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瑞安市 >> 锦湖街道

锦湖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玉海楼

玉海楼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位于瑞安城关道院前街。1888年由孙衣言和孙诒让父子建造,现包括百晋斋和孙诒让故居。其建筑最大特点是集藏书楼功能、浙南优秀民居特点和私家园林风范于一体。  玉海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左右回廊,庭院清幽,花木扶疏。因孙氏父子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著作宏富,故以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  初建时,藏书八、九万卷,大部分是同治七年后十余年间所购,多为苏、浙、皖故家世族散出的元、明、清珍善本。藏书多以名家批校本、多瓯郡乡帮文献和孙氏父子手批校本的特点闻名于世。  现藏书逾30000册,其中珍善本约四千册。1963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郭沫若到此题写了“玉海楼”匾额等多幅墨宝,为之增辉添色。交  通  新汽车南站乘往瑞安方向的长途汽车下车,再转中巴至景区;  自驾车可从杭州出发走甬台温高速到瑞安,沿公路指示牌到达景区。   

曹村

  曹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境内,是一个典型的环山型村,周围有平阳,马屿,仙降等。  进士第一村  中华进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温州瑞安曹村镇。曹村距瑞安市区18.7公里,温州市区64公里,平阳县城34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后晋年间(936-947),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经过200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就叫曹村。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文风渐盛,一时人才辈出。据《曹氏族谱》统计:“登进士甲科者29人,武进士者6人,特奏名进士者21人,太学进士者38人,武学进士者6人,乡贡进士者9人,胄贡进士者35人,漕贡进士者16人”。  一个曹村出了这么多的进士,在我国文化史上实属罕见。究其原因:1、曹村地理条件优越,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曹村物产丰富,盛产稻米、豆麦、柑桔、杨梅、板粟、枇杷、竹木、青瓷花瓷古瓷碗,拥有酿酒、缫丝、印染、水碓、油车、豆制、素面等作坊,经济实力强大。曹村位于粤浙交通要道,是瑞安主要商业集散地,工商发达,经济繁荣。2、温州自古文风鼎盛,书院林立。南宋单是城内就有东山、浮沚、永嘉、城南、城北等书院,瑞安有仙岩书院,塘岙、梅谭书塾。在曹村,曹绛创办风岗书塾,曹豳建起虎邱书院。两大书院延请名师,教育族子,造就了大批国家有用的人才。3、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曹村子弟入京太学深造和应试。南宋之前,我国封建王朝的国都大多建在北方,路途遥远,人们往西安、开封赶考,对南方人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进士很少。据《温州市志》记载,在唐朝温州地区只有8个进士,北宋25人,到了南宋急增至1346人。这说明都城的远近,对各地考取进士的人数能起一定的作用。4、曹村民风朴实,勤耕善读。曹氏家族为了发展耕读文化,设立学田功名田产,用于延师兴学,奖励功名,资助学子上京赶考。由于曹氏宗族大力提倡“读书荣身”,读书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家族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八百年灯会  曹村文风兴盛,文化娱乐亦多种多样。滚龙、灯会便应运而生,且八百年流传至今,成为温州“申遗”的宝贵项目。  宋朝,曹氏先祖曹仁贵在温州任兵马司。其孙曹逢时天资聪慧,好学长进,“堪与培养”。为鼓励孙子“学而优则仕”,早得功名,曹仁贵多方寻访,在乐清找到一位经学名师,就送孙子到乐清私塾中拜这位名师,并在清净处为孙子租下房子。曹逢时刻苦勤奋,常在名师私塾读到半夜三更才回住处。私塾往返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见五指,如何行路?神奇的是,每当曹逢时一出塾门,就会有一老人提着灯笼照亮其回家的路途,避免了跌跌撞撞。据说那灯“红如日,亮如电,轻如蝉翼”。当曹逢时顺利回到宿处时,转身想作揖道谢,那老人和红灯却总是突然离去。曹逢时惊讶不已。  这实际是曹族先人编撰的一个美丽传说,目的除表示对先祖曹逢时的尊崇,还为激励子孙刻苦读书求上进。因为“灯”与“登”同音,谐“登科及第”的意思。曹氏又是从福建迁居过来,“灯”又与闽语“丁”同音,多扎灯意味着多添丁。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所以,曹村灯会800年兴盛不衰。  老人们说,灯会期间,家家户户彩灯高挂,一片欢声笑语。而能人高手制作的600多盏鸟兽、诗、谜、故事、楼阁、人物彩灯大-,吸引了十几万人来镇观灯。曹村从此打亮了民俗展示、文化、旅游的金名片,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还有说法,早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演变为一项重要活动。而据曹村村民介绍,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民间闹花灯会,在曹村,是从南宋绍熙年间曹叔远中进士挂福星灯以来延续至今的,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元宵这晚,邻近各村镇居民会聚集在这里,大闹花灯,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曹村的大街小巷将会是一派锣鼓喧天、水泄不通的景象。  宗教文化  圣井山位于大南和曹村镇之间,海拔749米.圣井山为浙江南部宗教圣地,主要有石殿、宝昌寺、通济寺、景福寺、老虎山、老鹰山、老虎洞、桥司洞景点。  其中,圣井山石殿为浙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现存的为明代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所建。石殿内有一井,深不盈尺,水清甘甜,终年不盈不涸,人们称之为“圣井”.

