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宁 >> 金乡县 >> 王丕街道

王丕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弼 (226~249) 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弼(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弼出生于世代儒业之家,祖父王凯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兄,父亲王业为刘表的外孙,官至尚书郎。王弼聪颖过人,少年即享高名。据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甚为赞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前)。在何晏的极力举荐下,王弼担任了魏曹爽政权的台郎。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政权,曹爽、何晏被杀,王弼也受到了株连。同年秋,王弼患疠疾而亡,年仅24岁。在短暂的一生中,王弼通达超拔,勤奋治学,留下了《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他把《老子》哲学中“有生于无”的论题,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并做了彻底的唯心主-释。哲学史上称之为“贵无”派。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是王弼“贵无”哲学的纲,他以此构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宇宙观上,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体“无”的表现,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统一于本体的“无”之上。在运动观上,王弼主张“本”静“末”动,“无”静“有”动。他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注》十六章)。因而他强调要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不动、不变的主体,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这种主静论在哲学史上曾是反辩证法的一面旗帜,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认识论上,王弼提出了“得意在忘言”的思想。认为名言只是符号,真理不可认识。他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在自然与名教即玄学哲学与封建政治的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这种“名教本于自然”的玄学本体论较之之前流行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神学目的论,是哲学思维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和跃进。  王弼倡导的贵无论玄学哲学,很快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玄学从此代替了两汉时期的经学,统治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哲学论坛。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整个哲学界,而且还深刻影响了佛教、道教乃至后来的宋明理学。从我国哲学史的演变与发展上看,王弼玄学思想使我国哲学的抽象性大为提高。而且,以前的哲学以研究宇宙生成说为主,从玄学之后则以讨论宇宙的本体论为主。就这一意义而言,王弼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以上内容由"下过雨的天空"分享。]

满宠 (?~24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政治家。其嫉恶如仇、不避权贵、执法不阿的高贵品质及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世人所推重。  满宠18岁时,在本郡任督邮一职,督邮是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此时正值汉末大乱时期,军阀混战,豪强相争,各地的中小地主也纷纷建立乡垒坞壁,为害一方。满宠所在郡也有李朔等人“各拥部曲,害于平民”。(《三国志·魏书·满宠传》下引同)当时的太守命满宠纠举,结果使“朔等请罪,不复钞略”。满宠也因此被擢为高平(今山东微山县)县令。当时高平人张苞为郡督邮,此人为虎作伥,平时“贪秽受取,干乱吏政”,百姓对他十分痛恨。满宠听说后,决心为民除害,他趁张苞来到高平县时,率领吏卒将他抓住,“诘责所犯,即日考竟”。这种越职的行为自然不能为太守所容,所以考问完毕,满宠自己也弃官归家,这次事件,初次显现了满宠嫉恶如仇的个性。  在汉末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现在山东一带任兖州牧,为扩充自己的实力,他广招贤才。满宠就在这时被曹操辟为从事。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又任命他为许令。此时许已是东汉的新都,曹操挟汉献帝在此发号施令,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任满宠为许令,显示了曹操对他的厚望与器重。  任许令不久,曹洪(曹操堂弟)的宾客“数犯法,宠收治之”。曹洪一听这消息,立即写信给满宠,要他释放,但满宠置之不理。曹洪又把此事急速禀告曹操。满宠原以为难以抵抗,“乃速杀之”。曹操听说后却十分高兴,认为法律是针对具体事情而不管是什么人,肯定了满宠的做法。  满宠一方面严惩违法犯罪的权贵,另一方面又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绝不滥杀无辜。满宠在担任许令时,前太尉杨彪被收入县狱。杨彪的下狱,不过是因为受到曹操的猜忌,曹操想借满宠的手除掉杨彪,满宠严加审讯后回禀曹操说:“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曹操只得释放了杨彪。  这时袁绍在河朔一带势力十分强大,而在曹操手中的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南)原本是袁绍的起兵之地。袁绍的门生宾客在汝南各县中纷纷拥兵拒守,不接受曹操政权的管辖。曹操对此十分忧虑,便任满宠为汝南太守。满宠一上任便在汝南招募听命于曹操政权的兵士500人攻下了200多个堡垒,又诱杀了10多个不投降的将帅,汝南全郡很快平定下来。满宠把所得的2万户农民和2千名士兵,“令就田业”,恢复了被军阀破坏的生产。  满宠还具有高超的军事领导才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刘备占有了荆州江南四郡,孙权又伺机于东陲,形势十分危急。曹操再次调任满宠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这时汝南的形势十分严峻,关羽率兵包围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满宠与征南将军曹仁一起屯驻樊城拒敌。这时天下大雨,襄阳失守,樊城城墙又被大水冲垮多处。有人劝曹仁连夜撤走,但满宠坚决反对,认为当时还有条件守下去,而且一旦撤退,那么黄河以南的地方就很难再收回了。曹仁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久关羽就-退兵了。满宠因力战有功,进封安昌亭侯。  明帝即位后,进封满宠为昌邑侯,领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此地系南北矛盾的热点。太和三年(229年)春,有消息说吴国正准备进犯江北,孙权要亲自统兵。这一消息传来,豫州形势一度极为紧张,满宠此时表现得十分沉着冷静,他估计吴人如进兵江北,肯定要先袭击西阳(今河南光山西),于是在那里积极部署。孙权听说江北已有防备,便退回了军队。  合肥,是魏吴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满宠认为“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今安徽寿县),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是易攻难守之地,从长远考虑,“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以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这无疑是一项宏伟的战略,但一些头脑僵化的人却认为这是“示天下以弱”。经过反复论争,魏明帝终于批准了满宠的建议。青龙二年(234年)孙权亲自率领军队欲围攻这座新城,但却“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次年又率军10万,兵临合肥新城,“宠驰奔赴,募壮士数千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放风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大获全胜。满宠杰出的军事谋略与其执法严谨一样安定了魏国人民。  满宠一生,搏击豪强,执法不阿,并施展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努力为魏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他本人4次封侯,官至太尉,但他“不治产业,家无余财”,连明帝也称他“清忠俭约”。在汉末大乱的局面中,满宠的精神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以上内容由"逆风飞扬"分享。]

