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淄博 >> 桓台县 >> 马桥镇

马桥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象乾 (1546~163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象乾(1546---1630年),字子廓,号霁宇,桓台新城人。明隆庆四年,亚元举人,连科进士,官佥都御史。曾经理播州,镇压苗族人民起义,后官至兵部尚书,以年老乞休。因边境多事,83岁时起用为总督,综理宣、大和山西军务。他机警有胆略,历任督抚多年,威震九边。累加太子太师,以病乞归。  生平万历十七年进右参政,分守口北道,驻宣府。自顺义王俺答受封后,他部皆纳款。宣府所直诸大部:曰哈剌慎、曰老拔都、曰永邵卜、曰火落气,并骄悍,岁市赏银二十七万,犹时跳梁。象乾裁之,衷甲(似乎应为裹甲)坐市台,召谕诸部长,皆慑不敢动,卒裁四之一。象乾机警有胆略,善骑射,熟外蕃故事、一切土俗及种落家世。以暇,呼大小诸部长,犒以牛酒与马,射为戏,诸部长皆喜曰“那颜爱我”。那颜者,犹大人也。史车二部长久报塞,忽叛去,巡抚王世扬用象乾计招之归。象乾寻以修边备功加右布政使,二十二年擢右佥都御史,代世扬巡抚宣府,累进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在事七年,边境无事。  转左侍郎兼前官,代李化龙总督四川、湖广、贵州军务,兼巡抚四川。播州杨应龙初平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设流官,其遗党吴洪诡称杨氏聚众沙溪作乱,结水西宣慰使安疆臣为援,象乾至,讨平之。水西与播接境,自乌江北膏腴地六百余里为杨氏所侵。杨氏有难,复入水西。至是,议清疆界。李化龙谓先属播地,宜归之朝廷,象乾亦主之,贵州巡抚郭子章以先讨应龙时,檄疆臣协讨,许裂土酬功,今不当夺其故地,与象乾异议。象乾遣使责疆臣退地,子章不得已,亦遣使趣之。贵州巡按毕三才劾两人亵国体,南北言官遂交章诋象乾贪功启衅(衅)。兵部尚书萧大亨主言官议象乾“以中外多庇疆臣,乃尽发其罪,言征播之役疆臣伪报歼应龙子惟栋,他首功可知。至佯败弃阵,送药往来,欺君助逆,迹已昭然。令还我侵地,不咎既往,已属至仁。若因其挟而于之,彼不以为恩,而我益示弱,德威两失矣”。因乞休致,并发疆臣遣使入京行贿状,而兵部执如故。四川巡按李时华亦主子章、大亨,即如其议,请敕两地,按臣勘奏。奏上,竟以地畀疆臣,增官进秩,其母亦赐祭。自是,安氏益强,竟为后患。象乾亦丁父艰归。寻,总叙宣府安边功,命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服阙起用。  三十六年蓟辽总督缺官,诏起象乾任之。先是,朵颜长昂屡犯辽东,边臣革其额赏,长昂死,子赖晕大(《明史》作赖晕歹)、蟒金儿(明史》作蟒金,且为长昂从弟)愠结诸部,频寇钞。后又结虎墩兔、脑毛大、拱兔将窥蓟门。象乾至,檄诸将控要害,遣使谕诸部长。诸部长素慑象乾,愿献马、牛、羊、骆驼赎罪,通贡如故。象乾及蓟镇巡抚刘四科许之。他部小长秃、王烧饼、拨计等亦誓不复叛,象乾皆许诺。初,插汉拱兔愤杜松、哈流兔之袭,大肆猖獗,及朵颜纳款,象乾遣使招之。给事中朱一桂、宋一韩交章诋其失,象乾疏辩,兵部尚书李化龙言:“今日之事,非战则款,军中事得便宜不必自疑阻。”帝乃报“可当”。  是时,蓟镇稍息兵,而辽左时告警。三十七年十二月,长定堡失事,象乾坐停俸半年。明年四月,入掠烂蒲河,象乾遣兵击败之。又明年八月,泰宁炒花等犯镇安堡及清河,皆败去,他部以儿邓等代为乞款,辽左亦稍安。  二品三年满进兵部尚书。四十年正月,召理部事,叙清播州地及平贵州苗功,加太子太保,世廕锦衣卫指挥佥事。四川建昌番作乱,议大征,象乾上机宜十事,后果有功。吏部尚书赵焕罢,命象乾兼署其事,疏荐(荐)邹元标、-星、钟羽正、王德完、区大伦、冯从吾,不报;俄言“两京大臣及在外督抚多缺官,纪纲废驰,陛下何不为宗社计”亦不报。福府庄田定三万顷,有司所括尚少十之六,象乾乞尽免之,语极危切,帝虽不从,王卒自减一万顷。  四十二年正月象乾以去岁边饷银缺至一百八十三万,言近日脱巾之变一见于遵化,再见于蓟门,三见于永平,九边效尤,祸乱叵测,请令廷臣各抒所见,汇奏御前。比奏上,而帝不报,象乾不得已,请借之兵、工二部,太仆寺及南京户、兵、工三部,得一百十有四万,不足则取天下盐课,乃报可。帝遵太后遗诏,大赦天下,中及起废。象乾虽齐人,其掌铨政不为用,数见排诋,象乾亦数引退,诏乘传归。  天启元年辽阳破,廷臣请用象乾,帝特遣官齎敕,召之至京。兵部尚书崔景荣谢事,即命象乾代。象乾以年老目瞆不欲署部事,疏陈守御关外及招抚插汉诸部方略,帝大称奖。会蓟辽总督文球罢,敕象乾兼右都御史代之。二年正月,王化贞弃广宁逃,列城尽溃,军民男妇求入关者数十万,象乾闭不纳,哭声震山谷。阅三日,熊廷弻至,象乾乃开关门纳军民,而与廷弻计兵事。及廷弻罢,行边尚书张鹤鸣经略,尚书王在晋先后至,共为守关计。而已,朵颜赖晕大、蟒金儿、煖太束不的朗素等三十六家及哈剌慎罕孛罗势伯彦、黄台吉等诸部遂乘间局关外地。辽左素富饶,诸部恣掠夺,阳言助朝廷守边,象乾百方慰抚之,乃稍输器物、粟米,设誓。又偕在晋至欢喜岭定抚事,乃还镇密云。时廷议专以抚事属象乾,象乾亦以东事方亟,不可复生患于西方,以抚事自任。已而,插汉虎墩兔、炒花、小歹青等俱临边索赏,象乾与在晋定月饷及新旧额赏,岁约百万,诸部皆就款如朵颜,自关以东,颇息警。后孙承宗代在晋,尽逐诸部出之外。三年冬,参将王楹出边为朗素部下所杀,承宗怒,将讨。