青云谷

青云谷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  位于泰顺乡大坟脚村的东坑,以山清、水秀、石奇而闻名,是夏季旅游避暑的圣地。峡谷深幽、瀑潭优美、崖壁陡峭、危机四伏,是综合考验户外技能的好场所。  青云谷是一处尚未开放的景区,崎岖嶙峋的峡谷陡峭异常,悬崖下面的深潭在阳光下明媚柔嫩得如蓝色丝绸般诱人,却让人欣赏悦目,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最原始纯朴之美。  山谷中有一道雄伟的三折瀑。抬头仰望瀑布,只见上下3条长度不一的瀑布从山顶喷泄而下,气势磅礴,飞珠吐玉,席卷一切,连那些坚守亿万年的岩石无奈也只能为其让路,让人体验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峡谷内有多处近80度的崖壁,崖壁高约30米,是考验体力、意志力的理想环境,是攀岩爱好者的天堂。交  通  牛山北路52号客运中心有发往泰顺的长途班车。   

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旧址群

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旧址群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8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在瑞安县桂峰乡板寮村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郑丹甫为副司令员、胡景瑊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支队、一个独立大队、一个警卫大队。同时,中共浙南特区委员会(简称“中共浙南特委”)改称为中共浙南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浙南地委”)。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与浙南地委机关驻地同设在板寮村。浙南游击纵队的成立,标志着浙南游击战争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这支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留下的人员和长期坚持浙南斗争的干部为骨干,以根据地的共产党员和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浙南武装队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紧密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和解放浙南全境的主力部队。   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旧址群,位于瑞安市桂峰乡板寮村。为纪念浙南特委及浙南游击纵队的丰功伟绩,1993年,中共瑞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桂峰乡板寮村原浙南特委机关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的左后方50米处修建了总占地540平方米的浙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亭园,纪念碑亭落在其正中,纪念亭的左侧建有《浙南周报》纪念碑牌,纪念亭的右侧建有浙南特委书记兼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龙跃夫妇墓。1999年又修复了中共浙南特委机关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共7间两层房,楼上摆设着浙南特委、游击纵队领导人龙跃等使用过的床、办公桌椅等实物,楼下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馆”进行布展,布展面积达200平方米,展出400多幅图片及文字说明;在旧址的左前方50米处修建了张爱萍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旧址”的题词牌。2002年,板寮村村民自行修缮了当年游击纵队指战员居住的2幢20间两层民房。2008年,桂峰乡政府又开始修复当年游击纵队的练兵坊。以上共5处纪念建筑物,构成了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旧址群,总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   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旧址群是瑞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梅山游击根据地暨中共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旧址