彭越 (?~前196) 汉初三大名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在辅佐汉高祖刘邦灭楚建汉中,功勋卓著,被封为梁王。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彭越出身渔家,以在巨野的湖泽中捕鱼为生。他为人机智果敢,重信守义,很受当地青少年们的尊崇。秦朝末年,秦始皇、秦二世兴土木、行苛政,残酷压榨劳动人民,举国上下,矛盾纷起;四海之内,民怨沸腾。陈胜、吴广以及项梁等相继起事反秦。这时,有人劝彭越也仿效他们,做一代英雄。彭越却道:“两龙相斗,胜负难卜,等等再说吧。”后来彭越见时机成熟,才从百余青少年之请,做他们的头领,揭竿而起。这是彭越军事生涯的开始。一日为将,他便显出果敢英锐的才华。起义的当天,彭越与众人约好次日晨起义队伍集合,迟到者斩。人们大多不以为意,届时竟有10多人迟到,彭越于是斩最后一人,设祭坛,号令众人。众人大惊,从此对彭越十分敬畏。  彭越从事军事活动的年代,正是楚汉相争剧烈的时期。当时,项羽拥大军40万,刘邦只有军士10多万人,力量对比悬殊。然而彭越却多次领兵支援汉王刘邦。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彭越率其军兵3万余人归汉,辅佐刘邦攻打楚国,不久,又连收魏地10余座城池,基本上平定了梁地(今河南东南部)。由于战功累累,彭越很想升为魏王,但刘邦却打算封魏豹,而拜他为魏相国。彭越因此抑郁不乐。尽管如此,在军事斗争上,他却从不懈怠。高祖三年,他曾率兵多次切断项羽粮道,使项羽军需补给瘫痪,人马困顿,连吃败仗。此后,他又攻下昌邑周围20余城,得粮食10多万斛,全部送给刘邦。可以说,彭越的英勇善战,几次使刘邦摆脱困境,奠定了胜利的基础。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战事不利,却又急于与项羽决战,于是遣使召彭越。彭越以魏地刚刚平定、恐楚军骚扰为由,拒绝出战。此时,刘邦又在固陵败给项羽一仗,内心十分焦急,就问计于张良。张良向刘邦道破了彭越封王的心愿,建议他向彭越和韩信委以封地,以调其军。刘邦依计而行,两人果然欣然从命。三路大军会合,在垓下围歼了项羽的军队。楚国灭后,彭越作为对汉朝有开国殊勋的大将,得到了从宋州以北到郓州以西,曹、濮、汴、滑诸州的封地,并被立为梁王,都定陶。  大业初定,彭越不免有些居功自傲,有些骄矜、懈怠。他每年都按时去陈地和长安朝拜刘邦,但忽略审时度势;他才智过人,却不善防范异己。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秋,陈豨反叛朝廷,刘邦亲率军队讨伐,过邯郸,向彭越调兵。彭越称病不去,刘邦大怒,要制裁他。他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想面见刘邦请罪。其部将扈辄认为这是刘邦兔死狗烹之计,万万不要自投罗网,不如趁早反了算了。无奈彭越听不进去。这时,有人因受彭越责罚而逃往长安,向刘邦告发他与扈辄想谋反。刘邦于是派人传彭越。彭越竟去。然而果然就如扈辄所言,立遭逮捕,囚于雒阳。后来,还是刘邦念其功高,仅将他贬为平民,发往四川青衣县居住。彭越行至华州,路遇吕后,便哭诉自己无罪。吕后假意答应替他说情,将其带回雒阳。但却劝说刘邦不可养虎遗患,应尽速将彭越杀掉。彭越于是身首异处。  彭越起于寒微,喋血-,一生征战,半世英武,有大功于刘汉王朝,却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落了个悲剧结局。这个结局,在那个时代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  [以上内容由"555444555"分享。]

