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雁荡山 | 雁荡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雁荡山坐落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境内。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鸟名。雁荡山根植于东海,山水形胜,以峰、瀑、洞、嶂见长,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开山凿胜,发轫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文化底蕴丰厚。 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全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景点550多处,辟有八大景区,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雁荡山有着独特的品格,“日景耐看、夜景消魂”。“观山景、尝海鲜”,“一景多变,移步换形”。这是它区别于中国其他名山大川的三大特色。 |
中雁荡山水利风景区 | 中雁荡山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中雁荡山,原名白石山,是雁荡山脉的趾部。坐落在乐清西南隅,南靠瓯江七里港区,北邻雁荡山景区,西倚永嘉楠溪江风景区,G15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从其南缘经过,甬台温铁路乐清站坐落于其境内,交通十分便利。中雁荡山辖玉甑、西漈、三湖、东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七大景区,总面积93.44平方公里,300多处景观,景区以峰雄嶂险、飞瀑流泉、洞幽寺古、湖光山色、潭碧林翠著称。 历代文人雅士在中雁荡山留下大量珍贵的墨迹,为山色增添光彩,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有诗云:“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宋朝的王十朋写道:“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这些都是对中雁荡景色由衷的称赞。 1、玉甑景区 玉甑景区是中雁荡山的首景,景区面积39公顷,有2峰、10岩、10洞、3泉、2亭等28个景观,以玉甑峰为核心,峰险石润,洞深壑邃,登绝顶拔萃峰可远眺乐清湾,极目天舒,广展胸怀。玉甑峰以石质润白莹洁如玉、形状似甑而得名,又似道士冠,俗称道士岩。 2、西漈景区 西漈是中雁的一个华彩乐章,景区西起石门、东至玉甑峰下,东西绵亘达五里之长,以奇峰怪石为主的众多景点沿涧对列,堪称天然画屏。西漈的峰岩肖物拟人、栩栩如生,瀑布柔情似水、姿态各异。其上游之石门瀑、浴牛瀑、中龙湫、龙街、天柱峰、百丈岩,山水交响;下游之悬关、龙游瀑、八折瀑、龙须瀑、龙山湖,如诗如画。 3、东漈景区 东西二漈为玉甑峰的两翼。西漈以峰岩取胜,东漈则以瀑潭见长。东漈全长七里,迂回七折,两岸山石嵯峨,幻化出许多景观,它多潭多瀑,经年溪水淙淙。东漈串连了一系列各胜场的碧潭:钟潭、连珠潭、小龙潭、梅雨潭、莲花潭,穿插于这些碧潭之间的是浣纱瀑、马尾瀑、梅雨瀑……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七曲下的钟潭和四曲中的梅雨潭,前者潭上有瀑,瀑上有潭,形、声、色皆绝;后者潭深水碧,盈而不涸,风光之美绝胜仙岩之梅雨潭。 4、三湖景区 位于中雁荡山主峰玉甑峰下,总面积为692公顷,总蓄水量达3600万立方米。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是中雁的骄傲。有了这三个湖,中雁在和别的名山比美时才显得底气十足。湖山如画,三湖之柔美,湖畔诸峰之秀美,玉甑峰之壮美,众美荟萃交融的湖山胜概,可谓人间难得几回。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这三个人工湖把当年谢灵运“千顷带运堤,万里泄长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三湖可谓自然与人工同构山水之美的一个范例。三湖景区空气洁净,环境宜人,为泛舟避暑胜地。 5、凤凰山景区 凤凰山在白石镇西南两公里,位于凤凰村,属中雁荡山的外围景区。两山夹峙,群峦重叠,势若凤凰展翅,扑腾欲飞,身后“凤凰蛋”,奇趣盎然。境内林壑秀美,以峰岩为主的各种景点多达数十处,其中鹰嘴、板障、穿鼻三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而尤以穿鼻岩为最,此岩凌空拔起五百余米,与道士岩(玉甑峰)遥相呼应,俗称“道士岩影”。山麓绿水绕村,平畴远铺;山上曲径通幽,花香鸟语;林间古寺隐约,云烟飘忽,兼得田园和山林趣味。 6、刘公谷景区 是中雁荡山最外围的一个景区,它和杨八洞分处于一山的两面。这个斜立的小峡谷得名于当地历史上一位贤吏的姓氏,这位贤吏的德政之一是组织开挖了一条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运河。 这个景区的不少带神话色彩的景点都跟这位历史人物有关,因而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文意味。刘公谷的自然景观也自有特色:石桥横亘,匹练高悬,而更多的潭、岩、洞、瀑种种景观则深藏不露,或仅微现一角,远望颇似一幅意境悠远的国画山水立轴,又最近平原市廛,谁都可以一脚踏进去,立地成为画中人。 7、杨八洞景区 杨八洞景区总面积为256公顷,位于乐清市区至白石街道之间,乐白公路南侧,交通方便,环境清幽。据宋代道书《云笈七签》记载,此为“天下第十九洞天”。广袤三、四十亩,在一块平整如削的石壁上,刻有“盖竹宝光长耀洞天”八个字。这里岩石错落,洞穴密布,如宝光洞、观音洞、透天洞、透海洞、八仙洞、混元洞和玉蟾洞为有名的八洞,此进彼出,内外套叠,上下相通;冬暖夏凉,空穴来风,景观奇特,鬼斧神工;遨游其间,趣味无穷。