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南浔古镇 | 南浔古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
小莲庄 |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 位于镇南鹧鸪溪畔,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前后费时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小莲庄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 小莲庄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园和内园。 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整个园林构思精纱,匠心独特,亭楼阔榭,黑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陶曲成趣。 碑刻长廊:位于荷花池西。沿家庙东侧山墙构筑。整条碑廊正、草、隶、篆各体皆备,书艺高妙,文采风流,刻工精绝,堪称史料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珍品。 长廊壁间嵌置《紫藤花馆藏前》、《梅花仙馆藏套》等。 其中,有《藏贴》,系日本学者观后赞誉有加,欣然题之,堪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还有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系翰林院待诏徐达源(号:山民,江苏吴江黎里人)与廿余位文人学士往来投赠之诗文,尺牍手迹。 另有一幅题为《颜平原刘太守序》,为行书体,是“宰相刘罗锅”刘墉所书。碑上款还盖有清乾隆皇帝“御赐仙筋”印章,南北二刘走到一起,亦是史林一段趣事。 净香诗窟: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面厅构造,东临十亩荷池,西连碑刻长鹰。净香诗窗四周支摘窗轩畅明亮,月梁弯橡,曲折、自致。夏天,窗外荷花盛开,阵阵清风习习,游客在此品著观荷,确有一种远离供埠,返朴归真之惑。 “净香诗窗”建筑结构最精妙处是厅内天花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笠)状,故又俗称“升斗厅”。别具一格的构造,为海内孤本。古人云:“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唐古典》表现刘氏家族的奢华与地位之尊。这里曾是主人邀集文人雅士岭诗酬唱之处。 扇亭:因为它不管里面的形状,还是外面的形状,都如一把展开的扇子,故得此名。 整个设计别致,构造精巧。天花、额枋、楣板等,俱多踵饰,工艺精细。亭内壁嵌《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锦藻撰于1925年,主要记述刘氏家庙,园内亭、刘氏私塾等1888至1922年相继营建之始末,以及建立义庄(划拨现银及青浦、加兴等地用地、房产作为基金,以租息所得专用于族中祭祀、赈济、助学)的过程。 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待途建坊旌表而建。 牌访坊高8.5米,宽5.6米,为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堪且丰富。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三星高照”、“刘海戏金瞻”、“武松打虎”等传统戏曲题材,及龙、凤、狮、麒麟、蝙蝠、奇花异草等吉祥图案,都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东升闹:又名:小姐楼,是小莲庄唯一的一座法式建筑和中国塔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物。 建于二十年代初,自池东西向而建,登高可览全景及观日出,为刘家休闲、避暑之所,尤以女眷多登临欢聚,又名“小姐楼”。 |
頔塘故道 | 頔塘故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頔塘是太湖南岸一项规模庞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对研究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意义。它与太湖溇港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水网,把东西苕溪下泄的湍急水流逐渐分流至大大小小的河港之中,既减轻旱涝之灾,又灌溉了浙北地区数万顷农田,它是太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有研究者将其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頔塘及太湖溇港的开挖是我国水利史上值得浓笔重彩描绘的壮举,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頔塘故道(因新中国成立后于南浔镇北开挖新航道而得以保留的,自南浔西栅祇园寺旧址始至南浔东栅分水墩的,全段均为砖石护坡,间有多处河埠及支流,总长约为1.8公里)则是頔塘分流下来的运河河道“活化石”,是运河水利工程、航运、南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頔塘是一条重要的水道,由于同京杭大运河相接而达北京,北上可进入长江,近代又与长湖申航道相接,成为通往上海市的要津。頔塘的开筑,方便了农业发展、物资聚集、经济交流和商旅往返,对沿途的湖州、南浔、震泽、平望等市镇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南浔自南宋淳佑季年建镇开始,以頔塘为中心,称镇内頔塘为东西市河。官衙、民居均沿市河两岸而建。 頔塘历史沿革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旁溉田千顷,以地多芦荻而得名。 东晋末年,太守沈嘉重浚,改名吴兴塘,沿用至唐朝。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乌程令严谋达对荻塘全段进行疏浚。 唐广德年间(763-764年)湖州刺史卢幼平增修。 唐贞元八年(792年)于頔任湖州刺史,组织民力重修荻塘,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故名“頔塘”。 