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泰顺县 >> 西旸镇

西旸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泰顺农民暴-动旧址

  1929年,泰顺全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而国民党政府不顾农民饥荒,于1930年1月初在全县推行量田加税政策。泗溪白粉墙村的木偶艺人曾官遇忍无可忍,起来反抗。他和曾清连、包从建三人以“青帮会”的民间组织形式吸收了大批贫苦农民入会,提出“除捐灭税,反对量田”的口号,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武器,并拟定了-计划。4月12日,农民武装队伍首次在泗溪南溪与国民党浙保四团一个连交战,国民党兵败逃,缴获洋枪5支。6月下旬,曾官遇等率领800多人的农民队伍到松垟乡上仁垟山峰上立寨安营,建筑了两个山寨,取名“双凤寨”。   面对农民队伍的壮大,国民党泰顺县当局坐立不安,于是调兵镇压。1930年7月初,吴兴发等18名“青帮”人员被浙江保安队枪杀于大安乡,另有20人被俘。7月中旬,500余名的农民队伍到大安乡索战,国民党兵闻讯狼狈逃跑。下旬,曾官遇的队伍在凤垟乡与国民党浙江保安队某部相遇,经过一场拼杀,毙敌5人,活俘3人,余敌逃跑。8月初,400名农民队伍进攻正在国岭王氏宗祠休息的国民党浙保四团某连,国民党兵慌乱逃离,俘敌3人。   10月2日正值单季稻收割时节,曾官遇同意大批武装人员回家割稻,“双凤寨”仅留100余人防守。敌兵乘机偷袭,寨道失守。国民党兵血洗山寨,农民武装牺牲惨重。之后,国民党兵分进各村,按青帮名册抓人杀人。这次农民武装-最终失败。-虽然失败,但它对后来泰顺地区的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   泰顺农民-旧址,位于泰顺县泗溪镇白粉墙村曾氏宗祠。该宗祠总面积达900平方米,是当年泰顺农民-策划、聚会的地方。1992年11月,泗溪镇人民政府对该旧址进行修缮,并在旧址内建有曾清连烈士纪念碑,陈列了图片和史料介绍。   泰顺农民-旧址是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徐岙古村落

  徐岙古村落位于筱村镇,是我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形态上古朴自然。  徐岙前有玉溪环流,后倚金山,左右奇峰对峙,似龙虎踞镇之势。村中山泉潺湲,古树苍翠,粗壮的枝干和虬根显示出岁月的沧桑。  徐岙巷道纵横,路面均用卵石铺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立面丰富,屋檐富于变化,主要有文元院、举人府、顶头厝等。文元院位于顶头厝的正前方,为吴存经所建;顶头厝为村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因所处的位置比其他民居要高,村民们俗称为“顶头厝”。许多构造延用宋式做法,如门楼的木质抱鼓石,稍饰雕刻,纹样清晰,古朴且大方。院落地面用卵石铺出花纹,正房和两厢也采用较多的雕饰,风格朴雅。  徐岙村后有一“双井”——即在一处有两口井,上一口井为饮用水源,下一口井为洗涤之用。诗题《双井含春》:“苔清烟霏石甃清,银床两两照空明。谁为抱甕长飞雾,错认潮泉含避鶄。一脉甘温浮玉液,四时澄澈嫩瓊罂。由知胜地春常在,不管硫黄始得名。”  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多方面的文物研究价值。在徐岙居住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抗寇,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徐岙吴氏系新山唐谏议大夫(西汉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隋、唐隶门下省,掌侍从规谏)吴畦的后裔,吴畦五世孙吴承褚由库村迁居筱村柏树底,越几世后,承褚后裔吴莱羡徐岙“曲径坦途,引人入胜,崇峦叠嶂……自成幽秀。”   