象乾恐坏抚局,留其贡使于喜峰口,令缚杀楹者,而加其应增之赏千余金。承宗言“赏即应增,不宜增于此。”日疏刺之,言官亦诋象乾。象乾方丁继母忧,候代疏辩,且乞罢。帝优旨嘉劳之。已,从承宗议,废总督不设,象乾乃得归。  崇祯元年虎墩兔以部将入新平堡议事,被歼,怒,大入大同。廷臣多请召象乾,帝从之。象乾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命仍故官,总督宣、大、山西军务。至京,召见慰劳甚,至时,年八十三矣。帝咨以方略,奏言“插汉虎墩兔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剌慎伯言、黄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后。去岁,卜石兔为虎墩兔所袭,尽收其众,势益盛。今诸部惟永邵卜最强,众三十余万,合卜石兔兵可御插汉。”帝曰:“虎墩兔不受款,奈何”对曰:“当渐图之。”帝曰:“我不款,如何”象乾造膝密奏,语不尽闻。帝命与袁崇焕计议,赐宴而出。象乾抵阳和,遣使招谕虎墩兔,与定约。廷议以象乾老病,令大同巡抚张宗衡暂理督府事,阳和副使宋统殷代行文书,象乾专抚事,不中制。象乾命统殷及总兵王牧民等诣杀虎堡,与议款,定赏八万一千而还。卜石兔、永邵卜故有马市,岁进马五万二千五百,易银三十二万。是时,卜石兔为插汉所逐,得其顺义王印,因言代卜石兔守边,愿仍进马给马价。象乾不得已,许之。款事既定,宗衡不知,上 书力言“插部饥困,可图,款非策。”帝颇疑之,象乾力争,帝卒用其言以定款。时插汉实衰弱,畜牧匮乏,欲互市而马不可得。因卜石兔时有折价例,援以请,象乾因言“互市之马悉驽骀,无济战守,不如从其请,少予之价,可省金钱十数万。”兵部尚书王洽等言:“有马斯有价,无而畀以价,与督臣前疏‘有一马乃予一马之价’何自相背也”帝心知其非重违象乾意,从其请。象乾衰病益甚,乞归,疏十四上始许乘传去。明年五月卒,赠太师。  子嗣王氏自重光而后,子姓科第最盛:之辅,举人,户部员外郎;之猷、之都、象蒙、象节、象斗皆成进士。之猷,按察使;之都,开封知府;象蒙,御史;象节,检讨;象斗,主事。而名位尤可纪者,有象晋、象恒、象复、象春、象坤、象云等数人云。  象晋,字子进,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迁礼部主事,丌诗教、韩浚用事,象晋与同乡不附,浚佐京察,贬其官二秩。天启初,起浙江按察知事。崇祯中,屡迁河南按察使。南阳王藉衅典大狱,株连许州诸生五十余人,悉平反之。迁浙江右布政使,致仕,归。年九十三而卒。子与胤,字百斯,崇祯元年进士,由庶吉士改御史,坐事被谪,不复仕。流贼陷京师,遣伪官至新城,与妻于氏、子诸生士和登楼自经死。士和妻张氏,十五年城破,先自经死。  象恒,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由知县授御史。大风折正阳坊,火焚隆德殿,疏陈时政缺失,语甚切。直杨镐出师,力言非策,引哥舒翰守潼关为戒。已而,果败。天启初,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苏州诸府。织造中官李实劾罪松江知府张宗衡、苏州同知杨姜,象恒白二人无罪,力诋实报闻。卒,赠兵部右侍郎。  象复,字完初,由选贡生历官保定同知,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元年,给事中仇维桢劾吏部郎中周良才,言“象复一外吏耳,署新城县事,不肯拜忠贤祠。忠贤遣其侪夜半叩城门,不启,由此发怒,呼吏部尚书周应秋与良才文致其罪。象复遂削籍,以冢宰之尊特纠一外吏,有此法乎乞治良才罪,还象复官。”从之,仍起佐保定,寻,谢事归。四年十二月,李九成等犯新城,象复偕其子举人与夔佐有司拒守,兵败,皆死之,父子尸抱持不可解。赠光禄少卿,与夔赠宛平知县。  象春,字季木,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有私,谪上林苑典簿。天启中,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坐东林党,削籍。  象坤,字子厚,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中,历官山西左布政使,有清操。都御史温纯乞显陟一人以风天下,谓莫如象坤云。  象云,天启五年进士。历知大同、永清二县。崇祯二年冬,永清被围,象云坚守,以功徴授御史。四年春,疏劾王永光“推用巡抚之谬言,用一仙而山西坏,用一王元雅而蓟镇坏,用一王慎行而陕西坏,用一郝土膏中州有危乱之形,用一熊文灿闽海有寇掠之警;中无确见,提掇随人,外寄于无赖之张道濬,内委与聋瞆之吴鸣虞;政以贿成,官由邪败,陛下何爱此人,使破环天下”不纳。其年,坐事镌秩调用。已劾周延儒、温体仁,谓白“二人辅政以来,天下有三满五尽之患。何谓三满秦、晋、齐、鲁率遭寇盗,江西、川蜀、闽越又皆见告,是盗贼之乱满天下;士怨于朝,民怨于野,军怨于边,是怨怒之气满天下;犴狴充盈,赭衣载道,得情平反曾无一人,是网罗之设满天下。何谓五尽海内自西徂东,自南徂北,无一乐土,则封疆败坏之尽;言官职在进言,而即以言罪之,法官职在执法,而以法罪之,则人才摧折之尽;正派未已,又有加派见徴,未已又有预徴,小民一年输二年之赋,则在下之脂膏尽,在上之积贮亦尽;二辅※(原文看不清楚)职旷官若此,陛下犹优容不斥,日复一日,臣恐天下益危,天下之事益难而败坏尽。”帝虽不用其言,亦不罪也。官终山西参议。  [以上内容由"湘之龙"分享。]

