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武氏祠 | 武氏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武氏祠 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筑物,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1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后壁正中龛。现存16石,即原“前石室画像”12石,“后石室画像”4-5二石,“孔子见老子”1石,供案1石。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大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17石,即原“左石室画像”2-9八石,后石室画像1-3与6-9七石,残脊石1,花纹条石1,内容布局亦类前室。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此专设文物保管所。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1981年蒋英矩在进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的确证。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筑物,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1石。 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 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后壁正中龛。现存16石,即原“前石室画像”12石,“后石室画像”4-5二石,“孔子见老子”1石,供案1石。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大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17石,即原“左石室画像”2-9八石,后石室画像1-3与6-9七石,残脊石1,花纹条石1,内容布局亦类前室。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 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此专设文物保管所。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1981年蒋英矩在进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的确证。 |
曾庙 | 曾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庙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23公里南武山南麓的曾子故里。 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当时仅有正殿、寝展、东西庑、戟门各三间。次年,又于庙右创建莱芜侯祠三间。明-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因庙制简陋,秦请扩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庆年间,曾庙两次毁于战火。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五经博士曾承业秦请重修,当年九月动工,年底竣工。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清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等年间多次进行修缮。 曾庙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曾庙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通长23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庑、亭、堂70余楹。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 曾庙大门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为四柱三楹石质建筑。中坊为四柱冲天式,上饰承露宝瓶和朝天吼,上镌“宗圣庙”;西坊镌“一贯心传”,皆为遒劲的楷书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伟的照壁。宗圣门是曾庙的正南门,为三间悬山式建筑,长12.08米,宽8.06米,高7.5米,门扉六扇,阀阅六只,绿瓦履顶,饰螭吻,跑兽。在三坊、照壁的衬托下,显的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宗圣门内为第一进院落。院两侧“景圣门”和“育英门”东西相对,均长9.5米,宽6米,高5米,为三开间悬山式建筑。戟门是曾庙的二门,长11.8米,宽8米,高7米,建筑形式与宗圣门相同。古代,宗圣门、戟门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迎神时开启,平时前往曾庙竭拜的-人等只能从景圣门、育英门及戟门两侧的角门出入。 宗圣殿坐落于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华似锦,宏大华丽。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门前两根平雕云龙,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艺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门窗,镌扣成梅花锦式,巧夺天工,精美秀丽。顶履绿瓦,大脊游龙蜿蜒,跑兽千姿百态,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绘盘龙,八角藻井中,雕龙含珠,其势欲腾,殿门上悬“道传一贯”巨匾一面,遒劲的楷书大字为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大殿正中透雕龙凤的神龛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衮服,双手执圭,独具儒家宗师风范。