岭上湾革命纪念公园暴-动

岭上湾革命纪念公园暴动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中共闽东党组织开始向泰顺发展。泰顺县洲岭乡与闽东的寿宁、福安交界,于是,闽东党组织便首先进入这一带活动。是年3月,中共福寿县委第一(含溪)区委在洲岭乡上庄村建立了泰顺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岭上湾党支部,雷德如任书记。同月,福寿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建立了泰顺境内第一个红色政权组织——岭上湾苏维埃政府,魏朝金任主席,岭上湾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划归泰东区领导。1935年5月,泰东区组建了游击队,潘世龙任队长,队员共70多人。从此,岭上湾党组织从隐蔽活动转向公开对敌斗争,并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烧敌碉,使其成为闽东苏区的可靠后方。特别是1935年8月之后,闽东的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多次进入这一地区作战,拔除了国民党在寿泰边界地区的28座碉堡,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和反动地主、土豪修筑的-线。1936年,由于闽东苏区遭到严重破坏,闽东的一些组织和领导人转移到该地区,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鼎盛时期,多数群众参加了革命,并分享到分青苗、分土地的革命成果。但在1937年1月后,这一带遭受了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当地革命群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洲岭乡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52人。  岭上湾革命纪念公园,位于泰顺县洲岭乡上庄村,2004年建成对外开放。公园占地100余亩,由岭上湾苏维埃政府旧址、岭上湾革命纪念碑、烈士墙等组成。岭上湾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是一座五间二层楼木结构民居,二楼设岭上湾革命历史纪念馆展览厅,由老红军张文碧题写馆名。  岭上湾革命纪念公园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下简称“红军挺进师”)是1935年2月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先行部队和突围队为基础在赣东北组建而成的。组建时,全师仅500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进入浙江后,于同年夏天建立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队伍迅速发展到近千人。但在国民党军的大“围剿”中,浙西南根据地遭受严重摧残,队伍锐减到300余人。同年10月,粟裕、刘英率领部队主力转移到闽浙边,在泰顺、福鼎、平阳(今苍南所属地区)、文成等地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中共闽东特委和浙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至1936年底,全师兵力又发展到1500余人。但从1937年2月开始,国民党军对浙南游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清剿”,根据地中心区的军民再一次付出了巨大牺牲。1937年8月,浙南国共双方达成合作抗日协议。10月,400多名挺进师战士到平阳山门集中。1938年3月,根据党中央指示,粟裕率领浙南红军主力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刘英等一批干部留下坚守浙南革命阵地。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位于泰顺县九峰乡白柯湾村。该馆始建于2001年,2003年8月落成并开馆。在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前,是一块馆名卧牌,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专门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广场后面,是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馆内一楼设接待室、办公室等;二楼设图片资料展厅和文物展厅,展出红军挺进师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和文物400多件。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是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林秉权故居

林秉权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林秉权(1902——?),又名良恕,留学苏联时改名游策,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人。在温州中学就读期间,参与声援五四运动。1923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与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关系密切。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泰顺籍第一位中共党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返回泰顺组织救国会,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1927年春,党组织委派他到武汉领导商民协会工作。同年11月抵达莫斯科。先入东方大学习军事,次年转入中山大学。由于他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与王明之流作斗争,反被诬陷为搞宗教活动,被押送到伊凡诺夫工厂劳动改造。1934年,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从此杳无音信。1989年12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林秉权故居,位于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底村13号。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两层木结构古民居,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由11间正屋和两边各3间厢房组成。该故居有两进门楼:外门楼单开间,歇山顶,门框门楣质地为青石;内门楼为木结构,3开间进深3柱5檩,抬梁式梁架,歇山顶;内外楼有21级,由块石条石砌成。大院为三合院式建筑。天井正中设通道,块石铺成几何图形,两侧条石压边。正楼2层重檐悬山顶,7开间,进深7柱9檩,带前廊,抬梁式结构。明间为穿堂敞厅,檐柱架斗拱,檐口置瓦当、滴水,花草纹饰。两侧重檐悬山顶,4开间。故居门楼挂黑底金字木匾:“林秉权故居”,正厅展示烈士图片和生平文字介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5年8月初至9月底,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尔后,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主力部队转战闽浙边,于同年10月5日在福建省寿宁县含溪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一部会合。双方当日移驻郑家坑村并举行了联席会议,刘英建议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并对有关事宜进行酝酿。是年11月7日,双方在泰顺县九峰乡白柯湾村小宫庙召开了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由刘英任临时省委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少共(团)省委书记。会后,正式宣布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下辖浙西南、闽东两个特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成立,对于加强闽东游击区与浙南游击区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位于泰顺县九峰乡白柯湾村小宫庙。整座建筑为木结构,占地面积35平方米,进深7.1米、宽5.2米,庙门外有堵防护墙。1987年,泰顺县政府对白柯湾小宫庙进行了修缮。1991年7月1日,在小宫庙后山的小恋山上,建造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纪念碑。纪念碑高3米、宽1米。正面刻有“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纪念碑”,背面刻有碑文。纪念碑座竖立在面积15平方米的平台上,四周有石栏围杆。白柯湾村内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木结构古民居,是当年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时刘英、粟裕等红军指战员的住所。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灵家山革命堡垒村纪念碑