唐元和中(812年前后)湖州刺史薛戌浚塘百余里;其后,刺史孙储又加增修。 宋庆历中(1044-1045年)“诏有司修頔塘,通湖州,凡九十里”。 宋治平三年(1066年)“始叠石为岸,拥土为塘”。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乌程知县杨应聘筑东塘。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修頔塘,“甃以青石,尤资坚固”。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頔塘。 清雍正六年(1728年),湖州知府唐绍祖重修东塘(即頔塘),总督李卫“动帑委员修石塘,自东门起至江南震泽县七十里,并集民备土筑塘”。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侯杨绍霆“奉檄劝修圩岸” ,“经始于三月甲子,工成五月乙亥,资费万金”,有碑《南浔重修东塘碑记》,同治年间又有重筑石桥的记录。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筑頔塘。 1951年,疏浚頔塘南浔市河段。 1954年至1955年秋,完成頔塘南浔段河道改线工程。 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茅盾纪念馆 | 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 历史: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 5年后, 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 ,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介 绍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 两边一副对联是国学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 ;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 。” 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另“籋云楼”,为山长严辰所题。籋有“钳”义,“籋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 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杨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 (1896~1981)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 详细++ 茅盾 (1896~1981)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 详细++ |
颖园 | 颖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颖园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朝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皇御河畔,占地11.07亩,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经十三年,于光绪六年(1875)落成。现基本保存完好,系南浔镇文物保护单位。 颖园内古术参天,有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香棒及紫藤等绿荫。楼、阁沿池而筑,太湖石假山堆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可拾级登临。“赏月楼”在池面一测,楼边有排紫红术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 池的北边筑有一幢乌瓦粉墙“养心钳”,过去是陈熊吟诗作画,奕模提琴之所。“玉香阁”也建于池西,砖瓦木结构的建筑,线条洗练,别具匠心。若登临楼上可饱览园中景色。 颖园还以各种雕刻见长。在砖雕、石雕、木雕等,几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如“养心蹦”的门窗上是一幅幅刀法精湛、造型逼真的黄杨木雕,每幅均有名人书法。 其小一幅《耕织图》,男耕女织,粗矿与细腻结合,形象栩栩如生。原陈氏会客的“清风片”的落地长窗上,尚保存着部分《西厢记》黄杨术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雕漏窗嵌镶在砖墙之,既有艺术之美,又通风透气。 假山上的小亭,名叫梅石亭。亭子中间有一块梅石碑,碑高138厘米,阔79厘米,蹲上梅石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礼(1813-1879)的晚年力作,石刻刀法遵劲,是石雕中之上品。石碑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雷居士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自蕉研立王礼作”。 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要景色保存完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水乡闹得》一文中曾称誉颖园为:“陈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紧凑专姿,具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张静江故居 | 张静江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108号。系其父张宝善于清光绪24年(1898)年而建,南浔“四象”之一。1994年,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的支持下,共同合作开放了这一故居,现陈列展出的各类资料均由南京“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所提供。 故居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一进大厅是正厅,也称“尊德堂”。是张家用来接待客人用的。“尊德堂”三字为通州张春所题写,中堂之画系诸公晨的手指佳作。 