杨八洞还以岩石制胜,拟人象物,充满民间的各种传说,著名的有和尚背尼姑、仙人岩、龟岩、虎头岩、狮子岩、蓬岩、饭甑岩、龙船岩等,造形酷肖,妙趣横生。 收费标准: 灵峰景区30元/人 灵岩景区30元/人 大龙湫景区30元/人 三折瀑景区10元/人 雁湖景区10元/人 开放时间: 6:00-18:00 位置: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北雁荡山镇。 交通概况: 市内交通:旺季时到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二灵一龙”)都有绿色小巴。 注意事项: 淡季游人稀少只能包车。公交车演变成了出租车,景区里的公交车就不按“票价表”的规定开的(因为票款还不够司机付隧道费和停车费)。 80-100元能包一下午(一个人可砍至60元),包整天200元起。抓紧时间一下午足够畅游“二灵一龙”了。 |
余宪文将军故居 | 余宪文将军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余宪文(1886——1947),谱名协铭,字鼎三,乐清雁湖乡人。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读完小学,后考入乐清中学,继又在南京陆军将备学堂、保定军校骑兵科、北京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军队中历任见习官、排长。 清宣统二年(1910),余宪文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他回到浙江。1912年1月初任浙江都督府参谋处一科代科长,6月任陆军第五军司令部少校参谋。同年8月,余宪文重返保定军校复学。毕业后回浙江,历任陆军第一师骑兵团附、代理团长、团长、旅长、师参谋长。1921年2月加附军少将衔。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十九军二师师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第一师师长,奉命进驻宁波,阻击福建军阀周荫人部入浙,以两团兵力对付八九万之众,终于失败,只身赴闽,以图依靠十七军军长曹万顺(中共党员)重整旗鼓。1927年2月代理十九军军长,不久该军被暂编国民革命军十五师,后又改为第六军第十九师,均任师长。同年7月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余宪文退隐杭州。其间曾一度回乡,与余荣轩在芙蓉镇捐资创设施医局,聘中医师坐诊,并委托陈乾生药店对贫苦者施药;还建造西塍石桥,免除群众涉渡困难。1933 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反蒋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余被授予独立第一军军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余宪文闻讯连夜入南京,再三要求赴前线为国杀敌。后被授予中将高级联络参谋,派赴第三战区司令部任参议。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余宪文再次退隐,定居杭州,于1947年11月病逝,享年62岁。 余宪文将军故居,位于乐清市雁湖乡路上村。坐北朝南,由台门、厢房、正屋、侧院组成的合院式建筑。入口门台开在东侧,青砖错缝叠砌,门楣上方做成西式柱式,承托三角山花,门楣上方正悬一时钟。入口台门与前东厢房之间有天井相连。前东西厢房两层,西式建筑。其中,前东厢房一楼有通道连接侧院与正院。正屋为开阔式木楼直立式二层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后东西厢房带耳房各置楼梯通正屋二楼,后院立马头墙。余宪文将军故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做工考究,在乐清名人故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余宪文 (1886~1947) 余宪文(1886——1947),谱名协铭,字鼎三,乐清雁湖乡人。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读完小学,后考入乐清中学,继又在南京陆军将备学堂、保定军校骑兵科、北京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军队中历任见习官、排长。 清宣统二年(1910),余宪文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他回到浙江。1912年1月初任浙江都督府参谋处……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余宪文 (1886~1947) 余宪文(1886——1947),谱名协铭,字鼎三,乐清雁湖乡人。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读完小学,后考入乐清中学,继又在南京陆军将备学堂、保定军校骑兵科、北京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军队中历任见习官、排长。 清宣统二年(1910),余宪文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后,他回到浙江。1912年1月初任浙江都督府参谋处……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 | 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乐清是老革命根据地。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创建了中共乐清地方组织。