梅山游击根据地暨中共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瑞安西部山区的梅山,海拔900多米,分布有叶寮、下歇平、格儿、坑根、长弯、毛田、外厂、底厂、叶寮厂、水碓坑、横坑等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及梅山相毗邻的大垟坑、李山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统称梅山地区(即梅山游击区)。1935年至1937年间,红军挺进师往返浙南和浙西南时曾多次经过或驻扎过梅山,并数次安排分队在梅山留守,收容伤病员,开展游击活动,建立根据地。1940年5月,中共平阳县委派员到梅山长弯建立交通联络站,发展党组织。1942年2月开始,中共平阳县委机关转移到梅山。2月下旬,浙南特委书记龙跃在梅山长弯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省委书记刘英被捕、省委机关被破坏的严峻形势下浙南地区如何坚持斗争的问题,史称“梅山紧急会议”。1944年4月,浙南特委从青景丽地区迁回瑞安,梅山长弯是其常驻地之一。1947年7月,浙南特委在梅山长弯建立特委直属区(也称梅山区)。1947年10月3日至29日,龙跃在梅山长弯主持召开了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和武装斗争经验,对今后斗争任务、根据地建设和筹建浙南游击纵队等问题进行了部署。   梅山游击根据地遗址,位于瑞安市东岩乡梅山村,距东岩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瑞安市区50公里。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旧址(亦即“梅山紧急会议”旧址)位于梅山村长弯自然村,距东岩乡政府所在地约8公里,距瑞安市区约60公里。该会议旧址正屋7间(面宽25米、进深10米),横厢2间(面宽6米、进深10米),正屋和横厢都为两层木结构楼房,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屋前为道坦,约有200平方米,屋与道坦构成旧址总占地约500平方米。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瑞安县委扩大会议旧址

中共瑞安县委扩大会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9年3月9日至4月13日,中共浙南地委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和解放浙南全境,在瑞安县永峰乡坳后村(今桂峰乡坳后村)召开了中共浙南地委第十次扩大会议。   为贯彻传达会议精神,部署瑞安地方工作,4月18日开始,中共瑞安县委在永峰乡吴垟村(今永安乡吴垟村)张氏宗祠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又称“吴垟会议”)。会议由中共瑞安县委书记郑嘉顺主持,县委委员、各区委负责人以及县委警卫队主要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浙南地委第十次扩大会议精神,总结了瑞安县委近两月来的工作情况,并讨论了如何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解放瑞安全境等事项。会议进行到4月22日时,县委收到浙南地委、浙南游击纵队转来的关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文件,并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消息。随后,县委又接到浙南地委和浙南游击纵队关于迅速解放温州和浙南全境的指示。根据浙南地委指示,县委扩大会议立即就如何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解放瑞安全境、准备接管和建立人民政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具体部署。   中共瑞安县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瑞安市永安乡吴垟村,距瑞安市区约50公里。会议旧址由前后2幢平房及中间的露天道坦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中2幢平房共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每幢长14米、宽7米),道坦占地面积100平方米。会议旧址现为吴垟村张氏宗祠,由吴垟村张氏村民集体管理使用。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瑞安烈士陵园

瑞安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瑞安革命历史悠久。从1926年开始建立党组织至1949年解放,瑞安党组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历经风雨,不屈不挠,在国民党腹心地带坚持长期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浙南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瑞安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党的解放事业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达300多人。为了纪念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共瑞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修建了瑞安烈士陵园。   瑞安烈士陵园,位于瑞安市区西观山公园内。1982和1991年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扩建后的烈士陵园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陵园的整体布局是:东首为正门,高7.5米,宽3.2米,门楣正中刻有“瑞安烈士陵园”,门两侧石柱刻有“瑞城育英灵长夜血碧,安邦仗劲旅花朝日红”对联一幅;西首是梯形烈士墓,计有120穴,现安放着90位烈士的忠骨,墓的靠山墙刻有毛泽东手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园正中是烈士纪念碑,高14.5米,碑体上刻有“瑞安革命烈士纪念碑”;北首建有烈士碑廊,刻有碑记和英烈名单;紧靠正门的东南侧,建有一幢两层建筑,上层作为陵园管理办公用房,下层是陈列馆,分四个时期展出瑞安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   瑞安烈士陵园是浙江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肇平垟革命纪念馆