两侧是孙中心题写的一付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险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边厅结构为双层,冬暖夏凉,是张家用来接待一般客人用人,有几幅书法是张静江题,其中一幅“铁肩担道义,棘手做文章”是送给陈立夫的(此字幅套现在陈立夫台北的私人客厅里)。大厅总面积达624.8平方米。 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的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礼、任命状等文物,及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及往来信件。 其中中间一排有孙中山写给张静江为-本部参议的委任状;有孙中山写给张静江询问张的病情的信;有蒋介石的借条及蒋介石在丧母期间(因花费太大)写给张静江的信;还有张静江在孙中山遗嘱上的签名等等。 左边的一排有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急需经费写给张静江的信;有何香凝就廖仲恺墓让葬一事给张静江的信;还有孙中山病急时,张静江对孙中山病情及治疗过程的详细记载。 右边的一排是陈立夫、陈果夫等一批-元老给张静江的信。四周照片有孙中山和张静江在海宁的合影;有张静江有中山陵铜门上的建字照片。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南浔镇史馆 | 南浔镇史馆其前身是南浔商会,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璧建筑,占地面积为950平方米,累计费银三万余两,是江南集镇最早的商会之一。1998年10月,改为南浔镇史馆。 2008年上半年,经维修后,其内容调整为辑里湖丝、四象八牛、名家书法、江南丝竹和名人书屋等展厅。 辑里湖丝馆:主要展示南浔人自以为傲的辑里湖丝文化。馆中陈列了各种关于丝的模型,其中有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的金奖、钱山漾遗址的老照片、老式丝车等等。一组生动的泥偶从采桑、养蚕、缫丝、交易、获奖,将一百多年前南浔辑里丝的繁荣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象八牛走廊:展示了南浔一群最杰出的商人,他们由丝发家,最后深深的影响了整个华东地区乃至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政治。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写南浔”:展厅展示的是众多当代书法名家对南浔的感情,他们用名扬宇内的文房之首“湖笔”绘画出了一幅另类的南浔风情。 江南丝竹馆:由表演馆与乐器展览馆组成。表演馆中有来自湖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的艺术表演学生演奏动人的江南丝竹音乐。乐器展览馆中展示的各式江南丝竹音乐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一存世的最古老的琵琶“唐传正仓院五弦琵琶(仿品)”。 名人书屋:展示了众多南浔文人和对南浔有着深厚感情的文人编写的各类书籍,这些书籍包含了他们对南浔的深深眷恋,也显示出了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的底蕴。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双林三桥 | 双林三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北 万魁、化成、万元三桥同跨双林塘,均为三孔薄墩薄拱实腹石拱桥。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化成桥为三桥中最早建成,由化成庵僧创建而得名,又因跨塘河,俗名塘桥。始建于元延祐年间,初为木桥,明洪武年间改为砖桥,永乐年间又易为木桥,至嘉靖年间始环以石。此后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多次重修。今桥高6.6米,长46米,宽3.4米。南北两坡各设台阶。桥两侧置素面栏板,顶部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6根。 万元桥距化成桥东225米处,始建年代失考。清康熙年间构木梁,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年)环以石,改名为万元桥。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历时7年。桥高7米,长51米,宽3.5米,两坡各有台阶44级,为双林三桥中最为高大者。两侧置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有坐狮望柱20根。桥两侧石柱刻有四副楹联。 万魁桥离化成桥西122米处。康熙元年(1662年)环石,康熙八年(1669年)落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改建。至乾隆五十八年与化成桥同时落成。桥高6.8米,长51米,宽3.2米。两坡各有台阶40级。两侧置有素面栏板,桥顶凿成吴王靠,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栏板间嵌望柱24根。桥侧一对石柱上刻有楹联。 |
百间楼 | 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介 绍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整条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其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 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自墙黑瓦。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民居的灵气。 房舍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 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几经修整,仍逊色于失昔日风采。 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运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均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 |