仲长统 (180~22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20多岁后,游学于青、徐、并、冀之间。他性情倜傥,敢于直言,不拘小节,被时人称为“狂生”。一些州郡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称疾不就。到汉献帝时,尚书令荀或闻其名声,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  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昌言》之中。《昌言》是一部政治思想杂论集,共34篇,10余万言。后大部分散失,所存者不足十之一二,散见于《后汉书》、《群书治要》、《齐民要术》等书中,有辑佚本。  在《昌言》中,仲长统十分重视研究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注重“人事”的作用,否定“天命”“上帝”对社会历史的主宰作用。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反对将自然现象与人间吉凶附会起来,强调“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认为“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群书治要》)。  对于社会危机的根源,仲长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社会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的形成和划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的享乐腐化,以及他们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他说:“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骋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荒废庶政,弃亡人物,……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仲长统把社会历史的发展概括为“乱世”——“治世”——“乱世”,他用春秋至汉末近五百年的历史发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他还用社会的原因来分析“治”与“乱”的原因,而不是用超社会、超自然的“天命”来解释。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仲长统认为,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用不着求“天”问“神”,只要考察现实社会的实际经验,从中找到“损益”的答案就行。他主张一切治理社会的措施、法律,凡是对时代有利,对现实生活有效的,就说明它有采用和存在的价值,就必须坚持,相反的就应当放弃和反对;对过去行之有效的,而现在已经失去作用的,就必须改变,如果已经改变而还不如从前的,就应当仍然恢复原来的东西。这种以现实的实际效果决定政策的取舍的观点,对于打破神学迷信的支配产生了积极影响。  清代的严可均在评价仲长统时说:“然其闿陈善道,指抲时弊,剀切之忱,踔厉震荡之气,有不容摩灭者。缪熙伯方之董(仲舒)、贾(谊)、刘(向)、杨(雄),非过誉也”。(《全后汉文》卷八十八》)。清人马国翰也说:“其言时事,切中利弊,缪熙伯以董、贾、刘、杨拟之,洵非溢美”(《玉函山房佚书》第十一函,第五十四册)。  然而,仲长统的政治思想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由于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使他理想破灭,信仰动摇,并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产生了怀疑。在极度苦闷之中,他便想超尘拔俗,避世高蹈,《后汉书》说他“常以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减,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论之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消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贵,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后汉书》仲长统本传)。  总之,仲长统对东汉末年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广泛而深刻的,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习各个方面;从专权擅政的外戚、宦官,到贪欲昏聩的皇帝,他都顺笔予以抨击。他把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愚主”,而希望明君贤臣改革弊政,实施正确政策,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但是,黄巾大起义的风暴,以及变乱相继的政治现实,又使他看不到本阶级的真正出路,因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其思隐居避世、慕老思玄,即这种心态的反映。  [以上内容由"襄阳人家园"分享。]