肇平垟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肇平垟是瑞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1926年,肇平垟农民在共产党员林去病的组织领导下成立肇平垟农民协会。1927年初建立中共肇平垟支部,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息斗争。1930年1月30日至2月1日,中共中央巡视员金贯真在肇平垟主持召开永嘉中心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此后,肇平垟党支部与上级党组织一度失去联系。直至1937年夏,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来到肇平垟,恢复了肇平垟党支部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并重组了肇平垟支部。1939年12月,浙南特委在肇平垟召开永嘉、瑞安两县委负责人会议,成立了永瑞中心县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南特委、瑞安县委一直在肇平垟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负责传递情报和护送来往人员。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肇平垟的党员和群众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肇平垟革命纪念馆,位于瑞安市塘下镇罗凤办事处肇平垟村。邻近104国道线,交通便利,环境清幽。1989年由肇平垟党支部发起,通过群众自愿捐资、村集体投资和上级政府补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建造而成。该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馆内陈列肇平垟及瑞安东区革命斗争史迹图片展厅4个,设实物、文字资料展柜6个。另建有讲解(会议)厅、接待室各1座。   肇平垟革命纪念馆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陶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陶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26年至1927年,陶山各地纷纷建立农会,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陶山成立了中共北区区委。是年,陶山各地农民运动兴起,开展闹荒和反对土地陈报斗争。1928年6月,永、瑞、平三县农-合武装-,陶山的农民武装踊跃参加。1929年,陶山建立了农民赤卫队,次年与湖岭地区农民赤卫队合并为北区游击队。1930年5月,数百名北区游击队员自愿到永嘉加入红十三军第一团。随后,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县城途经陶山,在北区游击队配合下,攻打了国民党陶山警察所。同年7月16日,中共浙南特委与红十三军在陶山举行了反军阀战争万人-大会。1937年,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进驻陶山沙门山、丁岙山,陶山党组织恢复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陶山党组织在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为党的-、交通联络和情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陶山的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陶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瑞安市桐浦乡桐溪村桐溪风景区内北侧半岛上,1994年开始筹建,1996年10月落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纪念碑和陈列馆构成,陈列馆150平方米,展有图片资料及一些历史文物、烈士遗物等。   陶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瑞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挺进师与浙南红军游击队会师遗址

挺进师与浙南红军游击队会师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瑞安西部山区葛藤湖自然村与平阳县龙尾相邻,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叶廷鹏等浙南党组织领导人及其武装人员常驻地之一。这里山高林密,地处偏僻,又是瑞安、平阳两县边界地,适宜于游击活动。1937年7月下旬,红军挺进师主力部队从庆元县来到瑞安西区(今文成县大峃一带),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获悉后派农运委员黄先河到公阳(今属文成县)找到师长粟裕,后随挺进师部队到泰顺、福鼎山区见到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同年9月,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游击队长陈铁君率队来到葛藤湖,与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会师。当日,两支队伍移师平阳包垟,叶廷鹏、郑海啸等人赶往包垟与粟裕会晤,并主动提出接受闽浙边临时省委的领导。挺进师与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及其武装的会师,使挺进师在浙南开辟的根据地范围扩展到了平阳北港和飞云江以南的瑞平边地区,为挺进师创建以平阳北港为中心的浙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挺进师还通过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与中共中央驻上海办事处的关系,恢复了和党中央的联系。   挺进师与浙南红军游击队会师遗址,位于瑞安市龙湖镇永安村葛藤湖自然村,处于瑞安市寨寮溪风景区的玉女谷景区内,距龙湖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瑞安市区50公里。葛藤湖现居住着十几户村民,一些村民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游击队使用过的土枪、土炮等武器。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卓如故居

