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红色刘集 | 红色刘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集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刘集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1925年春,这里建立了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哺育了刘良才、刘子久、刘雨辉等一大批党的好儿女。 大王镇旅游资源丰富,建有3万亩的织女河生态林场,建设了库容600万立方的将军湖、饮马湖,织女河与阳河相连、风水故道河与两湖相接、备战河与淄河相通。依托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张太恒上将纪念馆、中共延集支部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景点,大王镇建立了占地40000亩的国家AAAA级红色刘集旅游景区。景区还建有拓展中心、采摘区、垂钓区、水上游乐区等特色项目,是一处集教育、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还可体验当地休闲观光绿色风情。 景区 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 延集支部旧址纪念馆 张太恒上将纪念馆 大王织女河生态林场 红色刘集地道 齐笔工艺馆 |
东营历史博物馆 | 东营历史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3年,原为广饶县博物馆,馆址位于广饶县城月河路东侧、文化广场北部。新馆于2002年1月开工建设,2003年10月建成,总建筑面积6812平方米,全框架结构,外观庄重大方,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陈列总面积3500平方米。 馆内设史前文化、馆藏精品文物、佛教造像、历史名人、古字画、民俗、地方革命史、吕剧起源于发展、现代地方成就展等九个专题,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20余件,有傅家遗址出土的史前我国最早的开颅术例证,有自龙山文化下迄明清时期各类文物精品、石造像、碑刻等,有我国最早的中文译本《0宣言》,馆藏丰富,文物珍贵,倍受美史关注,是目前鲁北最大的区域性博物馆。 地址:东营市广饶县月河路270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
《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 大王镇刘集后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集支部,传播、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2011年7月,以刘集支部革命斗争史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宣言》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成功上映,这也更加提升了大王镇红色文化的渲染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刘集的知名度,在全国引发了“观《宣言》、学《宣言》”的热潮。 为纪念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讴歌早期革命党人的丰功伟绩,大王镇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旨在进一步弘扬宣言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扬共产主义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上,奋勇争先,阔步前进。 纪念馆包括地上建筑三层和地道参观区,总面积3600平方米。其中,一、二楼展厅分红色幽灵、东方破晓、峥嵘岁月、碧血丹心、光辉永照五部分,全面展现了《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问世、传播、指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以及在《宣言》引领下刘集人民不屈不挠革命斗争和新时代积极创业的革命精神。红色幽灵部分主要讲述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国际背景以及《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东方破晓部分主要展现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大背景、刘集支部的建立以及《共产党宣言》如何来到刘集的历程;峥嵘岁月部分主要讲述了在《共产党宣言》思想感召下,刘集党员干部带领刘集人民不屈不挠革命斗争和新时代积极创业的革命精神;碧血丹心部分主要诠释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王人民在惊心动魄的中国战场上,实践《共产党宣言》理论,推进革命发展的光辉历程;光辉永照部分详细讲述了《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传播、保存、捐献的历程以及《共产党宣言》精神对当代人民的长远影响。三楼设有党性教育报告厅,可同时容纳100人,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平台。 《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于2012年1月份开始运行。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宣言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王镇 大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2004年底,辖97个自然村,97个村民委员会;有27638户,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农业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48%.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0万元、260000万元和40…… 详细++ |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 |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为广饶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王镇位于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南部,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97个行政村,27个居民小区,境内常住人口16万人。大王镇是革命老区,这里建立了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支部,保存并传播了全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诞生了邓天一、李耘生、李玉堂、丁莱夫、张太恒等诸多仁人志士,出现了清河大地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第一届广饶县委就诞生在大王刘集。 刘集村党支部建立于1925年春,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良才任党支部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为委员,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1927年8月,在刘集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广饶特支,刘良才任书记,兼任刘集党支部书记。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在广饶特支的基础上成立,刘良才任委员,次年任县委书记。刘集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农民群众开展了“觅汉增资”、“短工增资”活动和“吃坡”、“砸木行”斗争。在抗日战争中,刘集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刘集村被誉为四边地区的“小莫斯科”。在解放战争中,刘集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踊跃支前,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时仅有百多户人家的刘集村就有27名烈士,参军参干人员达192人。 2005年7月1日,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在大王镇落成开馆,这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纪念馆占地1300平方米,设支部旧址复原陈列展、简史陈列展、大型室外环比浮雕重点事迹展。