻。岩头村在楠溪江中游西畔,距永嘉县城34公里。东宗祠堂在岩头村的东面,坐南朝北,前是村道和荷花塘,西面是秀丽的丽水街,东面是停车场。祠堂长40米、宽26米,呈“口”字形建筑。正厅长21米、深12米,两边回廊各长18.3米、深7.5米,中间是天井。进入大门后便是一个正方形、边长5.2米的古戏台。   岩头事件旧址东宗祠堂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胡公冕故居

胡公冕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县五氵束鸟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陈望道和沈定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经组织同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致力于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后,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开学后任黄埔军校卫兵长。在北伐战争中,先后任总司令部宣传大队大队长、副官处处长、国民革命军677团团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通缉,失去党的组织关系。1930年初,受中共中央军委委派,回永嘉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担任总指挥。是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担任军长。   1932年9月,胡公冕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翌年2月,经营救出狱。西安事变时,根据党的指示,先后赴甘肃固原、陕西凤翔,利用与胡宗南的旧部属关系,劝阻胡宗南部东犯。抗战时期,胡公冕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了许多有益于抗日救国和革命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参加党的地下活动,曾参与策动温州叶芳部队起义,赴西北做瓦解胡宗南部的工作。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直至1979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1984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批准,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胡公冕故居,位于永嘉县五氵束鸟乡五氵束鸟村。1930年5月16日,国民党枫林民团窜入五氵束鸟村,放火烧掉该村三分之二的房屋计64座,300多间,其中包括胡公冕故居。后胡公冕房族在其老屋基上修建了五间二层民房。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李得钊(1905—1936),又名德昭,永嘉县港头村人。1920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温州艺文中学,在校期间,和金贯真等学友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溪山学友会”。1924年毕业后,受聘在母校附属小学任教。是年冬,由谢文锦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冬,受中共中央指派,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193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是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33年,调到中共中央特科总务部工作,后又到中共上海中央局工作。1934年6月26日晚7时左右,在中共中央分局机关(上海马立斯新村)被捕,后移送南京-看守所。在狱中,他坚贞不屈,翌年8月被判15年徒刑,随后移送到南京军人监狱。1936年9月,被折磨致死,年仅31岁。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在李得钊烈士家属写给他的信上亲笔批复:“李得钊同志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李得钊烈士的遗像、遗作及其革命事迹陈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位于永嘉县港头村,修建于1990年。碑坛为正方形,边长8米,计64平方米,每边有六根青石方柱,围以栏杆。正中碑座为凹形小水池,长1.6米、宽1.2米;青石碑体,高3.9米,宽0.8米,正面刻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手书“李得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着烈士生平简介,碑顶为云彩浮雕。此碑小中见大,象征着烈士立足五湖四海、头顶蓝天白云、一颗红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光辉形象。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太平岩

  太平岩位于沙头镇渔田村,是楠溪江景区的天然门户,为楠溪江风景区的入口景区。入口处有我国已故的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题写的“渐入佳境”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  景区前临清江,后依绝壁,古木参天,怪石峥嵘。景区主要特色为水秀、岩奇、滩林美及宗教文化浓郁。主要景点有:太平岩,梧田滩林,九丈滩林,圣湖宫,凤凰寨,鹤巢洞,雷山洞,虹岩禅寺,塘湾、陡门古村等。  太平岩:地处拨地而起凌空矗立的双笋峰之间。周围岚气缥缈,使人有飘飘然踏赴仙境瑶林之感。“恩赐春夏秋冬客,泽及东西南北人”,山门上的这副楹联,使人感到亲切。山门前是陡急的台阶,台阶中央有“猪头岩”巨石一块,过猪头岩,是胡公殿。  胡公殿:造型别致,掩映在浓荫密林中,是宗教旅游的绝好去处。胡公殿也叫渔田寮,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现存者为清光绪十八年(1894年)重新修建。大殿建筑古朴雅致,后有巨崖峭壁为其依托,清纯碧秀的楠溪江水从前面静静流过,乔木竹影间寺宇的翘角飞檐隐现,如仙居,如世外桃源。  雷山洞:位于峙口至陡门公路北侧,离陡门乡政府驻地2公里。为一天然岩洞,高、宽、深各约10米,前临悬崖,遥对五雷山。洞内供奉九位神祗,传为明代修造,香火茂盛。  虹岩禅寺:位于陡门乡境内,离乡政府驻地约1.5公里。为山崖中的一个天然岩洞,宽20米,深25米,高15米。其中建有一寺,乱石砌墙,粗犷豪放。  梧田滩林:位于沙头镇梧田村外的楠溪江岸上。滩林长2公里,面积330亩,以马尾松为主,兼有枫香树,地面植被良好。  九丈滩林:位于渠口乡九丈村附近。滩林长1.5公里,面积250亩。以马尾松为主,间有竹林和板栗,风景如画。   