灵家山革命堡垒村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5年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泰顺东部及邻县边区,开创革命根据地。灵家山村作为泰平区革命根据地的心腹地带,是红军挺进师的常驻地。灵家山群众帮助红军在此搭建的草屋多达22座,并建立了谷公寮交通站。1936年4月,中共瑞平泰县委泰平区委灵家山党支部成立,书记周尔有,领导灵家山、古铜坑、乾头仔3个村的十几名党员开展革命工作。当时总人口120余人的灵家山村,为红军送信、买粮、放哨的就有30人。是年 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在淡竹洋遭敌围攻,兵分两路撤至灵家山休整四天,并总结了经验教训。1937年2月峰文战斗后,红军挺进师战略转移,离开了泰平区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周尔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国民党军乘机对这一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四月底,双溪口山洞“医院”目标暴露,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十几名红军伤员秘密转移到灵家山的内鹿洞和谷公寮洞继续疗伤。敌兵“清乡”时,逮捕了周祖铨等12名党员群众,在酷刑下没有一人出卖红军伤员。1943年春,灵家山党支部书记周尔有光荣牺牲。灵家山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灵家山革命堡垒村纪念碑,位于泰顺县松垟乡灵家山村,地处泰顺“红军路”沿线。2000年9月,当地村委会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建成了纪念碑、纪念亭等设施。之后,又建成进村大门、垄尾池坝、古树林步道等,与纪念碑连成一片,与该村的狮子山、大轿岩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泰顺县烈士公墓

泰顺县烈士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泰顺县是革命老根据地,1923年,泰顺籍青年林秉权在上海读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浙江省委派员到泰顺从事革命活动,后在泰顺组织了一支800多人的农民武装;福建省党组织也先后在泰顺边区一带开展过活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泰顺县是红军挺进师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中共浙南特委活动的重要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泰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494位荣膺烈士称号。   泰顺县烈士公墓,位于泰顺县罗阳镇霞阳村,建于1957年12月,1984至1989年间,泰顺县政府对公墓进行了扩建和重修,现公墓占地面积6750平方米。公墓建筑分三个层次:进入大门,穿过两个荷塘间的大路,拾级而上就来到第一层平台,经过平台两旁柏树、雪松间的小路,尽头各有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红色八角亭;往上是第二层较宽敞的平台,这里是举行奠祭和瞻仰活动的场所;再上是第三层平台,竖立着13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顶塑着一面飘动的红旗。碑座前后刻着粟裕、叶飞、范式人、龙跃、郑丹甫等当年在泰顺战斗过的领导人的题词。沿碑后的台阶而下,就是两层呈“品”字形排列的墓地,安葬着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   泰顺县烈士公墓是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胡氏大院

  时代:清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  该院在当地亦称石门楼。胡氏大院系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胡氏祖居庆元官塘,明天顺年间(1457—1464)胡道严徙居今泰顺雪溪西岸,为当地胡氏始祖。传至胡东伟一代,家业日盛,遂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胡东伟,字震仁,号霁园,生于清嘉庆壬申(1812),卒于光绪癸未(1883)。  胡东伟于光绪二十年(1894)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先后建造了胡氏大院、凤垅厝、凤垅头厝等民居,前后历时40余年,胡氏大院亦是经过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胡氏大院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坐西(偏南)朝东(偏北)。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门,其中大门一座,小门三座。在房屋四周有水沟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石门楼的主要建材是杉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围护部分截然分开,柱子、梁架支起一片遮风蔽雨的屋顶。梁、柱、屋顶体系是开放的,空气可自由流通,在湿热的环境中,可保护木构架。胡氏大院共有上下两堂。上堂为三合院式建筑,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组成,中间为沟通上、下堂的甬道。胡氏大院主体建筑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两侧厢房以及正屋都以这根轴线左右对称。  地址:温州市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胡氏大院