旧址内按当时生活环境条件进行了复原,在-的年代,为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者而特制的掩饰门、地道等设施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及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简史陈列展馆系仿古建筑,顶部为仿古飞檐,外设走廊。展厅内分图画文字展、文物展两部分,形象介绍了刘子久、刘良才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及刘集支部的革命启蒙作用;大型室外环比浮雕重点事迹展,形象刻画了刘集党支部领导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场景。 刘集党支部旧址纪念馆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目前,该馆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此外,为纪念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讴歌早期革命党人的丰功伟绩,2011年,大王镇投资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于2012年1月份试营业。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1500批20万余人次。15年11月份该馆成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大王镇旅游资源丰富,建有3万亩的织女河生态林场,建设了库容600万立方的将军湖、饮马湖,织女河与阳河相连、风水故道河与两湖相接、备战河与淄河相通。依托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张太恒上将纪念馆、中共延集支部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景点,大王镇建立了占地40000亩的国家AAAA级红色刘集旅游景区。景区还建有拓展中心、采摘区、垂钓区、水上游乐区等特色项目,是一处集教育、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还可体验当地休闲观光绿色风情。 大王镇 大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2004年底,辖97个自然村,97个村民委员会;有27638户,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农业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48%.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0万元、260000万元和40…… 详细++ |
傅家遗址 | 傅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营傅家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南1.5公里处,傅家村就坐落于遗址的中部。从遗址向东约200米是东辛公路,潍高公路从遗址中部东西穿过。遗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称“傅家顶盖子”或称“摩天岭”,是目前鲁北地区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该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中心部分18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层厚约1-3米,内涵丰富。自1985年至199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县博物馆的配合下,曾先后2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揭露面积707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508座,灰坑214个,水井4眼,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类文物400余件。 该遗址发现4眼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水井,底部发现有汲水用具红陶壶及部分石、骨器等。水井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的一项重大发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墓葬分布集中,叠压关系复杂,墓穴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二次葬和迁葬较多见,其中双人叠葬为同类文化诸遗址中所仅见。多数墓葬无葬具,少数有棺椁。人骨头向多朝东北,少数向西南。墓内多数没有随葬品,即使有葬品,数量也不多,少的一二件,一般不超过4件,最多的8件,有的仅见1个箭头。随葬品绝大多数为陶器,主要器型有鼓腹或折腹罐形鼎、钵形豆、罐、钵、壶、碗、单把罐等。制作比较粗糙,多为手制,由于烧制火候高,质地亦非常坚硬。器物组合以鼎、豆、罐或鼎、豆、罐、杯为主,其陈放位置一般在头部左右两侧或脚下,陶豆多数扣在陶鼎上面。 |
广饶关帝庙 | 广饶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广饶县城内西北隅,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院内。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因而又称“南宋大殿”。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原有三义堂、春秋阁等建筑,已废圮。今存正殿三间,为南宋原构,颇为珍贵。1965年前,原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76米,有春秋阁、三义堂、东西厢房和戏楼等明清建筑,现仅存大殿。该殿绿瓦朱甍,飞檐翘角,歇山顶式,全木结构。殿面阔三间,坐北面南,长12.63米,进深10.75米,台基高1.12米,殿高10.39米。其构架方式为六架椽屋,与宋《营造法式·厅堂建筑》所载相同。该殿是山东省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结构建筑,是研究唐宋时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广饶关帝庙大殿座落于中国北部山东省广饶县城西北的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院内,是一座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的,用来祭祀关羽的庙宇。 广饶关帝庙大殿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以后历代均有所修葺。1997年再次对大殿进行了修缮,但仍保留了殿内的宋代建筑构件。该殿为全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飞檐翘角。坐北面南,面阔三间,长近13米,进深约11米,殿身高10.4米,台基高1.12米。殿内梁柱的构架方式与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厅堂建筑相同。 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全木结构建筑,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国家文物局) 景点位置 山东省,东营市,城西北隅,257300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
