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頔塘故道 | 頔塘故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頔塘是太湖南岸一项规模庞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对研究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意义。它与太湖溇港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水网,把东西苕溪下泄的湍急水流逐渐分流至大大小小的河港之中,既减轻旱涝之灾,又灌溉了浙北地区数万顷农田,它是太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有研究者将其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頔塘及太湖溇港的开挖是我国水利史上值得浓笔重彩描绘的壮举,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頔塘故道(因新中国成立后于南浔镇北开挖新航道而得以保留的,自南浔西栅祇园寺旧址始至南浔东栅分水墩的,全段均为砖石护坡,间有多处河埠及支流,总长约为1.8公里)则是頔塘分流下来的运河河道“活化石”,是运河水利工程、航运、南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頔塘是一条重要的水道,由于同京杭大运河相接而达北京,北上可进入长江,近代又与长湖申航道相接,成为通往上海市的要津。頔塘的开筑,方便了农业发展、物资聚集、经济交流和商旅往返,对沿途的湖州、南浔、震泽、平望等市镇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南浔自南宋淳佑季年建镇开始,以頔塘为中心,称镇内頔塘为东西市河。官衙、民居均沿市河两岸而建。 頔塘历史沿革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旁溉田千顷,以地多芦荻而得名。 东晋末年,太守沈嘉重浚,改名吴兴塘,沿用至唐朝。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乌程令严谋达对荻塘全段进行疏浚。 唐广德年间(763-764年)湖州刺史卢幼平增修。 唐贞元八年(792年)于頔任湖州刺史,组织民力重修荻塘,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故名“頔塘”。 唐元和中(812年前后)湖州刺史薛戌浚塘百余里;其后,刺史孙储又加增修。 宋庆历中(1044-1045年)“诏有司修頔塘,通湖州,凡九十里”。 宋治平三年(1066年)“始叠石为岸,拥土为塘”。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乌程知县杨应聘筑东塘。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修頔塘,“甃以青石,尤资坚固”。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頔塘。 清雍正六年(1728年),湖州知府唐绍祖重修东塘(即頔塘),总督李卫“动帑委员修石塘,自东门起至江南震泽县七十里,并集民备土筑塘”。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侯杨绍霆“奉檄劝修圩岸” ,“经始于三月甲子,工成五月乙亥,资费万金”,有碑《南浔重修东塘碑记》,同治年间又有重筑石桥的记录。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筑頔塘。 1951年,疏浚頔塘南浔市河段。 1954年至1955年秋,完成頔塘南浔段河道改线工程。 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颖园 | 颖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颖园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朝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皇御河畔,占地11.07亩,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经十三年,于光绪六年(1875)落成。现基本保存完好,系南浔镇文物保护单位。 颖园内古术参天,有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香棒及紫藤等绿荫。楼、阁沿池而筑,太湖石假山堆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可拾级登临。“赏月楼”在池面一测,楼边有排紫红术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 池的北边筑有一幢乌瓦粉墙“养心钳”,过去是陈熊吟诗作画,奕模提琴之所。“玉香阁”也建于池西,砖瓦木结构的建筑,线条洗练,别具匠心。若登临楼上可饱览园中景色。 颖园还以各种雕刻见长。在砖雕、石雕、木雕等,几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如“养心蹦”的门窗上是一幅幅刀法精湛、造型逼真的黄杨木雕,每幅均有名人书法。 其小一幅《耕织图》,男耕女织,粗矿与细腻结合,形象栩栩如生。原陈氏会客的“清风片”的落地长窗上,尚保存着部分《西厢记》黄杨术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雕漏窗嵌镶在砖墙之,既有艺术之美,又通风透气。 假山上的小亭,名叫梅石亭。亭子中间有一块梅石碑,碑高138厘米,阔79厘米,蹲上梅石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礼(1813-1879)的晚年力作,石刻刀法遵劲,是石雕中之上品。石碑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雷居士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自蕉研立王礼作”。 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要景色保存完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水乡闹得》一文中曾称誉颖园为:“陈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紧凑专姿,具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张静江故居 | 张静江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108号。系其父张宝善于清光绪24年(1898)年而建,南浔“四象”之一。1994年,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的支持下,共同合作开放了这一故居,现陈列展出的各类资料均由南京“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所提供。 故居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一进大厅是正厅,也称“尊德堂”。是张家用来接待客人用的。“尊德堂”三字为通州张春所题写,中堂之画系诸公晨的手指佳作。 两侧是孙中心题写的一付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险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边厅结构为双层,冬暖夏凉,是张家用来接待一般客人用人,有几幅书法是张静江题,其中一幅“铁肩担道义,棘手做文章”是送给陈立夫的(此字幅套现在陈立夫台北的私人客厅里)。大厅总面积达624.8平方米。 