刘氏梯号 | 刘氏悌号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刘镛三子。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介 绍 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大厅为一中式厅堂,堂中悬挂着“崇德堂”匾额,两侧有抱柱联及画屏,中间柱粗须两人抱合,正梁上有鎏金平升三级图案,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 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盒”匾额(抱悫盒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宅后原辟一草地为网球场,一边角上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到它的声音。现已成一近3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种树栽花,叠石为山,种植白皮松,且有一月牙形潭池,蓄水栽荷,潭池边上有亭、回廊等建筑小品,配以美人靠,以供游人休憩。 房屋主人刘悌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房屋边上有一花园弄。花园弄的名称源出于元末的南浔华家,因华家在此弄内建有一花园,故名花园弄。清代-“庄氏史案”中的庄家也曾居此处,案发后房屋被毁,刘家就在此旧址上建造“悌号”。 |
张石铭旧宅 | 张石铭旧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的大宅院。又名懿德堂。是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其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 张石铭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 其旧宅内厅、堂、楼、轩、房约数百间,融会贯通,各具特色。宅内的门楼、墙、壁、柱、架、椽、门、窗有数以千计的石雕、木雕、砖雕,且刀法精湛,构图巧妙,风格高雅,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人物花卉,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体现了晚清中国雕刻艺术的精华。 特别是宅内装饰采用的花格门窗、彩色玻璃、法国地转等,为整座大宅增添了中西文化艺术的色彩。 张均衡:(1871-1927年),字石铭,号适园主人,清光绪二十年(1874年)举人。他除继承祖业经营丝绸、盐业外,还在上海开设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开展标金、投票、公传学业务,并经营房地产。 此人不但在经商中颇为精明,而且在文化艺术上极具品位。他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铭”。他还对书画、碑刻、书籍十分爱好,与晚清民初的一些文人、名流交往甚密,如吴昌硕、郑孝胥、丁辅之、毛福庵等。 |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 |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位于南浔区南浔镇小莲庄内。于1990年正式开馆。2010年,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占地面积共880平方米。是为纪念湖州籍的教育家、企业家顾乾麟先生,弘扬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爱国精神而建。展馆分前后二厅,由“顾公业绩”,“奖学历程”,“桃李满园”,“迈向未来”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影像、图片、实物展示,详细介绍了叔蘋奖学金的创办者顾乾麟先生的爱国行动,全面展示奖学金的发展历程,细致陈列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接见和题字褒奖,大力弘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爱国精神。 叔蘋奖学金展览馆是南浔旅游路线的必经景点,叔蘋奖学金也是南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南浔几所中学和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开展叔蘋精神的征文主题演讲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叔蘋精神的影响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 开放时间:上午07:30——下午17:30(夏季) 上午08:00——下午17:00(其他) 联系方式:0572—3912317 南浔镇 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详细++ |
善琏镇 | 善琏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中部,东与练市镇、双林镇毗邻,南与德清新市镇接壤,西与菱湖石淙、千金镇相连,北与莫蓉乡交界。素有“湖笔之邦”、“蚕花圣地”之美誉。 善琏镇历史悠久,据清《湖州府志》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善琏)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庆善、宜善、宝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善练,又据嘉、湖方志记载,在清初时期,善琏的住户已达千户至数千户之多,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荣。由此可见,已属江南水乡重镇之一。 善琏镇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素有“湖笔之都”的美称。在古镇善琏几乎家家有笔工,户户出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每支湖笔的成品都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整个制作工艺流程竟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故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善琏产的湖笔有羊毫、狼毫、紫毫、兼毫、鸡毫五大类,分别用羊毛、黄鼠狼尾毛、野兔毛、混合毛(羊毛与兔毛或与黄鼠狼尾毛)及鸡绒毛制成,每类笔兼备尖(笔锋尖利)、齐(修削整齐)、圆(丰硕圆润)、健(劲健有力)之独特风格。 |