王之垣 (1527~1604) 明代大臣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之垣(1527-1604),字尔式,号见峰,山东桓台人。明代大臣。  王贵的第五代孙,王重光次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进士,授荆州推官。历任刑科给事中、府尹、户部左侍郎、刑部尚书。万历七年(1579年)任湖广巡抚期间曾杀何心隐。著有《承天大志纪录事实》、《历仕录》。其子为王象干。嘉靖戊午(1558)举人,壬戌进士。王之垣以司理起家,仕至户部侍郎(他正色立朝,事上接下,都以至诚相待,有古大臣的风度。后疏乞归省,虚席以待六月。但是,王之垣称病不再出仕,家居二十年。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卒于家,享年七十八岁。讣|闻,赠户部尚书,赐祭葬,以子象乾累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万历三十五年(1607)遣布政司堂上官韩策、徐尧莘谕祭加祭二坛造葬。  王之垣是太仆寺少卿王重光次子,王重光未第时,家境贫困,王之垣儿时常常卧敝絮、食粗粝。但王之垣学习刻苦,日夜不缀。于嘉靖壬戌考中进士授湖广荆州府推官(掌刑狱)。王之垣在荆州五年,前后太守四人,他们都以道义相厚。一次,王公受监察御史陈幼溪委托,协同考核岳州府太守姜省吾的吏治。事前,姜太守派同乡官吏送给王之垣丰厚的礼物,以求在考核时美言几句,王之垣严辞拒绝,姜太守很不高兴。一个月后,王之垣随按院出巡,按院发下岳州府巴陵县支销底簿,查:算帐物,发现姜太守朝觐回收贺礼折缎银八两,席礼折缎银八两。王之垣很惊讶,当面质问姜公。姜公大怒,发誓绝无此事。王之垣说:“知公必无,所以面问,今不必怒,只拘该吏一问,自明矣。”后审问该吏才明白,是署印通判某取送姜公,姜公未收,通判私收不发,姜公遂放下心来,说:“前公辞我礼,疑公难为人,却是这样好人。”这次,同行的有四位推官,考核结束,按院留下姜公问:“四推官行事如何?”姜公答日:“王推官老成,他人不及。”王之垣平常不嘱托私事,所以执法也不徇私情。他任湖北巡抚时,得安景王府宫殿失火,王之垣亲赴现场查访后,得知夂废宫内打柴人遗火。但他回来,南京一士大夫在江陵相公处散布谣言,说是署印王同知、张通判请客遗火,此事牵连侍郎何士阳及其子监生宇度和乡官。一天,王之垣与本道傅君说:“事要从实,才无后悔,若累府官及士大夫,异日事有变,难说。”可此后,王之垣听说南京及相公来信“如此如此”,傅君也“唯唯从事”,总司也有人迎合此事,说:“访之果是请客遗火。”王之垣说:“有何证据,方可具疏?”于是委托李澄川副使带领四个知县,再次进入景王府,实地考察,结果无请客踪迹,只有积柴和救火水桶而已。该道随总司拘拿二府官,巡按也觉不解,说二官猖狂无状。王之垣在武汉同总司及德安府知府再次对证,结果,请客遗火无据,只是每年年底府县多人打柴,但不知是谁遗火,只定罪巡风官及看守人,然后了结此案。王之垣后入京城,见到相公及总宪陈年伯,他们说:“火灾疏甚稳妥,得大体。”万历九年(1581),王之垣由巡抚转户部侍郎,管太仓。王之垣入仓查验斛斗,发现仓内一大斗异常,问吏卒,吏卒回答说:“凡粮到仓,该仓斗级每人先支一斗是历来旧规,亦运粮人所愿也。”王之垣说:“岂有此理,即照常与之,亦是徇私,况另置一大斗,可乎?”于是下令各仓主出示,革除此法。同年,户部修总督仓场,衙门估计约用百金有零,管粮厅石郎中说:“此银例该各仓斗级出办。”王之垣说:“岂有此理,宜其大斗要粮也。”于是,王之垣和尚书张心老说了此事,让户部发银修缮。  万历十一年(1583),王之垣上 书归省,户部虚席以待六月,但王之垣竟称病,居家不复出。他平日不嘱托私事,不徇私情,致仕后,又书一贴于厅云“誓不说事”。果然,居家十四五年,乡人没有一个求托者。  万历十八年(1590),王之垣太夫人八十高寿,乡人平日不相往来者约三百人,纷纷拿着贺礼,为太夫人庆寿,王之垣对头人罗轸说:“某平日不管人家闲事,何敢劳诸君?”罗说:“正因公不说事,不害人,大家阴受其赐,所以来也。”王之垣虽家居,犹有拳拳报国之心,长子象乾以参政备兵上谷,王之垣嘱托他:“吾家世儒生耳,委尔于边野,犯锋镝不慈,以为难也而避之,逆上命,不忠,吾终不以慈废忠矣。”象乾理应入蜀,但念父年老,不愿动身,王之垣又劝说:“上方西顾,岂臣子顾家时耶?”若当移孝为忠,恋菽水非吾愿也。”象乾既行,尽瘁西事。王之垣如此平居,无鲜甘之奉,华美之饰,真乃古大臣之风。  王之垣居家20年,课教诸孙,闭户著书,有《承天大志记录事实》三十卷,《律解附例》八卷,《历仕录》一卷,《炳烛篇》一卷,《摄生篇》一卷,《琅琊游记》三卷,《百警篇》一卷,《念祖约言》二卷,《日程篇》等。  [以上内容由"ewei_2588"分享。]