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派员到乐清,于1938年3月在朴头村重建中共乐清支部,12月建立了中共乐清县委,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乐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配合全国革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乐清市雁荡镇响岭头村。1951年12月,乐清县人民政府开始在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的响岭头村动工兴建雁荡山革命烈士墓,1953年7月竣工。后几经修缮扩建,1963年4月建成雁荡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95年6月建成乐清革命烈士纪念馆,形成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整体占地6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东、南、西三面均砌有花墙,高1.5米,长300米。 整座陵园由正门、人行道、祭坛、骨灰塔、纪念碑、墓园、亭台、花坛和纪念馆等组成。正门为牌楼式建筑,水泥冲天柱结构,柱头饰以云纹,有粟裕同志题写的“雁荡山革命烈士墓”青石门额刻。人行道宽5米、长28米,迎阶梯而上,由正门直达烈士墓与纪念碑前。烈士墓坐北朝南,背靠狮子山,东西两侧都是景区。墓园分为中墓和左右两小墓,为五级弧形阶梯式,总面积1300平方米,整个墓区共安葬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429位。纪念碑屹立在烈士陵园正中,高13米,碑身为花岗岩石,碑名“雁荡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张爱萍同志于1988年题写。碑座嵌有6块青石,上刻《雁荡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志》。 纪念馆为二层仿古建筑楼,建筑面积428平方米。门厅有前言,左右两侧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手迹,四个展厅内容分别为:五四运动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后为全市烈士英名录。各展厅的前部分内容,为乐清各时期革命斗争史介绍,后部分为该时期乐清著名烈士事迹介绍,同时陈列有大量革命文物。每逢清明节,乐清市各界及驻地部队官兵和烈士亲属都会专程前来参加祭奠活动。 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张淮南先生之墓 | 张淮南先生之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冲(1904—1941),字淮南,乐清茗屿乡(现北白象镇)琯头村人。先后就读于乐清第三小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大学毕业后,到苏联莫斯科作过短期留学,回国后,在东北从事秘密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1927年3月被捕入狱。1929年出狱回到南京,先后担任哈尔滨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天津市党部委员、南京特别市党部书记等职。1933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兼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参赞等。1935年回国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年仅32岁,成为当时国民党最年轻的中执委。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代副部长等职。曾参与恢复中苏邦交、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谈判、苏联对华三次巨额军援、联合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团结抗战作出卓越贡献。1941年8月11日在重庆不幸病故。 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送的挽联上称其:“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周恩来在挽联上称:“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新华日报》在当日刊出悼念张冲专页,周恩来撰写的纪念文章《悼张淮南先生》称:“淮南先生伴我一登莫干,两至匡庐,凡所奔走,靡不与闻。因先生之力,两党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充分肯定了其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所作的杰出贡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位爱国志士的高度评价。 张淮南先生之墓,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狮子山。于1995年5月建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墓碑正面铭刻周恩来的手迹“张淮南先生之墓”,背有张冲事略碑文,以及当年中共领导人挽张冲的碑刻等。 张淮南先生之墓是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冲 (1903~1941) 张 冲(1903-1941),字淮南,又名张崇,浙江省乐清县人。国民党进步人士。 