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轲陪祀。 殿前附建月台,高1.5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3.8米,四周围以雕工精致的石栏,是祭祀活动的场地。古代,每年春秋两季次丁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东西庑位于宗圣殿前,东庑原祀有曾子弟子阳肤、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孟仪的木主;西庑祀有乐正子春、沈犹行、单居离、公孟子高、子襄的木主。 寝殿位于宗圣殿后第三进院落中部,为五脊歇山式,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1966年倒圯。三省堂为曾庙东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正南门为“慎独门”,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独也”之语。三省堂是为纪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斋居所、神庖等建筑,清末倒圯。 莱芜侯祠为曾庙西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参之父曾点的祠堂。正南门为“咏归门”,典出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门”之语。莱芜侯祠大殿“莱芜侯殿”为五间歇山式建筑,三踩抖拱,顶覆绿瓦,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8米,殿中祀曾点彩塑。殿前附有月台。殿后原有曾点寝殿,早期倒圯。殿前报功祠与崇德祠东西相对,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报功祠祀曾子长子曾元及妻高阳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颜氏。 中兴亭位于戟门左前方,两檬歇山式建筑,为曾子六十二代孙曾业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为保护“重修宗圣庙碑”而建。巨大的“重修宗圣庙碑”,详细记述了明万历七年扩修曾庙及翰博中兴的经过,曾氏后裔称此碑为“中兴碑”,称碑亭为“中兴亭”。1966年,石碑、碑亭均遭破坏,1985年修复了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御书“宗圣曾子”赞,派-到曾庙祭曾立石。乾隆御碑原保存在三省堂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曾子六十九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尊迁立于宗圣殿前,并建亭保护。碑亭为重檐攒尖式,覆黄瓦,七踩斗拱,堂皇富丽,1966年遭破坏。2003年,由曾宪梓博士捐资修复。 涌泉井为曾子六十九代孙曾毓尊于乾隆四十九年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父亡“泪如涌泉”而建。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镌“涌泉井”三个楷书大字。 2006年曾庙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参 (前505~前435)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为维持生计,他跟母亲一道,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清…… 详细++ 曾参 (前505~前435)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为维持生计,他跟母亲一道,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清…… 详细++ |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墓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将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石刻为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石刻建筑。又称武梁祠、武氏祠。在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北。现存双石阙、1对石狮、2通武氏碑和4组零散的祠堂画像石,雕刻精 美,刻技娴熟,系珍贵的历史资料。 武氏墓相当于东汉桓、灵帝时期(147~189)。除石阙外,诸石祠于宋代以后倾圮。其中的“武梁祠”画像,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录其部分榜文、图像于《隶释》和《隶续》,始以“武梁祠画像”名之。清乾隆年间,黄易等人掘出祠石,当时认为有4座祠堂,即武梁祠和根据武梁祠位置定名的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经筹划保护,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绕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此后好事者陆续将零星汉画石增置祠内,并且拓墨流传,中外书刊广为著录,毕沅、瞿中溶、容庚等作了专门的考证和著录。1941年,美国学者费尉梅根据画像拓层对祠堂进行复原,但未能解决全部祠石的复原。198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原石全面考察,重新对武氏祠进行配置复原,确证包括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3座祠堂,不存在后石室。 。 石阙与石狮 石阙与石狮原为武氏墓地神道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圆雕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 武氏碑 宋代以来金石家累有著录。武梁碑、武开明碑早佚,现存武斑碑、武荣碑。武斑碑作圭形,额有圆穿,高2.10米。 