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金华双龙洞 | 金华双龙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风 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常年洞温为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领有“上山汗如雨,人洞一身凉”之感。洞口西壁“双龙洞”三字,恃为唐人手迹;东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之手笔。如果说双龙的内洞是“龙宫”的话,那么外洞仿佛似“龙厅”。其中西厅一挂“石瀑”,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往前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有龙爪、龙尾与洞外龙头相呼应,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 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美不胜收。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 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它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叶圣陶曾为此写过游记《游金华的双龙洞》。双龙洞 |
金华山双龙风景名胜区 | 金华山双龙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位于金华市城北8公里西南山麓,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是我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又称赤松山,相传为晋时黄初平(号赤松子)-得道成仙处。至宋元佑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从此名声大振,游人不绝,誉满东南。宋朝名相王安石赞为"横贯东南一道泉"。现山、石、水、洞等胜景风貌依然,险、奇、秀、幽的景观气派犹存。 双龙风景区位于海拔500-1312米之间,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旅游活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区划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大盘天、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区,景区现规划总面积为79.7平方公里。神奇的溶洞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呈现了国家公园的雏型。 双龙洞天仙境不仅是古代骚人墨客寻幽探胜的世外桃源,更是现代海外侨胞寻仙访迹、朝觐膜拜的圣地。 网址:http://www.shuanglongdong.com/ |
太平天国侍王府 | 太平天国侍王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太平天国侍王府,坐落在金华城东鼓楼里酒坊巷52-3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占金华后构建,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 侍王李世贤,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1861年攻克金华后,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侍王府为当年其在浙江的指挥中心。整个王府由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组成,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占地面积达63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以大殿为主体。门前有太平天国遗留至今唯一的一座照壁。大殿系当年太平军首领议事厅,所有墙壁、梁柱上均绘有各种壁画和彩画,十分壮丽宏伟。 1939年抗日关键时刻,-总理曾到这里作过重要的抗战演讲。西院以住宅建筑为主,共四进。一二进之间有一长廊,构成工字形,这和东院大殿与二殿由过厅组成工字形一样,是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中的一大特点,在这四进的墙壁和染架上满是壁画和彩画,尤以《樵夫挑刺图》和《四季捕渔图》及《望楼兵营图》最为著名。耐寒轩前的二株高数丈的千年古柏,相传为五代吴越王钱缪亲手种植,历经1100多年,如今躯干斜而不倒,枝叶直指云天,因而被誉为“活文物”。侍王府是太平天国的艺术宝库,其壁画、彩画之多为全国之最,超过全国各地太平天国遗址所保存的壁画、彩画之总和,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侍王府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分东、西两院。东院现存建筑有照壁、正厅、后厅、耐寒轩等。照壁为太平军所建,高约6米,面宽17米,上饰石雕和砖雕龙凤等图案。其余建筑系利用试院建筑改建,为硬山顶、砖 木结构的衙署式建筑。正厅又称议事厅,面阔5间,进深11檩,是当年李世贤举行重要军事会议的场所。西院为住宅,是在原千户所旧址上兴建的,共四进。第一进为门厅有长廊连接;第二进的正厅是李世贤理事处,两侧为花园;第三进为5间平房;第四进为9间平房,是侍王及部属的住所。四进建筑的墙壁和梁架上满施彩画和壁画,其中正厅最多,共有壁画68幅,梁架彩画 270余 方。所画题材广泛,有太平天国制度规定的题材,如龙、 狮、象有反映太平军战时生活的兵营、望楼也有民间流行的渔、樵、耕、读等内容。西院门厅西南的空旷地是当年的练兵场。第四进以北的土丘为望楼遗址。 |