檀道济 (?~436) 十七史百将传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随主征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檀韶的弟弟。从小父母双亡,在居丧期间十分重礼。事奉兄姊以和蔼谨慎著称。  宋武帝刘裕创业之初,成为刘裕的建武将军参军事、转官征西将军参军事。后讨平鲁山,擒获桓振,授官为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因为有帮助刘裕扩大势力建有功勋,封为吴兴县五等侯。卢循造反之后,群盗纷纷起事,郭寄生等聚集在作唐,道济受命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讨伐平定了他。其后跟从刘道规讨伐桓廉、苟林等,率领督厉文武官员,身先士卒,所到处敌人多被打败。后徐道覆来攻,刘道规亲自出来抗战,檀道济的战功居多。升迁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任太尉参军,拜为中书侍郎,转官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的功劳封爵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官太尉主簿、咨议参军。豫章公刘裕长子刘义符为征虏将军镇守京口时,檀道济是他的司马、临淮太守,又担任他的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后又任他的征虏将军司马,加号冠军将军。  公元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从淮河、肥水出发,所到各城都纷纷投降。进而攻克许昌,俘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将杨业。到成皋,南燕兖州刺史韦华投降。直进洛阳,南燕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洗归顺。拔城破垒,共俘获四千余人,有人建议应该都处死后把尸体堆在一起成为京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全部释放遣散回家。于是各少数民族感激和欢悦。相聚前来投奔的人很多。接着道济又攻据潼关,与其他军队一起攻破姚绍。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刘义符将去镇守江陵,又任檀道济为他的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号征虏将军,升迁为宋国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支持废帝  刘裕称帝,檀道济转官护军,加散骑常侍,兼领石头戍事。准许他直入殿省。又因他辅佐创业的功劳,皇帝改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官为丹阳尹,护军不变。  后又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公元423年(宋文帝景平元年),北魏鲜卑军队在东阳城包围了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告急。朝廷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未到东阳时,鲜卑军队已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擅道济正要出追,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经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后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为平民,以此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等人打算废少帝刘义符,立刘义隆,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把这计谋告诉他。将实行废立的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这一夜谢晦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他。废刘义符后,太祖刘义隆还未到,檀道济入内守朝堂。宋文帝即位,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给鼓吹乐队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但檀道济坚决辞去。又增加督青州、徐州的淮阳、下邳琅讶、东莞五郡诸军事。  后谢晦起兵造反,在讨伐谢晦时,到彦之战败,退保隐圻,刚好道济率领军队赶到。谢晦军本来以为檀道济与徐羡之一起被杀,忽然听到他上来,人心动荡害怕,不战自溃。谢晦事平定后,升为都督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不变。公元431年(宋文帝元嘉八年),到彦之北伐鲜卑,已平定黄河以南,不久重新失去,洛阳金墉、虎牢都被敌人占领,北魏军逼近滑台。朝廷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讨。军队到达东平寿张县,遇到鲜卑的将领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统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起进击,大败北魏军。转战到高梁亭,鲜卑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前后迎战,檀道济分别派遣段宏及台队主沈虔之等设奇兵出击,当即斩杀悉颊库结。檀道济进军到济水上,-二十余日,前后数十次交战,鲜卑军队人数众多,结果滑台被北魏占领。檀道济在历城保全军队而返回。   忠而被疑  檀道济因在前刘裕一朝立功,威信名望特别高,左右及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有才气,因而朝廷怀疑,对他不放心。宋文帝生病多年,屡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怕皇帝驾崩后,檀道济不可控制。  公元435年(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病更重,刚好鲜卑在边境上进犯,就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到来时,宋文帝病已好转。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春,朝廷将要派檀道济回镇,突然宋文帝又发病,再召檀道济回到饯行的道路上,于是把他逮捕交给掌刑狱的廷尉。诏书说:“檀道济赶逢时遇,在过去受到了皇恩,他得到的宠幸和厚待,无人能及。但他不对这特殊的恩遇有所感动,去想报答其万分之一,反而凭空怀疑和存有反心,而且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元嘉以来,猜疑多结,不义不亲的心,附下欺上的事,已经为大家所知道,暴露无遗。谢灵运叛逆明显,但他却赞同他的邪说,常为他隐瞒。还偷偷散发财宝货币,招诱狡猾之徒。逃亡的人前来投奔的越来越多,日夜窥测谋划,想要达到这非望的目的。镇军将军王仲德去年入朝,多次陈说此事。朕因为他位居台鼎高位,预先赏赐封土,希望弥补互相的缝隙,使他或许能革面洗心。可是他怙恶不悛,终于发动反叛,因为朕生病,就规划实现其阴谋。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了解了他的全部阴谋,向我密报。对天子和父母的叛变,刑罚是不能赦免的。何况罪孽之深,像他这样严重。便可逮捕交付廷尉,按刑处斩。此事只限于首恶,其余都无所追究。”于是下令逮捕檀道济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都在廷尉处斩首。又收捕司空参军薛彤到建康处死。派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到寻阳,收捕檀道济的儿子檀夷、檀邕、檀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斩首。薛彤、高进之都是檀道济心腹,勇敢而有武力,当时人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起初,檀道济见人来逮捕,脱下头巾掷到地上说:“这是破坏你的万里长城!”檀邕之子檀孺被宽宥,到孝武帝时,任官奉朝请。 死于公元436年4月9日。   主要成就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出降。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刘裕死后,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反击,击溃了到彦之等部,刘宋前线部队一片混乱,很多地方纷纷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  [以上内容由"blueblue"分享。]