陈卓如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卓如(1904-1932),原名顺生,又名卓儒、琢如,瑞安东区驮山村人。1924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1925年在温州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回家乡驮山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春组建驮山农民赤卫队,并自筹经费购买0、制作军服,武装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6月任中共瑞安县委委员。1930年5月任瑞安红军游击队队长,并率游击队500人赴永嘉编入红十三军第一团。先后参加打平阳、夺李茅、克缙云、夺瓯渠、占乌岩等战斗。1932年初,在红十三军不断受挫和浙南革命处于低潮时,前往平阳找老共产党员叶廷鹏等人重新建立浙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同年2月底返回家乡联系购买0,遭叛徒出卖,于次日遭捕牺牲。   陈卓如故居,位于瑞安市塘下镇罗凤办事处驮山村。2003年,由塘下镇委镇政府发起,通过党员自愿捐资、企业赞助和政府部门补助等方式筹资80多万元,将原已严重破损、无人居住的驮山陈家老宅改建为陈卓如故居,于2004年落成。故居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20间房屋围成长方形块状,中央有100平方米的空地容纳参观人员,故居内展出陈卓如烈士生平事迹等。  陈卓如 (1904~1932)   陈卓如(1904-1932),原名顺生,又名卓儒、琢如,瑞安东区驮山村人。1924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1925年在温州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回家乡驮山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春组建驮山农民赤卫队,并自筹经费购买0、制作军服,武装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6月任中共瑞安县委委员。1……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卓如 (1904~1932)   陈卓如(1904-1932),原名顺生,又名卓儒、琢如,瑞安东区驮山村人。1924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1925年在温州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回家乡驮山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春组建驮山农民赤卫队,并自筹经费购买0、制作军服,武装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6月任中共瑞安县委委员。1……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8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在瑞安县桂峰乡板寮村成立。这支以红军挺进师留下的战士为种子、以长期坚持浙南斗争的当地干部为骨干、以本地区的共产党员和贫苦农民为主体组成的人民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解放浙南全境的中坚力量。至1949年4月,浙南游击纵队发展到5000多人。同时,拥有9万多名民兵武装,形成了主力部队、县区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军事体系。1949年5月,野战军到达温州之前,浙南游击纵队就解放了浙南大陆全境。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位于温州江心屿“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东侧草坪上。于1994年5月7日纪念温州解放45周年之际落成。该纪念碑高8.3米,基座长9米、宽3米、高2.8米,用齿形花岗岩石贴面,正面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十六个大字,背面是一块黑色磨光大理石碑记。纪念碑由水泥雕塑。以红旗、人物和山峰为构思主体,形象地刻画出浙南游击纵队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战功卓著的战斗历程。正面雕塑5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战士,高擎红旗,向敌人冲锋,奋勇杀敌的崇高形象。雕塑背面塑造了4名民兵,代表浙南9万多民兵配合游击纵队作战和支援前线的光辉业绩。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全学梅烈士纪念馆

全学梅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全学梅(1913-1930),女,瑞安南区周苌上埠村人。1927年参加南区农会,担任南区妇女会负责人。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区的妇女运动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使妇女会在南区的广大农村中得到普遍发展。同年6月参加南区农民武装-攻打瑞安县城。1929年参加南区农民赤卫队,任交通员。1930年5月,随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县城。7月16日,带领妇女参加在陶山举行的反军阀战争-大会; 19日,随南区游击队攻打国民党杏垟里民团;10月12日,在上埠村遭国民党“南区治安会”特务逮捕。国民党特务严刑逼供全学梅。全学梅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次日被国民党枪杀于仙降西桥头。   全学梅烈士纪念馆,位于瑞安市飞云镇云周办事处上埠村。2008年,上埠村西垟自然村村民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学梅烈士被捕点建造了纪念亭。2009年,上埠村两委又在纪念亭左侧建造全学梅烈士陈列室,并将纪念亭和陈列室组成为全学梅烈士纪念馆。组建成后的纪念馆总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右侧的原纪念亭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左侧的新建陈列室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室内陈列了全学梅烈士的生平事迹。   全学梅烈士纪念馆是瑞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林去病故居