王士祯 (1634~171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进士。  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济南文坛名士-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户部郎中,至京城为官。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康熙帝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王士祯遂选录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后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  当时,王士祯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到京城求名师,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卒, 享年78岁 。  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王士禛去世后犹被易名数次。 至雍正朝,其“禛”字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至乾隆,又赐名士祯,谥文简。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名并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作“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 ,“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天赋之不足。其《谈艺录》中评王渔洋:“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王士祯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散文、填词也很出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  王士祯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  王士祯曾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聊斋志异》大书“王阮亭鉴定”,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  [以上内容由"popo330"分享。]

何世璂 (1666~172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何世璂(1666~1729),字澹庵,又字坦园,号铁山,山东新城县陈庄人。五岁日诵千言,邑宿儒王士缇字宛西见而奇之曰:此国器也!是有圣童之誉。七岁即工制艺,经史过目成诵。由廪膳生中康熙甲子第四名经魁。安贫力学。常慕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言,慨然以经济(经世济民)为己任,授莒州学正。训士以通经砥行,莒人皆知向学。  主要事迹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省亲时有誓墓文曰:一不欺天地;二不欺鬼神;三不欺君亲;四不欺同僚朋友。康熙五十一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康熙五十二年,授公儒林郎,翰林院检讨加一级。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山西省副主考官。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充圣祖实录篡修官。雍正元年,特授山西道监察御史。上疏称旨,赍有加命。典江西乡试,所取极一时之选。前此主司例以士子坊银为赆,公却之曰:“朝廷所以奖励士子,可以因私废公耶?”复命,世宗有“至公至明”之谕。即命视浙江学政。公清节素著,浙人闻即相庆曰:“天赐清官也。”公至,廉明仁厚,屏绝寅缘请托。与诸生讲论诚意不欺之学,终日不倦,蔼如经师。选拔明经,取实学不徇虚名。学租悉散赡贫生,人皆感悦。试未竣,召命至淮上。去之日,士子挽舟泣留,几不能行。后杭州十学生员公呈请入名宦。寻授两淮盐运使。盐政囊坏日久,公自矢清勤,以恤商惠民为务,数十年积弊釐剔顿清,所得养廉,取给日用而已,余节以充公用。会海潮泛溢,世宗发帑金三万以赈灾黎。公承宣最力。三年冬,超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数年间,号称八万古州的贵州省安定下来。尔后,招抚农牧,奖励生产,提倡改造土地。贵州人烟逐渐稠密,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商民得以安全通过。在贵州三年,事无巨细皆与西林鄂公秉公商确,力持大纲而不涉繁琐;务培元气而不流矜张。以故吏畏其威,民怀其惠,奏请甚多。此时皇帝接到秘密诽谤信。公奉诏入都,问心无愧、深知世宗乃明君,定会明察秋毫。不置辩。世宗知公老成谨慎,端方廉洁,有古大臣风。诏入京任刑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兼管刑部事务.雍正六年五月,旨吏部侍郎何世璂着署理直隶总督事务。公以老病俱不胜任肯辞。世宗曰:尔云不胜斯任,谁胜斯任?公推举张广泗,世宗不允,公又推举张坦麟,世宗仍不允,务令勉赴新任。公感激世宗知遇,奏言:臣有一分心力尽一分,有十分心力进十分,至万无心力可尽自蒙。公廉洁勤政,事无巨细必躬亲,自旦至昏不歇暇。政绩卓著,成为朝廷倚重的封疆大吏。使当时直隶政务成为各省之冠。雍正帝传谕:“夙著勤劳,今年事已高,恐用心太过,宜节养精神,以规远大,勿亲细事”。然为报效国家,公鞠躬尽瘁,积劳成疾,雍正七年皇帝审阅奏章后知其病重,速派太医诊治,但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雍正七年正月二十六日卒于保定官署,享年六十四岁。雍正帝闻报恸悼,特下诏褒扬他的政绩:“何世璂老成持重,端方廉洁,实心供职,畿辅重地,正值料理,忽闻溘世,朕心深为悯恻。”随即派官前往祭奠,并追赠其为礼部尚书、祖父何国鼎礼部尚书、父亲何毓光礼部尚书,“三世尚书”之荣耀。赐帑千金归葬,并谥号“端简”。入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名宦祠及新城县乡贤祠。乾隆元年追赠光禄大夫。夫人徐氏晋封一品夫人。  代表作品何世璂一生喜爱诗词,曾得王渔洋口授。其诗淳古淡泊,著有《淡志堂文集》、《淡志堂诗集》、《燃灯记闻》、《渔洋诗法》等。道光年间,纂为《何端简公集》12卷。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敬慕公的品行,为其篡写《何端简公年谱》。  [以上内容由"星空彩绘"分享。]