鲁峻 (111~17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鲁峻(111~172),字仲严,山阳昌邑(今金乡县西北)人。其先祖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公(姬旦)是文王第四子封于曲阜,国号为录。周公因辅佐王事,派他长子伯禽代他就国,成为鲁国始祖。鲁峻自幼在父辈们的教育培养下,笃学至诚,勤勉有加。修温和善良之德,行品德高尚之操,认真学习研究《鲁诗》。同时,精通《严氏春秋》。初举孝廉,任为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丞。后任东郡顿丘(今河南浚县北)县令。后任九江太守,除残酷之刑,行守法之道,统政数载,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受到人们的称赞,把他比作西汉大臣黄霸(曾任颍川太守、御史大夫、丞相等职)、召信臣(西汉水利家)歌颂之。后历任太尉长史、御史中丞。汉桓帝延熹七年(164)二月,担任司隶校尉。于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卒,中年62岁。  他的门生汝南昭陵干商朝、沛国谯郡丁直等320人,追昔忆往,乃敬告神明,谥鲁峻“忠惠父”,并立石铭刻纪念之。  [以上内容由"想说两句"分享。]

丁恭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丁恭,字子然,东汉经学家,山阳郡东缗(今金乡县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他学识渊博,教义精明,居家授徒常有数百人,在地方威望很高。  公元25年6月,光武帝刘秀即位,建立东汉政权。建武初年,丁恭出仕做官,任谏议大夫、博士。光武帝对他的学问非常崇拜,十分信任。建武十一年(35)迁少府,官列九卿之一。  丁恭潜心研究公羊严氏春秋,精辟独到,各地诸生从远方来学习的数千人,当世成为大儒。建武二十年(44),丁恭拜侍中祭酒、骑都尉,与侍中刘昆(梁孝王之后)俱在光武帝左右,每事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后卒于官邸。  [以上内容由"人生能有几回笑"分享。]

度尚 (117~166) 东汉八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度尚(117年—166年),字博平。山阳郡湖陆(今山东金乡西)人。东汉时期名将、“八厨”之一。  度尚出身寒微,少时不修品行,后为郡上计吏,又任郎中。出任上虞县长,他为政严峻,但却深受敬仰,被百姓呼为神明。任文安县令时,接济遭到灾荒的百姓。  公元162年(延熹五年),升任荆州刺史,在平定荆州的叛乱中功勋卓著,因功受封右乡侯,迁任桂阳太守。最后任辽东太守,击破扰境的鲜卑。延熹九年(166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有传。  [以上内容由"蓝色★海岸"分享。]