石桅岩

  以石桅岩为中心的石桅岩景区位于永嘉县鹤盛乡下岙村,南距温州市区70余公里,东距雁荡山大龙湫景区25公里,有旅游公路可通。  景区特色:兼具雄、奇、险、秀、幽、奥等特点。小三峡:长约3公里,集峭壁危岩、奇峰险峡、急流深潭、沙滩草地于一体,景色清幽迷人;石桅岩:三面涧水环绕,一峰拔水而起,相对高度306米,形如船桅,造型独特,姿态雄奇;水仙洞:深10米许,阔约6米,高达8米,可容坐30余人。  主要景点:石桅岩、小三峡、水仙洞、麒麟峰、下岙瀑布、将军岩、公鸡崖、象山、水波岩、水仙岩、水波岩等。介  绍  石桅岩位于鹤盛乡下岙村的峡谷中,擎天拔地,有“浙南天柱”之誉,堪称华夏之冠。为一块高306米的浅红色巨石,岩顶如并蒂莲蕾,比肩而耸,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岩。  石桅岩三面环溪,与石桅隔溪相对诸峰,簇拥环立,然高不及半,皆不敢与之“试比高”,“于远处遥望,无不尽其仰慕惶恐之忱”,从而更显出了石桅岩高耸入云的气势。南面山脚下有一深潭,潭两岸悬崖黝黑如铁。  乘竹筏溯流而西,倏然间,舟筏捌一弯,钻进一条三米宽左右的岩缝,岩缝峭壁上置一钢梯,攀登其上,入“水仙洞”,洞中有壁泉,飞珠抛玉,洞旁怪石嶙峋,乔松排青。  以洞作窗,对面峰峦陡立,峥嵘险峻,高低不同的两座独立石峰,中嵌一石,如麒麟送子,昂首向天。溪边修有栈道,沿溪而上,溪流蜿蜒至石桅岩脚,变化多端,给人回味无穷。  石桅岩四围还有九座奇峰环拱,山势险峻,惟北边有大片草坪,绿茵如毡。南面宽广平静的溪流上有70多米长的石碇步。东面有一岩突兀,谓“人头岩”,似樵夫凝眸远眺。门票·开放时间   