武氏祠堂 武梁祠原为单开间悬山顶石构建筑。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1石。祠内墙壁和屋顶上都刻满画像。三壁上部罗列历史故事,和祥瑞画像最丰富,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其旁皆有隶书榜题。 前石室原为双开间悬山顶石构建筑,后壁正中有龛。现存16石,即原“前石室画像”12石,“后石室画像”4-5二石,“孔子见老子”1石,供案1石。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乐、庖厨、仙灵神话,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前石室车骑画像有大量榜题,与武荣碑所记经历多相吻合,一般推定祠主为武荣。 左石室原形制与前石室相同,现存17石,即原“左石室画像”2-9八石,后石室画像1-3与6-9七石,残脊石1,花纹条石1,内容布局亦类前室。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 石刻艺术特点 武氏墓群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压地隐起,既保持了平齐的壁面,又使画像跃然而出。物像外石面留有整齐细密的竖线凿纹。构图分层分格组合,层次井然。 这批石刻艺术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
青山寺 | 青山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惠济公庙原名焦王祠,据旧嘉祥县志记载:“武-南,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宏农陕县(今河南陕县),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 焦王祠始建年代无考。据元东昌教授赵衡正《重修惠济公庙碑记》记载:“庙左有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碑,碑毁无考,右立晋永安颂,文字剥落难辨……”。1102年(宋崇宁元年)封焦王为宁应侯;1121年(宋宣和三年)改封为惠济公;次年,重修焦王祠,改称惠济公庙。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存规模。因祠庙位于青山,故群众习惯上称之为青山寺。 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别具一格。崇宇高阁,掩映于古树翠柏之中,景色颇为壮观。从山下望去,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有6个层次,即:泰山行宫坊、三门、惠济公大殿、寝殿、泰山行宫、玉皇庙。在惠济公大殿两侧,还有白玉宫、享殿、子母殿、万佛阁、关帝庙迎客厅等附属建筑。 泰山行宫坊位于青山脚下,明朝世袭鲁肃王朱寿镛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修建,是一座仿楼阁式的三门石质建筑。中门内外两侧4个石狮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门额外刻“泰山行宫”,内刻“云林胜槩”,运笔健劲有力。两侧门门额上皆雕有浮龙、麒麟等图像,刀法娴熟,惟妙惟肖。整个坊顶均仿木质建筑形式,石雕斗拱、歇山顶、鸱吻、瓦垄、瓦当……,特别是中门门额上面一组“明鲁王晋见焦王”的浮雕,主、宾、仆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整个牌坊堪称一组格调和谐、技艺精湛的艺术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泰山行宫坊向东有一条山路,直通三门。三门是惠济公庙的大门,重修于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为灰瓦硬山式建筑。中门三间,两侧甬门各一间。 惠济公大殿 是青山寺的主体建筑,建于1米高的石台之上,1334年(元至正三年)、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两次大修。大殿面阔5间,南北长17.3米,东西宽6米,高约9米。五脊歇山顶,彩绘斗拱,绿瓦霞帔,巍峨壮观。前檐下4根高大石柱,通体平雕花卉。大殿内雕梁画栋、壁画附饰,高大朱漆雕龛中原有高达2.5米的惠济公金色塑像。大殿前有1929年修建的龙头碑一座。在碑前砌八角形玉液池,其外接圆直径3米,雕砌以石栏。 大殿后有山泉一眼,题名“感应泉”。泉水经殿底暗道,由碑底部之龙口中喷涌而出,常年不息,如珠似玉,纷纷泻入玉液池中,久雨不溢,常旱不涸,池水如碧,清澈见底。泉、池以殿相隔,如不留意观察,人们多不知泉由何来,池水何去。这一奇幻景致,既是天工,又是建造者的匠心独具。雕凿精致的龙头碑两侧,镌有一幅“山色霭霭人间胜地;水声潺潺世外洞天”的楹联;碑的北侧,刻有清末进士王俊卿题“青山十八乐”诗十八首。大殿两侧皆配以五间,连同三门,围成一个小院落。院虽不大,但曲雅秀丽,院内碑石婷婷,泉流潺潺;苍松遒劲,翠柏参天。奇景异致,吸引游人留连忘返。 寺内其它景点还有: 白玉宫,位于三门右侧,为单间二层楼阁,内祀《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建于清末。 子母殿,又名奶奶堂。位于惠济公大殿北,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建,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祀送子娘娘。 迎客厅,位于惠济公大殿南跨院内,四间厅堂式建筑。厅前配以嘉兰修竹,清静淡雅,是旧时主持僧人居住和来游的-、雅客休憩的地方。 万佛阁,在迎客厅东边,是三间两层硬山式楼阁,其中塑有众多佛像。 关帝庙 在万佛阁北,三间硬山式建筑,祀三国时关羽。 寝殿,穿过惠济公大殿,绕过感应泉,沿两侧石砌台阶,便至寝殿。寝殿三间建在高出于大殿的山崖之上,内有惠济公及其两位夫人的塑像。 玉皇庙 建于青山绝顶,斗拱飞檐。庙内祀玉皇大帝。从山下望去,绿树簇拥,烟霭缭绕,势欲腾空。 青山南北逶迤数里,除青山寺外,还有法云寺、普兴寺等古刹。山上古木郁郁葱葱,数以万计;加之众多果林,春日花气袭人,秋日林果飘香。真可谓山不高而秀,林不深而幽。 |