八咏楼 | 八咏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导 游 :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南宋 李清照《题八咏楼》 位于金华城区东南隅,坐北朝南,面临委江,楼高数丈,屹立于危石之上。此楼系南齐隆昌元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建造,距今有1500多年,她是金华城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人。 介 绍 : 八咏楼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经过修茸,面貌焕然一新,诗坛泰斗艾青亲笔题写"八咏楼"三字,为八咏楼增添了浓浓的诗韵色彩。 八咏楼不仅是个精致的古建筑物,而且它跟诗人的名篇、英雄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风流千古。 唐代的严维,宋代的李清照、吕祖谦、谢翱等诗人、书法家都曾慕名前来登临题咏,留下不少绘景的诗文名篇。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胡大海、明代抗日英雄戚继光、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等都曾登上八咏楼检阅他们的部队。 还有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率兵与清军激战中,壮烈地牺牲在八咏楼,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 -1939年到金华视察时,也曾在八咏楼下的八咏滩头召开过近千人的群众大会,慷慨激昂地宣传团结抗战的方针。交 通 : K15路到八咏楼;也可以从汽车南站坐33路;汽车西站、火车西站可坐K8到婺州公园或中医分院下车,走一点就到了。从火车站直接打车差不多8、9块钱。 浙江金华市 |
金华赤松黄大仙宫 | 赤松宫位于道教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上,为上古神农时雨师赤松子及黄大仙-得道飞升之圣地。始建于晋代,据《赤松山志》记载,“二君既仙,同邦之人相与谋而置栖神之所,遂建赤松子庙,偕其师赤松子而奉事焉。召学其道者而主之。”至唐代,赤松子庙改名为“赤松宫”,后宋真宗御笔赐额“宝积观”。历代香火绵滋,道士常盈百,敬奉之心未有涯也。自晋而今,赤松宫兴废之事不可胜算,尤宋代规模最为恢宏,香火极为鼎盛,被誉为“江南道流冠冕”和“江南道宫之冠“。 赤松宫一千七百多年的仙风历史,遗留下了极为深厚的仙道文化底蕴。宫中殿堂林立,气宇非凡。有元机洞、太上老君殿、慈航殿、元辰殿、三圣殿、元辰殿、二仙殿、万圣阁等,供奉着太上老君、慈航真人、黄大仙、西王母、斗姆元君、九天玄女、六十甲子太岁神、四大护法神、太乙救苦天尊、雷声普化天尊、福德正神、福禄财神、护法山神、历代帝王御陛下等诸多尊神。每日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烧香参拜,喜结善缘。 山中青峦巍峨,云霞障漫,藏风露水,明堂开阔。“绿野仙踪”之境可供信众悠游以清心。境内亭台楼榭古朴幽雅,曲径回廊幽意古邃。赤松宫以传承弘扬道教文化,践行发扬黄大仙“普济劝善,济世救人”的圣慈精神为宗旨,宫内十方来此的道众学修并重。如今,黄大仙信仰远播港、澳、台及欧美各地,赤松宫又成了众多黄大仙仰慕者归宗认祖的朝圣圣地。 |
金华大佛寺 | 金华大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浙江金华大佛寺,位于金华城区东北曹宅乡之北2公里处,距城区20公里。南朝梁武帝大同6年(公元540年)僧(道琼)止于山南,闻金石赞呗之音,缘岩而上,见大石佛一躯,高6丈,跌做俨然,因是建寺。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宋改名“石佛寺”。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旧名“赤松岩寺”。 寺内曾有铁罗汉五百一十八尊,系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邓刚中曾祖克允与弟克明冶铁铸造,原存于罗汉寺,后改建“三学寺”,移其像于西岩石佛寺,明时尚存,后毁于兵燹。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僧佳有重建大士殿;道光二年(1822年),僧一轮再修。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又失之香火,前殿、中殿概成灭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寺院由僧人瑞龙主持,献其俭积,并募捐于善男信女,于是庀材鸠匠,克日兴修,数月完工。民国七年(1918年)仲夏,又由瑞龙向当地士绅募捐款项,鼎续前举,一竟而功。于是整个寺院及诸佛像各適其名,一一重光。焕然尽改旧观。“文革”以后大佛寺又得到政府重视和保护,占作它用之寺院陆续归还,僧人也回到寺中。1989年,金华市及蘭溪、浦江、义乌群众集资,于“古大佛阁”原大佛座旧址重塑释迦坐像。该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石坊、山门、大雄宝殿、弥勒宝殿、三乘桥、天皇殿、罗汉堂等。 金华大佛寺道光《金华县寺》载宋于石诗:“丹崖翠壁数千尺,绝顶僧房三四间。老树依岩岩依屋,白云飞去又飞还。”岩高林密,白云缭绕,向为游人所赞叹。近年来,政府加强对石佛寺管理,修葺一新,对这座千年古刹作为文化遗产善加保护。寺内所悬匾额中,记述了该寺兴衰经历。大殿檐前正中悬挂“大雄宝殿”四字匾额。字体苍劲有力,系近人黄人望于1941年所书。寺内现有树龄已达千年的菩提树,另有许多同根异种树木令人称奇,该佛教胜地目前为金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金华政府网 信息来源:金华政府网 |