1925年7月,张冲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为出国深造,8月来到哈尔滨,入哈尔滨法政大学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冲被选为国民党哈尔滨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 张冲在哈时,开始住在南岗阿什河街一座俄人房子,与哈……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张冲 (1903~1941) 张 冲(1903-1941),字淮南,又名张崇,浙江省乐清县人。国民党进步人士。 1925年7月,张冲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为出国深造,8月来到哈尔滨,入哈尔滨法政大学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冲被选为国民党哈尔滨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 张冲在哈时,开始住在南岗阿什河街一座俄人房子,与哈……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冯豹纪念亭 | 冯豹(1859—1922),原名隆杰,后改名豹,字地造,一字笛樵,晚号勿翁,又号玉甑山人,是乐清白石镇凰岙(亦名凤凰)村人。幼承父教,勤奋好学,且博闻强记,7岁能背诵《千家诗》,13岁写成《山村即景诗》,乡里呼为“神童”。 冯豹青少年时就读于梅溪书院,曾师从瑞安名儒陈黻宸(字介石),深得乃师赞许和器重。清廷废除科举后,冯豹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3岁时在家乡凤凰山创办“延祥书院”,敦聘永嘉灵昆晚清举人何夔侯执教。次年,又同吴熙周等五人,筹办柳市高等小学,为发展地方教育事来作出贡献,时称办学“六君子”。 其间,冯豹得知孙中山在海外倡导推翻清廷、驱除靼虏的革命活动情况,遂投身革命运动。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冯豹旋与革命志士敖嘉熊、陈乃新(又字耐新名梦熊)等奔走甚力,共同密谋革命事宜,并在上海组织“爱国学社”和“中国教育会”。光绪三十一年夏,温、台、处会馆在嘉兴成立,冯豹奉命到缙云壶镇一带传播《新山歌》、《猛回头》、《革命军》等大众读物,积极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同年六月,冯豹以乐清代表身份出席并任温、处学务分馆委员。次年乐清设立劝学所,由冯豹出任第一任所长。光绪三十三年,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秋瑾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败后不幸先后遇害,冯豹受牵连出奔南洋,不久东渡日本。翌年应召回国,参加武昌起义,参与杭州光复活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冯豹以功授玉环革命军元帅,继任缙云知事。1914年奉调于潜知事,未就,改任处州师范校长。其后出于种种原因,冯豹深感“世事不可为”,因此,心灰意冷,无奈回乡隐居莲溪之畔。晚年以诵经、赋诗、垂钓自娱。其诗盘空硬语,戞戞独造,著有《劳草吟》、《勿翁吟草》、《诗界革命篇》。 冯豹纪念亭,位于乐清市白石镇凤凰村凤溪路南。该纪念亭于2000年春建成。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后方医院遗址 | 后方医院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抗日战争时期,永乐总队曾在瓯北的岩坦村建立了医务组,部队精简后,医务组随之撤销。1947年秋,随着武装队伍的不断扩大,中心县委和括苍支队恢复医务组。1948年秋,医务组分成两个组,随军行动。两个医务组均直属中心县委和支队部领导,时分时合,还为当地群众免费看病,群众称医务组为“后方医院”,称医务人员为“救命神医”。1949年初,后方医院转移到仙溪镇甸岭下村对面的后横山山岙里。村支部率领党员、民兵迅速地盖起了一排排茅棚,内铺20张用柴枝和藤条搭成的病床。茅棚周围长着比人还高的柴草,隐蔽性强,山后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如遇紧急情况,可从这条小路安全撤出。1949年3月虹桥战斗后,伤员急增,病床满住,当地群众纷纷前来慰问。由于国民党对游击根据地的严密-,医务组器械简陋,药物奇缺,全部家当只有两担药械,且来之不易。医务人员非常珍惜每一粒药片、每一寸纱布。血污的绷布带、纱布和棉花,往往是用了洗,洗了用。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医务组先后医治过50余名伤病员,除1名重伤员因流血过多,不能抢救过来外,其余多数治愈。1949年5月,乐清县城解放,后方医院还带着10多名伤员进城。 后方医院遗址,位于乐清市仙溪镇甸岭下村。该遗址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遗址部分已翻建为民房,遗址前面约20平方米的空地,原为后方医院内院。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第二次虹桥战斗旧址 | 1949年3月9日晚,周丕振、郑梅欣率领括苍支队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中队和中心县委机关警卫队、乐清县委警卫队,从乐清四都乡出发,兵分三路,直奔虹桥镇。虹桥镇驻有翁碧如联防大队,下辖的3个中队分别驻在大同医院、镇公所和刘道发宅院。其中,刘道发宅院由翁碧如亲自指挥,该宅院为水泥结构,非常坚固,两面有河,屋前后只有小桥与外面相通,四周筑有5个碉堡,戒备森严,易守难攻。括苍支队领导根据敌情,决定分点包围,各个击破。3月10日凌晨,三处战斗同时打响,双方枪战异常激烈,0之声震憾全镇及远近村庄。经过激烈的战斗,括苍支队先后击溃了镇公所和大同医院守敌。这时,天已大亮,盘踞在刘道发家的守敌凭借楼房的制高点,用机枪疯狂地向游击队扫射,游击队伤亡数人。