武翟山村 | 纸坊镇武翟山村位于嘉祥县城南12.8公里,纸坊镇驻地东偏南3.3公里,武翟山之阴。北紧靠济宁机场。全村耕地108公顷,351户,1335人。武翟山附近有人类居住始于商代。时商贵族武丁后裔便在此聚族而居,直至东汉末年。因为武氏家族居此,所以临近的山取名武宅山,后演变为武翟山。后人在此立村,村名也取名武翟山。 紧邻机场为发展旅游特色村提供了少有的优越便利条件。济宁机场辐射济宁、泰安、枣庄、菏泽、商丘、濮阳、淮北以及苏北等苏鲁豫皖四省八市近4000万人口,是山东省重要的、鲁西南唯一民用航空港。机场的开通对于改善鲁南、鲁西南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陆路、水路、空运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济宁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济宁曲阜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青岛六大枢纽航线,初步构建起连通国内热点城市的航空网络,随着其他计划航线的陆续开通,济宁机场正逐步发展成为孔孟之乡与外界连接的空中桥梁。武翟山村北紧邻济宁机场,仅一路之隔。 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特色村提供了基础。武翟山村北有武氏墓群石刻,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墓群石刻是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的石刻建筑,现保存阙室、武氏祠画像石陈列室和西长廊共三个陈列室。主要文物有46块画像石、汉碑两块、清碑11块,石狮、石阙各1对,碣1块;另外,嘉祥县出土其它画像石77块、隋碑1方、清墓志铭4盒、黄庭坚书法刻石(明)4块。其家族墓地形成,当在东汉晚年的桓、灵时期。武氏祠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仙人、祥瑞灵异等多类题材,是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珍贵资料。特别是刻画帝王圣贤、孔门弟子、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等历史故事题材的画像,内容众多而集中,且画像旁有文字榜题,反映当时社会宣扬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武氏祠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为减地平面线刻,物像外留有细密平行的凿纹。这种压地隆起的技法,既保持了平齐的壁面,又使画像跃然而出,凝重醒目,细腻生动。其中一对石狮,昂首扭颈前视,张口怒目,造形逼真,主要骨架甚至毛皮刻线均清晰可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狮,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日寇侵华时,曾在翟山村制造了一起震惊鲁西南的惨绝人寰的大血案,史称“武翟山惨案”。当时仅500多人的村庄,就有127人被残酷杀害,上有75岁的老人,下有13岁的儿童。 武翟山村南有紫云山、武宅山。山上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全山被果林覆盖,主要有桃树、杏树、柿子树、核桃树等,是游客采摘活动的好地方。村内保存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石质古民宅,极具地方特色。村南有洙赵新河水系。全村环境优美,街道整洁,民风淳朴,村风文明。 地址:纸坊镇武翟山村位于嘉祥县城南12.8公里,纸坊镇驻地东偏南3.3公里 配套服务设施: 可就餐,人均消费60元/人,无客房,有停车场所。 |
南武山西村 | 现有农业用地1280亩,其中小麦、玉米1000亩,园地30亩;林地面积181亩,蔬菜面积50亩,其中塑料大棚19亩。2010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南武山西村主要景点是曾子庙。曾子庙位于村西,南武山之阳,是祭祀曾子的祠庙。初称忠孝祠。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载,南武城“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前425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其后修建情况不可考。明正统九年(1444年),嘉祥教谕温良“以兹庙倾圮,奏请修葺,诏赐俞允”,于次年重建,称宗圣公庙,以后又多次重修。明嘉靖后改称宗圣曾子庙。明清之际对曾子庙墓多次重修、维修。2003年曾宪梓先生捐资重修后焕燃一新。曾子庙为古代官式建筑群体,明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9808平方米。建筑布局分左、中、右三路,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宗圣殿位于中轴线中部,共有殿、庑、堂、亭等各式建筑物30余座,80余间。庙内还保存古柏350棵,明、清等碑刻20余座。1992年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嘉祥县城南满硐乡政府驻地北 配套服务设施: 可就餐,人均消费80元/人,无客房,有停车场所。 |
嘉祥县虎头山村 | 虎头山村紧邻机场,为发展旅游特色村提供了少有的优越便利条件。济宁机场辐射济宁、泰安、枣庄、菏泽、商丘、濮阳、淮北以及苏北等苏鲁豫皖四省八市近4000万人口,是山东省重要的、鲁西南唯一民用航空港。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青岛六大枢纽航线,正逐步发展成为孔孟之乡与外界连接的空中桥梁,为虎头山村吸引了大批游客。 打造独特民俗。虎头山村现已成为全省回族重要的居住地。全村仍严格保持着回族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 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生活环境。从2004年开始,村两委重点进行民族村水泥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修缮了高标准的清真寺。 强力发展特色畜牧业。虎头山村回民占多数,该村坚持走“畜牧旅游强村”的路子。 2003年,该村村两委从省民委一次性申请调拨小尾寒羊320余只,通过分户散养、滚动发展的模式,截止目前,全村小尾寒羊发展到1500余只,年实现收入400余万元。 地址:嘉祥县纸坊镇驻地东部 配套服务设施: 可就餐,人均消费80元/人,无客房,有停车场。 |