郗超 (336~37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郗超(336—378年),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人,东晋大臣。   郗超的祖父是东晋名臣郗鉴,父亲是郗愔,郗超是郗愔的确良长子。自幼“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晋书·郗超传》)。郗愔信道教,而郗超则信佛。郗愔好聚敛,积钱数千万,曾开库任郗超所取。郗超生性好施予,一日之内,将钱全部散与亲故。   永和元年(345年),郗超被辟为抚军掾。兴宁元年(363年)五月,桓温升为大司马,郗超也被升为参军。桓温为人英气高迈,所以很有少能被他推崇的人,在与郗超交谈后,对其却非常钦佩,常说郗超深不可测,遂倾意礼待,郗超也和桓温结下深交。时王珣为桓温主簿,也为桓温所倚重,所以府中人常说:“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晋书·郗超传》)。髯指郗超,短指王珣。   最能体现郗超军事才能的是桓温伐燕之役。在太和二年(367年)五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病死,桓温准备趁机伐燕。太和四年(369年)三月,桓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讨伐前燕。时郗愔所领徐州,其民多劲悍,为精兵所聚之地。桓温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晋书·郗超传》),很不愿意让郗愔居于京口。这时,郗超让郗愔写信给桓温,自称老病,不堪军旅,请桓温统率自己所领之兵,并乞闲职自养。桓温见信大喜,即刻转郗愔为会稽太守,自己并郗愔之兵,又自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实力大增。   四月,桓温亲率步骑5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开始北伐。郗超认为:“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桓温不听。六月,桓温军至金乡(今山东嘉祥南),适逢大旱,河床干涸,水运断绝。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在钜野(今山东巨野北)开挖运河300里,引汶水和清水(古济水自钜野泽以下别名清水)会合。桓温率水军从清水进入黄河,船舰绵延几百里。郗超又建议:“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能决战,呼吸可定。设欲城鄴,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但恐此计轻决,公必务其持重耳。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晋书·郗超传》)。桓温仍不纳,继续挥军伐燕。果然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为燕将慕容垂所败,狼狈逃回。   桓温经此惨败,深为惭愧。太和六年(371年)正月,桓温攻克寿春,问郗超:“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郗超回答:“未厌有识之情也”(《晋书·郗超传》)。桓温负其才力,久怀异志。其北伐本意是欲先立功河朔,然后还受九锡,渐窃朝柄。既有枋头之败,威望顿减。所以才有此一问。晚上,郗超至桓温营中,对其说:“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晋书·郗超传》)!桓温素有野心,遂纳其策,遂定废立之事。   由于海西公司马奕(366—371年在位)平素谨慎,没有过错,桓温与郗超商量,乃诬海西公有阳痿,是太监之身,并说海西公使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与美人田氏、孟氏私通,生下三子,将要冒充皇子建储为王,改变皇家血统,倾移皇基。   十一月,桓温率军从广陵返回姑孰,半路止军于白石(今安徽当涂西),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海西公帝位,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改年号为咸安,司马昱是为简文帝。简文帝诏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郗超被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时郗超因为与桓温的关系,朝中大臣皆畏之。谢安曾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谒见郗超,到晚上还未能入见,王坦之欲去,谢安说:“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晋书·郗超传》)!由此可见郗超的权势之大。郗超一直是桓温的谋主,谢安和王坦之见桓温时,郗超卧在帐中窃听他们的谈话。恰巧这时来一阵风把帐幕吹开,谢安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晋书·郗超传》)。   太元二年(377年)十二月(阳历为378年),郗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郗超是桓温的党羽,而其父郗愔则忠于晋室,郗超临死时,为了不让郗愔伤心,便取出一箱书,对门生说:“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伤愍为弊。我亡后,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晋书·郗超传》)。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哀悼成疾,门生便将书交给郗愔,郗愔一看,里面写的都是郗超与桓温密谋的事,郗愔大怒说:“小子死恨晚矣”(《晋书·郗超传》)!从此不再哭泣。  [以上内容由"riririri"分享。]

王杰 (1942~1965) 革命烈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杰(1942—1965)金乡县城郊乡华固村人。1957年,家乡受水灾,他不顾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每周日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义务算帐。1961年,应征入伍,在解放军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3年2月21日,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 。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事事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在施工爆破中,他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坚持抡大锤, 胳膊累肿了,手上磨起血泡,也从不叫苦。是年8月27日,随部队到河北抗洪救灾。抢险中别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两捆;在抢运被淹的木材时,不熟水性的他却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这一年他被评为五好战土,荣立三等功。1964年1月, 被提任为副班长,后任班长。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青年人要象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任爆破手期间,他不浪费一寸导火索,决心“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接过来,传下去”。1965年初,其母复发心脏病,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迟连里安排的假期。1965年7月, 奉命到江苏省沛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14日,在训练时0发生意外0,在紧急时刻,他毅然扑向炸点,用身体掩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 英勇牺牲。9月16日,某坦克师和徐州党政机关干部、群众7000余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后,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27日,-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均发出向王杰学习的通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王杰同志学习。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其故乡华固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修了纪念馆。  [以上内容由"东风宣传部"分享。]