孙武祠 | 孙武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孙武祠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西北,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该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关帝庙大殿为主体,内含4个融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仿宋式四合院。 南宋大殿位于广饶县城西北隅,建于南宋建炎二年,为“关帝庙”。原庙址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76米,有春秋阁、三义堂、戏楼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现仅存大殿一座,系关帝庙主体部分。这座大殿保持了宋代建筑特有的风格,系研究我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的珍贵资料。建国后此大殿维修过两次,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武祠系典型的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严整饬。正门座北朝南,为庑殿式建筑,大门内为孙武祠的南院,院山门洞内有一壁刻,系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维衍撰写的《孙武故里考简记》,上称根据《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等诸多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学者的勘察考证,确定孙武故里即在齐国古乐安城,乃今日之广饶县,“兵法千载,荣光乡里”。 院落正中矗立着一尊汉白玉孙武雕像,高3米,身佩宝剑,手持兵书,昂首挺胸,睿目远眺。两边厢房为卷棚式仿古建筑。南院与北院由一歇山式仿宋门庭相通。2005年9月6日至9月8日在东营市广饶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孙子国际文化节,海外华侨华人、著名企业家,中-界、史学界、社科学界著名学者等各界人士13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景点位置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月河路270号 |
营子遗址 | 营子遗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为一隆起的高地,呈椭圆形,长径是东北-西南向,为469米,短径是西北-东南向,为337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北贾沟从遗址东部由南向北穿过。据初步钻探调查,遗址文化堆积较厚,一般1.5—3.5米,采集到的标本既有上万年的兽骨化石,也有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蚌刀、蚌镰、骨锥、石铲、石斧、石镰、石凿、单孔石刀、双孔石刀、方孔石器、黑陶杯、纺轮、白陶、鬶等,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方孔石器为本地区所仅见,地方特色浓郁。 |
五村遗址 | 五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汉 |
柏寝台遗址 | 柏寝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柏寝台位于广饶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官乡桓台村南,西距乐安故城4公里,南面约0.5公里处是小清河,往西3.5公里是东辛公路。 柏寝台,据《汉书》颜师古注,是“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故而得名。柏寝台系以人工土筑而成。《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少君,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验其刻,果齐桓公器。”据此可知,柏寝台至迟建于齐桓公十年(前676),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 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侯的行宫。《左传》记载:经二十有六年(前516),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韩非子》中也有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述:齐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彗星现。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晏子春秋》中记载:“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又据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侯于此,故称桓公台。” 此台平面近似方形,1995年4月,广饶县博物馆对柏寝台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钻探和局部发掘,发现台基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2.7万平方米。此台自下而上均为夯筑,每层夯土厚约16厘米,东部较矮处有48层,约8米。夯层均匀,夯面平整,夯窝呈馒头形。从台周围的断面观察,台南面、西面有较大面积的修筑痕迹,夯层中有较多龙山、商周和汉代的陶片,据此可以判断,周围可能有龙山文化遗址或商周文化遗址;另外,还在台顶上采集到了不少战国至汉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纹砖等建筑构件。 相传,柏寝台最初高3丈,方圆10大亩(今40亩),台上殿宇壮观,松柏苍翠,是文人墨客的游览圣地。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侵雨蚀,烽火狼烟,然遗迹犹存。现台高约6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王镇 | 大王镇位于东营、淄博、潍坊三市交界地区,镇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36%。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环保型造纸工业基地——华泰集团,也有大规模速生林基地。东方花卉公司是国家中(二)型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组织培养、温室育苗、大田栽植到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和研发体系。8800平方米的花卉展销大厅为游客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 0刘集党支部旧址是山东省农村最早的4个党支部之一,珍藏于广饶县博物馆内的《0宣言》是全国最早的中文译本之一。目前,已建成有欧式风格的新世纪步行街、大王镇体育场、大王文化城、大王博物馆等景点,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业重中之重。 |
清河自然风景区 | 广饶县清河旅游区位于广饶县东北角,南靠小清河,北依支脉河,东临渤海湾,海岸线11.8公里,临河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是原盐、石油和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已形成了盐及盐化工、水产品养殖捕捞、石油开发、生物工程等产业群体,并逐步形成了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 |
西苑植物园 | 西苑植物园位于西苑小区南侧,总占地面积300亩,园区建设强调了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按照园林树的栽植位置建设了桃园、梨园、石榴园、梅园、柿子园等十几个风格独特的景观园区,苗木品种达100多类。公园内建有四角亭、蘑菇亭、座椅等建筑小品,设置了体育活动区、人工湖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疏林草地区等多个功能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
广饶县博物馆 | 广饶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早在1956年,广饶就组织开展了由县文化科负责、有省文物主管部门专业人员参加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并结合普查举办了文物展览。 每天11点半到下午1点半休息 地址:广饶县月河路27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灵湖度假村 | 灵湖度假村,位于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境内,占地面积6千亩,水面面积5千亩,库容1500万立方,平均水深2.5米,其水质良好;适合各种鱼类放养,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第二大平原水库。灵湖度假村北侧紧邻省级干线公路广青路,东西毗邻辛河路、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景点位置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丁庄冬枣采摘园 | 位于广饶县丁庄镇, 冬枣采摘园面积1.5万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园区依托万亩冬枣园、千亩苹果园、万米绿色长廊等资源优势,开发了冬枣采摘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商家慕名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