嘉祥县双凤村 | 双凤村环境优美,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村北紧靠全省旅游重点项目卧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该项目也是卧龙山镇党委政府着力打造全国旅游强乡镇和旅游小镇的重点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60亿元,利用2至3年时间,依托卧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自然山、人工湖为背景,融合现代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建成集自然观光、文化休闲、会议度假、农村新村示范、时尚娱乐于一体的面向大都市休闲市场的旅游胜地和济宁市民休闲娱乐首选目的地。现项目正按照规划积极推进。村南邻的丹凤山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也成为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地址:嘉祥县城西3.2公里,卧龙山镇驻地东南2公里 配套服务设施: 可就餐,有客房,人均消费60元/人 |
嘉祥县青山村 | 青山村位于嘉祥县城东南7.5公里处,村庄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青山脚下,东临252省道,南有洙赵新河,北靠洙水河,西邻友谊河。东南5公里处,坐落着鲁西南唯一的民航机场。形成了水陆空旅游交通网络,为游客的来往出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青山村现有人口2806人,789户,耕地3010亩,人均占有耕地1.07亩。上年人均纯收入8400元。多年来青山村被县市多次评为“强村富民党支部”“五好村居”“先进村居”“综考核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 青山村因紧靠青山而得名。青山半山腰有青山寺一处,周围松柏葱郁,环境优美。2000年,被评为市级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地质公园。青山树茂林密,空气清新宜人。 地址:嘉祥县城东南7.5公里处,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青山脚下 营业时间:24小时 特色景观:村东有普兴寺,玉皇顶和千年古刹法云寺,南有龙泉寺等名胜古迹。 配套服务设施: 可就餐,有客房,人均消费60元/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薛仁贵墓 | 薛仁贵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薛仁贵墓 (一)历史资料 薛仁贵墓地,有石坊一座,东向而立。石坊由三块整石建成,两边石柱为方形,柱顶各雕石狮一只。坊额为一条石横穿石柱,正面镌刻"重修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墓",背面有小楷镌刻 "山东兖州济宁州嘉祥县奉巡兖西道并抚两院明文知县王怀德、典史刘熙诏、儒学教谕彭允芳,训导曲迁梧、张燕翼,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次丁未夏六月上旬吉日立"等字。 据当地群众反映,石坊西10米处,曾有墓石露出,后被覆埋。 薛仁贵后期任职代州。他晚年如不留任,理应回龙门故里。嘉祥远离代州、龙门数千里,不知前人以何据谓此墓为薛仁贵墓。 (二)现状 唐朝名将薛仁贵墓地现已无坟堆,仅存石坊一座,东向而立。石坊由三块整石建成,两边石柱为方形、柱顶各雕石狮一只。坊额为一条石横穿石柱,正面镌刻"重修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墓",背面用小楷镌刻"山东兖州新济宁州嘉祥县奉巡兖西道并抚两院明文知县王怀德、典史刘熙诏、儒学教谕彭允芳,训导曲迁梧、张燕翼,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次丁未夏 六月上旬日立"等字。 薛仁贵 (613~683)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大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土贵处应募,……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薛仁贵 (613~683)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大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土贵处应募,……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冉子祠 | 冉子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冉子祠 (一)历史资料 冉子,曾为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唐贞观年间-为徐候。据《曹州府志》载:"郓城东35里者,三冉之故居也,里有金钱岭,岭上有故祠址,老树颓然如数百年物"。明万历二十 五年(1597年),当地曾出一断碑,崇祯三年(1630年),洛人郭子光博学好古,辩此碑为唐贞观年间所立"冉子徐候墓碑"。当时,当地乡绅重修冉子墓祠。此后,祠、墓再度荒废,至解放初期,就仅剩三间神祠,一座坟头和两株古柏了。祠前原有东西配房,今已毁。 冉子碑为清代重修冉子祠时成立,碑高1.3米,宽0.56米,厚0.15米,碑文中有"唐元宗从祀庙廷,追封候,宋真宗加封任城公,度宗改封徐公,明嘉靖改称先贤冉子,国朝因之"等 语。 1958年,政府拨款对祠墓进行了维修,增建了围墙,0中遭破坏。 (二)现状 冉子祠现存三间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宽5米,高5.5米,建在50公分高的石台,重脊灰瓦,脊饰兽花纹。 过冉子祠后门两米许有冉子墓,呈圆形,高1米,周约10米。冉子碑高1.3米,宽0.56米,厚0.15米,镌刻碑文苍劲有力,清晰可辩。 祠前两棵古柏,据载这两棵树都是"唐柏"。两株古柏相距5.62米,东西对峙,虬干怪枝,葱郁苍劲。东柏距祠4.4米,高11.16米,树围3.6米。树顶覆盖面积94.5平方米;西柏距 祠3米,高10.37米,树围8.51米,树顶覆盖面积180平方米。自1988年始,西柏大部分枝条逐渐枯萎。虽经及时抢救,见效甚微。 冉求 (前522~?) 冉求字子有,春秋鲁人,嘉祥籍。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少孔子29岁。