王士 (1634~171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士(1634~1711)后避讳作士正、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人。他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六岁入塾,聪颖好学,除必读功课外,还增读《文选》、《唐诗》等书,学习作诗对句。十五岁便著有《落笺堂初稿》一卷,长兄西樵为之作序。十七岁,参加县、府、道举办的“童子试”,皆名列第一。清代顺治八年(1651)赴乡试中举,四年后会试得中进士,随之文名渐著,与长兄西樵、叔兄东亭被称为“三王”。顺治十六年,士被委命为扬州推官(掌管讼狱),五年后调任京职,历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申告(王五)冤抑案以微罪罢官。康熙五十年五月,于故里新城逝世。  王士勤于著述,至老不倦,一生所编著述达五十余种。作诗词四千余首。主要有《带经堂集》,曾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渔洋文略》、《蚕尾集》、《池北偶谈》、《居易录》、《渔洋诗话》、《感旧集》、《秦淮杂诗》、《真州绝句》、《南将军庙行》等。士以诗受知遇,康熙皇帝尝征其文,录三百篇,题曰《御览集》。其诗力避明末“公安派”之失于俚俗,“竟陵派”之失于纤仄,独以神韵为宗,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称“神韵说”,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最高境界,为清初十年诗坛之正宗。  王士曾写过多种地方志序跋,对地方志亦深有研究。康熙三十二年,崔懋纂修《新城县志》,士为之鉴定,殊得体要,尤以田赋、水患、风俗、学校诸门为详赡。  又作《新城县志序》、《跋安南志》、《跋朝邑志》、《书长白山录补遗后》、《长白山录述首》、《语溪考自序》等论文。称“志者,志一方、一郡、一邑之故而已,然其体实于经史。”《禹贡》载山川、田赋、贡篚;《周礼》土训掌地图,诵训掌方志,《史记》八书、《汉书》十志,皆方志所本,故不可简略。评价《三辅黄图决录》、《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为前明郡邑志之“不啻充栋,而文简事核,训词文雅无比。”康对山之《武功志》及王陂之《县志》、吕泾野之《高陵县志》、韩五泉之《朝邑志》、乔三石之《耀州志》、胡可泉之《秦安志》、赵俊谷之《平陵府通志》、孙立亭之《富平志》、刘九经之《志》、张志孝之《华州志》,虽系记秦之地,秦人所纂,但内容简略,“无逾秦者,以其犹有《黄图决录》之遗焉。”此外,《武功志》与《志》前幅,所载织锦璇玑诗图、武侯木牛流马图,虽“殊有别趣”,但,“如此佳料不易得饵。”《高陵县志》虽亦为秦名志之一,还存有不合志例之处,如县风俗当立类以记之,此志仅作为礼仪抄略为附录。然而,志中未立专篇载著述书目,亦欠周备。惟崔后渠之《安阳志》、章枫山之《兰志》、马应龙之《安丘志》、邢子愿之《武定志》、史莲勺之《介休志》不失史法。士不但学问渊博,史学、史识、史才兼备,而且尊重、赏识人才。当偶尔见到顾东桥与陈鲁楠论修志所云:“严介之《袁州志》、都元敬之《黄山图经》、李懋卿之《东莞志》、邵二泉之《许州志》各有义例,须修订”时,认为“东桥先生傲睨相嵩,及抚楚,被旨奉天大志,又忤世宗,真所谓豪杰之士矣。”王士还著有《渔洋山人自撰年谱》、《王考功年谱》、《朱君墓志铭》、《香祖笔记》等。  来源:桓台政务网  [以上内容由"张敬东"分享。]