林去病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林去病(1905-1932),原名宝康,瑞安城区西门街人。1919年7月考入瑞安中学,1923年夏到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1925年初担任《温州大公报》副刊编辑,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1926年先后到乐清、瑞安发展党组织,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组织。1927年2月担任中共瑞安特别支部书记,同时担任国民党瑞安县党部常务执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退出国民党组织,在农村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2月担任中共瑞安临时县委书记。同年6月,参加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农-合武装大-,负责瑞安农民武装的组织领导工作。同年9月,中共浙南特别委员会在天台县成立时任委员会常委。1929年4月,调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不久被捕。1932年牺牲于杭州陆军监狱。   林去病故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西门街四弄3号,建于清末。2004年经瑞安市旧城管理办公室收购并修缮后交由玉海街道西门河头社区管理使用。故居总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三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   林去病故居是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去病 (1905~1932)  林去病(1905—1932),原名宝康,字季平,去病由笔名成为常用名,瑞安城关西门街人。1919年7月考入瑞安中学。1922年夏毕业,应聘到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经常在《瓯海公报》和《新瓯潮》发表文章,揭露军阀黑暗统治。数月后由郑恻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冬,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委、《温州大公报》主笔王超凡,投靠“-派”,排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去病-离开。……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林去病 (1905~1932)  林去病(1905—1932),原名宝康,字季平,去病由笔名成为常用名,瑞安城关西门街人。1919年7月考入瑞安中学。1922年夏毕业,应聘到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经常在《瓯海公报》和《新瓯潮》发表文章,揭露军阀黑暗统治。数月后由郑恻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冬,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委、《温州大公报》主笔王超凡,投靠“-派”,排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去病-离开。……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浙南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旧址

浙南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瑞安西部山区牛栏坑自然村,地处海拔500多米,与梅山、李山相毗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梅山游击区,是中共平阳县委、浙南特委的常驻地之一。1940年5月开始,中共平阳县委派员到牛栏坑建立交通联络点,发展党组织。1942年平阳县委转移到梅山地区后,在牛栏坑建立瑞平区委。1944年浙南特委从青景丽地区迁回瑞安后,牛栏坑成为特委常驻地之一。1948年4月7日至5月25日,浙南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在牛栏坑郑作北家召开,会议由特委书记龙跃主持,特委委员、候补委员,所属各县县委书记,特委机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军队负责干部参加了会议,邻近十一户群众把自家房屋让出来供与会人员住宿。这次会议总结了游击战争的开展情况,通过了《关于军队建设的决定》等文件,提出了今后斗争的六大任务等。   浙南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旧址,位于瑞安市枫岭乡大垟坑村牛栏坑自然村,距枫岭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瑞安市区50公里,会议旧址为7间两层木结构楼房,总面宽约25米,进深约10米,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屋前为道坦,约250平方米,屋与道坦构成会议旧址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现属牛栏坑村民郑创祥、郑创灯所有。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浙南特委和瑞安县委青训班旧址

浙南特委和瑞安县委青训班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温州地区学生-频频发生,一大批进步学生和爱国知识青年纷纷涌向浙南游击区,投奔革命。浙南特委、瑞安县委非常重视对知识青年的吸收和培训工作,于1947年至1949年期间,先后在南坑炉等地举办了5期青训班。每期青训班学习培训时间为2个月左右,学员有20至40人不等。培训形式以上课为主,课堂上既讲授军事知识,又讲授政治和全国解放战争形势,教员一般由特委、县委或部队负责人兼任,教材自编。除课堂讲授外,军事训练也是培训学习的重要形式,学员们白天要学习出操列队、擒拿格斗、瞄准射击等,晚间要参加放哨或行军等实践活动。经过青训班培训的知识青年和学生被分配到部队或各级党组织中去,既充实了部队、机关和地方组织,又提高了部队、机关和地方工作人员中的知识分子比例。   浙南特委和瑞安县委青训班旧址,位于瑞安市永安乡南坑炉自然村,距瑞安市区约50公里。该旧址为4间两层木结构楼房及屋前道坦构成(屋与道坦由矮砖墙围成),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150平方米(长15米、宽10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道坦占地面积50平方米,现属村民所有。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锦湖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花园社区

----

桃源社区

----

瑞湾村

----

周岙村

----

城北村

----

第一桥村

----

西门村

----

上溪村

----

梧岙村

----

芦浦村

----

牛伏岭村

----

下湾村

----

三星村

----

林岙村

----

后岸村

----

山南村

----

小横山村

----

进星村

----

联星村

----

二号村

----

信心村

----

盖竹村

----

锦湖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