冉求在孔门弟子中列政事科。曾为鲁大夫季孙氏宰。卒后,葬于黄垓乡黄垓村东北隅。历代帝王对冉求多有封赠,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冉求为“徐侯”;宋真宗加封为“任城公”,度宗改封为“徐公”;明嘉靖改称“先贤冉子”。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冉求 (前522~?) 冉求字子有,春秋鲁人,嘉祥籍。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少孔子29岁。冉求在孔门弟子中列政事科。曾为鲁大夫季孙氏宰。卒后,葬于黄垓乡黄垓村东北隅。历代帝王对冉求多有封赠,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冉求为“徐侯”;宋真宗加封为“任城公”,度宗改封为“徐公”;明嘉靖改称“先贤冉子”。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孔庙、孔林、孔府 | 孔庙、孔林、孔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 曲阜明故城始建于明朝,为护卫孔庙而建。明故城内分布着孔庙、孔府、颜庙以及历代孔宅府第、古泮池乾隆行宫等文物古迹,集中体现了鲁国古都曲阜古老的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韵。上世纪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孔庙东侧,是孔子嫡氏孙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承袭了32代,历时880年。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孔庙、孔府、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祀。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规整的建筑,艺术的宝库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龙古柱,没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孔林孔府孔庙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孔林孔府孔庙 |
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 | 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称号: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 “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孔子故里——曲阜(三孔)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孔庙、孔府、孔林”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庙共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米。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后代赐封的不断升高,孔府的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 开始扩建孔府,明嘉靖年间又改建,奠定了今天的规模,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府占地16万平方米,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最后是花园。孔府内存大批历史文物,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 亦称“十供”,形制古雅,纹饰精美,原为宫廷所-铜礼器,清于乾隆三十六年赏赐孔府。还存有金石、陶瓷、竹木、牙雕、玉雕、珍珠、玛瑙、珊瑚以及元、明、清各代各式衣冠剑履、袍笏器皿,另有历代名人字画,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存。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府邸。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家族墓地,孔林现有坟冢10万余座,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还可称为是一座天然植物园。相传孔子去逝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现有各类古树名木10万余株,上千类花草树木,争相斗艳。孔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露天博物馆。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各种墓碑、题记4000余块,石仪、门坊300余座。除一批著名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格非、吴宽、黄养正、严嵩、孔尚任、桂馥、翁方钢、何绍基、阮元、施润章、康有为等著名人士及孔子嫡系后裔题写的墓碑文。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经济、文化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地址:曲阜明故城内 营业时间:8:00-17:00 游览时间:大约4小时 价格:150元/人 特色景观:大成殿、大成殿龙柱、奎文阁、十三碑亭、孔府大堂、孔子墓,勾心斗角 五槐抱柏 孔林秋色 游览线路:万仞宫墙——孔庙——孔府——汉魏碑刻陈列馆——孔林 讲解员价格:导游讲解150元/次/团 配套服务设施: 曲阜游客服务中心内设有停车场、演艺厅。孔府、孔庙、孔林内部均有旅游纪念品商店。 游客服务中心:曲阜游客服务中心位于曲阜市区北部,服务中心可提供以下服务功能:景点售票、导游服务、交通集散换乘、咨询投诉、餐饮购物、休闲演艺表演、监控监管、城市展示等。 交通指南 公交车: 旅游专线电瓶车,票价:15元/人(团队10元/人),从旅游集散中心购票后可乘座旅游专线电瓶车分别到三个景区参观游览. 自驾车指南: (1)G3(京福)高速--曲阜出口下--沿327国道西行至曲阜市中心--按景区指示牌行驶--三孔,下高速后约需10分钟车程。 (2)G1511(日东)高速--曲阜南出口下--沿104国道南行至曲阜市中心--按景区指示牌行驶--三孔,下高速后约需10分钟车程。 停车场信息: 曲阜游客服务中心内有大型专用停车场,可以停放各种车辆,安全可靠,收费合理。 |