北涧桥

北涧桥为文化旅游景点。  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    北涧桥是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造型古朴。然而北涧桥的美不仅美在桥本身的轻灵飘逸或是拥有虹桥的独特结构,更美在桥周围的环境。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来的小石桥,接以矴步。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且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石土,使得北涧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霜而无大碍。    北涧桥原建在它上游30米处的地方,如今那里还存有旧桥遗址。关于原桥为什么会毁掉,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400年前的一天,一名老妇手牵她的孙儿智周欲过北涧桥。其时恰有两位仙人在桥上下棋,老妇便说:“请二位让我孙儿智周过桥。”仙人误以为老妇说的是“知州”,便随口吟道:“八十婆婆到此游,手牵孙儿称知州,此人若有知州做,北涧桥头水漂流。”谁知十多年后,这名叫智周的孩子竟真做到了知州。就在他当知州的那年冬天,泗溪发了一场大水,把北涧桥冲走了。于是康熙十三年,下桥村人在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了一条木拱桥,即我们现在见到的北涧桥。这故事似乎是虚构的,然而在当地林氏的家谱中,竟当真有智周这个人。于是这其中的真真假假还为美丽的北涧桥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下桥村  泗溪镇下桥村素有“泗水洄澜”之称,系南溪、东溪、北溪和西溪4条溪交汇而成的山间溪谷盆地,溪旁为成片水田,又以梯田形式沿山势而上。下桥村在唐代时便有人定居,下桥村主要姓氏有林、汤、陈等。林氏始祖林建,闽建阳人,唐内阁长史,唐亡不受梁命,于后唐同光三年(925),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居筱村龙须岩下,亦是看中下桥“逢荒不饥,逢兵不乱;山可樵,水可渔”,于宋建隆二年(…… 详细++

双路口革命历史纪念亭

双路口革命历史纪念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泰顺县仕阳镇双路口村地处浙江最南端,与闽东的柘荣县交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叶飞领导的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5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在福建省霞浦县(今柘荣县)、福鼎县西部和浙江省泰顺县南部建立中共霞鼎泰县委,下设4个区委,其中第二区的驻地在泰顺境内的双路口村。第二区委又称泰南区委或排头区委,书记章立坦,这是泰顺境内的第一个中共区委。在泰南区委成立的第三天,泰南区苏维埃政府也宣告成立,主席章子辉,这是泰顺境内的第一个区级红色政权。闽东苏区向泰顺发展,使闽东的革命斗争力量大大加强,双路口村也成为当时闽东苏区的可靠后方。是年10月26日,闽东工农红军霞鼎第七、八支队,会同霞浦县东坪、泰顺县排头一带的赤卫队100多人,进攻泰顺仕阳镇双路口村国民党据点,俘虏民团团长一人、团兵10余人、土豪6人,缴获14支步枪。双路口战斗拔除了国民党在泰南区的中心据点,促使泰南区的苏维埃政权更加巩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该村大多数群众都参加了革命活动,有5名群众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   双路口革命历史纪念亭,位于泰顺县仕阳镇双溪口村尾的山顶。2005年,社会捐资建造而成。拾千步石台阶缓缓而上,登至纪念亭可傲视浙闽边界的秀丽风光。纪念亭占地面积76平方米,是一座八柱长方型仿古亭。亭内立有纪念碑,碑座1平方米,高2.5米。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九峰革命历史纪念碑

九峰革命历史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九峰乡是泰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11月7日,红军挺进师与中共闽东特委在白柯湾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以刘英为书记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此后,浙江和闽东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在九峰乡先后建立中共泰平区委及前坪仔、山后、赤水溪、半岗、九峰、湾头、石门党支部。1936年8月,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和瑞平泰中心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在白柯湾、山后、前坪仔等村组建红色政权,开展分青苗、分土地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九峰乡党组织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清剿”,中共浙闽边区委和泰顺县委转入隐蔽精干斗争,在山后等村保存了骨干力量。1947年11月中共泰顺县委在前坪仔组建了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以泰顺为中心的浙闽边游击根据地迅速扩大,九峰普遍建立农会、妇联会和民兵组织。1949年5月3日泰顺全境解放前夕,中共泰顺中心县委在九里潭、西地举行扩大会议,为建立泰顺县人民政权作了全面准备。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九峰人民不畏-,前赴后继,为夺取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九峰革命历史纪念碑,位于泰顺县九峰乡玉西村,1995年11月建成。纪念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碑座6平方米,碑高9米。碑的正面刻碑名,背面是碑文。   九峰革命历史纪念碑是泰顺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场所之一。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红军路纪念碑