郑恻尘烈士墓亭

郑恻尘烈士墓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郑恻尘(1888—1927),字采臣,乳名日起,又名振中、朝寮。1888年3月26日出生于永嘉县表山乡一个小康之家。16岁进入浙江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读书,毕业后又到浙江学堂(设在北京)和杭州的王氏工艺讲习所学习。1910年,回到温州,先后创办“中一花席厂”“振亚肥皂公司”等实业,探索实业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湖北投靠革命军,参加学生队赴前线作战,翌年转入湖北军官学校。1924年秋,在谢文锦、胡公冕的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人诚恳宽厚,大公无私,坚毅稳重,办事干练,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爱戴。   1926年6月至1927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在杭州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商民部部长兼杭州民众大会筹委会主任。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反动-突然包围杭州的忠孝巷12号郑恻尘住处,为掩护暗弄内的中共杭州地委书记庄文恭、地委宣传部长华林和潘枫涂三位同志而被捕。同年7月29日凌晨,被秘密杀害于杭州陆军监狱。   1956年,浙江省民政厅将郑恻尘遗骸从杭州清泰门外移葬于南山公墓光荣丘第一号。1993年,为缅怀先烈,在政府的资助下,家乡人民在表山村建造了郑恻尘烈士墓、纪念亭。   郑恻尘烈士墓亭,位于永嘉县表山乡表山村。该烈士墓亭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郑恻尘烈士故居也坐落在村中,该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是二座3间2层的木结构房子。   郑恻尘烈士墓亭和故居是永嘉县文物保护部位、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吴毓(1911—1943),又名祖育,1911年生于平阳县南宋垟大埔村(今属苍南县)。1926年春,进温州瓯海公学读书。1929年秋,在温属联立商校毕业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后转入上海君毅学院学习。1937年12月,由刘英、粟裕介绍入党。1939年7月,是参加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会的省委机关五名代表之一。同年12月,为加强对永嘉、瑞安工作的指导,中共浙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永瑞中心县委,由吴毓任中心县委书记。1942年3月,任中共浙南特委委员,兼任中共浙南特委驻纸山办事处主任,指导永嘉、瑞安两县工作。   1943年2月,调任江北(括苍)办事处主任,指导瓯北、乐清两县及玉环党的工作。是年冬,吴毓决定在永(嘉)、仙(居)、黄(岩)边境的黄山村小坑一带开辟新的工作区域,建立新的隐蔽点。但此地带盘踞着几股土匪武装,进黄山先得与土匪打交道。于是,吴毓派郑九芝等人去黄山村收服股匪。匪首余汝苟佯称归正,表示愿意洽谈。同年12月10日,吴毓率中共瓯北县委组织部长徐顺性、武工队长潘统镛以及武工队员陈继岳、谢寿金、潘行奎等六人,应约前往,途中却遭土匪暗算,六人全部壮烈牺牲。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位于永嘉县黄南乡小坑村,2006年10月,由政府资助,社会筹集,永嘉县新四军研究会在黄南乡小坑村的黄山溪电站上游,修建而成的。碑名“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九个字由邱清华同志题写,碑旁建有一亭。整座纪念碑亭坐南朝北,南临黄山溪,北朝永仙公路,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物面积32平方米。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吴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永嘉县瓯渠村人,出生于武术世家。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见习官排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荣获“北伐功勋章”,由上尉晋升为少校营长,1931年任陆军二师师部主任副官,1932年调任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副团长。1933年4月,在长城古北口对日战役中壮烈殉国。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为吴超征烈士题词“精忠为国”,国民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孙科、宋子文、张治中、蔡廷锴、顾祝同、刘峙、黄杰等均亲笔题词并赠送悼念挽联,同时授予“为国捐躯”匾额,以昭忠烈。匾额及题词被其后人挂于吴超征烈士故居,以作纪念。   吴超征烈士故居,位于永嘉县西溪乡瓯渠村,于晚清建成,距今约120年左右。该故居占地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坐东朝西,整体外围为石头砌成,顶部为瓦片结构,内部为木头结构,建筑外观呈正方形,内部呈“品”字结构,正面为正堂,内挂匾额及画像。   吴超征烈士墓(纪念碑),位于永嘉县西溪乡瓯渠村横坦山。该纪念碑坐东朝西,大理石构造,下宽上窄,高11.8米,底部1.8× 1.6,顶部0.65× 0.5。整座墓占地面积约162平方米,底部为西溪乡人民政府刻碑留念说明,侧面有永嘉县委于2000年10月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以及西溪派出所将其列为重点列管单位的石碑。   吴超征烈士故居和纪念碑是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超征烈士故居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石真烈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金石真(1901—1929),原名学清,又名石声,永嘉县枫林镇外垟村人。从1907年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廊下小学读书,1919年2月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同金贯真、金省真等一起阅读进步书刊,开展各项宣传活动,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毕业后,因擅长体育,翌年考入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25年毕业,受聘于母校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任体育教员。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温独支”领导的革命活动,并由胡识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之后,国民党-包围了他住处,搜走了革命书刊。金石真在进步师生的掩护下避入厨房,在厨工的帮助下翻墙出逃。之后,他与金贯真、胡识因、金省真等一起赴苏,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军事班,后转到炮兵学校学习。1929年春奉命回国,受中共中央指派担任红四军某团参谋长。同年5月,在福建龙岩的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时年29岁。   金石真赴苏前,家中父母双全,还有妻女和弟弟。他牺牲之后,家中亲人悲愤忧伤,饥寒交迫,到1949年解放时,只有一位残废的弟弟幸存下来。1957年7月,永嘉县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报给上级批准,正式追认金石真为革命烈士,颁发了革命烈士证。西楠溪革命老根据地人民把金石真、金贯真、金省真并称为楠溪“三真”。   金石真故居,位于永嘉县枫林镇外垟村,坐西朝东,有前后门台,右首边间前半间属于金石真所有,宕头的照屏上仍留有他笔墨手迹。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金贯真烈士墓碑