曲阜尼山 | 曲阜尼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山位于曲阜城东南30公里处,本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 尼山对于了解孔子也很重要,而且这里可游览的地方也不少,有人说应当与"三孔"并列,改"三孔"为"四孔",这说法不无道理。考究尼山所以名声不如"三孔"之大,多半因为这里离城近50里,交通又不甚方便。 尼山为孔子出生地,东临沂河,山上有孔子庙、尼山神庙、尼山书院,三级建筑组成一个群体,看起来很有气势。孔子庙内东南角有一座高高的观川亭,传说是孔子临川慨叹的地点,那一叹,声闻千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东麓有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 为纪念孔子,北魏时建庙奉祀,历代重修,现存尼山书院占地25亩,周围数百亩古柏,景色幽美。古有文德林、坤灵洞、中和壑等八景,现又添尼山水库,碧波荡漾,与日俱增增秀色。 地址:山东济宁市曲阜市城东南30公里处 交通 曲阜市汽车站乘坐曲阜至尼山旅游专线即可到达 开放时间: 9:00-16:30 门票 三孔套票八折,单买50元; 1.2米以下儿童、老年票、现役军人军官、残疾人、离退休干部、记者证及港澳记者免票 |
兴隆文化园 | 兴隆文化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兖州“兴隆文化园”是以佛教文化资源为基础,集名寺、名塔、演艺、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文化产业重点园区。 园区以现代手段,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思想为核心理念,围绕现代礼佛、佛文化游乐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与修心休闲等主题项目,整个园区被划分为西、东、南三大功能区,分别实现“文物展示、礼佛祈福”,“游乐体验、演艺演出”,“度假休闲、养心禅修”三大功能。西区“礼佛中心”涵盖高达118米灵光宝殿、静心园、观音园、兴隆塔、兴隆寺;东区“体验中心”8万平米室内大型佛文化主题公园,实现“由人到佛”的互动体验,室外“菩提剧场”上演实景演出“菩提东行”;南区“禅修中心”湿地景观氛围静谧,禅修、休闲,自在体验。 兴隆文化园将成为中国首个实现佛文化“极致体验”的主题旅游景区,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将成为山东省新的“儒、释、道”黄金旅游线。 网址 http://www.daxinglongsi.com/ 地址:山东·兖州滨河北路兴隆文化园 邮编:272100 营销中心:0537-3428968 传真:0537-3879201 E-mail:yzsyyxb@163.com |
明鲁荒王陵 | 明鲁荒王陵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明鲁荒王陵,是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区。陵园原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也是山东省解放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 鲁王朱檀系明太祖第十子,生于公元1370年,十五岁时就藩兖州。朱檀本来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甚为朱元璋所喜爱。其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辉。但他后来走入邪路,信奉道教,终日烧炼“仙丹”以求不老之药,结果毒发伤目只活到十九岁。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他的行为荒唐,故谥曰“荒王”。 朱檀墓共出土各类文物一千余件,充分反映了明代劳动人民高度的工艺水平,同时也是对鲁王朱檀生前王府豪华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其0土数量较多的是玉制品,玉器中最好的要数玉带同它以二十五节养脂玉组成,用金片镶嵌,雕有镂空灵芝图案,玉质润泽,雕刻精美。带头三节用双层透花金片镶嵌着十一块蓝宝石,十二块红宝石,六颗白色玉筑和一颗稀有的猫眼宝石,其工艺之高超,实属罕见,是这批出土器物中的珍品。明代的织绵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品,朱檀墓出土的主要是袍服之类,大多用金线织成,这些丝织品对于了解和研究明代的丝织技巧有重大价值。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状,壁薄透明。玉圭两件,质地分别为碧玉和羊脂玉。长29.6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玉砚为碧玉雕成,砚端呈弧形,砚池椭圆形,下有木刻仰、覆莲贴金须弥座。玉器中还有玉佩、玉笔管、玉笔架等。从这些玉器的雕刻琢磨工艺水平看,充分表现了五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聪明的才智。 明鲁荒王陵展示厅中展示的这批丰富珍贵的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对研究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朱檀 (1370~1389) 朱檀(1370——1389),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鲁王。十八年【1385】就籓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1389】薨。 …… 详细++ 朱檀 (1370~1389) 朱檀(1370——1389),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鲁王。十八年【1385】就籓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1389】薨。 …… 详细++ |