王象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象晋(生卒年不详),字荩臣,号康宇,明代农学家,新城县(今山东桓台县)人。他编撰的《群芳谱》是我国17世纪初期论述多种作物生产及与生产有关的一些问题的巨著。  王象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由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后升任河南按察使。他为人正直,因事得罪了当朝权贵,仕途坎坷。史书称誉他是,“济人利物常恐不及,乃爱国爱民、急公好义、关心国计民生的长者”。他在身居官职的时候,也时时不忘农本要义,经常寻找机会到农村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及生产情况。他还常到农田现场细心观察体验,亲身获取第一手农业资料。  自1607年至1627年的20年间,王象晋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经营农业。他特别热爱种植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自己动手,督率佣仆培育花木,试种农作物。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王象晋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又从古代农书中汲取了不少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用10多年的时间编撰了一部28卷40余万字的农业重要著作《群芳谱》。  《群芳谱》,全名《二如亭群芳谱》。它是汇集16世纪以前的古代农学大成,其内容相当广泛,论述颇为周详。书内按天、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岁、花、卉、鹤鱼等12个谱分类,并且对每一种植物都详叙形态特征、栽培、利用、典故和艺文,这是其他农书所不及的。  王象晋特别重视对粮食作物的研究和记载,对研究的成果还身体力行,大力推广。万历中甘薯自国外传入福建不久,王象晋获悉后即多方设法引入栽培、试验。经过几年反复观察实践,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于是,他将自己试种的经验公开出来。如,种甘薯的最佳土壤、管理方法以及留种、育苗、繁殖技术、储藏应注意的事项等,《群芳谱》都做了详尽的记载。  在果树种植方面,王象晋从实践中认识到,“地不厌高,土肥为上。锄不厌数,土松为良。”而在果树繁育方面,明确提出嫁接可以改良品质,引起定向变异,可以培育新品种。他在《群芳谱》中记载了6种接博方法: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对上述6种接博法该书还做了详细说明。  《群芳谱》在各分谱的首端,均写有分谱的“小序”,旨在简介该谱的概貌。接着是“首简”,概括本谱的要点,包含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书中每一植物项下大都记述有艺植(包括栽培、管理、留种、加工、制用等措施),系参考前人的著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写成的,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以上内容由"wgcp"分享。]

徐夜 (1611~168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徐夜(1611—1683年),初名元善,字长公,因慕三国魏文学家嵇叔夜(康)之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东痴。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清初诗人。诸生。“中岁以往,屏居田庐,邈与世绝,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渔洋文》)。隐居于系水之东。晚年举博学鸿词,以老病辞,未赴。  徐夜为明末诗人王象春的外孙、诗人王士祯的外从兄弟,在其隐居之后,0昼掩,只与王士祯兄弟来往。其诗亦靠王士祯为之游扬,渐为世人所知。而徐夜性恬淡,不乐人知,王士祯在京师屡屡索稿,他只是逊谢而已。不得已,渔洋搜其所藏徐诗百余首,编集付梓,赖渔洋得以流传至今。  从现存徐夜诗作看,他并非“邈与世绝”、不与世事的诗人,其诗也非“率皆世外语”(《渔洋文》),其隐居不仕,盖别有深意。王氏身居高位,为之讳言,用心亦为良苦。清初爱国志士顾炎武,曾隐居今山东邹平长白山下,南行北去,结交反清复明的志士。在其结交的文人中,就有徐夜。徐夜《九日得顾宁人书》一诗,既说明二人交游甚密,亦说明徐夜心志:“故国千年恨,他乡九日心。山陵余涕泪,风雨罢登临。异县传书远,经时怨别深。陶潜寓下意,谁复继高心?”正因为如此,徐夜路经富春山,凭吊南宋爱国志士、文学家谢翱,才那么一往情深(见《富春山中吊谢皋羽》)。  当然,今徐夜诗中大量的是抒写山水之趣和田家之致的诗篇。如《初夏田园》写其“清晨荷锄出”的躬耕生活和“但恐坐食非”的心志,其情趣有似陶渊明。王渔洋《秋柳》诗,使其一举成名,播扬大江南北,一时和者甚众。徐夜也有《和秋柳》,其成就与渔洋诗相较,似不逊色:“摇落江天倍黯然,隋堤鸦噪夕阳边。谁家楼角当霜杵,几处关程送晚蝉。为计使人西去日,不堪流涕北征年。孤生蕉萃应相似,怕见残枝带暮烟。”沈德潜评曰:“萧瑟之音,不粘不脱,远胜渔洋名作。”(《清诗别裁集》)说“远胜渔洋名作”,有些溢美,但却可见徐夜艺术功力之深厚。  [以上内容由"我是大虾"分享。]

毕庆堂 (1916~196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毕庆堂 (1916—1969)原名永福。桓台县前毕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8岁入私塾,1931年春考入索镇高级小学,毕业后入本县师范讲习所读书。1935年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十中学。1938年2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连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参加了泰山区和沂蒙山区反“扫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李仙洲部、消灭土匪刘黑七等战斗。1943年12月调鲁南军区一分区发展地方武装,任费(县) 西大队大队长兼政委。1944年5月,调回一旅三团任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解放峄县、邹县、滕县等战斗,撰写了组织攻坚战斗的经验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副团长。1946年6月,指挥二十二团参加了泗县、宿(迁) 北、鲁南战役。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三纵二十二团团长,率团先后参加了攻克泰安、沙土集、洛阳、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1948年9月解放济南时, 任副师长,在攻打普利门时,师长王吉文壮烈牺牲,他代替师长指挥,腿部受伤后不下火线,直至攻克。1949年1月,任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参谋长。4月参加渡江战役,进军浙江,参加了解放舟山的战斗。新中国建立后, 任二十二军司令部参谋长。1950年2月调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任副校长, 1951年7月,调第十三步兵学校任副校长。12月调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一分院任代理秘书长, 后任军事教研室主任。1955年2月调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任副部长,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6月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12月,改任军委防化学兵部副主任。1963年任防化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主任,负责防化科研基本建设。1962年12月,负责领导-试验的安全防护、部分技术测试和取样回收工作。他亲自到化学兵部直属单位,选调骨干人员从难、从严进行训练,并提供后勤保障,0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为中国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做出一定贡献。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文革” 中,被停职、批斗。他忧愤成疾,于1969年7月逝世。1978年12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总参防化兵部党委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并批准为革命烈士。  [以上内容由"我哥最牛B"分享。]