天宁寺大殿 | 天宁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大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南角的一个山坡上。 天宁寺原名“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徽宗政和年间(11l1~1118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为了崇奉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孝”。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新修建,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建筑构件,后代又经多次修葺。天宁寺大殿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从宋代过渡到明代时期的一些特征,是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一过渡时期中的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大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面临婺江。殿面阔三间,通面阔和通进深都是12.72米,平面呈正方形,十分符合宋、元时期小型佛殿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单檐歇山顶,有十六根立柱;纵横都分都作三间,当心间为6.16米,与两个次间的比例接近二比一;梁架的结构介于厅堂与殿堂之间,采用抬梁式结构,彻上露明造,全部以梁栿拼合而成,充分利用了小型木材,以小拼大,这种方法在中国现存的早期古代建筑中十分罕见。大殿的斗拱,外檐的斗拱,明间用三朵,次间用一朵,都是六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拱、素枋偷心造式的,里跳用上昂,上承第一跳的下昂后尾,既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又方便施工。这种上昂作法虽然在文献中有记载,但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发现的实例却不多,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1988年天宁寺大殿作为宋代到元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金华观 | 金华观位于双龙洞南侧,相传是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香火极盛的侨仙——赤松黄大仙得道登真之地。它原系赤松宫下观,每岁差道士主持,掌三洞香火,盛极一时。唐初诗人陈子昂曾来此寻觅仙迹,留有《春日登金华观》诗。宋政和年间,重建洞天福地,并有“天下名山”的匾额。1834年再建时,发掘了“叱石成羊”等奇景,应验了当年黄大仙牧羊在此“叱石成羊”的传说。金华观红墙筒瓦,绿树环抱,清静幽雅,别有天地,日来此坐听松风,回味钟声,确有赏玩千古之遗韵。 交 通 : 市区公交旅游专线游3可直达双龙风景区,再坐景区内有缆车到达。 游3路,理工学院—双龙风景名胜区;首班6:50 末班15:50 间隔30-40分。 打的前往双龙洞可议价(城北40元/车,城南50元/车)。 浙江金华市 |
琅峰山风景区 | 琅峰山景区位于金华县西南部,距城区20公里,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它前临白沙溪,后含括琅峰山,素以岩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称。白沙溪旁屹立着笔竖岩山。巨岩峭壁间镶嵌着数百个奇形怪洞。高大的双扇门凌空笔竖,仰观令人惊傈。白沙老爷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岩虎虎生风,福音洞回声缭绕,神童洞深藏奇岩怪石之中。建于悬岩峭壁间的白沙古庙、观音阁、真武大帝庙、乐寿亭等,更为奇岩增添异彩。 琅峰山不仅风景秀丽,也是浙西南革0据地之一,粟裕、刘英等领导的部队曾在这里战斗过。解放前夕是我党领导下的游击队革命活动地区。主要景点有: 琅峰阁是一座挑梁翘顶宫殿式建筑,紧靠白沙溪,扼守灌田数万亩的第二堰口,竖着县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堰”石碑。阁内陈列着“白沙水利碑记”,“白沙三十六堰解说”。阁前古诗、台石碑上刻着称颂白沙秀水和汉代卢文台创建三十六堰业绩的古代名人诗篇。 白沙亭立于惊险的双扇门下。亭内竖立着“白沙堰”石碑。碑文记载着白沙堰的历史。