金贯真烈士墓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金贯真(1902—1930),原名家济,永嘉县岩头村人,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3年,他同蔡雄、苏渊雷等组织“血波社”、“宏文会”等新文学团体,与李得钊、金省真等组织“溪山学友会”、“青年策进会”,开展新文化运动。由于他品学兼优,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勇于斗争,校长金嵘轩为他改名为“贯真”,激励他为实践真理而奋斗。   1924年冬,他由谢文锦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春,转为中共党员,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北伐时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兼党团书记。1927年秋,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8月回国。翌年1月,任中共中央巡视员。5月,任红十三军政委。是月20日,在温州城区不幸被捕,当晚壮烈牺牲于松台山麓。同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李得钊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上著文悼念,称金贯真是“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模范”。8月,周恩来在莫斯科赞扬他是“浙江的金龙”。   金贯真烈士墓碑,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岩头村屿山南麓,始建于1973年,1985年重修。烈士墓碑坐北朝南,进深15.8米、面宽12.7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前山麓北侧有74级石阶通往墓陵。墓室后靠正中上方竖立纪念碑,碑高7.55米,碑体正面青石上镌刻着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金贯真烈士永垂不朽”。   金贯真烈士墓碑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1937年8月21日,徐贤议、孙绍奎、胡景瑊 等发起,在温州城区九山河畔籀园图书馆成立了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永嘉战青团),其主要领导成员都是温州-的骨干。永嘉战青团设立干事会,民主选举干事11人(10月扩充为23人),总干事先后为徐贤议和胡今虚,内设组织、宣传、作战、总务4个部门。直到1938年底被国民党温台-司令部强制解散为止,永嘉战青团坚持活动一年零四个月,全盛时团员达8500余人,其中在农村以区为单位发展了10个分团、48个支团。期间,永嘉战青团担负宣传、救护、检查敌货和除奸反谍等任务,并协助建立与发展了学生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团体。永嘉战青团成为温州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和影响最大的抗日团体。   永嘉战青团成立后,先后编辑出版了《救亡小丛书》、《动态》、《救国导报》、《战时报》、《生线》、《游击》、《战时商人》等多种刊物杂志;举办多种集训班培养优秀干部;联合教育、文化、学联、温中等单位,开展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位于温州市区籀园小学内。办公地点位于温州市区康乐坊280号,原系周国华开办的濂昌钱庄,后售给亚细亚煤油公司。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面阔三间,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座北朝南,正面为欧式巴洛克风格,石英砂抹面。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办公旧址是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永嘉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东城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北城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南城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江北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三江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黄田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乌牛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瓯北街道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桥头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桥下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大箬岩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碧莲镇 永嘉郡祠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巽宅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岩头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枫林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岩坦镇 黄皮寺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沙头镇 水岩景区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鹤盛镇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溪下乡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界坑乡 楠溪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岩头事件”旧址 胡公冕故居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太平岩 石桅岩 郑恻尘烈士墓亭 吴毓等六烈士纪念碑亭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贯真烈士墓碑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

永嘉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