红军路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泰顺东部地区,以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当时,这一带闭塞的交通和险要的地形是红军队伍得以生存和取胜的自然条件。   解放后,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是老区人民最大的心愿。自1988年8月开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区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历时十年多,于1999年9月打通了自九峰经峰文至富垟的公路,全长42公里。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由于公路沿线有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宣布正式成立旧址、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红军山洞医院旧址、红十九师成立旧址和峰文战斗地址、三条岗战斗地址、伙爬岭战斗遗址、革命堡垒村等众多革命胜迹,老区人民将此路称为“红军路”。原红军挺进师二纵队政委、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张文碧于1996年6月欣然题写了“红军路”。中共泰顺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军路沿线革命胜迹的建设和自然景观的开发,1999年4月成立了泰顺县风景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建造了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2001年3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红军路风景线为第五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红军路纪念碑,位于泰顺县彭溪镇富垟村。纪念碑占地面积10平方米,碑高3米。2001年7月1日,彭溪镇人民政府在红军路的入口处的彭溪镇富垟村建造了此纪念碑,并在碑座上刻上详细的红军路参观地图。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

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村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闽东特委和红军挺进师共同开辟的游击根据地。1936年3月,在这一带活动了近半年的红军挺进师主力部队和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为有效地统一领导由闽东方面原创建的各级地方党组织和由临时省委新创建的地方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共浙南特委,并调派闽东特委郑宗毓任浙南特委书记。浙南特委成立后,不断扩大和巩固根据地,范围包括泰顺、平阳(含苍南)、文成、福鼎等县。1938年3月,红军挺进师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后,浙南特委机关移驻文成、瑞安,继续领导浙南人民开展革命活动,直至浙南全境解放。   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位于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村,是一座8间单层古民居,建筑面积320平方米。1996年8月,当地政府在旧址的后山,建造了中共浙南特委成立纪念碑。纪念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碑高13米,碑正面刻有“中共浙南特委成立纪念碑”,背面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的“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八个字,碑座上刻有碑文。2009年10月,当地政府又在该村建造了中共浙南特委成立纪念馆,该馆是一座两层建筑,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二楼展厅陈列有关图片资料100多张。   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是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成立旧址

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7年11月21日,中共浙南特委决定撤销浙闽边区委员会和泰顺县委,成立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直接领导泰顺县各区委,并指导鼎平县委和福鼎县工作委员会。是月26日,浙闽边中心县委在泰顺县九峰乡田坪仔村宣布成立,陈辉任中心县委书记,任曼君、郑衍宗为常委,林永中、刘宝生为执委,王烈评为候补委员,任曼君为组织部长。县委辖泰东北、泰东南、泰平、泰西南四个区。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成立后,着手恢复抗战时期遭到破坏的地方党组织,至1947年12月底,整顿、恢复了56个党支部。至1948年3月底,又新建44个支部,党员总数达986名。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是解放战争前期浙闽边区的重要革命力量,在领导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4月18日,中共浙南地委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将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改为泰顺中心县委,陈辉仍任书记,刘宝生、林永中为常委,郑衍宗、谢秉培、陈勉良、林志东为执行委员,潘国嘉、黄孔请、苏廷居(未到职)为候补委员。中心县委指导福鼎、鼎平两县委工作。   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泰顺县九峰乡前坪仔村,是一座木结构的两层民居。2006年11月,九峰乡政府和前坪仔村委会在旧址附近建造了纪念牌坊和纪念亭。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永庆桥

  位于三魁镇战洲下溪坪村,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全长33米,宽4.5米,离水面高8米,为伸臂式木廊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县境内优美的古代木廊平桥。  参观永庆桥除了看外观外,还应注意桥内梁木上的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俗称“梁须”,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传说。  相关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在建造一座桥梁,却由于一时疏忽将大梁的料下短了。由于上梁的日子早已确定,若不能按时建好,便是死罪。木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中提着2条鲤鱼。问明情况后,劝木匠不要着急,先烧鱼喝酒。于是2人对饮起来,酒喝完时,渔翁便硬要木匠出门买酒。木匠无奈,只得出门。当他回来时,渔翁已经不见了。只见桌上的2只鱼头面对面放置着,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的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木匠不禁恍然大悟,喜从天降。原来这根筷子代表了一根大梁,而鱼嘴则代表了大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2个搁置点,搁住了大梁,解决了大梁下料短的问题。为纪念这位如天降般的救命恩人,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这一习俗也由此流传下来。   

西旸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竹茂旸村

----

后头村

----

白海村

----

富家垟村

----

可溪村

----

彭坑垟村

----

坑斗村

----

外西坑村

----

面前岭村

----

双旸村

----

横川旸村

----

瑞后村

----

尾厝村

----

门楼坳村

----

垟边村

----

老鹰岩村

----

西旸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