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的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礼、任命状等文物,及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及往来信件。 其中中间一排有孙中山写给张静江为-本部参议的委任状;有孙中山写给张静江询问张的病情的信;有蒋介石的借条及蒋介石在丧母期间(因花费太大)写给张静江的信;还有张静江在孙中山遗嘱上的签名等等。 左边的一排有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急需经费写给张静江的信;有何香凝就廖仲恺墓让葬一事给张静江的信;还有孙中山病急时,张静江对孙中山病情及治疗过程的详细记载。 右边的一排是陈立夫、陈果夫等一批-元老给张静江的信。四周照片有孙中山和张静江在海宁的合影;有张静江有中山陵铜门上的建字照片。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南浔镇史馆 | 南浔镇史馆其前身是南浔商会,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璧建筑,占地面积为950平方米,累计费银三万余两,是江南集镇最早的商会之一。1998年10月,改为南浔镇史馆。 2008年上半年,经维修后,其内容调整为辑里湖丝、四象八牛、名家书法、江南丝竹和名人书屋等展厅。 辑里湖丝馆:主要展示南浔人自以为傲的辑里湖丝文化。馆中陈列了各种关于丝的模型,其中有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的金奖、钱山漾遗址的老照片、老式丝车等等。一组生动的泥偶从采桑、养蚕、缫丝、交易、获奖,将一百多年前南浔辑里丝的繁荣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象八牛走廊:展示了南浔一群最杰出的商人,他们由丝发家,最后深深的影响了整个华东地区乃至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政治。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写南浔”:展厅展示的是众多当代书法名家对南浔的感情,他们用名扬宇内的文房之首“湖笔”绘画出了一幅另类的南浔风情。 江南丝竹馆:由表演馆与乐器展览馆组成。表演馆中有来自湖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的艺术表演学生演奏动人的江南丝竹音乐。乐器展览馆中展示的各式江南丝竹音乐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一存世的最古老的琵琶“唐传正仓院五弦琵琶(仿品)”。 名人书屋:展示了众多南浔文人和对南浔有着深厚感情的文人编写的各类书籍,这些书籍包含了他们对南浔的深深眷恋,也显示出了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的底蕴。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 |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位于南浔区南浔镇小莲庄内。于1990年正式开馆。2010年,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占地面积共880平方米。是为纪念湖州籍的教育家、企业家顾乾麟先生,弘扬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爱国精神而建。展馆分前后二厅,由“顾公业绩”,“奖学历程”,“桃李满园”,“迈向未来”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影像、图片、实物展示,详细介绍了叔蘋奖学金的创办者顾乾麟先生的爱国行动,全面展示奖学金的发展历程,细致陈列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接见和题字褒奖,大力弘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爱国精神。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是南浔旅游路线的必经景点,叔蘋奖学金也是南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南浔几所中学和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开展叔蘋精神的征文主题演讲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叔蘋精神的影响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 开放时间:上午07:30——下午17:30(夏季) 上午08:00——下午17:00(其他) 联系方式:0572—3912317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广惠桥 | 广惠桥位于镇丝业会馆附近,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桥在广惠宫前,故得名,因张士诚为无末农民起义领袖,此桥又称张王庙桥。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为单孔石拱。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同治五年(1866)重建。桥长18米,宽3.3,拱矢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广惠桥前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原为丝业会馆之物。狮子分雌雄两座,雄狮子怀中有一幼狮,稚态可掬,栩栩如生;雄狮子中有一缕空绣球。 这对石狮子宛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特别是狮口中皆有一石珠可转动,但不能取出。据南浔丝业界老人说,青团老石工集祖孙三代化三年时间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后的杰作,是一件具有文物保管价值的艺术品。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南浔文园 | 南浔文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南浔风景名胜区,四周有河流,中间有湖泊,北面靠近江南水乡一条街,又与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名胜靠近,周围环境优雅,风景优美。 南浔文园是一座集江南园林与古代建筑兼休闲作用于一体的现代园林,内建有“三馆一廊”:张爱萍将军题字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字的吴寿谷艺术馆、黄苗子先生题字的徐迟纪念馆、以展示八十位英才乡贤的南浔名人长廊。 园中还置有再现近代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和民俗风貌的农家乐园,以小小天安门为中心的儿童乐园、大型树桩盆景园、名人诗廊的多个景点。 文园整体建筑分南北两部分,由天桥相连,南园主要为江南园林,周围建有儿童乐园,大型树桩盆景园,及名人诗廊等;北园以湖心文昌阁为中心,周围布有名人诗廊,红军长征纪念馆,吴寿谷艺术馆,徐迟纪念馆,明代石狮等景点。