白沙溪三十六堰首创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至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是浙江省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双扇门又称琅峰绝壁,是一座高宽数十丈的巨型石门。门间有一条宽不到一米,如同巨斧劈开的深缝,从山顶直至山脚。石门上宽下窄,凌空笔竖,前临深渊,背靠奇峰,峥嵘深锁,惊险异常。 白沙古庙建在岩壁洞中。庙内塑有白沙老爷神像。白沙老爷卢文台,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汉成帝未为步兵尉,官至辅国大将军,后率部36人,隐退辅苍桃源(今金华县周村乡亭久村)。开辟田畴卢贩,并治理白沙溪,创建三十六堰,灌溉二州三县六都农田万千亩,使白沙秀水造福于民。乡民立庙供之,敬称白沙大帝。 白沙老爷手掌印:在岩山峭壁居中有一巨掌形印,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白沙老爷卢文台修建白沙堰时,铁拐李为试探卢文台神威,乘卢撑筏到琅峰山时,用铁拐猛力一推,筏直冲山岩,顷刻雷声大作,岩山晃动,有倾倒之势,白沙堰也将被堵塞。卢立即伸出巨掌挡住,稳住岩山,化险为夷,从此也留下了形象逼真的巨掌形印。 真武大帝庙:真武大帝祝融,相传是颗水星,周朝封为治理火事的长官。琅峰山是火山,每逢山上滚下石头,村里即遭火灾。在此立其庙,意在以水克火,消除火灾。佛像后倒挂着的乳针,清水顺流而下,久旱不涸,严寒不冻。 神童滑梯深藏在奇岩险峰中,有108步梯阶,梯顶有“神童洞”,故名“神童滑梯”。 烈士碑在琅峰山下。山巅有胜利亭,亭旁立有“抗日战壕”石碑,亭北有当年打击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壕遗迹。 信息来源:金华市政府网 信息来源:金华市政府网 |
仙瀑洞 | 仙瀑洞洞口海拔705米,是金华北山溶洞群中最高一层地下河溶洞。洞中有洞,洞中有泉,洞中有瀑,瀑下有潭,鬼斧神工,险奇无比,是进行探险旅游和地质科普教育的难得景点与天然课堂。 该洞传说是古代黄大仙暗引鹿田一带村民到此逃避世役兵灾之所在。宽大的洞体足以容纳附近所有百姓。洞口隐蔽,凡人难获,洞内暗瀑迭起,景观妙绝。其中更有两块钟乳石极象一龙一虎,民间因此称该洞为龙虎洞。还有两根擎天石柱,蔚为壮观。 仙瀑洞为崩塌溶蚀型大型地下溶洞,其灰岩分布于海拔520-750米,在地下河水蚀溶作用下形成三室、五厅、一潭,总面积达2800余平方米。其多层地下河系统中冷凝水沉积的石花、石珊瑚等近代碳酸盐沉积,地下河深蚀廊道,73米高的瀑布以及其注入的面积达600平方米的深潭,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大中型溶洞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这其中更有两块钟乳石极像一龙一虎,民间因此称该洞为龙虎洞。还有两根擎天石柱,蔚为壮观。在最后一座楼梯的顶端,又一个小小的台,从那可以向仙瀑洞的底部看去,但因雾气的遮掩,让人又无底洞的错觉。恍如置身于仙境一般。 |
汤溪城隍庙 | 汤溪城隍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金华市汤溪镇汤溪村,1989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创建于明代,现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1926年大修。占地面积6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放生池、二门、过厅、正殿、寝殿等。头门设有戏台。梁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九檩八步架,明间五柱,次间四柱,稍间五柱。头门与二门之间设放生池,石桥横跨其上。二门面阔三间,左侧有龙王庙,右侧有达生庵;左右建两庑。正殿面阔三间,通面宽14.10米,通进深9.20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十檩九步架,明间四柱,次间十檩五柱,各柱用月梁穿插枋连接,前檐柱牛腿承托跳檐檩,两侧建斋房。寝殿面阔五间,前置天井。二进柱础八角形,下置覆盆。三进柱础覆盆莲瓣形,其他各进柱础鼓形。整体建筑的牛腿、雀替、斗栱等木构件精雕细刻人物、花草、禽兽等;柱、梁、枋、天花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汤溪镇寺平村 | 汤溪镇寺平村为文化旅游景点。 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是一个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的古村落,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厅堂8座,古民宅共计1000余间,其徽派建筑属浙江省最地道、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被金华市婺城区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寺平古村落每座古建筑门面上均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曲片段插图,图案精美,雕工精细,细条柔美流畅,独特的雕凿艺术堪称一绝。在新农村建设中,寺平村干部文化保护意识强烈,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文物的保存,如今的寺平村建立了新型农民休闲广场、观赏荷塘、仿古长廊,为千年涤荡风尘的古村点缀了片片的星光。 寺平古村,留恋古味悠游故里,农家乐、风俗情、古建筑,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游客。 该村连年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绿化村”、“金华市农家乐特色村”等荣誉。 |