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支队领导命令部队撤出虹桥,返回驻地。这次战斗,歼灭虹桥联防大队第一、第二两个中队,击毙敌中队长胡璋、分队长应造雄等6人,俘敌官兵104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77支,子弹3000多发。括苍支队第一中队长林存邦等10位指战员阵亡,陈兴荣、周双峰等15位战士负伤,后陈兴荣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牺牲。 第二次虹桥战斗旧址,位于乐清市虹桥镇西横街。刘道发宅院为二层楼水泥结构房屋,该宅院的大门上现还清晰地看到当年战斗留下的弹痕,宅院周边为密集的居民用房。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馆 | 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简称永乐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浙南武装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是新四军的组成部分,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后称第三支队)发展壮大的基础,为浙南和括苍地区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馆,位于乐清市岭底乡泽基村。该馆原建于1997年,馆名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2006年,中共乐清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改扩建, 2009年6月新馆落成,同年10月,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200多万元,改扩建后占地6.1亩,总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其陈列分为建党历程、抗日烽火、解放风云、老区新貌四个展厅。全面详实地反映了乐清(括苍)党和游击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果,同时,也展示了乐清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纪念馆展厅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展示手段新颖,采用了大量珍贵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并运用场景复原、幻影成像、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展厅更具有教育性、观赏性、参与性、互动性等功能。 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馆是是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虹桥起义纪念碑亭 | 虹桥起义纪念碑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44年9月,日军侵占乐清。中共乐清县委作出武装抗日的决定,一边建立党领导下的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一边帮助组建抗日友军——乐清渔区特务队和国民党乐清县警备第四中队(简称“警四中队”)。由于获得了国民党顽固派要“吃掉”警四中队的情报,1945年2月24日,中共乐清县委在四都乡牛塘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策动警四中队起义。25日,县委领导人邱清华、周丕振、叶龄银、郑梅欣等在虹桥河淇村与警四中队领导人陈济、王鸣皋磋商后,利用当晚在虹桥大同医院宴请国民党自卫大队长吴琨的机会,成功收缴了国民党自卫大队的0弹药,随后警四中队在虹桥宣布起义。26日,乐清县委在虹桥镇女织小学宣布建立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周丕振,政委邱清华,下辖7个中队,计500人枪。同时成立了乐清人民抗日委员会,主任王鸣皋,副主任叶龄银。3月,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与瓯北抗日游击队合编为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成为浙南人民武装抗日的中坚力量。 虹桥起义纪念碑亭,位于乐清市虹桥镇三村青少年活动中心。1995年,乐清市委、市政府于虹桥起义50周年之际建立此碑亭,该建筑由假山、形象雕塑、石碑和五角亭等组成,气势非凡,寓意深刻。 虹桥起义纪念碑亭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乐清东塔 | 乐清东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 北宋熙宁间(1068—1077)九牛山尖古塔被雷震圮,邑令葛逢以“青龙有声井邑兴”迁建于此。“时有僧曰梅塔主者,建塔九层,并建塔院,设钟鼓。” 南宋淳熙间(1174-1189),县令赵彦晖、袁采续建。塔高约18米,系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须弥座。每层平座为平砖叠涩。八角倚柱,方形?柱,明间设?门,次间雕佛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斗栱四铺作。葫芦形塔顶,塔砖上舍钱题记多处。 原塔院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县令赵彦晖、袁采续行修建,五十年代拆毁。塔高约18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檐下用四铺作平斗拱。