满长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满长武,三国时期人物。魏国重臣满宠之孙,满伟之子。身长八尺 ,年二十四,任大将军司马昭掾。  甘露五年(260年)高贵乡公讨伐司马昭之时,满长武驻守阊阖门。他的姑父司马干(满伟之妹嫁于司马干为妻)想要进入掖门,奔赴事发现场,被满长武拦住了。同样被拦住的还有参军王羡。  后来满长武遭王羡谄毁,为司马昭所恨,被考讯杖死,当时的人们都为他感到冤屈。满伟也受儿子的冤案牵累,贬为庶民。  [以上内容由"李晓明"分享。]

伊籍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伊籍,字机伯,生卒年不详,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年少时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伊籍亦有跟随。随后刘备和刘璋双方决裂。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  人物生平  追随刘备  伊籍,字机伯,是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伊籍与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是同乡,从年轻时便依附于刘表。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因为遭到曹操的攻打,于是前往荆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投奔刘表。 刘备在荆州期间,伊籍经常拜访刘备,托请刘备照顾。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去世 ,伊籍于是转而投靠刘备,跟随刘备南渡长江,后来又跟随刘备进入益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创制蜀科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进入成都(今四川成都),自己兼任益州牧,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 ,伊籍所受到的待遇仅次于昭德将军简雍和秉忠将军孙乾等人。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后,升任伊籍为昭文将军。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科》,《蜀科》是治理蜀汉所用的法律,《蜀科》中的条列律令都出自这五人之手。   趣闻轶事  有一次,刘备派遣伊籍出使东吴,吴主孙权听说伊籍很有辩才,想用言辞挫败他。伊籍刚进殿入拜行礼,孙权对他说:“你侍奉无道之君很辛苦吧。”伊籍当即回答:“一拜一起,谈不上什么辛苦。”伊籍的随机应变之敏捷,大都与此类似,孙权对他的回答十分惊异。  [以上内容由"游牧人"分享。]

秦士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秦士奇,字公庸,山东金乡人,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出众,性情疏隽,以节操自持。山东金乡县城东关小街子人。明末官员。  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授昆山县知县。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党羽在各地为其建立生祠,士奇拒绝执行,称病封印,被囚禁半年之久。熹宗驾崩后,魏忠贤倒台,士奇方得以归里。  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开始清算阉党,各地不拜魏祠者被重新起用。同年,士奇补获鹿知县,次年二月调顺天府固安县。任内赈济饥民,修筑城池,颇有政绩。因得罪锦衣卫,被诬陷获罪,革职遣返。士民含泪相送。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史可法镇守扬州时,延揽天下人才,士奇曾前往相助。抗清失败后,归隐山林,不谈时事。  [以上内容由"XFGJBUS"分享。]

韩炳宸 (1898~1939)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韩炳宸(1898—1939),字星坦,金乡镇高庄人。 国民党追赠陆军少将。行伍出身。历任国民党山东即墨县民团大队长、副旅长、保安副司令,国民党山东省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1月9日,奉命率部狙击从平掖等地进犯莱阳的日军,在莱阳西部竞庄与敌展开激战,血战中腹部中弹,壮烈殉国。  20岁应募投军。  1929年经表兄李友渔介绍到即墨县警备大队,后被提升为高密县警备队大队长。  七七事变,他又回到了即墨县城,秘密组织队伍,成立了“即墨县抗日游击队指挥部”,自任指挥,并接受国民党鲁东行署领导,以抗日为名,扩充实力,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编成两个团,号称“韩部”。  1939年他与山东省第十三区保安司令赵保元合并,被编为保安第二旅,黄爱君任旅长,他擢升为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率部北上莱阳抗日。  1939年11月10日拂晓,韩部抵达莱西郭家庄一带,正面阻击日军。他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全体将士同仇敌忾,英勇顽强,视死如归,顽强地守住阵地拒敌于太平山高地之下。日军凭借着强大的炮火,疯狂地向韩炳宸阵地轰炸。韩部官兵伤亡惨重,营长负伤,4个连长阵亡。此时,韩炳宸怒不可遏,二目圆睁,脱下上衣,手举匣枪,率众杀向敌群,不幸身中数弹倒下,仍裹伤指挥战斗,将敌压制在埠沟上,直至主动撤退,在被送往莱阳途中,因伤势过重而殉国,年仅39岁。  后代有:女儿:韩学琴 外孙:徐建刚,徐建强 重外孙:徐葓伽  [以上内容由"blackcow409"分享。]

王丕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王丕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