南浔纯阳宫 | 南浔纯阳宫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纯阳宫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纯阳宫在金盖山南麓,自南朝名士陆静修于此结庐修习始,渐成道教活动场所。自南而北,建筑错落有致,依山势从低到高,分三进而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年间及清末民初重建,总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第一进建筑有天将殿、抱云庵及存希堂;第二进建筑有祖师殿、五祖殿、宗德堂、官厅子、讲堂及小厢楼;第三进皆为带廊楼屋,有玉皇阁、巢鸾阁、斗姥阁、祖堂及古书隐楼。纯阳宫梁架多为抬梁式,梁枋上雕刻戏曲人物或彩绘传统故事,屋面为硬山顶,施小青瓦,阴阳合铺。宫内尚存清嘉庆吴锡麒、梁同书,清光绪俞樾、戴翊清撰书的碑记及黄庭坚等帖石20余方。 纯阳宫“其地显自六朝,彪炳于宋元,名贤逸士先后锺接其间”,历史源远流长,在道教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是清代全真龙门派在江浙一带的活动中心,有全真教派“浙江第一道观“之称。人文荟萃,元赵孟、清俞樾、吴昌硕等众多文人学士先后在此学习修行。建筑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特色,是浙北地区仅存的一处保存较好的道教建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
蒙公祠 | 蒙公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蒙公祠位于湖州市善琏镇,距湖州约28公里。善琏系中国笔都,湖笔发源地,蒙公祠祀笔祖蒙恬。蒙恬为秦朝大将,史料记载为我国制笔始祖。善琏制湖笔历史悠久,南朝时已盛产湖笔。而建蒙公祠祭礼笔祖蒙恬,据文字资料记载最迟在元代。 民国时期,蒙公神祠重建。抗战时期(1943)被毁。1959年,因建善琏湖笔厂厂房,蒙公祠再度受损。1992年蒙公祠重建,1995年4月峻工,现蒙公祠占地4000平方米。 新建蒙公祠为殿庑式建筑,殿为歇山顶,飞檐翘角。殿四周有廊,均设石质栏杆,大殿前各有长廊10间,陈列各种湖笔。殿前廊柱和殿内挂着许多著名书法家所书的匾额和楹联,正中有彩塑蒙恬及夫人和太子的高大立像。蒙恬头戴元帅盔,斜祖战袍,右壁甲胄外露。塑像前立一红木屏座摹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碑刻全文;后壁有湖州美术家绘制《蒙恬制笔图》油画,展现蒙恬流落善琏西堡村,救起溺水女子卜香莲进而结-之好,与当地村姑研制湖笔,创建制笔作坊的民间故事。湖笔与微墨、端砚、宣纸,并称“文房四宝”。 蒙恬 (?~前210) 蒙恬(?~公元前210年),齐人。秦朝著名大将。刚毅忠信,治军严整。曾率重兵抗击匈奴,威震边关;又曾亲督修筑万里长城,名播朝野。他克尽职守,为秦王朝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恬是将门之后。其祖父蒙骜战国后期自齐国投奔秦昭王,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起,为秦将,功绩累累;其父蒙武,是秦朝的裨将军,率部攻楚,擒过楚王。蒙恬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兵法武艺…… 详细++ 蒙恬 (?~前210) 蒙恬(?~公元前210年),齐人。秦朝著名大将。刚毅忠信,治军严整。曾率重兵抗击匈奴,威震边关;又曾亲督修筑万里长城,名播朝野。他克尽职守,为秦王朝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恬是将门之后。其祖父蒙骜战国后期自齐国投奔秦昭王,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起,为秦将,功绩累累;其父蒙武,是秦朝的裨将军,率部攻楚,擒过楚王。蒙恬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兵法武艺…… 详细++ |
求恕里 |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 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 1920年刘承干建 嘉业堂藏书楼,同时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因此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处的地方。 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 立的楼厅相结合。 求恕里现今陈列着刘旭沧作品摄影展。刘旭沧原名刘承东,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担任上海摄影协会主席,他是刘承干的九弟,两人相差32岁。一长衫马凳子,以收藏古董成名;一个西装革履,钻研摄影成名。兄弟俩各有所成,被人戏称是刘家的“中西合壁”。 求恕里的甬道尽头有一花园别墅。园内有花草树木及太湖石作为点缀,别墅的主建筑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楼。二楼是卧室,打开朝南的窗,既可观园内的景色,又可以远望刘家的小莲庄和藏书楼,在上面还有一个不被人发现的密室0。 |
地区 | 景点 |
---|---|
旧馆社区 |
---- |
光明村 |
---- |
大洋村 |
---- |
三桥村 |
---- |
载旺村 |
---- |
潘家庄村 |
---- |
北港村 |
---- |
寺桥村 |
---- |
塘南村 |
---- |
麒麟村 |
---- |
罗汉村 |
---- |
祝良村 |
---- |
港胡村 |
---- |
新兴港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