平座为平砖叠涩,挑出甚浅,不施斗拱,八角倚柱,方形式柱,明间壶门,次间雕佛像,塔砖上舍钱题记颇多。造型壮美,为“萧台八景”之一。东塔高耸海空,时见云烟缭绕,数十里外就可望见。元李孝光《东塔云烟》诗云:“海月四更多塔去,天风万里擘松开。烟消日出无人到,独自看云山上来。”名士登临游览颇不乏人,今塔下路旁还刻有“王梅溪读书外”等字样。 该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89年列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 | 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乐清沿海一带有多处盐场。长期以来,这些盐场的盐民深受官兵和廒商的压迫与剥削。20世纪20年代,乐清规模最大的盐场是翁垟长林场,有盐民200多人。1926年春,该盐场的盐民不满官商的压迫剥削,图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并开展--活动。。同年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林去病等3人到该盐场宣传革命道理。林去病以地团盐廒司秤员的职业为掩护,在翁垟镇的长春楼创办农盐民夜校,吸收贫苦的农民盐民学员50余人参加学习。同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林去病在长春楼召开党的临时组织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乐清支部,负责人为林去病。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宣传“二五”减租,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同时帮助组建国民党乐清县党部,迎接北伐军入境,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乐清的开展。 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位于乐清市翁垟镇曙光村长春楼。此楼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二楼有房4间,楼下开设店面,门上首书有“长春楼”三字。2001年6月,乐清市委在此建成乐清一、二战革命时期纪念馆。馆内设有林去病铜像1座,陈列展出乐清一、二战革命时期的史料、图片和实物。 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是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红军山洞医院旧址 | 红军山洞医院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7年2月,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领挺进师一部在峰文与国民党军队进行3天的激烈战斗之后,实行了战略转移。转移过程中,刘英、粟裕将30多位红军重伤病员托给双溪口村党支部。双溪口及青皮坳、天门下、灵家山、董家坪、山后、隔后等村的党支部先后加入救护伤病员工作,将伤员安置在石厝洞、内鹿洞等17个隐蔽山洞疗养。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当地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保护这些伤员,村民陈成赞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同年9月,红军伤病员痊愈归队。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大将高度评价双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黄明星等创建山洞“医院”的事迹,指出“我们的后代应该继承他们的业绩,无愧于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无名和有名的革命英雄。” 红军山洞医院旧址,位于泰顺县峰文乡双溪口村。1991年7月,泰顺县委、县府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在环境优美的双溪口水边洞和石厝洞立碑铭文。水边洞洞内面积12平方米左右,洞口纪念碑占地20平方米;石厝洞洞内面积10平方米,洞口建有10平方米的纪念亭和纪念碑,总占地面积50平方米,并请原浙南特委干部和省军区领导题写碑名。 红军山洞医院旧址是泰顺县“红军路”沿线一个很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所。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万桥革命丰碑园 | 万桥村坐落于乐清市中部平原地带,东、南、北三面围绕着万桥河,村南河上卧着一条五孔石拱桥——万桥。此桥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个交通要点。万桥村支部于1938年秋成立,先后建立过3个交通站,其中有2个交通站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虹桥范围内重要的红色交通站。1947年,万桥村支部历经严酷的斗争后,组织不断壮大,全村党员已发展到20多名,并成立万桥村女支部。至解放时,全村共有党员34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万桥村就有3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其中9名在战斗中牺牲。村内革命志士多次配合上级行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桥革命丰碑园,位于乐清市天成乡万桥一村。为纪念革命先辈,记载该村庄的革命斗争史迹, 2009年10月1日万桥革命丰碑园建成开园。