王象晋 (1561~1653) 明代文人、官吏,农学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象晋(1561~1653)明代文人、官吏,农学家,旁通医学。字荩臣、子进,又字三晋,一字康候,号康宇,自号名农居士。桓台新城(今属山东)人。他编撰的《群芳谱》是我国17世纪初期论述多种作物生产及与生产有关的一些问题的巨著。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考选,升任翰林、御史等职。时值魏忠贤阉党之祸炽盛,他与兄王象乾都是东林党人,阉党力图拉拢他二人入伙,遭拒绝,遂触怒阉党,被迫辞职回乡。数年后复职,历受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职。  人物评价他为人宽厚正直,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因事得罪了当朝权贵,仕途坎坷。史书称誉他是,“济人利物常恐不及,乃爱国爱民、急公好义、关心国计民生的长者”。  农业实践他在身居官职的时候,也时时不忘农本要义,经常寻找机会到农村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及生产情况。他还常到农田现场细心观察体验,亲身获取第一手农业资料。  自1607年至1627年的20年间,王象晋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经营农业。他特别热爱种植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自己动手,督率佣仆培育花木,试种农作物。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王象晋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又从古代农书中汲取了不少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用10多年的时间编撰了一部28卷40余万字的农业重要著作《群芳谱》。  医药学贡献晚年优游林下,平时留心医药,从事园艺和医药研究,经常收集所见到的各种验方,日久成帙。间或以之授人,用之多验,久之遂通医药,对药物性能颇有了解。论男女气血之异而分别用川芎或熟地。《群芳谱》按照12谱分类,药居一类,对药性的种植、修治、制用、辨讹、服食等,均有所论述,对祖国医药学有一定贡献。  主要著述一生著述颇多,有《二如堂群芳谱》28卷、《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桐载笔》、《奏张诗余台壁》等行世。医著有《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保世药石》及《卫生铃释》,后二种已轶。  [以上内容由"紫妖烟儿"分享。]

张贵 (1186~125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贵(约1186~1256)字国宝,高苑县成良里人(现索镇睦和村),少年入塾,习文武,善骑射。金朝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朝廷下令选拔国内勇士守卫中都。张贵被选中,任军职,多次参加守卫金朝中都的战争,因军功升为辅国上将军,兼任高苑县令。后任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般阳军节度使。  1214年,蒙古军进攻中都,金宣宗迁都汴梁,山东各地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张贵率部占据长山县驿台(齐桓公戏马台),收集各地流散民众,绕戏马台修筑土城墙,聚堡结寨自卫,保护百姓团聚,防止乱兵和土匪侵扰虏掠,后置新城县为第一任县令。  张贵为人轻财好义,爱护百姓,省刑罚、薄赋税,施政宽简,得到百姓信赖和拥护。后人称其为“创邑有功之先贤”。  来源:桓台政务网  [以上内容由"物竟天择"分享。]

王象春 (1578~163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象春(1578—1632年),字季木,号虞求。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明末诗人。  新城王氏为官僚世家。王象春之兄王象晋,即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之祖,官至浙江布政使。王象春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雅负性气,刚肠疾恶,扼腕抵掌,抗论士大夫邪正,党论异同,虽在郎署,咸指目之,以为能人-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终因刚直而免官归田,卒未起用。王象春家居时,曾寓居济南大明湖南侧,在百花洲筑问山亭,徜徉于济南湖光山色之中,以山水自娱,写有《齐音》(亦称《济南百咏》)百首,对济南山水湖泉题咏殆遍。如《大明湖》:  万派千波竟一门,冈峦回合紫云屯。  莲花水底危城出,略似镂金翡翠盆。  生动地描写出明湖山水相形的阔大境界和城映水底、缤纷荟萃的秀美景致。然而,王象春诗并非只是咏写自然景致,其题咏古迹的《书项王庙壁》一诗,则抑扬楚汉,直抒己见: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块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钱谦益说,王象春“以诗自负,才气奔轶,时有齐气,抑扬坠抗,未中声律”(《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评论较为中肯。  王象春诗文结集为《齐音》(亦题《济南百咏》)、《问山亭集》。  [以上内容由"燕子"分享。]

苗永瑞 (1930~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苗永瑞,(1930.12.3-1999.6.11),天体测量及时间频率专家。原籍山东桓台,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天算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陕西天文台名誉台长。在提高天文测时精度的研究方面,编制了天顶星表,测定了天顶星专门用于测时,提高了测时精度,同时改进了观测星的星位置,得到精度较高测时星表。在天体测量选址的研究方面,根据微气象理论,制定了一些天体测量选址方案,改进了观测室及观测位,提高了测定精度。在提高授时技术研究方面,制定和研究了守时、收时、授时方法,负责建立了中国专用的长、短波授时台。开展了日、地关系研究,建立了D电离层监测站,用D电离层扰动反演太阳X射线爆发。还进行了中国大地电导率的测定,得到中国等效大地电导率分布图。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以上内容由"小巧"分享。]