琅琊铁店古窑址 | 琅琊铁店古窑址位于琅琊镇铁店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1981年文物普查时,琅琊镇范围内发现有古窑址16处,时代多为北宋时期。铁店窑址群现存窑址三处。分别编为一号窑址(分为A窑、B窑),二号窑址,三号窑址。一号窑址烧制乳浊釉瓷为主,亦烧青瓷,A窑长50米,B窑长40米;均南北走向,均为龙窑,南高北低,窑头在北,窑尾在面,窑床均建在山脊上偏西一侧,从堆积分析,东侧较少,西侧较多,厚约50厘米左右。铁店乳浊釉瓷,是两次上釉,第一次浸釉,釉层较薄,晒干后,再浸上第二次乳浊釉料,然后一次烧制成功。这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又称窑变釉、花釉,这种釉具有萤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相,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釉面滋润浑厚,更增加了器物的美。 |
七家厅 | 七家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 地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雅畈二村 该厅建筑面南向,平面呈方形布局,由照壁、天井、前厅、后厅和厢房构成。呈方形布局。前厅前置有照壁,上部用磨砖雕刻花牙子封檐,基座雕刻砖线脚。照壁与两侧厢房山墙连成整体,山墙处各开大门,上部置砖雕门楣。前厅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3.36米,通进深28.32米。梁架明间为抬梁式七架前后廊,两山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每进前后额枋与檐檩之间置一斗六升栱二攒。后厅面阔三间,为楼上厅,设后檐廊。两侧厢房为楼厅,面阔各为七间。前后厅及厢房柱头卷杀,梁、柱交接处用双跳或单跳丁头栱,梁、檩交接处用十字斗栱。 现存建筑格局完整,用材规整、结构简练。1997年8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滕氏宗祠 | 滕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滕氏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坐东朝西,布局为三间四进,硬山顶,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857平方米。一进,进深九檩,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前檐双步施卷棚,平身科斗拱为一斗六升,除后檐明间无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攒。二进,进深十一檩,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带前廊,斗拱布置与一进相同。三进,进深九檩,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平身科斗拱为一斗六升,除前檐明间无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攒。四进,进深七檩用,明间梁架为三个双步,用四柱,前双步施卷棚,前檐次间平身科斗拱一斗六升各置二攒。三个天井两侧均设过廊连接各进。 滕氏宗祠,布局完整,整体比例匀称,结构简炼,对于研究地方性宗祠建筑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
铁店窑遗址 | 铁店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店窑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县琅琊镇铁店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其年代上起北宋(公元960年),下至元代(公元1271年)。 铁店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以乳浊釉瓷器为主。乳浊瓷器是铁店窑最具特色的产品,种类不但有碗、盘等日常生活用器,还有三足鼓钉洗、鬲式炉和花盆等。乳浊釉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烧成后,呈天青、天蓝、月白色,均具有茧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没有带铜红斑彩的,艺术效果颇佳。器物纹饰以素面为主。 铁店窑乳浊釉瓷器与北方同时期的乳浊釉瓷器有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元代烧制的乳浊釉瓷器曾远销海外。 |
地区 | 景点 |
---|---|
勤俭社区 |
---- |
方井头社区 |
---- |
后垅社区 |
---- |
姚垅村 |
---- |
杨家相村 |
---- |
沙溪村 |
---- |
康村社区 |
---- |
五一社区 |
---- |
骆家塘社区 |
---- |
高村村 |
---- |
下裴村 |
---- |
唐村村 |
---- |
车头社区 |
---- |
道院塘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