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小莲庄 |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 位于镇南鹧鸪溪畔,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前后费时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小莲庄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 小莲庄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园和内园。 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整个园林构思精纱,匠心独特,亭楼阔榭,黑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陶曲成趣。 碑刻长廊:位于荷花池西。沿家庙东侧山墙构筑。整条碑廊正、草、隶、篆各体皆备,书艺高妙,文采风流,刻工精绝,堪称史料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珍品。 长廊壁间嵌置《紫藤花馆藏前》、《梅花仙馆藏套》等。 其中,有《藏贴》,系日本学者观后赞誉有加,欣然题之,堪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还有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系翰林院待诏徐达源(号:山民,江苏吴江黎里人)与廿余位文人学士往来投赠之诗文,尺牍手迹。 另有一幅题为《颜平原刘太守序》,为行书体,是“宰相刘罗锅”刘墉所书。碑上款还盖有清乾隆皇帝“御赐仙筋”印章,南北二刘走到一起,亦是史林一段趣事。 净香诗窟: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面厅构造,东临十亩荷池,西连碑刻长鹰。净香诗窗四周支摘窗轩畅明亮,月梁弯橡,曲折、自致。夏天,窗外荷花盛开,阵阵清风习习,游客在此品著观荷,确有一种远离供埠,返朴归真之惑。 “净香诗窗”建筑结构最精妙处是厅内天花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笠)状,故又俗称“升斗厅”。别具一格的构造,为海内孤本。古人云:“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唐古典》表现刘氏家族的奢华与地位之尊。这里曾是主人邀集文人雅士岭诗酬唱之处。 扇亭:因为它不管里面的形状,还是外面的形状,都如一把展开的扇子,故得此名。 整个设计别致,构造精巧。天花、额枋、楣板等,俱多踵饰,工艺精细。亭内壁嵌《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锦藻撰于1925年,主要记述刘氏家庙,园内亭、刘氏私塾等1888至1922年相继营建之始末,以及建立义庄(划拨现银及青浦、加兴等地用地、房产作为基金,以租息所得专用于族中祭祀、赈济、助学)的过程。 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待途建坊旌表而建。 牌访坊高8.5米,宽5.6米,为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堪且丰富。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三星高照”、“刘海戏金瞻”、“武松打虎”等传统戏曲题材,及龙、凤、狮、麒麟、蝙蝠、奇花异草等吉祥图案,都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东升闹:又名:小姐楼,是小莲庄唯一的一座法式建筑和中国塔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物。 建于二十年代初,自池东西向而建,登高可览全景及观日出,为刘家休闲、避暑之所,尤以女眷多登临欢聚,又名“小姐楼”。 |
广惠宫 |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 广惠宫本为祠山神庙。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为道流香火之所”。广惠宫曾经历数度衰败鼎盛之变,重修重建中,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大明天启七年(1627)里绅董惇儒“复建正殿,易奉三清”。并增置后殿为玉皇阁,移祠山神于正殿。整个建筑群体由弥罗阁、东岳殿、城隍殿、雷震殿,三清殿及灶神行宫构成,气势应该是相当宏伟的。 尽管数百年来其构建布局几经“调整”,2003年上半年重建,广惠宫重建重修工程,部分展现了历史上广惠宫的原貌。主体是祠山大帝行宫。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丝业会馆 | 丝业会馆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丝业会馆位于广惠桥东侧,为南浔商业组织中最早、实力最强的同业公会。 南浔丝业所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禀请藩司蒋(益澧)批准设立,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宗旨,为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惠桥(张王庙桥)附近购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用。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年),耗银8万余元,由每包出口丝中捐资所得。 民国5年(1916年),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丝业会馆的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横额。 大厅称“端义堂”,为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前面四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厅内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茂盛。 大厅南北侧建有西式洋房两间,作为丝业小学办公室。丝业会馆前埭建筑在建国初烧毁,其他建筑均保护良好。现为南浔镇中心学校校址。 |
南浔通津桥 | 通济桥位于东大街古运河上,是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 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当时通津桥头丝行盛行。 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 桥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为南浔众桥之首。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持单位。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 |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1899年至1906年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张氏旧宅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南西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张石铭的私家住宅。 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5,135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各类建筑风格的房间达244间。