田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田波,病毒学家,1931年12月25日出生,山东桓台人。1954年毕业于原北农大植保系。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2001年兼任武大生科院及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4至79年研究了病毒与高温对马铃薯花叶型退化的作用,发现病毒感染后在低温条件下马铃薯产生耐病性而不发生退化。所提出的无病毒种薯生产方案,在我国广泛应用。1980年开展亚病毒研究:83年在国际上首次报导用病毒卫星防治植物病毒病获得成功,转让给一日本公司用所设计的切割马铃薯类病毒RNA的核酶基因转化马铃薯,可阻断类病毒复制,获得抗病马铃薯。1989年涉足医学病毒,在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癌组织中发现抗原肽与热激蛋白gp96的复合物,证明gp96及其N端蛋白有佐剂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研究了SARS和艾滋等病毒融合蛋白的7肽重复序列与细胞融合的分子机制,所设计一种三螺旋蛋白高抗艾滋病毒。  [以上内容由"尝尝麦当劳"分享。]

伊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伊辟,字卢源,山东新城人,清朝官吏。顺治五年,举乡试第一。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十三年,授御史。十四年,巡按山西,捕长治乱民勒化龙,穷治其党与。十六年,还,掌京畿道,擢通政司参议。累迁大理寺卿。  康熙十九年,授云南巡抚。时吴世璠未平,师自广西、贵州、四川分道入,辟督饷。围会城未下,同知刘昆不屈於三桂,为所絷,至是始脱出。辟从谘策,昆曰:“公用人宽,降人予原职。今安宁、晋宁、昆阳、呈贡诸县令悉降人,昆池舟楫往来无禁。岂有父兄被围而子弟不为转输者?”辟为罢诸降人,寇饷渐断。师久次,虑饷不继。辟疏请贵州、广西二路协济银米,上以二路道险山多,转运不便,遣户部郎中明额礼、萨木哈诣军酌议采买。军中或议取食民间,布政使王继文持不可,曰:“现粮支三日,昆阳、宜良寇遗粮,方具资庀役运诣军前。两广随军饷银十万在曲靖,当请於总督金光祖,乞相假。过三日饷不继,请正继文军法。”辟言於大将军贝子彰泰,用其议。不三日,银粟皆至,民以得安,饷亦无阙。辟疏言:“云南地处天末,当得重臣弹压。元镇以亲王,明则黔国公任留守。王师计日荡平,臣自镇远至云南,途次闻士民语,佥谓大将军贝子彰泰、内大臣额驸华善所过不扰,请特简一人镇守。”章下所司。辟旋病作,遗疏荐继文自代。卒,赐祭葬。  [以上内容由"ai308"分享。]

王幼平 (1910~199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幼平(1910.08~1995.03)原名王际坦,索镇马家村人。学生时期参加进步团体“甫晨”书社。1930年秋,随国民党二十六军到达江西,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组织江西宁都农民起义,并随起义部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任中央工作团员。长征结束后,调到中央白区工作部工作。1935年底,成功做通东北军被俘军官上校团长高福源的争取工作,为沟通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的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1936年4月起,受党组织派遣,先后赴宁夏、绥远、山东开展白区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派往鲁西北,在范筑先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中从事党的工作,开辟根据地,组建了拥有6000人的第十支队。抗日战争期间,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一二九师新八旅政治部主任、城工部部长。坚决贯彻毛泽东主席军事思想和党的-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和瓦解伪军工作,受到师政委的肯定。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豫、皖、苏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副政委、五兵团政治部代主任,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11月,他调外交部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驻罗马尼亚、挪威、柬埔寨、古巴、越南、马来西亚和苏联大使,在国外工作长达30年。其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把军事斗争的战略、策略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灵活运用到外交工作中,在所驻国上层和外交使团中广交朋友,开展工作,到任后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为新建驻外使馆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候,他出使越南国。在敌机不断袭击轰炸的情况下,他跑遍越南各省、区,即使在敌机对河内进行十二昼夜大轰炸的危险时期,他依然坚持开展外交活动,及时向国内报告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柬埔寨任大使期间,他多次到援柬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到柬北部人烟稀少地区看望援柬工作人员,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授予他“友好合作十字勋章”。1963年4月,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柬埔寨前夕,他重返金边执行特殊使命,使外访工作取得0成功。1979年7月,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9月,率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第一次国家关系谈判,在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他既坚持原则,讲明道理,又利用各种机会,作了许多友好工作。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来源:桓台政务网  [以上内容由"smile_108"分享。]

王象干 (1547~163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象干,号霁宇,祖籍诸城大营(今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大营村),新城(山东淄博桓台)人,明朝兵部尚书。  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王贵的第六代孙,王之垣之长子、王重光之长孙。隆庆四年乡试中举,隆庆五年(1572年)进士,先后任闻喜县知县,官至兵部尚书。多年镇守蓟辽,治军有方,威震九边,万历四十二年秋,称病归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桓台建有四世宫保坊,相传为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后因边境多事,83岁时起用为总督,崇祯三年(1631年)卒。死后赠太师。  [以上内容由"422"分享。]

马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南薛村

----

小王村

----

后薛村

----

辛桥村

----

段家村

----

陈三村

----

罗家村

----

郝寨村

----

木佛村

----

宰相村

----

姚郭村

----

中薛村

----

黄郭村

----

东杨村

----

宗崔村

----

陈二村

----

陈一村

----

西潘村

----

东潘村

----

滕寨村

----

顺河村

----

前薛村

----

南郭村

----

马辛村

----

马桥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