丰碑园占地面积约4260平方米,园内100米的长廊沿着小龙港的河岸而建,内有50块青石碑,其中两块巨石上刻有“水石留伟绩,功德说先贤”等字。石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镂刻着万桥的革命斗争史,第二部分纪念万桥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9位烈士以及对革命斗争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第三部分介绍宋明清时期的万桥先贤名士。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乐清人民抗日武装基干队成立旧址 | 1944年10月15日,乐清人民抗日武装基干队在乐清岭底乡泽基村溪坑潭成立,计13人,队长周丕振,政治指导员邱清华。这是乐清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为了扫清障碍,争得抗日权利,这支队伍成立伊始,就对那些不抗日、专门-害民的国民党盐警队、征粮队、“清乡”队进行打击,连续在上岙岭、吕家田、荡垟、岗岙等地打了4次胜仗。其中岗岙战斗,一举歼灭国民党乐清县警备独立分队30多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并活捉国民党乐清县党部书记长倪自镜、分队长王忠等人。同年12月,队伍扩大到50余人,改称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周丕振任队长,邱清华兼任政委,下设4个步枪班,1个短枪班。随后,乐清县委公开打出武装抗日的旗帜,建立以岭底乡为中心的乐(清)永(嘉)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建立农民救国会等群众组织。 乐清人民抗日武装基干队成立旧址,位于乐清市岭底乡泽基村溪坑潭。该旧址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为砖瓦结构。该旧址原是一座庙宇,在国民党军对根据地实行“围剿”时被烧毁。建国后被修建为村民居住用房。该旧址有简易公路可直达,周边为山林,门前不远处有条小溪,环境优美。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河淇会谈旧址 | 1945年2月25日,中共乐清县委领导人邱清华、周丕振、叶龄银、郑梅欣等和山面区委负责人郑伦与警四中队正副中队长陈济、王鸣皋在离虹桥镇约5里路的河淇村陆连祥家进行会谈,县委领导人提出了收缴乐清县自卫大队枪械、宣布“警四”起义的主张。会上,王鸣皋开始有些顾虑,但很快就接受了;陈济则疑虑重重,举棋不定,左右摇摆,但经县委领导反复说明形势后,终于勉强同意。会议确定由王鸣皋以商议防务的名义,于当晚在虹桥大同医院宴请自卫大队长昊琨,席间将其扣押,然后迫令其缴出所属部队枪械,同时宣布“警四”起义。当天下午,叶龄银随王鸣皋等到虹桥,按计行事。郑伦赴四都牛塘,通知林鹤翔、黄义桃、陈大海等率抗日游击队埋伏在虹桥附近的孝顺桥法云寺后山,以牵制其第二中队行动,并发动党员、民兵、群众次日到虹桥会合。会议结束后,各自按计行事,并取得了虹桥起义的胜利。 河淇会谈旧址,位于乐清市石帆镇河淇村。陆宅建于清代中期,正屋为单层木构建筑,五开间,具有典型的浙南传统民居特色。该楼为二层木质结构,房屋坐北朝南,由门台、厢房、耳房组成。该旧址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地区 | 景点 |
---|---|
小花坦村 |
---- |
中街村 |
---- |
泗洲堂村 |
---- |
南园村 |
---- |
龙滩村 |
---- |
下垟村 |
---- |
久防村 |
---- |
黄家岙村 |
---- |
白箬岙村 |
---- |
油岙村 |
---- |
中花坦村 |
---- |
中庄村 |
---- |
小横浦村 |
---- |
铁场村 |
---- |
盛家塘村 |
---- |
上花坦村 |
---- |
山外蔡村 |
---- |
蒲湾村 |
---- |
后垟门村 |
---- |
谷岙村 |
---- |
舟山头村 |
---- |
庆丰村 |
---- |
石坦村 |
---- |
肖包周村 |
---- |
溪头村 |
---- |
岭脚村 |
---- |
临黄村 |
---- |
陈家山村 |
---- |
溪心村 |
---- |
长垟村 |
---- |
田岙村 |
---- |
石坦山村 |
---- |
小洪坑村 |
---- |
盘黄村 |
---- |
南平村 |
---- |
坎头村 |
---- |
叶家垟村 |
---- |
下六坪村 |
---- |
上六坪村 |
---- |
大岩头村 |
---- |
大门村 |
---- |
翁村村 |
---- |
仰天湖村 |
---- |
屿后村 |
---- |
蔗湖村 |
---- |
珠山村 |
---- |
蔡界山村 |
---- |
大园村 |
---- |
叠石村 |
---- |
李宅基村 |
---- |
闹水坑村 |
---- |
大横浦村 |
---- |
溪坦村 |
---- |
盛宅下村 |
---- |
隐处岙村 |
---- |
安然村 |
---- |
后岙村 |
---- |
湖口村 |
---- |
老鼠嘴村 |
---- |
平园村 |
---- |
上陈管村 |
---- |
上合口村 |
---- |
桐阳村 |
---- |
荆东村 |
---- |
双峰村 |
---- |
仙垟谢村 |
---- |
石门村 |
---- |
高地村 |
---- |
干岭村 |
---- |
东瓜岭村 |
---- |
西一村 |
---- |
西夏村 |
---- |
新坊村 |
---- |
荆南村 |
---- |
前溪村 |
---- |
冯村村 |
---- |
东里村 |
---- |
仙垟坊村 |
---- |
下干村 |
---- |
下山头村 |
---- |
西二村 |
---- |
北吕岙村 |
---- |
龙避岙村 |
---- |
水堆舟村 |
---- |
三官庙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