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南 >> 天桥区 >> 药山街道

药山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鲁佛民 (1881~194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鲁佛民(1881~1944.5)名鲁琛,字献卿,佛民为其别号,寓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济南市北园沃家庄人。少时父母双亡,依赖亲友接济,求学苦读。21岁时,开始充当塾师。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东宣告独立,鲁佛民立志参加革命。同年12月,只身离济赴上海,住在一家小客店中,致书章太炎,主张变法。章太炎接书后,屡次与其晤面,洽谈甚欢。辛亥革命失败后,鲁佛民到家乡北园小学任教。1912年冬季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袁世凯窃国擅权,鲁佛民自发地联合同学,组织学生会,在学校公开讲演,揭露袁世凯窃国罪恶,反对袁氏称帝。1914年,鲁佛民从山东法政学校毕业。1916年,在济南联合山东法政专门学校的同学创办《公言报》。同时,经友人介绍,任山东高等检察厅学习书记。1917年取得律师证书,开始挂牌营律师业务,兼省立高小教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学生、市民相继而起,-罢市风起云涌。鲁佛民积极指导和赞助山东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学联重要宣言、标语口号及--的行动计划,多由他草拟。他奔走呼号,亲临街头讲演,散发传单,每次-都是走在队伍的前列。他还以教育界代表的身份参加山东赴京-团,晋京呼吁交还山东半岛和解决青岛问题。返回济南后,即致力于新书报的传播工作。除了继续从事律师职业外,并兼任山东《大民主报》和《山东法报》,还一度独立经营《山东平民日报》,宣传平民政治,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曾被上海的《申报》、《新闻报》聘为通讯员。1922年外交解决山东悬案问题时,鲁佛民以首席民意代表身份在京列席鲁案会议。在历时半年多的鲁案交涉谈判中,遇有损及国权之处,或有瑕疵可指者,他即代表民意“抗言责喝,忠实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原则”。鲁案结束后,他到青岛督办公署任教育科长。  1924年夏,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邓恩铭等组建国民党青岛党部,鲁佛民被介绍参加国民党,并在青岛党部任领导工作。他利用在督办公署的合法身份,和当时青岛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建立代销关系,公开陈列出售革命书刊。1925年组织-学会出任学会的总领导人。1926年10月,由中共山东区委书记吴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节后,受组织委派前往上海,与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接谈后,到武汉工作。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按上级的指示,离开武汉至上海,再转赴青岛,仍担任传递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秘密信件的工作。1928年春,赴北京。因党组织遭破坏,与党失去联系。1932年经张郁光介绍,到私立志成中学任国文教员。  “七七”事变后,鲁佛民由北平转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他向毛泽东汇报了在北平十年情况时,毛泽东赞誉他“十年党节可嘉”。不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秘书。1938年春,调至边区政府秘书处,担任对外文件及法院重点案件的处理,并领导直属县的文卷保管等。同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5月病逝于延安。其长子鲁伯峻、次子余修(原名鲁广益)均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以上内容由"绿缘"分享。]

沃广兴 (1901~198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沃广兴(1901—1982)济南市北园镇沃家庄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35年,创造韭菜延迟栽培法,解决了韭菜不能全年上市的难题。1938—1940年,杂交选育了北园脆萝卜。1945—1949年,采用保护栽培技术,使香椿在春节期间长出嫩芽。1953年,组织蔬菜互助组,任组长。1954年,任初级社社长。1956年,任高级社副社长兼生产股长。其间,积极钻研蔬菜栽培技术,引种了秋土豆、花椰菜、瓢儿菜、花叶生菜等蔬菜新品种,发展西红柿和芸豆的温室栽培,创造间作套种的五作六收制,对于保证蔬菜周年供应起了重要作用。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195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8年,担任北园人民公社王炉园艺场副场长兼蔬菜技术员。1960年,任东郊人民公社蔬菜技术员。一生钻研蔬菜栽培技术, 被誉为农民蔬菜专家。 是济南市第三届政协委员,第四届政协常委。1982年3月3日病逝。  [以上内容由"纳兰晶晶"分享。]

李振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振东(? —1956)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臧家屯村人。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臧家屯村村长。1953年,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以上内容由"宝宝"分享。]

赵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慈,字雪廷,清代著名文学家赵执信之-,祖居博山。    出身于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赵慈在优越的环境和诗书熏染中茁壮成长,父亲在文坛和官场的功成名就,给她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后来赵家变故,赵执信因《长生殿》一案被罢归,导致赵家从鼎盛衰落下来,陷入了困顿和窘迫,到赵慈出嫁时赵家的生活已是非常贫困了。后来赵慈嫁给济南一名寒儒为妻,住在了大明湖边。赵慈在济南,“相夫教子,历尽艰辛”,生活贫困的她常将心中的困苦寄之于诗,用凄美的笔触抒写内心的清冷、悲伤和感慨。    赵慈少承家训,深受父亲赵执信的教导与培养,凭借其慧心颖质创作了许多风韵独具的诗词。赵慈有一首七绝诗《杂兴》就很有代表性:极目银河漾素辉,满庭秋影露霏微。西廊月转无人到,自折荷花带露归。    赵慈不仅长于吟诗作词,对诗歌理论也颇有研究。她著有论诗的专著《诗学源流考》,可惜此书未能流传下来。《清代闺阁诗人政略》曾将赵执信、赵慈父女与汉代的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并论,可见赵慈在清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只是赵慈的遗稿大都淹没无闻,无从可考,我们仅能从她残存的几首诗当中感受其人其文。“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赏,如长松修竹耐雪凌霜”(《断肠诗集序》),这既是对她诗词创作境界的称颂,也是对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高度评价。  [以上内容由"杀戮"分享。]

药山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药山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