旧宅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前面数进为晚清中式建筑,南、中部后进为西欧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群。宅内各种房屋建筑风格类型俱全,砖、木、石雕极为丰富;中式建筑中的装修部分大量采用西欧的材料及工艺;保存有大量书法名家的手迹,在江南民宅中极为罕见。 该宅将中西建筑形制相互穿插、融汇贯通,体现了清末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它集东、西方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江南第一民宅。 张大伦 (1917~1949) 张大伦(1917-1949年),河南省卢氏县陶湾人(今属栾川县)。民国28年(1939年)6月,在卢氏县参加中国共产党,以营子联保主任的灰色身份,被派往营子从事建党工作,并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民国30年(1941年),豫西干部撤往延安,张大伦被留在卢氏,坚持地下工作。民国31年(1942年)秋,被叛徒杜发科出卖被捕,关进叶县集中营。民国33年(1944…… 详细++张氏旧宅 张大伦 (1917~1949) 张大伦(1917-1949年),河南省卢氏县陶湾人(今属栾川县)。民国28年(1939年)6月,在卢氏县参加中国共产党,以营子联保主任的灰色身份,被派往营子从事建党工作,并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民国30年(1941年),豫西干部撤往延安,张大伦被留在卢氏,坚持地下工作。民国31年(1942年)秋,被叛徒杜发科出卖被捕,关进叶县集中营。民国33年(1944…… 详细++张氏旧宅 |
刘氏悌号 | 刘氏悌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悌号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刘镛三子。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 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大厅为一中式厅堂,堂中悬挂着“崇德堂”匾额,两侧有抱柱联及画屏,中间柱粗须两人抱合,正梁上有鎏金平升**图案,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 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盒”匾额(抱悫盒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宅后原辟一草地为网球场,一边角上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到它的声音。现已成一近3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种树栽花,叠石为山,种植白皮松,且有一月牙形潭池,蓄水栽荷,潭池边上有亭、回廊等建筑小品,配以美人靠,以供游人休憩。 房屋主人刘悌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房屋边上有一花园弄。花园弄的名称源出于元末的南浔华家,因华家在此弄内建有一花园,故名花园弄。清代-“庄氏史案”中的庄家也曾居此处,案发后房屋被毁,刘家就在此旧址上建造“悌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南浔古镇 | 南浔古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 |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毗邻,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在的藏书楼正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 顺着荷叶形的莲池前往,可见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吹之如虎啸,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藏书楼的创始人是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刘承干,曾是晚清秀才,是刘镛的孙子。建藏书楼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 书楼为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中间有大天井。 书楼收藏书集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 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的古藉,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说:“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物。” 背景介绍: 刘承干(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清末秀才。他的祖父刘墉(1825—1889)经营蚕丝致富。然轻富重文,竭力鼓励子孙念书做官。父亲刘锦藻(1862——1934)精文史之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撰有《续皇朝文献通考》、《南浔备志》、《坚匏庵诗文抄》等著作。 刘承干秀才出身。从小受到诗书艺文的熏陶,及长与著名考古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缪荃孙等相交往,爱好古籍赏鉴,并有承袭其父史学及继父刘安澜(刘锦藻的长兄)藏书遗志。 刘承干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开始聚书,凭着他雄厚的资财,加上嗜书如命的癖好,手持巨资,肯出高价,“凡书商挟书往者,不愿令其失望,凡己所未备之书,不论新旧皆购之”。 书商闻风不远千里而来,不数年他花资近30万元之巨,“几有万家之势”,先后收购了甬东卢氏“抱经楼”、独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结一庐”、丰顺丁氏“持静斋”太仓缪氏“东仓书库”等十数家的藏书。故刘氏藏书几萃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藏书家之精华,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 |
地区 | 景点 |
---|---|
永联村 |
---- |
浔东村 |
---- |
和睦兜村 |
---- |
施家浜村 |
---- |
杨华村 |
---- |
前洪村 |
---- |
伍林村 |
---- |
渔业村 |
---- |
硬长桥村 |
---- |
辽西社区 |
---- |
浔南村 |
---- |
辽里社区 |
---- |
镇北社区 |
---- |
朱坞村 |
---- |
堰四村 |
---- |
三长村 |
---- |
息塘村 |
---- |
联谊村 |
---- |
柏树村 |
---- |
适溪村 |
---- |
沈庄洋村 |
---- |
潘港桥村 |
---- |
南林村 |
---- |
计家兜村 |
---- |
辑里村 |
---- |
横街村 |
---- |
迎春村 |
---- |
灯塔村 |
---- |
神墩村 |
---- |
兴隆村 |
---- |
屯圩村 |
---- |
泰安路社区 |
---- |
镇东社区 |
---- |
增山社区 |
---- |
江南社区 |
---- |
泗州村 |
---- |
丁家桥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